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要懂点经济学-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理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态度。钱也是有情绪的,你对它热情,它也会对你热情;你对它冷漠,它对你也冷漠。

    巧用平均成本赚大钱

    生活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没钱也就算了,好不容易有点钱人们都会如数家珍地存到银行里。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如何用手中的钱赚取更多的钱。这时人们就开始思索用什么方式才能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财富迅速增值翻倍。很多人想到了投资股票、期货等这些高风险、专业性强的投资方式。尽管这些投资方式可以获利很高,但是风险却很大,这往往使很多人望而却步。

    然而,高风险并不能挡住人们在投资理财过程中的糟糕心情,那就是既贪婪又恐惧。于是在投资风险较大的股市上人人都像在趟水,都在摸索着前行,一看到别人出手,自己就盲目地跟一把,反正要赔钱又不是我一个人赔,于是盲从就成了股市最常见的现象。

    还有一些人不盲从但很小心,经常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买了某某股票,本来已经涨了不少,可是由于害怕行情会突然下跌,于是在股票刚有上涨迹象时就急着抛出手了,从而错过了大赚一笔的机会。还有的人总是想跟着“内部消息”走,结果本来是自己打听好的内部消息,可是却经不起事实的验证,搞得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

    小竹今年三十五岁,在外企工作,晚上加班是家常便饭。不过上了几年班之后手里也攒了一部分钱,由于不满足银行的低利息,于是在工作之余就瞄上了股市。可是股市的跌宕起伏可是人人皆知的,出于保险起见,他每月固定投入300元,连续投资1年。股市在这一年之中有升有落,起起伏伏,可是由于小竹每个月只投入固定的钱,一年平均下来,小竹不仅没有赔还小赚了两千。小竹不用考虑何时出手投资,也不用天天花大把的时间来研究股票的走势,然而最终却收获了不少,这不免引起了很多人的羡慕。小竹为什么可以在对股市不管不问的情况下有所收益呢?下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小竹的做法。

    原来,小竹所使用的投资方式是在现在证券市场越来越规范的今天投资股票的一种相对不错的投资方式,那就是利用成本平均法进行长线投资。

    那么什么是成本平均法呢?成本平均法英文简写为DCA(Dolla rCost Average),其含义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在固定的投资品种上投入固定的金额。比如你每月、每季度或者每半年对股票A进行一次投资。这样一来,由于你每期所投入的资金都是一样的,因此你就可以在股票A价格较低的时候买入较多的份额,在股票A价格较高的时候买入较少的份额,这样你就可以避免在时机未成熟时一次买入过多的股本,从而减轻市场波动对你带来的影响。小竹每个月投入300元,他每个月所能买到的股票份额不等,如果当月所买进的股票份额较多,那么如果下个月或是下下个月这支股票有所升值,那么他就赚得较多;相反如果他所购入的股票价格高,份额少,如果这支股票在下个月或下下个月贬值,那么他所受的损失也不会太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巧用成本平均法投资股票可以说是一个十分不错的投资选择。但利用成本平均法投资股票还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投资时间应当相对较长。

    因为成本平均法的原理就是要通过市场的波动,通过在价格较低时买入较多的份额,以待在股票升值时获得较高的回馈。如果投入的一笔钱很快就要撤回,那么可能就取得不了理想的效果。而且在买进股票时,这支股票是否会升值是最让普通投资者头疼的问题。如果能够买入必定升值的股票,那么只要市场一波动,投资者就可以获利。这种假设虽然很好,但是很少有人能够选到这么好的股票。所以要利用成本平均法投资股票,必须得有相应的耐心。如果投资时间较短,可能在这段时间里股市波动幅度有限,股票很难实现由下跌到回升的过程,这时把资金抽走,那么获利就很难保障。所以说要利用成本平均法投资股票就必须注意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投资时间较长。

    此外,利用成本平均法投资股票除了要注意投资周期外,还要选择适合这种投资的投资品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卡奴”翻身做“卡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几乎平均每人都有至少一张信用卡,有些人为了贪图银行在办信用卡时赠送的一些小礼品,一下子办了好多种,以至于最后让自己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银行的俘虏,被信用卡牢牢地抓住,沦落成了卡奴。

    也有很多人成为卡奴并不仅仅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也是因为对信用卡的错误理解所导致的。

    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孙立坚认为信用卡是信用经济的必然产物。但信用经济并不是以收入多少作为消费的标准,而是建立在持卡人的未来可以偿还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超前消费。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房奴”、“车奴”和“卡奴”正是信用经济的最初和最坚决的实践者。遗憾的是由于人们忽略了信用经济的本质,错误理解了信用卡的功能,导致了人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王小慧在2008年办了一张信用卡,刚拿到卡时自己还为走到哪里都可以刷卡消费而庆幸。可是一个月下来,当她收到消费账单时都傻了:

    一个月日常消费5000多块钱!“我怎么都想不到自己花了这么多钱,看来以后自己就得为还款而努力了……”王小慧说,“刷卡消费真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多花了好多钱。”

    其实,我们从“卡奴”的尴尬境遇中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背负高额债务的现代人很明显是借债有余,而理财能力却严重不足。在享受到了一点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带来的方便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逐步恶化的财务困境。

    事实上,形形色色的信用卡是完全可以刷出大实惠的,关键就看你怎么刷。赵晓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拥有各种信用卡的同时,她不仅巧妙地避免了刷卡可能带给她的超额消费,而且她还通过刷卡大“赚”了一笔钱。

    她赚钱的套路是:先办一张银行信用卡,然后通过刷卡消费获得消费积分,之后就可以享受刷卡八折优惠的待遇了。然后她又在购物电视台通过信用卡购买得到了四十万元的购物优惠,接着她又把这些购物优惠转卖给亲友,而自己又通过刷卡的方式再从亲友那里把购物优惠买过来。这样她的信用卡消费积分就迅速累积到了五十万点。之后她又把这些点数在网上兑换成航空公司的头等舱机票,然后在网上以半价出售,就这样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赵晓梅非但没有被卡拖累,还通过刷卡小赚了一笔。

    看了赵晓梅的刷卡赚钱经历,或许很多信用卡持卡人都会大跌眼镜,然后忍不住感叹:真没想到刷卡也能赚钱。实际上,赵晓梅只不过是用信用卡进行了一番套利。用经济学的理论讲,套利是指期货市场上的参与者利用不同月份、不同市场、不同商品之间的差价,通过同时买入、卖出两份不同类的期货从中获取风险利润的交易行为。直白地说,就是在市场上寻找定价错误的机会,以低买进高卖出的方式获利。

    赵晓梅之所以能够通过刷卡赚钱,就在于她敏锐地发现了电视台的购物优惠和银行的优惠政策,从而利用倒买倒卖的方式迅速积累信用卡上的消费积分,从而免费获得机票,再把机票卖出,从而获利。

    虽然赵晓梅靠刷卡赚钱的方法很简单,但是要想效仿这种做法也需要不少的资金来为自己的信用卡增加信用额度,积累消费积分。那么除了利用这种方式刷卡赚钱外,信用卡是否还能刷出更多实惠呢?

    首先,想要刷出更多实惠,第一我们就要首先了解自己所申请的信用卡。因为很多人拿到信用卡后最关心的往往是自己的信用卡的信用额度,却忽视了信用卡的账单日、还款日等等。此外很多信用卡都是有自己的特色功能的,比如有的刷卡买电影票打折,有的买机票送保险等等。我们只有首先了解了这些优惠,才能让我们的信用卡发挥其最大潜力。

    其次,要想不被信用卡所累,就得先改掉无节制消费的毛病。不要以为刷卡时看不到现金的支付,消费就可以没有限度,要知道你所刷的每一分钱都是要还的,因此刷得过多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如果你实在控制不住刷卡消费,那你不妨暂时先换成现金结算,暂时不用信用卡,这样你就会懂得心疼自己的钱了。

    再次,用信用卡消费就要牢记还款日。否则过了这个日子,你所欠的费就会逐渐变多。假如你需要跨行还款,那么你就需要考虑到跨行所还的款是不能即时打到你所指定的银行的,所以,在跨行还款时就需要提前1-2个工作日去还款。否则一旦还晚了,银行就会给你算利息。而且银行并不是按照欠款金额来收取利息的,而是以上期对账单的每笔消费金额来计息。举个例子,如果你本月要还520元,但是你没有零钱只还了500元,那么这个月银行给算的利息不是以20元来计算的,而是按照520元来计算。这样一来,你就亏大了。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你可以设置关联账户。设置关联账户既可避免出现因为忘了还款而导致银行多算利息,还可以解决没有零钱的问题。

    但是被设置的关联账户中的存款一定要超过应还款的金额,否则即使设了关联账户也是没用的。

    最后,想要避免刷卡带来的诸多问题,又能通过刷卡获得实惠,那你就要做个有心人,巧刷卡多得实惠,充分利用刷卡积分功能。

    周小姐很喜欢到某一特定商场买衣服,所以她就办了一张该商场与某银行合作推出的信用卡。持这张卡在该商场购物可以享受9折优惠,而其他银行的信用卡只能享受9.5折的优惠;而且在该商场每消费一元就可以积一分,积分到一定的数就可以享受8.5折优惠,这样周小姐就节省了一笔花销。

    总之,只要你是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而且有足够的理财观念,小小的信用卡也可以刷出大实惠,而且获得实惠的方法远非这些,就看你怎么去发现,怎么去利用。

    收支平衡很重要

    俗话说,花钱容易,赚钱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理智的做法应该是在争取提高收入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收支平衡,否则就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常有这样的体验:费了好长时间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转眼工夫就花费一空。于是我们常常感叹:“钱太不经用了”、“钱太不值钱了”。而要扭转这种情况,我们只有注重收支平衡,才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等到个人“经济危机”到来时才不会徒发感慨。

    然而均衡看起来很简单,可做起来却很难。均衡可以说是一门艺术,一门妥善处理某些关系的艺术。比如说人和人的关系,钱和人的关系等等,尤其是在理财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把均衡理解成一种静态,一种确定。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也能发现:只有当事情处于不变的状态时,人们才有机会观察、认识它们。

    如果事情一直不停地发展,变化无常,要认识它们是困难的。

    其次,均衡还要求事物即使是变化的,那些变化也需要是缓慢地、一点一点发生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马歇尔有一句名言:自然不能飞跃。所谓的“不能飞跃”暗指变化比较慢。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事物在变化时由于受着不同力量的影响,而这些力量刚好又在方向上具有不一致性,因此各种力量之间可能就出现了抵消,因此事物的变化常常是缓慢的,而非突然的。

    这就好比你熟悉的一个人,如果他每天变化的节奏过于频繁,今天和昨天的样子差距太大,过不了两天你就会认不出他来。均衡亦是如此,它也是一点一点达到的,属于边际考虑的结果。在经济学上说起来,人们把边际好处叫边际收益,把边际坏处叫边际成本。而均衡就是人们不断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结果。

    这样说还是抽象,我们具体来看个事例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均衡在经济学上的含义了。以下是一个三口之家在理财方面的均衡理财的指导策略。

    王女士,今年35岁,某公司管理人员;其丈夫李先生是某大学的大学教师,他们有一个3岁的女儿。家庭年均收入10.02万元(年终奖约3万元)。

    这一家人目前有一套120平方米的按揭房,贷款10.5万元(贷款年限10年),每月只需要支付1130元,已经支付了5年。另外,该家庭还有学校分配的住房一套,约50平方米,现在家人不住该房,向外出租,年租金约1万元。到目前为止,这家人的存款只有4万元,均为活期。平时家庭开支属于一般水平(含房屋按揭):4500元。

    就他们这家人目前的情况看来,他们期望中的理财目标为:1.尽可能较大幅度改变家庭现金及存款的数额。2.有效进行部分尝试性投资理财。3.为女儿购买教育金和意外伤害及住院医疗保险。4.准备3年后换房。

    下面我们对王女士一家进行财务分析:

    首先,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王女士的家庭经济状况还是良好的,也能够承受一定的风险,因为王女士的先生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但是凭他们的条件目前还只能选择风险比较小、相对稳定、收益水平比较好的短期投资品种进行投资。

    从案例中可知,王女士家的资产流动性比率比较高。因此,像王女士这种收入稳定的家庭,他们家流动性资产总额保证3个月开支即可。

    这样既可以确保资金的灵活性,又可以提高投资报酬率。而一旦生活中出现急需用钱的状况,也不会着急上火,可以从容地应对。

    目前王女士的家庭资产中,流动性资产和流通性投资总额为4万元,加上年终奖3万元和存款4万元,全部资金为11万元。应用经济学的知识,王女士一家就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调节家庭理财投资,从而达到家庭各方面的平衡。

    1.王女士该调整家庭的存款数额。目前,她家庭的活期存款数额为4万元,其实,从经济学角度来思考,他们没有必要留出如此多的灵活性资金。因此,王女士一家完全可以把存款调整为2万元作紧急预备金。

    2.上面调整之后富余出来的2万元可用于尝试性的投资理财。考虑到王女士对理财知识不熟悉,所以刚开始她可以选择投资基金或在专家的指导下投资基金。这是因为基金在保证灵活性的同时,收益性也高于活期存款,资金的安全性也比较高。等王女士在对投资产品都有所熟悉后,便可以进行有较大风险的投资。

    3.为了达到家庭预期的目标,王女士可以每年用5800元为女儿购买教育金和意外伤害及住院医疗保险。然后,每年用4800元缴费15年,为女儿购买“未来之星少儿险”。这样,在女儿15岁的时候她可领到每年5000元(现时3500元)的高中教育金,18岁时便可领到每年1.5万元(现时9400元)的大学教育金,25岁时可领到4万元(现时2万元)创业基金。

    最后,他们还可以用1000元为女儿购买意外伤害及住院医疗保险,保险金额为5万元,这样,各方面都得到了保障。

    4.如果要达到家庭3年后换房的目标,那从现在开始每年就需要节约3.58万元。

    至此,我们看到王女士家庭的收支分配相对均衡了,应该说也是达到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均衡是不是变得简单了?其实均衡的本质是一种受力情况的均等,用个通俗的说法,就好比胸口碎大石,用锤子直接去锤人,一锤下去肯定闹出人命,哪怕你功夫很好;但是要垫上一块石头,使得全身受力程度相等,这样就没有太大问题了。家庭理财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家庭不重视资金分配合理化,高收入的家庭,也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甚至导致“金融危机”。

    由此来看,在投资理财方面,收支均衡很重要,只有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保持各种收支均衡,才可以实现在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开源节流巧生财

    有位理财专家说过,理财要靠两只手,一只手节流,一只手开源。

    的确只有在节流的前提下多开源增加收入我们才能实现财富逐渐积累的目的。

    有些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人往往喜欢说这样一句话: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花出来的!这话尽管有失偏颇,但从某个侧面倒也说明一个问题,即:节省不是理财的根本,其根本应该是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多开源,多赚钱,才能实现财富的真正增加。

    事实也的确是如此:如果致力于省钱之道,你就会丧失赚钱的动力。尤其在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巨大的大城市里,节省或许对资金会有缓解作用,但要想经济富裕、手头宽裕的话,就应该学会一手抓节流,一手抓开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那么如何抓节流呢?这是个历来都颇受欢迎的全民性话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时期,更是被家庭主妇们安排在每日日程中作为战略性课题来探索研究。市面上到处可见的节省秘笈之类的书籍也是很好的例证,网络上“省钱达人”更是层出不穷,各种省钱方法让人应接不暇。

    在整体经济状况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节省几乎成了一种时髦。于手头并不太宽裕的工薪族来说,节省可能真的是比较重要的一课。我们不妨学习一些日常节流的实用方法。

    吃饭节流方法。

    对于工薪族来说,日常的伙食、交通等必要支出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生活中是很难省下钱来的:该吃的总是要吃,该喝的总要喝,必要时也难免打个车代步,应该说这些钱都是刀刃上的钱。但当你看了一些“省钱达人”的做法后,相信你肯定会有新的想法。尽管他们的方法并不新奇,但却很实用。

    李小姐是一位普通白领,上班的地点离家较远,所以午餐的问题只能是自己着手在外面解决。外面一顿饭的价钱几乎所有上班的人都有了解并咋舌,并且众所周知在金融危机期间,很多公司采取不裁员但减薪的对策。不幸的是,李小姐所在的公司刚好就采取的是这种政策,也就是说李小姐每个月的工资也受了一定影响。

    之前,李小姐的午餐几乎都是与公司里关系较好的同事一起到公司附近一家餐厅“拼饭”。AA下来大约每人花费为20~25元,也就是说之前李小姐每月的午餐费是在600元左右。现在,为了节省这部分花销,李小姐选择了自己下班之后做饭并带便当上班的做法,只需花费10元左右就可以吃顿美味丰富的午餐,这比之前的AA制花费划算了不少。

    交通节流方法。

    刘小姐属于无车族,但事实证明她每月的交通费用也差不多够养车了——因为她经常打车上下班,每天的费12元。算下来,刘小姐每月花在交通上的费用在500元左右。为了省钱,她选择了找人一起“拼”的士的做法。

    经过筛选,刘小姐发现公司同事有8个人是和自己同方向的。如果每次想要打车回家的时候能拼够三四人,那毫无疑问每个人的费用将大大减少。因此,刘小姐马上开始实施了拼车的计划,结果证明,她每个月的交通费一下子省到了200元以下。

    购物节流方法。

    要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尽可能地享受商家提供的优惠,也是省钱的一个好诀窍。生活中有很多的方式可以不仅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又能减少消费开支。

    1.用好会员卡或者返券。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商场或者商店为了吸引顾客或者保持顾客源,都会推出会员卡或者返券。无论商家再怎么精明,对于消费者来讲,能拥有一张卡或者是参加返券活动是比较划算的一种做法,因为这样一般会有不同的折扣。

    另外,选择用信用卡消费其实是不错的方法。我们知道时下的信用卡,一般有两大功能,一是既有信用卡功能又能在商场里当贵宾卡进行打折;二是还能当作某卖场、超市的会员卡享受积分返券的功能。事实上这也成为工薪族常用的做法。

    2.走上网上购物的道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网上购物已经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购物乐趣的购物方式实际上还有很多的优惠:

    首先,窝在家里不用出门省下了一笔交通费;其次,不用去外面逛街而遭受口渴肚饿,还省下了一笔饮食开销。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般购物的时候都喜欢大吃一顿。再次,网店由于没有实体店那么高的房租、水费、电费等开销,他们的利润相对而言较高,商品的价格就会相对低一些。

    当然了,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下,虽然节流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也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如果能在这节流的基础上还能再开源的话,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手头也会宽裕很多,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下某些“开源达人”的开源高招。

    陈先生家住商品房小区,家里在购房的时候刚好买了一个车库,但陈先生家里没有车,目前暂时也还没有购买汽车的意向。也就是说,这个车库这会儿除了放置杂物之外没有什么可用之处。看着闲置的堆杂物的车库,妻子与他在商量着如何给家里开源节流时,便想到了出租车库这个想法。

    陈先生于是在小区里张贴了广告,而车库也很快就以200元/月的价格租了出去。这样一来,一年陈先生家里就凭空多了2400元的收入。这总比让车库空着来得实在吧?

    其他,还有很多类似的开源方式。例如时下比较流行的“租大住小”、“旧物脱手”、“资源共享”等,实践证明在自己家里某些物品会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下,理智地将这些资源开发出来为自己开源,是非常理智的行为。

    由此我们看到,开源节流不愧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方法,而且开源节流的做法还会使人们逐渐养成理财的良好习惯。所以在日常消费中,我们应该植入这种意识,并将其变为实际行动,最后变成习惯。

    买点保险给未来系好安全带

    理财方式有很多种,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理财观念,而是不知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理财方式,是选择稳定性最高的,还是选择回报率最高的呢?很多人总是犹豫不决于这两个选择之中,以至于两者都不愿舍弃,最终导致选择错误、损失惨重的结果。

    要想避免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系统地了解一下理财方式,或者说是投资种类,而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些基本的理财工具。

    一般来讲,经济学中常用的理财工具分为三大类:一是基础型理财工具,这里包括银行储蓄等;二是避险型理财工具,如国债、健康保险、金银、房产、分红保险等;三是风险型理财工具,如我们平常经常可见的股票、基金、投资连接保险、万能保险、收藏品等。当然,不同的理财工具所面临的风险也各有不同,毫无疑问收益越高的风险也就越大。

    从理财工具的种类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些理财方式中风险最低的方式就是把钱都放在银行里。不过从严格意义来说,储蓄并不能算是一种长期的投资工具,但因为它具有灵活、方便、变现能力强,可随时取回资金且有一定利息收入等特点,的确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资金保管方式。相反,让人心跳加速的股票并不算是一种很不错的资金保管方式。

    高回报,同时具备高风险的股票,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起的。事实上,股市对人的专业知识和心理承受能力要求都非常高。而基金也具有利益共享,同时风险共担的特点。很多人却认为购买基金就是在请专家帮忙赚钱,但事实上它并非包赚不赔的。债券,虽然是回报稳定的投资方式,但它却是要等到一定时间才能收回的钱。而房产又是投入大、回报期限较长的理财方式。其他诸如外汇,可以说是真正用钱赚钱的理财方式;而信托则是贵族才能玩得起的金钱游戏;收藏是高雅而又专业的理财方式,不是人人都能玩转收藏。

    的确,要想在众多理财方法中选出一种最保险、收益最稳的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就需要我们预先筹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日后的生活做好安排,然后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将每一分钱的价值最大化,而购买保险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毋庸置疑,人们总是希望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拥有幸福安定的家庭,但谁也不能保证这一切就会永远不变,面对每个家庭日益增长的风险防范、子女教育、养老、医疗、资产保值等需求,购买保险无疑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最佳途径。当然了,从一定程度上说起来,一个成功的个人理财计划是坚决离不开配套的保险计划的。事实上,这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由于平时对保险的误解或者是对保险的偏见,有些人总是对保险不以为然,这些人认为只有保守的人才买保险。而事实上,购买保险也是一项不错的投资方式。不仅老年人思想保守,接受不了变化,事实上害怕变化是人的一个共性。因为变化总是带有某些不确定性。就心理学来说,当人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潜意识中就会紧张,就会失去有利的判断,所以很多突如其来的事会让我们觉得难以应对。而购买保险,其实本质上就是花钱买确定性,买安全感。有了保险,人们就不必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意外和不确定因素而惴惴不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保险业也是一种不错的投资,换句话说,买保险也是一种不错的理财手段。

    正是由于很多人缺乏对这方面的认识,所以才会一看到保险推销员就唯恐避之不及,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其实不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期、潇洒的单身贵族期也好,还是处于甜蜜的二人世界、温馨的三口之家、老有所靠的晚年,在人生的每个时期人们都需要保险的呵护,只不过是不同时期的需求不同而已。那么,购买保险的资金占家庭总收入的多少才算是合理的呢?一般来说,买保险的费用占到家庭年收入的10%~20%是比较适宜的,如果同时你还看重保险的理财功能,那么就可以将保险的比例提高到20%~40%。

    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一般分为五大类:即保障类保险、医疗保险类保险、养老保险类保险、子女教育类保险、投资理财类保险。一般来讲,人身保险主要具有三大功能,即保障功能、储蓄功能、投资理财功能。这里的保障功能是保险具有的最主要功能,剩下的储蓄功能和投资理财功能只能算作是衍生功能。因为保险理财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家庭情况、经济条件、保险需求等的分析,来帮助普通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保险产品,达到效益最大化。

    保险作为一种稳定性高、功能多、回报率高的个人投资行为,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而且购买保险的投资理财方式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实施,有了保险的保障,人们就可以在面对未来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时高枕无忧了。

    为钞票披上“黄金甲”——投资黄金

    关于投资,巴菲特有句名言说:“我也贪婪,我也害怕,只不过我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害怕,在别人害怕的时候贪婪。”巴菲特作为有杰出眼光的投资大师,他深知投资中的“冷门效应”。的确,商机往往隐藏在那些边沿、被人遗忘的角落,当大家都不看好它的时候,它或许就正在悄悄凝聚力量,汇聚成一个大的商机。

    比如黄金投资,很多人就觉得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捉摸的投资工具。

    因为它不像保险那样受人关注,也不像股票那般被人追捧,而是藏在某个角落里静静地发光。

    平时留意的人可能会发现,黄金价格自本世纪初的260美元1盎司一直涨到2008年1000美元1盎司。让人费解是,连续跌了20年的黄金,为什么会突然间涨起来了呢?如今各国既不需要黄金作为发钞的基础,也不需要用这么多的黄金来打造首饰,金价一路飙涨,背后究竟有是什么原因呢?在黄金暴涨的同时,很多人可能会迫不及待想知道:黄金为什么暴涨?黄金还会再涨下去吗?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要弄清黄金为什么涨价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黄金暴涨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很早就有“盛世买古董,乱世买黄金”的说法,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值得怀疑了。如今世界古董在暴涨,黄金也在暴涨,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为此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黄金一路走来的历史。

    我们知道,贸易是从物物交换开始的。比如说拿一担柴去换一斤米,牵一头羊去换两斤盐巴。后来慢慢出现了交换的媒介,最初人们从海里捞出来一种天然贝壳作为货币;后来又发现黄金比较好:体积小便于携带,质地均匀又便于切割,于是黄金成为了交换媒介。

    但是黄金的数量却是有限的,黄金不够了怎么办?后来人们就想用一种货币符号来代替真实的黄金,之后货币就出现了。拿美元为例来说,美国政府发行的每一张美元,背后都是由黄金来做支撑的。也就是说政府发行了多少钞票,国库里就要有多少黄金储备。如果你不相信美元,可以拿着纸币去换回黄金,这就是金本位制。

    可是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黄金遭到巨大损失,由于没有那么多黄金人们不得不放弃金本位制。后来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世界都混乱了,各国政府之间谁也不相信谁的货币。每个人都只愿意要黄金,每个人都抢货物,谁也不愿意要纸币。当时国际贸易体系、货币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完全陷入了混乱,各国之间也已经停止正常贸易了。

    二战后,各国的黄金储备也快打光了,显然不可能再回到金本位时代。想来想去人们最后就制定了这么一个方案:即各个国家货币都跟美元挂钩,美元就和黄金挂钩。然后制定出一个固定比例,例如英镑合多少美元,各国货币都和美元有一个固定汇率。

    之后美国遭遇了几次危机,各国看到美国经济出了问题,于是谁也不认美元,都要求拿美元去换黄金。如此一来,造成美元空前贬值。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美元都处于浮动状态。美国没办法拿出那么多黄金,迫不得已,只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

    于是从那时开始,世界的汇率开始长期波动。各国的货币不再跟美元挂钩,结果只能是美元愿意升就升,愿意跌就跌;美元也不跟黄金挂钩,黄金愿意涨就涨,愿意跌就跌。也正因为此,黄金退出了其历史地位,各国也不能拿美元按照固定比例无限制地去换黄金了,之后,金价又经历了几次重大起伏。

    1980年由美国支持的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由于战争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金价也开始一路高涨,金价当时冲到800美元以上。两伊战争结束后,金价暴跌。到了1999年,在新旧世纪之交,全世界出现了一个“千年虫”问题。“千年虫”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而出现的,由于存储器成本太高,于是在计算机最初发明时设定的年份只用两个字段来表示,如在1999年,计算机只识别99两位,无法区分是1999还是2099,而一旦到了2000年,那么计算机系统日期极有可能自动归零,如果是这样的话,有些从1900年开始的贷款,可能就要重新偿还一次,还有就是,个人在银行的存款本金很可能会自动归零,这样人们的损失就大了,为此,人们都不约而同想到了能够保值的黄金。于是黄金一夜暴涨。后来事实证明,千年虫只是虚惊一场,黄金的价格再次暴跌。

    通过上述表述,我们不难发现,金价每次暴涨都跟世界经济政治的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每当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处于动荡不安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黄金的保值功能,黄金的价格也就会随之暴涨。

    而且每当社会不稳定的时候,各国都难免会出现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一个特点就是纸币贬值,但是黄金的价格则不会随着纸币的贬值而贬值。于是很多投资家开始利用这一规律,在他们看来,越是不稳定的时期,黄金的保值作用就越大。当你在黄金价格低谷的时候买入,在暴涨后卖出,如此中间的差价也就可想而知。

    不过投资黄金的前提是你要有超前的眼光,经过精确的分析,预测某段时间内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比如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金融危机,灾害恐慌等等。

    投资要谨慎,消费要理性

    随着生活的越来越好,人均收入的普遍提高,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投资方式,例如基金、股票等。这些投资方式让一部分人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因而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人们争相将眼光投到了这些投资上。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进行投资的人都获得了不菲的收益,有的人甚至因此而破产、输个精光。所以,在这些风险投资面前,不管你是有钱的还是没有钱的,都一定要谨慎。

    投资要谨慎,消费要理性,那正确的做法该是怎样呢?

    在市场经济发展日趋完善的当下,理性对于那些和商业相关的行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所做出的决策,才可能是客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

    比如说投资。投资是一种需要高度理性的商业行为,首先需要经过“审慎计算”。而所谓的审慎计算,其实就是要求投资者在投资之前谨慎地进行预估。对那些即将发生的行为花费的预估和对即将发生的行为将会带来利益的预估,只有利益大于支出的时候,这份投资才可以进行。因此,对于那些惯于投资的人来说,他们十分注重对收益的获得与风险的控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也是着名经济学家的萨缪尔森曾经就做过这个实验。某次,他与同事掷硬币打赌:若是硬币的正面朝上的话,他将赢得1000美元,若是反面朝上,那么他将付给那位同事2000美元。

    刚一听起来,这个赌注似乎很有利于萨缪尔森的同事。因为只要这位同事出资1000美元的话,就有一半的可能性赢得2000美元。当然,他也有一半的可能性输掉1000美元。这样分析之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其真实的预期收益是500美元,计算方法为50%×2000+50%×(-1000)=500。

    想不到的是,这位同事对于这项看起来是自己处于有利一方的打赌一口拒绝,他说:“我不会跟你打赌,因为我认为1000美元的损失比2000美元的收益对我而言重要得多。可要是扔100次的话,我同意。”

    换句话说,在这里萨缪尔森的同事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一次很难出现我想要的平均定律的结果,而100次却可以。

    曾经就有人做过一个关于掷硬币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显示:掷10次、100次与1000次所得到正面的概率都约为50%,所不同的只是当你扔到1000次时,所得到正面的概率却比扔10次更加接近50%,这就是所谓的平均定律。即重复多次这种相互独立而且互不相关(下次的结果和上次结果无关)的实验,可以降低被动一方的风险,因此萨缪尔森的同事才准备通过这种“平均定律”稳定受益。

    所以,接下来,萨缪尔森的同事又提出这样的打赌规则:“我们来赌1000次,每次你以2美元来赌我的1美元。”这样,萨缪尔森同事的资产组合风险便被固定了,并且其初始资金也大大降低了,也就是说顶多也就500美元(假设他在前500次都很倒霉,当然这不太可能)。我们很赞同萨缪尔森同事的这种做法并认为这是他最明智的做法。原因很简单,他提出的这个规则就相当于是把500美元分散到了1000个相同并且互相独立的赌次中了,那么该资产组合的风险就会近似为零了。

    由此,我们看到了投资的理性在投资中的非凡作用——将投资的风险大大降低。这正是投资和赌博的不同之处,因为投资是经过审慎计算的理性行为。对于精于投资的人来说,没把握的事他们绝不会轻易做,这也就是为什么股神巴菲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投资两个产品,一是可口可乐,二是世界最着名的剃须刀的原因。

    因为他知道,投资这两个品牌对于自己来讲是稳操胜券,风险几乎为零。所以他每次出手都必中。也因此他有一句名言:投资是一次赌博,一次知道结果的赌博。他所说的结果在这里很简单,即必胜。

    所以,“规避风险”几乎是所有投资大师的经营理念。我们常说聪明的人从来不会做盲目的事。同理,那些成功的商业家是不会轻率支配资金,盲目消费的。

    我们古代就有一种说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方。”

    这其中其实就已经蕴涵了投资和消费的理念,因为里面强调的“道”和“方”指的就是投资理财的理性策划。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投资才能称为理性投资呢?根据经济学上的解释,理性指的是人们具有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特性。一般来说,投资领域的投资者又因表现出来的特征的不同而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风险厌恶者;第二类是风险中性者;第三类是风险爱好者。风险厌恶者,求的就是一个“稳”字,投资理性表现为:如果不存在超额收益与风险溢价,那么谁也别想拉他“下水”;第二类人——风险中性者没有第一类人那么极端,他只是按照期望收益率来决定该不该进行风险投资,属于不偏不倚、时静时动的风格;而第三类人却完全不同,他们的宗旨:“玩的就是心跳。”他们把风险当成一种乐趣渗透在他们的投资行为中。

    根据一项统计数据,现实中的大多数投资者都属于风险厌恶者,只不过每个人的风险厌恶程度不一罢了。所以,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我们这里定义的理性投资表现为:多一分风险,就要多一分收益来进行补偿,风险与收益要保持一定的均衡关系。

    当然,和投资理性相对应的是消费理性,但是理性消费却同理性投资一样也是很难把握的。从理论上来讲,个人消费的特点是对特定消费者而言,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色消费自然就会不同,而一切消费品(包括闲暇)的边际效用都是相等的。所谓边际效用,即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假定让消费者在面包与牛奶之间进行选择。如果他面包吃得过多,那就意味着他已经造成了面包边际效用的减少(甚至会觉得厌恶)。这样造就的结果只能是这个消费者会减少对面包的消费,而需要增加牛奶的消费,直到它们两者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为止。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效用不过表现为个人感受而已,因此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其中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个人偏好的影响,不仅难以进行比较,更没有办法测度。

    而由于衡量标准的抽象化,因而很难做到消费的理性。

    这里有一个关于消费理性的有趣问题,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物品,它是否是万金油?从上面的分析看来,它对于面包与牛奶而言,显然是适用的,可是对于金钱呢?答案却未必适用。

    此外,消费理性还受别的方面的制约,例如“选择的完备性假设”。例如:如果现在有甲、乙两个物品,那么就会出现这样三种情况,即:人们认为甲比乙好,或者乙比甲好,或者两者一样好,除此外不可能出现第四种情况。如果你选择了对自己而言比较好的,就可以说你的消费行为是理性的。然而,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他的着作里讲述了一个“布里丹之驴”的故事,来质疑这个“完备性”假设。

    这个故事是这么说的:话说布里丹有一头驴,面对两堆草,因为没有办法选择哪一堆更好,最后竟然饿死了。很明显,它并不认为甲比乙好,也不觉得乙比甲好,它更不会觉得两堆一样好。那么,它究竟是怎样认为的呢?答案肯定我们都不知道。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比“理论论证”多得多的可能性。世间万象,纷繁交错,并不是理论所能够完全囊括的。

    理性向来具有这样一个特性,那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理性意味着最佳选择,这就好比在小径纵横交错的森林里,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最容易达到目标的路径一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你得对你身处的环境有个深刻认识外,还要能排除各种外界干扰、撇开众多假象和诱惑。其实理性消费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做到不受情感认知的影响,一切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尽量对你的消费细节进行“审计量化”,才能做到理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