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几岁学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心国计民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经济在任何时候都与我们的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例如,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上多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捉襟见肘,个人也要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的竞争压力。

    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来处理各种事务。通过了解税收、GDP、财政赤字等内容,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国民经济,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

    政府干预:另一只手的威力

    乌托邦国非常混乱,整个社会的经济完全瘫痪,工厂倒闭,工人们失业,人们是一筹莫展。此时,政府雇佣了200个人挖了个很大的坑,决定兴建公共工程。雇200个人挖坑时,需发200个铁锹;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就开始动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开始运行了;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此时,食品消费行业也就发展了起来。通过挖坑,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被带动了。

    大坑终于被挖好了,政府再雇佣了200人把这个大坑填好,这样又需要铁锹200把……如此一来,萧条的市场终于慢慢地复苏了。经济被恢复后,政府又通过税收的方式,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偿还了,一切又恢复如往常一样了。

    凯恩斯是英国一位经济学家,这则著名的经济学寓言“挖坑”就是出自于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通过这则寓言,凯恩斯引申出了政府干预理论。

    大家都知道,西方经济学界在凯恩斯之前,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也就是政府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扮演的只是一个极其简单而且被动的“守夜人”角色。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只要是依靠市场可以使效率达到更高的事,都不该由政府来做。国家机构只做一些非常必要的重要任务,像保护私人财产不被侵犯,但是,对经济的运行从不直接插手。

    然而,随着经济体系的日益庞大,一些不正常的运转现象难免会出现,当该种不正常现象一旦扩大化,则会使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此时,政府则会站在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高度出面进行调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将其概括为:在一定时候,政府能够改善市场结果。

    历史事实证明,严重的财富不均是由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所导致的,从而造成了经济周期性的巨大震荡,社会矛盾十分尖锐。1929-1933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自由经济主义弊端爆发的结果。于是,就出现了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主义者。他们提出,政府要充当一只“看得见的手”,而不再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这是当今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政府对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必须加以调节和平衡,这就是政府干预理论。

    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包括: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信贷、税收、价格以及汇率等。

    从经济学来说,宏观调控就是政府在一定时候能够改善市场结果,也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人们认为,市场本身就是一只无形的手,根本就看不见,那么,经济为什么还需政府进行调控呢?因为不管市场这只手再怎么伟大,它也始终离不开政府的保护。市场要想有效地运行,就必须要有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保障。另外,尽管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是市场,但市场本身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经济学家把它称为“市场失灵”。可是,虽然政府有时能够对市场结果进行改善,但并不代表它总能对市场进行调控。那么,它什么时候能调控,什么时候又不能调控呢?这就需要人们运用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来对其进行判断,看怎样的政府政策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形成公正有效的经济体系,而何时宏观调控又实现不了既定目标。

    政府的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个方面: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

    经济泡沫是由于对资产的狂热需求而引发的,泡沫崩溃,从而导致经济一片萧条。经济过热,膨胀虚假,最后如肥皂泡沫一般破灭的形象化说法就是所谓的“经济泡沫”。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泡沫由投机活动产生,大量的投机行为使得社会经济出现虚假的繁荣,泡沫最终会破灭,导致社会产生动荡,以至于经济崩溃。“经济泡沫”最主要表现在不动产与股票的市价超常规的急剧上升,价格严重与价值相背离,使市场正常的供求关系遭到破坏,信用一片混乱,资产突然紧缩,经济陷入危机。

    “泡沫”一破灭,经济就显现出了后遗症,其主要特征包括:不良债权膨胀,像欠息、欠账等,偿款的负担增大,对价格风险大的产业,企业投资的热情降低,资金转向债券和短期投资;地价和股价大幅度下跌,不动产业毫无生气,股市长时间陷入低迷,证券公司的收益下降剧烈;股价的下跌,使一般中小企业与家庭消费受到损害,所需资金不旺,迫使中央银行下跌贴现率。总结来说,“泡沫经济”的后果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分配不公与金融信用危机这两个方面。社会分配不公主要是有的土地所有者个人资产急剧上涨,而另外一些用高价买入地产以及股票的人则损失惨重,贫富的差距也就拉大;金融信用危机则是抵押不动产贬值,因债务拖欠而破产的案件增加。

    另外,“泡沫”破灭后,经济恢复缓慢,其调整难度增大,“泡沫”达到高潮时,企业借贷就会增多,“泡沫”破灭后,企业的收益进一步恶化,负债变重。于是,各国都会积极地防止发生这种“泡沫经济”。

    第二个方面:制止不良需求的发生

    不良需求对社会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

    在市场上,有一种需求既不合法,也不文明,可是却可以为商家带来利润,正因为如此,就一定会有这种供给,像因需求毒品,从而导致对毒品的供给就是一个较极端的例子。尽管文明社会对此用尽了各种办法制止,但由于让毒品需求供给获得满足,从中可以牟取暴利,所以毒品供给者就算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贩卖并生产毒品。惩罚只是将毒品的销售与生产成本提高了,但贩卖者与生产者以提高价格的方式,转而又把这种风险成本转移到了毒品消费者身上。这就是需求的无穷力量!

    还有一种不良的需求就是人类的过度贪婪。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产生各种需求的源泉就是人的欲望,而欲望的特点又具有无穷性,也就是说,人们的欲望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满足一个欲望,又会有新的欲望产生。欲望过度,会让人类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像一个好端端的地球,因挖煤而使其变得千疮百孔,地质构造的变形,使无穷的地质灾害得以引发;因使用鲸鱼油而使鲸鱼差点灭绝等。

    从表面上来看,需求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断创造着供给,但它也属于一种毁灭性的力量,让人类在表面进步的情况下,却面临着因资源的最终匮乏而导致的大崩溃。因此,人们过度的不良需求,需要政府对其加强管理。

    汇率:为什么能喝到免费的啤酒

    汇率也称为“汇价或外汇行市”,是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相兑换的比率,是用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世界各国的货币由于名称不一、币值不同,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制定一个兑换率,就是汇率。

    有一个故事可以对汇率的作用进行形象的说明。

    在墨西哥和美国的边境线上,有一位单身汉在墨西哥一边的小镇上付了1比索买一杯啤酒,啤酒的价格为0.1比索,找回来0.9比索。然后,他来到了美国一边的小镇上,发现美元和比索的汇率为1美元0.9比索,他将余下的0.9比索换成了1美元,买一杯啤酒用了0.1美元,找回了09美元;他回到墨西哥小镇上,发现比索和美元的汇率为1比索0.9美元。于是,他把0.9美元换成了1比索,又去买啤酒喝。就这样,他在这两个小镇上喝来喝去,却总是还有1比索或1美元。换句话说,就是他一直在喝着免费的啤酒,这真是位快乐的单身汉。

    正因为汇率的关系,这位快乐的单身汉总是能喝到免费的啤酒。在美国,美元和比索的汇率为1:0.9,可是在墨西哥,美元与比索的汇率却约为1.1:1。

    每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全部是根据本国的货币来对成本进行计算的,商品要拿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其成本肯定会与汇率有关。汇率的高低,也就会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与成本,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就是汇率。

    打个比方,一件商品的价值为100元人民币,假如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8.25,那么,在国际市场上,这件商品的价格为12.12美元。假如美元汇率提高到了8.50,即美元升值,而人民币贬值,在国内市场上,此商品的成本事实上降低了,这样,在国际市场上,它的价格也就变低。商品一降低价格,其竞争力就会增强,肯定好卖,从而就促进了此商品出口。相反,假如美元汇率降到了8.00,即美元贬值,人民币却升值,这就对美国出口商品非常有利。因此,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升值,就会大大刺激美国商品对中国的出口,相反,美元升值而人民币贬值,则会使中国商品有利于对美国出口。

    近几年来,人们时常听到多家媒体关于对“人民币升值”这个话题的议论。那么,就让我们先来弄清楚人民币升值到底是什么。人民币升值,简而言之,就是指人民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比,其价值上升或增加了。人民币自从汇改之后,对美元的汇率连续升值已超出20%。中国百姓非常惊喜地发现,跟美元对比,自己手中的钱是越来越“经花”了。这样进行比对,看上去的确“很美”。事实上,人民币的升值涉及了各个方面,损失与利益交错。因此,相对于这种情况,则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人民币的价值在近几年来连续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扩大,让他们从中得到的实惠更多。老百姓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这是人民币升值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不过,这只是对购买国外的产品或服务来说的。假如你要买进口的车或其他进口产品,就会发现,它们的价格变得比以前“便宜”了,这样,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实惠就会更多。

    (2)进口原料和能源的成本负担减轻。我国的大量原料和能源需要进口,因为我国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国家。国内企业在国际原料和能源的价格比较高的时候,必然要承受起越来越重的成本负担。我国目前在国内的发展和建设上,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假如人民币升值合理,就能很大程度地减轻我国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负担,从而降低国内企业成本,使其竞争力增强。

    (3)对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很有利。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少数无品牌附加值和无技术含量的低级加工贸易必然会被淘汰。我国长时间以来,依靠扩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来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时间不能得到优化,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因此长期扮演的角色是“世界打工仔”。因此,人民币升值适当,对推动出口企业很有利,使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得到改进。

    (4)对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很有帮助。由于我国贸易顺差的日益增多和出口贸易发展的迅猛趋势,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鉴于这种情况,假如简单地说“不”,对贸易双方都没有好处。因为这样会使我国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从而为我国的对外经贸发展设置障碍。因此,人民币升值适当,能够有效地减少经贸纠纷。

    当然,对于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虽然人民币升值好处多多,但其实对我们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

    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因为劳动力价格低廉,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比别国同类产品的价格要低很多。一旦人民币升值,为了保持相同的人民币价格底线,我国出口产品用外币表示的价格将会有所提高,这就会使其价格竞争力削弱。可是,要让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保持不变,就必然会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样,对出口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则势必会造成冲击。

    美国和日本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升值会让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有较大程度的增加,从而使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受到打击,并回过头来刺激中国进口它们大量的商品。

    有这样一个案例很值得人们引起重视:

    1985年9月,在美国的发动下,日本中央银行行长与西方七国财长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其规定在两年内,美元对全球其他主要货币的比率贬值30%,日元被迫升值。而后,美元兑日元的比率由1250升到187,在1995年,甚至还达到过179的水平。

    “广场协议”导致汇率比价急剧上升。日元在刚开始升值时,原来的1000日元能够变成3000日元花,日本人发现自己突然变富裕了。每个日本人的腰包全鼓起来了,他们便购买全球各国的产品,并大量收购海外企业。

    另一方面,因为存在升值的预期,大量地涌入“热钱”,而日本政府为了让汇率维持,从而阻止日元更进一步的升值,迫不得已,便只好放出大量的货币来干预市场。而市场上的资金一过剩,加上利率低,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资金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股票和房地产这两个获利最高最快的行业,这样,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随之飙升,“泡沫”也就因此而产生。

    东京市中心地价在1986-1989年提高了2.7倍。日本房地产已炒到何种程度?打比方说,假如将东京的23个区的所有土地全卖了,就能将整个美国的土地买下。

    1989年,日本的经济泡沫彻底破灭,股价暴跌、房价暴跌、银行倒闭以及企业关门。日本经济也因此走上了下坡路,并一直陷进了衰退之中,在低谷中徘徊了长达20年之久。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日元升值这一案例中受到一些启示。

    税收: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税收是一国之根本,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早在1789年就说过:“除了死亡和税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

    为政府的各种支出筹集资金就是税收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以最低的税收征收成本获取最大的税收收入。税收的多少由税率和税基(国民收入)所决定,征税成本由管理的效率和税收征收所决定。税率是指课税对象与税额之间的比例关系或数量关系,是指课税的尺度。

    税收的基本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财政收入。税收是政府凭借国家强制力对社会分配进行参与,使一部分剩余产品集中的一种分配形式。

    (2)调节社会经济。政府凭借国家强制力对社会分配进行参与,势必会使社会各集团以及其成员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拥有的份额得到改变,使他们能支配的收入减少了。可是,这不是一种均等的减少,此种利益的得与失,将使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结构。

    (3)监督管理社会经济活动。国家在征税的阶段中,势必要建立在日常深入细致的税务管理的基础之上,对税源具体掌握,弄清情况,发现问题,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进行监督,并与有违反税收法行为者进行斗争,从而使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向得到监督,社会的生活秩序得到维护。

    税收是一个政府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而只有努力将税基扩大,才能增加税收,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税基的扩大。因此,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就是求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我国历史上,税收的名称各种各样。除“税”这个词以外,还称作赋、租、庸、课、调、捐、榷布、粮、算以及钱等。它们之间有时还发生联用或混用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联用或混用最多的词为“租税”、“捐税”以及“赋税”。

    “税”字最先出现在公元前594年的《春秋》所记鲁宣公十五年的“初税亩”中,这是春秋时期,鲁国对农业赋税制度的改革。“初税亩”实行后,土地所有者只要交完了税,所有收获就能够由自己进行支配,这是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禾”与“兑”这两个字组成“税”字。“禾”指的是农产品,“兑”的意思包括交换和送达,所以税就是送交农产品。不过在现代,税的范围绝不只局限于对农产品的征收,而是国家对国民收入和整个社会产品实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一个国家的税收设计科学与否,会使这个国家的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举个例子,伦敦在几个世纪以前,曾经要征收一种窗户税。房屋的窗户越多,需要交纳的税也就越多,结果,自从这个税种开征之后,在伦敦就冒出了许多潮湿、阴冷以及不见阳光的房子,这些房子几乎都没有窗户。上面有政策,相应地,下面就会有对策,你收窗户税,而老百姓在对房子进行设计时,却连窗户都不要,或者窗户少要,或者干脆取消已有的窗户。这个税种的实行,并没使国家的收入提高多少,反而迫使老百姓的住宅环境变得尤为恶劣。在新奥尔良,则有另外一种奇特的景观出现了,那个地方的房子前面是一层的,后面却好像有一个驼峰凸起一样,出现了二层以及三层。这些建筑怎么会这样古怪呢?原来也是因税收所引起的,由于那里对房子征税是按照楼层正面的数量来进行计算的。因此,人们为了合理避税,就设计出了这种前面一层而后面两层的古怪房子,税收的负面影响,造成了许多无谓的损失,从而使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扭曲。

    由此可见,税收的不合理,会带给人们许多意料不到的后果和负担。

    由于人们常常“税费”连用,所以在讲到税时,就必须提到另一个词“费”。所谓“费”就是指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某种资源或某种劳务的使用权,而向受益人所收取的代价。

    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机关为居民和单位履行特定职能或提供特定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它的形式是属于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经济活动中,因为劳动的相互交换而向受益人所收取的费用。像企业支付的运输费、专利费以及保管费等,这些费用完全属于经济生活中的劳务报酬性质,有的却直接属于业务经营的费用。因为此类费用,个人和单位是其收取的主体,因此同税收是不完全相同的,不能与税收混为一谈。

    国家机关目前对居民和企业的收费主要包括以下3种:

    (1)事业收费。包括环境保护部门收取的排污费、城建部门收取的地段租金以及房管部门收取的房租等。

    (2)规费。主要包括司法、公安、卫生、民政以及工商管理等部门,向居民和单位收取的手续费、化验费、商标注册费、诉讼费、工本费以及市场管理费等各项费用。

    (3)资源管理费。主要包括集体企业经批准,对国家矿藏等资源进行开采,向国家管理部门交纳的矿山管理费和砂石管理费、石油部门收取的矿区使用费等项费用。

    税与费对很多人来说也分不清,认为只要交钱就是交税。此种税费不分的情况,给税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因此,将税与费的基本界限分清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税与费的界限分为3点:

    (1)谁是征税主体。税一般是属于代表政府所属的各级海关和税务机关等征收的;费一般是由其他事业单位、经济部门和机关收取的。

    (2)是否具有无偿性。税收是纳税人单方面向国家履行缴纳的义务,国家无需为此向缴纳者提供任意对等的服务,具有无偿性,国家征税遵循的是无偿的原则;而收费则是国家为单位和居民提供某种劳务或资源使用权而向受益者收取的报酬,具有有偿性,国家收费遵循的是有偿的原则。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为无偿征收的是税,有偿收取的是费。

    (3)是否专款专用。税款一般是由税务机关征收后,纳入国家预算,统一上缴国家,由国家通过预算统一支出,用于社会公共需要,不采取专款专用的原则。而收费则不一样,多用于满足本身义务支出的需要,其性质一般是专款专用。

    税与费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经济范畴,税费不分,将其混为一谈,在目前这种各地乱收费现象特别严重的情况下,给税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干扰,这肯定会使税收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影响,也对税法宣传和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非常不利。由此可见,税与费基本界限的正确认识,对我国税收事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税收需制定一定的税率收取。像美国的吃饭税:用公款请客吃饭,税收要按饭金的50%上交,且税款要在饭后两小时内缴纳给税务局。50%就是税率。在课税对象和税基既定的条件下,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负担;影响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三者的经济利益。国家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是通过税率的高低和税率形式的运用体现出来的,同时,税率的高低和税率形式的运用也是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的关键。

    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以及定额税率是税率的3种基本形式。另外,零税率、负税率、累退税率以及差额税率等是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的税率。

    我国现行税率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3种:

    (1)比例税率。比例税率的实行,对同一征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全部按照同一比例征税。比例税率的优点为: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其税收负担一样,可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有利于公平竞争;计算简单、方便,对税收的征收管理极为有利。可是,比例税率在能力小者少征和能力大者多征的原则上不能体现出来。比例税率在具体运用上分为如下几种:①行业比例税率:就是根据行业的不同,规定的税率也不同,同一行业采取同一税率。②产品比例税率:就是根据产品的不同,规定的税率也不同,同一产品采取同一税率。③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就是对不同的地区,实行的税率也不同。④幅度比例税率:就是中央只规定一个幅度税率,各个地区可在这个幅度内,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和选择一个比例来作为本地区的适用税率。

    (2)定额税率。定额税率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又被称为固定税额。因为它是根据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来规定固定税额,而不是根据课税对象来规定征收的比例。它对从量计征的税种一般适用。定额税率的优点为:不是从价计征,而是从量计征,有利于鼓励纳税人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改进包装,计算简单且方便。可是,由于税额的规定与价格的变化情况脱离,在价格上升时,不能让国家的财政收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在价格下落时,则会使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受到限制。在具体运用上又可分为如下几种:①地区差别税额:就是为了照顾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赢利水平和生产水平的差别,按照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的不同税额。②幅度税额:就是中央只规定一个税额幅度,由各个地区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中央所规定的幅度内,确定一个执行数额。③分类分级税额:把课税对象划分成许多个等级和类别,对各级各类从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额,等级高的税额也高,等级低的税额就低,具有累进税的性质。

    (3)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指根据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成若干等级,每个等级从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数额越小,税率就越低。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与依据的不一致,又可分为如下几种:①全额累进税率:就是对征税对象的金额根据与其相适应等级的税率来计算税额。在征税对象提高到一个级距时,对征税对象金额全部根据高一级的税率征税。②全率累进税率:它的原理与全额累进税率一致,只是税率累进的依据不一样。全额累进税率的依据是征税对象的数额,而全率累进税率的依据却是征税对象的某一种比率,像资金利润率以及销售利润率等。③超额累进税率:就是将征税对象根据数额大小划分成若干等级,每个等级从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每个等级依次按该级的税率计税。④超率累进税率:它的原理与超额累进税率一致,只是税率累进的依据不是征税对象的数额,而是征税对象的某一种比率。

    在上面几种不同形式的税率中,全额累进税率和全率累进税率的优点是计算简单且方便,但在两个级距的临界点,税负却不合理。超额累进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的计算较复杂,但累进程度缓和,税收负担比较合理。

    恩格尔系数:测测你的富裕程度

    在我国古代,官员的俸禄也被称为“俸给”、“俸食”以及“禄润”等,俸禄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工资。可在古代,俸禄长期以谷粟为主要的形式,也称之为“禄米”,以至于当时也要用禄米的数量来计算官品的等级,像汉朝的最高行政官员——三公秩万石、九卿(中央级部门首长)秩中二千石。石,就是禄米的计算单位,每石为斛,也就是十斗,重为120斤。以粮为俸禄的做法一直被延续到了清朝。

    在我国古代,俸禄大多是以物为主体,其间有些许货币。像唐朝的官俸主要由3部分组成,即授田、俸料以及赐禄。授田即为防止物价波动,并最终保证官员利益而由政府按官品高低来统一分授的田地,分成永业田和职事田,国家拥有田地所有权,被授官员享有使用权和收益权。赐禄即按年发放的禄米,也称岁禄。

    由于古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古代人们的目标和追求一直就是吃饱饭。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官员们的俸禄与粮食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在吃上的消费支出比例越来越少,而在服装、汽车以及娱乐上的消费比例却越来越多,在人们的心目中,“吃”的地位下降了。这个逻辑看似简单,事实上,却牵系着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时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那就是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就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是德国一位著名的统计学家,他在1857年阐明了一个定律,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恩格尔定律就是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可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在恩格尔看来,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会下降。依此类推,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逐渐变富,这个比例也就呈下降的趋势。

    恩格尔定律揭示了居民收入与食品支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进行说明。对恩格尔系数进行研究,主要有如下价值:

    (1)用来对家庭的富裕程度进行判定。

    (2)对不同消费者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3)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进行判定。

    大家都知道,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就是吃,在收入水平不高时,它肯定在消费支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收入的逐渐增加,在食物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时,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转向穿和用等其他方面。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穷,恩格尔系数就越大;相反,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在以前,中国人见了面,打招呼时就习惯问:“吃了吗?”可是,这句在中国流行了上千年的问候语,不知道何时就被一句“你好”取代了。子曰:“食色,性也。”这也就是说,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以及人的本性就是食欲。

    对老百姓而言,天底下最大的事情就是吃。于是,中国就出现了一个让外国人不理解的现象,无论在哪见面,无论何时见面,总会问一句:“吃了吗?”中国人“吃文化”的这一习惯,已经深入到社会文化的每个角落,行不通说“吃不开”,受不了叫“吃不消”,打人叫“吃拳头”,打官司叫“吃官司”。由此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吃是多么重要!但是,由于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慢慢地,“你好”也就替代了“吃了吗”。

    在国际上,通常以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贫困是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温饱为50%~59%,小康为40%~50%,富裕为30%~40%,而低于30%则为最富裕。

    2002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零售业白皮书》显示,到2001年末,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6.4%下降到了37.9%。这主要标志着居民的消费结构获得了进一步的改善。它说明了人民以吃饱为标志的温饱型生活,正转向以享受和发展为标志的小康型生活。

    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现在,人们更倾向于吃好、吃精、注重营养以及追求方便。人们除了吃以外,需要在居住条件、交通通讯条件方面有所改善,用于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文化艺术、健身保健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呈上升趋势。当人们除了吃喝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恩格尔系数在逐渐降低,那么,人们的生活也就会越来越优质和美满!

    通货膨胀:筐比筐里的钞票值钱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个小偷溜到一户人家去偷东西,他看到一个筐里盛满了钱,于是,他倒出了钱,将筐拿走了。读到这里,你肯定会想不通:那个小偷放着满满的一筐钱不要,竟要一个装钱的筐,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那个筐比筐里的钱更值钱。也许你又会想:那是用金子做的筐,还是一件价值昂贵的古董呢?全都不是,那只是一个普通的筐而已。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德国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经济完全崩溃。首先,因为战争,使德国经济陷入衰落;其次,战胜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导致了德国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德国不但要给战胜国支付巨额的赔款,而且,在1923年,比利时和法国的军队也占领了其最大的工业区,也就是鲁尔工业区。

    德国政府希望能通过大量的发行货币来解决问题,所以只好夜以继日地赶印钞票。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德国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超级通货膨胀”。从1922年1月-1924年12月,德国物价上升的比率非常惊人。1921年1月-1922年5月,一份报纸的价格由0.3马克上升到了1马克,而1922年10月~1923年2月,又由8马克上升到了100马克,1923年9月却升到了1000马克。-份报纸的卖价为1000马克,已经成了天价,但是,这种飞涨的脚步并未停下,到1923年秋,速度飙升得更让人不可思议:一份报纸的价格,10月1日是2000马克,10月15日是12万马克,10月29日是100万马克,11月9日是500万马克,11月17日的价格竟然高达7000万马克。因此,这也就出现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小偷宁可偷一个筐,也不偷筐里的钱。

    在这场巨大的经济危机中,德国人民遭受了很大的苦难,许多人失业,没饭吃,走投无路。于是,他们对本国的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骚乱和斗争时有发生,德国社会极为动荡。这就是德国政府因为胡乱加印钞票,从而带来了如此严重的恶果。

    钞票是不能想印多少就能印多少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水库里的水太满,大坝就会决堤。同理,钞票印得太多,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所谓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简而言之,就是钱不值钱了。导致物价持续上升就是它最直接的后果。如果商品流通中需要一定的金银货币量,但纸币的发行量却比金银货币量高出了一倍,那么,单位纸币就只相当于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如此一来,如果计量物价用纸币,物价就上升了一倍,换句话说,就是货币贬值了,同样的钱买到的东西比以前变少了。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出现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相对于物品总量来说,货币总量持续加大。

    贸易顺差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首要原因。纸币是由国家发行且强制流通的一种货币符号,其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外贸出口企业通常都要把挣来的他国货币向中央银行上缴,政府会将这些外币折合成本国的货币,然后再返还给企业。企业赚到的外汇越多,中央银行印制本国的货币量就越需要增加。假如本国的货币印得太多了,而国内商品的流通量却并未改变,也就是说,纸币的发行量比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增多了,这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而投资过热,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为了拉动经济发展,一些国家的政府会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此外,为了使教育、国防开支以至于援助灾民的需要得到满足,政府都会将货币的发行量加大。在一些国家,由于其税制不健全,政府为了担负开支,就会通过增加纸币的发行量,从而暗中进行征税。

    因此,在所有的国家中,钞票都不是想印多少就能印多少的,否则,就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在对通货膨胀进行了解之后,还有必要对另一个经济学名词“CPI”进行介绍,也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Consumer Price Index的缩写。它是对通货膨胀进行衡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你也许跑不过刘翔,但你一定要跑过CPI。”这是网上突然大肆宣传的一句话。这种说法生动活泼,来自于中国在2008年初所出现的比较严重的价格上涨现象。

    曾经有个网友很无奈地说:我想要买房,结果房价涨了。我想要买车,结果油价涨了。我想要买点肉吃,结果肉价涨了。那我吃方便面总行了吧?结果方便面也涨价了。

    还有一个笑话:沙僧对悟空说:“大师兄,现在二师兄比师父都值钱了。”这个笑话的意思就是说,2008年的猪肉价格暴涨。

    在中国现实社会中,“民生感受”这词也在慢慢地将其自身的“位置”提高。由于民生的真正话题,的确是与柴米油盐以及家长里短密切相关的,那么,物价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CPI就是民生经济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术语之一。

    CPI可以将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产品以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反映出来,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其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它也是反映人们吃的、喝的以及用的,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价格参考指标。

    通过经济学知识,我们知道:假如消费者的物价指数涨幅太大,说明通胀已成为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央行就会有紧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就会造成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化。于是,该指数升幅过高,往往不受市场的欢迎。像在某一年,消费者的物价指数上升2.3%,这就说明,与12个月前相比,生活成本平均上升了2.3%。当生活成本一提高,你的金钱价值相应地就随之下降,换句话说就是,在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在如今却只能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来说,当CPI大于3%的增幅时,我们就称之为通货膨胀;而当CPI大于5%的增幅时,我们则把它称之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面对通胀,应对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投资,假如投资收益比通胀更高,资产就可以保值增值,从而就能避免缩水。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对实物资产进行投资,保值作用较突出;而对一些固定收益类的产品进行投资,随着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贬值的,像债券。

    我们想要跑赢CPI,也并非一件不能做到的事情,其实,只要我们运用不同的投资手段就能实现。或者就算跑不过,也能与其旗鼓相当或紧跟其后,或者也不至于被甩得太远。

    经济周期:无法逃避的轮回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经济总是会上下波动,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这正好对经济的周期性进行了验证。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被称为经济周期。它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与收缩反复交替出现的过程。每一个经济周期都能分成两个阶段:即上升和下降。一般来说,经济周期是指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活动总水平扩张和收缩交替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经济扩张因受到消费约束或资源供给约束而出现的经济收缩,经济收缩又是因为资源供给充裕或消费需求拉动而重新进入了经济扩张,就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划分成复苏——繁荣——衰退——萧条这4个阶段。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是由其中的经济复苏与繁荣阶段构成的,而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却是由经济衰退与萧条阶段构成的。在经济周期上升的阶段,也就是繁荣阶段,最高点被称为顶峰。然后,物极必反,顶峰也是经济由兴盛转向衰退的转折点,这以后,经济就开始进入了下降阶段,也就是衰退。衰退严重,经济则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可是,谷底也是经济由衰退转向兴盛的一个转折点,这以后,经济就进入了上升阶段。经济由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由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

    一般情况下,经济周期有长与短之分,一般来说,经济周期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库兹涅茨周期。这是一种长经济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在1930年提出的一种为期15到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因为这个周期的划分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与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第二是朱格拉周期。这是一种中周期。法国医生兼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首次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提出了市场经济存在着9年到10年的周期波动。在通常情况下,后人称这种中等长度的经济周期为“朱格拉周期”。也称为“朱格拉”中周期。

    第三是基钦周期。这是一种短周期,又称为“短波理论”。1923年,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太多时,则会形成存货,就会减少生产的这种现象出发,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将此种2年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为“存货”周期,人们也将它称为“基钦周期”。

    第四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是一种长周期或者长波,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6年提出的一种为期50年至60年的经济周期。此周期理论是这样认为的,从18世纪末以后经历了3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由1789-1849年,25年为上升部分,35年为下降部分,一共是60年。第二个长周期由1849-1896年,24年为上升部分,23年为下降部分,一共是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开始,24年为上升部分,到1920年以后,就进入了下降期。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必须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解与把握,且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不然,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企业家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地对经济形势比较关心,即“经济大气候”的变化。

    相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对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规律与特征进行认识,将有利于政府在制定收缩性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及进行政策转换时避免滞后性,从而能增强预见性。

    人们对于经济周期的概念,很容易产生错觉,他们认为,既然是周期,就应该会如元素周期表一样的准确无误,是能够预测的,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应该知道,经济周期只不过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实际上,无论是什么理论,都只是一种对经济波动的解释,它不是一种当头炮,而是一种马后炮。由于对经济波动进行影响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所谓“世事如棋局局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虽然能够对一年四季24节气的时间准确地预测,可是,我们对一年四季各个节气可能发生的风云突变却无法预测。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就如这空中突变的风云,每次都有不同,因此,经济波动是没有规律的,想要对它进行准确地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然,人们则会消灭衰退,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普遍认为经济波动具有破坏的作用,从而忽略了它的积极影响。其实,经济波动在市场经济中往往能推动企业进行改革,加快技术的改造,提高管理效率。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是有道理的。

    产权: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在蒙古的草原上,有这样一块地方,那里尽管是草原,可是却寸草不生,土地极为贫瘠。只要去过那里的人们都觉得十分纳闷,在草原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出现?实际上,那里以前并非如此。在过去,有许多的牧民住在那里,牧民们都有自己的羊群。在草原上,牧民们都在那里放牧,羊群在草场上吃草,简直称得上是《敕勒歌》里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一片繁荣的景象。

    可是好景不长,这片美地被四周的牧民们发现了,于是便全都纷纷地往这里迁徙,同时也将他们的羊群带来了。就这样,羊多了,草却还只是那些。羊儿们都在这里尽情享受着美食的同时,可草却遭受着厄运。

    由于放牧过度,草场便逐渐失去了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草场便开始荒漠化,羊也没了草吃,牧民们便纷纷带着他们的羊群离这片曾经的“肥沃之地”而去。曾经的繁荣景象在这片草地上再也看不到了,于是,“公地悲剧”就由此而产生。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片草地缺乏主人,它属于一片公共地,从而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在草地公有的情况下,人人的使用权都是相同的,都能够从对草地的使用中获利,但对牧场的退化却不负责。每个人都没有节制地使用,肯定会让牧场退化,以至于荒芜。

    要想将此种问题解决掉,明确产权就是最佳途径。只有将产权明确后,每人划定了一定的牧场范围,那么,个人对牧场就实现了权、责、利一致。

    在明确产权的情况下,每个人在自己的牧场上,既不可能使资源造成浪费,也不可能造成效率低下。

    俗话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当某种东西只属于某人或某个家庭时,是私有财产,就会得到主人的爱惜与保护。可是,当某种东西属于公众时,是公有财产,就会使它的寿命大大缩短。像公园里的长椅,每隔一段时间就得进行一次维修,可是,同样的长椅,放在人们自己家院里的却长年都不用修理,而且还如同新的一样。这就是因为两个长椅的所有权不同而导致的。私人产权下的商品都会受到特别严格的保护,因此,从这一点出发,保护和明确私有产权是尤为重要的。

    经济学家们自从欧洲的启蒙运动以来就一直认为,有益的产权制度必须要保护好产权,确保人们能得到回报,方便人们解决纠纷以及签订合约。

    只有当人们可以感受到该种安全感时,才能使人们受到鼓励进行投资,并扩大再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财富获得积累,推动社会的进步。

    假如一个国家与社会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贫穷的人能够对富裕人的资产进行随意掠夺,偷盗成风以及打家劫舍成为家常便饭,那么,该种国家以及该种社会,就肯定会导致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还会倒退,因为人们已无积累财富的动力。

    威廉一世在1866年10月13日,刚将奥地利的“七周战争”打赢,把64万平方公里土地和500万人口划进了普鲁士版图,在大量的臣属前呼后拥之下来到他在波茨坦的一座行宫。

    可是,让他非常扫兴的是行官前的一座破旧磨坊,他想将其拆除,可磨坊却并不是王室所有;他想将其赎买,却奈何不了磨坊主死活不卖。

    暴怒的国王便强令将其拆除,可被磨坊主告到了法庭。平民告国王本来已经是破天荒头一遭,可3位法官审理案件时却毅然一致裁定:由于被告人擅自利用王权,对原告人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进行了侵犯,触犯了《帝国宪法》中的第79条第6款,责成被告人威廉一世在原址上马上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并赔偿150元给原告。

    欧洲在那时已经有了完全独立的法院。法律规定,被告包括所有的人,就算皇帝也不例外。

    让人更加目瞪口呆的是,威廉一世这次不仅真的坐到了被告席上,并且还输掉了官司。法庭最后宣判国王败诉,在原地必须依照原样对磨坊进行重建,此外,还要对磨坊主人的经济损失加以赔偿。面对法院的判决,威廉一世不得不表示执行和顺从,将磨坊进行了重建。

    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当年的威廉一世与磨坊主人都相继离开了人世。

    因为经营不当,小磨坊主的后代将要面临破产。在无奈之下,他给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将小磨坊转卖给皇帝。

    威廉二世看到这封信后感慨万分。他觉得这座磨坊与众不同,是历史的见证。它代表了司法独立与公正的形象,必须将其作为一座丰碑,为子孙后代永远保留下来。

    威廉二世便亲自写信,对小磨坊主好言相劝,希望他能跟当年他父亲像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样去爱护自己的小磨坊,并代代相传。为了帮助小磨坊主将所欠的债务还清,威廉二世还赠送了他几千马克。

    小磨坊主收到信与钱后极为感动,他表示要将往事铭记于心,再也不会卖掉这座磨坊。

    产权制度非常重要,威廉一世与磨坊的故事表明,磨坊是属于磨坊主的,磨坊主作为这一财产的唯一所有者,国家法律就必须相应地保护其财产的所有权与产权。无论威廉一世的权力有多大,也必须服从法律。

    虽然磨坊主的磨坊遮挡了国王的视线,可是,磨坊的产权属于磨坊主,皇帝没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置。意思就是说,产权将会受到法律保护。

    完整的产权概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是占有权。这种占有权的产权,所有者必须明确,他对某种财产进行占有的同时,意味着其他人就不能占有这种财产。也就是说,这种占有权具有排他性。

    第二是使用权。所有者可以以财产使用的权力自主决定,例如某人拥有一辆车,他既能选择自己开,又能选择出租,他对这辆车有自主处理的权力。

    第三是转让权。转让权就是能够在市场上进行自由地买卖,产权也能像所有的商品一样,可以将其自由转让和交易。

    第四是受益权。受益权就是说,所有者能够获得且占有财产使用和转让所带来的利益,又称之为剩余索取权。受益与承担责任是统一的,这也就是说,所有者对错误使用财产所引起的损失也要承担。

    因为产权与经济效率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产权的问题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假如无产权制度,就会使效率低下以及资源浪费等后果产生。只有将产权通过界定,才可以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资源。

    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因此,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立法必须将保护产权作为基本原则。产权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产权使所有者权责一致,也就是说,所有者有权对自己的资源进行使用,获取因这种使用而得到的利益,也要承担因这种使用不当的责任。在这个时候,所有者则会最有效地将自己的资源利用起来。

    在西方国家,将铁刺的发明称之为世界的第七大发明,这么一个极为简单的东西却能够得到人们如此高的评价,为什么呢?原因是:因为正是这个极为简单的铁刺发明,大大提高了小偷的盗窃成本,使社会财富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我国,一直以来产权制度都不够完善,正因为这种不完善的产权制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关于产权的纷争,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的心理产生了不平衡,使人们产生了对有钱人仇视的不健康心态,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人们激励劳动,激励创造财富,可是,财富以及财富所有者的人权和财产权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如此一来,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目前,面对产权制度缺失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人们更应当注意保护自身的财产权利,在经济活动中,要对财产获得的法律凭据保护好,像购买房屋的发货票,它是你唯一合法取得房屋的凭据,在房产管理部门,据此你才能够办理房屋产权登记证,有了该证件,你的房产才可以被合法地使用、出租、转赠、抵押、保险以及出售等。

    另外,人们在日常的买卖活动中,对购买商品索要发货票的习惯还未养成,没有发货票,你就没有获得商品的合法证据,这样,如果需要换货、退货、保养以及维修等,你就没有合法的证明,就易于发生产权不清的问题。

    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建立一套完整、有效以及可操作性强的产权保护制度,使社会的交易成本降低,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任何一个人尽管全是理性的经济人,可是人的理性并不是无限的,任何人又都具有一定的机会主义倾向,因此,在某些场合,当法律、权力以及感情都不能对一些特殊的、混乱的以及模糊的产权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时,人的机会主义就会从中作梗,黑吃黑的恶果也就不可避免了。当人们用正常手段进行产权交易的成本太高时,转而便可能去寻找不正常的手段,以使交易的成本降低。实际上,关于产权纠纷的案件在目前的这个经济转轨时代,每天都在普通老百姓中间发生,这些案件绝大多数都是因经济纠纷引起的,而所谓的纠纷,其实也就是产权不清晰。

    关于产权纠纷的一系列恶性案件,引起了国家高层领导人的关注。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随之在《城市房屋动迁条例》中,严格限制了强制性动迁,从而对个人的财产权利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在《宪法》中,对私有财产进行保护的条款也开创性地增加了。不要小瞧这样一句话,它的现实作用与历史意义将会变得极为深远和巨大,它也许还将会引起一场产权制度的深刻革命。

    GDP:经济活动的核心和陷阱

    有一天,两位青年为了某个数学模型的证明,在饭后散步的路上争论起来。正在难分高下时,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处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便对乙说:“假如你可以将它吃下去,我就愿意出5000万。”5000万的诱惑不小,乙对吃与不吃拿不定主意。于是,乙便拿出了纸笔,进行了一番精确的数学计算,很快便得出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就这样,甲就损失了5000万,不过,乙的这顿加餐吃得也并非那么轻松。

    两人继续散步,忽然又发现了一堆狗屎,这时乙开始剧烈地反胃,而甲对刚才花掉的5000万也有点心疼。乙于是说,你将它吃下去,我同样给你5000万。于是,不同的计算方法,而得出的计算结果却相同,那就是“吃”。就这样,甲心满意足地将5000万收回了,而乙却好像也找到了一点心理平衡。

    可是,两位青年却突然同时号啕大哭:我们闹了半天什么也没得到,却白白地吃了两堆狗屎!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不得不去请导师——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泰斗给予解释。

    泰斗听完两位高徒的故事之后,没想到他也号啕大哭起来。好不容易等他情绪稍微稳定了一点后,就见泰斗颤巍巍地将一根手指头举起,无比激动地说:“一个亿啊!一个亿啊!我亲爱的同学,感谢你们,仅仅吃两堆狗屎就让国家的GDP又增加了一个亿,你们的行为值!”

    吃狗屎可以创造GDP,这件事情真是可笑。但我们在笑之余,应先对GDP进行了解。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通常情况下,将GDP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也就是在一个季度或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GDP在经济学中通常用来作为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或地区通常采用的衡量手段。由于GDP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因此,GDP在宏观经济中是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国内生产总值在一般情况下有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以及产品形态这3种形态。从价值形态来说,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也就是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来说,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的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GDP所反映出来的是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增加值的总额。

    中国在以往的20几年里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可是,因为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却又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一些地方政府一直以来始终将GDP放在了第一位,却往往将环保忽视了。由于强调环保就需要投入,许多工程则不可以开工,便会使GDP的增长受到影响。在“重发展、轻环保”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有些领导为了违法建设,甚至要求环保部门开绿灯。

    为了对我国的经济总量进行正确的衡量,并正确引导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正在积极推广绿色GDP的计算方法。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森林、海洋和水)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的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环境降级成本和资源耗减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对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革,核算环境资源,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的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

    绿色GDP通过公式表示为:

    绿色GDP=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

    人们通过绿色GDP的试点,就能够勾勒出一个日渐清晰的蓝本:民众需要一个舒适从容的生存空间,国家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

    财政赤字:事关纳税人的权益

    美国政府一直因财政赤字而著名,而在克林顿时代,赤字却转变成了盈余,这是克林顿曾经被评为“20世纪最优秀的美国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克林顿从1993年到2001年入主白宫,在这8年内,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很迅速,年平均涨幅竟高达35%,比里根和吉米·卡特这两人在任时的水平还要高,仅仅稍逊于约翰逊和肯尼迪所在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时的表现。并且在他担任总统期内,美国的就业形势非常好。就业机会的新增,比除卡特之外的任何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总统都要超出很多。另外,克林顿也很擅长抓住机遇,他在美国的人均收入涨幅停滞多年,刚有上升势头出现时,便适时决定增税,从而导致了联邦政府的收入出现了大规模的盈余。克林顿最终凭借着自己手下的一个最小规模的政府机构,达到了自约翰逊总统时期以来,美国GDP最强劲的涨幅,也使得美国政府自杜鲁门总统以来第一次真正地实现了财政盈余的局面。

    在发达国家,美国现在是寅吃卯粮的典型代表。小布什上任后,正好遇上经济衰退,又加上连续的对外用兵,从而导致了再次出现高额赤字。巨大的财政赤字导致贸易赤字,美国成为全球双赤字最严重的国家。而2008年,严重的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奥巴马政府为了抵御金融危机,也只好编列大量的财政预算。估计数年内,美国财政赤字将高出万亿美元。

    当政府的财政收入少,而支出多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换句话说,政府的支出比收入要大,出现一个差额。反之,假如政府的财政收入多,而支出却少,也会形成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叫做财政盈余。不过,在当代的全球各国,很少有财政盈余的,绝大部分的国家政府出现的都是财政赤字。

    “赤字”的由来是,假如国家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那么,这种支出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用红字进行书写。有两种情况出现赤字,第一种情况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预算”或“赤字财政”,它是财政政策中的一种;第二种情况是预算并未涉及赤字,可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这也就是“预算赤字”或“财政赤字”。

    很多经济处于上升状态的国家,在现实中全部需要大量的财富去解决大批的问题,往往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所以,财政赤字看起来好像无法避免。当然,这也将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反映出来了,也就是在一定的限度内,能够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在居民消费不足时,往往会加大政府投资,用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长期的财政赤字,给国民经济将会造成巨大的负担。

    在国际上,衡量财政赤字的警戒线标准有以下两条:

    (1)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比重的3%,如果超过了,则会出现财政风险。像我国在2008年时,GDP总量为30万亿人民币,而30万亿的3%就是9000亿。我国的赤字假如比9000亿要大,它便超出了警戒线。

    (2)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比财政总支出的15%要高。政府钱不够花时,能去借债;再不够花时,还能去借债。但不能借债太多,一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可以比这个百分比还要高,假如赤字比财政总支出的15%还要高,就说明赤字太大了。

    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全球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发行国债。凯恩斯曾经说过,一国政府出现赤字能够通过发债来拉动经济,发行债券对经济增长能够起到拉动的作用。政府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政府用国债投资的项目挣回来的钱,将来可以还上这些债。政府要将这些债务还上,归根结底,最终还得由纳税人来负担,这一代人还不完税收,下一代人还要继续去还。因此,政府发行的国债,其实是把将来的钱拿到今天来花了。

    国际贸易:世界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国际贸易就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劳务和商品的交换活动,也称为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由两部分组成,即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所以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对运进劳务或商品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劳务或商品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就是出口。

    其产生和发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了,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是迅速。其性质与作用,是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来决定的。

    要想明白国际贸易是什么,首先就要对贸易进行了解。

    有一位妈妈要将一个橙子给邻居的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便对这个橙子该怎么分进行了讨论。两个人你争我吵,最后,意见终于达成了一致,那就是由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而另一个孩子挑选橙子。

    这两个孩子结果根据商定的办法,每人取得了一半橙子,高兴地拿回家去了。

    第一个孩子将半个橙子拿到家之后,将皮一剥便扔进了垃圾桶,将果肉放入果汁机中打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却将果肉挖掉后扔进了垃圾桶,将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入面粉里烤蛋糕吃。

    我们从上面的故事能够看出,尽管两个孩子每人拿到了看似公平的一半,可是,他们各自拿到的东西却没有物尽其用。这表明,这两个孩子并未将各自的利益申明,也就是说,他们在事先并未做好沟通。

    事先没有申明价值,从而导致了双方盲目追求立场上和形式上的公平,结果双方并没有达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

    这两个孩子后来变聪明了,他们充分交流并各取所需,爱吃烤蛋糕的孩子将自己的果肉给了另一个小孩,然后,从他那里换回了自己所需的橙子皮。两个孩子把果肉和皮分开,一个拿皮去做烤蛋糕,另一个则拿到果肉去打果汁喝。这样,双方的利益都实现了最大化。

    其实,这就是贸易。假如在两个国家之间发生这种情况,就是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不但将商品生产发展水平非常高的国家相互联系起来,而且还通过国际贸易,使生产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与地区也加入到了交换领域之中,使一般作为等价物的货币,深入到了他们的经济生活中,使这些国家与民族的劳动产品逐渐具有了商品和交换价值的性质,价值规律对他们的生产逐渐支配起来。

    作为全球货币的黄金与白银,在随着各国的商品流通发展成为广泛的以及全球的商品流通时,它们的职能也增长了。黄金与白银除了具有货币一般的购买手段以外,还被用作国际结算、国际支付以及国际信用的手段。

    随着黄金与白银变成了全球货币,形成商品全球价格的可能性也就产生了。全球价格的形成,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扩大到了全球市场,为各国商品的生产与交换条件进行比较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全球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以及节约社会劳动,各国的资源不仅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而且还能够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地进行,从而达到了加速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目的。

    国际贸易既然是由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那么,对一个国家而言,就存在贸易顺差与逆差的区别。

    贸易顺差即在特定年度内,一国的出口贸易总额比进口贸易总额要大,又称为“出超”,说明此国在当年的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而贸易逆差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像一年、半年、一季以及一月),进口贸易总值比出口总值要大,称为“入超”,也就是“贸易逆差”,或者称为“贸易赤字”,说明一国的外汇储备减少,此国的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此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换言之,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往往按照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相互买卖各种商品,相互进口与出口,假如甲方的出口金额比乙方的出口金额要大,或甲方的进口金额比乙方的进口金额要少,这当中的差额,对甲方而言,就称之为贸易顺差;相反,对乙方而言,则称之为贸易逆差。

    贸易双方的利益在一般情况下,占便宜的一方是其中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而吃亏的一方则是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换句话说,事实上,贸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贸易顺差的一方就是净赚钱,而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净付钱。

    中国的国际贸易在几百年来发生过多次重大的变化,由明朝中欧直接开通贸易一直到鸦片战争的前夕,中国对外贸易收支的整体格局是巨额贸易顺差。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之后,向中国大规模地销售鸦片,中国经常项目收支从持续了数百年的贸易顺差转变为贸易逆差。在这当中,一直到1949年,中国出现贸易逆差的现象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而贸易顺差却是少之又少。

    国际收支压力从这之后,无时无刻不压在中国领导者的心头上。中国经济在1985年与1986年出现了贸易顺差时,经济的收支顺差都超出了5年。

    中国在遭受西方贸易的制裁后出现了逆差。我们在这期间终于扭转了鸦片战争前,我国经常贸易逆差的持续格局,又回到了明朝到鸦片战争之前的顺差格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开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这段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外贸易增长比国民经济增长要快,对外贸易依存度连续上升到了国际的最高水平。

    我国多年以来的出口导向战略为中国创造了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在国际组织的眼里,中国的外贸神话属于全球化时代最大的成功故事。

    在很大程度上,贸易顺差的大小反映的是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的活动状况。一国在一般情况下不适宜长时间大量地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这一举动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像美日两国的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这同时,大量的外汇盈余往往会导致一国市场上,本币的投放量随之增长,因此,就很有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与健康发展。同理,一国政府当局应该设法避免贸易逆差的长期出现,由于大量的逆差将导致国内资源外流,对外的债务增加,这种状况同样会使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就好,过高的贸易顺差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这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的任意时候,对外部需求都更加依赖。

    同时,巨额的贸易顺差也为外汇储备带来了膨胀,为人民币的升值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给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出来的是低估了人民币的价值。这就使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与金融风险都增加了,从而为人民币的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难度与成本。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拉动国内消费就是比较简单的对策。

    低碳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以及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这就是所谓的低碳经济。

    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以及核能等使用的同时,人类从原始文明逐渐走向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而在全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不断地对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有所认识,不仅是光化学烟雾、烟雾以及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带来的全世界气候变化也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在这个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以及“低碳世界”等一系列的新概念与新政策也就应运而生了。而能源与经济甚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也许将为向生态文明的逐步迈进走出一条新路来,也就是将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摒弃,直接运用新世纪的创新机制与创新技术,通过低碳生活方式与低碳经济模式,从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目标,构筑以低能耗以及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以及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能源系统即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等替代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以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

    低碳技术有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以及储存技术(CCS)等。低碳产业体系有节能建筑、火电减排、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新能源汽车、资源回收、环保设备以及节能材料等。

    统计碳源和碳足迹是低碳经济的起点。二氧化碳有3个重要的来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的尾气排放,占总量的25%;建筑排放占总量的27%,且随着房屋数量不断增加而稳定地增加。

    各国代表在2009年12月19日,经过了31个小时的“马拉松”式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的下午3时26分,在哥本哈根闭幕。

    丹麦首相拉斯穆森作为大会的主席,他宣布,《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没有获得通过,大会在达成无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后闭幕。比原计划推迟了一天。

    这届大会曾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但让世人既感意外又觉遗憾的是,通过诸多的努力与争吵之后,依然是以无结果告终。

    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一个重大国际问题就是气候变化问题,其直接涉及了经济的发展方式、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矛盾冲突。

    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将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了出来;在90年代,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关系认识深化的同时,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与外交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年度平均气温的屡创新高,让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了气候确实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电影《2012》和《后天》中的场景好像离我们不远了。

    根据全球地表温度器测量的资料显示,在2008年以前的12年当中,其中有11年位列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之中,近50年的变暖速率为每10年0.13℃,差不多是近100年的两倍,2001年到2005年总的温度相对于1850年到1899年来说,增加了0.76℃。

    根据1978年以来的卫星资料显示,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的退缩速率为每10年2.7%,夏季出现的退缩幅度较大,为每10年7.4%;从1980年以后,北极多年冻土顶层温度的上升幅度已达3℃之高。从1900年以后,在北半球地区的季节性冻土覆盖的最大面积已减少了7%左右,而春天的减少面积竟达15%。

    全球的平均温度在不断地上升,高纬度的冻土带正在不断地消失,北极的冰盖正在不断地消失,甚至一些太平洋中的小岛也在不断地消失,通过全球性的媒体,这些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对这样的观点表示了认同:地球正在逐渐变暖,其导致的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挽救地球的唯一办法。

    证据非常充分,道理也很简单,可是,众多国家的专家与政治领袖齐聚12天,又经过了一天的“加时赛”,却依然达不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这是为什么呢?面对全球变暖的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分歧在哪里呢?

    通过经济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能够很好地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解读。

    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用来对某一市场主体的行为给无关的其他主体带来的收益(正的外部性)或损失(负的外部性)进行了描述。简而言之就是“我请客,你买单”。

    现如今,全球的发达国家是最早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也是当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它们当初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其现在国民的高能耗生活方式,都是以牺牲全球的环境质量作为代价的。用“外部性”的概念进行解释,就是发达国家取得当今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是,在一定程度上,其环境成本是由全球的所有国家来承担的,给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负的外部性。即发展中国家正在承担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上欠下的环境债。现如今,后者向前者还账的时期到了。

    从边际成本来说,在减排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民来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许只是少买几辆SUV及少坐几次飞机;而对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来说,则也许意味着更昂贵的食物以及更高的电价等。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来说,很明显,减少奢侈性消费的边际成本要比减少基本生活需求的边际成本低出很多。

    从经济学来说,这也是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一个理由。

    我们通过应用以上两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表面上似乎面临的是一场“零和博弈”,可实际上,假如认真分析,多赢的解决方案还是能够找到的。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根据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最缺少的就是资本、技术以及国民的受教育机会。所以,假如发达国家可以在这3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那么,既能够使前者将欠下的环境债还上,又能够使后者以更低廉的环境成本发展经济,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得到缓解。

    与此同时,后者的发展也可为前者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与经济增长动力。

    总而言之,全球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这样一条符合经济学规律的解决路径。

    WTO:世界贸易的协调者

    相传,有一个美国投资商去重庆进行投资环境考察,他向当地的官员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来你们这里投资能享受怎样的政策?这点我想弄明白。第二个问题是,到这里来投资,我可能会遇到怎样的风险?第三个问题是,当我将投资落实并投产以后,如果我死(也就是企业破产倒闭),将会是怎样死掉的?这一点我也希望弄明白。”当地官员回答:“你来我们这里投资,只要中国其他地方有的优惠政策,我全都给你,就算别人没有的我也同样给你。”关于第二个问题,当地官员说:“投资风险肯定有,不过,你的风险同样是我的风险,你的困难是我的困难,全部风险都可以帮你解决,你就只管放心地投资就行。”美国人说:“请告知我第三个问题,如果我的投资在这儿死掉的话,将会是怎么死的。”那位官员自以为幽默地笑着回答:“你放心,绝对死不了,枪打我为你堵枪眼,跳楼我先跳,怎么可能让你死?”美国人当天晚上就答复说,我不可以在这儿投资。当地官员感到非常惊讶,于是便问为什么?美国人回答:“你能够给我别人没有的政策,你同样也能够给别人我没有的政策,这与国际规范不符合,而且,根据国际通行规则,我不明白将会怎样死,也就不明白应该怎样活,这让我怎么去做投资呢?因此,我无法将钱拿出来。”

    这个故事反映了“公平”是在国际经济中最被看重的一点。于是,为了实现公平,就产生了一个对世界经济贸易中的不公平现象和争端进行调和的组织。这个组织就是WTO,也就是世界贸易组织。在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曾开玩笑地说:“一个小个子和大个子发生冲突时,小个子希望将冲突拿到人多势众的地方去,希望有人来维持公道,请大家来讲点公道话。大个子则最喜欢两个人当面解决,将小个子拉到阴暗的角落里进行单挑,狠狠地揍他一顿。”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的国际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行,对世界经济与贸易秩序负责管理,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是其总部的所在地。它于1996年1月1日正式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对成员争端方面进行调解时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所订立的关税以及贸易总协定。相对于关贸总协定而言,世贸组织涵盖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对商品货物贸易适用。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并称作现代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世贸组织的贸易量在目前已占世界贸易总量的95%以上。

    促进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用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以及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与服务;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大幅度削减和取消关税以及其他贸易壁垒,并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这就是WTO的宗旨。

    WTO的基本原则是在继承GATT(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它们来自于1994年的GATT、服务贸易总协定以及历次多边贸易谈判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最主要的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即缔约一方现在与未来给予任意第三方的优惠,也给予全部缔约方。最惠国待遇在国际贸易中是指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的一方,在贸易、关税、航运以及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任意第三方的减让、特权、优惠或豁免时,缔约的另一方或其他的缔约方都能获得同种待遇。

    (2)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即在贸易条约或者协议中,缔约方之间互相保证给予对方的自然人(公民)、法人(企业)以及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的待遇与本国自然人、法人以及商船相同。也就是将外国的商品与本国商品同等对待,将外国企业与本国企业同等对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平竞争,防止歧视性保护,从而使贸易自由化得以实现。

    (3)无歧视待遇原则。无歧视待遇原则是WTO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又可称为无差别待遇原则。它规定,缔约方一方在实施某种限制或禁止措施时,对其他缔约方不允许实施歧视待遇。无歧视待遇的原则是,要求每个缔约方在所有的贸易活动中全部要给予其他缔约方以平等的待遇,使所有缔约方都可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贸易。

    (4)互惠原则。互惠即两国或多国之间,在贸易利益或特权方面的相互或相应地让步。互惠原则体现在运输、关税、非关税壁垒方面削减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互相保护等。

    (5)关税减让原则。关税与非关税措施是国家管制进出口贸易的两种最常用的方式。相对于名目繁多的非关税措施而言,关税最大的优点是它具有公开性与可计量性,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关税对国内产业的保护程度。关税在WTO中是唯一合法的保护方式。WTO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不断地降低关税。当前,关税的总体水平,发达国家约在4%以下,发展中国家大约是10%左右。

    (6)取消数量限制原则。数量限制在非关税壁垒中是最常用的方法,是政府惯用的伎俩,通常被用来对进出口数量进行限制。WTO所倡导的是贸易自由化,主张将所有的非关税壁垒取消。数量限制的主要形式包括配额、进口许可、自动出口约束和禁止。

    (7)透明度原则。WTO的主要宗旨是贸易自动化与稳定性,而要想实现这一宗旨,就必须增强贸易规章与政策措施的透明度。所以,WTO规定各缔约方的贸易法律、规章、政策、决策以及裁决势必公开的透明度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缔约方之间进行不公平的贸易。透明度原则在货物贸易、技术贸易以及服务贸易中,已经成为各缔约方应该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关系到贸易的任何领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