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经典4-皇权独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类型。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得到充分发展,宫殿是封建思想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在很多方面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中国已知最早的宫殿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在一个夯土地基上以廊庑围成院落,南侧中间为大门,轴线后端为殿堂,殿内划分出开敞的前堂和封闭的后室,屋顶推测是四阿重屋(即重檐庑殿)。以后,院落组合和前堂后室(对于宫殿又可称为前朝后寝)成了长期延续的宫殿布局方式,重檐庑殿顶更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

    至今基址尚存的唐代大明宫建于634年,位于长安城(今陕西西安)东北龙首原高地上,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最为宏伟的三殿分别是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主殿含元殿是一座十一开间的殿堂,殿前两侧相距约150米处,建有东西对称的翔鸾、栖凤两阙楼,以飞廊与殿身相联,更有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之用,称为“龙尾道”。整组建筑气势雄伟,唐代诗人王维(701—761)有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写的就是含元殿的盛况。

    由于年代久远,现存完整的中国古代宫殿仅有明清北京宫殿和清沈阳宫殿。

    明清北京宫殿

    明清北京宫殿称“紫禁城”,又称“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完成于永乐明宫城图十八年(1420),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历代都城建设都有一定规制,尤其尊崇礼法。“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中”成为最尊贵的方位,因而都城及其中的宫城的选址都突出择中思想,“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正是遵循这一思想的结果。故宫内建筑一律用红墙黄琉璃瓦,大面积的原色产生强烈的对比,在北京城内大片民居灰瓦的映衬下,更显得金碧辉煌,整体效果突出。

    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与西方建筑相比,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体量也并不高大。以闻名遐迩的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与故宫相比较,可明显看出,前二者个体建筑平面复杂、外观雄伟,而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博大与壮观并不在于单体建筑,而在于群体组合的巧妙——以室内外空间大小形态的变化,以及根据建筑高矮和人的视觉等确定的适度比例来营造效果。整个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分布了9000多间房屋,富于变化的建筑及院落空间构成了一组秩序严谨、井井有条又突出中心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隅都有角楼,三重檐七十二脊,造型华美。城墙四面辟门,正门午门最为突出,它平面呈“凹”字形,中间开三门,两边各开一门,城楼正中为重檐庑殿顶九间殿,两边端头都有角亭,以廊庑相连,这也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五个屋顶形如五只丹凤展翅,故称“五凤楼”。

    宫城前仿宋制设千步廊,廊东(左)为太庙,廊西(右)为社稷坛,也是继承古制中的“左祖右社”的布局。故宫内的主要建筑物都布置在一条明确的轴线上,这条轴线与北京全城轴线重合,体现了帝王宫殿的至尊地位。在中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又有左辅右弼的多座院落相陪衬,浩繁的建筑群主从分明、前后呼应、左右对称、秩序井然,衬托出中轴线上三大殿的崇高、宏伟。

    故宫大致可分为外朝(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和内廷(皇帝和后妃们居住生活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两大部分。为了适应其功能,外朝建筑形象强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自成院落,点缀以书斋、亭榭、花木、山石等。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也就是“三大殿”。它们前后排列在有雕刻精美的栏杆、栏板围绕的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台基上,殿前深广达200余米的广场增加了建筑庄严雄伟的气氛。

    主殿太和殿为重檐庑殿十一开间,是中国最高等级的殿堂,俗称“金銮殿”。太和殿用于举行最隆重的皇家仪式:登基、元旦、冬至朝会、庆寿、颁诏等,因此,殿前不仅有宽阔的月台,还有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可供上万人聚会和各色仪仗的布置。月台上的陈设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途:铜龟、铜鹤象征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固,日晷是计时仪器,而石嘉量则是象征性的标准量器。

    中和殿是皇帝在大朝前的休息处,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殿试进士也在这里举行。从保和殿往北,过了华丽的乾清门,就是内廷的范围了。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它们也坐落在中轴线上。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象征天,也代表阳;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象征地,也代表阴。明嘉靖年间,根据“天地交泰,阴阳和谐”的说法在两宫中间建造了交泰殿,于是形成了对应外朝三大殿的内廷二宫的格局。按礼制,后宫建筑比前朝要低一个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宫殿尺度也较小,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内廷三宫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为嫔妃的居处,这12座宫殿则代表着12星辰,拱卫着象征天地的乾清官和坤宁宫。

    清沈阳宫殿

    沈阳宫殿是清朝统治者入关前的皇宫,即沈阳故宫,乾隆以后清朝皇帝东巡诣祖陵时也以之为盛京行宫,具有强烈的地方建筑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全宫分为三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分别沿三条纵向轴线布局。

    东路以大政殿和十王亭为主,是清帝举行大典和召集王公大臣商议国事的地方。这组建筑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平面,大政殿面南居中,十王亭以左翼王亭和右翼王亭为首分两列展开,沿大政殿前纵贯南北的御路形成的中轴线呈八字形对称排列,围合成一个梯形广场。东侧左翼王亭以下依次为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右翼王亭以下依次为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突出了大政殿的中心地位。八旗亭代表了清代满族独有的“八旗”制度:所有满族人都编入八旗,由皇帝统领;而大政殿与十王亭的布局重现了满族旷野军事会盟的幕帐排列方式,充分体现了满族政权的特色。

    中路是沈阳故宫的主要建筑群。南面大清门是正门,入大清门经御道可直达正殿崇政殿。立在须弥座式台基上的崇政殿是宫内最高大的单层建筑,是日常朝会和处理政务之处,它的建造融合了汉族宫殿的一些做法(如须弥座台基、琉璃瓦屋顶、红漆隔扇门等)和青藏地区喇嘛教寺院的檐枋装修形式,既有汗王宫阙的高贵,又兼宗教庙宇的神圣,还透出浓烈的民间地方色彩,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独树一帜。

    后面的内廷是一组四合院,位于高台上,仿若城堡,防御性较强,这是经常处于征战状态的民族传统。南面的凤凰楼既是门楼,又是帝后小憩及读书议事之处,它高三层,四周出廊,各层黄绿两色琉璃瓦与红漆柱、窗、栏杆相衬映,在蓝天白云下显得美丽壮观。凤凰楼后的五座寝宫最具满族传统住宅特色,尤其是中宫清宁宫,它的正门不是开在正中,而是设在东次间,这是从辽、金时期流传下来,与满族人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融为一体的民居建筑形式,俗称“口袋房”;室内设有南、西、北三面相接的“弯子炕”;诸寝宫的装修方面也较多地保留着纯朴的民间气息。

    清宁宫的正门前,竖立着一根红漆木杆,这根木杆被安放在一个汉白玉石座之上,顶部套着一个锡斗,即“索伦杆”,它是满族传统的祭天“神杆”,也是满族宅院的主要标志物。按照满族的传统,在用此神杆祭天时,还要在上面的锡斗里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内脏,用来喂食乌鸦以示祭天。这种习俗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1559—1626)早年曾被追杀,实在无路可逃了,就躺在一条草沟里听天由命,这时突然飞来一群乌鸦落在他的身上,将他严严实实地遮盖住,努尔哈赤因此逃过一劫。后来,努尔哈赤建立满洲政权,为了报答乌鸦当年的救命之恩,下令满族百姓都要在自己的院子里竖立木杆,套上锡斗,以美味祭祀乌鸦,这便有了今人在皇宫内看到的索伦杆。

    西路也是沿中轴线布置,共有院落五进,有戏台、嘉荫堂、仰熙斋等建筑。主要建筑文渊阁是一座藏书阁,其中收藏着乾隆年间积十余载修成的《四库全书》的七部抄本之一,渊字带水字旁,是求取避火之意。

    坛庙建筑

    中国古代的坛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祭祀自然神,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原始崇拜,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土地神)、山神、水神等;第二类是祭祀祖先,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为太庙,各级官吏按制度也设有相应规模的家庙、祠堂;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如孔子庙、武侯祠、关帝庙等。

    祭祀礼仪是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祭祀分大祀、中祀、小祀,礼仪均有差别,每一等级祀礼中所能使用的祭品、仪仗、舞乐和建筑形式,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坛庙建筑以满足精神功能为主要目的,要求充分体现出祭祀对象的崇高伟大,祭祀礼仪的神圣肃穆。为了形成人们对祭祀对象的理性认识,增强其神圣感,坛庙建筑中还常用形和数来象征某种政治的或伦理的涵义。

    中国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因此,这里的坛庙建筑主要指天坛、社稷坛、太庙。

    天坛——祭天的神圣场所

    中国古代认为皇帝是天之子,他们能够统治国家是上天赋予的权利,因而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登基时也必须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于天”。祭天的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元时期已初设其址,明清两代皇帝都在这里祭祀天地之神,祈祷五谷丰收。

    天坛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约1600米。墙垣共两重,都是北墙呈圆形,南墙为方形,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天坛内遍植柏树,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圜丘和祈年殿,它们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两者之间以360米长30米宽的砖砌甬路“丹陛桥”连接。

    祈年殿曾名大祀殿、祈谷坛,位于丹陛桥的北端。祈年殿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式的台基上,平面为正圆形,三重檐圆形攒尖屋顶,上有金碧辉煌的鎏金宝顶。最初上檐青色代表天,中檐黄色代表地,下檐绿色代表万物,清乾隆时三重檐都改为青色,使祈年殿色调纯净统一,更为庄重鲜明。殿身以12根檐柱表示12个时辰,12根外金柱表示12个月,二者加起来表示24个节气,而支撑圆顶的四根盘龙金柱则表示一年四季。祈年殿的前庭比地面高四米多,再加上三层台基的高度,使得站在这里的人们超出于苍郁的林海之上,油然而生一种静谧肃穆的气氛。

    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后还有皇乾殿、神厨、神库和宰牲亭等小型附属建筑,都被遮掩于殿后或者隐蔽于丛林之中。祈年殿南为祈年门,它们之间的距离经过精心安排,从祈年门远望祈年殿,恰好在当中一间门柱和额枋构成的景框之中。

    沿丹陛桥一直往南就到了圜丘。圜丘是祭天的地方,是所有祭祀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改建。由于祭天必须露天,坛而不屋,因而只有三层高的圆形石台,以汉白玉中最高级的品种艾叶青砌成。这种露天的坛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特殊类型,它与中外的神殿建筑都有巨大的差异,它不追求神灵的神秘与压抑,而是显示大自然的博大与广阔;没有高大威严的神像,而是以祭祀仪式来表达人与天地的和谐。

    古代中国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引申开来,则奇数属阳,偶数属阴。而“九”就代表最大、无限,中国过去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古诗词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等称呼,其中的“九”都是这个意思。因而圜丘的设计中一切尺寸、石料件数都是奇数,且多以“九”为基数。石台最上层坛面直径九丈,从台中心的圆石往外围以九圈扇形石,第一圈九块,第二圈十八块,然后每圈递增九块。中层与下层也各砌九圈,每圈都是九的倍数。每层石台设四个门,门前各有台阶九级,栏杆每面的栏板也以九为基数递增。

    圜丘的北面是存放、供奉“吴天上帝”牌位的皇穹字,这是一组精美小巧的建筑。单檐圆形攒尖顶的皇穹宇由直径63米的圆形高大墙垣围绕,从入口的砖砌拱门望见皇穹宇也正好在门框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皇穹宇的围墙用磨砖对缝砌成,由于施工的精致细腻,浑圆的弧墙能够对声音产生奇妙的回响效果,被称为“回音壁”。

    除祈年殿和圜丘之外,天坛还有几组建筑群:斋宫和神乐署、牺牲所。为表示祭天的虔诚之心和神圣之意,祭祀前夕皇帝都要到斋宫沐浴和斋戒,斋宫周围有壕沟、围墙等防御措施。神乐署是一个常设机构,拥有数百人的乐队和舞队,平时进行排练,祭祀时负责礼乐演奏。牺牲所则是专门负责准备祭祀时所用祭品的地方。

    社稷坛——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坛

    社稷坛是国家重要祭祀坛庙,位于紫禁城午门之西,每年春秋仲月致祭,祈求上天保护国家政权。

    社稷是土地之神。社为五土之神: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所以社稷坛按方位用全国各地贡纳来的五种颜色的土覆盖坛面,象征五方国土,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稷特指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即农业之神。供奉“社”、“稷”代表了古代帝王对疆域子民的统治权力,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根本的社会性质。

    祭坛为两层,方形。周围的坛墙也是方形,并且四面同样按方位用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贴面。

    祭祀社稷晴天是露祭,雨天仪式则在室内举行。它的方向与天坛相反,是由北面南设祭,因而祭殿和拜殿都在祭坛北面,正门也在北面。

    除了天坛和社稷坛之外,在北京还有城北的地坛,城东的日坛和城西的月坛等。

    太庙——奉祀皇帝历代祖先的地方

    太庙是中国古代帝王供祀祖宗的祭祀性建筑,也是封建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标志,为历朝历代所重视。按照传统礼制,太庙位于皇宫的东南侧(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即古代都城布局“左祖右社”中的“祖”;每逢元旦、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除夕、万寿节(皇帝或太后的生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祖大典。

    北京的太庙以高达九米的厚重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门,以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调的墙面形成强烈对比。太庙周围全部种植了松柏树,高大的殿堂被簇拥于苍绿的树海之中,倍添庄严、肃穆与高贵。

    古代中国人认为灵魂不死,所以祭祀祖先的太庙,其建筑形式完全按照帝王生前的住宅形式布置,即“前堂后寝”:前为正殿,供祭祀礼拜;后为寝殿,供奉祖先神主。北京太庙的正殿采用了封建皇家建筑的最高等级,它坐落在三层台基上,十一开间重檐庑殿顶,琉璃瓦屋面,与故宫太和殿等级相同,只是尺度稍逊。殿前预留了广阔的庭院与宽大的月台,以供举行仪式之用;殿内设龙椅,祭祀时把皇帝祖先牌位放置其上,代表其人,平日牌位都存放于正殿后的寝宫。寝宫再往北用墙垣分隔出一个区域,用来存放与在位皇帝关系较远的祖先的牌位,称为“祧庙”。陵墓建筑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五六十个朝代,其中既有统一王朝,也有割据政权。这些王朝和政权的统治者死后大都被埋葬进了豪华的陵墓,许多统治者甚至从登基就开始为自己修建寿陵。据统计,大概有三四百个帝王级的陵墓分布在中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内。

    中国远古时代丧葬形式很简单。到商代已很重视埋葬制度,而至迟在周代就把殡葬制度纳入了朝廷礼制范围,此后的统治阶级逐渐厚葬成风。

    陵墓一般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是放置棺椁的墓室,从最初的木结构发展到砖石结构。秦汉时期开始人工夯筑形成高大的陵体,顶上遍植柏树,以象征山林,古代帝王坟墓通称“陵寝”,又称“山陵”,即由此而来。而唐代则经常“因山为陵”,在很多时候直接利用天然山丘开凿而成。地上部分是指环绕陵体形成的陵区中的一系列布置,从地形的选择到入口、神道、祭祀建筑、绿化等等,都有非常完善的制度。

    由于年岁久远,这些帝陵的地下墓室多被盗挖。比较完整地留下全貌的,只有明、清两朝的皇家陵墓建筑,而明清皇家陵墓也是中国陵墓建筑中艺术形象最突出、手法最成熟的例子。

    秦始皇陵——神秘的地下王国

    在众多陵墓建筑中,秦始皇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墓,也是最大的皇帝陵墓。无论是古代文献中对它的描述,现存巨大的地面夯土陵体,还是考古发掘出的兵马俑坑,无不令世人震惊。

    秦始皇,姓赢名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王,人称“千古一帝”。公元前230年远眺秦始皇陵至前221年,他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他认为自己的功绩甚至高过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于是取其中“皇帝”二字,自称“始皇帝”。

    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措施:建立郡县制,颁行统一的法律,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还修建了万里长城。英语中的China,法语中的Chine,都是来源于“秦”字。在这样的条件下,秦始皇动用全国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陵墓,前后耗时30多年。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陵体为呈四方锥形的三层夯土台,东西长345米,南北长350米,它原高约120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高度还接近50米。秦始皇陵周围有两道陵墙环绕,呈南北较长的“回”字形,外城周长6000多米,内城周长也有2000多米。围墙四面正中建门阙,四角还建有警卫的角楼。陵冢坐落在内城的南半部,坐西朝东。经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证明,陵园的北部是当年祭祀用的献殿及其附属建筑的所在。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中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以机械动力使之流动不息;墓顶饰有日月星辰等天象,地下按中国的山川地貌设置山水郡县城郭等景物;陵内用娃娃鱼的油做成蜡烛点灯,这种蜡烛点燃很久也不会熄灭。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令皇宫内无子的宫娥都殉葬其中,为了防止泄密,营造地宫的工匠也全部被活埋在了墓中。

    秦始皇陵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园东门外发掘了震惊中外的陪葬兵马俑坑三座,均坐西面东,成品字形排列。在这三座兵马俑坑中出土陶俑近万件、战马数百匹、战车百乘以及大量实战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兵俑、陶马约6000件,排列成38路纵队的阵势,分为主力、前锋、侧翼、后卫几部分,完全符合古代兵书上的布阵规则;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千余件,战车80余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兵种混合编组的曲形队列,陶俑所持兵器也根据兵种和战斗位置的不同分为弓、弩、戈、矛、戟、钺、剑等多种,它们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最小,有武士俑68个,战车一辆,陶马四匹,是统帅这支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可以说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明孝陵——明陵之首

    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钟山)独龙阜玩珠峰下。

    中国古代对皇陵的选址极其重视,讲求墓地的方位、地势和周围的自然山水形态,还把墓地环境的优劣同世事的盛衰兴替、命运的顺舛福祸联系到一起,因而历朝历代帝王陵墓的地理位置无一不是经过周密详慎的勘查和测度之后才选定的,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独有的环境特征。

    明孝陵原本是灵谷寺的旧址,朱元璋选中这块风水宝地作为陵墓后,便强行迁寺造陵。孝陵以整个钟山为兆域,范围约二三十公里,规模甚大。陵域的最前面是下马坊,碑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大小官员从这里开始就必须下马步行。下马坊北即陵园的大门大金门,再往北行是“四方城”,内有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立的“神功圣德碑”。

    四方城北过御河桥就上了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着石象生: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两对,一立一卧,共有二对。过了石象生,神道向北拐,迎面是一对石柱,然后是文臣和武臣各两对。这些石柱、石碑都是墓地的标志,用来表示墓主的身份地位,而石象生的作用则是驱邪的镇物以及仪卫。到了神道的尽头,就是棂星门了。

    棂星门后折东至金水桥,从这里开始,南北轴线才正对钟山主峰,沿轴线布置了孝陵门、棱恩门、棱恩殿(祭祀用的享殿)、方城明楼,穿过方城明楼下的隧道就是陵园最后部分——宝城。宝城内巨大的封土陵台突破了秦汉以来历代陵寝封土多采用覆斗形的传统,改成圆丘形,称为“宝顶”,宝城下就是放置帝后棺椁的地宫所在地。

    明十三陵——整体陵区的代表

    明朝迁都北京后,在其北郊昌平天寿山麓形成了集中的陵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陵寝建筑群,埋葬着明代十六位皇帝中的十三位,故称“十三陵”。

    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它的中轴线正对着天寿山主峰,东西各有一座被称为“砂山”的小山——蟒山和虎峪山,代表风水说中的青龙、白虎守卫陵寝,在陵寝的整体创作意象上典型体现了“陵制当与山水相称”的规划思想。

    整个陵区的入口是一座高大的五间石牌坊。过石牌坊即踏上了神道。这条长达7公里的神道原本是通向长陵的,以后成为了各陵共享的主神道,它在左右砂山间蜿蜒向前,略偏向体量小的一座,使两座砂山的体量在视觉效果上得到巧妙的平衡。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象生至龙凤门(相当于棂星门)。在其中长约800米的神道两侧共有石象生18对,从南向北有石狮两对,獬豸两对,石象两对,麒麟两对,石马两对,骆驼两对,均为前坐后立。石兽后有文臣、武臣、勋臣各两对,象征文武百官。十三陵基本上沿用南京孝陵的体制,只是增置了四位勋臣的石像,还加大了各石象生的间距,使诣陵的前导空间显得更加深远和舒展。

    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陵区,各陵又自成系统。每座陵墓占据一座山丘,制度基本都遵循明孝陵,包含棱恩门、棱恩殿、明楼和宝城几个部分。由于后代的其他帝陵尊奉长陵为祖陵,都选址于长陵的左右,又为了体现对祖先的崇敬而“逊避祖陵”,缩减了建筑规模,使长陵的规模和形制都强烈地凸显出来,成为明代帝陵的典型代表。

    长陵墙垣上开二个门洞,进入陵园,过棱恩门,就到了棱恩殿。棱恩殿为九间重檐庑殿,规格仅比太和殿稍低。殿内有12根金丝楠木柱,最大的四柱直径达到了1.17米,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实例。

    清东、西陵——体系最为完整的帝后妃陵寝群

    满族政权入关之前,建造了辽宁新宾永陵(始建于1598年),沈阳福陵(东陵,始建于1629年)和昭陵(北陵,始建于1643年),人称“清初关东三陵”或“盛京三陵”,与辽阳东京陵(1624年努尔哈赤曾将其祖父、弟、子等十余人移葬至此)合称“关外四陵”。这四座帝陵虽然后来都仿照明代规制进行了改建或扩建,但无论建筑布局、形制还是装饰风格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展现了一个新王朝从发祥兴起迈向草创开拓的时代风格。

    清朝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政权,满族统治者积极汲取先进的汉文化,并像历代封建王朝那样崇奉儒家的冶世之道,与此相应,作为宗法礼教重要载体的陵寝也参照明代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制度,形成了两个集中的陵区: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的昌瑞山;西陵,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清朝的皇帝基本上按照昭穆(父子)顺序隔代葬入二陵区,形成“东西陵昭穆制度”。除帝陵外,康熙皇帝破除了明代没有后陵的陈规,开设后陵之先河,在帝陵旁附建妃嫔园寝,只是规模明显缩减并有局部的变更。与明朝相比,清代陵寝体系更为完备,众多后妃陵园分布各帝陵左右,成为清代陵寝的显著特点。

    清东陵埋葬着顺治(1644—1661年在位)、康熙、乾隆、咸丰(1851—1861年在位)和同治(1862—1874年在位)五个皇帝,再加上孝庄(1631—1706)、慈安(1837—1887)、慈禧(1836—1908)等皇太后和百余名妃嫔。

    清东陵的建筑布局,除顺治生母孝庄太后的昭西陵位于整个东陵围墙外的大红门东侧,同治的惠陵位于陵寝区的东南角落,单成体系外,其它各陵均以清朝第一帝——顺治的孝陵为主。

    清代陵寝的经营格外注重“配合山川之胜势”。孝陵北倚昌瑞山,以之为风水所谓“龙脉”;南对金星山,以之为“朝山”(远处对景山岭);中间横卧影壁山,以之为“案山”(近处对景山岭),这一山向构成了孝陵的轴线,数十里的山川都被纳入陵寝的范围,形成非凡的气魄。

    孝陵前起龙门口内的金形山,北止昌瑞山主峰下的明楼宝顶。在全长约五公里的神道上,一气呵成贯联着大红门、更衣殿、大牌楼、石象生、龙风门、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碑、小牌楼、朝房、班房、隆恩门、隆恩殿、琉璃花门、二柱门、明楼、宝顶等一系列建筑物。

    其它的陵寝以孝陵为中心,分布于东西两侧。它们一律坐北朝南,正面直对金形山,由孝陵主干大神道分出支道,通往各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陵形制一致,尺度亦相仿,只是在用材、雕饰以及陪葬的物品方面有差别。

    在已开放的地宫中,以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最为宏丽奢华。裕陵的各石券底部都精雕成须弥座的形式,券顶以及门扇周边都雕饰着卷草纹样,各个石门和墙壁上都布满了藏传佛教的各式佛像、吉祥图案以及藏、梵文经咒,使整个地宫宛若庄严神圣、美仑美奂的西天乐土;定东陵在某些形制上虽然与帝陵地宫有所不同,但许多细部装饰的图案纹样甚至比帝陵还精致,这也反映出慈禧作为当时清廷实际统治者的权势。

    清西陵埋葬着雍正(1723—1735年在位)、嘉庆(1796—1820年在位)、道光(1821—1850年在位)、光绪(1875—1908年在位)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格格(公主)、阿哥(皇子)等人。

    西陵的组成与东陵大致相同:以永宁山主峰下的雍正泰陵为中心,其它陵园分布东、西两侧。泰陵在清西陵诸陵中兴建年代最早、规模也最大。陵前南北贯穿的主神道长约2.5公里,南端入口建有石牌坊,其后依次有大红门、神圣功德碑楼、七孔桥、石象生、龙凤门、神道碑楼,然后是西陵的主陵——泰陵的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宝顶等。西陵与东陵的区别仅在于,东陵的石像生、龙凤门是位在七孔桥之后,西陵则在前;孝陵入口只有一座石牌坊,泰陵的大红门外则呈“品”字形拔地而起三座形制划一的石牌坊,尺度规模都超过了孝陵,雕饰也格外繁复,这一安排与风水格局完美结合,强化了陵区入口的空间艺术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