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你的上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何赢得上司信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谁该主动迈出第一步

    有一次我在做员工素质培训的公开课,讲到部下应尊重和理解上司时,一个学员举手要求发言。他说:“老师,您讲的这些在理论上都对,可是现实中上司并没有像您讲的那样都值得令人尊敬。我大学毕业快四年了,在四家公司换了七个上司。虽然不能说他们个个都是小人,但他们的所做作为实在让我无法产生崇敬之情。”

    在前面我已经说过职场上“六好上司”很少,所以我没有与他辩论上司是不是小人的问题。但是,他的发言提醒了我,即在职场上上下级之间互不信任是个普遍现象,所以,我换了一个角度:“其实,不只是很多部下不信任上司,也有很多上司不信任部下。正因为如此,上下级之间应该多加交流,消除隔阂。那么,部下与上司谁来迈出这第一步呢?”

    “当然是上司!”很多学员大声回答。

    “为什么一定是上司?”我问。

    “既然是上司,就该高标准要求自己,起带头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理由五花八门。

    我只好换一种提问的方式:“那上司的信赖对部下有什么意义呢?”

    这时学员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为了工作上的便利,有的说上司开小灶,等等,不一而足。

    “既然上司的信赖对你们如此重要,那你们为什么还不能主动采取行动,反而要与上司斤斤计较呢?”

    没有人说话了。

    其实,他们前面说的上司应该主动也有一定的道理。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上司首先主动向部下靠拢,加强沟通,缩小心理距离,从而建立互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上司有很多部下,他没有那么多富余的时间来与自己的每一个部下进行促膝谈心,从而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但是,对于部下来说,他只有一个上司,也就是说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机会是不对称的。比如,在销售部,有十个业务员,只有一个经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司主动与部下沟通,那每个部下只有10%的机会;而如果某个部下想要与上司沟通,那他的机会是100%。

    因此,如果部下要想与上司沟通,建立起相互信赖关系,那部下就不能等待,应该争取机会主动与上司沟通,否则,机会就有可能在等待中悄悄溜走。

    “头儿,您现在忙吗?我想……”你既可以这样直截了当地要求与上司沟通,也可以在陪上司外出办事的车上这样预约上司:“头儿,等下忙完了我想请您喝杯咖啡,有些我有些想法想跟您聊聊……”这样,部下就创造了与上司沟通的机会,从而与上司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

    “上司什么都不做!”“上司什么都不会!”部下这么抱怨起来很简单,也能舒缓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但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无法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与其这样唠唠叨叨抱怨自己的生存环境,说自己是这种恶劣环境的无辜受害者,还不如主动去创造与上司沟通的机会,从而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为了与上司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部下应该主动行动,而且只有通过日常的沟通才能建立与上司的信赖关系。因此,部下应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与上司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关系,我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二、工作积极主动

    这天下午上班不久,小琴接到长风公司李总打来的电话,找小琴的上司王经理。当时王经理正好在宾馆与客户紧张谈判,关了手机。小琴知道王经理与李总是中学同学,关系很铁。作为部门的内勤,小琴与李总也很熟悉,于是李总在电话里对小琴说,他中学语文老师的夫人昨晚突然去世了,他想约王经理明上午一起去看老师。

    “你们老板回来后,请你马上告诉他,让他给我回个话。”因为关系很熟,所以李总说话也比较随便,“另外,看老师的时候,多少得送点钱,表示一下心意。我俩最好送一样多,所以,你问一问你们老板,看他打算送多少,到时候告诉我。”

    王经理到下午7点多才回到办公室,小琴马上把李总的意思向王经做了汇报。

    “你说送多少钱比较合适?明天还要带些什么东西去?”不知是因为劳累了一天让王经理懒于费神,还是因为王经理对这类人情往来没有什么经验,所以他向小琴征询意见。

    小琴对此毫无准备,所以只好摇头。但在那一刻,她从王经理眼里看到了对自己的不满。不久,王经理找了个借口炒了小琴的鱿鱼。

    “谭老师,老板去吊唁自己的师母是老板的私事吧?既然是老板的私事,那与我有什么关系?”虽然小琴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但在QQ里与我聊天时仍显得愤愤不平。

    的确,吊唁师母是上司的私事,送多少钱和带什么东西去看老师,作为部下,小琴可以不闻不问;但是,这种“私事”如果处理得不好,必然会影响上司的工作,因此,作为助手,小琴必须将这类事情当作自己分内的工作来处理。既然是分内的工作,小琴就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王经理回来之前这一段时间做些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虽然吊唁的时候送多少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在社会上有相应的潜规则,送多了别人可能认为你是摆谱,表示自己财大气粗,显得俗气;如果送少了又拿不出手,别人可能认为你寡情薄义。因此,小琴应事先打听这种送礼的行情,以备上司参考。小琴没有主动及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所以让上司失望。

    部下要赢得到上司的信赖,首先就是要工作积极主动。上司只会信赖那些对工作充满热情,勇于挑战,善于创新的部下。

    工作需要热情

    不论一个员工的能力有多大,如果他缺乏热情,他就不会努力工作,那他的能力和学识就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随着形势的发展,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将越来越多,只有那些对工作充满热情,具备积极主动精神的员工,才会产生坚持的动力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现在的“80后”和“90后”都追求“快乐工作”。白领工作要快乐,但对“快乐”要有正确的理解。工作与享乐有着本质的区别,工作是“承担责任的快乐”,而享乐是“不承担责任的快乐”,所以,这两者不能混淆,不能抱着享乐的态度来工作。

    工作本身充满了挑战和困难,要想战胜这些挑战和困难,就需要有足够的热情,没有必胜的信念是很难做到的,成功靠的是坚持到底的信念。通过一次又一次地战胜挑战和困难,成就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工作也就快乐了。也就是说,工作的乐趣在于克服困难后得到的满足感。所以,工作是否快乐,关键看你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足够的热情。

    工作要勇于挑战

    很多人在接受上司分配工作时,一看上司给自己分配了一件有难度的工作,或者同时让自己做好几件工作,就马上产生畏难情绪:“我能完成这项工作吗?”或“这么多工作我怎么可能同时做好?”

    与其犹豫不决,还不如先尝试着做做看;与其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还不如多下点功夫考虑考虑实施方案。对于现代白领来说,这种勇于挑战的精神对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有些新的工作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它们就像块巨石挡在路上。但是,你至少应该去试着搬一搬,也许它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沉重。实在不搬不动,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总之,如果不亲自尝试一下,就不会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即使尝试后失败了,也不会因为不敢尝试就放弃而后悔。遭遇失败后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日后的工作会大有裨益。

    现代白领不能对自己的能力设限。当上司给你分配任务的时候,你要欣然接受,把它当作挑战;即使挑战未能成功也无须垂头丧气,因为这并不意味着你辜负了上司的期望。如果不战自败,那只能让上司失望。

    一般来就,上司在分配工作时都会考虑部下的能力,不会将大大超过部下能力的工作分配给部下,只会将略微高于部下能力的工作分配给部下。如果部下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那无论做多久,他都不会进步。只有不断挑战高于自己现有能力的工作,我们才会在锻炼中得到进步。除极个别上司,一般的上司在分配任务时都会考虑到部下的能力,因此作为部下,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接受上司分配的工作。

    工作需要创新

    现代白领需要有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但埋头苦干本身的作用是有限的,工作要动脑筋,需要有创意。职场不相信那种“点石成金”的神话。如果对工作没有热情,就不可能在工作产生真正的好创意。即使产生了好创意,那也不过是侥幸成功。有些人因为小聪明偶尔会有一两次灵光闪现,但是,如果不付出辛勤的汗水,那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意产生。

    我喜欢写作,经常向出版社投稿。我知道,在我们这一行,一些普通人有时确实能写出一些专业作家也写不出的好作品,但是,他们写第二部或第三部时,那多是狗尾续貂之作。而专业作家则不同,他们能持久保持自己的专业水准。也就是说,普通人一生写出一两部小说并非难事,即使经验不足,即使是外行,也有可能写出好于专业作家的作品。但是他未必能像专业作家一样,不断有好的作品问世。持续性的创意来自不懈的努力,缺少了对工作的热情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为人开朗豁达

    上司喜欢开朗的部下

    有一年,我们公司与某部委所属的一个科研院所联合开发一个项目,公司老板让我在我们部门内推荐一个人参与。我在掐着指头思考人选时,觉得派谁去都只有五成的把握:“这项工作到底该让谁去?张三?李四?还是王五……”他们虽然能力有些差异,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我最后把我推荐的人名单交给了老板。老板问我推荐的理由,我说我也没有什么过硬的理由,大家能力和素质差不多,我只觉得这个人性格开朗一些。老板也点头称是,说性格开朗的人都比较热情,工作主动积极。同样一件事,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去做会让人更放心,结果甚至会比预期的好。

    一些上司在分配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顾虑:“把这个工作交给张三,他会不会真的用心去做?”“李四会不会糊弄我?”上司在给部下分配工作时,不仅会考虑部下的工作能力,还会考虑部下的工作态度。

    一般来说,那些开朗的部下比较容易打消上司的这种顾虑。特别是遇到那些比较棘手的工作时,性格开朗的部下即使没有十足把握,他也会跃跃欲试:“头儿,放心吧,我一定全力以赴!”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将上司的顾虑一扫而空,让上司觉得“此人可做栋梁之材”。如果在上司分配工作时,部下无精打采地对上司说:“既然您已经定了,那我还说什么?”这多半会让上司后悔,不该把工作交给这样的人,下次有类似的工作就一定交给别人。

    一般来说,上司对那些比较重要的工作只会交给自己信得过的部下,而性格开朗的人沟通能力都比较强,所以他们容易获得上司的信赖,因而从上司那里获得的机会也就比较多。机会多了,他们的工作能力自然就比其他同事提高得快。对于上司来说,把工作交给这样的部下,不仅效果更好,而且更省心。

    所以,不管上司交办什么样的工作,部下都要愉快地接受,因为这是上司信赖的表现。只要部下按时按质完成,部下的能力就会更上一层楼。因此,部下一定要保持开朗积极的态度,让上司放心。即使部下不把“随时愿效犬马之劳”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上司心中也会有数。

    对那些愉快地接受任务并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的部下,上司多半会心存感激。但是,如果部下在接受任务时拉着驴脸,像上司欠着他的债似的,那即使圆满完成任务,上司也不会真正信赖他。

    几乎所有的上司都喜欢开朗的部下,因为工作需要开朗的性格。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性格天生就不开朗,没办法改变。如果你认为自己性格阴郁,那就不要抱怨上司不信赖你。

    不要用性格阴郁做挡箭牌

    我做秘书培训,经常听到一些秘书这么说:“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不适合这做秘书工作,可老板一定要赶鸭子上架,我也没办法。”听对方说这话的时候,我就知道她不是一个让上司信赖的秘书。

    职场好比一个舞台,每个人都要在这个舞台上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的扮演上司,有的扮演部下。有的做主角,有的做配角。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演好每一出戏。

    有的人性格内向,这可能是天生的,但他完全可以努力去做一个开朗的人。那些在电视或舞台上为观众带来欢乐的相声和小品演员,在日常生活中也像台上那样活跃吗?据说一些相声员演出一结束就变得沉默寡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巨大的反差?这就是职业的需要!

    职场也是如此!白领一旦站到办公室这个舞台上,他就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他认为自己天性阴郁,在办公室也无法开朗起来,那就好比相声演员对观众说“我性格内向,不会逗你们发笑”。如果是这样,那他就不具备从事相声职业的能力。

    如果你觉得自己内向就不喜欢开口,那你适合做什么工作呢?秘书?销售?客服?即使搞研发,那也需要在团队之间交流沟通,毕竟研发很难一个人做。因此,即使你性格内向,也不喜欢应酬,那你也要待人热忱,多与周围的人沟通。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如果你以自己性格内向为由,不愿意去改变自我封闭的状况,那你与你周围的人将越来越不合群。一方面不愿为工作而努力改变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却希望得到上司和同事的信赖,这是不现实的。

    要改变性格很困难,但性格不是不可以改变。如果你认为自己性格偏内向,那你可以有意识地与周围的人多沟通。这样,你不仅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变得融洽,而且你的性格会越来越开朗,充满活力。开朗与充满活力的部下更容易得到上司的信赖,因而职业发展的速度会更快。

    四、养成体谅上司的习惯

    小马和上司外出拜访客户,回办公室时,电梯出故障停运。他俩都拎着沉重的提包,里面有手提电脑和客户资料。他们的办公室在十八楼。当他俩爬到五楼时,小马就发现上司气喘吁吁,于是,他顺手将上司肩上的提包拿了过来:“头儿,我来帮您拿吧!”

    到办公室当小马把提包还给上司时被几个同事看见了,不久,办公室就有流言蜚语了,说小马是个大马屁精之类的。这让小马感到很委屈。他在QQ上对我说,他觉得自己年轻力壮,帮年纪大的上司拎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如同自己陪年迈的父母外出购物,帮他们提重物是天经地义,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所以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事议论自己。

    我告诉他,他这是一种体谅上司的行为,很正常,也很有必要。一开始有人议论也很正常,但不要过于在意。时间久了,特别是成为习惯之后,大家就会觉得很自然了。

    现代职场是个很现实的世界,现实得有些残酷,“Business is business”既是白领们的基本信条,也是日常的口头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职场排斥温情,因为白领毕竟不是机器人。越是理性的社会,就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体谅。体谅上司的部下会更容易得到上司的信赖。体谅上司,并不是要部下将上司当成弱者来照顾。体谅也并不等于同情,也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我们人性的自然流露,是源自我们内心的真实感情。

    作为部下应当养成体谅上司的习惯。体谅上司,就一定要了解上司内心的真实想法。特别是他们面临压力和困境的时候,即使上司不说,部下也该知道上司在想什么和他想要什么。有的时候,他们因为顾及自己或者部下的面子,不方便把话挑明。比如,上司让部下做市场调查报告,部下把报告交给他后,他很不满意,但又为了不打击部下的自信从而影响你的成长,他不会直接告诉部下他不满意,而可能会这样委婉地说“你这份报告还要再改一改”。所以,理解上司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成为一个好部下的必备条件。

    作为员工,如果公司每月付给你的薪水是3000元,那你就要想着为公司创造6000元甚至10000元的价值,并时刻想着如何回报上司给自己创造的机会。如果部下能抱着这样的心态做人,那他也就会得到上司的体谅。如果部下总是想着“公司付我薪水是应该的,上司培养我也是应该的”,那上司就不一定会给部下创造额外的机会。

    养成了体谅上司的习惯,部下就会发自内心地为上司着想。当上司觉察到部下的这份真情实意之后,他就会自然地对部下心存感激,这样,上下级就能同时从工作中得到快乐。

    五、说干就干,行动迅速

    我们公司曾有个业务员叫小郑。这天上午一个经销商给我来电话,让我尽快给他寄几份新产品的样本过去,说有个客户对这种产品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小郑处理这事。当时他正在给另一个客户做报价单,所以,他说下午一上班就找快递把样本送过去。可吃过午饭之后,他的部门经理让他陪自己去拜访另外一客户,于是,他就跟着经理出门了。在客户那里谈完事,又是喝酒又是唱歌,回到公司快晚上十一点了。给客户送样本的事就这么拖了半天了。第二天一上班,部门开会,开完会又接待客户,于是,寄样本的事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拖了好几天。当小郑再想起这件事,向对方道歉时,对方说不用道歉了,他已经给客户介绍了另外一家公司的同类产品了……

    小郑本来业务能力还不错,我觉得很有培养前途。自从发生这件事之后,我就对他失去了信心。我想,不只我是这样,估计很多上司也持有这样的心态。如果部下之间能力相当,那上司就当然容易信赖那些说干就干行动迅速的部下。

    上司向部下交代的工作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个完成的时限。比如,上司把一摞需要复印的材料交给部下时,他可能会说“下午上班之前交给我”。如果上司要求部下在两周内完成一个客户广告的策划文案,那部下不要真的等到两周后才上交,最好能在十天之内完成。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企业对效率的追求,上司越来越器重那些能迅速做出判断、具有承担风险勇气和采取行动的部下。上司喜欢那些说干就干行动迅速的部下。如果部下行动迅速,就会让上司觉得部下脑子好使,工作能力强。上司经常操心各项工作的进度:“我把某某工作交给了张三,张三现在是不是在做?进行得顺不顺利?”如果张三不及时将进度反馈给他,他以后就再也不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张三了。所以部下不仅要行动迅速,而且要及时汇报工作,这样上司才会信任部下。

    部下一定要让上司对自己的工作放心,如果让上司为自己的工作着急那也是一种失职行为。比如,上司让部下帮他复印一份资料,部下虽然嘴上说“马上就去复印”,可仍然继续埋头自己手头的工作,让上司等得不耐烦。这样的部下,怎么可能得到上司的信任呢?部下接到上司交代的任务就应该立即行动。看到部下干净利落地完成工作,上司心里当然会对部下很满意。

    由于追求效率,现在员工的工作负荷越来越重,经常是一个人要同时处理好几件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就需要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不能迅速地处理手中的工作,后面的工作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向你涌来,让你应接不暇,使你越来越被动。工作一被动,你就只能应付,这样不仅很难保证工作质量,而且会让感到有精神压力。你感到的压力越大,你的工作效率也就越低;工作效率越低,你工作就越被动,这样,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因此,与其等到工作堆积如山时再焦头烂额地应付,还不如尽早采取行动。工作就像打仗,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在工作中抢占了先机,就能很从容地去了解工作的流程和要点。如果被动地去应付工作,那就很难保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如果上司要求部下两周完成市场调研报告的撰写,那部下就应争取在十天内完成。时间有了富裕,部下就可以反复推敲。发现了不足之处,部下就能从容修改。这样,部下不仅能保证按时按质地完成上司交办的写作任务,部下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六、察言观色见风使舵

    张明是某公司总裁的秘书,但时间还不长。总裁经常要请客人吃饭,而吃饭的事多是交给张明去操办。一天中午,总裁对张明说:“小张,我这里有几个很重要的客人,你帮我招待一下。”

    公司有定点的饭店,张明把这些客人带到饭店去吃饭。张明知道老板的客人也分三六九等,那按什么标准招待客人呢?张明当时把握不准。既然老板说了“重要的客人”,那保险起见,就按高标准招待吧,于是,那顿饭花了一千八百多块。当张明拿着发票让老板签字报销时,总裁把他臭骂了一顿:“什么?一顿饭吃了一千八百元?小张,你怎么回事?这个钱不是你的钱,你花得不心疼是不是?你这样吃,公司迟早要给你吃光的!”

    张明被总裁骂过之后长记性了,心想以后再也不这样瞎吃了。

    没过多久,总裁又叫张明:“小张,这是很重要的客人,你去安排一下。”

    这一次只花了不到300元。当张明找总裁签字报销时,他又被臭骂了一顿:“小张,你怎么回事?我这么重要的客户,你花300元请人家吃个便饭就打发掉了,你是不是存心想剥我的面子,要把公司的客户都得罪光?”

    被总裁骂得很憋屈,于是张明大着胆子问:“老板,以后招待客人,您直接把招待标准告诉发行不行?不然我该怎么办?”

    “这还要我明说,那要你这个秘书干什么?”总裁一句话就把张明噎了回来。

    从此,张明就开始注意观察总裁的言行,揣摩总裁的真实意图,有时恨不得变成老板肚子里的蛔虫……

    部下在工作上能否进步,归根结底,取决于对上司意图的理解能力。部下对上司的指示和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不仅要能迅速地领会,而且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不仅要求上司有准确的理解力、判断力和瞬间决策的能力,而且也要求部下具有这样的能力。是否具备敏锐的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是部下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

    一个人的头脑是否灵活,确实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是,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来让头脑更加敏锐。像上边那个例子中的张明,如果他在平时就注意观察上司,揣摩上司的意图,那他在帮上司招待客人时,就可以做到滴水不漏,游刃有余。很多部下不能正确理解上司的意图,在执行上的指示中显得很呆板,就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上往往浅尝辄止、敷衍了事。

    要让自己头脑敏捷反应灵活,就要经常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拟工作场景,比如,经常这样问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如果出了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放弃,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如果在平时就注意思考问题,从大局把握问题的关键,那他就能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久而久之,他在处理问题时,头脑会更敏捷,反应更迅速,能力也会更上一层楼。

    上司在做决策时,头脑中经常会想象出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工做出了问题,那应该怎么处理?如果张三不能胜任这项工作,那该由谁来接替比较合适呢?上司经常这样考虑问题,就像一个在下棋,走一步,看三步,做到未雨绸缪。头脑聪明机灵的部下能迅速把握上司的意图,他们绝不会像上面例子中那样问上司:“我该怎么办?”而是向上司提议:“如果这个方法不行,那就试试那个方案,您看如何?”

    如果部下头脑里总有那么多预案,那上司自然就会信赖他:“好,这事就交给你了!”如果上下级之间能做到这样,那双方工作都会越来越快乐。

    部下对上司的指示反应迟钝,不能敏锐地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都说明他没有真正用心工作,投入不够。当然,部下在工作中都会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问题,但是,部下首先应该反省自己的工作态度,扪心自问:“我是否已经尽力了?”

    七、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小琴是北京某机械公司总裁办的秘书。这天公司召开临时董事会,讨论投资纳米产品项目的问题。由于机加工行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所以,公司决定开发系列纳米产品,以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由于大多数董事过去都是从事机械加工的,对纳米是什么基本没什么概念,所以,尽管总工程师用原子、电子负荷等理论解释了半天,也没几个人弄明白。眼看会议陷入僵局,总裁有些焦急了,这时坐在他身后负责担任会议记录的小琴,悄声问他能否允许自己解释一下什么是纳米。总裁只好点头,于是小琴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解析了什么叫纳米和纳米的功效……会议结束时,总裁当场宣布让小琴负责整个纳米项目的协调工作。

    虽然小琴的表现让总裁和公司的其他董事刮目相看,但对小琴来说实际上是水到渠成的事。小琴是英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半年前来到总裁办后,平时也只是打杂,如接个电话,取份文件,写个通知等。但是,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委屈。她觉得如果自己连“杂”都打不好,领导是不会把更重要的工作交给自己的。

    过去她对“纳米”这个词也没多少了解,上个月的一天,总裁让她到四楼的研发部取份材料,他说自己刚给技术总监打过电话。技术总监给她的是一份公司开发纳米产品的可行性报告。她习惯性地仔细阅读了自己经手材料。看完这份材料之后,她预感到公司有可能要进行这方面的投资,于是,她开始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不仅注意收集信息,而且她还充分利用自己工作上的便利,注意跟研发部的工程师们“套磁”,如经常开开玩笑聊聊天,向他们请教一些关纳米方面的具体问题;见总裁办的向自己讨教,工程师们自然诲人不倦,久而久之,小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纳米知识,而且还与从事纳米产品前期研发的工程师们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当总裁让她负责协调整个项目时,她早已胸有成竹。

    事后,同事们都说小琴运气好,捡到了从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其实,所有的上司都喜欢那些刻苦钻研业务工作上精益求精的部下。

    如果员工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那他工作起来就会越越来越快乐。所以,能否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完全取决于自己。很多员工整天抱怨工作烦琐乏味,对于这样的部下,上司是不会花什么精力去培养他的。

    如果一项工作很烦琐和很费力,那你就要动脑子试着去改善它的工作流程,找到一个轻松的解决方案。所以,关键在于你是否钻研业务。一味地怨天尤人,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只能证明你自己能力不足。

    如果在工作只是亦步亦趋地按照上司的指示办事,那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你就会不知所措。如果在平时的工作中精益求并多动脑子,在脑子里已经有几套预案,那即使遇到意外情况也能迅速妥善处理。

    八、上司温柔的“黄灯”

    小倩和小敏是大学同班同学,两人大学毕业后就到公司综合部当秘书,辅助总裁的工作。她俩的性格迥然不同。小倩的自我表现欲很强,喜欢争强好胜;而小敏则相反,倒像是小倩的秘书,她只做一些由小倩从上司那里转包来的工作。

    老牛是总裁办主任,跟总裁快20年了,是总裁名副其实的助手。老牛给小倩安排的第一项工作是让她制定总裁司机的日程表,以便接送总裁。但是,只做了一个星期,小倩就三次把地点搞错,让总裁很不高兴。老牛让小倩工作细心一点,可她一口咬定都是司机失误,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于是,老牛也懒得管小倩了,只安排她打打杂,做一些收发、复印之类的工作,怕她再给自己惹什么麻烦。

    小敏与小倩完全相反,她虽不太爱说话和表现自己,但工作任劳任怨,能虚心接受老牛的批评和建议;遇到不懂的地方,她会主动向老牛请教。当她工作中出现失误之后,她会主动地承认自己的过错并道歉。老牛觉得小敏是颗做秘书的好苗子,将她所有的秘书经验都传授给了她。有一次当老牛突然请假的时候,总裁对老牛说:“那先让小敏代替你工作吧”。

    对于自己挑选的两个助手,二人的起点完全一样,老牛一开始对她俩一视同仁,并且对小倩寄予了更大的希望。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两人的表现已是云泥之别,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上司的信赖程度,二人的差异就非常明显了。第二年,老牛被提拔为一个子公司的总经理。在交班之前,他向总裁推荐由小敏接替自己的工作,并把小倩炒了鱿鱼。

    现在很多年轻的部下经不起批评,他们挨了上司的批评之后就一蹶不振,很容易就想到“我完了”或“我没有前途了”。这样经不起挫折的人,很难得到上司的欣赏。

    上司批评部下,是觉得他孺子可教。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上司认为部下还有进步的可能,他才会对部下严格要求。对于那些无药可救的人,上司会认为连责备都是对牛弹琴。

    如果上司很久不批评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温柔”了,那部下就应当把这种“温柔”当作上司向自己亮起的黄灯,产生危机感。所以,在挨了上司的批评后,部下就要这样想:“因为我还有发展的空间,上司对我抱有期望,所以才会批评我。”最重要的就是,要将犯过的错误铭记在心,争取不再错第二次。所以,与其挨了骂一蹶不振,不如反省自己为什么会挨批评,下一步应该如何做。

    挨了批评就消沉,经不起挫折,这样的部下很难得到上司的信赖,当然,上司也反感那些不能批评,一旦批评就公开顶撞自己的部下。部下顶撞上司,实际上吃亏的往往是部下。如果批评部下一次他就顶撞一次,那上司对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少,本来想通过批评告诉他如何少走些弯路的经验,但他对自己丝毫没有敬意,那只好听之任之。对上司来说,这样做虽然也可以说是种失职,但损失最大的还是部下,因为他又一次失去进步的机会。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部下从此不会得到上司的信赖,因而得不到重用。一般来说,越是重要的工作,上司就越想把它交给那些可以无所顾忌地批评的部下,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年轻的部下不明白这个道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