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信仰价值百万-你从不缺少机会,缺少的是坚信的气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信任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很多商机、财富、幸福在人们的观望与犹豫之中悄然溜走,原因在于,你不被人信任,也无法相信别人。因此,首先是坚信眼前的一切,然后再去行动,那么世界将会因你而变。

    相信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相信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人生,也可以改变命运,拥有超乎想象的能量。在许多问题上,人与人的差距可以归结为信与不信。

    相信自己,信赖他人,就能获得前行的巨大推力。

    从前,一位父亲带领儿子出征打仗。父亲是一位将军,儿子只是普通士兵。战争的号角吹响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箭囊中插着一只箭,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我们家传的宝箭,你将它配带在身边,会得到无穷的力量,但千万不可将箭抽出。”箭囊精美,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露出的箭尾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成。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着箭杆、箭头的模样,仿佛听到嗖嗖地箭声掠过。

    战场上,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拔出囊中的宝箭,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的是一只折断的箭。自己一直背着断箭打仗!想到这里,儿子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犹如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意志坍塌了,不久惨死于乱军之中。

    看完这个故事,你也许会产生疑问,一只箭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大吗?其实,父亲赠与儿子的并不是简单的一支箭,而是一种信念,赐予儿子力量的从始至终都是他的“相信”。那只箭和箭囊让他相信,自己才是一支箭,要他坚韧,要他锋利,要他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也就是说,战场上磨砺他、拯救他的都只能是他自己。

    斯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成功的商人偶遇一位落魄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把1美元丢进卖铅笔人的盒子里,刚准备走开,又停下来,从盒子里取了一把铅笔,并对卖铅笔的人说:“先生,你的铅笔不错,销路应该很好吧。”

    几个月后,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走过来,对斯通说:“你可能已经记不得我了,但我永远忘不了你,是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我一直觉得自己和乞丐没什么两样,直到那天你买了我的铅笔,并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因为他人的一句话,“推销员”找到了自尊和自信,并开启了全新的生活。从中不难看出,自信心具有多么大的威力。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选择,但并不是每一次选择都准确无误,关键是你要相信自己的选择,热爱你的选择,坚定你的选择,用你的激情去燃烧你的梦想!相信自己,才会不惧任何艰辛。

    换句话说,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对此,居里夫人也曾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非易事,人们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自己要有信心。大家必须相信,对一件事情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许久以来,不知有多少伟大人物凭着超人的自信心,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大音乐家华格纳遭受同时代人的批评攻击,但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终于战胜世人。达尔文在一个英国校园中工作20年,有时顺利,有时陷入逆境,但他锲而不舍,始终相信自己能够突破眼前的困局,结果终得成功。

    诗人济慈幼年就成为孤儿,一生贫乏,备受文艺批评家抨击,恋爱失败,身染重病,26岁即去世。虽然一生潦倒不堪,济慈却不受环境的支配,坚信自己会有所成。他在少年时代读到斯宾塞的《仙后》之后,就肯定自己也注定要成为诗人。于是,他一生致力于这个最大的目标,最终成为一位名垂不朽的诗人,他说:“我想,我死后可以跻身于英国诗人之列。”

    斯通指出:“你自信能够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你如果自己心里认定会失败,就永远不会成功。没有自信,没有目的,你就会俯仰由人,一事无成。”相信自己,努力去奋斗,认准一个方向,一直往前走,不要回头,不要东张西望。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走到目的地。

    只有笨人才不会相信他人

    残酷的竞争使许多人心力憔悴,却无法停下前行的脚步。于是,人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增加,进而对身边的人普遍缺乏信任感。不相信资源能合理分配,不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不相信有能力就会被提升,这进一步让人变得焦虑。

    显然,一个人在重压之下会失去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而产生种种怀疑。比如,一位基层员工多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又投诉无门,于是就会在内心抱怨、消极怠工或发牢骚,以此缓解压力。接着,他又照常工作,但是对周围的人普遍不再信任,变得淡漠起来。

    因为不公、被骗所以不再信任,则会把自己推向孤立无援的境地。

    不难想象,当一个人不信任他人的时候,又怎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呢?当你与周围的环境失去了信任关系,那么建立共同的利益,或者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情报也就变得异常困难了。

    珍妮是毕业后应聘于一家百货公司,她谨言慎行地挨过了试用期,与公司签订了正式合同。转正不久,珍妮便疑心经理欺负新人,总把高强度的工作安排给她,心里因此很不高兴。每次当面不敢说什么,但是当经理转身离开后,她立刻就把“笑脸”迅速翻成了“冷脸”。

    为了少承担工作,珍妮开始放慢工作节奏,每次都是慢腾腾干完自己的活。慢慢地,她发现部门内一些没有明确分工的工作都分给了别人,虽然有些工作是她想尝试的。不仅如此,她还一直得不到经理的帮助和提携,无法提高业务水平。年底绩效考核时,由于业绩不好,加薪升职自然都跟她无缘。

    不信任他人,必然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抵触情绪,对生活失去原有的热情,要么阴奉阳违,要么消极低落,缺乏进步的动力。习惯争辩、计较,这类消极的抵触情绪和行为,就像“慢性毒药”一般,短时间里看不出危害,但是却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在生活中“泯灭”。

    有一种扑克游戏,通常是两个人玩,最先把手里的牌出完的就是胜利者。玩法是,顺序摸完牌后持红桃3的人亮出该牌,然后由他将扑克反扣开始随意出牌。比如,他出了三张反扣的牌以后,还要报出这是什么样的牌:“三个3!”,下家如果不相信这是三个“3”,可以边说:“不信!”边翻开验证这三张牌。如果它们确实是三个“3”,你要把这三张牌收归自己,如果翻开以后不是三个“3”,发牌者就要把这三张牌收回。

    如果下家相信了(或者不敢冒风险),就可以在其上放上任何数量的牌,比如:“再加上一个3”,然后决定权转回到上家,重复前边的程序。

    如果把职场比作一场游戏,游戏玩家恰好是上司和下属。出牌的过程中谁都难免会报假牌,但很多数时候彼此报出的都是真牌。上司报假牌时往往是不得已,以至最后自食其言,承诺落空。虽然再正当的理由也不能成为不正当行为的借口,可是下属的不相信也应该只针对这个回合。如果因为一次抓住了上司报假牌而此后每轮都不信,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下属自己吞下所有的牌,成为最大的输家。

    职场中的人,习惯用加薪、升职、奖金来衡量自己的付出和价值。

    调查结果也表明,不信任上司,绝大多数是因为原本承诺的奖励落空。

    但信任代表一种信念,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很多时候,与上司休戚与共的信任,在成就公司的同时也能成就自己。

    人生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只有相信他人才能获得机会,赢得广阔的舞台。如果不相信任何人,对方一旦接收到你怀疑的信息,必然也不会与你建立信任关系,对你产生更深的防备。这种情绪化的行为如果不能被纠正,无疑会营造出一种持续紧张的氛围,让自己无法顺利打开各种局面。

    或许,你会遭到他人的刁难;或许,你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许,你被欺骗了许多次。但是,请你相信身边的人,用友善的态度去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历练,自然能甄别出好与坏、利与弊,到那时再去选择适合你的人际关系也不晚。一开始就相信他人,等于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而不相信他人则是笨人的选择。

    只要值得,就去“试一试”

    美国有一句谚语:“勇气喜欢跟利益联姻。”美国人的冒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崇尚“风险越大收益的绝对值越大”的经济学原理,在商业经营中喜欢冒险获取利润,是美国人的特点,也成就了他们创新制胜的商业文化。

    没有冒险,巨大的成功来得总是太慢,利润越高风险越大。因此,大凡成功者都有某种程度的赌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他们创造机会的最佳写照。

    那些事业毫无起色的人,通常都有这样的念头:“我这个想法绝对可以挣大钱,但以我现在的实力,实现起来很困难,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而成功的弄潮儿总是这样看问题:“没有什么不可能,不管怎么样我也要试一试,光说不练就是‘思维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时也就选择了与成功擦肩而过,留下的是终身的遗憾。”

    想做什么就要敢于去做,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否则绝不会有大的收获。遇到一个机会的时候,那就去试试看,虽然你可能遭遇到失败。但是,不敢试或者不去试,绝对预示着成功无望。因为无论多么可喜的成功,第一步往往踏在“试试看”的跳板上。

    试试看往往是一种开始,一种转机。试试看是对旧我的扬弃,对未来的宣言;试试看通常是战胜自卑、大胆参与、走向成功的阶梯。没有试试看的胆识,也就选择了与成功擦肩而过,留下的是终身的遗憾。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有一个登山队,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遭遇到了罕见的暴风雪,恶劣的天气不仅把他们困在了半山腰上,也阻断了他们和外界的通讯,而且随时可能有致命的雪崩发生。在登山队小小的帐篷里面,大家一起商议如何应付这种情况。队员们有主张原地守候等待救援的,有主张派人出去寻找帮助的,队长只是默默地听着大家的意见。

    最后,队长大声地说:“我们不可以呆在这里,呆在这里虽然暂时安全,不过这种天气救援队来的可能性太小了。一旦给养消耗光,我们就一点生存的希望都没有了。我们必须出去自己找路。危险到来的时候,行动是惟一的出路。我们只能靠自己!”一行人再次启程,与暴风雪搏斗了整整8个小时,终于找到了一家补给站,逃脱了全军覆灭的厄运。

    几天以后,天气转好,登山队一起出发,这次终于顺利地登上了峰顶。

    “危险到来的时候,行动是惟一的出路。我们只能靠自己!”是的,的确如此。恐惧其实是一个很容易战胜的东西,关键的是你要勇敢地往前走一步。行动可以治疗恐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人应付恐惧的常用方法就是“不做”或回避,这样永远也不能成功。克服恐惧的最佳办法,就是立刻行动起来。不管干什么事,只要有了目标,就立刻进入状态。这就像写作、绘画时需要的灵感,必须在进入状态之后才能产生。不写、不画,不进入创作状态,哪来的灵感。

    有一位幽默大师曾说:“每天最大的困难是离开温暖的被窝,走到冰凉的房间。”他说得不错,当你躺在床上认为起床是一件不快活的事,它就真的变成一件困难的事了。但是,你只要准时掀开被子,形成习惯或自动反应,起床就会变得极其简单容易了。一件看似无从下手的事情,只要动手去做,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行动可以治疗恐惧,也可以带来勇气和力量。要想成就梦想,就必须有所行动。

    勇敢地迈出行动的步伐,自然会在执行中增强自信心,而犹豫只会带来恐惧。有些人做事拖拉,其实是内心胆怯,不敢去尝试,而克服这种缺陷的惟一办法就是立即行动。就像一个站在悬崖上准备蹦极的人,拖得越久越害怕,越久就越没有信心。勇敢去做,至少还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呆在原地不动,那么你就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打开虚掩的门

    机遇经常是伴随勇气而诞生的,如果你没有胆量去尝试,即便机遇降临,也不会获得它的垂青。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于闯入某些禁区,你才会摘到特别的果实,才会发现新大陆,走在别人的前面。

    事实上,机遇背后经常隐藏着风险,稍微不慎不仅会丧失机遇,而且还会把自己的前途葬送掉。但是有勇气的人不畏惧风险,而愿冒风险的人往往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回报。多一点坚信的勇气,去打开虚掩的门,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某公司员工讲述了一个在他职业生涯中的离奇故事:

    一天,总经理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员工都牢牢记住了总经理的叮嘱。

    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员工,总经理对新员工又交代了一次。

    “为什么?”这时有个年轻人小声嘀咕了一句。

    “不为什么。”总经理满脸严肃地答道。

    回到岗位上,年轻人还在不解地思考着总经理的叮嘱,其他人便劝他干好自己的工作,别瞎操心,听领导的吩咐。但是,年轻人打定主意偏要走进那个房间看看。

    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他轻轻地推开那扇虚掩的门,只见里面放着一个纸牌,上面用红笔写着——把纸牌送给总经理。这时,闻知年轻人闯入那个房间的人开始为他担忧,劝他赶紧把纸牌放回去,大家会替他保密,但年轻人却直奔总经理办公室。

    当他将那个纸牌交到总经理手中时,总经理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从现在起,你被任命为销售部经理,相信你能胜任这份工作。”

    总经理充满自信地说。果然,年轻人把销售部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机遇降临时,勇气是相当重要的。成功需要勇气,有勇气的人才敢去冒险,敢冒险才能捕捉到更多的成功机遇。冒险精神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每个人,都应当勇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冒一定的风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得到想要的东西,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去换取。

    事实上,机遇的背后隐藏着大大小小的风险,如果你能够积极地面对它,就有可能消除风险,超越自己;如果因怕遭受挫败而刻意躲避它,显然不会遭遇风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也永远不能从风险中获得成功。

    当然,必须明确一点,这里所说的冒险并不是不顾实际情况而一味地蛮干,而是既要有勇,又要有谋。如果不知道动脑筋,盲目地去拼去闯,那是逞一时的匹夫之勇,最终可能会撞得头破血流。具体来说,在付诸行动之前,应该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环境以及想要得到的东西对自己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猎取对象进行充分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如果你安于现状,是个略显保守的人,虽然也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成就大事业的可能性就相当低了。如果你心怀勇气,是个有胆量、敢于冒险的人,经过一番苦心经营,必定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

    有勇气的人不怕风险,而愿冒风险的人往往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回报。

    当你考虑需要鼓起勇气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不妨客观地做个风险和回报的衡量。一般来说,风险有多大,成功的机会就有多大。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加上个人努力,力争从风险中获得效益,常常可以收获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总之,渴望成功又怕担风险,往往就会错失良机,因为风险与机遇是结伴而行的。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如果不敢冒险,不敢融入竞争大潮的洪流当中,就无法与机会相遇,也无法创造成功。因此,成大事的人通常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一旦看准时机,就大胆付出行动,全力以赴,最终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对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年来,我对此没有丝毫怀疑。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再结合身边的一些事,我逐渐发现,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对。这就要求我们,不要轻易怀疑某些正确的东西。

    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多或少都带着别人的观点和看法,难免会影响自己的感受,而亲眼目睹就不同了,事情经过都是真实发生,经你的眼睛传递到你的大脑,应该不会有错吧?其实不尽然。

    多年前,在德国汉堡,有一对年轻人结婚了,婚后太太因难产而死,留下一个孩子。丈夫忙于生活,又忙于看家,因为没有人帮忙看孩子,他就训练了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给孩子喂奶,抚养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让狗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他刚回到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

    打开房门,他大吃一惊,只见到处都是血。主人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就把狗杀死了。

    这时,忽然传来孩子的哭声,主人循声从床下抱起孩子,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主人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上,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的尸体,口里还咬着狗的肉。

    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

    看过这个故事,眼见为实仿佛不是完全正确,因为你所见的也许并不是事情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个片断或一个场景,依靠这片面的真实去推断整件事情的真伪,还是不够客观和全面。

    比如提起大人物,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这样的场面:他们身边有下属或随从前后簇拥,讲话时居高临下面无表情,匆匆前行躲避着蜂拥而至的记者。其实,这样的大人物并不是事实的全部。有些大人物表面上看来与常人毫无二致,但是一经接触我们就会立刻感到他们内心的“大”,被他们内心的“高大”所感染。而那些表面强大的大人物只能是让人敬而远之,阳奉阴违,甚至嗤之以鼻,他们最终往往会变成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大人物,或者是可怜的大人物。

    某一天,一对老夫妇走进哈佛大学的大门。老太太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穿着一身布制的便宜西装。夫妇两人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大学的校长。

    校长秘书看着这对老夫妇寒酸的衣着,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佬儿是根本不可能与哈佛大学有什么业务往来的。几个小时过去了。这期间,年轻的秘书一直没理他们,她希望这对乡下佬儿能够知难而退,自己离开。可是,他们一直坐在大厅里等着。

    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校长出于礼貌还是不耐烦地同意了。

    老太太告诉校长:“先生,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书,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就在去年,他出了意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为他留下一座纪念物。”校长并没有被老太太深切的话语所感动,反而觉得她的想法有点儿可笑,便有些不耐烦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后去世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这样做,我们的校园就会变成墓地。”

    老太太平静地说:“校长先生,您误会了,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给哈佛捐建一栋大楼。”

    校长打量了一下眼前这对寒酸的老夫妇,然后以不屑地口吻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都超过了750万美元。”

    听了校长的话,老太太没再说什么,老太太转身对她丈夫说:“亲爱的,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么,我们为何不建立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呢?”

    于是,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来到加利福尼亚州,在哪里建立了斯坦福大学,以此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哈佛大学的校长看到斯坦福夫妇穿着简朴,便将其视为一对寒酸的乡下老人,他就是以外表的作为判断人物的标准,从而犯了一般人常犯的错误。作为名人的哈佛大学校长没有放低自己的身价,而是以俯视的眼光来对待斯坦福夫妇,无疑显得有些愚笨。

    所以,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要冲破假象的束缚,发现美好的前程与未来。当困难横亘在眼前的时候,当磨难降临的时候,不可把它们当做你人生的一种常态,你要坚信日子总会好起来,尝试着让自己看到希望。当一个人的心向着美好的目标跳动时,好运自然也会降临,更重要的是有你的努力和奋斗,机会自然向你敞开大门。

    别轻易对任何事情说“不”

    宁折不弯虽然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但是,忍辱负重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当然,忍也要有一定的度,一味地忍耐并不是具备大智慧的表现,而是懦弱的象征。历史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都能从大局考虑,以忍耐化解险情,保存实力,然后再伺机而动,取得胜利。

    今天的年轻人好像对“不”字很感兴趣,认为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或者让他人感受到自己强势的一面。“不”说起来的确很痛快,但是生活毕竟不是为了一时的惬意。懂得发现表象之后的东西,用接纳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会有意外的惊喜。

    生活中,有时事情可能按照我们的意图进行,但更多时候并不完全跟自己的想法一致。假如这个时候仍然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味否定他人的观点,那么事情将很难圆满地进行下去;倘若这个时候能够适当地接受他人的观点,等日后再慢慢将自己的想法渗透进去,这样不仅能顺利推进事态的发展,而且最终能迎来良好的预期效果。

    一位公司的管理者曾对他的下属说:“我个人要作出很多决定,并且还要批准他人很多决定,实际上只有40%的决策是我真正认同的,剩下的60%是我有所保留的,或者说我认为还过得去的。”这位年轻的下属听了上司的话,感到非常惊讶,倘若上司有不同意的事,完全可以不必征求他人的意见,一口否决不就行了?

    这位管理者看着年轻的下属,微微一笑:“我不可以对任何事都说不,对于那些我认为还过得去的方案,大可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指导,使它们逐渐回到我所预期的轨道上来。一个领导人很多时候应该接受他不喜欢的事,因为谁都不喜欢被否定。公司是一个团队,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公司,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妥协有时候能够使公司更加强大,人际关系变得更为融洽。”

    事实上,当人们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忍耐应对当前的屈辱与刁难是最理想的方法。这位管理者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保留自己的意见,接受下属的意见,并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将自己的意见悄悄渗透到大家的方案中。如此,员工既感受到来自上司的尊重,同时也不会使公司的发展方向脱离领导层的控制。这种暂时的妥协其实是一种高深的领导艺术。

    很多人都无法体会到忍耐的好处,取而代之的是冲动、过激的行为。

    其实,适时地忍耐一下,以退为进,可以改变局势,转败为胜。林肯说得好:“与其为争路而让狗咬,不如给狗让路。被狗咬伤后,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受伤的伤口。”

    但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强调自己的强势,认为这样做才能将自己的战略意图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可事实却是完全相反。你的强势在表面上可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事情毕竟还要一步步执行下去,大家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打一些折扣,最终执行的结果经常会与当初的设想相去甚远。很多情况下,适当地妥协是一种拉拢人心的好办法,只有人们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计划才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因此,不可以对任何事情说“不”,因为妥协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遇到过激事件时,要懂得退让,避免和对方针锋相对,把矛盾激化,否则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无法收拾局面。仔细想来,生活中因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为一些小事而争吵、谩骂、动手打架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句不恰当的话,一个无意识的举动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相信他人的善意,以合作的姿态去处世,才容易赢得合作的机会,拓宽发展的空间。

    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生活哲学、人生信仰决定了他的生活轨迹。懂得用接纳的态度建立合作关系,在肯定中建立互信,其实是一种极其高明的智慧。有时,妥协看似弱小,其实是一种强大,并孕育了胜利的希望。

    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只有自信的人,才能真正站到自我实现的舞台之上。这样的人面对金钱、权势、名声、地位等耀眼的镁光灯,能镇定自如地表现自己,不断超越,迈向颠峰,成就丰满真实的完美人生!

    这个故事发生在印度,有一个人小时候头脑迟钝,资质平平。开始学习梵文时,他感到特别吃力,尤其是学语法,同班同学轻轻松松就学会了,而他虽然花费了许多的时间,仍然像没学过一样,毫无长进。他一度悲哀地认为自己永远也学不会语法了。

    一天,老师提问他背诵学过的语法。他竟一点也背不出来。老师气坏了,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他完全丧失了信心,干脆不读书,甚至连学校也不去了。他心里想:看来我命中注定不是块学习的材料。从此以后,他无所事事,到处游逛。

    有一次,他来到一个湖边的小码头上,码头是用很坚硬的石头砌成的,十分坚固。他走过去,坐在上面,忽然发现光滑平整的石头上竟然有一个坑,圆圆的。他很纳闷:为什么这里会有一个小石坑呢?

    这时,一位妇女提着水罐走了过来,把水罐打满水后放下水罐休息了一会儿。他被一个现象吸引住了:水罐正好严丝合缝地放在了石坑里。

    他感到很好奇,于是就问那位妇女:“这是石匠专门凿好,用来放水罐的吗?”

    “才不是呢,是天长日久了,水罐磨出的石坑。”妇女说着,把水罐顶在了头上慢慢离去了。

    他惊呆了,暗暗地想:既然这么坚硬的石头都能被水罐磨出坑,那么经过持久而刻苦的努力,难道我这个愚蠢的脑袋就不能变得聪明起来吗?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他立即站起来,回到了学校,找到了老师,下定决心用功学习。奇怪的是,同样的语法,以前看起来就像一座大山,今天看来好像一口清水,一下子就喝下去了。不管学习什么课程,不管有多大困难,他如有神助,很快就能背熟,还能很快理解。他那过去像石头一样的脑袋竟然真的开了窍。

    他就是鲍勃·德瓦,后来,他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语法学者,关于语法学问题他还写了一本书。至今,学习梵文的人通过学习他的这一著作就能够较快地领会。

    看到这里,你也许已经明白,自信对一个人何其重要。有人说,乐观自信是超越自我的调温器,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很容易踏上成功之路。

    而随意贬低否定自己则是一种消极的力量,它常常使人走向失败之途。

    所以说,乐观自信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样也是能够生活得好的保障之一。

    古希腊人说,天底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这里可以作个引申,天底下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而特殊个体的存在,要相信自己,尊重自己。

    艾莉诺·罗斯福说过:“没有你的同意,谁都无法使你自卑。自信是一个循环。如果你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别人就会认同你的自信,你就会因此而越来越自信。”

    一些人之所以缺乏自信,甚至过敏和自卑,就在于对自己有了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有了愿望却总是无法实现,有了目标却总是达不到,就会一次次地打击信心,甚至迁怒于别人,怨恨社会。事实上,他们只要降低期望,把目标订得触手可及,多几次成功,就能够把心态纠正过来。

    当然,自信不等于自满。自满是盲目的自负,是生活和工作的包袱,是导致失败的因素。自信是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的科学思维,不是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因而说,自满不可有,自信不可无。要想超越最好的自己,就必须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为成功缔造稳固的基础。显然,一个连自己的优缺点都不知晓的人,是无法调动自身潜能,并有重大作为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