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味着上天最大的恩赐但也意味着一种选择:虽然我们不能选择生死,但我们可以选择怎样活着,选择怎样去面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与现实。生命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你自己赋予你的生命一种你希望实现的意义,因此享受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意义所在。
为什么人会假装疼痛,而狗却不会?
——【奥地利】维特根斯坦
西方哲学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及以后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哲学发源时期,讨论的问题集中在本体论、伦理学、政治学阶段,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中世纪时期是哲学的灰暗时期,哲学完全被神学压制,个人的存在完全被上帝的存在所掩盖了;文艺复兴使人们重新发现了人,重新定位了人的存在和价值。正是在文艺复兴中,人的意义被高度地凸显出来,人的高贵被认为超过了动物和天使。
有一头狮子从小就在羊群中长大,因为他的叫声和羊不同,因此它感到很是自卑。直到一天晚上,另一头狮子的吼声将其唤醒,它才知道自己的同类在哪里,他回到了自己的狮子群体里。
类似的故事还有灰天鹅。动物无论由谁去养、怎么养,都只能还是原来的样子。然而人则不同。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人文主义者托麦达在《驴的论辩》中设想人与驴争论谁更优越的问题。人说人能建造房屋、宫殿,因此人比动物更高贵;驴则用蜂、蜘蛛和鸟的例子说明动物也有建筑本领。人说人以动物为食,因而更优越;驴却指出寄生虫以人体为养料,狮子和鹰也食人肉。但人最后找出的证据说服了驴,即天主肉身化的形象是人,而不是其它动物。在此意义上,人要高于动物而存在。
文艺复兴所复兴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并借以对抗压迫人性的基督教文化。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泰勒斯的例子在此时也被重新提及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你是人,世间独一无二的人,你比动物和天使都高贵。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意味着上天最大的恩赐但也意味着一种选择:虽然我们不能选择生死,但我们可以选择怎样活着,选择怎样去面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与现实。对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来讲,“世界,只对你的存在才有意义”。
让我们来听一个有关存在意义的故事: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这整座森林。”
天神听了,微笑地问:“这一定不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吧!你有什么困扰吗?”
狮子轻轻地低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的确是有事相求呢。因为即使我的能力再强,每天鸡鸣的时候,我也总是会被鸡鸣声给吓醒。神啊!祈求您,再赐给我一个力量,让我不再被鸡鸣声给吓醒吧!”
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狮子兴冲冲地跑到湖边找大象,还没见到大象,就听到大象跺脚所发出的“砰砰”响声。
狮子加速地跑向大象,却看到大象正气呼呼地直跺脚。
狮子问大象:“你干嘛发这么大的脾气?”
大象拼命摇晃着大耳朵,吼着:“有只讨厌的小蚊子,总想钻进我的耳朵里,害我都快痒死了。”
狮子离开了大象,心里暗自想着:“原来体型这么巨大的大象,还会怕那么瘦小的蚊子,那我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毕竟鸡鸣也不过一天一次,而蚊子却是无时无刻地骚扰着大象。这样想来,我可比他幸运多了。”
狮子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着仍在跺脚的大象,心想:“天神要我来看看大象的情况,应该就是想告诉我,世界上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有他的意义,鸡的意义在打鸣,蚊子的意义在叮血,我的意义在统领丛林。即使是大象那么庞大有力的存在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呀。”
动物存在的意义也许比较好寻求,人的存在在当代成了一个大问题。海德格尔在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开篇就印证柏拉图的话,说“当你们使用‘存在者’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现在我们却茫然失措了”。
海德尔格把人的存在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没有了人的存在,其他一切的存在会变得毫无意义。他说,人的存在高于万物的存在,因为后者的存在依靠人的存在才能得以证明。只有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每个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而对于个人来说,他本人的存在就是最大的意义,世界只对自己的存在有意义。
02 无法选择的无奈
人生在世,只不过是过路的旅客。
——【意大利】托马斯·阿奎那
与海德格尔的名言“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有点像,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生在世,只不过是过路的旅客”,这也是一个有些悲观的说法。然而这与阿奎那本人的思想体系有很大的关系,托马斯·阿奎那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
托马斯从灵魂不死的观点出发,大力宣扬“来世幸福”。“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在他看来,幸福不是美德本身,而是美德的最终报酬,它在本质上是对人类本性能力以外的上帝抱有无限的希望。尘世生活的幸福也并非最高幸福,最高幸福是对上帝的静观,从而使灵魂得救。这只有在来世、在彼岸世界才能做到,因而为争取现实生活的幸福而进行斗争就是恶和犯罪,最大的犯罪行为是异端或异教行为。对一切异教徒均应活活烧死,“将他们从世界上消灭掉”。
“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确实,人是不可能永远活在人世上的,无论你是超级富豪,还是一介平民,都逃脱不了人生之大限——死亡。所以,人生的意义就是在这个旅行的过程中。托马斯让我们把幸福寄托于来世和上帝,把追求尘世幸福的行为和想法看成是邪恶的,其实是让我们否定现在,活在一种期待中。岂不知,人生的旅行并没有什么终极的目的地,耽误了路边的风景本身就是浪费生命。
生命是一种过程。生命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你自己赋予你的生命一种你希望实现的意义,因此享受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意义所在。
同样强调人生的无意义,海德格尔说明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阿奎那说明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死亡。然而,事情的结果尽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过程更加重要,因为结果好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过程使我们的生命充实。人的生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每个人都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死,但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价值。
03 生命是穿过种种关隘
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灿着,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
——【德】尼采
真正思考死亡、知道人生有限,是让你对人生更认真,更好地规划人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让你进取积极。对死亡的思考增加了对人生的思考,可以很积极地生活,争取自己的幸福,但是同时还要看到所得到、所争取的一切都是有限的、暂时的,都是过眼烟云。
有这样一则关于生死的寓言:
生和死是一对孪生兄弟。死对他的哥哥眷恋不已,生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可是,生却讨厌他的这个弟弟。尤其使他扫兴的是,往往在他举杯畅饮的时候,死突然出现,把他满斟的酒杯碰落在地,摔得粉碎。
“你这个冤家,当初母亲既然生我,又何必生你,既然生你,又何必生我!”生绝望地喊道。
“好哥哥,别这么说。没有我,你岂不寂寞?”死心平气和地说。
“永远不!”
“可是你想想,如果没有我和你竞争,你的享乐有何滋味?如果没有我同台演出,你的戏剧岂能精彩?如果没有我给你灵感,你心中怎会涌出美的诗歌,眼前怎会展现美的图画?”
“我宁可寂寞,也不愿见到你!”
“好哥哥,这可办不到。母亲怕你寂寞,才让我陪伴你。我这个孝子怎能不从母命?”
最后,忍无可忍的生来到大自然母亲面前,请求她把可恶的弟弟带走,别让他再纠缠自己。然而,大自然是一位大智大慧的母亲,绝不迁就儿子的任性。生只好服从母亲的安排,但并不领会她如此安排的好意,所以对死始终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怨恨心情。
许多时候,死是容易的,活着却很艰难。白眼、辱骂、嘲讽、非议、流言……生命是种种关隘。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责任的推卸。而生却需要更多的担待,更多的责任与使命。智者说,死不足惜,关键是如何活着。生命之美,并不在于一副完好的身躯。
04 欲望支撑生命
我们无惧于死亡,正如太阳无惧于黑夜一样。
——【德】叔本华
生命需要许多能量来支持,欲望、憧憬、期待、喜爱、憎恨……欲望,有时是吞噬身心的鬼魅,常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有时又是追求幸福的动力,是生命火焰得以燃烧的柴火。
1823年,35岁的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于是,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准备将生命献给战争。行军途中,他致信诗人歌德,倾诉自己的苦恼。
当时,歌德已75岁高龄了。一个风华正茂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而另一个风烛残年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
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年仅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
拜伦闻讯后,在异国他乡更加忧伤,他说自己是年轻的老人,而歌德是年老的年轻人。一年后,他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临死前他对医生说:“我对生活早就烦透了,我来希腊,就是为了结束我所厌倦的生活,你们对我的挽救是徒劳的,请走开!”
而那时,年迈的歌德还在那个美丽的女子怀里享受着生活,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澎湃。
让人迷失自己的有时是欲望,有时又是没有欲望。断了欲望,就是心的死亡。幸福、成功,离不开生命欲望的熊熊燃烧。太多的欲望会拖累人的心灵,但失去了欲望,生活将只余下无聊、孤独和死寂。
05 人生是一出五味俱全的戏
一个人没有死的意愿就没有生的意志,因为只有在死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够得到生。
——【古罗马】塞涅卡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似乎总是很习惯把自己当成观众去观赏别人的演出,快乐也好,悲哀也罢。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那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演员,都在演着自己的人生。然而不管是谁,都不是这出戏的编剧,剧本是写好的,但我们无从知晓。可以庆幸的则是,我们可以是自己的导演,我们可以决定怎样去演,只是结局我们无从知晓。不知道归不知道,正如幕布已经拉开,灯光已经点亮,音乐也已经响起,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便站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并且没有停下来的可能,表演,必须继续下去。
正如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小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每个人都看到世间这场大戏,殊不知,我们也在戏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到底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花开花落,物转星移。人生就是五味俱全的一出戏,戏演完了,人生也就结束了。每个人的际遇不同,所演的戏也就不同。如果你出身富贵人家,你演的就是一个富家弟子;如果你出身贫困之家,你演的就是一个在底层挣扎向上爬的人。我们不要相信命运,我们要相信努力;我们不要抱怨命运,我们要勇敢面对;我们不要奢望永远,我们要把握现在;我们不要期望太远,我们要珍惜眼前。
弘一大师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1942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之后,住在温陵养老院,出现一些疾病症状,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27日绝食,只饮水。28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9月1日下午,在一张纸上写下“悲欣交集”,交给妙莲,并嘱咐道:“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9月4日戌时安详地往生了。
弘一大师传奇的一生就此落下了帷幕。
世界本是一个大舞台,舞台也是个小人生。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戏中的虚幻比现实人生还要真实。用我们的经历,走过我们的生活,无论是什么样的路,只要我们走下去,只要我们还活着,因为这是最重要的。一切都因为我们活着而生机勃勃,等到有一天,我们走到了时间的尽头,回头看看,只要自己尽力去做了也就无悔了。也许只有弘一大师最后留下的四个字——“悲欣交集”,才是对人生这出戏最好的诠释。
06 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
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古希腊】伊壁鸠鲁
死亡作为人生的基本主题,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生死之事不可道,又该从何道来?有趣的是,在讲求实证的禅看来,非得亲身死过才有资格谈死。
弟子问神山僧密禅师:“请师父谈一谈生死之事。”
僧密禅师说:“你什么时候死过?”
弟子说:“我不曾死过,也不会,请师父明示。”
僧密禅师说:“你既不曾死过,又不会,那么,只有亲自死一回方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不仅禅宗,即使是在儒家看来,知生也要比知死更为紧要。当孔子的学生子路向他请教“死”之事时,孔子便很不高兴地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虽然人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死亡的笼罩之下,不得不面对死亡,但是却没有人切实体验过死亡的滋味。正如西方有句谚语所说:死亡是一条没有回头的路,没有人能从死亡手中挣脱,带回来关于死亡的消息。
死亡不可能被人所体验,并当作知识或者经验传播下去。不仅如此,人们对死亡的来临往往也不能做出任何的判断和思想准备。
一个仆人惊慌失措地跑到主人面前禀告,他在市场上见到了死神,死神不停地推挤他、恐吓他。他请求主人准他的假,以便尽快赶到撒玛拉去,因为只有在那里,死神才永远找不到他。主人答应准仆人的假,自己却跑到市场上去见死神,责问他为什么恐吓、威胁自己的仆人。
死神回答说:“我并没有恐吓、威胁他,我只是感到十分惊奇,没想到居然在市场上见到他,因为我们原来约定的是今天晚上在撒玛拉见面。”
死亡本身就意味着意识的泯灭,死亡是真正的彼岸,就像黑洞,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思考范围。正如伊壁鸠鲁所认为的,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07 死亡是成长的最后阶段
你是什么以及你所作为的一切,都在死亡中达到了高潮。
——【美】罗斯
对一般人而言,死亡是生命的大威胁。然而在美国生死专家罗斯眼中,“死亡可以说就是成长的最后阶段,也就是说你是什么以及你所作为的一切,都在死亡中达到了高潮”。死亡使人的生命具有了价值。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位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到府衙找他。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希望向您讨教个明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数万里城墙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大量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棱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
人生于天地之间,忽而数十年的生命,仿如过客,晃眼即逝,到底它的意义何在?“参赞天地之化育”,正是人道价值之所在。佛学将天地称作婆娑世界,意为“堪忍”,人类生活其上,勉勉强强过得去。因为天地并不完备,缺陷丛生,但是人类可以通过合理运用自身的智慧与能力,创造一个圆满和谐的人生,弥补天地的缺憾。
08 死亡是生命的返程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耶稣
死亡并非是一件坏事,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生活本身是具有某种额外的肯定力量的,即使生活中的不幸不足以被其所包含的好事所盖过,生活仍然是值得一过的。
的确,死亡总是我的,别人不能把我的死拿过去,因为,死亡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是和别人毫无关联的,可以说死亡是世界上最私有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只有自己去承担自己的死,谁也帮不上忙。死亡是回归天上的家乡,只有你自己知道返回的路程。
人之生必然相伴着死。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途的过程。那么,我们在生的过程中就应该去体验生、去沉思生,由对死的叩问而让自我的生命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价值。
有一天夜里,洞山禅师说法没有点灯,有禅僧能忍问洞山禅师:“为什么不点灯呢?”
洞山禅师听能忍这样问,就叫侍者把灯点亮,然后对能忍说道:“请你到我的面前来!”
于是禅僧能忍走向前来。
洞山禅师对侍者说:“你去拿三斤点灯的油送给这位上座!”
能忍甩甩袖子就走出讲堂,边走边思量:洞山禅师的意思,是慈悲?还是讽刺我的贪求?或者还有别的意思?经过一夜的参究,能忍若有所悟。于是立刻拿出全部积蓄,举办斋会,供养大众。
禅僧能忍悟道后,在洞山禅师这里随众生活,一过又是三年,三年后,能忍才向洞山禅师告辞,说要到别的地方去。
洞山禅师没有挽留,只是说:“祝你一路顺风!”
这时雪峰禅师恰好立在洞山禅师身边,于是等禅僧能忍转身外出,他就问洞山禅师道:“这位禅僧走了以后,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
洞山禅师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却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再回来。你如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他一下!”
雪峰到了僧堂,岂知能忍回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雪峰禅师赶紧跑去报告洞山禅师。
洞山禅师说道:“他虽然是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较,却比我慢了三十年。”
从这段公案看来,禅僧能忍责问洞山禅师说法开示为什么不点灯,在黑暗的时候需要光明,这是人之常情,洞山禅师因嘱侍者点灯,这种随顺舆情,也是人情之常。
虽然死亡是我们所不愿意去接受的,但死亡对于个体而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无可避免的,因为死亡是自然而然的事,个体的死亡是人类种族得以繁衍、得以常青、得以永恒的基础和前提,人类为了发展自己,自然会不惜牺牲个体。视死如归的确是穿透生命的大智大勇。
耶稣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死亡是灵魂的归家,这在自然界中是明明可见的,这就是死亡之后乃是新生命的鲜活见证。
09 把死亡当作一次旅行
人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英】斯威夫特
在佛教看来,生命由因缘而来,“因”是生命的根源,“缘”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此“因缘说”非直线,是圆的,也就意味着生命无始无终,随因缘而变化,如此的循环不已。
清朝顺治皇帝曾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未出生当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娘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知道自己是谁吗?唯有慢慢长大后才清楚地意识到这个“我”的存在,等往生闭上眼后,请问自己又是谁?
在佛家看来,死去的只是人的躯壳,真正的生命则是绵延不断。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所以“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这便是佛教对于生死的看法。
对于死亡,佛家讲究一种自如而死,也就是说,自己可以把握自主,要什么时候死即什么时候死。
唐朝普化禅师有一天向人化缘“法衣”,一位施主便发善心用上好的布料作了一件袈裟送给他,但是普化说这不是他要的“法衣”而拒收。临济禅师知道了这件事,请人送了一口棺材过去,普化看到棺材,很高兴地到街上喊着:“我的法衣来了!我要穿上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
哪有人说死就死,大家想看看普化如何死?第二天一大早东门已是人山人海。普化扛着棺材来到东门,看到这种情景,皱皱眉头:“那么多人看热闹,我今天不死了,明天到南门去死吧。”
大家有些扫兴,不过,隔天还是有不少人跑到南门。普化仍嫌人多:“还是明天到北门死吧!”到了北门还是嫌人多,就这样从东门到南门再到北门,原本好奇的人已失去兴趣,也不相信普化禅师的话了。
第四天他来到西门,这时候跟来的人已寥寥无几,普化说:“你们很有耐心,跟着我跑了四个门,好,我就死给你们看!”说完,就躺进棺材里入灭了。
佛教有关超越生死的看法,值得那些看不透人生、想不通生活或贪生怕死的人参考、借鉴。佛教重来去自在,生死也有如来去。参透这一玄机,我们就不必天天再为生老病死而恐惧不安,或对于家庭亲朋甚至世间的虚华富贵有所舍不得。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的收与放,本质都是一样的。面对生死,悠然自得,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正如丘吉尔谈及死亡,他说,酒吧关门的时候我就离开。
用一种超脱、达观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把死亡当作一次快乐旅行,就能减轻生的压力,活得逍遥自在。
10 超越生死的可能
死亡和老人的距离并不比和婴儿的距离更近,生命也是如此。
——【黎巴嫩】纪伯伦
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所以哲学家常常会思索死亡的问题。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如果这一点能够看透的话,人生还会有什么困难呢?人只有面对死亡,想到死亡,才能真正冷静理智、大彻大悟、超越自我。因此,当你得意或失意的时候,请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上,叩问生死,思考人生。有了看透生死的勇气,才能顺应自然、重生乐生,选择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创造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
有一天,如来佛祖把弟子们叫到法堂前,问道:“你们说说,你们天天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
“世尊,这是为了滋养身体,保全生命啊。”弟子们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
“那么,肉体生命到底能维持多久呢?”佛祖接着问。
“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大约有几十年吧。”一个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你并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佛祖听后摇了摇头。
另外一个弟子想了想说:“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间,春夏萌发,秋冬凋零。”
佛祖还是笑着摇了摇头:“你觉察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世尊,人的生命在于饮食间,所以才要托钵乞食呀!”又一个弟子一脸欣喜地答道。
“不对,不对。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都在思索着找出另外的答案。这时一个烧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说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吧!”佛祖听后连连点头。
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它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在于一分一秒之中,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不同理解。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够长久,才会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苦求长生之道,却无法改变生命是短暂的这一事实;人是有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才会有那么多的“鸟为食亡”的悲剧发生;而人又是争上游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只争朝夕”,从不松懈。
足球场上的这两个球门,是不是出生入死之地?守门员扑出,则是“出生”;一旦射进去了,就是“入死”。那可是非常暗合机窍,中国哲学中所讲的“出生入死”,真是无处不在。当然,光是知道“出生入死”是不够的,哲学的目的是要人们自觉认识如何去离生脱死。
生命是一个过程,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人能带走自己一生经营的名利,让生命自在地绽放凋谢。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的收与放,本质都是一样的。
11 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
死生,命也,其有旦之常,天也。
——庄子
面对生命,庄子没有觉得活得很痛快,也并不认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其心中。“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昙花,开放,收拢,不过如此。
《庄子》中讲到的上古得道的真人,当尧舜也没有什么高兴;当周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万古留名,封侯拜相,乃至成就帝主霸业,也不觉得什么了不起……嬉笑怒骂均与他人无干,在宇宙中“悠然而往,悠然而来”,对待生死,怡然自得,带着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
庄子心中真的对死亡不存在一丝恐惧吗?下面的故事能够解除人们的这一疑惑。
庄子生命垂危时,其弟子们商量如何为其厚葬。
庄子得知后,对弟子说:我视蓝天为自己的棺椁,把光辉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看作相连的宝玉,天上的星星是珍贵的珍珠。把天下万物当作自己的殉葬品,这还不够齐备吗?何必还搞什么厚葬?
当他的弟子解释说,怕他的遗体为乌鸦啄食时,庄子说,放在地面上为乌鸦、老鹰啄食,埋到地下则会被蝼蚁所食,这不是偏心吗?
庄子把死看得很淡。人既然已经死了,就等于回归了宇宙自然之中,暴尸或深葬,为鸟啄,为蚁食,反正都一样,何必那么在意?
这位思想深邃而敏锐的哲人,就这样以一种浪漫达观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心情,从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在一般人看来令人万般惶恐的无限的虚无。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生命。
既然生存和死亡都是一种必然,那么活着虽然值得珍惜,但不必过于执著;死亡虽然遗憾,也应该欣然面对。对待死亡的态度,就不必过于恐惧和担忧,而应当是超然和顺从。“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先哲们看来,凡夫俗子正是因为不懂得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必然,所以悦生恶死、趋荣避辱、极力逃避命运的安排,所以他们不能真正地享受人生。
万物有生也有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对生和死的态度,形成了每个人的生死观,生死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处世哲学、生活态度。
庄子在《大宗师》中把生和死看成一种自然现象,指出:“死生,命也,其有旦之常,天也。”就是说,人的生和死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有白天和黑夜一样平常,并且认为“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个人的降生是依循着自然界的运动而生,一个人的死亡也只是事物转化的结果;生若浮游天地之间,死若休息于宇宙怀抱。一切都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生也好,死也罢,平平常常,没什么可怕的。
承认生命的自然属性,当生则生,不当生则不生。生则好好生活,死则超然以对。这才是真正的解脱,真正超越生死的人生态度。
12 学会活着,因为会死很久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法】蒙田
《玉燕姻缘全传》第四十回:“蝼蚁尚且贪生,为人岂不惜命?纵然明日老爷、夫人知道,再作道理。”亦作“蝼蚁尚且偷生,为人岂不惜命。”《拜月亭》第十一出:“蝼蚁尚且偷生,为人岂不惜命?……双手劈开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门。各人各自逃生去了。”亦作“蝼蚁尚且贪生,岂有人不惜死”。
小生物在自然中活得更为艰难。但生命的力量又是令人震惊的,即使弱小的动植物也不例外。细小的种子珍惜了上天的赐予,不断努力,根拼命往下钻,芽使劲往上挤,就是在坚硬的石堆中也毫不畏惧,只为了接受轻风的爱拂,阳光的沐浴;一只小小的蚂蚁为了难得的生命不白白消磨,勤勤恳恳,忙忙碌碌;墙角的壁虎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尾巴。这些毫不起眼的动植物不忍生命的白白消逝,努力争取享受生命的乐趣,并为此进行了不屈的抗争。我们,自诩万物灵长的人类又岂能漠视生命的存在。
一个人经过两山间的木桥,突然,桥断了。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跌下去,而是停留在了半空中。他往下望去,脚下是深渊,是湍急的涧水,心里万分恐慌;他抬头往上望去,发现一架天梯荡在云端,但是天梯看起来是那么遥不可及,他在心里哀叹:“天梯离得太远了,我肯定抓不到它的。要是它落在悬崖边就好了,我哪怕乱抓一气也会抓住它的。即使抓不住天梯,抓住一根救命小草也好啊。看来,我今天必死无疑了。”面对这样的绝境,他彻底绝望,吓瘫了,痛哭等死。
渐渐地,天梯缩回了云中,不见了踪影。这时,云中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这是障眼法,天梯看起来离你很远,其实离你很近,你只需踮起脚尖就可以够到天梯,然而你放弃了求生的欲望,不敢冒险一试,你也就放弃了你的生命,只能坠入地狱承受轮回的苦难。”
天地造化赋予人一个生命的形体,让人劳碌度过一生,到了生命的最后才让人休息,而死亡就是最后的安顿,这就是人一生的描述。善待自己生的人,也一定会善待自己的死。
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它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一个人只有真正认清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方向,善于好好地活着,才能懂得死亡。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通常,它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尤其让人们惋叹的是,这种极难长成的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工夫,它便随母株一起香销玉殒。
小花只是大自然万千家族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它却以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昭告:生命一次,美丽一次。
生命之旅,无论短如小花,还是长如人类,都应当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存权利。让生命更精彩,我们理应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生命的花朵。生死是人生的一个大学问。一个真正善其生的人,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所以才能够善其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