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能一出生就长在聚光灯下,很多具有卓越个人品牌的成功人士都有一段蛰伏地下的艰难岁月。那段岁月对他们而言是树立个人品牌的必经之路,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
“蘑菇定律”就是据此而来,是大多数组织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据说,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编写”的(这些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人早已习惯了人们的误解和漠视,所以在这条“原则”中,自嘲和自豪兼而有之)。该原则的大意是:
初学者一般像蘑菇一样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头上浇着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只能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相信很多职场人士都曾有过一段这样的“蘑菇”经历,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尤其是刚刚进入职场或新的工作环境的时候,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有利于消除自身的浮躁心理。
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要想在职场中树立个人品牌,必须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经历对那些致力于品牌建设中的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吸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品牌,是每个职场新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那么,“蘑菇”怎样才能尽快成长、顺利地钻出地面,甚至摇身变为“灵芝”呢?
许多年前,在日本,一个年轻女孩来到一家著名的酒店应聘服务员。这是她走出校门的第一份工作,她将在这里正式步入社会,迈出她人生关键的一步。
没想到在新员工受训期间,主管竟然安排她洗马桶,而且对工作质量要求高得惊人:必须把马桶擦洗得光洁如新!
说实话,洗马桶的工作使她难以承受。当她拿着抹布伸向马桶时,胃里立刻一阵翻腾,恶心得想吐却又吐不出来,这令她每天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为此,她心灰意冷,面临着自己人生第一步应该怎样走下去的选择: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
就在此时,一位前辈及时出现在她的面前。
这位前辈并没有用空洞的理论去说教,而是亲自为她演示了一遍洗马桶的过程。她一遍遍地洗着马桶,直到洗得光洁如新。最后,她竟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前辈实际行动告诉她:光洁如新,要点在于“新”,新则不脏,因为不会有人认为新马桶脏,因而新马桶中的水也就是不脏的,是可以喝的;反过来讲,只有马桶中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度,才算是把马桶洗得“光洁如新”了,而这一点已被证明可以办得到。
女孩看得目瞪口呆,在前辈鼓励的目光下,她意识到是自己的工作态度出了问题,于是痛下决心:“就算一辈子洗马桶,也要做一名洗马桶最出色的人!”
从那以后,她仿佛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全新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的工作质量也达到了无可挑剔的高水准。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证实自己的工作质量,也为了强化自己的敬业心,她也多次喝过马桶里的水。正因为如此,她很成功地迈好了人生的第一步,从此,她踏上了成功之旅,开始了她不断走向成功的人生之旅。
多年以后,这个当年洗马桶的日本女孩,成了日本政府的邮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
从“蘑菇”到“灵芝”,是磨砺个人品牌的必经之路,而敬业则是支撑磨砺之路的信念所在,野田圣子的成功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野田圣子的人生信念,就表现为她强烈的敬业心:“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洗厕所最出色的人。”这一点就是她成功的奥秘所在;这一点使她几十年来一直奋进在成功路上;这一点使她拥有了成功的个人品牌、成功的人生。
可见,当我们被看成“蘑菇”时,一味强调自己是“灵芝”并没有用,利用环境尽快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当你真的从“蘑菇堆”里脱颖而出时,人们就会认可你的价值,你的个人品牌也就随之建立起来。
前途=品牌,“钱”途=平庸
为了前途而工作,你的个人品牌也就随之树立起来了;相反,要是仅仅为了“钱途”而工作,那么你收获的就只有平庸。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看见许多品牌卓越的人,他们在低微的薪水下工作多年后,会突然像变魔术一般,跳上一个高级而负重任的岗位,为什么?就因为在他们的老板每月只给他们极少薪水的时候,他们正在积累使他们终身受益的工作经验、办事能力和,经营手段。
许多人会因为所得的薪水,在他们自己看来低于他们的应得报酬,于是在工作时,刻意使工作的量与质与老板所付的薪水相等,就这样将薪水以外的种种巨额回报给抛弃了。他们对工作,唯恐躲避不及。长此以往他们的才干,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筹划设计的能力,他们的机智,与那些使他们居人之上、使他们成就品牌的一切品质,都将因此而处于休眠状态。他们只是提供吝啬的服务,刻意使之和薪水相等的时候,他们却是在阻碍自己的生长,阻拦自己的前程,从而使他们自己终生只做半个人,而不是整个人;使他们自己成为一个卑小、狭隘、无用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品牌、精神、崇高、完备的人。
一个人一旦只是为了“钱途”而工作,便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宁愿少说一句话,少写一页报告,少背一个行李,少走一段路,少干一个小时的活……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目前的薪水,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自己将来的薪水,甚至是将来的前途。
某公司有一位员工,在公司已经工作了10年,薪水从不见涨。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内心的郁闷,当面向老板诉苦。老板说:“你虽然在公司待了10年,但你的工作经验却不到1年,能力也只是新手的水平。”
这名可怜的员工在他最宝贵的10年青春中,除了得到10年的新员工工资外,其他一无所获。
也许,这个老板对这名员工的判断有失准确和公正,但在当今这个日益开放的年代,这名员工既然能够忍受10年的低薪和持续的内心郁闷而没有跳槽到其他公司,就足以说明,他的能力的确没有得到更多公司的认可,或者换句话说,他的现任老板对他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
这就是只为“钱途”而工作的结果。
美国零售业大王杰西·彭尼说过,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最明智的办法就是选择一件即使报酬不多也愿意做下去的工作。暂时的放弃是为了未来更好的获得。因为你在为公司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前途、为自己的品牌工作。
小刘在一个文化公司上班,与其他员工一样,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策划编辑。每个月拿固定的工资,每个月策划几个选题,如果不出大的问题,他完全可以安逸地过下去。
但小刘与别的员工不同,当别的员工消极怠工的时候,他总是在一丝不苟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未必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薪水,但他懂得为自己前途工作的道理。与其上网、聊天、玩游戏这样浪费时间,为什么不多思考一些问题,多学一些业务知识,多策划几个选题呢?
其他员工工作的时候只是完成老板的任务,他们想,即使书畅销了自己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何必那么费劲呢?而小刘不这么认为,虽然得不到物质上的好处,但能够得到业界的认可,得到读者的认可,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能够策划一本好书,以后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策划一本好书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会直接影响着你的下一本书。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小刘为公司做了很多好书、畅销书,为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管小刘的工资一直没有上涨,但他并不后悔。同事都认为小刘这样做太不值得了。
突然有一天,公司的老总上调,由于匆忙不可能向社会公开招聘本公司的总经理,他前思后想,最终把总经理的位置给了小刘。这时候,同事都说小刘值了,因为他以前为公司赚的钱现在都成为自己赚的了!试想一下,如果小刘和其他员工一样也抱着为薪水工作的态度,那么他现在的结果会有这么好吗?
不要担心自己的努力会被忽视,应该相信大多数的老板是明智的,是有判断力的。为了最大化实现公司利润,他们会按照工作业绩和努力程度来晋升积极进取的员工,那些在工作中能尽职尽责、坚持不懈的人,终有获得晋升的一天,薪水自然会随之高涨。
年轻人对于薪水常常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其实,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回报,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更应该珍惜工作本身带给自己的报酬。譬如,困难的任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客户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公司是我们生活中的另一所学校,工作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增进我们的智慧。与在工作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相比,薪水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应该被看得过分重要。公司支付给你的是金钱,你的努力赋予你的是可以令你终身受益的能力。
能力比金钱重要,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走。许多成功人士的一生跌宕起伏,有攀上顶峰的风光,也有坠落谷底的失意,但最终重返事业的巅峰,俯瞰人生,原因何在?是因为有一种东西永远伴随着他们,那就是能力。他们所拥有的能力,无论是创造能力、决策能力还是敏锐的洞察力,既非一开始就拥有,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到的。
为了前途而工作,你的个人品牌也就随之树立起来了;相反,要是仅仅为了“钱途”而工作,那么你收获的就只有平庸。
世界上人在为“钱途”工作,如果你能不为“钱途”而工作,你就很多向卓越的个人品牌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为品牌增色
每一个员工内心里都沉睡着一个巨人,有品牌意识的员工懂得如何去唤醒它,他们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才能,所以能树立耀眼的品牌,取得很大的成就。
马克·吐温说:“如果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会竖起一座能量的雕像,跪下来膜拜它。”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能量都没有被开发出来: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照耀着大地,释放着巨大的光能和热能,可是被人类利用的少之又少;大海每天潮起潮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是被人们利用的潮汐能也是微乎其微。除此之外,还有风能、地热能……
作为天地造化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类也同样蕴涵着巨大的能量。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一生,所开发使用的能力是其本身所拥有的2%~5%。这样低的利用率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这好比一座储藏量惊人的油矿,仅仅被开采了两桶,就弃之不用了。每个人身体内都沉睡着一个潜能无穷的巨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唤醒它。
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甘正传》家喻户晓,那个永远都在奔跑着的阿甘成了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但是,阿甘小时候却是一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生理上又有缺陷,患有小儿麻痹症,需要在腿上安装一副装置才能行走。由于阿甘行动不便,有的小孩子都非常歧视他,常常无缘无故地欺负他。
有一次,那些坏孩子又拦住阿甘,不分青红皂白地殴打他,不甘心受辱的阿甘选择奔跑,那些坏孩子骑车子在后面追赶。刚开始阿甘跑起来非常吃力,一瘸一拐的,但为了不遭殴打,他只能拼命奔跑。慢慢的,他的速度越来越快,终于挣碎了束缚在腿上的装置,自由地奔跑起来,把那些人远远地甩在后面。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人,正是求生的欲望,使得阿甘忘记了自己的残疾,拼命地奔跑起来。他在橄榄球场上拼命地奔跑,在越南战场上拼命地奔跑,他从美国的东海岸跑到了西海岸。
每一个员工内心里都沉睡着一个巨人,有品牌意识的员工懂得如何去唤醒它,他们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才能,所以能树立耀眼的个人品牌,取得很大的成就。而有的员工则任由体内的“巨人”昏睡,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无力去做更多的事。这种消极的心态使得他们根本不可能去挖掘自己的宝藏,而越不开发自己的潜能,他们就会变得越发无能。
人的智慧仿佛一座无法估量其具体价值的金矿。一个员工只要有了智慧,就能在商业大潮中掌稳船舵,而欲望则是他开发智慧的行动源泉,当他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时,他所依靠的更多的是自己大脑的开发、内心的体验和努力的实践。
火车的发明者史蒂芬孙从没有到学校受过教育,8岁给人家放牛,13岁就跟父亲到大煤矿干活。起初当蒸汽机司炉的副手,擦拭机器,别人修理机器时他细心观察,了解它的构造和功能。由于他刻苦学习,长时间积累,掌握了相当熟练的技巧。
一天煤矿里一辆运煤车坏了,机械师们修理好长时间还不能使用,史蒂芬孙自告奋勇地要求修理。他平时摆弄过很多机器,已了解到这种运煤车构造上容易出毛病的地方。于是,他从容不迫地拆开,调整好出毛病的地方,再照原样装配好,运煤车果然开动起来了。通过这件事,他很快升任机械修理师,直至机械工程师。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你希望自己拥有卓越的个人品牌、获得更大的成功,就要像史蒂芬孙那样,主动地在实践中锻炼、充实、提高自己,从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经验和知识,使自身潜能在大量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得以释放。
当然,实践的大道上充满曲折与坎坷,如果你遇到困难皱眉头,碰到问题绕道走,你永远不会有超凡的能力,你的潜能会像一块永埋地下的无价珍宝,你的个人品牌也会黯然失色。
多一些准备,就少一些风险
重视并善做准备,就能造就一个卓越的品牌员工、一个一流的品牌企业;而忽视准备,只能产生一个无能的员工、一个衰败的企业。准备决定差距。
提起准备,每个人都懂得“有备无患”、“不打无把握之仗”的道理,人人都有因有准备而获得,亦因无准备而失去的经历。
虽然准备无处不在,又如此攸关成败,奇怪的是人们却普遍忽视它,即使有人认识到了准备的重要性,也很少能对它保持长久的热情。于是,“效率低下,差错不断”就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企业曾经辉煌一时,风光无限,最终却因漠视准备而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只有那些重视市场调研,具备危机准备意识,能够在生产、市场、资金、人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的企业,才能将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身后。在企业中也有许多员工,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但因为缺乏准备而经常差错不断,很难把工作做到位。只有那些在工作中,不但积极主动、勤奋敬业,而且懂得准备是执行力的前提、是工作效率的基础的员工,才能成为企业中效率最高的人,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
可以说,重视并善做准备,就能造就一个卓越的品牌员工、一个一流的品牌企业;而忽视准备,只能产生一个无能的员工、一个衰败的企业。准备决定差距。
我们都知道史玉柱的经历,1997年他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号称当时“中国第一高楼”的巨人大厦,最后造成了中国第一“烂尾楼”。但他痛定思痛,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终于在2000年靠脑白金东山再起,第二年脑白金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亿元。对史玉柱来说,真是成也准备,败也准备。
同样一个“准备”,当忽视它的时候,失败来了;当重视它的时候,成功来了。因此说,“每一次差错皆因准备不足,每一项成功皆因准备充分”,就是对准备的最好注解。无论在任何一个领域,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林白,美国著名的飞行家,第一个驾驶飞机单独不着陆横越大西洋的人。
他当时仅仅25岁,冷静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打赌,将别人看起来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他从纽约长岛驾驶着一架单引擎飞机起飞了,这架飞机里挤满了汽油桶,几乎没有他坐的地方,汽油的重量使得飞机负担太重,在从纽约飞往巴黎的途中,想空降那是不可能的。
一路上大雾遮住了他的视线,当时没有无线电通讯设备让他同地面保持联系,不过,他身上早已准备了指南针。最后,他在起飞33个小时后横越了大西洋,终于在巴黎机场安全降落了。
“幸运的林白”,新闻媒介这样称呼他。不!他的首次试飞成功并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在冒险之前,他为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且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其实,林白早在几年前就有了单独不着陆横越大西洋的想法,但他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先做了为期几年的准备工作,不断地训练自己,调试自己的飞机“圣路易精神号”。他从威斯康星大学退学,加入了飞行训练队学习飞行;得到空军批准,可以在闲余时间进行飞行;作为美国航空邮政飞行员可以在白天黑夜、晴天雨天都飞行,行程多达几万英里;他曾遇过险情,飞机被迫降在农田里,他学会修理飞机引擎并懂得每个零件的工作原理。
在企业中,只有像林白这样能够为每件工作做好准备的员工,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有人可能会说:“我没做准备不也完成任务了吗?”有时候运气可能会使你暂时有所收获,但我们永远不会只靠运气去完成任务。谁都知道运气不可能每次都会出现。
准备赢得一切。拿破仑·希尔说:“一个善于做准备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你如果想在自己的工作中树立起卓越的个人品牌,只有依靠充分的准备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才会使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
工作拖延一秒钟,品牌形象差一大截
凡是将工作留待明天处理的态度就是拖延和犹豫,这不但阻碍职业上的进步,损害自己的品牌形象,也会加重生活的压力。
在工作中,拖延时间是一种恶劣的工作习惯,很少有人能够说他自己在工作中从不拖延时间,也很少有人愿意承认正是拖延的行为使自己渐渐对工作产生了惰性。
思科公司的总裁约翰·钱伯斯先生对此评论说:“拖延时间常常是少数员工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表现。然而,无论我们是否在拖延时间,我们的工作都必须由自己去完成。通过暂时逃避现实,从暂时的遗忘中获得片刻的轻松,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要知道,因为拖延或者其他因素而导致工作业绩下滑的员工,就是公司裁员的必然对象。”把事情拖到明天去做的人,是没有明天的!
一个员工接到老板的任务:在一周之内起草一份销售计划书,这对于策划出身的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第一天,手头上其他工作本来可以结束,但他想反正有时间,明天做完再动手也不迟。
第二天,因为有些突发事件耽误了一上午,到下午下班前才勉强将原有工作完成。
第三天,刚准备动手做,同事工作上遇到困难,帮助同事解决问题耽误了一上午,下午也没心情做,因为明天就是周末,他想:周末两天怎么也能做个差不多,不急。
结果第四天时一帮朋友搞了个聚会,整整玩了一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一直睡到次日中午,起来后头还晕得厉害,吃了几片药,又躺下休息。
第六天上班后,在例会上,老板问他完成任务没,他不敢说没做,撒谎说差不多了,只是有些数据需要核实,明天就能交上去。
开完例会他立刻动手做,这时才发现这个计划书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涉及许多他不熟悉的领域,而且还需要许多实证数据作支持,别说一天,就是三天也未必能完成,想到这儿,他的大脑一片混乱。
凡是留待明天处理的态度就是拖延和犹豫,这不但阻碍职业上的进步,损害自己的品牌形象,也会加重生活的压力。对某些人而言,拖延就像一块心病,使人生充满了挫折、不满与失落感。
人们做事拖延的原因可能五花八门:一些人是因为不喜欢手头的工作,另一些人则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要养成更富效率的新习惯,首先必须找出导致办事拖延的情境。此处列举的问题概括了大部分原因,我们将帮你找到相应的对策:
1如果是因为工作枯燥乏味,不喜欢工作内容,那么就把事情授权给下属,或雇佣公司外的专职服务。一有可能,就让别人来做。
2如果是因为工作量过大,任务艰巨,面临看似没完没了或无法完成的任务时,那么就将任务分成自己能处理的零散工作,并且从现在开始,一次做一点,在每天的工作任务表上做一两件事情,直到最终完成任务。
3如果是工作不能立竿见影取得结果或者效益,那么就设立“微型”业绩。要激励自己去做一项几周或几个月都不会有结果的项目很难,但可以建立一些临时性的成就点,以获得你所需要的满足感。
4如果是工作受阻,不知从何下手,那么可以凭主观判断开始工作。比如,你不知是否要将一篇报告写成两部分,但你可以先假定报告为一单份文件,然后马上开始工作。如果这种方法不得当,你会很快意识到,然后再进行必要的修改。
拖延是孕育失败的温床,它瓦解了人的斗志,消磨了人的激情。拖延是一粒干瘪的种子,你习惯了拖延,就是为自己的人生种上了一粒干瘪的种子,除了失望和蹉跎,不会有任何收获。
老板把任务交给你,不要在心里想“等一会儿”、“明天再开始做吧”,必须马上行动!该打的电话马上去打,该见的客户马上去见。拖延,有时候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记住,即使工作仅拖延一秒钟,你的品牌形象也会差一大截!
专注于目标,才能专注于个人品牌建设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一个专注的目标,教育不能,天分不能,才智不能,勤奋不能,意志的力量也不能。没有一个专注的目标,是不可能树立起个人品牌的。
“瞧这儿,”一个农场主对他新来的帮手杰罗克说,“你这种犁法是不行的,你都犁歪了,在这样弯曲的犁沟中,玉米会长得很混乱。你应该让你的眼睛盯住田地那边的某样东西,然后以它为目标,朝它前进。大门旁边的那头奶牛正好对着我们,现在把你的犁插入土地中,然后对准它,你就能犁出一条笔直的犁沟了。”
“好的,先生。”
10分钟以后,当农场主回来时,他看见犁痕弯弯曲曲地遍布整个田野。
“停住!停在那儿!”
“先生,”杰罗克说,“我绝对是按照你告诉我的在做,我笔直地朝那头奶牛走去,可是它却老是在动。”
因为目标总是在变动,你就不得不在变动之间疲于奔命,这是一种没有目的、欠缺考虑,而且非常笨拙的工作方法。这种行事方法除了招致失败以外,还能带来什么呢?
试想,有这样一个人,他只有一种技能,但是他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集中于一个毫不动摇的目标之上;而另外一个人,他很有头脑,但把他的精力分散开来,而且从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我们可以这样断言:前者将会取得更多的成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一个专注的目的,教育不能,天分不能,才智不能,勤奋不能,意志的力量也不能。没有一个专注的目标,是不可能树立起个人品牌的。
瑞瑟曾问爱迪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回答说:“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你整天都在做事,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做了整整16个小时。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
“写出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这是美国著名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的口号。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公司经营,对个人品牌的树立也具有指导意义。
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工作对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出了更高、更广、更深的要求。一个做事时总是摇摆不定、变来变去的人,只会将自己长时间积累的职业经验和资源都舍弃了,无法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也就无法超越他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更不会拥有自己的品牌。
有一个人非常聪明,也很勤奋。他曾经在3年的时间里同时准备会计师资格考试、中文本科自学考试和律师资格考试,并且还在围棋上下了一番工夫。他也确实很聪明,几个证书都考下来了,围棋也得到了业余段位。遗憾的是,这些和他的工作,对他的个人职业发展都没有什么关系。他粗线条的性格使他不适合从事会计师工作;他也不具备成为律师所必需的伶牙俐齿,况且他本人并不喜欢与人辩论;文学和围棋也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些事情上,影响了他的本职工作,引起老板的极大不满,甚至使他面临下岗的危险。不仅如此,由于他太忙了,根本没时间陪女朋友,后来与女朋友也分手了。最后,他自己反省说,他的失败就在于能够做成事,但不能选择正确的、真正需要的事情去做。
有句谚语叫做“滚石不生苔”,指不在一个地方稳定下来而一直四处打转的话,就不会得到现实的收获。这里的“苔”指的是经验、资产、技巧、信用,等等。
一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转而从事新工作,他的损失是相当大的,如多年来他所积累的资历、职位、经验和人际关系网络等,也就是说,过去花费在这份工作上的时间成本可能变得完全无用了。另外,人都是有行为定式和心理惰性的,到了一定年龄,经验增长了许多,锐气却也消磨了不少,这是一种正常的资源损失;如果此时放弃已经积累的经验而去倚重日趋单薄的锐气,难免让人觉得有些不合常理。
因此,一个懂得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的人往往不会像一般人那样浪费时间。因为他要以有限的生命,完成一流的事业。他就必须要有所选择、有所坚持、有所放弃。他也许不能在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上像普通人那样,他要减少花在交友、娱乐、爱恨纠缠、争执答辩和澄清事实的时间;他必须忍住不为小事所缠;他要能很快分辨出什么事不重要,然后立刻丢掉它。
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一个人过于努力想把所有事都做好,他就不可能把最重要的事做好。正如盛大总裁陈天桥所说,“成功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偏执狂’”,他们如果看准了一件事,就会一直坚持干下去,不会轻易放弃也不会轻易改变方向,直到有所收获。
树立品牌:不要坐而论道,而要言出必行
有品牌的成功者真正的才能在于他们审时度势然后付诸行动的速度,这才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也是他们出类拔萃,占据职场制高点的原因。
在职场上,有品牌的成功者和没有品牌的失败者之间的区别,往往不在于工作能力的大小或想法的好坏,而在于是否有勇气相信自己的想法,并能否及时采取行动。
有品牌的成功者真正的才能在于他们审时度势然后付诸行动的速度,这才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也是他们出类拔萃,占据实业界最高、最好职位的原因。什么事一旦决定马上就付诸实践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说做就做,马上行动”是他们的口号。
现在是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稍有迟疑,就可能使原来非常精妙的构思,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因此,今天所想的好主意今天就得立即实行。
正如歌德所说:“把握住现在的瞬间,从现在开始做起。只有勇敢的人才会有天才、能力和魅力。因此,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行,在实干的过程当中,你的心态会越来越成熟。有了开始,不久之后你的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了。”
有一家大型贸易公司正好赶上周期性的贸易淡季。从年初到7月份时,其贸易额连续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业务员们都变得动力不足,老板想了很多激励办法,结果都是效果不佳。公司终日陷在现金流危机之中,老板每天都愁眉不展。
8月底,公司参加了一次国际性的大型贸易促销会,老板希望对公司有所帮助,但也是一场更艰巨的挑战——如果在这次贸易促销会上不能签订几个“救命”的大订单,公司到年末恐怕要面临破产的危机。
在促销会开幕前两天,老板决定在全公司开一次“动员大会”做最后的鼓动。
在“动员大会”临近结尾的时候,老板请在座的经理和业务员们全都站起来,寻找一下,看自己的座椅下有什么东西。
于是,每个人都非常惊奇地在自己的椅子下面发现了一枚硬币。
在大家惊讶过后,这位老板对大家公布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统计结果——在场的每个人至少都捡到了一枚硬币,最多的,有人甚至拿到了100美元。
这时,老板说:“这些钱都归你们,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人能猜出为什么,全场的人都在窃窃私语,摸不着头脑。
最后,老板严肃以对:“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我需要你们擦亮眼睛,去发现隐藏在你们身边的商机!”
行动才有可能成功,只会空想的人终会一事无成。
有一句格言说:“好的想法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则是行动。但它并不像动动嘴皮子那么容易。通常人们习惯于提出问题,而将解决问题的“烫手山芋”扔给他人,只有那些在实践中真正摸爬滚打过的人才真正知道,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别往往不在于所谓高层战略而在于执行态度,“执行”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是一个如何完成任务的态度。
因此,仅有想法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找到有效的执行方法。
东北一家国有企业破产,被日本财团收购。厂里的人都翘首盼望着日方能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管理办法。出人意料的是,日本人来了,却什么都没有变。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怎么样?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了。
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就是执行,无条件地执行,化口号为行动。
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成为一个卓越的组织,但前提条件是它的每一项制度、每一个方针和战略都得到彻底的执行和落实。同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卓越的个人品牌,但一定不要坐而论道,而要言出必行。因为只有立即行动、坚决执行才是真正直接对结果产生作用的力量。只有把战略、口号、目标贯彻下去、执行到位,我们的组织才能更加欣欣向荣,个人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