最后一只书虫-作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丘脊梁

    20世纪90年代初期,巴阳市有两个著名作家:一个是以写报告文学著称的市作协专业作家方永前,一个是以写中篇小说闻名的市毛纺厂工人作家张子轩。当时两人都三十出头,事业如日中天。

    方永前是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毕业后,分配到巴阳市作协做《巴阳文学》的编辑。他一面编刊物,一面勤奋笔耕,没多久,他写出的文笔犀利、思想深刻的问题报告文学便接二连三地在《当代》、《十月》等一流刊物发表。巴阳市作协领导深爱其才,决定把他打造成巴阳文学界的一张名片,于是让他做了专业作家。专事写作后,方永前更是如虎添翼,佳作不断推出,圈里叫好声一片,到20世纪90年代初,方永前以他无可争议的文学成就,荣升为巴阳市作协副主席。

    事业上一帆风顺的方永前,内心其实并不平静,他有自己的抱负和烦恼。他是一个体制内的作家,而他创作的问题报告文学,虽深受读者的欢迎,但宣传部门并不青睐。

    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数次找他谈话,委婉地提醒他要多写些弘扬主旋律的东西。方永前感到很委屈,很痛苦。他想,如果自己不在体制之内,那他的创作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涉,很多自己想写但不敢写出来的东西,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写出来。作为一个作家,还有什么比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痛苦的事呢?方永前愈来愈觉得,自己要想在文学上有更大的作为,就必须脱离体制。

    正当衣食无忧的方永前在为是否辞职的事情备受煎熬时,巴阳的另一个作家张子轩却对方永前的环境充满了羡慕和向往:国家有一笔不低的工资养着,每月还有稿费收入;有充分的时间写作;有专业作家这个体面的身份……哪像自己,经常三班倒,要时间没时间,要收入没收入,要身份没身份。他想,自己如果有朝一日能成为体制内的专业作家,不敢说能获诺贝尔文学奖,至少不会次于贾平凹吧。

    但要想成为专业作家,对张子轩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他的工人身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尽管他差不多同时与方永前起步搞文学,且文学成就甚至还高于方永前,但人家早就成了作协副主席,而自己,却仍是一个倒班的业余作者。体制啊,这都是体制带来的结果。张子轩充满惆怅地想。

    可方永前的辞职,给张子轩的生活带来了转机。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某一天,方永前的欢送会和张子轩的欢迎会同时在巴阳市作协会议室举行。体制内的方永前走出去了,成了一名自由作家;体制外的张子轩走进来了,成了一名专业作家。两人都对今后的事业踌躇满志……

    一晃十年便过去了。体制外的方永前如今成了一名个体书商,据说靠贩书赚了不少银两,不过自己却一本书也没写出;体制内的张子轩如今当了巴阳市的作协主席,手下管着百来个会员,不过自己却一篇像样的东西也没写。某一天,两人在街头碰到一起,相约着去喝酒,方永前困惑地问:你在体制内应当能有所作为啊,不像我辞职后整天要为生计奔波,怎么反不如以前?张子轩也困惑地问:你在体制外,虽然辛苦点,但自由度大得多,怎么就不写了呢?方永前无语,张子轩也无语,两人只是一杯接一杯地喝酒,最后,都喝得大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