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伏尔泰曾言:“幸福,是上帝赐予那些心灵自由之人的人生大礼。”这句话足以点醒每一个追求幸福的人:要做幸福的人,你首先要当自己思想、行为的主人。换言之,你只有做自己,当个完完全全的自己,你的幸福才会降临!这就是幸福的秘密。
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除非他相信自己是幸福的。
——【罗马】普布利留斯
古代希腊人对人生的理解,主要采取幸福论的看法。事实上,追求幸福在任何时代都是每一个人所盼望的,但是当我们在讨论“什么是幸福”的时候,必须考虑两种现象。首先,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东西为幸福,有些人追求金钱、权力、地位,但也有些人追求荣誉、友谊、爱情。其次,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或情况下也会对幸福的看法产生差异。譬如,你今天生病了,就会认为拥有健康是最幸福的事,但病好了之后,恐怕会忘了健康是最幸福的,反而认为其他东西最重要。由此看来,当我们讨论人生的目的的时候,不能只模糊回答说“追求幸福”,还要进一步去讨论“什么是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幸福定出了两项标准:积极的活动与免于灾祸。所谓积极的活动,是指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要积极地努力实践自身的本质,将潜能充分发挥,达到最高的实现。所谓免于灾祸,就是要躲避灾祸同时不要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影响心情,带来痛苦。
人要如何积极地活动呢?亚里斯多德先将人与动物的活动加以区别,在人的活动中,凡是与动物相同的活动,都与人的幸福无关,因此,凡属于生长、繁殖或感觉的活动,都与人的幸福无关,都不是会带来幸福的活动,只有人所特有的活动才有带来幸福的可能。幸福必须要免于灾祸,只要带来任何痛苦,都不配称为幸福。
这点在亚里士多德的前辈、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皇帝,并且自己也不喜欢做皇帝的感觉,于是便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研究他心爱的自然和哲学。
据说,当时显赫于世的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赫拉克利特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被他傲慢地拒绝了。他说:“世人都活着,但是对真理与正义却是陌生的。由于可恶的愚昧,他们保持着无节制的和虚妄的意见。而我,由于已遗忘了一切罪恶,遗弃了跟随我的无度的嫉妒和身居高位的傲慢,我将不去波斯。我将满足我的卑微并保持我的一贯的意志。”
他整天和小孩玩骰子。他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这般无赖,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难道这不比你们参加的政治活动更好吗?”
同时,赫拉克利特是一个有严重精神洁癖的人。他虽然鄙弃了贵族的地位和生活,骨子里却是一个贵族主义者。不过,他心目中的贵族完全是精神意义上的。在他看来,区分人的高贵和卑贱的唯一界限是精神,是精神上的优秀或平庸。他明确宣布,一个优秀的人抵得上一万人。他还明确宣布,多数人是坏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好的。他所说的优劣好坏仅指灵魂,与身份无关。‘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陋的。’我从这句话中听出的意思是:那些没有灵魂的家伙,不管在社会上多么风光,仍是一副丑相。”赫拉克利特希望从精神的崇高中获得幸福。
这样看来,赫拉克利特是符合亚里士多德幸福标准的人,他放弃了自己不喜欢的王位,避免了不必要的灾祸;同时又专注于精神的研究,积极地活动,希望从中获得幸福。在上述两项标准之下,到底什么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借着其积极性,可以使人免于灾祸、获得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那就是理性活动。所谓理性或明智,就是亚里士多德智慧之学的工具,借由理性,不但可看出人类所应实现的自我本质,更可察觉祸福之所系。
02 幸福,转身即是
以爱情开始而以理想结束的一生是幸福的。
——【法】帕斯卡尔
什么是幸福?法国小说家方登纳在《幸福论》中所阐述的定义是:“幸福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肉体与精神所处的一种境界能使我们想,“我愿一切都如此永存下去”,或如浮士德对“瞬间”所说的,“哟!留着吧,你,你是如此美妙”,那么我们无疑是幸福的。
在生活中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各有不同。许多时候,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而觉得别人的幸福很耀眼。
然而,尽管他们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但幸福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有时候真实的幸福恰恰不是先求而后得,而是在困境之中与之邂逅的。
一个人一直抱怨没有鞋穿,见到没有脚的人之后,因自己的健全而体味到了幸福。一个失恋者被痛苦折磨得死去活来,他恨命运不济、造物不仁,让自己变为孤独而又畸形的人,但当他见到一个失去双臂的人用脚写字、缝衣服的时候,突然觉悟到丢失一位心上人比起丢失双臂来实在微不足道,虽失掉了心灵揽系,终究还能重新振作起精神,饱尝青春之甘美,沐浴生命之恩泽——他从振作精神中体味到了幸福。
人最难能可贵的是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付出的是什么,从而正确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快乐地享受自己的幸福。
从前,有一个公主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就向别人请教如何能够让自己变得幸福。别人告诉她找到一个感觉幸福的人,然后将他的衬衫带回来。公主听后派自己的手下四处寻找自认幸福的人。手下碰到人就问:“你幸福吗?”回答总是:不幸福,我没钱;不幸福,我没亲人;不幸福,我得不到爱情……就在他们不再抱任何希望时,从对面被阳光照着的山冈上,传来了悠扬的歌声,歌声中充满了快乐。他们随着歌声走了过去,只见一个人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阳下。
“你感到幸福吗?”公主的手下问。
“是的,我感到很幸福。”那个人回答说。
“你的所有愿望都能实现,你从不为明天发愁吗?”
“是的。你看,阳光温暖极了,风儿和煦极了,我肚子又不饿,口又不渴,天是这么蓝,地是这么阔,我躺在这里,除了你们,没有人来打搅我,我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你真是个幸福的人。请将你的衬衫送给我们的国王,公主会重赏你的。”
“衬衫是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过。”
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自我感受,就像上面故事中的那个躺在山坡上的人,他连衬衫都没见过,可以说在物质上很贫困,可是他依然感到很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有钱人物质生活优越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钱人不一定有幸福,更重要的是,就算有幸福存在他也可能感受不到。放弃自己的追求,跟随别人的足迹,就会偏离自己人生的轨道。我们可以追求金钱,但是幸福生活的标准本身并不是由那些富人们定出的。钱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态度。也许我们终生都不能够大富大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自己平凡普通的生活中找不到幸福,找不到健康的身体、充满活力的心、相亲相爱的家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位哲人曾说:“当鞋合脚时,脚便被忘却了。”人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在于,人在心灵上难以满足,对生命有太多的不满和抱怨,唯独少了一份感激,快乐也因此与他们无缘。如果我们还活着,如果我们还不是特别的穷困潦倒,如果我们还有健全的四肢,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生命充满感激呢?
03 幸福三要素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幸福。越往前去,它就越多,越多。
——【法】罗曼·罗兰
哲人说,幸福和快乐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是有希望。
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
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就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地生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
二是有事做。
一个英国老妇人,在她重病自知时日无多的时候,写了如下的诗句:
现在别怜悯我,永远也不要怜悯我;
我将不再工作,永远永远不再工作。
很多人都有过失业或者没事做的时候,这时他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空虚。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事做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
三是能爱人。
诗人白朗宁曾写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
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成百上千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有了希望,人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有事做,人生就避免了空虚与无聊,而变得充实起来;能爱人,人生就有了情趣,不枯燥。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你的生命必将缤纷多彩。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曾塑造过一个奥勃洛摩夫的形象:他“胸怀大志”,也颇有才气,常常“突然产生一个思想,像大海里的波涛似的在他头脑中起伏奔腾。随后发展成为一种企图,使他的血液沸腾,筋肉蠕动,血脉膨胀。于是,企图又变成志向。他受到精神力量的激动,一分钟内迅速地改变了两三次姿势……”可是,从早上到黄昏,他只是躺在床上,整整一天什么事情也没做。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多余的人”的形象。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只要想做,就立刻去做”,是成功者共同的行为准则。
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大慧禅师,门下有位弟子道谦,参禅多年,却始终无法开悟。
一天晚上,道谦诚恳地向师兄宗元诉说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恼,并且请求宗元帮忙。
宗元说:“我能帮你的,当然乐意之至,不过有三件事我无能为力,你必须自己去做!”
道谦连忙问:“是哪三件?”
宗元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的饮食不能填饱你的肚子,我不能帮你吃喝,你必须自己饮食;当你想大小便时,你必须亲自解决,我一点也帮不上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道谦大悟,因为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也决定善用自己的力量。
生活中,很多事情如果不是自己想追求、自己想得到,根本不能激发任何动力,以意兴阑珊的态度去面对,别想幸福会从天上掉下来。
别只是羡慕别人外在的光鲜亮丽,却忽略了他们背后努力打下的根基。想要获得成功,就得动手去学,动手去做。有开始,才有后来,这是不变的道理。
04 幸福是对缺憾的不苛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东坡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总有不足。留些遗憾,反倒使人清醒,催人奋进。没有皱纹的祖母最可怕,没有遗憾的过去无法链接人生。人生确实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即使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历史记载,西施的脚大,王昭君双肩仄削,貂蝉的耳垂太小,杨贵妃还患有狐臭。道理虽然浅显,可当我们真正面对自己的缺陷、生活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时,却又总感到懊恼、烦躁。在《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可笑而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娟秀的太太,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美眷。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和,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柳眉、凤眼、樱桃小口,瓜子脸蛋上却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突兀、怪异。
这位丈夫对于太太的鼻子终日耿耿于怀。一日出外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宽阔的广场上,四周人声沸腾,争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单薄、瘦小清癯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汪汪的泪眼,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决定她一生命运的大男人。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了。好极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于是,他不计一切,买下她!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兴高采烈地带着女孩子日夜兼程地赶回家,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把女孩子安顿好之后,他以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着血淋淋而温热的鼻子,大声疾呼:“太太!快出来哟!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什么样贵重的礼物,让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疑惑不解地应声走出来。“喏,你看!我为你买了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试试。”
丈夫说完,抽出怀中锋锐的利刃,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那个漂亮的鼻子始终无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可怜的妻子,既得不到丈夫辛苦买回来的端正而美丽的鼻子,又失掉了自己那虽然丑陋但是货真价实的酒糟鼻子,并且还受到无妄的刀刃创痛。而那位糊涂丈夫的愚昧无知,更是叫人可怜!
有些人以为自己是在追求完美,其实他们才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们是在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根本不存在的完美。
完美主义的人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很自卑。因为他很少看到优点,总是关注缺点,总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于是就很少有机会获得信心,当然会自卑了。人生确实有许多不完美,但我们可以选择走出不完美的心境,而不是在“不完美”里哀叹。
05 幸福是对本我的追随
一个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适用于一切病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
——【瑞士】荣格
很多人对人生每每抱有一种力求完美的心态,凡事都要全力以赴,事事都不能落后于人,可是人生根本没有什么所谓“十全十美”的事情,你又何必把自己折腾得这么累?凡事尽力而为即可,无法改变的事情就不要过度在意,要懂得从内心善待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一个圆环被切掉了一块,圆环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来,于是就到处去寻找丢失的那块儿。可是由于它不完整,因此滚得很慢,它欣赏路边的花儿,它与虫儿聊天,它享受阳光。它发现了许多不同的小块儿,可没有一块适合它。于是它继续寻找着。
终于有一天,圆环找到了非常适合的小块,它高兴极了,将那小块装上,然后又滚了起来,它终于成为完美的圆环了。它能够滚得很快,以致无暇注意花儿或和虫儿聊天。当它发现飞快地滚动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时,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块又放回到路边,缓慢地向前滚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完整的圆,生命中有些东西原本是可以舍弃的,太完美的结局往往像那个完整的圆一样,会失去很多曾经拥有的快乐。
哲学家伏尔泰曾言:“幸福,是上帝赐予那些心灵自由之人的人生大礼。”这句话足以点醒每一个追求幸福的人:要做幸福人,你首先要当自己思想、行为的主人。换言之,你只有做自己,当个完完全全的自己,你的幸福才会降临!这就是幸福的秘密。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瑕的,难道有缺点和不足就注定要悲哀,要默默无闻,无法成就大事吗?其实缺憾也是一种美,如同断臂的维纳斯。只要你把“缺陷、不足”这块堵在心口上的石头放下来,别过分地去关注它,它也就不会成为你的障碍。
06 自卑是幸福最大的敌人
自卑往往伴随着懈怠。
——【德】黑格尔
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不良情绪,对人的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它表现为对自我的能力评价偏低,因而使人忧郁、悲观、孤僻,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他们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这往往导致一个人精神颓废,缺乏幸福感,终日消沉。然而,自卑就不能摆脱吗?
阿德勒是一位奥地利人,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可是,童年的阿德勒却一点也不快乐。他与哥哥虽是一母所生,但哥哥身体强壮,活泼开朗,人见人爱,阿德勒却自小体弱多病,而且还是个驼背。五岁时的大病,更让他的身体进一步被摧残。幸运的是,阿德勒考入大学,毕业后当了医生,后来提出了“自卑情结”。
他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追求卓越是人类动机的核心,而如何追求卓越,则是取决于每个人独特的生活风格。追求卓越是一种天生的内驱力,使人力图成为一个没有缺陷的人、一个完善的人。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自卑,可能是由于自身的缺憾,也可能是来自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曾经被自卑的阴影所笼罩。有自卑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自卑感被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日积月累形成一种自卑的情结,从而使自己永远生活在自卑之中。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弥补自己的缺点。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蒙斯原先患有严重的口吃,而且呼吸困难,声音微弱。古希腊非常崇尚雄辩术,他立志要当一名雄辩家,并相信自己能成功,于是他刻苦训练,把石头含在嘴里练,把自己关在地下室练,虚心向名人学习。他通过艰苦的努力,最终成为了“雄辩之父”。
与赛因斯类似的是德国天才哲学家尼采。尼采出生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又矮又瘦,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他曾追求过一个美丽的姑娘,但因为太笨拙,没有成功,这使他更加自卑。然而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超越了自卑,战胜了自卑。因为自卑而产生的动力使他比别人更努力,付出更多。最终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蝼蚁卑微,但它从来就不嫌弃“自我”。它从不因自己的外形和表现,以及在这个星球上所存在的价值比重的多少而感到自卑。或许一个伤害就会使它失去了一条腿甚至生命,但面对如此脆弱的“自我”,它是从来不会自怜自叹的,它只知道做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或许某种时候,当我们感觉在生活中一切似乎退无可退或看不到方向的时候,我们不妨把自我的认识回归到一个生命本身。
是的,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罗素说过,对自我的过分关注是不幸福的来源之一。自卑作为每个人身体都存在的因子,是被它控制,还是控制它,超越它,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具体应该如何选择,也是每个人自己心里最清楚的。
07 幸福因分享而温暖迷人
快乐和幸福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
——【法】罗曼·罗兰
马塞尔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人活在世界上都只是旅客,而不是归人。既然只是旅客,又何必在意自己“有”什么呢?我们应该在意的是,自己“是”什么,如何“做自己”。人生的一切,最后都不能带走,我们要懂得与人分享的道理。分享不单指金钱上的分享,也包括关怀、知识、信念以及尊重。
很多人都有参加旅行团的经验,在旅行的过程中大家会互相帮助,如果是到了国外,同胞之间更会互相照顾。然而,等回到故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会淡漠许多。事实上,人生整个说来就是一个旅行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因缘分而有机会在一起,应该珍惜及感受相处时的缘分,共同分享生命中值得拥有的温暖与关怀。
有一句名言说:“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学会分享、给予和付出,你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和满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智德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转眼三年后的秋天,院子里长满了菊花,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中。
来禅院的信徒都不住地赞叹:“好美的花儿啊!”
有一天,有人开口向智德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智德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株,挖出来送到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前来要花的人接踵而至,络绎不绝。这样一来,没过几天,院里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们看到满院的凄凉,忍不住说:“真可惜了!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的菊花。”
智德禅师微笑着说:“可是,你想想,这样不是更好吗?因为三年后就会是满村菊香了啊!”
“满村菊香!”弟子听师父这么一说,脸上的笑容立刻如菊花一样灿烂起来。
智德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啊,因为这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有了美好和幸福,不是独自一个人享受,而是让大家共享,并且把美好和幸福分送给每一个人,直至大家都分有一份。
幸福犹如香水,你不可能泼向别人而自己却不沾几滴。的确,在生活中,超越狭隘、帮助他人、撒播美丽、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快乐、幸福和丰收会时时与我们相伴。对此,罗曼·罗兰说得很精彩:“快乐和幸福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在人生的旅途中,把每个相遇、相处的人都当作同行的朋友,共同分享途中的美景、关怀与感悟,生命会因分享而温暖美丽。
08 幸福与功利背道而驰
利益支配着我们在道德上和认识上的一切判断。
——【法】爱尔维修
要拥有什么你才会幸福?有人说为了钱,因为钱能使我们过得更好;有人说是为了权,因为权能使我们获得更体面;有人说是为了情,因为情能使我们过得更惬意;有人说是因为利,因为利益才是生活的本质。
每个人都是赤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然而他必须占有才能生存。当所有人都想占有,但资源却是有限的时候,对于利益的争夺便不可避免。因此功利主义思想古则有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提出过人生的目的在于摆脱痛苦和寻求快乐,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最大利益。
在功利主义者边沁看来,“善”就是最大地增加了幸福的总量,并且引起了最少的痛楚;“恶”则反之。而这种快乐和痛楚,边沁将他们同时定义为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边沁认为,自然将人置于乐和苦两大主宰之下,由此决定我们应当做什么,将会做什么。基于这种基础,他以功利原则的价值判断为基石,认为:快乐就是好的,痛苦就是坏的,因为人的行为都趋利避害。
功利主义主张了人的个人利益,认为只有人的个人利益才是最实在的。边沁的这一思想是值得肯定的,总比那些教导我们为了虚幻的信仰或者大而无当的理想而去压抑个人欲求、牺牲个人利益的学说要进步得多。最起码,这种学说和观点很真诚。但是,这种说法也有其不足,比如,人的本性在于追求个人利益,难道人只是在追求个人利益吗?为什么很多人宁愿放弃或者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以成全其他的目标?再者,幸福能否量化?是不是利益追求得越多,我们就会感觉到越幸福,我们行为的出发点,是不是每次都要权衡一下利益的得与失?
利益与生存有关,但生存并不等于生活。人活在世上,生存是第一位的,是前提,但不是人生的全部。生存的意义只在于是一种必需,是存在于物质世界的一种必需,是一种现实性的概念。而生活则是在于感受和领悟生命的极乐,生命的狂喜。因此,在人类世界中,生存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因此,利益也不是人生的全部。
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钢琴家的手在一次车祸中受伤了,她再也不能演奏了。这为什么对她是不好的呢?功利主义会说,这是不好的,因为这导致她痛苦,并且消除了她快乐的源泉。但是,假设她发现了能够给她同样多快乐的其他东西——比如,她从通过电视观看曲棍球比赛得到的快乐,与她曾经从演奏中得到的快乐一样多——为什么她的事故仍然是一个悲剧?功利主义者只能说,只要她想到自己曾经是什么样,就会感到挫折和沮丧,而这就是她的不幸。但这种解释不幸的方式似乎误入歧途了。
功利主义的目的在于追求一种可以简单计算的最大的“幸福”,在这个原则下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便以简单的“是否对我有用以及有多少用”来衡量。人都当生存与生活发生错位时,功利的头脑就会成为目的,所有的行为都是受着功利主义的左右,那就等于是仆人在充当主人的角色。一个人如果越是追求实利,他就越得不到满足,因为总有比他现在得到的更大的利益。功利主义者追求最简单化的幸福,但实际上他们连一丝幸福都感受不到。
09 从缺憾中提炼幸福
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段人生,只是个草稿,有一次誊写,该有多好。
——【俄】契诃夫
每一个人在心中都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冲动,当一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残酷体会得越深时,他对完美的追求就会越强烈。这种强烈的追求会使人充满理想,但这种追求一旦破灭,也会使人充满绝望。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十全十美的,或多或少的总有瑕疵,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使它更完美一些。智者告诉我们,凡事切勿苛求,如果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你会活得更快乐!
人生有所失才会有所得,只有放弃一部分,我们才会得到另外一部分;只有放弃某种我们凭惯性而固守着的东西,才会得到另一些真正有益于人生的东西。
要适应一种生活,就必然要放弃某些观念和欲望。放弃得当,我们才会解脱种种有形或无形的羁绊,打破种种思想上和行动中的禁锢,甩掉“包袱”,轻装前行,更快更好地进入最佳的状态。
某个城市里,有一天来了一个老人。这老人一看便知是位来自远方的旅人,他背着一个破旧不堪的包袱,脸上布满了风霜,他的鞋子因为长期的行走,已经破了好几个洞。
老人的外表虽然狼狈,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不论是行走或躺卧,他总是仔细而专注地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
老人的外貌与双眼组织成了一个极不统一的画面,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人们窃窃私语:这不是普通的旅人,他一定是一个特殊的寻找者。但是,老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
一些好奇的年轻人忍不住问他:“您究竟在寻找什么呢?”
老人说:“我像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发誓要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于是我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寻找,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一个村落又一个村落,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完美的女人。”
“您找了多长时间呢?”一个年轻人问道。
“找了六十多年了。”老人说。
“难道六十多年来您都没有找到过符合条件的女人吗?会不会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女人呢?那您不是找到死也找不到吗?”
“有的!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女人,我在三十年前曾经找到过。”老人斩钉截铁地说。
“那么,您为什么不娶她为妻呢?”
“在三十年前的一个清晨,我真的遇到了一个最完美的女人,她的身上散发着非凡的光彩,如仙女下凡一般。她温柔而善解人意,她细腻而体贴,她善良而纯净,她天真而庄严,她……”老人边说边陷进深深的回忆里。
年轻人更着急了:“那么,您为何不娶她为妻呢?”
老人忧伤地流下眼泪:“我立刻就向她求婚了,但是她不肯嫁给我。”
“为什么?”
“因为她也在寻找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
在这个世界上,完美是最美好的,那些知道自己有缺点的人往往会感到惭愧,也会更加努力,希望能够使自己成为完美的人。
也有人认为做事精益求精就是讲究完美的心态,其实大错特错。精益求精是一种对自己、他人、工作负责的态度,要求较高,状态是自我满意;而完美有时表现得是不近乎常理,不切实际,容易产生压力感——因为任何人都懂得所谓的完美其实并不存在。
有个叫伊凡的青年,读了契诃夫“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段人生,只是个草稿,有一次誊写,该有多好”这段话,十分神往,打了份报告递给上帝,请求在自己的身上做个试验。
上帝沉默了一会儿,看在契诃夫的名望和伊凡的执著份上,决定让伊凡在寻找伴侣一事上试一试。
到了适婚年龄,伊凡碰上了一位绝顶漂亮的姑娘,姑娘也倾心于他,伊凡感到非常理想,他们很快结成夫妻。不久,伊凡发觉姑娘虽然漂亮,可她一说话就“豁边”,一做事就“翻船”,两人心灵无法沟通。于是,他把这一次婚姻当作草稿抹掉了。
伊凡第二次的婚姻对象,除了绝顶漂亮以外,又加上绝顶能干和绝顶聪明。可是也没多久,他发现这个女人脾气很坏,个性极强,聪明成了她讽刺伊凡的利器,能干成了她捉弄伊凡的手段,他不像她的丈夫,倒像她的牛马、她的工具。伊凡无法忍受这种折磨,他祈求上帝,既然人生允许有草稿,请准予三稿。
上帝笑了笑,也允了。
伊凡第三次成婚时,他对妻子的要求,又加上了脾气特好一条。婚后两人和睦亲热,都很满意。半年下来,伊凡的娇妻突然患上重病,卧床不起,一张病态黄脸很快抹去了年轻和漂亮,能干如水中之月,聪明也一去不返,只剩下了毫无魅力可言的好脾气。
从道义角度看,伊凡应与她厮守终生;但从生活角度看,继续共同生活,对伊凡而言无疑是相当不幸的。人生只有一次,无比珍贵,因此伊凡试探着询问上帝能否再给他一次“誊写”的机会。
上帝面有愠色,但想到“试点”,最后还是宽容他再作修改。伊凡经历了这几次折腾,个性已成熟,交际也老练,最后终于选到了一位年轻、漂亮、能干、温顺、健康……什么都好的“天使”女郎。他满意透了,正想向上帝报告成功,向契诃夫称道睿智,不想“天使”竟要变卦:她了解到伊凡是一个朝三暮四、贪得无厌、连病中人也不体恤的浪荡男人,提出要解除婚约。
上帝很为难,但为了确保伊凡这一“试点”,未允。
“天使”辩驳说,我们许多人被伊凡当作草稿,如果试验是为了推广,难道我们就不能有一次“誊写”的机会吗?
因此陷入困惑的伊凡,在人生路上踟蹰,忽见前方新竖起一个路标,是契诃夫二世写的:“完美是种理想,允许你修改10次也不会没有遗憾!”
过分苛求完美只能带给自己终身遗憾,人的内心对一些事物、人总感觉无法满足,在对比之后甚为懊恼,殊不知,缺憾美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了男主角佟振保的爱恋,同时也一针见血地道破了男人的心理,点破了他们完美之梦破灭的本质:白玫瑰有如圣洁的恋人,红玫瑰则是热烈的情人。娶了白玫瑰,久而久之,变作了胸口的一粒白米饭,而红玫瑰则有如胸口的痧痣;娶了红玫瑰,年复一年,则变成蚊帐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则仿佛是床前明月光。
古希腊哲学导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他们走过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完美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了几步便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是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更大更饱满的,但他只能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都在犹豫中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事实是,麦田里与我们的人生途中,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最大最美”,人们要学会不对自己、他人苛求完美。我们都应该学着欣赏缺憾美,否则将被完美主义累坏了身心。
在这个世界上,完美有时也是可怕的,如果你每做一件事都要求务必完美无缺,便会因心理负担的增加而不快乐。事实上,人生的很多不幸皆由追求完美而导致。当一个人要求别人善待他时,缺点便显现无遗。完美是一座心中的宝塔,你可以在心中向往它、塑造它、赞美它,但切不可把它当作一种现实存在,否则你将陷入无法自拔的矛盾之中。可以说,事事追求完美其实是一种愚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