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开董事会了,为准备会议资料,总裁办公室的人都要加班。快晚上十点了,大家差不多都走了,只剩下总裁办主任程昱了。由于太忙,程主任忘了吃晚饭。现在肚子有些饿了,他见隔壁总裁秘书张强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就过去问他要不要顺便帮他带点夜宵,张强说“好”,主任又问想吃点什么,张强头也没抬:“随便。”
“要吃‘随便’你自己去买!”主任怒气冲冲地走了。
这时张强莫名其妙地抬头看着主任远去的背影,他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了这位好心的上司。他回答“随便”,只是不想让主任感到太麻烦,有什么就买点什么;然而在主任看来,张强头也不抬就说“随便”,这是他对自己这份热心的冷漠,是一种漫不经心。
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并不只有人们的语言在传递信息,传递信息的要素有很多;除开说话的内容,还包括说话时的声音、音调和表情等,它们都是沟通的要素,影响着沟通的效果。有些上司在与部下交流时,他并不太在乎部下说的是什么,而是在乎部下对他的态度和反应。所以,当主任好心好意问张强想吃什么时,张强回答“随便”,所以他就把张强回答的“随便”当作他对自己的态度,这样,张强的好心也就变成了驴肝肺。
部下在与上司交流时,部下的语言也在无意之间反映了部下的情绪或情感。对于部下无意或有意流露出来的情绪或情感,上司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也就是说,部下说的每句话,都在有意和无意之间调节着上部下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与上司沟通过程中,部下不能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注意自己说话时的语态、语速等,因为部下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上司带来不同的感受。有许多部下在与上司交流之后,自己的意思不仅不被上司理解,有时反而被上司家误会,于是常常怪上司是“小心眼”,其实,这往往是部下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造成的;即使部下说话没有恶意,完全是一片好心,部下也一样要顾及上司听到后的感受。所以,部下一定要掌握与上司沟通的要点。
二、倾听的要点
刘琦的上司是个刚留学归来的“海龟”。这天下午刘琦听完上司给自己布置的工作,正要转身回自己的座位,上司又说:“还有,你让小黄马上过来一下。”
由于上司是南方人,说话王黄不分,所以,刘琦没听清:“对不起,头儿,您是找小王还是找小黄?”
“One thing,once。”上司突然冒出一句英语。
“嗯?”由于太紧张,刘琦一下子没明白这句英语的意思。
上司重复了一次。
这次刘琦明白了,上司的意思是好话不说两遍,也就是说,他没有意识到他发音“王”“黄”不分,而是以为刘琦注意力不集中走神,所以他火了。
虽然这里有些误会,但说明部上在与上司沟通时一定要掌握倾听的要点。
要点之一:让上司把话说完
部下在接受上司指示的时候,有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一定要让上司把话全部说完。
在一般人看来,“听”就是用自己的耳朵接收对方发出来的信息。其实,真正会“听”的人,不是单纯地接收对方的信息,他们还要表现出自己对内容的关心,并及时做出回馈。听力是职场上白领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所谓倾听,就是“在对方讲完之前不要打断说话,更不要否定对方的意思”。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不容易,这种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修炼成的。无论是什么人,都要说话,也要听人家说话,因为表现自己是我们人类的本能之一,特别是年轻的部下,内心“自我”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
当你自己说话的时候,你肯定希望能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基于同样的理由,在你听对方的说话的时候,就应配合对方的节奏听对方说话。如果对方在说话时被你中途插话打断,就会兴趣索然,甚至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特别是对于上司,如果部下中途插话,他会觉得部下非常没有教养,所以,对这一点部下一定要注意。由于职务与年龄上的差异,上司说的意思多少会与部下的想法有所不同,所以,部下一定要压制住自己心中那个小小的“自我”,认真听上司把话说完。
“听”绝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你“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方“说”的兴趣。如果你“听”的兴趣盎然,那对方“说”的兴趣也会盎然;如果你“听”得索然无味,那对方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所以,在听上司说话的时候,部下一定要聚精会神,不只要注意听,还要表现出对上司所说内容的浓厚兴趣。对上司来说,如果部下表现出对他所说的浓厚兴趣,那部下在上司眼里就变得非常可爱了,这对改善上部下之间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比如,在部下说话的时候,上司可能就不再利用他职务上的优势随意打断部下的说话,也会一直听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要点之二:回答时不说一个字“是”或“不”
除开附和上司时可以只说一个“是”字外,部下在回答上司的问题时,不要只说一个“是”,最好说“是,我知道了”或者“是,我也是这么想的。”一定要避免用一个字回答上司的问题。
在英语里有“单音节回答”(mono-syllabic answer)的说法,如“Yes”和“No”。在一般的交流中,最好都不用这种“单音节回答”,因为这种短促的答复很容易被对方理解为“交流到此为止”,从而导致交流的气氛冷淡下去。即使连说“是,是!”性质也差不多。
一般来说,上司在听部下介绍情况或汇报工作时,可以不时地说“嗯”或“噢”等字眼,但是,部下在听上司说话时就不宜使用这类字眼,即使“是吗?”“真的?”这类句子也应避免使用,因为这种疑问句有可能会让上司感到部下不信任他,从而破坏双方的互信关系。上司说完之后,部下可以表示“谢谢,我知道了!”或“谢谢老板的指点!”等,不仅表示理解了上司的意图,而且还要表示对上司的敬意。
会听话的部下不仅在听的时候会“点头”,而且会“附和”,他们还能制造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从而鼓励上司“畅所欲言”。这种技巧只能靠自己去尝试和体验才能提高。
要点之三:不能问得太急
上司说话的时候,如果遇到了疑问,部下就应把自己的疑问记了下来,待上司说完之后再提出来。部下提问应注意分寸。比如,上司刚说完,还没有喘口气,部下就像一挺机关枪似的把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向他提出来,那样就会让上司感到恼火,因为上司接受部下的提问要有个心理准备过程,所以,部下提问不能提得太急。
要点之四:与上司保持共鸣
在听上司说话的时候,部下不能只单纯带着耳朵在听,要让上司知道自己正在用心倾听。部下应不时地用目光和点头的方式表示赞同上司的观点,这样,双方就能达到共鸣,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因此,部下的目光和点头应跟上司说话的呼吸、速度和节奏等保持在同一个频率上。比如,上司说着说着,突然用低沉的声音对部下说:“臭小子,如果你不好好给我干,那看我到时候怎么收拾你!”上司这么说并不是对部下真正有什么恶意,相反,这是表示他真正信赖部下了,与部下的心理距缩短了。这时,如果部下像一个军人一样大声回答“我保证不让您失望!”那就有可能让上司大煞风景,这时部下应跟上司一样用低沉的声音回答他:“头儿,您就放心好了,这件事交给我办没错!”这样上司的共鸣感会更强了。
每个人说话的时候都有他习惯的音色、音量、速度和语气等,如果部下在与上司沟通时能巧妙地配合上司的这些习惯的话,那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汇报的要点
张三上午外出拜访客户回来,没顾得上擦去满头大汗,就来到上司的办公室汇报拜访客户的过程:“今天上午我拜访李四公司。他们公司离车站很远,今天特别热,我走到他们公司整整花了半个小时。到达后,是王五接待的我。王五特别喜欢打麻将,他总是聊打麻将的话题,真是快把我急死了……”
“你也快把我急死了!”上司打断了张三像流水账一样的汇报。
“?”张三莫名其妙,他不知道上司为什么发火了。
“你把合同签了回来没有?”上司已经显得很不耐烦了。
张三这时总算三明白过来了:上司最想知道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这是部下给上司汇报时常见的毛病,所以,部下给上司汇报工作时一定要把握要点。
要点之一:完成工作后一定要汇报
上司把工作交给部下之后,一般都会惦记工作的进展。如果部下不给他汇报,他就不知道工作是否已经完成。所以,一旦完成了工作,部下就应向上司汇报。如果部下要等到上司来问“你工作进展如何”时才汇报,那就是部下不称职的表现。
一般来说,上司的口头指示部下就用口头汇报,书面指示必须书面汇报。对于那些周期长、情况比较复杂而又比较重要的工作,不仅在完成之后要有书面汇报,在中途还要有不定期的口头汇报。
要点之二:首先汇报结论
在向上司汇报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先汇报结论。向上司汇报时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背景介绍,按结论、经过和理由这样的顺序汇报(也可以按结论、理由和经过这样的顺序汇报)。
比如,部下可以这样对上司说:“关于某某工程投标的事,我们落标了。”如果上司问为什么失败,那部下再说明失败的原因。部下汇报时应先汇报上司最想知道“结果”。上司知道了结果之后,如果他还有兴趣和时间,就会问部下事情的原因和经过,考虑下一步的对策。
部下一定要明确上司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要什么样的汇报。在一般情况下,部下认真地汇报,上司多会耐心听下去,但是如果部下长时间滔滔不绝就是不说重点,就像上面的张三一样,那上司往往就会不耐烦地问:“这件事结果怎么样?”
部下在向上级汇报时,应习惯换位思考,了解上司正在准备在什么工作而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样的信息能让上司工作起来游刃有余。比如,公司一个大客户因为不满意公司的售后服务而准备与竞争对手合作,出了这么大的亊,上可一点信息都不知道,那就说明部下没有事先把信息提供给他,工作有问题。
要点之三:了解上司的工作习惯
上司的工作习惯分很多类型。根据听取汇报的方式,可以分为只要结果不听过程的上司、喜欢发问的上司等。作为部下,面对不同类型的上司要有相应的汇报方式。
有的上司是急性子,只听结果,不问详情。有的喜欢用数据说话;有的喜欢听口头汇报;有的喜欢看表格;有的反感在非工作时间时接与工作相关的电话,有的则毫不介意……所以,部下要先弄清自己的上司属于哪种类型。如果上司是急性子,那部下就直接汇报结果,然后再把详情写成书面材料交给上司;如果上司喜欢用数据说话,那汇报时就要尽量用数字说明问题。
要点之四: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汇报
向上司汇报工作,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最好在完成某项工作之后或者在谈完其他工作的时候顺便汇报;如果情况不是紧急,一般都是事后汇报,不要打断上司的工作进行专门汇报。
在汇报时不要过于详细,担心上司不明白,只要汇报按上司的指示把工作完成了就行,比如上司让部下帮助发封信,部下办完之后,只要对上司说句“刚才这份文件已用挂号信寄走了”就可以了。
要点之五:坏消息尽早汇报
无论是上司还是部下,双方都应该意识到平时多交流的重要性,不要以为没出什么事就不需要交流,如果要等到出事了之后再去交流那时可能就晚了。
发生了问题的时候,部下推迟向上司汇报,或者在汇报的时候用一些暧昧的词句掩盖事情的真相,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很多上司从部下那里听坏消息的汇报后,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事情都到了这个地步,你怎么不早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部下不尽早把坏消息向自己汇报了,就是为了逃避责任。这不仅不利于上部下之间的互信,也不利于整个部门或团队工作的展开。
如果上司能尽早地从部下那得到坏消息的汇报,他就能尽快采取应对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实际上也是对部下的一种保护。所以,当部下发现自己工作中有“坏的苗头”出现的时候,就应老老实实地尽早向上司汇报。纸是包不住火的,包的越久对自己的伤害就越大。
要点之六:汇报是部下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汇报了结论之后,接下来应该汇报哪些重点呢?什么事该汇报,什么事不必汇报?琐碎小事是否可以省略,是否需要将工作过程事无巨细地一一说明?有不少部对这一点拿捏不准。
其实,只要时间允许,都应该尽可能详细地向上司汇报过程和细节。比如,部下向上司汇报客户同意签合同,同样是“客户同意了”的结果,上司可以从部下详细的汇报中,揣摩出客户同意到什么程度,说同意时又是怎样的语气。如果客户拒绝了,那上司也可以判断出是真的没有希望了,还是仍然有谈判的余地。听了部下详细的汇报后,上司和客户见面时,他就能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这样详细的汇报,实际上也是部下为上司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因此,也可以说是部下向上司表现自我的绝佳机会。
比如,上司安排部下准备下周的会议资料,资料做好后发给所有参加会议的人。这是件极其普通又没什么难度的事,上司自然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部下也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汇报。但是,如果部下在开会前一天向上司汇报一句“会议资料已经准备好了”,那就能让上司放心,使他对部下产生一种“这小子工作踏实”的信任感。让上司放心,这一点对部下尤为重要。
有些部下工作很出色,但很少主动向上司汇报。比如,有的业务员从外来出差回来后,把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交给上司就完事了,最多向上司说一句“这次出差比较顺”。他们多是这么想的:既然合同都签了,那还有什么必要再向上司作详细的汇报?如果部下只汇报结果,那上司顶多说说一句“很好”,那他就不太可能知道部下为了签这个合同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当然,如果部下不在意这一点,那也没关系,但是,部下既然付出的努力,为什么不让上司知道呢?
如果部下向上司作详细的汇报:这次出差签订合时时,客户提了什么问题,当时自己是如何回答的;客户提了什么要求,自己又是如何应对的……听了部下的这样的汇报后,上司就会充分了解部下付出的努力。详细地向上司汇报,就等于部下在告诉上司“我很努力”,这在无形中让上司更加信赖部下。
向上司汇报,应当是部下的主动行为,而不是在上司催促后的被动行为。部下主动向上司汇报,就是为了让上司看到自己工作的努力,是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许有些部下会说,只要把合同签了就行,汇不汇报与客户谈判过程不重要,即使在客户那里遇到了困难也应该由自己悄悄解决。但是,这对部下的成长并不利,而且,上司对谈判过程也很关注。
遇到困难时,部下要及时向上司汇报,并让上司放心:“现在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一定努力解决。”困难解决后,应尽快让上司知道:“我是用这种方法解决难题的。”这样,上司就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部下的办事能力。部下不能自吹自擂,但也不必藏着掖着,如实地向上司汇报过程和结果。
当然,不是每天都能签合同,也不是每个准客户都能攻克下来。部下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失败是很正常的事,尽管没有哪位上司喜欢从部下那里听到坏的消息。但是,即使向上司汇报坏的消息,部下也可以把它当作表现自己的机会。即使上司批评部下,他也会了解到这件事的难度,了解部下所付出的努力。能够如实汇报失败消息的部下,也能赢得上司的信任,因为全面客观了解自己所面临的处境,对上司的决策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上司询问工作进展情况的时候,有些部下会这样回答:“头儿,请放心,没问题!”上司心想既然部下回答说没问题,那自己也就没必要多问了。这对部下来说,就丧失了一次自我表现的机会。更为严重的是,工作一旦失败,那部下从此就会失去上司的信赖。
工作进展顺利时,部下要让上司了解工作顺利的具体情况;工做出现问题时,也要向上司汇报问题的所在。有些部下为了不让上司替自己操心,总是对上司含糊其辞。其实,这没必要,“操心”可以说是上司工作的一部分。
在现代职场上,及时向上司汇报工作,是部下升职最实用的梯子。不管部下的工作有多么出色,如果不及时向上司汇报,那就很难得到上司的欣赏。
四、请示的要点
现在职场流行一个这样的笑话:一天,一个部下在走廊上拦住他的上司:“头儿,关于某某工作,有些问题我整不明白,我想找个专门的时间向您请示,您看可以吗?”
“可以!”上司很爽快地回答。
“那您什么时候方便?”部下问。
“在你把问题整明白之后我都很方便!”上司回答。
这个笑话听起来有点像黑色幽默,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大量这样的现象。所以,部下在向上司请示时一定要掌握要点。
要点之一: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少请示
对于那些刚进入职场的人来说,哪些事要向上司请示,哪些事可以自行处理,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如果部下自行处理,上司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先请示?”如果部下经常去请示,他可能又说“你怎么没有一点主见,什么事都来烦我?”
那么,到底哪些事需要向上司请示,哪些事部下可以自行处理呢?一般来说,规定属于部下职责范围内的日常工作,部下可以自行处理,无须请示上司,只有遇到新情况或新问题,部下自己不能做出判断时,才需要请示上司。
要点之二:请示之前做好预案
由于上司的精力有限,有时也不方便做指示,所以,部下在去请示上司之前,最好自己先打好腹稿,这样,当上司面对你的请示也感到为难的时候,你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供上司参考,而不是当甩手掌柜,把问题全部上交,让上司为难。比如,“头儿,关于某某问题,我想出了三个方案:A方案,B方案和C方案,您看哪个方案比较合适?”这时上司就比较好做决策了,因为他只要做选择题就行了,即从ABC中挑选一个。
要点之三:请示要注意时机
上个月,张三拜访客户,来回打出租车花了近100元,上司大笔一挥就签字给报销了。可今天张三又拿着50多元的出租车票去报销时,被上司臭骂了一顿,说他是“败家子”,公司不予报销。这不仅让张三大为恼火,也让张三大为不解,觉得上司像玩戏法似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这固然有上司方面的原因,但作为部下,也有张三自己的原因,而且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他没有把握好请示的时机。他可能认为,向上司请示,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根本不必要在乎在哪说,在什么时候说。比如,公司大老板正在搞增收节支活动,号召各部门抓成本控制,而张三这个时候拿出租车票去报销,就被上司当作是“顶风作案”,所以他会拒绝。
部下在请示之前,一定要事先衡量一下,是否会让上司为难。如果事情并不十分迫切,又需要上司承担比较大的风险才能去做,那就暂时不提。当然,事情都会变化的。比如,你想把旧的电脑淘汰换台新电脑,如果是在成本分析会上提出来,那上司肯定不批。如果是上新项目时提出来,说旧电脑影响工作效率,那上司就有可能被批准。
在请示工作时,部下还要看场合。比如,上司刚发过火,气还没消,部下去向他请示这个请示那个,那肯定没什么好结果。所以,什么事在会上请示,什么事在办公室请示,什么事在偶然碰到时请示,最好都是事先计划好的。同一件事,场合不同,效果就不一样。
五、提问的要点
要点之一:上司忙碌时的提问方式
“老板,成都李经理又来电话问合同的事,我怎么答复他?”
部下在遇到疑难问题时,一般都会这样问上司。
但是,如果上司正在忙碌的话,他就会讨厌部下给自己提这种问法,因为对这类模糊的问题,他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他先要花时间去了解部下所提问题的来龙去脉。
在上司忙碌的时候最好用以下几种方式提问:
a、用“是”或“不是”提问
比如:“老板,成都李经理又来电话问合同的事,我是同意他修改合同条款还是不同意他修改合同条款?”
b、用“是吗”提出问题,请上司确认
比如:“老板,成都李经理又来电话问合同的事,我同意他修改合同条款,是吗?”
c、用“不是”提出问题
比如:“老板,成都李经理又来电话问合同的事,您不同意他修改合同条款,不是吗?”
d、可以用数字回答的问题
比如:“老板,成都李经理又来电话问合同的事,我们是同意给他增加30万的货款还是40万的货款?”
e、可以用事实回答的问题
比如:“老板,成都李经理又来电话问合同的事,我们是同意去成都还是不同意去成都?”
d、可以用选项回答的问题
比如:“老板,成都李经理又来电话问合同的事,您觉得是去成都比较合适,还是不去成都比较合适?”
部下用“怎么办才好”这种方式向上司提问,上司可以根据自己的看法自由地回答部下,这对部下全面了解上司的态度或方法,从而处理好自己面临的疑难问题的确非常重要。但是,部下这么提问时,应该考虑到上司的实际情况。如果上司很忙,部下问他“关于这个问题,我该如何处理?”就会要让上司停下手中的工作来思考部下提出的问题,这就浪费了上司的时间。对于特别忙的上司,为了尽量不浪费他的时间,部下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比如,部下提的问题模糊不模糊:“我用这样的方式处理,您看可以吗?”上司只要加以确认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与“我该怎么办?”这类提问相比,“我用这样的方式处理,您看可以吗?”这种提问更具体,因而上司更容易回答。
从上司的角度来看,如果部下总是提这种开放但又模糊的问题,他就会对部下产生反感:“这小子怎么一点脑筋都不动,遇到芝麻大的事就要问我?!”因此,为了提高与上司沟通的有效性,部下在向上司提出“怎么办?”的问题之前,一定把问题具体化,并将自己的意见也提出来,供上司参考。
要点之二:不质问上司
在向上司提问时,不能用质问、追问甚至责备的口气说话。
“头儿,这项工作为什么不让我参与?”“头儿,我的出差申请交给你三天了,怎么还不给我批复?”一些部下总喜欢用这种口吻与上司说话。这种提问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在责备上司:“头儿,你是不是信不过我?”戓“头儿,你是不是在故意刁难我?”所以,尽管部下可能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在上司听来,部下这种口吻是在明显地责备自己。
对于部下包含责备口气的提问,一般的上司是不会直接答复。有的是当时没办法直接回答,更多考虑自己的面子不愿意回答。所以,部下即使认为有必要得到明确的答复,也应注意提问的方式。
即使与同事交流,也应尽量避免用质问的口气与对方说话,因为质问或责备不仅不能带来有效沟通,反而会让对方更反感,给沟通设置更多的障碍。
在与上司沟通时,部下最好避免用“为什么”作为开头来提问。部下用“为什么”开头提问可以提高思考问题的深度和有效性,但在上司看来,部下这么提问不像是在寻求正确的答案,更像是在责备自己。
部下既不能让上司觉得自己是在责备他,又要让上司帮自己把问题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人”和“事”分开来。
问“人”:“头儿,您为什么还不批复我的出差申请?”
问“事”:“头儿,我的出差申请还批复不了,是不是有其他的原因?”
不质问上司,也要避免给上司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如果问题不是很尖锐或敏感,有时也可以多问一下,不过,大多数上司不喜欢部下对某个问题进行追问。部下越是追问,上司心里越反感,更不愿意回答部下的问题。
欲速则不达。如果部下想得到上司的答复,倒不如先用表扬性的语言夸夸上司,然后介绍自己的想法,通过聊天的方式让上司说出自己的意见。
根据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向上司提问,一旦发现上司对自己的提问方式不感兴趣,部下就要马上变更提问方式。当然,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所以,即使在上司面前碰壁,也不要气馁。
要点之三:向上司提问之前自己要先把问题想好
“只要有不明白地方,随时都可以来问我!”一些热心的上司经常对部下这么说。部下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当然多是向上司请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部下遇到难题时,还是应想一想:除开向上司请教,自己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比如,是不是可以向其他的老同事请教?
虽然上司说了“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但是,如果部下连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去问上司,他可能会在心里骂部下:“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看来这小子没长脑袋!”因此,部下在向上司提问之前,自己先要想好:这个问题上司能不能回答?非问上司不可吗?是不是可以向同事或客户等其他适合的人请教?自己先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是部下向上司提问的前提。
特别是新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后,不要急于找上司或老同事请教。你先把这些问题列成表,然后按顺序对这些问题一个个地思考,看自己能否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果自己解决不了,是否可以找其他同事而不一定找上司?如果一定要找上司,那要考虑一下上司有没有回答你问题的能力、知识、时间和心情?一定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如果部下觉得上司目前也不一定能回答自己的问题,那就先不要追着上司提问。
要点之四: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时机
上司正皱着眉毛那里想问题,部下走过去跟他打招呼:“头儿,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一下。”在这种情况下,不客气的上司多会这样说:“你长没长眼睛,没看见我正在忙着吗?”最温柔的回答是:“这事回头再说!”
要想得到上司的有效回答,那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向上司提问。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时机?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判断。比如,部下将自己的工作总结交给上司,他正在浏览总结的标题时,部下可以提问:“头儿,我有个问题想问,您现在方便吗?”相反,如果上司处理紧急工作,比如,他一边打电话一边做记录的时候,部下问上司:“头儿,对不起,打断一下,我现有个问题解决不了,麻烦您给我指点一下。”那上司肯定会认为部下脑子进水了。
六、提建议的要点
有一次在企业做培训,结束之后,企业老板照例宴请讲课的老师。那晚气氛很好,几杯下肚之后,正当老板站起身举杯准备叫阵时,坐在他对面的秘书突然大声对老板说:“刘总,您有高血压,不能再喝了!”
场面的气氛一下子冷却下来了,而且显得有些尴尬。但老板不愧久经沙场,他马上笑着问秘书:“请问小李,你这是建议还是命令?”
秘书只好红着脸小声说:“只是建议。”
于是,老板大声说:“如果是建议,那我接受!”
于是宴会上的气氛又热烈起来了。我很佩服这位老板的机智,也为那位秘书出了一身冷汗。作为部下,如果不掌握好向上司提建议的要点,那真是“吃不了兜着走”。
要点之一:不能伤害上司的自尊心
部下给上司提建议是建立起良好的上下级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部下在提建议时不仅不能伤害上司的自尊心,而且还不能剥夺上司的选择权。
提建议与前面提到的部下向上司提问一样,如果部下总是强调自己的意见或想法,就很容易让上司产生反感。即使上司勉强接受了部下的建议,也会上司一种自以为是感觉,这对以后的交流带来潜在的障碍,从而影响双方的互信,最终结果可能是上司应付了事。由于得不到上司的真正支持,部下的建议也是只开花不结果。
比如,部下对上司说“我这个提议就应该通过!”即使这是个不错的建议,上司也很难接受。如果部下换一种说法:“就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觉得可行性比较大,头儿,您觉得如何?”由于部下表现出非常尊重上司的态度,那不仅上司接受起来很容易,而且也容易与上司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要点之二:灵活运用各种类型的建议
建议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作为有代表性的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
a、“……您觉得怎么样?”
这多是一般性的建议,比如:“头儿,我看这个协议还可以,您觉得怎么样?”
b、“……这样不行吧?”
这是引导上司说“是”的建议,比如:“头儿,这个协议里说要预付50%的货款,这样不行吧?”
c、“A和B,还有C三种方案,您看哪个合适?”
这是让上司从选项中挑选的建议。
d、“您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案?”
这是增加选项的建议,比如:“头儿,这里有A和B两种方案,您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案?”
e、“……也有这样的方案,您觉得怎么样?”
这是改变角度的建议,比如:“头儿,这里有A和B两种方案,还有C方案,您觉得怎么样?”
f、“……关于某某方案,您的意见如何?”
这是征求意见的建议。
建议的类型不只这六种。如果部下能根据实际状况有效地灵活运用,那将大大提高与上司沟通的效果,增加与上司的互信。
要点之三:要给上司留有“补充”的机会
一个好的建议应当考虑周到,以便切实可行。但是,部下的建议又不能太周到了,让上司只说一个“是”就行了。如果一个完美的建议是100分的话,那部下的建议最好是95分,最多不能超过98分,因为还要给上司留下“补充和完善”的机会。当部下把“95分”的建议提交给上司,上司把它“完善”之后,部下要及时称赞上司“画龙点睛”。这样,上司也许会“谦虚”地说“我也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无形之中,上部下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了。
要点之四:说话尽量婉转
一般来说,部下给上司提建议是为了做好工作,尽一个部下的责任。但上司毕竟是上司,地位高于部下,作为接受方,尽管上司的理智告诉他部下的建议是合理的,但在感情上他还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一些上司对部下的建议都会出于本能要反驳几句。为了不让自己的好心被当成“驴肝肺”,部下给上司提建议时必须注意自己的措辞和说话的分寸。比如,当上司忘记了与自己的某位朋友见面时,你用一种好像很随意的口气说:“您好像有个约会吧!”给上司提个醒。
特别是提一些有关原则性或决策性的建议之前,部下一定要做些铺垫,不能开门见山,有话直说,应当有“不好意思”之类的客气话作铺垫,先营造一个平和的气氛,不能提出直接的批评。比如“也可能是我多嘴,有几句话我还是……”之后再进入正题;说完之后,一般要再加这么一两句:“关于某某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不知对不对……”由于部下采用的是间接的询问式,即使上司不接受,也不会当场拒绝。
部下给上司提建议,不能用“……是不允许的!”这种否定式的建议,这种方式最容易引起上司的反感。就像前面举的那个喝酒的例子,虽然秘书让老板少喝酒是好意,但作为秘书你不能给上司做指示,让他具体如何如何去做。
要点之五:不给上司你有先见之明的感觉
部下给上司提完建议之后,不要老是说自己在事前已经提醒过你,给上司一种部下有先见之明的优越感;如果上司没有接受部下的建议,部下也不要再说什么了,不要对同一个问题反复建议;部下也不要问上司在接受你的建议之后产生了什么效果;即使部下认为自己的建议很有价值,但建议毕竟只是个建议,部下不能为了让上司接受它而感情用事,更不能对上司穷追不舍。
七、表示敬意和感谢的要点
这些天,总经理办公室秘书琳达一直很郁闷:女老板(总经理)这次提拔的助理不是她这个做了两年的秘书,而是那个做前台不到一年的珍妮。
珍妮哪一点比自己强?她不就是嘴巴甜一点吗?比如,一见到老板,就说“老板,您今天的发型好漂亮哦!”或者“老板,您这件衣服真好看!是上次您去巴黎时买的吗?”可这是典型的拍马屁,阿谀奉承!琳达想不通,于是在QQ里向我发牢骚。
我说,珍妮赞美上司,与阿谀奉承不是一回事。我问琳达平时是否赞美过同事,比如,对同事说“你这条裙子真漂亮!”她说这样的话她也经常说。我说:“既然你能赞美同事,那你为什么就不能赞美自己的上司呢?像这样的赞美,只要是出自内心,那上司肯定会领情;如果是客套或言不由衷,那上司就有可能把你的话当作阿谀奉承。”
那些真正“拍马屁”或“阿谀奉承”的人,他们并不想与上司建立起真正的互信关系,只不过是想利用上司的能力不足,随意操控上司。比如,一些人当着上司的说上司如何如何有能力,可一转身就对另外的人说自己的上司如何无能、如何窝囊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部门或团队的利益,纯粹是为了浑水摸鱼。
要点之一:称赞上司之后应加上感谢
部下表扬上司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最好在称赞之后加上感谢的意思,这样就容易引起上司的共鸣。在表示感谢的同时也表示敬意,这种将“感谢”和“敬意”的叠加,效果大于“l+1>2”,能给上司带来更大的感动。
部下通过利用上司的资源完成了任务或使自己取得了进步,在心里对上司充满感谢之情的同时自然会对上司充满敬意。比如,部下按照上司的指示把写好的报告送给他的时候说:“头儿,多亏了您的及时提醒,让我在起草时少走了很多弯路,真是太谢谢了!”。
可能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喜欢含蓄,不愿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表达出来。但是,对方是上司,他给予了部下帮助,部下表示自己的感激是作为部下最起码的要求,所以,部下一定要将心中的敬意也明确地表达出来。
在表达赞扬和感谢的时候,脸上的表情要和语言配合,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效果。也就是说,部下不仅是在用语言表扬上司,而且是整个态度和表情,即发自内心的表扬。
要点之二:注意职场礼仪
表示自己的敬意,既可以用“语言”来表示,也可以用“表情与态度”来表示。用表情与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敬意,它属于职场“礼仪”的一部分,作为白领必须具备这方面的常识。
可能有些人觉得大家都是同事,成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讲那么多“礼仪”没有必要,即使算不上“虚伪”,也挺累人的。但是,在职场上“礼多人不怪”,小心驶得万年船。比如,部下对上司表示感谢和敬意后,上司可能会说“别那么客气”,但是当部下再次向他表示感谢与敬意时,他内心还是相当满足。
讲礼仪应当是双向的,但是,部下对上司的礼仪更重要。在职场礼仪中,部下一定要注意对上司的称呼。由于我国存在着企业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差异,部下称呼上司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以至于很多职场新人只好称上司为“老师”,但这在一些人看来是幼稚的表现。其实,如何称呼上司,只要看办公室其他同事如何称呼上司就行了。
要点之三:用语言表达敬意和感谢的方法
用语言把对上司的敬意直接表达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表达敬意,就是把自己看到的上司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告诉上司。比如,部下通过上司的帮助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就对上司说:“谢谢您的帮助!”上司听到你的感谢和敬意,心里自然会很高兴。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情况,稍有教养的人都能做到。
发现了上司身上优秀的地方,就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告诉对方,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扬”,它能引起上司心理强烈的共鸣。表扬上司的要点:
表扬事实
上司在表扬部下的时候,一般都是用这种方式:“你写的这份报告,第二部分的建议很有价值。”由于上司说得很具体,部下就觉得上司很重视自己的报告,留意了每一个细节,所以,相互信赖的关系又加深了。
部下表扬上司的时候,最好也以表扬具体的事情为主,当然,有时候应模糊一点,比如,部下这么表扬上司:“这一段时间由于得到您的大力帮助,我觉得自己进步很快,所以非常感谢您!”
但是,实际上上司的哪些指导有效,双方都可能都不太清楚。而且如果你说这分部分指导有效,那就是不是意味着那部分指导无效呢?因此,应根据上司的个性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表扬上司。
表扬要适时
表扬上司和向上司提问一样,在时间上要把握好。
大多数上司都很忙,他们没那么多时间与精力来与部下作细致的沟通,所以,如果没把握好时机,你表扬得再好,上司也可能听不进去。比如,部下说:“头儿,这件事真的非常谢谢您!”可上司连头也没抬起来,继续看自己的文件,只是在口头上应付部下:“哦,是吗?”
另外,表扬应该在事情完成的当时进行,如果过了几天甚至几周后去表扬,那就是马后炮,已经失去了意义,上司可能会因莫名其妙而反问部下:“你说的是什么呀?”如果要表示自己的感谢、敬意和收到礼物时的谢意,最好在事情刚刚结束时进行。
表扬要发自内心
有很多人在表扬别人时会感到羞涩,不好意思开口。其实,这没什么难为情的,只要你是想真心表示自己的敬意就行,在很多时候,那些平凡朴素的语言比那些华丽的词藻更能打动人心。
如果你是一个不习惯表扬别人,比较害羞的人,那你就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敬意与感谢之情,这对于你建立起和谐稳固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与上司建立起互信关系有些不利,所以要改变。当你想要表达自己的敬意而又难以启齿的时候,你不妨把这份敬意想象成一种工作建议,这样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说出口了。反复练习几次,你自然就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敬意了。如果在表扬上司的时候还有些紧张的话,那你就事先找个地方彩排一下。
表扬上司最好按照上司的习惯和个性来进行,有的上司喜欢你用华丽甚至有些夸张的语言表扬他,气氛热烈;有的则喜欢你用朴实但准确的语言表扬他。那些善于表扬上司的部下,在表扬上司的时候都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上司的习性和情绪。
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在表扬上司的时候,有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不能伤害上司的自尊心。
有些部下本来想赞扬上司,可话说出口之后,却伤害了上司的自尊心,这种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并不少见。比如,上司加班加点赶出一份会议文件,部下看后说:“头儿,没想到您的文笔这么好!”这与其说是赞扬,倒不如说是贬低上司。见上司从外面拜访客户回来,部下忙说:“头儿,您辛苦了!”这本来是表示关心,但在上司听来却像对方成了自己的老板。所以,部下表扬上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遣词造句。
表扬时要注意表情等非语言要素的配合
在向对方表达感谢之情和敬意的时候,不仅要慎重地遣词造句,而且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它们同样会影响对方的心理感受。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不只有语言和表情在影响沟通效果,还有其他一些非语言的要素也在影响沟通效果,所以,在沟通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时间和对象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人有五官,其实五官都参与了沟通。所以,沟通不只是语言在发生作用,我们应有效地利用五官的功能,使我们的沟通变得更加有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