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推诿,不负责任,遇事能推则推,能躲就躲,能应付则应付,有风险的工作不愿干,有困难的工作不去干,得罪人的工作不想干。
实际工作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重大决策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一些重要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打了折扣,一些重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进展缓慢等现象,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责任不清,才导致落实无果。
广州一个家电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曾发生过这样一起“事故”:3号车间有一台机器出了故障,经过技术人员检查,发现原来一个配套的螺丝钉掉了,怎么找也找不到,于是只好去重新买。
在购买时发现市内好几家五金商店都没有那种螺丝钉,采购员又跑了几家著名的商场,也没有买到。
几天很快就过去了,采购员还在寻找那种螺丝钉,可是工厂却因为机器不能运转而停产。于是,公司的管理者不得不介入此事,认真打听事故的前因后果,并且想方设法地寻找修复的方法。
在这种“全民总动员”的情况下,技术科才想起拿出机器生产商的电话号码。打电话过去对方却告诉他:“你们那个城市就有我们的分公司啊。你联系那里看看,肯定有。”
联系后半个小时,那家分公司就派人送货来了。问题解决的时间就那么短,可是寻找哪里有螺丝钉,就用了一个星期,而这一个星期公司已经损失了上百万元。
很快,工厂又恢复了正常的生产运营。在当月的总结大会上,采购科长将这件事情又重新提了出来,他说:“从这次事故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公司某些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从技术科提交采购申请,再经过各级审批,到最后采购员采购,这一切都没有错误,都符合公司要求,可是结果却造成这么重大的损失,问题在哪里?竟然是因为技术科的工作人员没有写上机器生产商的联系方式,而其他各部门竟然也没有人问。”……
企业组织的岗位与岗位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是责任与责任的关系,他们之间就犹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中一个个相互啮合的齿轮,每一个齿轮的运转,都对整个机器的运转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很可能一个齿轮的缺失,将导致整个机器停止运行;小螺钉缺失,将产生机器运营的缓慢和危险。
一个小小的责任就可能酿成大祸,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近年来,在服务行业中出现了一种名为“首问制”的处事原则。所谓“首问制”,就是说在服务行业中,面对客户提出的服务要求,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不管是不是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和自身有没有直接的关系,都要把他当做自己服务的对象,不要找理由去推托客户要求你做的事,或是对客户的一些其他要求不理会,而是要积极主动地通过相关的部门或是自己的努力尽量地满足客户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做到让客户满意。
一天,某公司接待处小阮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一位外地的客户需要接待一下,小阮忙询问对方的有关资料,但是根据对方告知的相关资料,她并未查到今天有这样一位要来公司,小阮便告知对方要进行一下核实。
过了10分钟,客户说的确是小阮所在的公司发出的邀请函。于是,小阮又仔细查看了一下电脑上的客户记录,确认没有这件事。因此,小阮询问对方是谁发出的邀请函,客户想了又想回答道:“好像是营销部发的。”小阮听后又进行查找,发现确实是有这件事,但是客户名字却不相符。
小阮把情况告知客户,又打电话给营销部,与对方重新核对了名字。原来是营销部的人当初写错了,客户方面没错。核实清楚后,小阮马上联系工作人员去接火车。她同时告知客户,接站人会做个接客牌,并将客人名字打到上面。
挂机后,小阮又联系车队,告之客户车次及抵达时间,并交代接车事宜,接着,小阮通知服务中心打印一张接车牌,放至总台,转交给车队司机,并一再叮嘱,有关费用问题,一定要等到客人到店由接待员负责向客人解释收取。
一切安排妥当后,小阮方才下班,这时已经是晚上8点。临走时,小阮将联系电话交给中班接班人,把一切都交代得很清楚 。
次日上班,小阮便联系到客户,询问他:“一切可否顺利?”客户微笑着说:“小姐,太谢谢你了!”
“首问制”的出现,正是体现了一种责任至高无上的精神。每一名日清员工,无论自己职务和权限大小,面临责任时都应当把自己当做“第一责任人”,毫不犹豫地承担。
只要客户一开口,你就要解决一切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个窗口,主动去落实责任,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才能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共赢,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搏杀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结果负责的人,就是对自己负责的人,所有执行型人才,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自己负责,更对结果负责。
沟通:扫除日清的信息障碍
有一个主管发现自己的办公室起火了,赶紧跑出来冲着刚走到门口的员工说:“快拿桶水来!”员工边走边想:水龙头在哪儿?水桶在哪儿?他终于想起不远处的食堂有水桶,他盘算着,先拿桶,然后到最近的水龙头打水,这样最省力。但当他回头一看,不得了,是主管的办公室起火了!原来,当主管发现火警,情急之下便要不知情的员工马上去拿水。主管脑子里想的事,员工是不知道的。员工直埋怨:“早知道是救火,附近就有灭火器,何必要跑到远处去拿水呢?”
如果主管对员工说:“有火警,你赶紧给我拿水来救火!”这位员工脑袋里就会想:要救火,赶紧!但是救火不一定非得用水呀!附近不是有灭火器吗?这样,几分钟内,火警就会解除。
可见,不充分、不到位的沟通就无法明白和体会对方的意思,就难以把责任顺利落实,工作就会受到阻碍。良好的沟通就是让每个人对事实都有相同的意见,进而能够为他们的组织制订计划。真实的沟通是一种态度与环境,它在所有过程中最具互动性,其目的在于创造一致性。
沟通对于整个团队工作效能的提升十分重要。如果员工之间处于一种无序和不协调的状态,双方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使各种力量被相互抵消,“既然我做不成,那么我也不让你做成”,这样既消耗了别人的力量,也消耗了自己的实力。我们要实现双方合作关系,就必须杜绝自己有上述想法或行为出现,争取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基础上也充分保证对方利益。
在企业中,我们要善于与每个团体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保持密切的合作。这样,才能够保证团队工作的精神不被破坏,也不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致命的伤害。
英特尔的一个分公司要进行人事调动,主管杰克对年轻的约翰说:“你把手头的工作安排一下,到销售部去报到,我觉得那里更适合你,你有什么意见吗?”
约翰嘴巴动了动,心想:“我有意见有什么用,你是主管,还不是你说了算?”不过他并没有将这样的话说出来,而是默默地走开了。
当时英特尔的销售情况很一般,销售部的工作也不太好做,约翰背地里想:“这一次把我调到最糟的销售部,一定是杰克在搞鬼,见我这边工作出色嫉妒我,怕我抢他的位置。哼,我们以后走着瞧!”
到了销售部后,约翰整天板着脸,对所有新同事都是爱理不理,工作也不热心,别人问他工作的事,他也只是随便应付,一点热情也没有。慢慢地同事们逐渐疏远他了。
有一次,一个重要的客户打电话来,让他转告杰克,让杰克第二天到客户那里参加一个洽谈会,因为关系到一大笔业务,所以要求杰克第二天必须按时赶到。约翰听后,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报复机会,于是装作不知道这件事,也没告诉杰克。
第二天,杰克将约翰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非常严肃地告诉他:“杰克,客户那么重要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如果不是客户今天早晨又打电话催我,我们几乎失去了一笔上千万的生意。我本来以为你平时工作表现好,只是为人欠历练,所以把你调到销售部,考察磨炼你一下,看你是否能在以后担当重任。可你不但不和我多沟通,反而还故意报复,我们整个部门的前途差点就毁在你的手上。对于你的这种表现,我非常失望。我不得不告诉你,你被解雇了。”
鉴于此次的教训,英特尔分公司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要求员工“张开嘴巴,拒绝不愿沟通的人”,强调并鼓励所有员工之间应该多进行沟通。因为沟通既有利于团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又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最主要的,沟通可以避免再出现类似约翰这样的事件。
企业是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员工之间必须能够做到密切配合,这样才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进步。英特尔需要这样的人,其他任何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人。据统计,现代工作中的障碍50%以上都是由于沟通不到位而产生的。一个不善于沟通的员工,是无法做好工作的。
沟通是传达、倾听、协调,是日清员工必须具备的素质。通用汽车公司前总经理英飞曾经说过:“我始终认为人的因素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根据我40年的工作经验,我发觉所有的问题归结到最后都是沟通问题。”
沟通对于整个团队工作效能的提升十分重要。如果员工之间处于一种无序和不协调的状态之中,双方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使各种力量被互相抵消。一个团队要有效地运作,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沟通。因此,对一名团队成员来说沟通能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
激励:自我鼓掌是新生的机遇
每个人都希望,也都需要得到别人的鼓励。日本有句格言:“如果给戴高帽,猪也会爬树。”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不雅,但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赞扬和鼓励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欲望和力量。
但是,光靠别人的赞扬还不够——因为生活不光是赞扬,你碰到更多的可能是责难、讥讽、嘲笑。在这时候,你一定要学会从自我激励中激发信心,学会自己给自己鼓掌。
朱健参加工作后,他爱上了“小发明”,一下班,常常一头钻进自己房间,看哪,写呀,试验呀,常常连饭也忘了吃。为此,全家人都对他有看法。妈妈整天絮絮叨叨地、没完没了骂他“是个油瓶倒了都不扶的懒”、“将来连个媳妇都找不上”;他大哥就更过分了,一看到他写写画画,弄这弄那就来气,甚至拍着胸脯发誓:“这辈子,你要能搞出一个发明来,我的头朝下走路……”
值得赞叹的是,朱健在这种难堪的境遇中,始终不泄气,不自卑,而且经常自我鼓励。厂报上每登出有关他的“革新成果”,哪怕只有一个“豆腐块”、“火柴盒”那么大,他都要高兴地细细品味,然后把这些介绍精心地剪贴起来,一有空闲就翻出来自我欣赏一番。在自己给自己的掌声中,朱健实验成功的“小发明”慢慢多起来,“级别”也慢慢高起来了。几年后,他的“小发明”竟然在世界上获得了大奖。
自我激励促成了朱健的成功。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不会赞美自己的成功,人就激发不起向上的愿望”。 是的,别小看这种“自我赞美”,它往往能给你带来欢乐和信心,信心增强了,又会鼓励你获得更大的成功,自信心也就会再度增强。试想,当初朱健要是不会“给自己鼓掌”,一听到“你要是……我就……”之类的讥笑,就垂头丧气,就看不到灿烂的前景,哪里还会有今天的成功呢?
要会给自己鼓掌,通过赞美自己的一次次微小的成功,来不断增强你达到目标前的信心,从而获得成功。强化自己的事业心,也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正是这种自我激励、自己为自己喝彩伴随着她,使她成为幸运的成功者。
一个年轻人去一家广告公司应聘文案策划工作。老板问他:“你以前做过这份工作吗?” 年轻人说:“没有,但我有信心做好。”
“既然你没做过,信心何来?”
“以前我也是搞文化工作的,跟文案策划相近。这样吧,如果我干得不能让您满意,我一分钱不要就卷铺盖走人。”
老板同意了,并交给他一项文案创意的任务。他不敢掉以轻心,先将公司以前的成功个案借来细细揣摩,直到心里有底了才着手工作。他一边揣摩老板的意图,一边调动心中所有的灵感细胞,精心炮制,觉得无懈可击了才交给老板。结果老板只改动了几个字就通过了,同时交给他一个更加复杂的广告文案创意任务。因为有了初次成功的鼓舞,他不像第一次接任务那样拘谨了,思路活跃起来,也不再刻意迎合老板的口味,完全依照自己的感觉创作。当他把稿交给老板时,老板仔细看了一遍,半天没吭声。年轻人心里不禁紧张起来:难道老板不满意?这时,老板吁了一口气,说:“你是这方面的天才,好好干吧!”
能为自己喝彩的人一定是强者,因为他敢于接受任何挑战,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喝彩给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无悔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谁都会遇到艰难坎坷、曲折磨难、痛苦彷徨、失意迷茫,甚至于失败,但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打倒自己,自己摧毁自己!必须坚信,命运的钥匙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如何灵活地使用这把钥匙开启那扇成功的大门,除执著的追求外,信念至关重要。当我们摔了跟头时,应该立即爬起来,掸掸身上的尘土,为自己鼓劲,为自己喊一声:“加油!”
成大事者与庸人之间有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前者善于自我激励,有种自我推动的力量促使他去工作,并且敢于自我承担一切责任。成功的要诀就在于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切实的担当,没有人能够阻碍你的成功但也没有人可以真正赋予你成功的原动力。
当我们获得一次微小的成功之后,应该敢于骄傲地对自己说:“我真棒!”每当困难来临时,会自己给自己打气,用信念滋养勇气;当失败来临时,会自己给自己鼓劲,总结经验寻找新的挑战,而当机会来临时,学会为自己壮胆,用知识和智慧,创造出新的业绩。
监督:没人监督更不能降低要求
巴林银行是一家具有230多年历史,名声显赫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1995年2月,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1992年,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里森被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兼任期货员和清算员。
作为期货员,主要为替银行从事套利行为,赚取市场差价,这项工作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银行对交易员是有风险度许可的。而清算部门的结算工作,就是为了帮助银行上级有效了解并掌握交易员可能造成的风险。
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总行。于是里森建立了一个“88888”的“错误账户”。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打来了电话,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账户直接向伦敦报告。“88888”错误账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存于。1994年,由于里森及其同事的操作失误,“88888”账户的损失,由 2000万英磅、3000万英镑,到7月时已达5000万英镑。
而且总部这时已经注意到新加坡分行出现的错误很多,但里森都巧妙地搪塞而过。如果巴林银行真有严格的审查制度极易被发现。
1995年 2月23日,在巴林期货的最后一日。在巴林银行的高级主管仍做着次日分红的美梦时,里森为巴林银行所带来的损失终于达到了 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事后,里森说:“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与罪犯级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
由于里森业务熟练,被视为有才干的人,对其委以重任,却疏以管理,甚至当问题隐隐暴露出来后,管理层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事态逐渐扩大。
IBM前总裁郭士纳认为:“如果你强调什么,你就检查什么,你不检查就等于不重视。”可见,监督不力,则落实不力。没有及时监督与控制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时机,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
对于员工不要接受监督,还要自查自律。作家杰克森·布朗比喻得好:“缺少了自律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或是原地打转。”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几分才华,而且工作量实在不少,却不出成果,那么你很可能缺少自律。
自律能力在完善一个人的工作绩效方面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律能力,那他在工作上的敬业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的上班时间是8∶30,有人8∶20就到了,有人8∶30到,也有人8∶40才到。在平时是看不出这三类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关键时刻,或许就是因为这迟到10分钟的习惯,误了大事。这其实就是每个人的自律能力不同导致的不同后果。
有着军人背景的万科集团首席执行官王石,也有着自我监督的秘诀。第一,常人眼中的苦在王石看来都不算什么。和“在冰天雪地之后,裸露的手指都冻僵了,还要继续修车”相比,领着民工扛150斤一袋的饲料实在是“毛毛雨”。第二,军人的经历让王石强调的是职业化、是制度化,他希望万科的任何一个人,包括他自己,不论在不在,整个公司的运转都不受影响,这让他可以在高山和公司之间快速奔走。
没有自律,人就会自我沉沦和堕落。没有自我的监督,工作就容易滑向深渊。王石正是在工作中严格律己,自我监督,才能成为员工的楷模和工作的榜样。
强化自我监督,主要依赖日清员工自身的觉悟,调动自身的内在力量和免疫能力,隔开外界的干扰,自动自发地行走在企业要求的轨道上。
自我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我警觉法。即以行动计划、目标、要求等提醒,告诫自己,以便我们自学克服与之相背离的思想行为,改变不良倾向。
2.自我反省法。即从别人的错误或不良行为中检讨、反省自己,引起自我警觉,自行防止或改正错误。
3.自我责备法。即对自己的过去有所悔悟,进行自我批评、责备、检讨,主动承担责任,设法自赎过错,弥补错失。
管理:聪明的人都善于自我管理
“我欣赏的是那些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人,他们不管老板是不是在办公室,都是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从而永远都不可能被解雇,也永远都没有必要为了加工资而罢工。”这是《致加西亚的信》中作者哈伯德强调的观点,在中国社会,对你我而言,同样有教育意义。
哈伯德说:“在青少年时代和大学阶段,我和许多美国年轻人一样,通过给别人修自行车、卖字典、做家教、干出纳等,来获取收入和赚学费。
我曾经因为这些工作的简单性而误以为它们是低贱的。但事实上,正是这些工作在无形中给了我不少启示,使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商店打工时,我当时自我感觉很好,因为我能把老板布置的任务完成了。但有一天,我正在闲聊时,老板过来示意我跟着他。我跟在后面只见他一声不吭,先是把那些已订出的货整理好,接着又清空了柜台和购物车。
这使我感到很惊讶,其他人也觉得无从理解。
我的观念因为这件事而被彻底改变了。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再多做一点,即使老板没有这样的要求。这样,我原来觉得低俗的工作一下子变得有趣起来,我在工作中也更加努力,由此我也学到更多以前不知道的事物。后来,我离开了那家商店,但是,从那儿学到的东西却影响了我的一生,它让我从以前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积极主动、勇于负责的人。
现在,我也成了企业的一名管理者,但这并没有改变我的这一习惯——努力去发现需要做的事情,即使那不是我的分内之事。无论哪一行哪一业,只要你会这样去做,就能够比别人技高一筹,使你出类拔萃,打开成功的大门。”
杰克·韦尔奇认为,一名高效能人士应该具备出色的自我管理能力,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了的人,是无法胜任何工作职位的,当然,最终他也不会成为高效率的工作者。
现在,着手去做你早就该完成的事情,不要首鼠两端,更不要等待幸运之神的垂青,如果你积极一些,你必将前程似锦。
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让员工有很强的责任感,同时给他们做事情的权力与自由。简单地说,微软的工作方式是“给你一个抽象的任务,要你具体地完成”。对于这一点,微软中国研发中心的桌面应用部经理毛永刚深有体会。
毛永刚说,1997年他刚被招进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时负责做Word。当时他只有一个大概的资料,没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该用什么工具。和美国总部交流沟通,得到的答复是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做。就如要 测试一件产品,却没有硬性规定测试的程序和步骤,完全要根据自己对产品的理解,考虑产品的设计和用户的使用习惯等来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员工就能发挥最大的主动性,设计出最满意的产品。
自我管理一是为自己设定目标。大多数人不是自己没有目标,而是目标过于遥远。目标不仅要明确,还要将目标剖成小单位,专心地一次完成一个,逐步达到目标。二是做好时间管理。要管理时间,必须先知道时间主要用在哪里,保留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让工作更关注;学会授权及设定优先顺序,是时间管理的关键,敢于说不,多给别人承担责任的机会。三是管理情绪,将每个瓶颈视为健康的,调整心情,找出健康的出口。五是自我反省管理能力。反省是成功的加速器。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可以理性地认识自己,对事物有清晰的判断;也可以提醒自己改正过失。
当日清员工意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时,并在工作中加以实现,那么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习惯与工作习惯都因此得到了一定优化,做事效率也随之提高了。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条理可循,做事稳重,不留后患,在同事与老板眼中,你也会是一个行动高效,可以让人放心和领事的人。因此,你的老板就会放心地把重要的工作交由你去完成;你的同事也喜欢与你共同工作,并会主动与你交往。你的能力在执行老板交代的任务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为你赢得了晋升与加薪的机会;你的人际网络在同事与你的工作过程中得到了扩大,这可能会为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成功机遇。
考核:业绩才是硬道理
合理的绩效考核会让执行的效果变得更加理想。通用公司员工的活力曲线很好地破解了提升员工工作绩效的奥秘,即员工只有在不断学习、成长和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够保持长时间的活力。
起初,通用公司只是简单地用许多图表,根据人们的潜能和业绩,将公司员工划分成高、中、低三个等级,但是因为划分时的主观性以及对员工个人因素的忽略,没有推广开来。后来,通用公司又纳入了“365度评估”,也就是把上级、同级和下级的意见都考虑进来。但是,同任何由同事主导的评估方法一样,时间一长,这一办法就纯粹是走过场了,大家乐得相安无事。通用公司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套更有效的评价组织的方法,即“活力曲线”。
通用公司每个分公司的领导必须对他所领导的团队进行区分,找出哪些人是最好的20%,哪些人是属于中间的大头70%,哪些人是属于最差的10%。最好的20%,可以享受高于B类人员2~3倍的奖励,大量的股票期权和现金会装入他们的口袋,同时也为他们的晋级开了绿灯。对于B类员工,每年也会有工资的提高和部分期权。而对于C类员工,等待他们的就是离开公司的时间了。
“活力曲线”之所以在通用公司中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是因为它符合大部分员工在工作中对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它通过对人员的分类为不同的人确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C类员工要努力成为B类员工,B类员工又要努力成为A类员工,这就等于在公司创造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不断上进的环境,这可以保证员工每天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刺激之中,从而避免工作中惰性的滋生。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最合理的考核方式,对于员工执行力的评价和提高是非常有用的。但是要明确一点,无论采取何种考核方式,都是要不断优化的。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确定合适的考核力度,安排最恰当的考核者,优化考核的流程,这些都是考核中要考虑的因素。考核的方式越合理,对于执行力的作用就越大。
在工作中,业绩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一位曾在外企供职多年的人力资源总监颇有感触地说:“所有企业的管理者和老板,只认一样东西,就是业绩。老板给你高薪,凭什么呢?最根本的就要看你所做的事情,能在市场上产生多大的业绩。”现在就是一个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
两个人同时进入宝洁公司做业务员,应聘时两人不分伯仲,各有千秋。进入公司后在同一个部门工作,同样的积极,同样的活跃,俨然就是该部门的两颗明日之星。
但一年以后,两人的待遇却大相径庭,第一个人月薪近万,而且屡屡获得公司的培训机会,已经位列该部门业务经理候选人之一。第二个人则仍然拿着每月两千多的工资,虽然他对公司的事很积极,而且到处为公司做宣传,但年终奖仍然没有他的份。而年终奖的最大赢家正是第一个人。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人如此悬殊的差别呢?部门经理的一番话揭示了个中原因。
原来,决定公司报酬的标准是业绩,业绩是衡量员工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虽然第二个人表现很积极,对公司也很忠诚,但他一年来创造的业绩非常有限,所以工资一直徘徊在基本工资线附近。而第一个人则在短短的一年内为公司创造了近千万的业绩,他的薪水和奖金当然比第二个人要多很多了。
事实证明,那些乖乖听话、俯首听命的员工,不一定是老板最喜欢的员工,因为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老板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来源是利润。因此,老板心中最高分数的员工,一定是那些能让公司最赚钱的员工,而这些员工也凭借骄人的业绩赢取了许多发展机遇。
员工就要看重贡献,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公司及个人的整体业绩这些结果上,如此一来,自然就不会将眼光局限在报酬和升迁。视野广阔了,在工作中,才会认真考虑自己现有的技能水平、专业,乃至自己领导的部门与整个组织或组织目标应该是什么关系,进一步,他们还会从客户或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而督促自己不断向着最佳结果、最完善的服务、最精致的产品前进。
敬业:职责之外多加一盎司
大卫和拉奥是同班同学,两个人大学毕业后,恰逢英国经济动荡,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便降低了要求,到一家工厂去应聘。恰好,这家工厂缺少两个打扫卫生的职员,问他们愿不愿意干。大卫略一思索,便下定决心干这份工作,因为他不愿意依靠领取社会救济金生活。
尽管拉奥根本看不起这份工作,但他愿意留下来陪大卫一块儿干一阵子。因此,他上班懒懒散散,每天打扫卫生时敷衍了事。一次,两次,三次,老板认为他刚从学校毕业,缺乏锻炼,再加上恰逢经济动荡,也同情这两个大学生的遭遇,便原谅了他。然而,拉奥内心深处对这份工作抱着很强的抵触情绪,每天都在应付自己的工作。结果,刚干满3个月,他便彻底断绝了继续干这份工作的念头,辞了职,又回到社会上,重新开始找工作。当时,社会上到处都在裁员,哪儿又有适合他的工作呢?他不得不依靠社会救济金生活。
相反,大卫在工作中,抛弃了自己作为大学生——高等学历拥有者的身份,完全把自己当做一名打扫卫生的清洁工,每天把办公走廊、车间、场地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半年后,老板便安排他给一些高级技工当学徒。因为工作积极,认真勤快,一年后,他成了一名技工。尽管如此,他依然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在工作中不断进取,认真负责。两年后,经济动荡的局面稍稍稳定后,他便成为老板的助理。而拉奥此时才刚刚找到一份工作,是一家工厂的学徒。但是,他认为自己是高等学历拥有者,应该属于白领阶层。结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仍然把活干得一塌糊涂,终于在某一天又回到街头,去寻找工作。
在这个故事中,大卫正是凭借着自己敬业的精神,才得到老板的青睐,一步步走向卓越的,而他的同学拉奥因为缺乏敬业的工作态度只能步入平庸。
当然,有些人天生就具有敬业精神,任何工作一接手就废寝忘食,但有些人则需要培养和锻炼敬业精神。如果你自认为敬业精神还不够,那就强迫自己敬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任何事,让敬业精神成为你的习惯,那样你才能够摆脱平庸,走向卓越。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盎司是英美重量单位,一盎司相当于1/16磅,在这里以一盎司表示一点微不足道的重量。所谓“多一盎司定律”,意即只要比正常多付出一丁点就会获得超常的成果。坦普尔顿指出:取得中等成就的人与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作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结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实质内容方面,却经常有天壤之别。
张良是一家合资公司的普通职员,他的工作十分简单,负责收发和传送文件。当公司里出现一些突发的事情时,其他员工总是推三阻四,不愿去做,而张良这个时候能够像一个候补队员一样,能够及时补上去。因为他愿意多做事,从来不叫苦叫累,事情完成得也很好,所以对他的指派也越来越多。有些本来不在他的工作范围内的事,也常常会派给他。
有些同事开始笑他,说他在被老板耍,干那么多事也不增加薪水。可是,张良对这样的议论丝毫不放在心上。他认为杂事多,自己也就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至于薪水,等到自己有更多的经验时,自然也会增加。
后来,老板注意到了他,对于他的工作表现十分欣赏。张良接手的工作越来越多,也渐渐变成一些更为重要的工作。当公司需要派人去拜访重要客户或者是参加重要谈判时,他总是老板的第一人选。终于有一天,公司成功上市,而张良则以董事会秘书的身份成为公司的一个重要员工。
做工作时坚持多加一盎司,积少成多,你就会比别人学得更多,做得更好。每天多加一盎司并不是傻子的行为,而是聪明人的做法。它是我们成就自己的最好途径。全心全意专注工作、尽职尽责完成任务对于获取成功来说,还是不够的。你还应该比自己分内的工作多做一点,每天多努力一点,比别人期待的更多一点,如此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给自我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因果法则。也许你的投入无法立刻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也不要气馁,应该一如既往地多付出一点,回报可能会在不经意之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最常见的回报是晋升和加薪。除了老板以外,回报也可能来自于他人,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实现,但更多的都是立竿见影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