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照亮苦难的生命之光亮
在特蕾莎修女生活的时代,摩提吉是加尔各答最最糟糕的一个贫民窟。
在孟加拉语里,摩提吉就是珍珠湖的意思。但没有到过那里的人不会想到,摩提吉当时并不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相反,那里有一个散发着异味的池塘,所谓珍珠湖,大概就是由此而来。这里没有自来水,人们饮用和洗涤,用的都是这个池子里的水。孩子们若要玩水,也是在这个池子里。
在离池塘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堆。摩提吉的人们就靠这个垃圾堆过日子,垃圾是摩提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摩提吉人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源。
特蕾莎修女来到了这里。这一天,她走到一排破破烂烂的房屋前,这些房屋都是用一些铁皮、茅草和竹子随随便便搭建而成,也许根本就不能把这些用废品连缀而成的堆积物叫做房屋,但摩提吉人世世代代都住在里面。有一些妇女和老人坐在门口,嬷嬷对他们说:“你们好,我叫特蕾莎,是天主教的一个修女,我跟你们一样穷,但我可以教你们的小孩读书,希望你们帮助我。”
就这样,特蕾莎修女每天来这里帮助穷人,照顾病人、穷人和孩子,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清洁用具,交给他们健康的知识,让这里逐渐变得洁净,让人们更加健康。
摩提吉本是一个充满苦难和贫瘠的土地,但是特蕾莎修女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光亮,归根到底,是特蕾莎修女的同情心发生作用的结果。
同情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如果一个人能够将自己的同情心发挥到极致,那么这个世界上也许就能出现奇迹。下面这个罗马时代的故事为此作出了最好的注脚。
从前在罗马,有一位贫穷的奴隶,名叫安德鲁克里斯。他的主人是一个残酷的人,对他很不好,以致安德鲁克里斯最终逃走了。
他在一处原始森林里躲了好多天,找不到任何食物,他一天比一天病弱。他想,他活不了多长了。于是,有一天,他爬进了一个山洞,在里面躺了下来,不久,他就睡着了。
过了一会儿,他被一阵很大的声音吵醒了。一只狮子来到了他的洞里,大声吼叫着。安德鲁克里斯怕极了,他想,狮子肯定会把他吃掉的。但是,不久他就发现,狮子不仅没有吃他,而且还一瘸一瘸的,腿好像受了伤。
于是,安德鲁克里斯壮起胆子,抓住了狮子受伤的那只爪子,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狮子静静地站着,用他的头蹭着安德鲁克里斯的肩膀,它好像在说:“我知道你会帮助我的。”
安德鲁克里斯把狮子的爪子抬了起来,看到有一根长长的尖刺刺在里面,使它伤得不轻。他用两根指头抓住刺的一头,快速、用力地把刺拔了出来。狮子高兴极了,像狗一样跳了起来,用舌头舔着他新朋友的手和脚。
现在,安德鲁克里斯已不怎么害怕了。夜晚来临的时候,他和狮子就一起背靠背地睡在了洞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狮子每天都给安德鲁克里斯带来食物,两人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安德鲁克里斯发现自己的新伙伴是一个非常令人快乐的家伙。
一天,一队士兵经过这座森林,发现了躲在洞里的安德鲁克里斯。他们知道他是什么人,便把他抓回罗马去了。
那时候的法律规定,任何一个从主子那儿逃走的奴隶都必须与一只饥饿的狮子决斗。他们把一只狮子关了起来,不给它吃一点东西,并定好了决斗的时间。
决斗那天来到了,成千上万人聚集过来,一起来看热闹。那时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就像今天的人在一起看马戏或棒球比赛的地方。
门开了,可怜的安德鲁克里斯被带了进来。他几乎快被吓死了,因为他已能隐隐约约地听到狮子的吼声了。他抬头向四周看看,成千上万个人的脸上没有一丝同情的表情。
狮子冲进来了,它一个跨步就跳到了这位可怜的奴隶面前。安德鲁克里斯大叫一声,不过不是因为害怕,而是高兴。因为那只狮子正是他的老朋友——那只山洞里的狮子。
等待着看狮子吃人好戏的观众充满了好奇。他们看到安德鲁克里斯双手抱着狮子的脖子,狮子则躺在他的脚下,深情地舔着他的双脚。他们看到那头庞大的野兽用头蹭着奴隶的头,那么的亲密无间。他们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过了一会儿,他们要求安德鲁克里斯向他们解释事情的原委。于是,安德鲁克里斯双手抱着狮子的头,站在这些人的前面,向他们讲述了他和狮子一起在洞里生活的故事。
“我是一个人,”他说,“但从来没有人像朋友一样对待过我。唯独这只可怜的狮子对我好,我们像亲兄弟一样相亲相爱。”
周围的人还不是很坏,这时候,他们已不能再对这位可怜的奴隶下狠心了。“给他放生,让他自由!”他们喊着,“给他放生,让他自由!”
另外还有人喊:“也给狮子自由!把他们都放了!”
就这样,安德鲁克里斯获得了自由,狮子也随他一起获得了自由。他们一起在罗马住了很多年。
奴隶安德鲁克里斯身处困境,忍受着残酷的待遇,仍不忘对一头凶猛的狮子表示同情,他最终赢得了意外的回报。
诗人埃米利·迪金森提醒我们,同情之心增加了我们生命的意义。他在诗中曾这样吟咏:
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
我就没有白活
如果我能为一个痛苦的生命带去抚慰
减轻他的伤痛和烦恼
或让一只弱小的知更鸟
回到自己的鸟巢
我就没有白活
也许我们今天生活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吃着可口的饭菜,穿着光鲜美丽的衣服,所以觉得苦难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天有不测风云”,没有人能预测到明天会有什么样的事,如果今天我们不去同情和帮助别人,那么明天当我们处在困难甚至是苦难之中的时候,谁来帮我们呢?
心灵追问:
我能写一首关于同情心的小诗吗?不论这首小诗能否成形,在构思的时候我会想到什么呢?
同情不是施舍,是爱
特蕾莎修女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庄达经常会带一些穷人回家吃晚饭。母亲总是说,那是他们家的远房亲戚。
当然,修女那时候就知道,所谓远房亲戚,不过是母亲为了保护那些穷人的自尊而随口编造的,他们家并没有那些亲戚。穷人饿了,不只是希望有一块面包,更希望有人关爱;穷人赤身露体,不只是需要你给他一块布,更需要你给他人所应有的尊严。母亲说那些没有晚饭的穷人是远房亲戚,而修女到过摩提吉之后,则干脆说:“穷人就是我的家人。”
在家人遭受痛苦的时候,我们所赋予的同情中,一定没有施舍的成分,一定不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这种同情,完全是出于爱。特蕾莎修女一生都以这样的心态对待穷人。
她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及在贫穷表面下的东西:尊严与关爱。这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一座城市来了一个马戏团。有5个孩子穿着漂亮的衣服,牵着父母的手排在队伍中等候买票。他们不停地谈论着上演的节目,一个个兴高采烈,好像已经看到了台上的表演似的。
终于轮到他们了,售票员问要多少张票,父亲小心地回答:“请给我5张小孩的和2张大人的。”
售票员说出了价格。
母亲的心颤了一下,转过头把脸垂了下来。父亲咬了咬唇,又问:“你刚才说的是多少钱?”
售票员又报了一次价。
父亲眼里透着痛苦,他实在不忍心告诉他身旁兴致勃勃的孩子们:我们的钱不够!
一位排队买票的男士目睹了这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进口袋,把一张20元的钞票拉出来,让它掉在地上。然后,他蹲下去,捡起钞票,拍拍那个父亲的肩膀说:“对不起,先生,你掉了钱。”
父亲回过头,他明白了原因。他眼眶一热,紧紧地握住男士的手,感谢这位男士在自己心碎、困窘的时刻帮了忙:“谢谢,先生。这对我和我的家庭意义重大。”
所谓关爱,就是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他们提供最需要的帮助,而且在帮助的时候,不伤害他人的尊严。对于故事中的父亲来说,就是不让他在孩子们面前失掉“伟大父亲”的光环。
没有人喜欢被施舍,中国古代就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名言。其实历朝历代的人都是如此,现代人也不例外,也许你的同学中就有家境贫困的人,他需要你的呵护尊严的帮助,如果你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送给他玩具或者请他吃麦当劳,他的心灵一定会受到伤害。所以,希望你能够小心翼翼地避免这种行为。
如果有人问同情心到底是什么,下面的这个故事就是答案:
有一次,阿根廷著名的高尔夫球手罗伯特·德·温森多赢得了一场锦标赛,捧得了金灿灿的奖杯。领到支票后,他微笑着从记者的重围中出来,到停车场准备回俱乐部。这时候,一个年轻的、愁容满面的女子向他走来,她向温森多表示祝贺后,就说起她可怜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许会死掉,而她却无论如何也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和住院费。
温森多被她的讲述深深打动了。他二话没说,掏出笔在刚赢得的支票上飞快地签了名,然后塞给那个女子。
“这是这次比赛的奖金,足够付得起孩子的医药费和住院费。祝可怜的孩子好运。”他说道。
一个星期后,温森多正在一家俱乐部进午餐,一位职业高尔夫球联合会的官员走过来,问他一周前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轻女子。
“是停车场的孩子们告诉我的。”官员说。
温森多点了点头。
“哦,对你来说这是个坏消息,”官员说道,“那个女人是个骗子,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得很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哩!温森多,你让人给骗了!我的朋友。”
“你是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小孩子病得快死了?”
“是这样的,根本就没有。”官员答道。
温森多长吁了一口气:“这真是我一个星期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最好的消息是什么呢?每个人的标准和答案都不尽相同。虽然奖金不再属于自己,但如果能够挽救一个孩子,也是值得的。这应该是温森多当初所想。然而,获知被骗后,他想到的却不是自己的钱没有派上用场,而是孩子的生命没有遭受过危险,这位高尔夫球冠军的胸襟与心地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了,现实中,我们还是要学会辨明是非对错,谨防上当受骗,但是我们也许有必要学习这种精神:在一条生命的安全与自己是否上当之间,永远在第一时间关心前者,这就是同情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爱,不是施舍。
心灵追问:
我怎样看待街上那些职业乞讨者?
警惕被“酷”掩盖的冷漠
生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我们,现在虽然还待在美丽的校园里,还未曾踏入社会,可是我们早已经被残酷的竞争、社会的优胜劣汰、普通人生存的艰难所投下的浓重阴影所覆盖,于是我们变得极为聪明、敏感,富于竞争,比任何一个年代的人都想要出人头地。可是,我们却在无形中,变得焦虑、怀疑,唯吾独尊,我们普遍的自私心理和责任感的缺失,使我们对他人、对社会越来越冷漠,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关爱。
谢霆锋、周杰伦这些荧屏上的“酷”形象也在影响着我们,我们以为这就是个性、潇洒,这就是特立独行,然而,我们可能忽略了,在这“酷”的背后,潜藏着一种冷漠。它让“冷美人”、“酷公子”泛滥于世,常常以一双不以为然的眼光打量世界,不去帮助别人,也拒绝别人的帮助。
据报纸上报道,说是有一个中学举行阶段性考试,班级总是考第一的学生却没来,老师说他的爷爷死了,全班一片欢呼,因为他当教授的爷爷死了,这次他肯定不是第一了,以后也很难当第一了……
看完报道后,每个人的心都会在顷刻间变凉,我们内心的冷漠已经膨胀到这种程度了吗?我们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
怪不得,特蕾莎修女说过这样一句箴言:“今日世界最严重的疾病并不是肺结核和麻风病,而是被讨厌,被忽视被遗弃的感觉。当代最大的罪恶不是别的什么,而是缺少爱与慈善,是对街角正遭受痛苦、贫乏、疾病伤害的人们,所表现出的可怕的冷漠。”
需要补充的是,她是在20世纪中叶前后。印度的麻风病正在肆虐的情形下说出这番话的,据统计,在特蕾莎修女工作的加尔各答,大概就有8万名麻风病患者。比这个数字更触目惊心的是大多数印度人对待麻风病人的态度——当时,染上了麻风病的人,不论他是何种职业、身份的人,都将立刻像垃圾一样被丢弃,因为人们害怕被传染,也怕见到病人发病时全身溃烂的怪异可怕的样子,所以,病人都成了卑贱的个体,他们被赶出家门,被社会歧视,不得不流浪到荒郊野外去等死。
然而,生病不是他们的错。人们包括他们的亲人抛弃他们,这些抛弃他人的人虽然身体没有麻风,但有可能,心里长了“麻风”——冷漠。而冷漠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最可怕的一种疾病。
内心的冷漠正是由于爱心的缺乏和萎缩引起的,至于它所带来的后果,在下面的试验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这个有趣的实验是这样的:美国心理学家为从动物实验中获得有关爱的人类行为线索,为幼猴设计了五种人造母猴,观察“母亲”的拒绝会在幼猴的身上引起怎样的反应。第一种偶尔用压缩空气吹幼猴;第二种会猛烈晃动,致使幼猴无法爬到“母亲”身上;第三种装有弹簧,能将幼猴弹开;而第四种“母亲”的身上居然布满了铁钉。但这四种“母亲”都未能将幼猴从身边赶开,唯独第五种体内灌有冰水的“母猴”使幼猴躲在墙角,并永久地拒绝了母亲。
所以,如果说你有一天感到身边的人都不愿意和你接近,那么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了,也许冷漠才是造成自己孤独的原因。
以下是刻于美国波士顿犹太人被屠杀纪念碑上面的一段话: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 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其实,青少年时期,人的思想和观念还没有完全定型,如果说我们的行为中出现了冷漠的影子,这并不全是我们自己的错,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今天开始,大方地向他人伸出双手,奉献关爱和同情,同时浇退那些本不属于我们的冷漠!
心灵追问:
同学有困难时,我曾经根本不理睬吗?我会热情地对待同学和朋友吗?
帮助孤独的人消除内心的饥饿
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起来,但是心理疾病却像洪水猛兽一样袭来,不管在哪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都有一部分人受到这方面的困扰,所以说,贫穷和饥饿都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
那么,如果你能够对路边的乞丐、灾区的儿童、上不起学的孩子感到同情,那么同时,不要忘记了那些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的老人,那些朋友不多性格孤僻的人,他们的内心也可能有一种饥饿,关注这种饥饿,也应该在同情心的“管辖范围”之内。
特蕾莎修女充分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她的眼光并没有只停留在贫民窟和身边重病的人群中,当她把目光转向西方世界时,她发现在纽约、伦敦等世界知名的发达城市,生活在那里的富人,他们的生活并不快乐,物质上的富足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他们的内心有极强的孤独感和饥饿感。在那里,有许多生活丰足的人,把自己关在舒适的住宅内,与外界完全隔绝,至死也无人知晓。有的人在死后几天,甚至是几星期后,才被漠然的邻居发现,因为尸体腐烂的臭味使他们无法安生。
在纽约,有一回,修女们去探访一户人家时,发现住在里面的妇人已经死去多日,而左邻右舍连她的姓名都不知晓。
对此,特蕾莎修女说:“世界上有许多人渴望着一小块面包,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的爱,西方世界的贫穷是一种不一样的贫穷——不仅因为孤寂而贫穷,也因为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困顿而贫穷。”修女接着说:“我们从而明白,被人弃绝乃是最严重的疾病,这才是当今世界在我们四周出现的真正贫困。”
长期在英国工作的泰瑞西纳修女说:“有的人简直不知道和什么人接触。”砖墙之后有许多寂寞的灵魂亟须安慰。因此,修女们不但在伦敦和利物浦为露宿街头的流浪者提供热食,为深居在破陋公寓里的穷人寻觅暖炉和家具,更要千方百计地去找寻那些心灵寂寞者,以及那些被人群和社会所遗忘的人,透过访问和其他能使他们接受的方式,把他们带回人间,比如举办短程旅游之类的活动。
帮助别人获得心灵的快乐,这也是同情的一种表现。
下面是守墓人亲身经历的故事。每周守墓人都会收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妇人来信,信中附着钞票,要他每周帮她给她的儿子墓地放束鲜花,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很多年。
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哀伤,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鲁比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个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鲁比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一些花。”
守墓人眨着眼睛,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我说,夫人,这几年您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的?”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自己常去的敬老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夫人没有做声。她只是小坐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的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老妇人微笑着,显得很开心:“我把花送给那里的人们了。他们看到花是那么高兴,这真让我感到快乐!我的病也好转了,医生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
鲜花是世间美的使者,美丽的鲜花盛开在需要关爱的地方,更会令整个世界都充盈着善意的关怀和爱的感动。其实,使这个世界美丽的是一颗颗善良的心灵。
守墓人治好了老妇人的病,而这种病曾经是连医生都束手无策的,这是多么神奇的现象啊。
也许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存在心灵极度空虚的人,毕竟青春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存在,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有一些有烦恼的同学、有心事的朋友、不快乐的老师、郁郁寡欢的老人,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帮助的对象。如果我们分担他们的苦痛,就是在另一个意义上消除了他们精神上的饥饿感,这种帮助的意义并不比特蕾莎修女帮助穷人的意义少一分一毫啊,那么,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马上行动呢?
心灵追问:
我是一个内心冷漠的人吗?我曾经在瞬间被某个事迹或者画面感动吗?
同情不完美的生命
从前,有一个很坏很坏的农妇死了,她生前没有做过一件善事,鬼把她抓去,扔在火海里。
守护她的天使站在那儿,心想:我得想出她的一件善行,好去对上帝说好话。
天使想啊想,终于回忆起来,就对上帝说:“她曾在菜园里拔过一根葱,施舍给一个女乞丐。”
上帝说:“你就拿那根葱,到火海边去伸给她,让她抓住,拉她上来。如果能从火海里拉上来,就让她到天堂去。”
天使跑到农妇那里,把一根葱伸给她,对她说:“喂,你抓住了,等我拉你上来。”
天使开始小心地拉她,这位农妇就被拉上来了。
同情本身是一件美好的事,就像这位天使所做的一样,帮助受苦的人脱离苦海,也许被同情、被帮助的人可能是不美的,就像这位农妇一样,生前做了很多坏事,她的灵魂可能是丑陋不堪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拥有天使这样的心胸,不管人做了多少恶,找到他所做的善事,然后借善事的名义,相信他的良心尚未泯灭,为他寻找被帮助的理由。这是具有同情心的人应该具有的本分。
特蕾莎修女就是这样做的。她一生所帮助过的人是各种各样的,当她在阴沟里、肮脏的街道上和角落里找到一些病人、穷人、垂死者时,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察此人从前做了多少好事和坏事,也无暇顾及他的心底是否纯粹良善,她所能做的,只是同情其现有的悲惨处境,帮助他过得好一点。
同情就是这样的。再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恶魔,无论多坏的人,内心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情他、帮助他,更可能唤醒恶者的善心,帮助他洗心革面。
小提琴演奏家艾德蒙先生曾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当他走进自己家门的时候,就听到楼上卧室里有人在摆弄小提琴,这种声音对他来说太熟悉了。
“有小偷!”艾德蒙先生急忙冲上楼,果然,一个大约13岁的陌生少年正在那里摆弄小提琴。他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里面好像塞了某些东西,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小偷。艾德蒙先生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门口。
这时,艾德蒙先生看见少年的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那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眼神。刹那间,艾德蒙先生想起了往事……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他问道:“你是丹尼斯先生的外甥琼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丹尼斯先生说你要来,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那个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回应说:“我舅舅出门了吗?我想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回来。”艾德蒙先生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也喜欢拉小提琴吗?”
“是的,但拉得不好。”少年回答。
“那为什么不拿着琴去练习一下?我想丹尼斯先生一定很高兴听到你的琴声。”他语气平缓地说。少年疑惑地望了他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
临出客厅时,少年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艾德蒙先生在歌德大剧院演出的巨幅彩照,身体猛然抖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
艾德蒙先生确信那位少年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一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那天黄昏,回到家的艾德蒙太太察觉到异常,忍不住问道:“亲爱的,你心爱的小提琴坏了吗?”
“哦,没有,我把它送人了。”艾德蒙先生缓缓地说道。
“送人?怎么可能!你把它当成了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艾德蒙太太有些不相信。
“亲爱的,你说的没错。但如果它能够拯救一个迷途的灵魂,我情愿这样做。”见妻子并不明白他说的话,他就将经过告诉了她,然后问道:“你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吗?”“你是对的,希望你的行为真的能对这个孩子有所帮助。”妻子说。
三年后,在一次音乐大赛中,艾德蒙先生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位叫里奇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评判时,他一直觉得里奇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颁奖大会结束后,里奇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艾德蒙先生的面前,脸色绯红地问:“艾德蒙先生,您还认识我吗?”艾德蒙先生摇摇头。“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珍藏着,一直到了今天!”里奇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我也以为自己彻底完了,但是您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变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里奇含泪打开琴匣,艾德蒙先生一眼瞥见自己那把心爱的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他走上前紧紧地搂住了里奇,三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在艾德蒙先生的眼前,原来他就是“丹尼斯先生的外甥琼”!艾德蒙先生眼睛湿润了,少年没有让他失望。
爱和同情可以拯救一个迷途的灵魂,它可以唤醒一个人内心全部的希望和力量;它可以让一个因为贫困而挣扎在犯罪边缘的小男孩感受到平等的尊重,最后迷途知返,创造非凡的业绩。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善举,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一声问候,一句话,甚至一个同情的眼神,都可以带给别人极大的关怀。所以,请不要忽视身边的小事,在点滴之中付出你的爱心,从身边小事给别人以关怀,你就会成为一个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
心灵追问:
我同情过犯了罪的人吗,为什么?
同情需要耐心的辅佐
有一次,特蕾莎修女看到街边有个老妇人,裹在一块破布里,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她的身上爬满了老鼠和蟑螂,这些可恶的生物在啃咬她,可是这位可怜的妇人似乎已经丧失了知觉。与修女随行的修女们看到这种情景,纷纷往嬷嬷的身后躲。
修女蹲了下来,她摸了摸老人的脸。老人这才勉强睁开了一只眼睛,虚弱地说:“帮帮我。”
修女立刻回答她说:“你放心,我会照顾你的。”
然后,修女找人借了辆手推车,以最快的速度把老人送到了一家政府开办的免费医院。
但医院拒绝接受。医生说:“医院太挤了,已经没有空间了,用珍贵的资源来救一个垂死者,是一种浪费。”
修女没有想到会面对这样的情形,她对医生说:“她也是人啊!”
医生回答说:“但我们无能为力。”
修女恳求道:“她和别人一样,也是上帝的子民啊。”
医生耸了耸肩膀,说:“我非常了解你的感受,修女,但我也没有办法。”说完转身就走。
修女对着医生的背影着急地喊道:“那她怎么办?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吗?”
医生停下脚步,转过身来无可奈何地对修女说:“送她去别的医院试试吧,我也不知道。”
但车主拒绝继续借车给修女,他很不耐烦地说,他还有事。
这时,天空响起了隆隆的雷声,眼看就要下暴雨了。修女忙叫修女带着学生们先回去,然后,她弯腰把老人抱了起来。
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起这样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
大雨哗啦啦地下起来。特蕾莎修女把老人抱在怀里,轻轻地摇晃着她,轻轻地拍打着她,嘴里还不停地温柔地说着:“没事了,没事了,不要怕。”就像一个慈爱的母亲爱抚着怀中的小婴儿那样。
其间,值班的护士几次走过来要修女走开,因为她抱着一个这样污秽的人站在医院门口,使一些人感到不方便,但修女像没听见似的,只管站在那里。后来,医院终于被修女的行为所打动,收下了这个奄奄一息的老人。
这件事使特蕾莎修女想起母亲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做善事不能焦躁,要有耐心。”
这一经历使特蕾莎修女明白,走进贫民窟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仅有爱与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勇气、顽强的个人意志,以及对贫困的了解、接纳与习惯。
确实如此,美德的践行当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人具备一定的品质和心理素质,如果每个人都能很轻易地拥有美德,那美德就不会显得像现在这样高尚了。
在每一件事情中贯彻自己的美德都需要付出很多东西,就同情来说,一个急躁、懦弱、容易半途而废的人是很难让自己的同情心真正发挥作用的。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矿工在工地干活时,发生了意外,被上面施工的石灰板砸中头部,当场死亡。因是临时工,所以包工头只给了一笔少得可怜的抚恤金,就不再过问矿工妻儿的生活。
悲痛的妻子在丧夫之痛后感受到的是来自生活上的压力。她无一技之长,只好收拾行装准备回到那个闭塞的小山村去。这时矿工的队长找到了她,告诉她说矿工们都不爱吃矿上食堂做的早饭,建议她在矿上支个摊儿,卖些早点,一定可以维持生计。矿工妻子想了一想,便点头答应了。
于是一辆平板车往矿上一支,早点摊儿就开张了。8毛钱一碗的豆腐脑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一下就来了12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吃豆腐脑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最少时从未少过12个人,而且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时间一长,许多矿工的妻子都发现自己的丈夫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下井之前必须吃上一碗豆腐脑。妻子们百般猜疑,甚至采用跟踪、质问等种种方法来探求究竟,结果均一无所获。甚至有的妻子故意做好早饭给丈夫吃,却又发现丈夫仍然去早点摊吃上一碗豆腐脑。妻子们百思不得其解。
直至有一天,队长刨煤时被哑炮炸成重伤。弥留之际,他对妻子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接替我每天去吃一碗豆腐脑。这是我们队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帮谁帮?”
从此以后每天的早晨,在众多吃豆腐脑的人群中,又多了一位女人的身影。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换之间唯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时光飞逝,当年矿工的儿子已长大成人,而他饱经苦难的母亲两鬓斑白,却依然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前来吃豆腐脑的人。那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良。
更重要的是,前来光临早点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个人。穿透十几年岁月沧桑,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让人有一瞬间的同情很容易,因为人的恻隐之心很容易被牵动,但是怎样让这种同情心在自己的内心生根发芽,长久地存在并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2位矿工用他们的行动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世间确实有一种同情可以抵达永远。12颗金灿灿的爱心,不仅承载着一个秘密,更托起了一个永恒的希望。
心灵追问:
有句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能拿出证据来反驳这句话吗?
不要让“我”把心灵占满
爱因斯坦曾说:“对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整个心灵和头脑被“我”占得满满,那么他就无暇顾及他人了,这样的人就是自私的,在他的生命中看不到难以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今天,我一定要断然拒绝他们的要求。”出门之前,卡尔森太太在心里对自己这么说。
天下着很大的雨,到处都是水。卡尔森太太之所以冒雨出门,是为了把眼前这件事尽快处理完。
卡尔森太太平时以乐善好施而出名。她经常捐东西给遭到天灾人祸的人,或买很多衣料送给本市的贫民。可是,这一次的事,性质大不相同,使她无法像平时那样,爽快答应。虽然目的是为贫苦无依的孤儿们着想,但要她捐出祖传的土地来建造孤儿院,她实在无法同意。她对世世代代传下来的那片土地有无限的感情,何况,她年纪已大,此后的生活,主要的收入来源就靠那块土地。这是跟她此后的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说得严重一点,若失去这一块土地,她的生活马上就要受到影响。
“不管对方如何恳求,也不能起一丁点同情心,否则……”想着,想着,卡尔森太太的脚步越来越快了。
雨越来越大,风也吹得更起劲了。不多久,她到了目的地。她推开大门,走进去。由于是个大雨天,走廊上到处湿湿的。她在门口寻找拖鞋穿。
“请进!”这时候,随着一个甜美的声音,女办事员玛丽笑容可掬地站在了卡尔森太太面前。玛丽看到地板上没有拖鞋了,立刻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拖鞋给卡尔森太太穿。
“真抱歉,所有的拖鞋都给别人穿了。”玛丽小姐诚恳地说道。
卡尔森太太看到玛丽小姐的袜子踏在地板上,一刹那之间就给弄湿了。
卡尔森太太被玛丽小姐的举动感动了。在这一瞬间,卡尔森太太明白了施予的真正含义。
她想:“平时,我被大家称为慈善家,可是,我做的慈善行为,到底是些什么?我捐出来的,全是自己不再使用的旧东西,再不就是捐出多余的零用钱罢了。而真正的施予,应该像这位小姐一样,拿出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那才有莫大的价值呀!”
突然,卡尔森太太的决定有了180度的大转变——她决心捐出那块祖传的土地给这个慈善机构,为可怜的孩子们建立设备完善的孤儿院。
卡尔森太太对办事员玛丽说:“好温暖的拖鞋。”
玛丽红了脸,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一直穿着,所以……”
卡尔森太太连忙打断她的话:“不,不,我没有怪你的意思,我是说,你的心,令人感到温暖,也让我明白了许多!”
卡尔森太太向她投以亲切的微笑,然后,朝着募捐办公室急步走去……
真正的爱心和施予,需要真情与真心,要真诚地关怀别人。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别人的人,才能给别人最贴心的帮助。
特蕾莎修女之所以成为一个拥有“大爱”的人,就是因为她经常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她在帮助他人的时候,细腻体贴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她照顾穷人的时候顾及他们的自尊,为临终者作仪式的时候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些以及其他种种行动证明了特蕾莎修女的同情是舍我的,因而也是高贵的。
心灵的容量是一定的,如果你过多地考虑自己,那么势必要挤掉他人在你心目中的位置,所以,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会说:“他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在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中,也曾经说道:“这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他肯定了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施爱予人,我们也常常会因此而获得别人的帮助,如果你以一颗爱心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那么,别人也会以同样的爱来回报你。爱和同情的链条,是无限延伸、永无止境的。
心灵追问:
我曾经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吗?是我主动提出的还是售票员或者老人要求的?我觉得让座的要求合理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