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合理的分配方式?因为这一分配过程先是强调了企业是创造效益的实体,只有保证企业有充分的积累,有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效益,个人、国家这“两头”才能相应多得;这一分配形式的最后转换是强调人的作用,因为使企业运转的是人,企业好坏依赖于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个人收入增加,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就为企业参与市场,适应市场提供了原动力,企业与国家所得就能取之不竭,从而使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所得都来个大跳跃,即使国家所得在形式上是“小头”,但实质上这样产出的“小头”将远远超过原来的“大头”。
——1992年12月,《新形势下的新选择》
背景分析
1991年,一场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意识形态斗争硝烟再起,改革的方向再次遭到质疑。对这场愈演愈烈的舆论战,很多人日感困惑,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才尘埃落定。
事实上,同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也陷入僵局,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各种尝试之后,国有企业仍是半死不活。此前几年的治理整顿和市场萧条,也让国有企业仅剩一点的雄心消磨殆尽。
每当经济陷入困局之时,思想解放的呼声就越来越高。在此之前,传统的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的分配理念一直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多数人认为“国家和企业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职工再大的事也是小事”,但1992之后,为了摆脱经营困境,一种“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的观念开始引起社会关注,有人公开提出“个人得大头,企业得中头,国家得小头”的口号。
鲁冠球显然是这种新观念的支持者,但一个细微的差别是在分配比例上,他把企业和集体放在首位。这或许与他一贯的思想有关,因为当时的万向集团正处于二次创业的起始阶段,正全力以赴地扩大市场,但无论如何,他的这种提法同样说明,企业发展离不开“人”这个根本因素。
行动指南
人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动力源,企业利益分配制度设计首先要考虑到所有创造价值的员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