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情况
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50家,下降29.1%;合同利用外资额196.4亿美元,下降23.4%;实际利用外资额242.7亿美元,增长17%,完成全年目标的101.1%。共核准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93个,增长20.6%;协议投资总额17.5亿美元,增长20%;中方对外投资额15.7亿美元,增长60%。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1.外商投资的增速有所放缓,合同利用外资额下降明显。辽宁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位居江苏之后,在全国位列第二。尽管总量上不断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十一五”初期增速基本在50%以上,后期在30%左右,2011年是近5年外资增速的最低值,合同外资额的降幅也是首次突破10%,达到23.4%。其中,辽宁的几个主要外资来源地合同外资额下降也比较明显,香港合同利用外资额下降13.2%,日本下降23.7%,韩国下降52.4%。预计2012年,因国际资本市场的低迷,利用外资的难度会较大。
2.第二产业增长明显,外商投资大项目增多。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47%,比重达到50.7%。2011年,新开或在建的重大项目有沈阳米其林轮胎有限公司高性能子午线轮胎扩产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建设新工厂和老工厂扩建项目,总投资9亿欧元;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配套发动机和SUV多功能运动车项目,总投资2.2亿美元,投资者信心不断增强。
3.第三产业对拉动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的贡献和比重都有所下降。2011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下降4.6%,比重降至47.9%,而2010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比重达到58.8%。主要由于三产中的房地产业比重下降较大而导致的。房地产业自2008年、2009年房地产利用外资比重在全省一直位于40%—45%之间徘徊,2011年降到28.7%,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外资领域可能最先显现。
4.独资方式的外商投资剧增。近几年独资方式的外商投资在全省一直稳定增长,比重在70%—75%之间。2009年独资比重剧增,达到82.2%。2011年外商独资比重达75.3%,继续在高位运行。外商独资方式的不断增长,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辽宁已经进入到成熟的阶段,由早期以合资合作为主的试探性投资,到独立管理企业的独资方式。
5.省内多数城市利用外资完成情况较好。完成全年目标的城市有11个:盘锦市181.9%,阜新市115.1%,朝阳市109.8%,鞍山市105%,大连市101.9%,铁岭市101.1%,葫芦岛市101%,本溪市100.6%,辽阳市100.3%,营口市100.3%,沈阳市100%。
(二)国外贷款项目顺利推进
1.进入实施期的项目进展顺利。利用世界银行贷款6亿美元辽宁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二、三期子项目正在继续顺利实施中,全面进入中期调整阶段,交通项目二期资金申请报告国家已经批复,供热和环境二期资金申请报告力争于年初报送;世界银行贷款2000万美元职业教育项目初步设计已经批复,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利用亚洲银行贷款1亿美元辽宁小城镇建设项目进入中期调整阶段。
2.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为了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和沈阳中部城市群发展战略,经过向国家发改委积极争取,成功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沿海经济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亚洲银行贷款1.5亿美元沈阳经济区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共计3亿美元国外优惠贷款。亚洲银行贷款1.5亿美元沈阳经济区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通过亚行鉴定,项目建议书已经全部批复,进入预评估阶段。世界银行项目已经通过世行的最终鉴定,正在批复世界银行项目建议书。
3.争取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获得突破性进展,新争取的贷款总量位居全国第一。2011年,国家安排德国促进贷款共5.8亿欧元,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及辽宁省人民医院争取到德国促进贷款1.5亿欧元,占比29.9%;为盘锦湿地保护项目争取法国开发署贷款3500万欧元,占全国法国开发署安排总量5500万欧元的70%,有力地支持了该类项目的建设,不断创新贷款领域。
(三)境外投资呈现新特点
1.“走出去”领域和形式不断扩展。早期,辽宁企业“走出去”主要为简单从事进出口贸易、对外劳务承包等少数领域和小额试探性投资,近年来,随着省内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更加多样,已逐步发展形成了以对外工程承包、股权投资、项目投资、兼并收购、境外上市、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等多种形式并重的格局。涌现出一批境外投资的重大项目,如丹东日林集团投资5000万美元在美国收购Touro女子学院并承包4000多万美元的交钥匙工程;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投资9800万美元在印度建设特高压项目;罕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13亿美元在印度尼西亚建设镍业项目。
2.“走出去”国别和地区不断增加。随着辽宁境外投资项目数量的增长,尤其资源类项目的增多,涉及的国别和地区也在不断扩展。从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周边国家拓展到美国、日本、欧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世界有固定人口居住的六个大洲,涉及世界全部各主要经济体。主要资源为铜钴多金属矿、镍矿、煤炭、有色金属等,不仅为企业带来收益,也将为辽宁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动力。主要项目有辽宁三和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并购津巴布韦LABENMONTRADING(PRIVATE)LIMITED公司投资锰矿项目;罕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投资镍业建设项目。
3.“走出去”内涵不断丰富。随着“走出去”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省内企业“走出去”内涵已从简单的商品输出、劳务输出扩展至投资输出、技术输出、文化输出。为了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一些企业把投资重点放在利用国外的技术和人才的投资上,采取收购整合国外的高科技企业,收购国外高科技品牌、研发机构或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先进和适用技术。主要项目有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275万美元增资沈阳机床集团德国希斯有限公司项目;辽宁海龙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390万美元并购美国特尔奎普建筑产品公司项目;锦州万友机械部件有限公司投资8258万美元并购英属锦恒(BVI)有限公司项目。
4.“走出去”投资主体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辽宁省国有企业集中,央企、省企规模大、实力强,多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直是境外投资的主体。以沈阳北方重工集团、沈阳机床集团、华晨汽车为代表的国有企业跨国经营成绩显著,以东软集团、辽宁能源高科集团、罕王集团、沈阳特变电工为代表的一批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也积极筹划和实施海外发展战略,参与境外投资取得良好效果。
二、2012年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环境分析
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2012年辽宁省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十分复杂,大宗商品和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比较多。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美国经济增长远低于预期,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日趋严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放缓,全球直接投资总量增长乏力,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和总量降低,辽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面临严峻挑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自2009年发端以来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危机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有从希腊、意大利等欧元区边缘国向法、德等核心国扩散的趋势。债务危机影响全省经济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出口影响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渠道影响经济稳定,通过悲观预期影响投资和消费信心。但是欧债危机对全省企业境外投资也是一种机遇。本次欧债危机引起的恐慌导致资产价格大跌,债务国被迫出卖一些重要资产,包括电站、电网、港口等重要基础设施和部分高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等。在投资导向上,要有效控制对债务较高国家的债务持有水平,多向实物资产和高技术设备、技术专利倾斜,特别是加强对欧洲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环保、生物制药、精密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力度,探讨在欧洲购买或建立技术和产品研发中心。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外资仍有很强的吸引力。总的看,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是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经济增速略为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处在合理水平,没有超出预期,实现了“稳增长”的目标。但外需疲弱、部分企业融资困难、局部用工矛盾突出、企业经营成本上涨等多重压力并存,外商直接投资稳规模、调结构的压力将会加大。全省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较多,工业企业成本上升,用电量、货运量增速出现下滑,出口增速放缓,物价涨幅仍处高位运行等,将影响利用外资增速。
三、2012年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主要目标和工作安排
2012年全省计划实现实际利用外资279亿美元,增长15%。计划利用国外贷款实现3亿美元。计划完成中方对外投资额18亿美元,增长15%。
2012年的工作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结构优化;继续积极、合理、高效使用国外优惠贷款,不断提高贷款使用质量与效益,注意防范外债风险;进一步巩固、发挥辽宁比较优势,鼓励和规范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项目为核心,大力推进重大利用外资项目的进展。
(一)更加关注提升利用外资水平
一是突出利用外资的区域优势。沿海经济带要成为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和重点地区,突出重点产业,加大以数控机床、基础设备、成套设备、船舶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大型石化、软件、芯片、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医药、光伏高技术等产业的引资力度,使之建设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国内一流的临港产业集聚带。沈阳经济区要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筑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钢铁工业、新材料、高技术、制药等产业集群,形成在东北地区有较强影响力、在全国有特色的重要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和东北亚合作的关键区域。加快辽西北对外开放的步伐,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原材料深加工、汽车改装及零部件制造、液压件等特色产业。
二是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统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积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发展规划鼓励支持的领域。进一步利用外资提高全省服务业整体水平,鼓励外商投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用好国外优惠贷款,与全省经济发展重点紧密结合。尽快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进入实施阶段项目,根据国外贷款投向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筛选新项目,申请新的国外优惠贷款额度。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金融组织投放在我国的优惠贷款将不断萎缩,但近几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在稳步增长,所以未来五年将是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最佳也是最后时机。适度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允许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项目借用成本低于国内的国际商业贷款,积极引导境内外资银行外债资金投向。
三是丰富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有效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引导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上市,支持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境外上市;允许有实力的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包括可转换债券)方式到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继续推动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鼓励国外风险投资资本来华投资。
四是增强利用外资效应。更加注重择优选资,促进“引资”与“引智”结合,进一步突出外资作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载体作用。鼓励跨国公司在辽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由加工装配环节向上下游延伸。鼓励跨国公司在辽宁增加研发投入,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科研机构优势互补、扩大技术的溢出效应。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提高辽宁的经济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市场竞争,规范市场秩序。
五是规范利用外资管理。根据国家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健全审查程序。制定规范和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开发区在体制创新、科技引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积极营造外商投资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和规范高效的行政环境。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提高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研究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建立形式多样、灵活安全的国外贷款转贷机制,进一步规范转贷行为。推动外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系统化,强化全口径外债管理。
(二)稳步扩大对外投资,拓宽方式、提高效益
一是提高境外投资质量。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境外资源、能源项目及产品深加工,到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稳步开展农、林、牧、渔等领域的投资。资源类投资主要面向俄罗斯、朝鲜、蒙古、非洲和澳大利亚;高新技术类投资主要面向欧洲、美国、日本和俄罗斯。支持有优势的企业结合境外资源开发需要,积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
二是增强“走出去”主体实力。突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鼓励国内大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整合,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省内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使其成为辽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加快发展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为省内企业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强化“走出去”宏观指导和服务。加强“走出去”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加强与进出口银行、开发银行、外汇管理、外经贸、财政和我国驻外大使馆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加强对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的协调。加大宣传力度,召开有针对性的会议,介绍国家境外投资战略与优惠政策,项目核准程序,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投资环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