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财政金融及物价运行状况
(一)关于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基本情况。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640.5亿元,比2010年增加635.7亿元,增长31.7%。各项税收收入1974.5亿元,增长30.2%。其中:增值税218.3亿元,增长15.6%;营业税556.2亿元,增长22.6%;企业所得税226.8亿元,增长30.1%;个人所得税76.9亿元,增长19.8%;房产税55.9亿元,增长21.7%;资源税68.1亿元,增长46.6%;城镇土地使用税145.7亿元,增长34.9%;土地增值税128.8亿元,增长66%。各项非税收入666.1亿元,增长36.4%,其中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42.8亿元,增长8.8%。
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902.1亿元,比2010年增加706.3亿元,增长22.1%。其中:教育支出524.4亿元,增长29.4%;科学技术支出86.6亿元,增长25.6%;农林水事务支出330.6亿元,增长14.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60.2亿元,增长13.9%;医疗卫生支出181.8亿元,增长20.1%;节能环保支出75.3亿元,下降2.8%。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2067.6亿元,比2010年增长13.2%;政府性基金支出28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8325万元。
省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1.3亿元,比2010年增加29.4亿元,增长56.6%;省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611.1亿元,比2010年增加118.4亿元,增长24%。
2.执行特点。(1)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增幅在东部居于前列。通过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化结构调整理念、扩宽人才引进渠道、稳固税源基础等有效手段,紧紧抓住经济恢复性增长的有利时机,实现了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0.5亿元,比2010年增加635.7亿元,增收规模接近2005年全省收入;全省公共财政收入增幅在东部11省市居第二位,仅低于天津(36.1%),超额完成了“两个不低于”目标并实现“十二五”开门红;(2)各市收入规模实现新突破,全省财政呈现多点支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从各市看,2011年沈阳、大连两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600亿元,分别达到620.1亿元、651亿元;继鞍山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200亿元、营口超过140亿元,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辽阳、铁岭、盘锦七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突破100亿元;朝阳和葫芦岛分别达到86.9亿元和70.3亿元,阜新超过50亿元。分区域看,辽西北、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分别为37.2%、31.6%和31.4%,三大区域间收入增幅差距较上年缩小6个百分点,区域间财政收入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3)县区收入增势良好,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全省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和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县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势良好。全省县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105.2亿元,增长34.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其中,44个县(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05.1亿元,增长43.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1.8个百分点,县均收入达到16亿元,为确保全省财政收入的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全省金融运行情况
2011年,受国家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辽宁省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贷款3359亿元,列全国第七位,高于2010年同期水平0.11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增长。同时证券、期货、保险和股权投资行业稳定运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
1.银行业运行情况。2011年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2831.7亿元,增长1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全年新增本外币贷款3358.7亿元,新增贷款占全国新增贷款8万亿元的4.18%。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1621亿元,增长16.6%,全年新增3080亿元。
2011年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832.4亿元,增长10%,增幅比2010年末低10.2个百分点。全年累计新增本外币各项存款2843亿元,少增1821亿元。
2.证券、保险市场运行情况。企业上市工作方面,2011年共有14家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审核(境内8家、境外6家),其中8家企业完成发行,首发融资47.4亿元。另有9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融资总量226.1亿元。截至2011年12月末,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112家,其中境内66家,境外46家。企业债券工作方面,2011年以来,全省企业债券获得批准发行148亿元。为了推动企业债券发行工作,省政府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企业债券融资问题的通知》(辽政办发[2011]54号),对全省企业债券发行贴息、奖励和担保风险补偿作出了明确安排。保险市场方面,截至2011年末,全省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25.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0.5%;累计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总额175.5亿元,增长25.8%。
3.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情况。村镇银行方面,通过积极推介发起人、协调监管部门调剂设立指标等多种方式,加快全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开设速度。全省已批准设立村镇银行57家、贷款公司1家、农村商业银行7家。小额贷款公司方面,截至2011年末,全省有585家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筹建资格,其中挂牌营业382家,注册资本金173亿元,2011年累计贷款287亿元。基本覆盖了全省各县(市、区),形成了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的经营网络布局。融资性担保机构方面,全省累计注册担保机构410家,注册资本370亿元,新增担保额599亿元,其中2011年新设120家。全省已基本建立省市两级联动的监管体系,通过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出台了行业统计、许可证管理、人员资格管理、现场检查操作规程等一系列制度措施,监管水平逐渐提升。
4.运行的特点。(1)金融业继续平稳健康发展。在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调控信贷投放政策的影响下,年初受货币政策中管理通胀预期信号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高位,贷款利率不断提高,新增信贷规模有限,虽然信贷投放保持平稳,投放总量与2010年基本持平,但是各项贷款增幅稳中有所回落,中长期贷款持续回落,新增贷款呈短期化走势,票据融资持续波动;新型中小金融组织发展迅速、运行有序;村镇银行试点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较快。(2)直接融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着力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工作,新增上市企业逐渐增多;企业债券融资在全年融资环境不利的市场条件下,获批148亿元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期货市场,期货业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注重股权投资发展中的制度建设,在规范中发展,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并引导有关地市政府出台发展政策。
(三)全省物价运行情况
2011年以来,受通胀预期增强、食品价格高涨、货币流动性充裕、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工资成本提高等多种因素交织、相互叠加影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势不断增强,呈现出“涨幅大、范围宽、动力强”的特点。从价格指数看,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累计上涨5.2%,比全国平均涨幅低0.2个百分点。从物价涨幅指数来看,虽然涨幅仍处高位运行阶段,但持续到2011年8、9、10月份物价涨幅已经持平,从2011年11月份开始走低,12月增幅继续回落,进而带动全年增幅的回落。全省价格累计涨幅年内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2012年发展环境的判断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增强,特别是欧债危机日趋恶化,重债国国内政治、经济矛盾交织,债务问题有蔓延扩大之势;发达经济体的复苏更加疲弱,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使其外需严重下滑,世界贸易环境恶化,保护主义不断蔓延,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有可能遭遇不利的出口条件或者是波动更为剧烈的资本流动;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纷纷见顶回落,并且远离最高点,输入性通胀将得到明显的缓解,再加上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艰难,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加大,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凸显。
从国内形势看,2011年以来,全国经济增长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的态势开始显现,经济增长速度呈减缓趋势,但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加大了我国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国内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动力,但是贸易环境趋紧,我国出口增速呈现放缓趋势,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国内物价高位运行,通胀压力较大,资金供给不会有明显改观,投资需求难有明显提升。
从国内经济发展的走势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判断,2012年中央宏观调控将使总体保持稳健,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2012年政策的定调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政策稳定性的同时,提高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财政政策方面,2012年将更加注重结构性增税与结构性减税。在结构性增税方面,将继续推进资源税与房产税改革;在结构性减税方面,将继续推进以增值税替代营业税改革与小微企业减税改革。2012年财政收入将有个税和增值税改革等项减收因素,财政支出则有教育、社保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事业增支因素,因此财政政策的功能将是强调优化结构、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在税收优惠方面,要更多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良好税收环境。
货币政策将总体稳健,全面放松可能性不大。央行已宣布货币政策“总体稳健”,将“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并强调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随着目前经济通胀度的快速回落,我们认为货币全面宽松之后信贷宽松也逐步可期,从而有助于经济环比增速的见底和企业盈利状况的改观。201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前期政策累积效应的持续显现,内需回落至谷底。政策“微调”已经开始,新增信贷余额有所反弹,预计广义货币增速也将在2012年一季度出现反弹。面对特定时点的流动性紧张,央行可能通过调整动态差别准备金率参数、减少公开市场回笼、逆回购等方式进行调控。由于经济通胀在2011年底及2012年初呈现持续下滑,热钱流出也将受全球避险情绪升温以及人民币贬值预期而持续,加之2012年初公开市场到期量将大幅减少,驱动存准率下调的因素依旧存在。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也具备趋势性,因此预计未来准备金率将继续下调。
从省内情况看,2012年全省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充足,经济仍将会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但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来自国内的诸多挑战。一方面面临东部发达省份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重挑战,另一方面全省也面临来自中西部各地和东部其他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总量的双重竞争。另外,全省经济发展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有不断增强的趋势。首先,随着全省投资规模基数的扩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投资产出效率边际递减现象已经显现;其次,全省消费需求提升相对缓慢和外需乏力,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以大幅度提高;最后,受市场需求、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全省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有减缓的趋势。以上因素,都将影响全省财政预算收支的执行和信贷规模的大小。
三、2012年计划的安排意见
2012年,国家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要加强流动性的管理,调控信贷投放,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但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对2012年计划指标的安排,持谨慎乐观态度。2012年公共财政收入增幅略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幅,计划增长15%,工作中力争达到20%以上,继续提高财政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控制在4%以内。
四、政策建议
(一)以提升财政增收节支工作水平为根本,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
按照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的原则,灵活运用财政手段,深入挖掘税收潜力,加大非税收入管理力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确保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确保财政收入增速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切实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通过加大基本建设投入、争取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和国债资金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拉动作用,努力扩大内需。继续给予各项扶持政策,优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继续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和支柱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以健全地方金融体系建设为基础,促进支持金融业加快发展
一要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推动从以大银行为主向大中小银行共生并存的多层次多元化银行体系转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银行体系,发展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上市融资,支持业绩良好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同时,推动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和锦州银行上市;二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从传统金融体系向创新金融体系的转变,促进创新驱动机制的形成;三要探索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大力发展适应中小型企业特点的小、微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四要建立政府对金融体系建设的支撑体系,扩大地方金融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探索对直接融资的支持手段。
(三)从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着手,千方百计做好“融资”工作
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改变企业融资单纯依靠银行贷款的局面。一是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争取30家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首发及再融资300亿元,继续做好上市公司增发、发行可转债和公司债券等再融资工作;二是做好企业债券融资工作,积极优化债券融资的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债,力争实现发债规模不低于2012年水平,继续搞好和完善发债项目库建设,支持各市融资平台做好合规性审查,做好市政建设债券、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和组织工作。同时,研究通过财政奖励、贴息等支持手段鼓励企业发行债券;三是加快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发上市焦炭、石油等工业新品种期货,争取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落户大连,不断完善品种体系,扩大交易规模;四是继续完善沈阳产权交易所网络建设与合作,推动资本与资产的流动。
(四)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突破口,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领和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加快推进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组建,做实辽宁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争取资金拨付到位,开展实质性运作。积极推进创业资本和产业项目对接,搭建合作平台,围绕新兴产业项目和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的资本投入,为项目建设筹集资金。同时,推进大型产业投资基金的组建工作,力争辽宁新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等大型产业投资基金实质运作。
(五)以加强价格监管为出发点,确保物价稳定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继续加强重要商品价格监管和调控,保持市场物价稳定在合理区间。要更加准确把握价格变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调控市场、稳定价格的措施;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切实解决好民生价格问题;三是继续用好用活价格调节基金,规范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增强政府价格调控能力;四是审慎推进能源和资源价格改革,减少输入性通胀压力;五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通胀挂钩的收入动态调整机制,降低社会对通胀的担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