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也都在渴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爱必须是面对面的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这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降低自己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方法
乔治·萧伯纳是20世纪爱尔兰著名的戏剧作家,他写过许多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一次,萧伯纳代表英国去苏联参加一个活动。当他在大街上散步时,见到一位可爱的俄罗斯小姑娘,胖乎乎的脸蛋,长长的辫子,俏皮极了。他忍不住停下脚步,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一样,和小姑娘玩了起来。小姑娘也很喜欢这个和蔼可亲的外国人,和他高兴地玩了起来。
玩了很长时间,萧伯纳该走了。分别的时候,萧伯纳俯下身,一只大手放在小姑娘的脑袋上,说:“你回去可以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陪你玩的,是世界上有名的剧作家萧伯纳。”
他原以为小姑娘听完以后会高兴地跳起来,没想到,小姑娘听到后却十分平静,她拉着萧伯纳的手,抬起头天真地说:“哦,我不像你那么出名,我只是一个和别人一样的小姑娘而已,不过,你回去时可以告诉别人,就说今天陪你玩的,是俄罗斯的一位小姑娘。”
萧伯纳听了,心里愣了一下,他意识到自己有些太自以为是了,同时也深深地被这位小姑娘自信的神情折服了。
从那以后,每当说起此事,萧伯纳还会说,这位俄罗斯小姑娘是他的老师,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她。
对于“尊重”这个字眼我们并不陌生,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尊重他人呢?为什么萧伯纳说俄罗斯小姑娘是他的老师呢?对于尊重,特蕾莎修女是怎么理解的,她又是怎样对穷人表示尊重的呢?
特蕾莎修女在当初选择离开修道院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她换下了修女的衣服,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印度平民妇女的样子,走在加尔各答杂乱肮脏的街道上。除了随身携带的几件日用品外,嬷嬷全部的财产就是5个卢比,而且还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在嬷嬷的日记里,专门记述了当时的艰难:“为了找到一个住处,我四处奔波,直到累得腰酸腿疼,这时我想,穷人为了获得一口食物、一个栖身之处,在身体和精神上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啊。”
但嬷嬷并不因此而恐慌。相反,她觉得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快乐、最自由的时刻。对于她的这样的生活,她自己曾经评价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说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
也就是说,只有当自己和穷人站在同一个等级上的时候,你才能对于穷人的哀乐感同身受,才能容易走到他们的心灵中去,才更更好地帮助他们,从而让他们也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尊重他人,有时候需要自己也作出一定的牺牲。对于我们来说,虽然不必为了帮助乞丐和流浪汉,而把自己也放到乞丐和流浪汉的群体中去,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抱着一种平等的心态去看待那些生活中不幸的人们、需要帮助的人们,不要歧视,不要回避,向他们伸出你热情的援助之手,相信你的善良和真诚可以温暖世界上每一个渴望帮助的心灵。
心灵追问:
怎样才能更好地尊重他人?我是否认同修女的降低自身的做法?
贫穷是一种罪吗
对于贫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则报道:某市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因为一件小事与父亲发生争执,竟然手拿菜刀砍向失业待岗在家、被她认为活得很窝囊的父亲。她当时心里其实是没有父亲的,有的,只是对贫穷的极度仇视。
想来在少女的心里,贫穷是一种罪,是万恶不赦的。贫穷令她买不起新手机,穿不起价值超过百元的漂亮衣裳,更令她“没有面子”——外界的鄙视和内心的自卑,令少女的生活“水深火热”。
记者对此评论说:“看得出来,孩子的内心是复杂的,因此她才会在挥刀狂砍父亲卧室门的时候痛哭失声。但是她的眼泪显然不是为砍伤父亲后内疚而流,而是为了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耻辱感。”
的确,贫穷不是一种美德,以穷为傲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贫穷就非要走向另一个极端——罪恶。
对于贫穷,毕生致力于穷人事业的特蕾莎修女对其的理解是非常宽广的。在她看来,贫穷不仅仅是物质的缺乏,它还意味是一种精神的贫乏,即爱的缺失。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有一次,修女在路上遇到了一个重病的老人,为了送她前往医院就诊,耽搁了很多的时间,回去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她在返回修道院的途中迷失了方向——她走进一条狭窄混乱的巷子里了。
这时,不断有人把手伸到她面前,粗暴地说“给我钱,给我钱”,或者说“给我食物,给我食物”。
嬷嬷害怕极了,她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这时却有人一把拉住了她,凶狠地问:“你走那么快干什么?你身上藏了什么吗,修女?”
修女们在修会里过的是团体生活,即便修道院很富有,而修女本人也是没有个人财产的,充其量她能够自由支配的财产,就是几件极其有限的日常用品而已,幸好这时圣玛丽中学(修女曾任过该校的校长)的工人哈瑞来了。惊魂未定的修女看到哈瑞熟悉的脸,这才安下心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哈瑞关切地问道:“还好吧,校长?”
修女回答说:“还好,只是没想到会这么乱。”
哈瑞笑笑说:“算你幸运,校长,他们都是一些……”
“不,哈瑞,他们只是太穷了。”修女立即打断了哈瑞。她知道哈瑞要说什么。修女说:“再说,是我还不习惯他们,我一定要习惯才行。”
对于贫困,特蕾莎修女的态度是理解并接纳,也正因为如此,她对待穷人才会充满了爱,才会将他们视为自己的亲人一样地关爱着。但是,在现实中,很多的人对于贫困都不能理解,对于不幸中的人们也不能给予援助和尊重,当然,这样的人也往往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一个下着小雨的中午,车厢里的乘客稀稀落落的。在桥头站,上来一对残疾的父子。中年男子是个盲人,而他不到十岁的儿子呢,则只剩下一只眼睛略微能看到东西。父亲在小男孩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走到车厢中央。当车子继续缓缓往前开时,小男孩开口了:“各位先生女士,你们好,我的名字叫林平,下面我唱几首歌给大家听。”
接着,小男孩用电子琴自弹自唱起来,电子琴音乐很一般,但孩子的歌声却有天然童音的甜美。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唱完了几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车厢头,开始“行乞”。但他手里既没有托着盘,也没直接把手伸到你前面,只是走到你身边,叫一声“先生”或“小姐”,然后默默地站在那儿。乘客们都知道他的意思,但每一个人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扭头看车窗外面……
当小男孩两手空空地走到车厢尾时,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尖声大嚷起来:“真不知道怎么搞的,北京的乞丐这么多,连车上都有!”
这一下,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这对残疾父子的身上,没想到,小男孩竟表现出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冷峻,他一字一顿地说:“女士,你说错了,我不是乞丐,我是在卖唱。”
车厢里所有淡漠的目光刹那间都生动起来。有人带头鼓起了掌,然后是掌声一片。
乞讨的人也有自尊,生命是平等的,许多时候尊严被我们人为地定义在某一层面上,要知道,凡是生命都需要尊重。
正所谓“贫者无罪”,也就意味着我们对于贫困要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在现实中,也许就是我们的同学或者是朋友,可能因为父母离异、下岗或者其他的天灾人祸等,生活陷入贫困。这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歧视他、排斥他,而是要学会接纳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如果有一天,我们也遭遇到同样的不幸,我们也不要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告诉自己天无绝人之路,一定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好起来,人生才会有所转机。
心灵追问:
只要内心富有,就不是贫困的人。我对于这句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吗?
自尊,方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自尊建立在自重和自爱的基础之上。一个尊重自己的人,能够正视自己的价值,既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也不会随意放任自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有一个小男孩在孤儿院长大,他常常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有一次他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眯眯地对他说:“孩子,别灰心,谁说没有人要你呢?”
有一天,院长亲手交给男孩一块普通的石头,说道:“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男孩一脸迷惑地接下了这块石头。
第二天,他忐忑不安地蹲在市场的一个角落里叫卖石头。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有许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一个比一个价钱出得高。男孩记着院长的话,没有卖掉。回到院内,他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着这块石头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然有人出比昨天高出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男孩拒绝了。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那块普通的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比昨天又涨了十倍。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这块石头被人传扬成“稀世珍宝”,参观者纷至沓来。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他眉开眼笑地将一切情景禀报给院长。院长亲切地望着男孩,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会因你的惜售而提升它的价值,而被说成是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一个人只有珍惜和看重自己,生命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故事中的石头一样,只有你先珍视和看重自己,别人才会看重你。
有一回,德兰嬷嬷和修女们外出工作时,看到街边的阴沟里躺着一个人,就把他救了起来。这时,她们才发现,他的半个身体都已被蛆虫吃掉了,看起来非常恐怖,也非常令人难受。但她们还是把他带到了救济所,她们给他清洗,竭尽所能地安慰他。过了不久,这个人就死去了。死之前,他说:“我像个牲畜一样在街上活了一辈子,但你们却让我死的时候像一个天使。”
特蕾莎修女认为,一个活得如此卑贱的穷人,死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足以证明他的内心是伟大的,他的人格是完美的。他如此不堪地活了一生,死时却没有诅咒任何人,没有说任何人的坏话,也没有责怪社会和命运。特蕾莎修女说:“他就像一个纯洁的天使,这就是我们人民的伟大之所在。”
其实,特蕾莎修女说其“伟大”,也就是说虽然这个人的生命如此卑微,但是他却活出了人的尊严,活出了生命的尊贵,至少他临终时所说的话表明了这一点。我们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也不会因为我们遭受挫败而贬值,无论别人怎么侮辱你、诋毁你、践踏你,你的价值依然存在。
因此,任何时候都要正视自己的价值,不要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无论别人怎么说,你的价值都不会因之而改变。
常言道,天生我材必有用,但这个有用的前提就是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做一些对他人有用的事,这样我们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
杰克是一位黑人青年,从小在一个环境很差的贫民窟中长大,由于缺乏教育和引导,他跟别的坏孩子学会了逃学、破坏财物和吸毒。他刚满12岁就因抢劫一家商店被逮捕;15岁时因为企图撬开办公室里的保险箱,再次被逮捕;后来,又因为参与对邻近的一家酒吧的武装打劫,他作为成年犯第三次被送入监狱。
一天,监狱里一个年老的无期徒刑犯看到他在打垒球,便对他说:“你是有能力的,你有机会做些你自己的事,不要自暴自弃。”
杰克反复思索着老囚犯的这席话,突然意识到,虽然他还在监狱里,但他具有一个囚犯能拥有的最大自由:他能够选择出狱之后干什么;他能够选择不再成为恶棍;他能够选择重新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5年后,杰克成了明星赛中底特律老虎队的队员。底特律垒球队当时的领队马丁在友谊比赛时访问过监狱 ,由于他的努力使杰克假释出狱。不到一年,杰克就成了垒球队的主力队员。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的作者奥格·曼狄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因此,我们要尊重自己,正视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点燃自信的火把,照亮成功的人生之路。
心灵追问:
如何理解“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这句话呢?想想我这个独一无二的自然界的“奇迹”伟大在哪里?如何让自己伟大起来?
自食其力才能赢得尊严
从前,老虎并不像现在这样威风,相反,他是所有动物中最弱小的一个。因为捕捉不到动物,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
狮王把所有的小动物都召集起来说:“老虎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饿肚子而不管不问。我建议,大家都伸出友谊之手,拉他一把,帮他渡过难关。”
于是,动物们都给老虎送去了好吃的东西,唯有猫什么东西也没有送。
狮王不高兴地对猫说:“大家都为老虎送了东西,你怎么什么都不送呢?”
猫说:“你们送给他的东西虽然很多,但总有一天会吃完的,我要送给他一件永远吃不完的礼物。”
狮王不屑地说:“算了吧,你除能送几只老鼠外,还能送什么呢?”
猫回答说:“以后你会看到的。”
几个月以后,狮王又来到老虎家。好家伙!老虎家里里外外到处都挂着好吃的东西。
狮王问:“这些东西都是猫送的?”
“不,”老虎说,“他送的礼物要比这些东西贵重千万倍!”
狮王好奇地问:“那究竟是什么东西?”
老虎说:“他教我练壮了身体,又教我学会了捕食的本领。”
“噢!”狮王从头到尾把老虎打量了一番说,“难怪你那么崇拜他呢,连衣服也和他穿得一模一样!”
再多的好东西都比不上一身本领。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摆脱依赖他人的想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练就一身谋生的好本领。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尊严。
对于特蕾莎修女创办的“半垂死之家”,虽然有世界各地的不少热心人捐助,但是“半垂死之家”仍然时常面临着经济危机,这时候特蕾莎修女便发动修女们外出乞讨或者找寻其他的渠道来维持运转,在她看来,要想救助别人,首先要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
有一段时间,加尔各答街头的椰子树上结满了果实。人们喝了里面的椰子汁后就把椰壳随手一扔。结果,加尔各答街道上到处都是椰壳,根本来不及清理,这让市政当局感到非常棘手。于是,“半垂死之家”的修女们就将椰壳收集起来,让能干活的病人用这些椰壳的纤维做些有用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变废为宝了,不仅解决了市政当局的难题,而且病人也有不少的收入。他们能用自己的双手挣钱是多么兴奋啊!市政当局对此也很满意。
椰壳没了,修女们就收办公废纸。每周,她们将六公斤废纸分发给一些贫穷的家庭,让他们变废为宝,然后再拿出去卖。许多贫穷家庭都需要这种收入。修女们还捡出那些一面比较干净的废纸,把它们做成练习本发给家境贫寒的学生。这就是修女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她们总在尽其所能地自立自强,正是这种精神感染了许多人,让他们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
此外,在特蕾莎修女的儿童之家除了收养弃婴,也收养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如果一个寡妇有几个孩子,那么儿童之家会考虑收养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为她分担重负。这些孩子来到儿童之家后主要是学习,除了认字、算术、唱歌、跳舞、绘画、阅读,最主要的是学习一或两门技艺,以便他们长大后能够自食其力。
事实上,只有当一个人能够自立的时候,才能为自己赢得尊严。一个在穷困中仍然能够保持自立精神,不依靠别人的施舍生活的人,最终必将获得人生的成功。
杰克7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还有一个两岁大的妹妹,母亲为了这个家整日操劳,但是赚的钱难以让这个家的每个人都能填饱肚子。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的样子,杰克决定帮妈妈赚钱养家,因为他已经长大了,应该为这个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了。
一天,他帮助一位先生找到了丢失的笔记本,那位先生为了答谢他,给了他1美元。
杰克用这1美元买了3把鞋刷和1盒鞋油,还自己动手做了个木头箱子。带着这些工具,他来到了街上,每当他看见路人的皮鞋上全是灰尘的时候,就对他们说:“先生,我想您的鞋需要擦油了,让我来为您效劳吧!”
他对所有的人都是那样有礼貌,语气是那么真诚,以至于每一个听他说话的人都愿意让这样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为自己的鞋擦油。他们实在不愿意让一个可怜的孩子感到失望,他们知道这个孩子肯定是一个懂事的孩子,面对这么懂事的孩子,怎么忍心拒绝他呢?
就这样,第一天他就带回家50美分,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些食品。他知道,从此以后每个人都不需要再挨饿了,母亲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操劳了,这是他能办到的。
当母亲看到他背着擦鞋箱带回来食品的时候,她流下了高兴的泪水,“你真的长大了,杰克。我不能赚足够的钱让你们过得更好,但是我现在相信我们将来可以过得更好。”妈妈说。
就这样,杰克白天工作,晚上去学校上课。他赚的钱不仅为自己交了学费,还足够维持母亲和小妹妹的生活了。他知道,“工作不分贵贱,只要是靠自己的劳动赚来的钱就是光荣的”。
靠别人的施舍或者资助而生活的人,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他本人也体会不到劳动的价值和快乐。一个人只有自食其力才能够为自己赢得尊严,因此,青少年要逐渐摆脱依赖他人的想法,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劳动成果。相信这样的锻炼和经历,对于你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将是大有益处的。
心灵追问:
我曾经用自己的双手挣过钱吗,哪怕是一毛钱、一块钱?
同情,也要给人尊重的感觉
培根说:“同情在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是最高的美德。”孟德斯鸠也说过:“同情是善良心所启发的一种情感之反映。”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是充满了爱心和同情心的人,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也不可能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同情心是爱心的反映,有时候我们不用做什么,只要让别人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怀和同情,就能够让别人感受到爱心的温暖。
但是,同情不是一味的怜悯,不是不顾及别人尊严的施舍,这样的同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别人人格的践踏和侮辱,有自尊心的人是不会接受的。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富翁叫黔傲,他是一个高傲的人,很看不起那些穷人。有一年国家闹灾荒,穷人几乎天天都没有东西吃,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便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样子,神气活现地站在路边,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旁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傲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傲便丢出去好几个窝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傲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慈大悲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傲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傲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傲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黔傲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个故事描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古往今来,有许多自尊自强的人。“廉者不食嗟来之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高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他们都没因一时的困窘而丧失自己的尊严。
特蕾莎修女一生照顾过无数的穷人和垂危之人,对于他们,她从来都是面带微笑,像圣母一样慈祥和蔼地照顾他们、慰问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的缘由只有一个,穷人也是人,他们也有属于人的尊严,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尤其是他们需要人帮助的时候。这一点,是特蕾莎修女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优良的品质。
在特蕾莎修女小时候所在的小城斯科普里,贫穷也随时可见,几乎每天都有穷人上门求乞。因此,她的母亲经常教导自己的三个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爱和慷慨。对于上门求乞的穷人,母亲从不让他们空手离去。而且在施与的时候,她总是面带微笑,尽量亲切一些,生怕他们的自尊受损——毕竟没有人会喜欢那种被救济的感觉。
有一天,母亲在街上遇见一位生了肿瘤的女人。但比身体的病痛更使她痛苦的是,她的家人没有一个愿意帮助她,他们甚至把她赶了出来,使她无处栖身。母亲并不认识这个女人,但看见她这个样子,就深深地怜恤她,同情她。母亲对她说:“那么,请到我家里去吧,让我来照顾你。”说着,就真的把这个素不相识的女人带回了家。
“孩子们,我们有客人来了。”进门的时候母亲喊道。这句听起来平平常常的话,却给了这个女人很大很大的安慰,使她感到,自己虽然如此不堪,却还是被尊重的。
在三个孩子的帮助下,母亲安慰这位可怜的女人,供她吃住,花钱给她治病,并在一些琐碎麻烦的事情上亲自照顾她,直到她康复。
离别的时刻到了,女人紧紧地拉住母亲的手,眼里噙满泪水,她哽咽着说:“恩人,我该怎么报答您呢?”
而母亲只是简单地回答道:“什么也不需要你做,好好保重自己,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母亲的言行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特蕾莎修女在日后为穷人服务的时候,也懂得了尊重是不可或缺的,爱是最重要的。穷人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并不是没有尊严。所以当你为穷人做一点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他感觉到,你并不是在施舍,而是在爱。
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冷酷残忍的;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世界,是冷漠可怕的。但是同情心的表达是需要充分地考虑他人的自尊心的,只有那样,才是一种真正的同情,是一种善行,才会为别人所接受。
心灵追问:
假设班上有个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差,寒冷的冬天,我想送他一件暂时穿不着的羽绒服,我该怎样做才能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又让他接受我的帮助呢?
生命卑微,也自有价值
每个人的出生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使命。很多人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价值和潜能,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是抱怨生活就是抱怨自己,这样的人谈不上自信,更谈不上自尊。
阿良是一个啤酒厂的工人,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他总是觉得自己无一技之长,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他总是抱怨上天不公平,不能够赐予他像其他人一样的天赋。在一个晚上,他又坐在经常去的酒吧发牢骚,一个人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酒杯坐到了阿良的身边,并且将两个酒杯都倒上了酒,问:“你能告诉我这两个酒杯有什么区别吗?”
“一个大,一个小!”阿良看了一眼说道。
“不过,在我的眼里这两只酒杯一点区别都没有。它们都是用来盛酒的。”那个人看了一眼阿良继续说道,“我已经观察你很长一段时间了,我真的不知道你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就像是这两个酒杯一样有大有小。但是,不管怎样,它们不能够改变的都是要被装上酒才能够体现它的价值和用处。人活在世上也是一样,不管老天爷给予我们什么样的聪明和财富,但是,只有我们努力地活着,才能够体会得出人生的意义所在。”
阿良似懂非懂地望着这个突然走过来的人。
“其实,你也用不着抱怨的,上天偏爱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难道你没有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重要吗?譬如,你是你孩子唯一的父亲,你给了他生命,甚至一切。你作为一个丈夫,在你的家庭之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没有你,我想你的妻子很难一个人将这个家支撑下去。对于你年迈的父母来说,你便是他们全部的寄托和希望啊!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他们都在密切地关注着,你成功的时候,他们感到自豪,你失败的时候,他们也同样为你难过……你看看,你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啊!”那个人语重心长地对阿良说道,“我想你在他们心目之中的位置是别人永远无法替代的。难道不是这样吗?我真的不知道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听完这番话,阿良感激地对那个好心的陌生人点了点头,怀着一种重生的心情走出了酒吧。从此,阿良再也没有为自己抱怨过。
认清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很重要,并不是像自己想的那样一无是处。
有一个男子带着三个孩子来找特蕾莎修女。原来,他的妻子最近去世了,他一个人无力抚养这三个孩子。这位男子跪在嬷嬷面前,泪流满面。他请求嬷嬷收下他的两个幼小的孩子,然后他就带着10岁的大儿子去乞讨和流浪。因为他找不到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修女看着他们,心里无比伤感,她深知他们并非没有自尊,而是陷入了绝境。于是,她当即决定,不仅收下他两个幼小的孩子,也收下了他的大儿子和他本人。修女将他只有两岁大的幼子送到了育婴堂;他的女儿和大儿子呢,到了学习的年龄,应该去上学。至于这位男子,嬷嬷对他说:“上帝安排你来到人间,是有他的用意的。”这位男子有些不解地看着修女,这时候修女微笑着说:“你不要去流浪了,我们这里的育婴堂正缺少人手,如果你愿意的话,就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劳动吧。”这个男子很高兴地答应了。随后修女就安排他去育婴堂做勤杂工,报酬是每天供给他与修女们一样的食物。
在特蕾莎修女看来,生命再卑微,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尊贵的。每个人也应该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展示自己的才华。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只要你认真去发掘,就会发现。在生活中,一些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的人,往往会把优秀的标准定得太高,而对自身的优点却视而不见。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天赋,如果你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重视自己,不自轻自贱,你就会发现自己和所有杰出的人士一样,同样具备成功的资格和条件。
心灵追问:
虽然我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是现实中总有很多事情会打击到我的自信心,比如说我长得不帅、我的英语很差……我该如何面对现实中的不如意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