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最美:把握当下,过幸福人生-有平常心才能享受当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平常心是道

    近来很多人都在讲平常心,无论是劝人还是自行宽慰,总喜欢说“要有平常心”。究竟什么是平常心呢?

    佛教中的平常心即是清净心。赵州和尚曾问老师南泉禅师:“什么是道?”南泉回答说:“平常心是道。”而《般若心经》上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空是虚无清净,是自在无为。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有老师的,人的老师是大地,大地的老师是天,天的老师是道,道的老师是自然。

    无论是佛是道,终究都归于自然。万法自然,自然就是平常,融于天地,融于自然规律,心也就能变得平常。

    到了宋代,无门慧开禅师写了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天气变化,以平常心来看待,便各有各的好;若失了平常心,便看哪个季节都是厌恶的。

    一切归于自然、循于正道、安守规律,就是平常心。而若是违背自然规律,刻意做些什么,便是失了平常心。

    一个炎热的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非常难看。小和尚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种子吧。”

    师父说:“不着急,随时。”

    有了种子,师父对小和尚说:“你去种吧。”正在这时,一阵风吹过来,把种子吹走不少,只有很少一些撒在了草地上。

    小和尚焦急地说:“师父,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怎么办啊?”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是空壳的种子,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小和尚刚把剩下的种子撒在草地里,就飞过来几只小鸟,在土里刨食。小和尚着急地把小鸟轰走,然后对师父说:“不好了,师父,种子都被鸟儿吃了。”

    师父说:“没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当天夜里,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小和尚跑到师父房间说:“这下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父说:“冲走就冲走吧,冲到哪都会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寺院里光秃秃的土地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芽,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芽探了出来。小和尚很高兴地跑去对师父说:“师父,您快出来看啊,小草都长出来了。”

    师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就是平常心。

    人要有平常心。当你的心多平静一点儿时,便能多体会到眼前的感受;当你的心归于自然时,就能够从中发现意想不到的美妙。这时的你,才真正受益于当下,幸福于当下!

    话虽如此,但平常心并不是说说就能拥有的。看看身边每个人,于人生得意时招摇过市,吃饭讲究,穿衣讲究,与人交往时总喜欢听到恭维话,开着一辆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车就觉得处处高人一等,说话声音也大了很多。可是一旦受了挫折,他所承受的痛苦便要比其他人更甚。所谓爬得高摔得狠就是此理。

    人生总要向上攀登,但心却应放低、放平,这样才能始终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人活一世,钱要有、地位要有、快乐更要有。

    再看看陷于情爱中的有些人,爱得轰轰烈烈时难舍难分,恨不得同生共死,“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动听的海誓山盟,而一旦爱没了,情灭了,形同陌路还是好的,更有甚者如仇人一般,相互谩骂,言语极尽难听。若有平常心,岂会如此?爱情在,甜甜蜜蜜;爱情不在,是缘分尽了,随它去便罢。

    再看陷于名利中人,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得到想要的东西便两眼放光,欣喜若狂;若失了算计,没有得到心中所求,便气急败坏,恨不得掐死所有挡路之人。若有平常心,岂会如此?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有人说,身入红尘便是受苦受难,其实哪有这么恐怖?之所以总认为是在受苦受难,就是因为没有平常心,什么都想得到,得不到就痛苦万分,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更是煎熬不已。

    可见,平常心是多么不易得,但正是因为不易得,才要慢慢修习,使自己与自然融合,遇事泰然处之,这样才能把心腾出更多的空间,用来体会每一丝细微的感触,见微知著,拥有更多真实的喜悦。

    记得看过一篇报导,松下幸之助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道:“公司为什么得以高速成长?”他从容一笑,反问说:“如果下雨,你怎么办呢?”

    记者一愣,随口说:“那就打伞。”

    “是的,遇到下雨就打伞。这就是我企业快速成长的要诀!”

    天晴晒太阳,下雨就打伞,这就是平常心。以平常心做企业会成功,以平常心做人更能拥有幸福。该努力就努力,把握精彩的每一刻,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顺天应人,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好时节”!

    2.心安即是家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个孤儿,从小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收养。养父母对他非常疼爱,视如己出。当他20岁的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在感激养父母的养育大恩之余,也多了一件心事: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究竟是谁,哪怕只远远地看他们一眼也是好的。

    他便循着种种细小的线索不停地查找,终于让他找到了亲生父母。然而,他们并不肯与他相认,还找了诸多借口推脱责任。

    我的朋友很伤心,在那几年里,他很消沉,工作不努力,做事敷衍,觉得上天对他不公,为什么别人有美满的家庭而他却没有。

    因为他的消沉,公司辞退了他,他的女朋友也和其他男人远走高飞了。他更加绝望,夜夜在酒吧买醉,大有不喝死不罢休之态。

    他的养父母很为他忧心,在一个夜晚,他们在某间酒吧找到了烂醉如泥的儿子。他们心疼地扶起他,而他像个小孩子一样,扑进母亲怀里痛哭,不停地呢喃着:“我想回家,我想回家……”

    那次后,他突然想通了什么,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完全不再消沉,像以前一样,积极开朗、热情阳光。我问他为什么突然变了?他说自己想通了,养父母对他那么好,不就是亲生父母吗?何必非求那一点儿血缘关系呢?他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幸福的家庭,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孝顺父母。

    看着他释然的样子,我也很替他高兴。其实,他早就拥有了幸福的家庭,只不过因为以前他的心不安,总是钻牛角尖,所以才觉得上天不公。现在豁然开朗了,心安稳了,自然就有了家的感觉。

    这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但是他没有亲人,周围的人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暗地里却都在算计着要得到好处。在他内心深处,最羡慕的就是那些没有钱的普通人,可是他又怎么都舍不得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

    有一天,富翁醉倒在自己的别墅外面。他花高价雇的保镖赶紧扶住他说:“先生,我送您回家吧。”

    “家?我哪有家?哪是家?”富翁咆哮着。

    “就在那里,”保镖一指前面不远处的别墅说,“先生,我们马上就到家了。”

    “家?那怎么会是家?那只不过是我的一幢房子!”富翁凄凉地说。

    家,真是个奇妙的词。它不仅仅是一幢房子,更要有亲人在,有温情在。当你能用心体会此时此刻的温情时,那么不管在哪里,都是温暖的避风港。

    文豪苏东坡曾遭陷害被发配岭南。在贫瘠荒蛮、毒瘴肆虐之地,他却说:“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身安始于心安,如白居易所言:“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人生何处是故乡?我的故乡啊,你就在我心安的那一刹那。

    当你的内心平静不起波澜之时,你就会发现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别人给予的,也不是外界物质所能带来的,而是你汲取了当下的力量,转变为内心的智慧。

    人虽然是群居的社会性生物,但也是独立的个体,理应有独立的人生。因此,你应该学会从纷扰的社会中独立出来,这种独立,并不是身体的隐居避世,而是心灵的超然与安稳。当你能够拥有这种境界时,所处的环境就并不是那么重要了,你也能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真实。就如同天台德韶禅师的诗中所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3.当下解脱,当下安心

    曾跟同事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人30岁以前的相貌是父母给的,30岁以后的相貌是自己给的。也就是相由心生,心是什么样的,相貌就是什么样的。

    我们都很同意这个观点。她说:“那我要时时刻刻想着我是年轻的,这样就不会老了。”

    对于她的话,我并不认同。之所以会想着自己是年轻的,是因为怕衰老。也就是说实际上,在她的心中存在的是恐惧与焦虑。由内而外的,脸上就会呈现出同样的神情。

    只有当心中彻底抹去对衰老的恐惧,泰然处之,你才能得到解脱,整个人也充满神采。

    尾关宗园是日本京都大仙寺的住持,是当代著名的禅师和演说家。他经常到各地演说,信心十足。

    有一次,尾关宗园接受了一个中学的演讲邀约,并没有约定题目。他认为无非是和以前一样,谈一些教化与修行。

    演讲当天,学校的老师开车来接他,尾关宗园问:“请问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什么?”

    老师说:“学生的毕业旅行准备参观大仙寺和市内的主要寺院,所以想请你对学生谈谈京都的历史、古寺和名胜的由来。”

    尾关宗园听了大吃一惊,非常紧张,手心出汗,一直发抖。因为他对京都的历史、古寺、名胜的认识浅薄,实在没有内容可以告诉学生。

    中学老师看他不知所措的样子,笑着安慰他说:“你别想得太难,只要放轻松就可以了。”

    尾关宗园内心直打寒战,眼前一片迷蒙。到学校的路程不太远,他却觉得好像过了一世纪那么长,直到和学校校长、老师打招呼时,心里还在想:“我究竟该说些什么?”

    尾关宗园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台演讲,因为过度紧张,所以上台阶时突然绊了一跤。

    这个滑稽的动作让全场学生哄堂大笑。可这一笑,反倒让尾关宗园释然了,他想:“再也不会有比跌跤更糟的事了。”

    于是,尾关宗园的心安定了下来,站在台前镇定自若地说:“说真的,临时要我介绍京都的历史、古寺、名胜的由来,真是太难了。所以,我在半途就好想逃回去。”

    学生们又发出一阵笑声,可这已经不是轻视的笑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尾关宗园完全放轻,作了一次成功的演讲。

    这次演讲的成功当真要归功于他在台阶上绊倒的一跤。正是那一跤,使他恢复了平常心,原本紧张恐惧的情绪消失了,所以才能如常发挥,成功演讲。

    这是尾关宗园在其著作《大安心》中的一段回忆,他的结论是:“因为时钟的滴答声而睡不着,心里总是惦记着时钟的声音,这是一个缺乏安定感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睡着,而不在乎时钟的声音,就等于与它合而为一、变为一体了。”

    对于演讲,我有着切身的体会。我曾经因为工作原因接受采访,事前几天便通知我了,并告诉我大概的采访提纲。接下来的几天中,我一直在准备各种材料,以便使采访更加充实。不但如此,我还在家里进行了简单的练习,包括语速、音调、动作等等。

    到了采访开始的那一天,我从早上就开始紧张,心里没着没落,手脚也变得冰凉。虽然从表面上看去我并没什么异样,但只有我自己最清楚,心里真的是非常紧张。

    采访开始了。尽管我努力调整呼吸,尽管我一再告诉自己就当面前的采访者和摄像机是大白菜,但他们还是从我颤抖的声音中感到了我的拘谨。以至于采访中断了三四次,不断重新来过。

    这次经历,让我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演讲,不适合在大众场合露面。每当看到电视上那些侃侃而谈的人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自卑。后来我还推掉了几次类似的采访,皆因不自信,怕重蹈覆辙。

    然而,一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有一年年底,公司聚会。那次我因故去晚了,到的时候全体员工正坐在礼堂里听领导讲话。我轻轻地推开门,俯下身子,打算贴着墙边溜进去。可是领导眼睛太尖,一下就看见了迟到的我。

    领导是个很幽默的人,平时也总和我开玩笑。她马上转移话题,笑着一指我说:“我还以为公司的员工全都到齐了,看来还有漏网之鱼。想就这么悄悄溜进来可不行,不如你上台来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吧,就算是罚你了。”

    我没想到领导会这样说,只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走到台上。当时台下坐着一百多个员工,有的我认识,有的我不认识。可这会儿已经没有心思管这些了,我只是在想要表演个什么节目。

    “那我给大家唱首歌吧。不过我五音不全,唱得不好可别往台上扔瓶子。”我开了个玩笑。

    接着,我给大家清唱了一首歌,当真是不怎么好听。唱完歌,领导才放过我,让我回到座位上,继续讲她的话。

    当我坐定时,突然意识到刚才竟然一点儿也不紧张。虽然歌唱得相当糟糕,但并没有因此而自卑、焦虑,声音也没有颤抖。和上次接受采访的我判若两人。

    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想来想去,我有了答案。上次采访是预先得知的,虽然给了我准备的时间,可也等于给了我紧张、恐惧的时间,所以心里上下不安。而这次的表演是突如其来的,根本没有时间容我细想,光努力回忆歌词就调动了全部的脑细胞,哪还有时间去紧张呢?所以这一个当下,我的心是安的,是定的。

    想通了这一点,我便释然了。从此后,遇上此类的事情我便不再惧怕,总能把心安定下来。

    赶快把心从无妄、恐惧、痴念中解脱出来吧,越早解脱,越早安心;当下解脱,当下安心!

    4.日日是好日子

    人的愿望各有不同,但有一个愿望恐怕是相同的,那就是每天早上醒来,都希望今天是个好日子。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只是个愿望而已。哪会有这样好的事呢?每天都无风无浪,不会被老板批评、不会被客户刁难、不会被老妈唠叨、不会与男(女)朋友吵架……

    不要说生在红尘中会有这样多的是是非非,就算是佛门清净之人,也会遇上各种不顺心的事。

    有一天,大明寺的乐曾禅师去化斋,刚走出寺院的大门没多远,就踩了一脚小孩子拉的粪便。

    这可真是倒霉事,乐曾却哈哈大笑起来。同行的僧人看着奇怪,就问他笑什么。乐曾说:“我今天肯定走好运,化缘也会非常顺利,因为我刚出门就踩上了软黄金!”

    他一边说,一边眉开眼笑地跷着脚走到附近的麦田,将脚上的脏物磨蹭磨蹭,抖落在麦田里,嘴里还念叨着:“这可真是软黄金啊!”

    还有一次,乐曾打扫寺院时,树上的一只小鸟拉了一泡稀屎,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他的光头上。其他的僧人看到了,都大声呵斥树上的小鸟。乐曾却乐呵呵地说:“天底下这么巧的事情居然落在了我的头上,看来我的这颗光头非同一般,得好好地开发和利用。”

    其他的和尚都被他逗笑了。乐曾又仰脸对小鸟说:“以后再开这样的玩笑,要在没人的时候。不然,下次我就腾云驾雾拉到你头上。”

    还有一次,乐曾去外地主持一个大型法会。突然间,下起了瓢泼大雨,参加法会的人都纷纷离开露天会场,到附近的房屋里避雨去了。

    只有乐曾迎着暴雨健步走上法台,任凭大雨淋个痛快。不仅如此,他还在大雨中脱下自己的上衣,摆出一副淋浴的架势,乐陶陶地享受起来。

    大雨过后,大家都问他为什么不去避雨,乐曾笑呵呵地说:“这可是老天专为祝贺咱们法会馈赠的礼物,是求之不得的天浴啊!”

    如果换了是我们,遇到乐曾的这三件事,恐怕早就要抱怨连天了,觉得自己倒霉透顶,甚至一连几天都心情欠佳,遇人便感叹:“我这几天实在太倒霉了!”

    可是乐曾禅师却没有被这些倒霉事影响心情,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快乐,那么美妙。他用自己祥和平静的心,将所有的坏事都变成了好事,将不顺利的一天,变成了好日子。

    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由此,我想起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与好友弘一法师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夏丏尊先生去拜访弘一法师。见他正在吃饭,而桌上只有一碗饭,一碟咸菜,便不忍心地问道:“你不觉得这咸菜太咸吗?”

    弘一法师笑着回答:“咸有咸的味道。”

    弘一法师吃完饭,手里拿着一杯白开水。夏先生看到后,又关切地问道:“没有茶叶,你不觉得太淡吗?”

    弘一法师依旧对他淡然一笑:“白开水是淡,可是淡有淡的味道。”

    夏丏尊先生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作为故交。他知道已皈依佛门的弘一大师在年少时,也曾是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也曾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与而今的生活相比,简直是一天一地。

    后来,夏丏尊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

    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一切都好。百衲衣、破卷席和旧毛巾同样好,青菜、萝卜和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

    我想,弘一法师的快乐,也就在于他将样样看得都好。快乐就是如此,并不在于你真正遇上多少好事,而在于你的心能看到多少好事。一个眼中、心中只能看到坏事、恶事、倒霉事的人,又怎么会有好日子过呢?

    人生一世,会有数不清的坎坷与挫折,也会面临自己和亲友的生老病死。哲学家唐君毅老先生将人生比做四季。青年如春天,壮年如夏天,中年如秋天,老年如冬天。一年四季,各有景象,人生四时,也各有所得。

    这真是个很好的比喻,就如同四时的变化般,人生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有时好,有时坏,有时高潮,有时低谷。我们的心也在随着外界的环境而不断地变化,所以才有喜怒哀思悲恐惊的情绪。一念而起,心生万象,念念不停。当心安住,以平常心为道时,念念皆住。

    四时的变化是我们掌控不了的,人的生老病死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唯一能掌控的是自己的心。

    当年幼之时,我们孜孜不倦,敏而好学,纯良友爱,怀雄心壮志;当青年之时,我们奋发图强,以青春之貌、蓬勃之力傲然于世;当中年之时,我们敦厚诚恳,热情友爱,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年老之时,我们从容淡然,以一生所学为社会贡献余热,有如冬日煦阳,温暖柔和。当顺境时,我们享受人生,与人分享快乐;当逆境时,我们蛰伏磨砺,吸取教训,改进自己,重振旗鼓……这一生,岂不是丰盈、美好的吗?

    所谓日日是好日,并不是要让你没心没肺、愚昧乐观,而是要你拥有洞透世情后的洒脱与豁达,是对人生每一瞬间都负责的积极态度。

    5.不平心从计较开始

    平常心人人要有,人人应有,但却不是人人能有。是什么导致你失去平常心的呢?

    人都有计较的心理,计较人多己少,计较人有我无,计较我比人多做多少,计较人比我少做多少……就是因为计较,才会引起纷争,使人失去了平常心。

    有一户人家,父亲去世时留下了17头牛。他在遗嘱上写明:分配方式是大儿子1/2,二儿子得1/3,三儿子得1/9。

    17头牛的1/2、1/3和1/9都不是整数,又不能把牛切碎了分配,所以三个儿子很苦恼,每天都为分牛的事情吵架。

    有一位长辈,看他们每天吵架,于是就将自己仅有的一头牛送给了他们,说:“这一头牛送给你们,你们就好分配了,省得整天为了计较多少而争执。”

    17头牛加上长辈送的那一头一共是18头,这样一来,大儿子分1/2,就是9头牛;二儿子分1/3,就是6头牛;三儿子分1/9,就是两头牛。而9头、6头、两头加起来,一共是17头,还剩下长辈送的那一头牛。于是三兄弟又把这一头牛还给了长辈。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道巧妙的计算题;如果从人生来看,这就是一道人生的大题:你会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不平之事?

    其实,得到的多与少并不在于东西的数量,而是在于你的心量。心量宽,懂谦让与友爱,懂珍惜与感恩,失去也变得到;心量窄,看不见帮助与关怀,品不到爱心与慈心,得到也变失去。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不仅是心量,也是道德。有一个后妈,看见继子多吃一口肉就恨得牙痒痒,觉得亲儿会少吃一口;看到继子多添一件棉衣就偷偷扯下几两棉花,补进亲儿的棉袄里;她故意让继子去扛砖挑水,专干粗重的活儿,让亲儿在门口坐着晒太阳,美其名曰看家护院;她送继子去当学徒,给人端茶倒水,饱尝艰辛,送亲儿去读书,希望他长大后考取功名。

    继子与亲儿,谁得到的多,谁得到的少?无疑是亲儿。

    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继子勤劳能干,吃苦耐劳,成为东家的得力门徒。东家把掌柜一职交给他做,从此顺风顺水,生意也越做越大。而另一个被母亲溺爱的亲儿子,游手好闲,有书不好好读,终日惹是生非,眠花宿柳,整个家都被他败光了,而他全无本事,做什么都不行,最后沦为乞丐,连累老娘晚景凄凉。

    这时再看,继子与亲儿,谁得到的多,谁得到的少?不问便知。

    所以,计较多与少是最无谓的,因为在数量上无法体现,而是要用心量和道德来衡量。

    《佛光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不怀恨、不怨尤,就会少烦少恼。”我们之所以烦恼,是因为嫌隙太多、常常怨天尤人,当我们摈弃怀恨与怨尤,尽量把心放开,少一点儿计较,快乐当然不请自来。

    怎么样才能做到不计较?很简单,两字而已:体谅。

    人与人交往,应谨记体谅二字,无论是夫妻、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公司同事,都要靠体谅维系关系。否则就会心生嫌隙,关系也不会长久。

    体谅并不只是简单的不与人争,那未免有些消极。更多的是要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快乐与喜悦。

    当你总能体谅他人时,心境便会平和,为人不骄不躁,眼界宽了很多,耳朵也聪敏了很多,能看到许多以前看不到的,听到许多以前听不到的。这时你就变得敏感了。我所说的敏感,并不是指对嘲讽、排挤、伤害敏感,而是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提升了,一丁点儿细微的小事,也能触动你温柔的神经,让你始终生活在幸福之中。这样的人生,美哉!

    6.人生的每一层楼你都想做些什么

    远在夏商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不到20年。新中国成立后,人的平均寿命增长到了50多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现在已经可以到七八十岁了。

    80岁的人生,于年轻人想来真是漫长,甚至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于老年人想来却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还有很多事情没做。

    近日来,读到星云大师写的一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个关于人生80岁的小故事。细细品来,觉得颇有哲理。故事是说从前有两个兄弟出去登山,下山后准备回到住在80层楼的家。这时大厦的电梯发生了故障,不能运行。兄弟俩自认为是登山好手,这区区80层楼怎么能难倒自己呢?于是就自行爬楼,不等电梯。

    爬到20层的时候,兄弟俩并不觉得很累,继续努力向上爬。到了40层的时候,他们开始觉得两腿发酸,身上还背着登山时的很多行李器具,此时更显得沉重了。于是他们决定暂时把背包放在第40层,等有电梯可乘的时候再回来取。

    当他们爬到60层的时候,已经气喘吁吁,基本没什么力气往上爬了。可他们一想,只剩下20层了,干脆咬牙坚持到底吧。于是在爬最后这20层楼时,他们大汗淋漓,举步维艰,等到坚持爬完时已经筋疲力尽了。

    终于可以进家门了,然而,当哥哥把手伸进兜里准备拿钥匙开门时,突然大喊:“糟糕!钥匙放在行李中,在40层没有带上来!”

    顿时,兄弟俩像泄了气的皮球,感到一片茫然。

    这80层楼梯,象征着人生80年的岁月。前40年,身强体壮、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力强、工作卖力,对生活充满热情。40岁以后,事业稳定了,或拥有了一定的财富地位,或为糊口奔波,不论如何,也是铆足了全力在奋斗。而到了60岁,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了,已经阅尽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没有什么可令人格外激动或沮丧的了。到了80岁,两鬓斑白,牙齿都掉光了,腿也站不稳了,当颤抖地伸手想要掏出开启生命奥秘的大门时,却发现幸福的钥匙还放在沉重的行李中,不知落在何处了。

    这些沉重的行李,可能是需要赡养的高堂,可能是需要照顾的儿女,可能是事业、爱情等等。在往上爬的过程中,为了减轻负担,我们会将这些逐渐地放下,可是等到老了时再回首过去,却发现幸福已经不知去向了。这悠悠80载,除了累,什么也没有留下。

    一个人不管有多么能干,多么聪明,如果没有把握当下的能力,那么就算有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地位,也摆脱不了痛苦的感受。很多人之所以觉得一生什么也没有得到,就是没有弄明白怎么样才能活在当下。等他们明白了当下的重要时,一切都已经晚了,人生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多数人为了生计疲于奔命,像陀螺一样忙着转个不停。于是,近年来人群中便掀起了一股“慢”风,即慢生活。“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工作重要,但闲暇也不能丢。快速的生活虽然让你在人生的路上跑得很远,但很可能错失沿途的美好风景。已至耄耋之年的金庸先生就是个慢性子的人,他说:“我的性子很缓慢,不着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最后也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

    其实,快也好,慢也罢,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品味当下的心。只要你有意识地挖掘当下、发现当下、体会当下时,便能拥有真实的刹那,一分一秒也没有白过。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曾试着问自己,如果我也有80层楼梯,在每一层的时候想要做些什么呢?答案自在我心。那么,你呢?你又有些什么样的答案呢?

    7.不逞强好胜才能乐天知命

    很多人都想当英雄。

    什么是英雄?

    简单来说,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常用的概念。童话中的主人公就是荣格分析心理学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场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

    在英文中,“hero”这个词的含义,一是专指希腊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二是指为崇高的意图和勇敢的业绩牺牲自我的人;三是指在某一个领域有杰出表现的人。

    在外国童话故事中,总有一个拿着宝剑、斩杀巨龙、救出公主的英雄——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这一条条对于“英雄”的解释,让我们的心潮一次次起伏跌宕。

    然而,英雄并不是想当就能当的。有些人,从小就梦想着仗剑江湖、打抱不平,长大了,也希望能在职场中有所作为,成为战不无胜的职场将军。可惜的是,越是这样想的人往往越难成为真正的英雄,相反,他们过于极端,过于好强,使自己的身心十分疲惫。

    而有些人,从来不想当英雄,只想认真、努力、快乐地做好手头的事,但却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事业,铸就了辉煌,成为人们眼中的英雄。

    所以说,英雄不是刻意造就的,逞强好胜的人成不了英雄,还容易使心灵变得疲惫。

    但在现实社会里,偏偏有人爱做英雄,喜欢被别人关注,喜欢享受别人崇拜、敬重的目光。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但如果常常有这种心态,就难免造成一种偏激的人格,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如此一来就会对别人产生不认同和嫉妒的心理,让自己变得孤僻、孤芳自赏或者郁郁不得志。

    有一个男人,他从小就很好强,什么事都争当第一,如果考试得了第二都难过无比,暗自咬牙,必须要追上去成为第一。

    他非常羡慕电影、小说里的英雄,发誓一定要和他们一样,成为众人追捧的人物。事实也的确如此,老师、同学、亲友都对他赞不绝口,认为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很有才华的学生。

    这种性格一直伴随他长大,他以为自己会像电影里那些英雄一样,在工作岗位上风光无限。

    但事实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在工作中并没有得到比同事更多的关注,老总对他们总是一视同仁。他暗暗拿自己和同事比较,怎么比都觉得自己比其他人强,无论是相貌还是能力,都比别人更出众,老总怎么就看不到他的优点呢?

    于是他心里暗自使劲,每天加班加点,什么事都力求做到最完美。有一次他和同事接手了一项任务,他很想做出成绩给老总看,所以什么事情都比和他搭档的同事做得多,什么事情都抢在前面,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他过于想当英雄,过于想表现自己,所以只顾了自己,却没有和同事配合好,结果让老总狠狠地批评了一番。

    他感到十分委屈,自己把十二分的力量都用在了工作上,怎么还会这样呢?他的女朋友得知后对他说:“你呀,就是太想当英雄,什么事都想一个人完成,这怎么可能呢?”

    听了女朋友的话,他不以为然,当英雄有什么不对呢?人生在世不就要出人头地吗?于是他继续跟自己较劲,什么事都要做得最好。如此强大的压力让他不堪重负,他常常感到身心疲惫,心里总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似的,就连假日也不能放松下来。

    女朋友看见很心疼,经常劝他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她说:“你这是何苦呢?根本就没有人让你这样啊。你的压力与不快乐全来自你自己,何必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呢?当英雄早就不流行了,只要我们各自干好自己的工作,就已经可以了啊!”

    与逞强好胜相比,乐天知命更能使你拥有平常心。

    《周易》上说:“乐天知命,故不忧。”乐天就是乐观、开朗;知命即为知天命,懂得自然规律,用豁达的心胸面对每个人、每件事。

    乐天知命的人其实很优秀,甚至是相当出色,能在擅长的领域独当一面,他们的眼界开阔、思想深刻,但是他们简单、低调、不妄自尊大、不骄傲自满,和身边每一个人和谐相处,快乐无比。

    所以,人生在世,不要逞强好胜,否则只能求得一些虚妄的东西,而体会不到内心真正的感受。学会放开自己,万事以平常心面对,乐天知命,使心灵升华。

    8.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更是短暂的

    我曾经收到一封读者的电邮。在电邮中,他有些不客气地写道:“你总是要大家常存喜悦心,多体会人生中的快乐,但我认为你是一个根本没有受过苦、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所以才会‘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从小吃过苦,受过穷吗?你被人看不起过吗?你有过与最爱的人分开的痛苦吗?你有过事业失败的时候吗?世上哪有那么多快乐的事,一切快乐都像流星般短暂!”

    到底这位读者经历过什么样的痛苦我不得而知,但他提出的问题我却可以作答:我和80年代出生的大多数人一样,父母是回京的知青,生活水平不算贫穷但也算不上小康;父母非常疼爱我,但也有不理解我、责骂我的时候;上学的时候被老师批评过,被同学欺负过;第一份工作由于缺少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而惨淡收场;谈恋爱被人甩过也甩过别人,也曾遇人不淑,被气得痛哭几天几夜;也曾因为财政赤字而一年都没吃过午饭;尝过被人误解的滋味,也尝过和最好的朋友决裂的痛苦……我不敢说自己经历过生离死别之痛,受过颠沛流离之苦,但作为普通人来说,无非也就是这些坎坷挫折。

    对于痛苦,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重视它,告诉自己这是痛的、这是苦的,那它就越会“欺负”你;如果你将它看淡,少理睬或者不理睬,久而久之,时间就会帮你赶走它。

    那位读者说“快乐都像流星般短暂”,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如果快乐是短暂的,那么痛苦也是短暂的!

    我们常说“人生无常”。什么是无常?就是没有常态,不会永远存在。欢乐无常,痛苦亦无常。如果你觉得快乐的事很快就会过去,那么面对痛苦时,为什么不想想痛苦也会很快过去呢?

    我有一个长辈,比我父亲长几岁。他夫人早亡,只留下一个女儿。十几年来,他与女儿相依为命,将女儿视为掌上明珠。

    女儿转眼二十多岁了,到了谈恋爱、结婚的年纪。她的男朋友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本人也没有什么钱,工作不稳定,好在人看上去很老实,对她也很体贴。于是那位长辈倾其所有,在远郊买了一套房子,让他们俩结婚住。为了表明女方对婚事的真诚,他在房产证上写了女儿和女婿两个人的名字。

    婚后两年,女婿身上的恶习渐渐暴露了出来:好逸恶劳,不事生产,换了很多份工作,每次都因嫌累而做不了多久。最后,他干脆不去上班,指着妻子挣钱供他吃喝。那位长辈曾多次善意地提醒,让他趁年轻多多努力,为将来打算。可他并不领情,说得多了就很不耐烦,甚至恶言相向。

    就这样,夫妻两人的争吵不断升级,最后打算离婚。离婚的时候,女婿坚持要分得一半的房子,因为房产证上写了他的名字。

    那位长辈非常生气,当初因为信任女婿,才在房产证上写上他的名字,而今天他却要凭白无故分一半去。这可是老人一辈子的积蓄啊!

    那位长辈很激动,和女婿打了起来。结果是各有轻伤,被警察带去教训了一顿,调解了一番。最后,女儿的婚虽然离了,但房子被分走了一半,几十万就这样没有了。

    事后,那位长辈找到我父亲,老泪纵横地向他倾诉:“我这一辈子太苦了,老伴早早就去世了,撇下才几岁的女儿。我一个大男人,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好不容易把女儿拉扯大了,却看走了眼,让她嫁给了一个畜生。到最后离了婚,钱还被抢走了一半。我真是对不起女儿啊!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早点去陪我老伴!”

    我父亲拍拍他的肩膀,说了一番话:“老哥,看开点,事事无常。你净往坏处看了,应该多看看好处啊——咱俩16岁就一起下乡插队,有一次你不小心从山上滚了下去,虽然把腿摔折了,可命没丢啊,而且腿也接好了;嫂夫人去得早,可还有个宝贝女儿啊,又懂事又孝顺;虽然她嫁错了人,可现在已经了结了,新的生活正在重新开始;你被抢走了一半钱,可还剩下一半呢。最重要的是,一家人都在,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这比什么不强呢?痛苦只是暂时的,只要人在,所有的不快都会过去的。怕就怕你想不开,总死抱着痛苦不放,那样短暂的也变成永恒的了。”

    父亲的话在情在理,句句恳切。那位长辈终于想通了,擦干了老泪,重振精神。

    当时我也在场,父亲的这番话不仅开解了那位长辈,也让我铭记于心。其实人生之苦,并不在于痛苦本身。痛苦本身是没有重量的,把它放在那里,用不了多久就会被风吹走,不见踪影。它之所以会成为痛苦,是因为我们总是攥在手里、按在心里,明明已经时过境迁,却还要时时翻出来,看上一番、痛上一番。这相当于人为地为它加上了沉重的铅块,任谁也无力将它吹走。

    世上没有永远的欢乐,也没有永远的痛苦。以平常心体会当下事,欢乐时不要得意忘形,痛苦时也不用大悲大痛,这样的人生才是从容淡定、安然自在的。

    最后,我想再提一下那位长辈。后来他的女儿又结了婚,丈夫老实忠厚,事业小有成就,对妻子也很好。夫妻俩买了车、买了房,还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现在那位长辈每天弄孙为乐,容光焕发,晚年幸福。

    祝愿他们一家和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拥有真实、自在、快乐的人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