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是个不容回避的话题,那么就要用博弈的思维来思考这些问题,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智猪博弈:做一头聪明的“小猪”
如果留意观察,会发现在装修豪华气派的大商场、大宾馆旁边,总会有很多相对简陋得多的小商店、小饭馆。为什么这些小商店、小饭馆会紧邻大商场、大宾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大商场和大宾馆为了吸引客源和人流,会投入巨额资金来做广告,或者经常搞些促销活动。而这些小商店、小饭馆没有支付任何广告费用,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客源和人流,何乐而不为呢?
在经济学上,小商店、小饭馆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搭便车现象。有一个经典的博弈故事——智猪博弈,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在一个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头猪,分别称为A(大猪)与B(小猪)。这两头猪在同一个石槽里进食。猪圈很大,一头有一个按钮,饲料的出口和石槽在另一头。如果按一下按钮,就从饲料的出口处流出10个单位的猪食进石槽,但是按按钮以后再跑到石槽旁进食,需要付出相当于消耗2个单位猪食的劳动量。
另外,按按钮的那头猪在按完按钮后再跑到石槽旁需要时间,另一头坐享其成的猪利用这段时间可以吃到不少饲料。
这时就有以下几种情况:
(1)A和B同时按按钮,再一起跑到石槽旁进食,A进食7个单位,B进食3个单位,由于劳动各自消耗掉2个单位,于是,A净得5个单位,B净得1个单位。
(2)A按按钮,B等着先吃,A再赶过去吃,A吃到6个单位,去掉按按钮的劳动耗费2个单位,A可以净得4个单位,B也吃到4个单位。
(3)如果B按按钮,A等着先吃,A吃到9个单位,B吃到1个单位,再减去按按钮的劳动耗费,B是净亏损1个单位。
(4)A和B都等待,结果是A和B都吃不到饲料。
为更加直观,我们用一个表格来表示上面这4种情况:
A和B均按按钮A按按钮,B等待B按按钮,A等待A和B都等待A(大猪)净得5490B(小猪)净得14-10
如果我们假定A和B这两头猪都有足够的智慧,那么,最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对B(小猪)来说,最好的结果是第二种情况,也就是由A(大猪)按按钮,B(小猪)等待,坐享其成。而对A(大猪)来说,已明知B(小猪)是不会去主动按按钮的,只有自己亲自去按按钮了,那样总比不按要强。
这样,双方在经过策略分析后,最终做出的决策是:B(小猪)选择等待;A(大猪)则不得不跑去按按钮。
智猪博弈模型可以解释为谁占有更多的资源,谁就必须承担更多的义务。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随处可见。“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一个集体中,如果没有人愿意承担起“大猪”的义务,都想做坐享其成的“小猪”,最后将导致所有人都无法获得利益。
在一个股份公司中,监督经理的职能按理应该由全体股东共同承担,但是在付出同样的监督成本后,不同股东获得的收益大小也不一样,显然,小股东获得的收益远远小于大股东,因此,不监督是小股东的优势策略,小股东便会选择搭大股东的便车,而不会耗费大量成本去监督经理人员,而大股东虽然明确无误地知道这一点,但别无选择,不得不独自承担监督经理的成本。这样一来,从每股的净收益来看,大股东要小于小股东。
这样的客观事实为那些“小猪”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成长方式,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
我们再来看看“智猪博弈”就会发现,“等待大猪去按按钮,然后从中获益”是小猪的最优选择。也就是说,在大猪和小猪的这场博弈中,小猪拥有后发优势。竞争中的任何策略,都要坚持“风险最小、利益最大”的原则,因此,在竞争中到底是选择先发还是后发,要先分析形势,尽可能地把握更多的获益机会,把风险更多地留给对手,做一只“聪明的小猪”。“智猪博弈”已经应用于战争、政治、商业、体育比赛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在职场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某项任务完成后,很难完全按员工的出力多少来论功行赏,那些辛勤工作的员工就像故事中的大猪,而那些不劳而获的员工就像故事中的小猪。
在公司加班时,也经常出现“人多力量大”的状况,不论事有多小,安排加班的员工却是越多越好。虽然某项工作只需一两个人就能做完,可是常会有四五个甚至更多的员工留下来加班。这时,如果大家都不工作,只是在消磨时间,便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结果,任务自然完成不了。但是,总会有一些有责任心的人去主动完成任务,然而,加班费则不是按出力多少来发放,而是按出工多少来发放的。于是,那些出工不出力的员工和那些出工又出力的员工,拿的是同样的加班费。在这里,出工又出力的员工成了辛苦的“大猪”,而那些出工不出力的员工则成了舒服的“小猪”。
美国哈佛大学需要招聘两名教授,分别教计算数学和统计学。招聘广告登出去以后,来应聘的人很多,竞争激烈。经过几轮面试筛选后,最终有两个教授(称之为A和B)赢得了机会,开始定岗。
哈佛大学规定,计算数学教授月工资8000美元,而统计学教授月工资5000美元(这是缘于计算数学为时下热门课程),而A和B两人都想去教计算数学,由此开始最后一次竞争。
A和B两人的大体情况如下:双方均有计算数学硕士学位,同时又兼有计算数学和统计学两方面的教学经验,而且,A的计算数学教学经验还优于B。依正常逻辑推测,A教授已经占得先机,获得计算数学教授职位顺理成章。
A教授对此也颇有信心,在接下来与哈佛大学的谈判过程中,他除了详谈自己的计算数学教学经验外,为了证明能力,还谈起自己的统计学教学经历。然而与之相比,B教授采取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竞争策略:在与哈佛大学的谈判中,他极力否认自己具有统计学教学经验,甚至还有意贬低自己,声称如果自己去讲授统计学,实属误人子弟。从A、B两位教授向大学一方传达的信息中可以看出,B故意拉大了自己与A的实力差距。然而,最终定岗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B非常愉快地获得了计算数学教授职位,而A只能退而求其次,教授统计学。
为什么最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A教授更有能力和经验,可为什么会在这场竞争中失利呢?这就需要应用“智猪博弈”来进行分析。哈佛大学在经过几轮面试筛选后,终于选定了两位佼佼者,学校为此次招聘已经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除非出现天灾、人祸等极其特殊的情况,否则不可能再重新招聘。
而对A、B两位教授来说也是如此,教授职位已经触手可及,自然不会轻易丢掉。B教授虽实力稍逊,但他由于对此局面了然于胸,主动选择了当“小猪”的角色,释放出“宁可失去职位,也不愿担当统计学教授”的烟幕弹。相比之下,A教授则在无意中充当了“大猪”的角色,知识渊博、能力全面,也因此必须承担更多的义务。面对两位教授的策略,哈佛大学由于难以再开展新一轮的招聘,只能做出让A去教授统计学的选择。
这种“能者退其次”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有悖事理、有违公平,但我们能从中看出博弈论在竞争中的关键作用。本来,A教授的能力比B要更强一些,如果他能了解“智猪博弈”,洞悉竞争形势,采取和B教授同样的策略,很有可能就会达到目的。但是,他在这场竞争中扮演的是“大猪”角色——“虽然能力更强,但费力不讨好”,最终很遗憾地输掉了竞争。在“智猪博弈”中,大猪辛勤劳动,小猪坐享其成,看似有悖事理、有违公平,但符合博弈论的规律。20几岁的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应该了解博弈论,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切实维护自己的利益。
纳什均衡:超市排队的智慧
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最大赢家属于纪实性电影《美丽心灵》,当观众被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和美丽心灵打动的时候,银幕背后的人物原型——约翰·纳什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1928年6月13日,约翰·纳什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军人家庭。他在早期的学习中就展现出优于常人的天赋。1948年,年仅20岁的纳什同时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在其携带的推荐信上,他的老师只写了一句话:“他是一个天才。”
1958年,纳什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然而,突如其来的噩运却将30岁的纳什一下子从天堂打入了地狱: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幸运的是,他的妻子爱莉西亚矢志不渝地爱着他。在妻子的这种坚定的爱的信念的感染下,经过很多年的艰苦努力,纳什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理性为他带来了心灵的平和。正是这个“疯子”和“天才”的集合体,数学与经济学的双料怪才纳什,在博弈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理论”,他本人也因此于1994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纳什均衡理论第一次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的存在性,其定义是:假设参与博弈的局中人有N个,每个局中人都可以在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不一定会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全体局中人的策略便构成一个策略组合。纳什均衡指的就是全体参与博弈的局中人的最优策略组成的策略组合。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条件下,无人有充分的理由来打破这种均衡。
纳什均衡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能发现。例如,每逢周末或节日是超市人最多的时候,假如你怀抱着一堆东西站在收银台旁边一队长长的队伍的最后边,你是准备抱着这堆东西找个最短的队来排,还是就近找个队排?在这里我们假设超市里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性的预期——尽快离开超市。因此所有的队都会一样长,你用不着费劲地去找最短的队。购物者只要看到旁边的队人少,就会很快排进较短的队中,如此一来较短的队也变长了,一直持续到两个队人数差不多。相邻的两个队是这样,同理,所有的队都会变得人数差不多。所以,还是就近选择最好。
如果我们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其结果也是一样的。我们排队除了要看每个队伍的长短外,还得关心每个队的移动速度。如果一个队有10个人,但是每个人买的东西都少,另一个队有7个人,都推着购物车,买了一堆东西,显然人们还是愿意排第一个队。等到第一个队多出第二个队足够多的时候,两个队伍的移动速度基本差不多了,你也用不着去找队排了。除此之外,收银员的工作熟练程度也会影响队伍的移动速度快慢,如果你不知道是哪个收银员,所以还是就近找个队排最好。
排哪个队都一样,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均衡。均衡是一种均势状态,或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状态,每个人都乐于接受它;抑或是一种作茧自缚的状态,每个人都被迫选择它。但是不管人喜欢不喜欢,这是我们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在两性世界里,有一种有趣的现象也可用均衡原理来解释。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美女最后嫁给了让人跌破眼镜的男士,被人们说是“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如果用纳什均衡原理对此进行分析,会有许多有趣的结论。纳什均衡的基本原理是,如果能明确知道他人的策略,我的策略就是最优的;如果不能明确知道他人的策略,我的策略就很难是最优的。
在纳什假定的情景下,如果有4位男士都很优秀。在某次聚会上,有4位普通美女,还有一位绝色美女。通常情况下,其中一位男士会这样想:其他3位男士一定会去追那位绝色美女,如果我也去追那位绝色美女,不确定性最强,很难有最优机会,为防止“赔了夫人又折兵”,我还是应该去追那4位美女中的一位。当然,其余3位男士也都会这样想。同时,这4位普通美女也知道自己与绝色美女之间的差距,当确定有位优秀男士来追求自己时,会有清晰的迎合策略。而那位绝色美女清楚自己对这4位男士都有吸引力,因此也会有在其中精挑细选的打算。这样,相对于绝色美女的不确定,普通美女会更有亲和力,也就更具吸引力了,结果会导致一个情况出现:4位男士都不敢认真追求这位绝色美女。
如果按照Ⅰ、Ⅱ、Ⅲ、Ⅳ给男女划分等级,按常理,最应该出现的组合应该是Ⅰ男配Ⅰ女,Ⅱ男配Ⅱ女,Ⅲ男配Ⅲ女,Ⅳ男配Ⅳ女。可现实中的典型配对却常常是:Ⅰ男配Ⅱ女,Ⅱ男配Ⅲ女,Ⅲ男配Ⅳ女。在大伙的“谦让”之下,Ⅰ女将被轮空,所以Ⅳ男可能出于无聊或其他动机去追Ⅰ女。
Ⅰ女由于清楚自己的优势,一般是不追人的,所以丧失了主动选择优秀男士的机会。而最有可能追鲜花的是Ⅳ男,这极大限制了Ⅰ女的选择范围,并使其极易产生极端自我认识误区。认为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从而伤心地把自己嫁给Ⅳ男。显然Ⅰ女属于“鲜花”女,而Ⅳ男属于“牛粪”男,结果就出现了“鲜花插在了牛粪上”的情况。除非Ⅰ女明白了这个道理,自我破解,否则就很难摆脱插在“牛粪”上的尴尬。由此可见,纳什均衡是指一种均势的状态,在经济生活中,是各方参与者在理性预期的指导下综合博弈的结果。假如我们理解了其中的奥妙,生活就不会平添许多无谓的烦恼。
正和负和博弈:是合作还是争斗
我们常说,有效合作、优势互补能带来双赢,互相拆台、恶性竞争则有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恶果。从博弈的角度来看,有效合作、优势互补是一种正和博弈,而互相拆台、恶性竞争便是一种负和博弈。动物学家发现,在白蚁社会中,存在复杂程度可与人类媲美的社会结构。白蚁社会的成员包括蚁后、工蚁、兵蚁、繁殖蚁和蚁卵等,全体成员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白蚁世界的建筑,例如,蚁窝就有柱子、拱壁和带有散热片的通风室,其精巧程度使人类都不得不感叹白蚁的智慧。
当然,这一切奇迹的创造绝不是单个白蚁可以完成的。动物学家发现,白蚁脑子极小,而且反应十分迟钝,由于众多白蚁共同合作,才完成了这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行为。例如,一群工蚁建造一堵墙时,并没有像人类一样,先设计出一幅墙的蓝图,但它们在建墙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化学讯号以保持互相合作。因为合作,白蚁们创造了很多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说明,在自然界中,每个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只要坚持团结合作,就有可能在争生存、求发展的斗争中获得最终的成功。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正和博弈。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用“猎鹿模型”来解释合作的必要性。
在古代,一个村子里住着甲、乙两个猎人,而当地的猎物只有鹿和兔子两种。如果两个猎人齐心协力地合作,可以共同猎得一只鹿,然后每人可以分得半只鹿;如果两个猎人单独行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猎到鹿的,但每人都可以抓住4只兔子。
从猎物为猎人提供食物的角度来看,一只鹿的量相当于20只兔子。如果以1只兔子为1个单位,一只鹿就是20个单位。
这样,两位猎人的行为决策有以下3种情况:
(1)两个猎人分别去打兔子,每人得到4个单位的食物。
(2)两个猎人合作共同打鹿,可获得20个单位的食物,每人能分得10个单位的食物。
(3)一个猎人去打兔子,能获得4个单位的食物,另一个猎人去打鹿,一无所获。
双方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当然,双方要想有效合作,必须首先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非对抗性的关系。俗话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很好地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
与正和博弈相反的就是负和博弈,博弈双方展开恶性竞争,彼此恶行相向,最终却落得损人不利己、两败俱伤的局面。
春秋时期,虢、虞是两个小国,与强大的晋国为邻。晋国想要举兵讨伐虢国,但要攻打虢国,晋国军队必须从虞国经过。于是,晋献公派大臣荀息出使虞国,献上美玉和名马做礼物,请求虞国国君虞公允许晋军借道攻打虢国。见到美玉和名马,虞公心花怒放,满口应允给晋献公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进谏说:“虢国和虞国互为依靠,两国的关系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难道还能保存下来吗?虢国依靠我们虞国,才没有被灭掉;同样,虞国也是因为有虢国为依靠,才没有被灭掉。一旦虢国被晋国灭掉,虞国一定会紧跟着灭亡。‘唇亡齿寒’,这其中的道理,您难道就不明白吗?请您千万不要借道给晋军。”但贪婪愚蠢的虞公不听劝谏。
宫之奇见虞公不听劝谏,就只得带着所有家眷逃到了曹国。这样,晋军顺利从虞国经过,很容易就灭掉了虢国。得胜归来的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这便是成语“唇亡齿寒”的由来。这个故事就是人际交往中一场不折不扣的“负和博弈”。所谓的负和博弈,就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博弈双方经过不断的冲突和斗争后,双方所失去的远远大于所得到,结果是博弈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负和博弈”的情况。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为了各自的贪欲,而不能达成相互间的统一,结果冲突和矛盾不断,使交往双方都从中受到损失。
20几岁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经常会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与此类似的“负和博弈”现象。这时就需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不要总想着战胜对方,而应考虑如何通过友好的谈判平息双方的矛盾和冲突,让彼此的损失降到最低。
斗鸡博弈:狭路相逢勇者胜
“斗鸡博弈”的模型具体如下:
某地有A、B两只实力相当的斗鸡。有一天,这两只斗鸡狭路相逢,它们可以选择后退,也可以选择进攻。可能出现以下4种情况:
(1)斗鸡A后退,而斗鸡B进攻,那么B赢得胜利,A视为主动认输。
(2)如果A、B都选择后退,双方打个平手,互不伤害。
(3)如果A进攻,而B后退,则A赢得胜利,B视为主动认输。
(4)如果A、B都选择进攻,由于实力相当,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因此,对每只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自己进攻,而对方后退。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即如果对方不后退,有可能导致两败俱伤。在“斗鸡博弈”中,关键是谁进谁退,如果都选择进攻,往往最后得到的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后果。
那么,如何才能让对方先后退呢?这时就需要使用“威慑战略”了。“威慑战略”说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说在争斗中的一方表现出拼命三郎的架势,以无所畏惧、势不可挡的气势震住对方,逼迫对方后退。
在经过一场血腥惨烈的战斗以后,敌对双方的两个身心俱疲的士兵狭路相逢了。他们强打精神,勉力对峙,两人枪口相对,怒目对视。终于,其中一方士兵开始表现出胆怯,然后扑通一下跪在地上求饶。另一方士兵吃力地夺过对方的枪支,拉开枪栓,当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子弹时,他也一下子瘫倒在地,因为他的枪里也没有子弹。可见,勇敢还是怯懦,有时并不需要真正的较量,而只需将“勇敢”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即可。
我们来看一个商战的例子:
20世纪70年代,在宝洁公司与通用食品公司的竞争中,通用食品公司就凭借其鲁莽和粗暴获得了斗争的胜利。当时,宝洁公司和美国通用食品公司都生产非速溶性咖啡。通用食品公司的Max well House咖啡占据了东部43%的市场,宝洁公司Folger咖啡的销售额则在西部领先。
1971年,宝洁公司在俄亥俄州大打广告试图扩大东部市场,通用食品公司立即增加了在俄亥俄地区的广告投入,并大幅度降低价格,Max well House咖啡的价格甚至低过了成本。在降价后,通用食品公司在该地区的利润率为30%,但在降价前,则变成亏损30%。在宝洁公司放弃在该地区的努力后,通用食品公司也就减少了在该地区的广告投放并提升价格,利润恢复到降价前的水平。
后来,宝洁公司又在扬斯敦市增加广告并降价,试图将通用食品公司从该地区赶走。作为报复,通用食品公司则在堪萨斯地区疯狂降价。几个回合之后,通用食品公司以一种“自杀式报复”的方式成功树立了一个鲁莽和粗暴的形象。这实际上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谁敢跟我争,我就跟谁同归于尽!”于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再没有公司与通用食品公司争夺市场。
通用食品公司的这种竞争方式其实跟“斗鸡博弈”中的选择进攻是完全类似的。它通过冒险采取自杀式报复的策略,最终成功地威慑了对手,使对手感到害怕而退避三舍。
当然,采取这种“威慑战略”对博弈双方来说是平等的,双方都可以采用,如果发现你的威慑战略不管用,或者对方已经比你更加勇猛地冲过来,你就要“识时务者为俊杰”了,没必要与一个“愣头青”去拼命。
毛泽东总结出游击战的指导方针是“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是成功运用了“斗鸡博弈”。敌退我就进,把握好赢得胜利的良机;敌进我就退,放弃硬拼的不明智做法;打得赢就打,是敢于争取胜利的勇士;打不赢就跑,保留革命的本钱夺取最后的胜利。
20几岁的年轻人,在生活中要聪明灵活地运用“斗鸡博弈”,不做懦夫,也不做莽汉,而要做到有勇有谋。
囚徒困境:两难选择的困惑
有一天,某地一位富豪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通过对案件的侦破,警方抓获了两名犯罪嫌疑人,姑且叫他们甲和乙。在搜查两名犯罪嫌疑人的住处后,警方发现了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
但是,接下来的审讯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两名犯罪嫌疑人均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他们辩称自己只是到富豪家中盗窃,对富翁被杀一事毫不知情。
于是,警方将甲、乙两名犯罪嫌疑人隔离开来,分别进行审讯。负责审讯的警察和甲、乙分别单独谈话。警察对甲说:“已经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你犯有盗窃罪,按照法律可以判你一年有期徒刑。但是,我们可以做笔交易。如果你主动坦白杀人的罪行,你的同伙没有招供,那么你被认为有立功表现,将只判3个月的监禁,他将被判10年有期徒刑;如果你拒绝坦白罪行,而你的同伙单独招供,那么,你将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而他因为有立功表现只会被判处3个月的监禁;如果你们两个人都拒绝招供,则两人都因为盗窃罪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如果你们两人都主动坦白杀人的罪行,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有期徒刑。”
警察对乙也说了同样的话。
甲、乙两人该怎么办呢?他们均有两个选择:继续抵赖或主动坦白。这样,就会有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双方都抵赖,甲、乙均只被判一年有期徒刑。
(2)甲抵赖,乙坦白,则甲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乙被判处3个月的监禁。
(3)甲坦白,乙抵赖,则甲被判处3个月的监禁,乙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
(4)双方都坦白,甲、乙均被判5年有期徒刑。
为了更加直观,我们用一个表格来表示上面这几种情况:
犯罪嫌疑人乙犯罪嫌疑人甲坦白抵赖坦白5年,5年3个月,10年抵赖10年,3个月1年,1年
显然,甲和乙都继续抵赖是双方最好的选择,这样两人都只需要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两人都选择了主动坦白,结果均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这个结果可能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由于两人处于被隔离的情况,无法沟通,自然就不能了解对方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甲和乙两名犯罪嫌疑人都会从利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且相信另一方也会从利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甲会这样想:如果自己继续抵赖,乙是不大可能继续抵赖的,而乙如果主动坦白,自己就需要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如果自己选择主动坦白,乙要是继续抵赖,自己就只需要判处3个月监禁,即使乙也主动坦白,自己也只需要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总比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要合算得多。
同时,乙也会有与甲同样的想法。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两人都选择了主动坦白。
这就是博弈论里经典的囚徒困境的例子,又称之为囚犯的两难选择。
囚徒困境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现代城市中日益严重的堵车问题就是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当我们在公路上行驶时,如果所有人都遵守规则,排在车道内,这样至多会使车流缓慢,而不会出现严重的塞车现象。但是,如果有人违规驶入其他车道,或者驶入人行道,他就可以行驶得更快,因此占到便宜。但是,由于大家都有这种占便宜的想法,都争先恐后地把车见缝插针地驶入其他车道或人行道,结果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所有人都吃亏了。这种情况经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即每个人都守规矩,那么一个不守规矩的人就会获得好处;但若每个人都不守规矩,则人人都会失利。
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都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搞军备竞赛,也是双方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如果双方都不搞军备竞赛,既能维持双方的相对安全状况,也可以将在军备支出方面省下来的大量资金投入经济建设,对双方都有好处。但实际情形却不是如此。美国和前苏联考虑问题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假定对方不增加军费支出,而自己增加军费支出就可以使对手陷入危险而使自己相对安全;如果对方增加军费支出,则自己更要增加军费支出才能维持自己的处境相对安全。因此,最终博弈的结果是双方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也有人说,人们陷入囚徒困境是因为自私,都只顾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真是这样呢?
吉姆和德拉是一对刚结婚没多久的新婚夫妇,虽然生活很贫困,但两人十分恩爱。吉姆拥有一只祖传的金表,而德拉拥有一头迷人的金色秀发,除此之外他们再也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东西了。纵使生活困窘,又苦又累,他们却依然相濡以沫,彼此关心对方都胜过关心自己。只要对爱人有利,他们就愿意为爱人奉献自己的一切。
圣诞节快到了,虽然小两口身无分文,可是为了让心爱的人高兴,他们都想悄悄地准备一份礼物送给对方。思来想去,吉姆也没想到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于是就悄悄地把祖传的金表卖了,为妻子德拉那头美丽的金发买了一对非常漂亮的发卡。而德拉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便将自己精心保养的长发剪掉卖了,为丈夫吉姆的金表买了精致的表链。圣诞节当天,当他们交换礼物后发现,原来彼此最珍重的东西,却因为太在乎对方而被卖掉了。
上面的这则故事节选自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
吉姆和德拉卖掉了自己最宝贵的物品,换回了彼此已经不再需要的礼物。这一对恩爱的夫妻只为对方着想,很少为自己考虑,可最终也还是陷入了困境。暂时抛开爱情的温馨,我们发现,这种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无私的利他主义行为,有时也会使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
可见,不论是夫妻还是罪犯,不论是利人还是利己,都有可能陷入囚徒困境中难以自拔。
动态博弈:海盗如何分金
博弈分为两种: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博弈双方是同时行动的,而动态博弈则是指双方是动态的、依次行动的。在动态博弈中,要求博弈各方必须考虑其他人在将来对自己的行动的反应。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某杂志上一篇名为《凶残海盗的逻辑》的文章中讲的一个故事:
有5个海盗抢得100枚金币,他们决定按以下方式进行分赃:
(1)由5人抽签,选定各人的号码(Ⅰ、Ⅱ、Ⅲ、Ⅳ、Ⅴ)。
(2)由海盗Ⅰ提出分配方案,然后5人进行表决,如果有半数以上(不含半数)的海盗同意这个方案,那么就以此方案分配;否则,海盗Ⅰ就将被丢到海里去喂鱼。
(3)海盗Ⅰ死后,由海盗Ⅱ提方案,剩下的4名海盗一人一票表决,如果有半数以上(含半数)的海盗同意这个方案,那么就以此方案分配;否则,海盗Ⅱ就将被丢到海里去喂鱼。
(4)以此类推……
假定这5个海盗都是绝顶聪明的人,在清楚判断得失后,并能在选择时做到百分百的理智,那么,海盗Ⅰ想要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应该提出怎样的分配方案?
问题的答案是:海盗Ⅰ独得97枚金币,余下的3枚金币分1枚给海盗Ⅲ,分2枚给海盗Ⅳ或海盗Ⅴ,不给海盗Ⅲ。分配方案可以写成:(97,0,1,2,0)或(97,0,1,0,2)。
粗看起来,我们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海盗Ⅰ独得97枚金币,这样做不是找死吗?一定会被其他海盗丢到海里喂鱼。
可事实上,这个分配方案最终获得了通过。
倒推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海盗分金”的问题,从最后的情形向前推,然后得到倒数两步的策略选择,依此类推。当然,在做所有推定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条件:这是5个绝顶聪明的海盗。具体步骤如下:
最后情形:如果海盗Ⅰ、海盗Ⅱ、海盗Ⅲ、海盗Ⅳ都死了,只剩下海盗Ⅴ,显然,海盗Ⅴ会分给自己100枚,并在表决时投赞成票,于是分配方案通过。当然,这种情形只有在海盗Ⅰ、海盗Ⅱ、海盗Ⅲ、海盗Ⅳ在前面的分配方案中都死了才可能出现。
倒数第二步情形:如果海盗Ⅰ、海盗Ⅱ、海盗Ⅲ都死了,剩下海盗Ⅳ和海盗Ⅴ,这时由海盗Ⅳ分配。无论海盗Ⅳ提出什么样的方案,海盗Ⅴ都不会同意。海盗Ⅴ一定会这样想:“只要自己不同意,海盗Ⅳ即使给自己投了赞成票,也会在表决时因为没有半数以上同意而被丢到海里去喂鱼,这样,自己就可以独吞全部金币。”海盗Ⅳ也是绝顶聪明的人,一定会预见到这一后果,所以会打定主意支持海盗Ⅲ,只有这样才能保命。
倒数第三步情形:如果海盗Ⅰ、海盗Ⅱ都死了,剩下海盗Ⅲ、海盗Ⅳ和海盗Ⅴ。而绝顶聪明的海盗Ⅲ知道,海盗Ⅳ为了活命,就一定会投自己的赞成票。这样,即使海盗Ⅴ不同意自己的分配方案,也可以稳得2/3的得票数。那么,他就会独占全部100枚金币,不分给Ⅳ号、Ⅴ号,这样可以令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倒数第四步情形:如果海盗Ⅰ死了,剩下海盗Ⅱ、海盗Ⅲ、海盗Ⅳ和海盗Ⅴ。绝顶聪明的海盗Ⅱ清楚,如果自己死后,海盗Ⅲ一定会独吞全部金币,因此,他会提出按(98,0,1,1)来分配,不给海盗Ⅲ,给海盗Ⅳ和海盗Ⅴ各1枚金币。海盗Ⅳ和海盗Ⅴ清楚,这种分配方式比由海盗Ⅲ来分配更有利,因此两人都会同意这种分配方案。同时,海盗Ⅱ也会投自己一票。这样,海盗Ⅱ的分配方案有海盗Ⅱ、海盗Ⅳ、海盗Ⅴ三票赞成,获得通过。
倒数第五步情形:由海盗Ⅰ来分配。海盗Ⅰ心想,只要在其余4名海盗中再争取到2人同意,再加上自己的一票,就可以稳操胜券。从倒数第四步情形,我们知道,海盗Ⅲ没有金币,海盗Ⅳ和海盗Ⅴ各得1枚金币。因此,海盗Ⅰ给海盗Ⅲ分配1枚金币,争取到海盗Ⅲ的同意;然后再给海盗Ⅳ或海盗Ⅴ分配2枚金币,争取到海盗Ⅳ或海盗Ⅴ的同意。这样,他就能分得97枚金币,而且能活下来。
这样,海盗Ⅰ的分配方案看上去似乎是自寻死路,但实际上非常绝妙精确。当然,这个结果通过的前提在于,5个强盗都绝顶聪明,能够精确地预测分配过程中每一步骤将会发生的变化,而且5个人全都工于算计、锱铢必较,尽可能地为自己分得更多的金币。
“海盗分金”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每个海盗的举动都是先根据对方的行动做出的,就如下棋一样,一人先走一步,另一人再走一步,行动策略上有一个先后顺序,这就大大给了被动方反被动为主动的余地。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请君入瓮”的故事: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人向朝廷控告周兴谋反,来俊臣受命审查此案。周兴是当时有名的酷史,来俊臣怕他不肯招供,便设下一计。
一日,来俊臣在家中宴请周兴。席间,来俊臣突然问道:“如果遇上那种不肯认罪的犯人,该如何才能让他们招供呢?”
周兴回答说:“这很容易,取来一个大瓮,燃起炭火在四面烤,然后将犯人放到里面,他一定会马上招供。”
于是,来俊臣立即让人抬来一口大瓮,在四周燃起炭火,然后站起身来,对周兴说:“朝廷现在让我来审查你的谋反之罪,你认不认罪?如果不肯认罪,就请你自己走到瓮里去吧!”周兴吓得面如死灰,当即叩头认罪。
“请君入瓮”也是一个动态博弈的经典实例。动态博弈告诉我们,再精明的对手也会有猝不及防的死穴。20几岁的年轻人,要学会在生活中遭遇小人时,对自己的行动适时做出调整,从而化险为夷。
冰激凌博弈:学学妥协的艺术
炎热的夏天,张三和李四得到一个冰激凌蛋糕,商定由两人共同分享,但是该如何分配呢?于是两人开始就此进行谈判。可是,在两人谈判的过程中,冰激凌在不断融化。
如果要分享到冰激凌蛋糕,那么,张三和李四就必须赶在蛋糕融化前提出一个每个人都能认可的分配方案。将蛋糕一切两半,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
于是李四提出,为了保证公平,由张三来切蛋糕,由李四来优先选择。这样,张三为了不吃亏,就会努力把蛋糕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块。可是,现实生活中,没有谁能切出大小完全相同的两块蛋糕来。如果张三切出一大一小两块蛋糕,那么李四就可以优先选择那块大的蛋糕,张三就会吃亏。
如果两个人都大度,那么这事情就好办了。可是,张三和李四都是斤斤计较又精明透顶的人。张三知道自己将吃亏,便提出应该由李四来切蛋糕。李四也有和张三同样的想法。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结果:张三和李四都拒绝去切这块蛋糕。
于是,张三和李四又商量另一种分配规则。由张三和李四各自同时报出自己想要得到的蛋糕的份额(蛋糕总量设为1),如4/5,8/9。双方约定,只有在两人所报出的份额相加总和等于1时,方案才被通过,否则重新报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张三和李四之间的博弈是一次性博弈,那么当张三报8/9,那么李四便只能报1/9,而且李四最好是接受这个结果,因为如果李四不接受,那么两人都分不到蛋糕。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除非李四是绝对的利他主义者,或者是别有用心,否则李四绝对不会同意8/9的蛋糕归张三,自己仅获得剩余的部分(仅仅1/9的蛋糕)。因此,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李四一定会要求重新报数,重新分配蛋糕,于是,这个分蛋糕的博弈就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成为一个动态博弈。
接下来会出现的问题就是:张三和李四因为对分配方案不满意,双方不断“讨价还价”,这样没完没了地分下去,冰激凌就会全部融化,双方都分不到一丁点儿冰激凌。所以,张三和李四必须想方设法尽快达成一致,才能把冰激凌吃到嘴里去。
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冰激凌博弈”的模型。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例如,双方都明白只有彼此合作才对双方有利,但却会对如何来共享合作后的果实争论不休,甚至因此错过机遇,造成双方都一无所获的结局。比如,生活中有些兄弟、夫妻、朋友,因为一些小利益展开争执,甚至闹到法庭,当双方没完没了地打官司后,却发现,最大的赢家是双方的律师(他们赚到了一笔不菲的律师费),而争执的双方都因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变得倾家荡产。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小张是一家医院的采购员。公司批给他一笔采购经费,要求他在一个月内采购到一批药品。当然,公司拨给的经费只有在实际完成采购后,才能拨付到位。对小张来说,他必须采购到这批药品,否则就会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扣发当月奖金。
小李是一家药厂的推销员,而小张需要的那批药品,在小李所在的药厂都有现货。
小张和小李两人很熟,对于彼此的情况也非常了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小张和小李两人之间的讨价还价的过程了。
事实上,小张和小李谈这笔买卖的过程,就是分冰激凌蛋糕的过程。采购员小张想买,推销员小李想卖。可是,如果双方因为价钱谈不拢而不能在一个月内达成交易,则这笔交易由于超出医院规定的期限,势必泡汤,两人都无法获益。
在谈这笔买卖的过程中,可以说时间就是金钱。假如讨价还价的过程没完没了,则分割的“冰激凌蛋糕”(这批药品)就会开始融化。
在交易过程中,讨价还价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假如买卖双方没完没了地谈判,那么市场这场“冰激凌蛋糕”就会开始融化,导致的结果是:卖方失去抢占市场的机会,买方失去一次使用新产品的机会。如果双方都保持理性,就一定知道这个道理,因此都愿意尽快达成协议。假如双方都不愿意妥协,坚持要得到更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很可能双方都将一无所获。
20几岁的年轻人遇事往往喜欢逞强,而不懂妥协变通。可事实上,当双方发生利益冲突时,并非只有鱼死网破、你死我活这一种解决办法,如果能与对方达成妥协,也许意味着双方都能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要有大的成功,通常都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因此年轻人要学会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他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损害了长远利益。
当然,妥协是一种积极的方式,而并非不顾原则地一味向对方让步。也就是说,妥协必须确保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能实现己方长期的利益。我们积极主动地向对方做出某一方面的妥协,必须为己方换取另一方面的利益,而且这种利益也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这样,交往的双方通过互相妥协实现了需求互补、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
重复博弈:永远没有最终的赢家
张力夫妻近来工作忙,孩子在上幼儿园,没人接送,便决定找一个保姆。提到要找哪里的保姆时,夫妻俩一致表示要找一个乡下的。理由是乡下人更淳朴,能让人放心。
事实上,有很多人如张力夫妻一样认为乡下人比城里人更淳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乡下人、城里人的生活环境决定的。乡下人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大家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个村庄,“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都很熟悉,谁家发生些什么事情,不出半日,全村人都知道了。因此,如果有某一个人做了损害他人的缺德事,必定会受到全体村民的道德谴责,也会被对方或对方的亲友记恨、报复,甚至无法在村里立足。
而城里人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社会”。城市居民的特点是流动性大、私隐性强。如果有人做了损害他人的缺德事,转眼就在熙熙攘攘的人海中消失了,对方即使想记恨、报复也找不到人。此外,即使是生活在同一栋楼里的城市居民,也常常是“电视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做了缺德事的人,也不会因此受到社区居民的道德谴责。
所以,在乡村,只需要依靠道德和习俗就能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而在城市,良好秩序要得以维持就必须依靠健全的法律和制度。
乡下人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而城里人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社会”,这两种社会关系用在博弈论中,前者代表的是一种重复博弈,而后者代表的是一种一次性博弈。
在公共汽车上,经常会发生拥挤的情况,这时如果有一个空座位出现(有人下车),我们往往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空座位旁边的是两个陌生人,他们会争夺这个座位,甚至发生争吵;而如果空座位旁边的两个人相互认识,就会互相谦让,更不会因此发生争吵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两个相互认识的人之间是一种“不定次数的重复博弈”。在较长的时间内,相互认识的人会有重复的交往行为出现,因此为了维持以后的长期关系,他们会抑制对争取短期利益(即占座位的行为)的自私冲动,使得双方之间走向合作(即互相谦让的行为)。事实上,日常人际关系通过重复博弈得到很逼真的反映,人们为了以后长期合作,争得长期利益,必须维持好和身边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事实上,很多商业行为都可以用重复博弈来解释。例如,我们在生活中能发现,那些销售伪劣商品、服务质量差的地方,往往是在车站、旅游景点等人群密集、流动性大的地方,因为在这些地方,商家和顾客之间的交易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很少有“下一次”机会。在这种“一次性博弈”中,商家认为,既然顾客再次光临的可能性很小,那何不“一次就赚个够”呢!“一次性交易”由于不用争取下一次交易机会,商家的行为容易有尽量牟取暴利并且带有欺骗性的特点。
而在一些社区或乡村的商业网点,由于这些地方的人员固定,商家必须争取顾客再次光临才能赢得利润,因此提供较优质的服务和价廉物美的商品。以“熟客”为主要顾客群的商家进行的就是一种“重复博弈”,为了使顾客能继续成为“回头客”,他们一般会选择薄利多销,而不会选择“宰客”。
实际上,对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我们也可以借用博弈论来解释。例如,夫妻、父子等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就是一种重复博弈。也正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博弈的重复性,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只要还没有失去理智,更多的是一种吓唬,而不敢真的下狠手。因为大家都明白,仅为一时的意气之争而伤害了对方,还得由自己来承担因此造成的严重后果。
也正因为如此,家庭成员之间都知道:“你表现得再凶,也只是表面的,从内心里你并不会真的把我怎么样。”所以在很多家庭,只要有成员挑起事端,肯定就会有其他成员积极应战,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争吵时断时续。俗话说的“争吵到老相伴一生”就是夫妻之间重复博弈的形象写照,夫妻之间的博弈不是为了分手,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家庭的稳定性,从而能白头偕老。
一般来说,在经历了多次的重复博弈后,最终总会达到一个均衡点,彼此默契达成一种最佳策略。博弈各方会努力维持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并且一直维持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