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个叫福特的人,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去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旁的地上有一张渍纸,就弯腰捡了起来,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的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能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会忽略很多小事,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
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也相应改变了整个美国国民经济状况,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据鳌头。这个人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福特。
理智的老板,常会找一个主动做事、日事日清的员工。比如,站在老板的立场上,一个缺乏时间观念的员工,不可能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员工,在工作中无法与别人沟通合作,一个做事有始无终的员工,他的做事效率实在令人怀疑……一旦你因这些小小的不良习惯,给老板留下这些印象,你的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狭窄。因为你对老板而言,已不再是可用之人。
有三个人到一家建筑公司应聘,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考试,最后他们从众多的求职者当中脱颖而出。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对他们说了一句“恭喜你们”,然后将他们带到了一处工地。
工地上有三堆散落的红砖,乱七八糟地摆放着。人力资源部经理告诉他们,每人负责一堆,将红砖整齐地码成一个方垛,然后他在三个人疑惑的目光中离开了工地。A对B说:“我们不是已经被录用了吗?为什么将我们带到这里?”B对C说:“我可不是应聘这样的职位,经理是不是搞错了?”C说:“不要问为什么了,既然让我们做,我们就做吧。”然后带头干起来。A和B同时看了看C,只好跟着干起来。还没完成一半,A和B明显放慢了速度,A说:“经理已经离开了,我们歇会儿吧。”B跟着停下来,C却一直保持着同样的节奏。
人力资源部经理回来的时候,C只有十几块砖就全部码齐了,而A和B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工作量。经理对他们说:“下班时间到了,下午接着干。”A和B如释重负地扔掉了手中的砖,而C却坚持到最后的十几块砖码齐。
回到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郑重地对他们说:“这次公司只聘任一位设计师,获得这一职位的是C。”A和B迷惑不解的问经理:“为什么?我们不是通过考试了吗?”经理说:“想想你们刚才的表现明白为什么了。”作为最后一次考试的临考官,经理在远处看得清清楚楚呢。
那个老板不会用一个工作认真负责、没有任何敷衍的人了。如果说,出身和学历是走向成功的阶梯,那么日清的工作态度就是使你迈向成功的助推器。
人生所有的能力都必须排在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之后。身在职场,每一个员工都要以认真负责工作态度走好每一步。
有人说,就算我们到最后什么都失去了,但至少我们还能以踏踏实实、日事日清的态度工作。
实干的水电站长——日清才能抓住成功的机会
从前有位穷人,他只有一小块土地和一小袋种子。到了耕种的季节,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干活,精心地在自己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到了晌午,太阳火辣辣地照在肩膀上,他就来到一个树桩边休息。当他坐下的时候,一小把种子顺着他的口袋滚了出来,掉进了树桩下的洞里。
“哎,它们在这里根本没办法生长,”这个人叹息道,“即使这么一点种子,我也丢不起。”于是,他回到地里拿来铁锹,开始在树桩的根部挖。天气越来越热,汗水顺着他的后背、额头往下淌,他根本无暇顾及这些,还是在那里认真地挖。最后,他终于在一个深埋在地下的铁盒子上找到了它们。他打开盒子,发现里面全都是黄金——这足够让他后半生都衣食无忧,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后来,人们总是对他说:“你一定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是的,我很幸运,”他说,“但我日出而作,在炎热的天气里挖种子,我没有浪费掉一粒种子,况且那些金子也是我用劳动的双手挖出来的,不是自己从天上掉下的馅饼。”
任何一项工作都蕴涵着无限的成长机会,机会也总是光顾那些努力工作的员工。有付出才有收获,这是自然规律。不必为自己的前程烦恼,一切尽在努力工作中,努力工作能让你迅速成长起来。当你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一个熟练的、高效的员工时,你实际上已经从工作中获益很多。
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付出世界上最多的困苦,才能获得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要想获得最大的成就,必须奋斗,才能成功。
“机会”总是藏在“工作”的深处,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看到机会究竟藏在哪里。日清工作、兢兢业业的人,实际是抓住机会的人;逃避工作的人,看似世事通达,实际是放弃机会的人。
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在畅销书《自动自发地工作》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我在几周前去了中东一个美丽的小国作了一次演讲。演讲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和平常一样,带我参观了整个城镇及各处的景点。最后,他们带我去参观了那里的水电站,那是一个壮观的钢混结构工程,一年四季都在利用水力发电。
我就是在那里见到那位年仅21岁的年轻人的,他纽扣孔处别着的一枚发光的朱比特徽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的话题由此开始了。
一个组委会的官员对我说:那个年轻人你不妨多注意一下,他是3年前到这里的。那时我们正在建发电厂,包工队的老板雇他当他们的送水员,而在两周之后,他就当上了计时员。有一天晚上,老板看到他把几米长的红色法兰绒布撕开,然后包在日光灯上。他们看起来是没有足够多的红灯来照明的,他十分抱歉地说他们没足够的资金购买新的设备来替换那些旧的。他的全部回答就只这么多,他从不喜欢说一句无益的话,只是默默工作,并且把事情做到最好。他总是早上第一个来到电厂上班,晚上最后一个离开。他在这个水电厂勤勤恳恳地工作了一年。当包工队要走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包工队的老板助理。
“每次,包工队的老板要去芝加哥开会的时候总会把所有的权力下放到他身上,没有正式的合同,他就那么自然地接替了老板的所有工作。”
“不久后,包工队又在可库卡找到了另一份工程。包工队的老板去那个城市指挥工作时,他把这里的一切事务又交给了这位年轻人全权处理。”
“最后,当电站工程完全竣工,发电厂开始正常发电运行时,我们把这个能干的年轻人留了下来,让他来管理这个电站。”
“包工队的老板说什么也不肯放人,而我们则下定决心要聘用他。尽管他自己也认为应该跟随当初收留他的包工队,但我们用1000美金的股票作为薪金最终把他留了下来。”
“现在,他成了我们的财产,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员。他很少说话,却特别专注于他的工作,他从不参加到任何纷争中去。现在,他把水电厂管理得很好,他还常鼓励大家学习和运用新知识。他常草拟计划、画草图,向大家提出各种好的建议。只要你给他一定的时间,他定能把一切你希望他做到的事做到最好。”
我们经常看到那些成功大师的侃侃而谈,却常常忽视他们默默无闻的“耕耘”。其实成功是一种努力的累积,不论何种行业,要想攀上顶峰,通常都需要漫长时间的努力和精心的规划。
世界上最大的金矿不在别处,就在你自己身上,而我们常常在别处不断地寻找。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我们的工作,以一颗责任心面对我们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就能发现机会,创造不同凡响的人生。
机会从来不青睐毫无准备的人,财富也从来不垂青于毫无准备的人。对于每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来说,工作就是财富,工作就是幸福,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工作的每一天。
百分百合格的波音零件——日清磨炼你的工作能力
全球现在每天起落的波音737系列飞机共有3000多架,其中有1400多架装载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航)西飞集团公司“薛莹班”制造的飞机垂直尾翼前缘组件。
“薛莹班”班长薛莹,这个34岁的瘦弱女子对此感到无比骄傲,2004年,波音公司在西飞举行仪式,授予“薛莹班”每位成员《用户满意员工》证书。同时,由“薛莹班”制造的垂尾前缘被波音确定为免检产品。
前缘是飞机垂直尾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层是厚度仅为0.05毫米的纯铝层,被用来提高飞机的防腐性能。波音737-700与波音737-300或国产飞机相比,对前缘的制作要求特别高,一方面要求前缘的纯铝层不能有一丝划痕,也不允许打磨,不然就作为废品处理;另一方面要求在前缘组件上人工钻的300多个孔与前梁(垂直尾翼另一组成部分)上的孔必须同心,并且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精确度。这些制作要求对中国飞机产业工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薛莹以前连想都没想过。
薛莹和她的伙伴们在2000年这一年都泡在了试制车间里,国内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就得自己一点一滴地摸索。一遍又一遍地查阅技术文件,一次又一次地试制前缘组件,不知道失败了多少回,终于在几个月后,薛莹逐渐找到了一些人工精确制作的规律,发现可以通过改变工艺方法、优化加工流程逐渐达到波音737-700的制作要求。几个月里,她们不分昼夜地穿梭在高大的工装间。为了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她们改变铆接顺序最大限度地消除蒙皮应力;改进锪窝钻、钻头等工具,人为增加垫片反向校正,使工装与蒙皮紧密贴合;改变工艺方法,优化加工流程,使蒙皮装配后力量分布均匀,保持一条直线……终于,结束试制、进入生产的检验时刻来临了。美国人伸出大拇指轻轻一推,然后一丝不苟地检验,300多个孔全部“同心”。波音公司的检验人员在检验后露出了笑容,对薛莹伸出了大拇指,说了声“OK”。
薛莹说过这样一句话,波音公司要求的质量,我们一定要达到,只有这样,中国的航空工业才能走向世界!薛莹和她的同事们不仅以此为西飞拿到了一张通往世界飞机制造工业之路的通行证,更是用她的日清和干练赢得了波音代表的敬重。
技能都是练出来的,不管你怎么练,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能有畏难情绪。勇于挑战高难度工作,这样的日清员工是企业最受欢迎的人,而能够正确面对压力,通过积极的努力,化压力为动力,最终出色完成任务的员工,将会在同事中脱颖而出,得到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袁政海,江西省江铃集团模具厂模具班班长。袁政海1990年进入江铃模具班组工作,在工作中一直尽职尽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的内涵。1994年,江铃集团为了培养自主开发制造超大型模具的能力,决心自制TFR大型纵梁复合模。袁政海承担模具的气动翻转,自动卸料的装配和调整任务。当初设计上只有示意性简图,制造难度相当大。但袁政海凭着过硬的本领,在研究大量国外引进模具结构的基础上,将各种管线与气动元件巧妙地布置在模体内,并使之翻转灵活,而且对模具部分结构,零件进行了修改,使其性能更加完善。此项目获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技术进步一等奖。
袁政海开发出了全顺车下摆臂模具,此技术英国公司花费了3年时间而袁政海仅用了一年半就将其成功拿下了。这一次创新直接为江铃节约成本435万元。身负责任的袁政海不仅一次次用自己的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还不断地提升了自我的创新能力。
将近20年来,袁政海参与公司的技术改进项目达40多项,为公司节约资金近500万元。袁政海还创造出了3个“全国之最”:27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高级技师、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30岁,成为中华技能大奖最年轻的获奖选手。
正是日事日清,才能锻炼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当上司交代的任务确实有难度,其他同事畏缩不前时,要有勇气出来承担,关键时刻显示你的胆略、勇气及能力。
生活中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满怀希望地开始他们的“职业旅程”,然而却在半路上停了下来。由于他们在工作中没有付出100%的努力,他们缺乏工作能力,也就很难有任何更好、更具建设性的想法或行动,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泯灭了高远的梦想、拿着中等薪水的普通职员。
有句话是这样讲的:“如果你把箭对准月亮,那么你可以射中老鹰;但如果你把箭对准老鹰,你就只能射中兔子了。”只有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才能更好地磨炼能力。
从小图书馆员到世界首富——日清是日高的基础
“1965年,我在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天,有同事推荐一个四年级学生来图书馆帮忙,并说这个孩子聪颖好学。
不久,一个瘦小的男孩来了,我先给他讲了图书分类法,然后让他把已归还图书馆却放错了位的图书放回原处。
小男孩问:‘像是当侦探吗?’我回答:‘那当然。’接着,男孩不遗余力在书架的迷宫中穿来插去,小休时,他已找出了三本放错地方的图书。
第二天他来得更早,而且更不遗余力。干完一天的活后,他正式请求我让他担任图书管理员。又过了两个星期,他突然邀请我上他家做客。吃晚餐时,孩子母亲告诉我他们要搬家了,搬到附近一个住宅区。孩子听说转校却担心:‘我走了谁来整理那些站错队的书呢?’
我一直记挂着他。但没过多久,他又在我的图书馆门口出现了,并欣喜地告诉我,那边的图书馆不让学生干,妈妈把他转回我们这边来上学,由他爸爸用车接送。‘如果爸爸不带我,我就走路来。’
其实,我当时心里便应该有数,这小家伙决心如此坚定,又能为人着想,则天下无不可
为之事。不过,我可没想到他会成为信息时代的天才、微软电脑公司大亨、美国首富——比尔·盖茨。”
这是卡菲瑞先生回忆起比尔·盖茨小时候写下的文字。从中我们看出,许多伟大或杰出
人物身上,总有优于常人之处或早或迟地显示出来。比尔·盖茨在图书馆工作这样的小事时,就能做到日清,超乎同龄人的责任心,难怪他能在信息时代叱咤风云。
日清是日高的基础,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小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暂且不去谈论别的影响比尔·盖茨成功的因素,单就他从小就显示出来的做事态度,我们就能窥见他获得人生成就的端倪。
几乎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正是他们能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从中锻炼了能力。
一位日本少女,非常向往记者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她去一家新闻单位,被录取了。但是,由于没有记者的空缺,经理叫她暂时做一些为同事泡茶的工作。虽然她对这种安排非常失望,不过想到将来有做记者的机会,于是就静下心来,每天为同事泡茶倒茶。
三个月过去后,她开始沉不住气了,心里总是抱怨自己这份不喜欢的工作,她泡出来的茶,味道也一天不如一天,但她并未察觉。
有一天,她泡好茶端给经理,经理喝了一口,就大骂起来:“这茶是怎么泡的,难喝得要命!亏你还是大学毕业呢,连泡杯茶都不会!”她气坏了,几乎哭起来。她正准备当场辞职,突然来的重要访客,必须好好招待。她想,反正要离开了,就好好泡一壶茶吧!于是,她把心里的不愉快暂时抛开,认真地泡好茶,把茶端进去。当她转身刚要离开时,突然听到客人由衷地赞叹道:“哇!这茶泡得真好!”那位骂她的经理也喝了一口,情不自禁地夸赞道:“这壶茶特别好喝!”
她呆住了!突然发现,只是小小的一杯茶而已,竟然造成那么大的差异,或挨骂,或被赞美,决然不同。这茶里显然有很深奥的学问,值得好好研究。从此以后,她不但对水温、茶叶、茶量都悉心琢磨,就连同事的喜好、心情,也细心地体会,甚至连自己泡茶时的心量、状态会带来的结果,也了如指掌。很快,她成为公司的灵魂人物。几年后,她就被升为总经理。
就泡茶这件看似简单不过的事情,却需要对水温、茶叶、茶量,甚至饮茶者的心情、喜好都要悉心琢磨,细心体会,只有茶艺臻于成熟的人才能做上总经理,实在值得我们去思考。
茶道追求一丝不苟的精神,工作更应如此。在日常工作中,日清员工应该把手头的每一件工作做好,逐步提高,直至完美,我们就能抓住职场的上升空间。
日清工作一小步,公司竞争力将提高一大步
在奇瑞有一位被称为“改善之神”的人,他就是李泉,他是让每个奇瑞人都竖起大拇指的革新能手。几年来,李泉凭着一股负责的精神,将质量创新的触角伸向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在他的众多事迹中,对涂装二厂生产线的改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奇瑞涂装二厂生产线是由著名的德国杜尔公司承建的,也是目前世界汽车行业第五条最先进的涂装线。尽管如此,这条涂装线依然有自己的缺陷,杜尔公司从给宝马设计的第一条涂装线开始,就一直没有办法保证白车身散件在电泳槽中的顺利运行。由于电泳槽中每一分多钟就要“出浴”一台车身,车身是以来回翻转的姿态通过电泳槽的,而每一种车型都有四门两盖,这些门盖在翻转过程中都必须固定,保证不能砸到电泳槽内壁,同时又要保证在下线时能迅速拆卸。如果届时门盖一旦打开,就会给生产线以及车身质量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如何让门盖在经过电泳槽时不打开,连国际专家都难以解决,一般只能通过用铁丝捆绑来固定门盖。但就是这样一个国际难题,却被李泉通过制作辅具的手段轻易化解了。
同样,东方之子的行李箱盖由于尺寸和设计的不同,更是“危险分子”,特别是经过中涂面漆线的过程中,这个“盖”时刻威胁着沿线设备和车身的安全。鉴于此,李泉又根据东方之子的行李箱盖的特点重新设计制作了辅具——喷胶枪,使得这个行李箱盖彻底根除了隐患。
仅仅以上两项技术革新,产生的经济效益经奇瑞财务部门核定超过了100万元。除此以外,李泉的产品质量改进成果多得数也数不清。据粗略统计,经他创新设计的产品涉及各个工段,除四种车型所用的十几种辅具外,另有许多用于工件存放和运输的新型设计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从涂装二车间前处理入口处到PVC粗密封、各类辅具的挂架、PVC工段散件摆放台、遮蔽板运输车设计后的再完善等,都有着李泉的发明创造。
在奇瑞,同李泉一样的一大批工作人员,他们在工作中勇于革新、努力工作、排除障碍、提高质量。奇瑞汽车从无到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能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与每一位奇瑞员工的日清工作是分不开的。
对工作敬业负责,对企业忠诚坚贞,不轻视企业也不轻视自己的工作。遇事积极主动,自动自发地工作,从不找借口推卸责任,懂得在工作中注重细节,明白工作中无小事,想着把工作做得更好的人,是企业最需要的人
每个员工的一小步,就是企业的一大步。员工是公司得以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公司发展了,员工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同样,只有员工进步了,公司才会不断成长和壮大。
员工如果能与公司一起成长,那么就能壮大公司的实力。企业的成长如果能与员工一起分享,将能够得到员工的忠诚,这其实是一场双赢的博弈。
于明君,辽宁忠旺集团模具厂工人,是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由于工作技术性较强,为了尽快掌握钳工技术,他到书店买来相关书籍,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请教,并注意观察老师傅的操作方法。有时别人都下班了,他还在车间里边琢磨边反复练习操作技术。进厂3年后,他成为企业里的钳工能手,并当上了钳工班班长。
为把误差降到最低,他把车间所用的量具都进行检查、校正,以保证模具的上机合格率。多年来,经他加工或验收的模具合格率都在100%。
除此之外,于明君发现这个岗位对技术和创新能力有很高的潜在要求,当技术暴露出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缺陷时,他决心要改变现状。但在很多人看来,普通的钳工搞技术开发,不但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也超出了自己的职责范围。但于明君则认为,提高技术水平、探索前沿技术是自己的追求。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员工就有责任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为工作投入智慧和精力,也是一名企业员工的责任和追求。
2004年5月,企业加工一批出口的铝型材,这种产品公差尺寸要求比较高、工期要求短。为了缩短工期,他经过反复试验,省去了后期整型这道工序,这项革新既节约了工时、保证了质量,又降低了废品率,为企业节省资金6万多元。据介绍,几年来,他共组织开展技术攻关22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00多万元。
于明君还从自身做起,修旧利废、降低消耗,他在报废的大量模具里面反复挑选,只要有一点维修价值的,他都利用上,积极配合工厂开展节约型企业创建活动。几年来,平均每个月他都利用废弃物自制模具200套左右,粗略计算,一年可为企业节约资金144万元。
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是亚洲及中国领先的专注于向交通运输领域提供工业铝型材产品的制造商,并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公司2008年产能高达53.5万吨,是全球第三大、亚洲及中国最大的铝型材研发制造商。
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离不开员工的成长和进步。一个对工作不断提高、不断努力的人,终将会和企业一起走向卓越。
实现自我、获取成功,把自己打造成高素质的优秀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积极适应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公司一同进步,终将会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