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采用哪种改革途径,重要的是,首先解决好党政领导思想上的“不放心”,工作上的“不放权”,经济上的“不放利”。克服这“三大障碍”的办法是划清企业和党政部门各自的权、责界限,要充分尊重群众的劳动,要强调“群众观点”,不要把自己看成救世主,把群众看成阿斗。
同时,两权分离也有利于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企业家。企业家就是要敢于承担风险,能驾驭企业的兴衰,不担风险的企业领导人充其量只能是“管家”。外国的企业家与中国的企业家相比,他们的优势就在于遇到职权范围内的问题能拍板,敢拍板,实际上也就是我所讲的全权承包。我们的承包只有全权承包,两权彻底分离才能称得上是“承包”,才能到国际市场上去和国外的企业家竞争,并且在竞争中取胜。
——1988年7月,《全权承包、联产计酬创高效》
背景分析
1988年,鲁冠球在企业体制创新方面又完成了一项重大举措,他从当时企业的3000万元净资产中划出了1500万元作为当地政府的投资,与政府之间确立了投资关系,从此让政府淡出主管角色。这场产权变革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也就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花钱买不管”。
实际上,在以后的很多年里,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很多知名企业都小心翼翼地进行着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有人破冰成功,终成正果;有人则功亏一篑,流水落花春去也。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产权清晰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命题,否则真的像鲁冠球所说的那样,企业家就只是个管家,企业无力参与更大的竞争。
行动指南
企业明晰产权要因地制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