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给青少年的12堂人生必修课-“家庭是爱的发源地”—重新发现家庭之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也许我们在座的各位并不为生活发愁,但是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我们就会发现,有时家人之间相互微笑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那么就让我们从相互微笑来开始我们爱的传播吧。

    家庭才是快乐的源泉

    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让你感受到最大的快乐呢?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美国青少年对于此问题的看法。美国一项相关的调查揭示的答案可能让你觉得有些意外,美国青少年表示,家庭生活才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在美联社和MTV联合展开的这项大规模调查中,以1280名年龄在13到24岁的青少年为对象,向他们提出了100多个问题,设法探讨青少年快乐的理由。该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认为,他们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家人共处;其中四分之三的人表示,和父母相处时觉得最快乐。

    除了家庭,和朋友相聚也是青少年觉得最快乐的事。该调查发现,友情排在亲情之后,成了青少年的第二大快乐源泉。另外,在选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时,将近一半的青少年选择了父亲或母亲,其中选择母亲的占了29%,选择父亲的占了21%,还有16%的人把父母都并列为最崇拜的对象。

    人们常说,金钱是满足物质享受的基本条件,但是在这项调查中,几乎没有人提及金钱是让他们快乐的理由。该调查还发现,虽然父母的收入状况的确与孩子的快乐程度有关系,但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孩子的快乐程度关系更密切。

    大部分的青少年受访时都表示父母和家人对其影响很大。92%的青少年相信将来婚姻会带给他们幸福,并愿意在婚后生儿育女。

    那么,你的看法是否与他们一致?在你的心目中,家庭对你意味着什么呢?只是每天放学后的一个住处吗?是一个只能遮风避雨的地方吗?还是一个分享痛苦与快乐的温馨所在,一个自由自在释放心灵的天空……家对你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

    关于这一点,特蕾莎修女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对人们说道:“今天我不能给你们什么,也没有什么可以付出,我只要求你们一件事,看看你们身边,如果在你的家里看见贫苦的人,那么,就从家庭开始爱,付出微笑,付出时间给身边的人,直到感觉痛苦——真正的相爱,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

    这是修女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有一次,修女在街上找到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女孩,然后把她带回施舒柏瓦。修女给她洗了一个澡,并给她衣服及好的食物。没想到当晚,这孩子跑掉了。

    修女把她寻回,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逃跑了。

    她这样逃跑三次后,修女派一位修女跟着她,看她往哪里去。修女在一株树下找到她,她和她的母亲、姊妹坐在一起。那里有些食物,她的母亲正用从街上捡来的食物做饭。

    她们在那里做饭,她们在那里吃饭,她们在那里睡觉,那里就是她们的家。

    直到那时,大家才明白她逃跑的原因。她的母亲爱她,而她又非常爱她的母亲,她们在对方的眼中都是美的。

    那女孩说:“我的家!”——那里就是她的家。

    有爱就有家,不管这个家是贫困还是富有,只要能和亲人在一起,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关怀,你就是幸福的人、快乐的人。从今天开始,从我开始,让我们去拥抱父母,关爱家人,全身心地去感受那份源自家庭的浓浓爱意吧。

    心灵追问:

    家庭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有什么事情曾经让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的温馨和快乐?

    你真的理解父母之爱吗 

    一天晚上,小琳琳跟妈妈吵架了,她什么都没带就只身往外跑。但是,走了一段路,她发现自己竟然一分钱都没有,连打电话的钱都没有!

    走着走着,她肚子饿了,看到前面有一个面摊,煮出的馄饨香喷喷的,一定很好吃!可是,她没钱啊!

    过了一段时间,面摊老板看到小琳琳还站在那边,一直没有离去,就问她:“小姑娘,你是不是要吃面啊?”

    “但是……但是我忘了带钱。”小琳琳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面摊老板热情地说:“没关系,我可以请你吃呀!来,我给你做碗馄饨吃吧,怎么样?”

    “太好了!”小琳琳已经饿得有些摇晃了。

    不一会儿,老板端来了一碗面条和一碟小菜。小琳琳吃了几口,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小姑娘,你怎么了?”老板问道。

    “哦,我没事,我只是感激!”小琳琳边擦眼泪,边对老板说,“您是陌生人,我们又不认识,只不过在路上看到我,就对我这么好,煮馄饨给我吃!但是……我妈,我跟她吵架了,她竟然把我赶出来了,还不让我再回去了……您是陌生人都能对我这么好,而我妈,竟然对我这么绝情!”

    老板听了,委婉地劝说她:“小姑娘,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而你妈呢?为你煮了十多年的馄饨,洗了十多年的衣服,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

    小琳琳听了这话,当场愣住了!

    “是啊!陌生人煮了一碗馄饨,我都如此感激,而妈妈辛苦地把我养大,也煮了十多年的馄饨给我吃,我为什么没有感激她呢?

    “而且,只是因为一件小事,我就跟妈妈大吵了一架,唉……”匆匆吃完馄饨,小琳琳鼓起勇气,朝家走去,她恨不得飞回家对妈妈说:“妈!对不起,我错了!”

    当小琳琳走到自家胡同口时,看到妈妈那疲惫而又熟悉的身影,正焦急地左右张望……

    看到小琳琳回来了,妈妈惊喜地叫道:“小琳琳啊!你让妈急死了!赶紧回家吧!饭已经做好了,菜都快凉了!妈以后不再跟你吵架了,好吧?”

    此时,小琳琳的眼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在模糊的视线中,她看到了妈妈泛红的双眼……

    谁是我们生命中最熟悉、最亲近的人?毫无疑问,是我们的父母。但是对于父母,我们真的了解吗?我们真的能够体会父母对我们的一番深厚的爱吗?对此,嬷嬷曾经问过人们:“我们真的认识身边的人吗?我们认识他们吗?我们知道他们需要我们的爱吗?我们知道吗?如果我们真的认识他们,我们就会看见,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正被孤独和寂寞所困,他们被我们忽略、遗弃,正成为生活中新一类的穷人。而他们可能就在我们家里,在我们身边。我想,这些都是你和我必须知道的。”

    从这段话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修女对于家庭之爱的重视,对于家人之间冷漠现象的一种警醒和批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物质越丰富的西方世界,这种家庭的冷漠所导致的孤独更为严重;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地区,这种情况则相对好一些。嬷嬷谈到在物质贫困的加尔各答,她看到了自己所呼唤的那种爱。嬷嬷说:“能够彼此真正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最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

    有一次,一位女士来到修女跟前,她心里有极大的忧伤。她告诉修女说,她女儿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女儿把心中的怨愤都发泄在她身上,她甚至不想看见母亲。

    对此修女告诉她:“现在你试着想一想你女儿童年时所珍惜的一些小玩意,也许是一些花朵或特别喜好的食品。把这些东西送给她,但切莫指望回报。”

    她依修女的话去做,把女儿喜爱的花朵放在桌子上,或留给女儿一块漂亮的花布,而且并不期望女儿的回报。

    几天后,她的女儿对她说:“妈妈,来我这里,我爱你,我需要你。”

    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这母亲所做的事,唤起女儿童年时的欢乐,使她联想起自己的家庭生活。她必定曾有一个愉快的童年,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重新领会母亲对她的爱是何等令人欢乐愉快。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即使孩子伤害了她,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着孩子。但是,对于这种爱,作为孩子的我们能够体会吗?如果某件事情你觉得是父母伤害了你,你能像这位母亲原谅她的女儿一样原谅你的父母吗?这也许就要好好地思考一下了。

    作为孩子,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一点,父母是你生命中最伟大的人,亲情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无论哪一种生命,都是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的。想到这里,我们实在应该感谢父母,感谢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带给了我们幸福的人生。

    心灵追问:

    如果有一天,父母无意中伤害了我,我应该怎么办?我会大吵大闹、离家出走,还是默默伤心并期待父母来向我道歉,重新找回我和父母之间温暖的爱呢?

    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

    有三个妇女在井边打水。

    有一位老人坐在石头上休息。

    一个妇女对另一个说道:

    “我的儿子很机灵,力气又大,谁也比不上他。”

    “可我的儿子会唱歌,唱得像夜莺一样悦耳,谁也没有他这样好的歌喉。”另一个妇女说。

    第三个妇女看着自己的水桶默不做声。

    “你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儿子呢?”两个邻居问她。

    “有什么好说的呢?”她说,“我儿子什么特长也没有!”

    说着,她们装满水桶,提着走了。老人也跟着她们走去。水桶很重,她们走得很慢,不时地停下来休息一下。

    忽然迎面跑来了三个男孩,一个孩子翻着跟头,他母亲露出欣赏的神色。另一个孩子像夜莺一般欢唱着,妇女们都凝神倾听。第三个跑到母亲跟前,从她手里接过两只沉重的水桶,提着走了。

    妇女们问老人道:

    “喂,怎么样?我们的儿子怎么样?”

    “呵,他们在哪儿?”老人答道,“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孝敬父母应当体现在日常的行动中。帮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可以体现我们的爱心。如果缺乏行动,再出众的才华、再强大的力量也无法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修女不只一次地对人说过:“爱源自家庭。今天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极度忙碌,渴求更大的发展和追求更多的财富等,以致做子女的腾不出时间去关怀父母,做父母的也没有时间彼此关心。这导致家庭生活瓦解,直接扰乱着这个和谐的世界。”

    修女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大会上讲过这样一件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曾经访问过的一家养老院。这家养老院里的老人都是儿女将他们送来的。尽管这里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甚至还有点奢华,但是这些老年人却都坐在院子里,眼睛盯着大门看。他们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我转向一位老姐姐,问她:‘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些衣食不愁的人总是望着大门?为什么他们脸上没有笑容?’

    “我已经太习惯看到人们脸上的笑容,甚至那些挂在垂死的人脸上的笑容。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种对爱心的企盼。那位老姐姐对我说:‘这里几乎天天都是如此,他们每天都在企盼着,盼望他们的儿女来看望他们。他们的心受到了极大的刺伤,因为他们是被遗忘的人。’瞧,这就是世上存在的另一种贫乏,被爱心遗忘的贫乏。也许这样的贫乏已经悄悄来到我们的身边和我们的家庭中。也许就在我们自己的家庭中,已经有成员感到孤独。也许他们的心已经受到伤害,或许他们处于某种焦虑不安的状态……”

    对此,你作何感想呢?也许你在生活中有许多的同学和朋友,你们可以在周末或者假期团聚在一起,学习、唱歌、旅游、运动……但是当你外出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在家时刻期盼着你、牵挂着你的父母,是否想过父母会为你担忧呢?是否想过父母也会孤单呢?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只有孝顺是不能等待的。这位富可敌国的大富翁为什么会发出如此的感慨呢?因为他觉得,时间如流水,是根本就不会等人的,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忙,忙学习、忙游戏、忙作业……等我们成人了,我们还要忙工作、忙事业,当我们认为真正拥有了可以孝顺父母的能力的时候,可能已经为时太晚了,因为这时候的父母已经吃不动也穿不了了,有的父母甚至已经远离了尘世。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发生,比尔·盖茨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钱孝敬父母,让父母自由消费。

    也许,目前我们可能做不到比尔·盖茨那样,但也应当多为父母做点事,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和感激,而不要总是把爱埋在心里。

    古语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及早行动,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才想起要孝顺,那已经为时已晚,只能空留遗憾。

    心灵追问:

    在我的记忆中,我曾经做过什么事情让爸妈特别开心吗?

    关爱家人,帮父母分担家务

    如何成为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呢?这需要你懂得体贴和关爱自己的家人,学会照顾家中的老人,帮自己的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你也许会觉得要做到这些很困难,可能你会抱怨自己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还有什么时间顾忌周围的人呢,更不用说要照顾他们了。但是在历史上,不少的名人都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你可以学习、了解一下,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对于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这个人,可能青少年都知道。但是对于他小时候的事情,大家未必那么熟悉。

    据说,李四光小的时候,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还特别孝顺父母,总想着为父母分担忧愁,所以,在他还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知道帮助父母干家务活了。

    有一天,李四光刚从私塾里放学回来,就看见母亲正用石杵费力地舂米,于是,他立即放下书包,跑过去帮母亲干活。因为石杵特别沉,所以李四光才干了一小会儿,鼻尖上就沁出了汗珠。母亲看见了,心疼地说:“好孩子,你上学已经很辛苦了,应该休息一下了,这些重活还是让娘来做吧!”谁知李四光非常执拗,他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帮娘干活,我不累!真的,我现在一点都不累!”于是,他一直努力坚持着,直到把米舂完,他才停下来休息。

    除了帮父母舂米外,李四光还想出很多的办法帮助父母减轻生活的压力。每年夏天,只要是到了收麦子的季节,李四光就会约上几个小伙伴,到别人家收过麦子的大田里捡别人落下的麦穗。虽然捡到的麦穗不多,但是父母看到他这么懂事,已经非常欣慰了。

    看到家里没有柴烧了,李四光就约上自己最要好的小伙伴,带着斧子和绳子,到大山里去砍柴。有一次,李四光又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山砍柴,由于山路很陡,路面也非常滑,李四光一不留神,摔了一跤,膝盖都被磕破了,鲜血直流,别的小伙伴劝他不要再上山了,可是他不同意,还是坚持上山砍柴。

    傍晚,小李四光和小伙伴们每人都背着一大捆柴禾回家了。母亲早早地站在村口迎接儿子。看见李四光一瘸一拐地回来了,母亲赶紧迎了上去。看着他膝盖上的伤口,母亲不由得流下眼泪来,她说:“孩子,以后咱不去了,娘再也不让你上山砍柴了……”

    谁知李四光却非常懂事地说:“娘,我一点儿都不疼,真的!再说,只要我累一点,娘就可以多歇一会儿呀!”

    李四光不仅是一个知道为家分担忧愁的好孩子,他还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长大之后,李四光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工作者,经过10多年的野外考察,他彻底否定了外国权威专家的“中国贫油论”的观点,为我国的石油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特蕾莎修女的童年一度非常幸福。但是九岁那年,她经商的父亲突然遭人暗算,父亲的合伙人趁火打劫,侵吞了父亲工厂的所有资产,家中一下子断绝了所有的经济来源,生活由小康陷入了拮据。在这种情况下,她的母亲——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坚强地扛起了家中的重担,不久之后,自己开了一间小店,以出售衣料、手工织毯和刺绣为主。

    在母亲的苦心经营下,家中的日子有所好转。修女一度辍学的哥哥和姐姐又回到了学校读书。但相对来说,那还是一段很艰难的日子。修女家所在的小城斯科普里相当于现在的一些小镇,镇上的居民除了经商,还耕种一些田地,用来贴补家庭的开支。那时的修女已经很懂事,她经常在田里帮忙,以此来帮助母亲,分担一些家中的劳动。田间的劳动是很艰苦的,但是修女并没有退缩和抱怨,相反,这段艰辛的经历不仅培养了她勇于吃苦的品质,也培养了她面对艰苦时的耐心和韧性,使她日后有足够的力量面对工作中所出现的巨大困难。

    知道了修女小时候的故事,不知道你有哪些感触。其实,好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如果修女和李四光这些伟大之人的童年故事感动了你,你也想和他们一样养成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好习惯,那就尝试从下面的事情开始做起吧。

    (1)当父母询问你在校情况时,要耐心回答,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要心不在焉或敷衍了事。因为你要明白父母的询问是出于关心你和爱护你,并不是一味的约束和监督。

    (2)当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要体谅、理解父母的难处,而不是随意地发脾气或生闷气。

    (3)当父母生病时,要关心体贴父母,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对父母不闻不问。

    (4)当做错事被父母批评时,要虚心接受,并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与父母争辩,强说自己有理。

    (5)当被父母误解时,要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消除他们对你的误解,而不是埋怨、争执,致使误会更深。

    (6)当你因事情耽误需要晚回家时,记得打电话给父母,让他们别为你担心。

    (7)当你庆祝自己的生日时,不要忘了是父母给了你生命,记得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声——爸妈,我爱你们!

    (8)记得爸妈的生日,不需要昂贵的生日礼物,一个深情的拥抱,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祝福。

    (9)记得闲暇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而不是在CS或传奇世界里流连忘返。

    (10)如果可能,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爱,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

    心灵追问:

    我第一次帮父母做家务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微笑,就是家人间爱的传播

    有一篇题目为《特蕾莎修女的回答》的短文讲到,特蕾莎修女经常会给人们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建议和忠告。有一次,一群美国人来到加尔各答拜访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在访问的过程中,他们请她就如何与自己的家人相处提一些建议。

    特蕾莎修女随口说道:“对你的妻子微笑,对你丈夫微笑,对你的孩子微笑。”听了修女的回答,这群美国人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一直困扰着他们的难题,竟会被他们眼前这位一直独身的修女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化解了。

    因为,在西方很多富裕的国度里,很多人实际上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穷里。比如有些青少年,他们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暇照管他们,或者,只顾及到他们的物质需要,而对他们的心灵需要不感兴趣,以致这些年轻的生命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另有许多老人,则在孤独和寂寞里孤零零地等死,因为做子女的根本无暇陪伴他们。

    慕尼黑的仁爱传教会曾经接到过一个奇特的求助电话:“我们只是渴望听见人的声音,只要是人声就好。”电话是一对老年夫妇打来的。这对老年夫妇虽然非常富有,但极其寂寞,他们虽有几个孩子,但没有一个孩子愿意陪伴他们。于是双眼半盲的老人在绝望之余给仁爱传教会打了一个电话,请求修会派修女去看望他们。

    在修女看来,这就是贫穷的另一种面貌。她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也许我们这里的人们在物质上很充裕,什么也不缺,但是我想,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家庭,我们便会发现,有时家人之间相互微笑也是很难的,但微笑正是爱的开端。”

    其实,体贴家人、关爱家人就是对家人的“微笑”,就是对家人的爱。

    陈磊原是哈尔滨三中的学生,后以630分的“托福”成绩被美国著名的米德尔伯里学院录取,现在在纽约华尔街全美排名第一的投资银行——高盛银行工作。

    幼年的陈磊很惹人喜欢,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是爸爸妈妈的希望所在。家人对她倾注了浓浓的爱。陈磊在享受爱的温馨的同时,培养起对家人和对他人、对生活的美好感情,从接受大家的爱当中学会了爱大家,养成了关照老人的习惯。

    每逢家人吃水果,陈磊每次都是把大的给爷爷奶奶,自己留小的。有时爸爸妈妈给她买来小食品,她也主动让爷爷奶奶、妈妈爸爸尝一尝。每逢节假日家人聚餐时,她都等爷爷奶奶长辈入座后才上桌。遇到好吃的东西,她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多往爷爷奶奶的碗里夹。

    陈磊很小的时候就很懂事。每逢节假日,爸爸妈妈常带着她去看姥爷、姥姥。走在路上的时候,她都是尽量自己走,实在累了,才让爸爸妈妈背她走一段。当爸爸妈妈问她:等爸爸妈妈年龄大了,走不动时,你能背我们吗?每次她都痛快地说:能!有时,看爸爸妈妈背她走得吃力,她便主动要求下来自己走。一次去江边玩,爸爸妈妈累得全身出汗,她无论如何也不让背着她走,自己走得满脸通红,路上行人见了,觉得这个小孩挺懂事儿,那时她还不到3岁。

    从陈磊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关爱家人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时时刻刻想着为家人做一些事情,只要你留心培养自己的习惯,相信你也会做得和陈磊一样,也会得到家人的更多关怀。对此,让我们记住修女说过的话,关爱家人从一个微笑开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相信你会从中收获到更多的微笑、更多的喜悦和更多的爱。

    心灵追问: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对工作一天的父母微笑吗?如果答案是“不一定”,那又是为什么呢?

    世上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

    人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在加尔各答,弃婴的现象很普遍。在修女看来,即便是被抛弃的孩子,也是上帝所赐,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利。

    修女说,在所有贫穷的人中,比较起来,恐怕没有谁会比一个孤苦无依的孩子更贫穷、更无助的了,他们是真正的弱者,他们最需要爱与同情。

    那些刚捡回来的婴孩,几乎个个都有着轻重不同的残障、疾病和营养不良,修女们必须细心地为他们洗澡、喂奶、喂药。除此之外,修女们还必须抱吻孩子,逗他们玩乐,引发他们的欢笑,让他们从身体到心灵都感受到母亲般的爱抚和温暖,即便他们肢体残疾,或是身上长满脓疮、疥癣。

    不管有何种理由,一个修女都不能拒绝抱吻孩子,这是修女的规定。

    因此,在儿童之家里,你永远看不到一张发愁的脸,或一张烦躁的脸,一个修女只要抱起一个孩子,不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欢笑。有的修女甚至能够同时抱起两个或三个孩子,亲亲这个,再亲亲那个。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怜和欢喜,非常的美丽,也非常的感人。记者简·古德温在采访儿童之家的时候,看到艾美修女抱起一个患严重疥癣并涂满药膏的男孩,一会儿用鼻子亲他,一会儿又用前额顶他,亲昵得不得了,就忍不住问:“难道你不怕被传染吗?”结果艾美修女回答道:“哦,如果你试试,就会发现,很快你就会克服被传染的恐惧,要不了多久,你就不会觉得他们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两样了。你只知道他们是孩子,而孩子,是需要很多很多的爱的。”

    修女本人也是一个那样喜欢孩子的人,只要一走进弃婴之家,她就眉开眼笑了,不管当时她正在为什么事情烦恼着。她经常一手抱着一个婴儿,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一边检查督导工作,一边欢喜地抱吻孩子。

    这些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是嬷嬷最亲密的朋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一点。当她抱起一个初生的婴儿时,她眼神里流露出的由衷的慈爱和怜惜;当她向人们展示怀中的孩子时,那掩饰不住的骄傲和喜悦,那神采飞扬的样子,都让人恍惚觉得,她就是那个孩子的亲生母亲。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母爱是最无私的。当修女从加尔各答的各个角落把那些弃婴捡拾到儿童之家的时候,当她耐心地喂每一个孩子食物的时候,当她亲吻着每一个小小的面颊的时候,她就是孩子的母亲,而且还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而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母亲,唯有母亲才会对孩子奉献最真诚的爱,才会始终以微笑和慈爱的面庞来面对孩子……所以说,修女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世界上最无私的母亲,而“修女”这个词语本身就是母亲的意思。特蕾莎修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将自己无私的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母爱的孩子,虽然他们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

    其实,每一位母亲无不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满腔的爱。这种爱有时候悄然无声,需要你细细地体会才能感受它的深沉。

    一束鲜花——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总会在她的每个生日送到家里。花束里没有通常可见的留言卡;到花店老板那里也查不出赠花人的姓名,因为这花是现金零售的。白色的栀子花依偎在柔和的粉红色的包装纸中,纯洁无瑕,芳香沁人,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欣悦。

    她没法查明送花人的身份,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揣想这位匿名者的形象。每一次想起这位也许是出于羞涩或是出于孤僻而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名实姓的神秘人士的时候,都是她最为幸福的时刻。

    她的妈妈也为她的想象推波助澜。她多次询问,是不是我曾经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而今他以这种方式表示他的谢意?会不会是那位她常常帮他卸车的开杂货店的邻居?会不会是哪位青年人,怀有浪漫之想?她实在没法知道。而栀子花的芬芳与温馨却无时无刻不陪伴在她的身旁,让她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值得别人关心与爱。

    她就是在这栀子花香中想象,在栀子花香中成长,一直到22岁。这一年,妈妈过世了,生日里的栀子花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断的。

    这时她知道了长年以来母亲对女儿的爱蕴藏在一束束生日里的白色栀子花中,让女儿在栀子花香中尽情地想象,在温馨的栀子花香中健康成长。尽管生日时再也收不到栀子花,但那份母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却在心底永存。母亲的爱呀!是的,虽然她此时此刻永远失去了母亲,但是她曾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

    人说,亲情无价。母亲给我们的爱就是无私的、无价的。作为孩子,我们要时时刻刻去体会这种无私的母爱,体会母亲对我们的舐犊深情。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不忘母亲对自己的关怀。

    心灵追问:

    如果做一项调查,“谁是你心中最重要的人”,我的答案会是谁,为什么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