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地区经济发展报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11年,全省地区经济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为主题,深入推进全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编制实施区域发展规划,加强重点流域和渤海环境保护,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促进民族边境地区加快发展,提高土地等资源管理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2011年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加快实施三大战略,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辽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格局,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为引擎,以贯通沿海与腹地的沈大经济带为战略轴线,带动辽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构建“双擎一轴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海洋经济,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沿海经济带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沿海六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83亿元,占全省50.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93亿元,占全省45.9%,增长30.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61亿美元,占全省66.3%,增长21.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81亿元,占全省44.7%,增长30.9%,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沿海42个重点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5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8.1亿美元,入区项目6288个。省政府出台了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产业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开展全省岸线资源开发和保护规划编制,保障沿海经济带科学发展和快速发展。

    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迈上新台阶。八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48亿元,增长13.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占全省6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36亿元,增长3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占全省55.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31.7亿元,增长35.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占全省54.2%;38个新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46亿元,增长51%;57个主导产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146亿元,增长51%。2011年9月16日,《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11]102号),成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和同城化、一体化进程的指导纲领。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协调建立部省合作机制,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确保综合配套改革取得实效。推进沈北新区和沈抚新城两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区建设,启动沈阳市于洪区城乡统筹、铁岭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等专项改革试点。沈、抚、铁三市电信成功升位并网共享024,实现通信一体化。沈本产业大道竣工通车。开展经济区内普通高中跨市招生试点。试运行6城市医疗保险“一卡通”异地即时结算。建立了异地企业挂牌“沈阳”或“沈阳经济区”的工商管理一体化机制。

    突破辽西北战略取得新成就。辽西北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2155亿元、242亿元和1715.6亿元,分别增长13.7%、37.2%和33.1%,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9.8%、9.2%和9.8%;18个重点产业集群完成投资723亿元,增长38%。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辽西北地区的政策和投资支持力度。调整行政区划,落实朝阳市享受沿海经济带政策,给予昌图县省直管县及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7个省直部门对口7个县区的帮扶责任制,落实辽西北地区初中毕业生到沈阳市接受职业教育等政策。朝阳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探明矿产地15处,新增铁矿资源量3100万吨、石灰石资源量7.4亿吨、硅石资源量2亿吨。完成造林面积285.3万亩、封育面积117.3万亩;牧草补播面积125.1万亩,围栏封育83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1.4万亩。14个县域重点产业集群完成投资547.4亿元,增长31.7%,入驻企业实现利润98.97亿元,上缴税金27.7亿元,新增设施农业建设面积67.6万亩,新建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600个,增加规模养殖畜禽产能1770万头(只)。

    (二)加强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促进重点流域环境改善

    2011年,全省以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保护政策,推进项目建设,落实辽河流域和渤海环保规划,有效控制陆源和海域污染,重点流域、渤海水环境和生态质量明显改善。一是落实渤海环境保护省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精神。渤海环境保护省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于2011年7月在葫芦岛市召开,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会后,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会议纪要精神,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厅局,认真分解落实各项工作,启动工作责任考核机制,围绕会议提出的七方面重点任务,全面开展各项治理任务,确保渤海环境保护目标顺利实现。二是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深入实施辽河流域环境保护规划,进一步完善渤海环境保护规划,积极推进规划项目建设。全年利用国债资金1.021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4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5万吨/日,新增中水回用能力20万吨。“十二五”期间全省拟利用国债资金建设污水厂121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达到近400万吨。这批项目的建设运行,将极大地提升辽河流域污染防治水平,为实现辽河流域“十二五”时期建设成为全国重点流域环境保护示范样板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三)创新以工代赈建管方式,不断巩固扶贫开发成果

    2011年,全省1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生产总值达到1931.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0.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31元。按照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工作部署,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贫困地区水利、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水平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一是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贫困地区新增农田灌溉设施3.5万亩、改扩建乡村道路23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平方公里,受益农村贫困人口20余万人。二是开展以工代赈片区综合开发项目试点,通过统筹实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设,加强与其他扶贫项目的统筹建设、综合开发,增强整体效益和连动效益,加大对地方富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和示范效应。

    (四)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努力解决土地供需矛盾

    2011年,按照保国省两级重点工程、民生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思路,全省用地指标优先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和第十二届全运会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项目用地。加强用地管理,统筹行业区域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切实发挥好土地“闸门”的调控作用。新增用地有效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落实占补平衡等补充耕地计划。

    在严格执行年度计划的同时,全省多措并举,千方百计缓解用地供需矛盾。一是改进计划指标管理方式,积极推行差别化的用地政策。二是在符合政策条件的地区开展增减挂钩工作。三是开展废弃地、低效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类用地专项调查,清理批而未用和闲置土地,加大存量土地的挖潜力度。四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上坡、进滩等措施。同时,安排使用国家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供需压力。

    (五)加强服务保障与监测监管,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

    2011年,全省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实现3600亿元,增长19.7%;增加值1790亿元,增长11%。渔业经济增加值604亿元,增长10%。渔业及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497亿元,增长10%。水产品总产量453万吨,增长5.5%。全省海洋经济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服务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和推进现代渔业发展为重点,全面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海洋与渔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用海服务管理与保障。完成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组织编制建设用海规划和海岛保护规划,部分海岛开展确权试点,实施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规范围填海审批管理,推进集约节约用海。二是加快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海洋牧场、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精品渔业、精深加工、远洋渔业等各个方面全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努力促进渔业主要指标快速增长。三是强化海洋环境监测与执法监察。将入海排污口和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纳入省政府对沿海各市绩效考评指标,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开展预防海域核辐射影响应急监测。加大用海项目和辖区海域的执法检查力度,维护海洋开发秩序。

    (六)加强基础测绘建设,提高地理信息系统服务保障水平

    2011年,全省深入落实“十二五”地理空间信息系统规划,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测绘技术装备水平,开展数字辽宁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加快基础测绘更新工作,不断完善测绘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基础测绘保障与服务工作。全省完成基础测绘1:1万地形图更新与建立数据库共计125幅/3125平方公里的[数字线划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工作。组织建设卫星定位连续跟踪站。

    二、2012年主要任务

    2012年,全省地区经济工作要以省委十一届二中全会和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在巩固完善2011年成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谋划发展,努力开创全省地区经济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促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2012年,结合正在开展的全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与创新机制课题研究工作,对全省区域协调和要素配置进行拓展研究。一是完成《辽宁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与创新机制课题研究》。以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为突破口,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利用三大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跨区域合作,提升辽宁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二是针对全省土地、水资源等生产生活要素相对匮乏,日益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等问题,做好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科学统筹资源约束问题。

    (二)加强重点流域和扶贫开发项目建设

    一是加快辽河流域和渤海城市生活污水、中水、垃圾及配套管网项目建设,抓好已开工项目的跟踪调度。对列入“十二五”辽河流域规划的项目,抓紧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储备和申报力度,加快实现辽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根本性好转的目标。二是抓好以工代赈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根据国家以工代赈“十二五”规划,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集中资金投入,狠抓项目扶贫效益。在上年度片区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抓好片区综合开发工程续建工作,全面开展片区项目中期评定和验收工作,做好新增片区项目评定筛选,在“十二五”时期逐年有序安排,抓出特色和亮点,创建全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区。

    (三)确保落实渤海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各项任务

    根据全国渤海环境保护省部际第二次联席会议精神,对确定的七个方面重点任务,组织职能部门分解落实,提出落实意见和要求,强化分工责任,建立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加强目标责任管理,如期实现规划治理任务。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编制《渤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四)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合作发展

    按照2011年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精神,与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共同编制《通化—白山—丹东经济合作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丹东沿海沿边的优势地缘区位在东北地区经济布局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丹东沿海港口航运优势,与东北东部腹地开展密切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构建东北东部互动合作产业带、城市带、对外开放大通道,推进形成东北地区新的增长极,在更高层次上融入东北亚经济圈。

    (五)加强土地利用保障能力

    2012年,全省各业建设用地需求依然较旺盛,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压力,加快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用地管理新机制,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挖掘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加大建设用地供给力度。同时,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完成补充占用耕地的义务,还将利用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一批土地开发项目,保证全省耕地总量平衡。

    (六)推进数字辽宁信息体系建设

    加强基础测绘计划工作,建设数字辽宁信息体系。开展辽宁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LNCORS)建设方案调研与论证工作。开展全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前期工作。开展全省C级全球卫星定位网建设工作。开展基础测绘1:1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与建库工作1113幅([数字线划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加快建立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尽早实现省级分节点与14个市级节点的互联互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