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同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圈以及不同地区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密切相关。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了图腾崇拜、曾经信仰的宗教文化、以及一些各具特色的民俗习惯都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壮大。
“中华”一词出现很早,元人王元亮在《唐律疏议释文》中就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中”,在此意为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渐次扩展的过程。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秦汉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中央政权建立,历朝版图时有损益,但基本趋势是不断扩展。清代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清史稿·地理志》),包括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和俄罗斯的部分领土。本书所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地域范围上,以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为界。
作为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同古埃及、古希腊一样,有着灿烂的古代体育文化。在古代中国,虽无“体育”一词,却有与此相关的“养生”“导引”“武术”等名词。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很广的各种体育手段和锻炼方法,可以说中国古代体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体育文化之一。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为我国体育院校教材《奥林匹克运动》所作的《序言》中就提到“早期的依据规则或按照一定传统习俗的比赛开始于像中国、印度、中东、埃及、希腊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些较为稳定的社会”。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华民族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它作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包含了一个民族的伦理价值、国民性格、审美情趣等,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和纯朴自然的内容,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展示,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一道构成了今天丰富灿烂的体育文化。
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由多个民族构成,但是像中国这样由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一般认为,汉人成为族称起于南北朝初期,其前身是华夏族团。汉族在夏商周三代从东方和西方吸收新的成果,经春秋战国的逐步融合,到秦统一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平原地带。后继秦业,在多元的基础上统一成为汉族。汉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经过二千多年的时间向四方扩展,融合了众多其他民族的人,到目前人数已超过11.3738亿(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占中华民族总人口的91.53%。
中国民族学历史研究表明,汉族的壮大并不是单纯靠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是靠吸收进入农业地区的非汉人。随着汉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不断汉化,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对其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也有一定的冲击与影响。汉族在融合众多民族向四方扩展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体育文化向四方传播。
现在保存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组织形式、竞赛规则等,都有汉族传统体育文化影响的明显痕迹。
民俗民间节日活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类别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式,是一种以观赏娱乐、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加强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与友谊。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有着密切联系。它的传承与发展状态也同样与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活动紧密相连,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被融入了民俗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中,成为民族地区民众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使节日活动的体育文化内涵更加充实,而且使节日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健康、更加丰富。
在节日活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按活动性质大体上可分为竞技性、表演性和健身性三种基本活动类别。
竞技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一种以身体运动能力、运动技巧为竞赛内容的体育活动,竞技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夺取优胜、获得名次,它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体系具有相同的竞技特性。竞争是人类的天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在自然界生物进化与发展规律下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很多是以决胜负、赌输赢为目的的,这种决胜负、赌输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技艺高低的角逐,是体育竞赛范畴中的较量,是以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为基础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运动技能的较量,竞技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具有极强的竞争性,非常精彩、扣人心弦,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成为民族大众最喜欢的体育娱乐活动形式。竞技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大体可分为力量、速度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技巧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两大类型。
1.力量、速度性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
力量、速度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人的体能、力量、耐力及速度的竞技。以力量、速度为主要竞赛内容的竞技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其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狩猎活动中,人类的先民已经开始了一些类似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活动,其中力量、速度性运动主要以力的对抗和速度性的对抗为主,如摔跤、斗牛、角力、拔河、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是以个体对抗或集体对抗的传统体育竞技运动形式来进行。力量、速度性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强调力量和速度的有机统一,有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如拔河、板鞋竞速、划龙舟、珍珠球等竞技是以集体对抗为主的竞赛形式,强调集体的协调和配合,突出集体运动的技巧和整体的力量以获得竞赛的胜利。
2.技巧性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
技巧性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是一种以技术、心理素质为主充分发挥技能的竞技体育,它也分为个人项目和综合类项目两种形式。个人项目的技巧类传统体育竞技注重个人技艺的发挥,如荡秋千、赛马、叼羊、踢毽子、射箭、射弩、赛马等。集体性综合类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则需要同时进行数种技艺的综合训练,或需要通过几种技艺的竞技才能完成某一综合类传统竞技活动,如抢花炮、叼羊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表演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以运动技巧、动作难度和传统体育特色展示为主的充分发挥体育技艺的表演性体育,它也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两种形式。表演性的民族传统体育个人项目注重个人技艺表演的难度、美感与观赏价值,如上刀梯、高空走索、踢毽子、独竹漂、马术等。集体性表演类传统体育项目则有花样跳绳、民族体育舞蹈、舞龙、舞狮、虎舞等。
民族传统体育如拔河、赛龙舟、摔跤、赛马、弓箭、射弩等,在很多民族中开展较为普及,活动的性质与形式也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风格略有差异。也有一些项目如叼羊、斗牛、掰手腕、扳扁担等,仅在一个或数个民族中开展。这些竞技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除具有竞技性特征属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因而深受各民族民众的喜爱和欢迎,成为民间节日活动中的亮点。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竞赛项目,既是力量与速度的比拼,也是技巧与审美的追求,充分展示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内涵。从1953年举办的首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到2011年的第九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设置的比赛项目有:武术、珍珠球、秋千、蹴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独竹漂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此外还有由各省、自治州、市推荐报项,主办单位审定的表演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2011年贵州举办的第九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比赛的竞技项目达16项,表演项目近150个之多。
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有许多具有健身娱乐性极强的运动项目,从事这些健身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增进身心健康水平。健身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有较强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并且很少受场地设施条件的限制,易于开展和进行长期、系统的体育健身运动锻炼。
在民族地区,较为普遍的健身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有以下几种类型:
1.模仿动物行为的健身运动,如华佗的“五禽戏”、彝族传统体育的“虎舞”、“狮舞”、民族武术的“气功”“猴拳”“虎形拳”等。
2.中华民族古代哲学思想引导下的健身运动,如易学中的“导引”、武学中的“太极拳”、“太极剑”及“太极气功”等。
3.群众娱乐性传统体育舞蹈,如苗族的“芦笙舞”“铜鼓舞”,侗族的“反拍木鼓镜”“竹竿舞”等。
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健身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经常组织与开展健身娱乐性的体育运动,注重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和群众性游戏相结合,对民族地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作用。对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力,使民族地区全民健身运动接近于民族的生活,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广泛、持久地开展起来意义重大。
传统节日中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特征与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人类通过体育运动文化的方式又不断陶冶和塑造了人类自身,使人类更加适应于社会及自然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因而其所形成的体育文化方式、方法和途径也各具独特的风格、特色和价值取向,如以农耕民族文化为主的汉族传统体育,游牧民族文化和山地民族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价值,正是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体育文化所具有的特点与价值,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几千年社会发展和文化沉淀的历史产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民族的生产劳动、风情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以及生存竞争等外部条件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民族自身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质的影响作用下,通过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与整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风格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充分地体现在它的民族性、实用性、地域性、传承性四个基本方面。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传统节日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其起源、传承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时期、外部条件不同,因而其所形成的体育文化方式、方法和途径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这里所指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特点,主要是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特色和风格而言。这种民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文化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民族文化的土壤环境滋养下所形成与发展的,因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保持民族的思想、观念、生存方式和风情习俗中优秀的积极因素,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各民族在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都具有民族自身的思想、观念、生存方式和风情习俗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五千余年的文明史,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构成了民俗民间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然而在各民族形成的传统节日和在节日中开展的体育活动,又各具特色,充分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和苗族的“芦笙会”中,表演者在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音乐气氛中伴以具有民族风情的体育舞蹈,充分地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美学特征与风格,充分地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身性质,充分地体现了民族体育文化的社会和谐价值。再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哈萨克族的“弹唱会”、侗族的“赶勒盛会”,从风格到内容都具有各民族的文化、观念的地域性特色与风格,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充分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农耕民族文化、游牧民族文化及山地民族文化等)的思想、观念、生存方式和风情习俗,是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生产劳动的文化沉淀,是民族经历长期的社会生存竞争所形成的特色文化。
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项目,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中,其活动形式也各有差异,有的甚至相去甚远。如舞狮的技艺、狮头特点就因“北狮”和“南狮”而呈现出不同舞技和特色。如舞龙的过程,各民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侗族舞龙头、瑶族舞人龙、景颇族舞蛇龙、阿昌族耍象龙,而土家族却舞草把龙、板凳龙。这是因为民族的生活环境、思想观念、生存方式和风情习俗、民族气质不同而各具异质性。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
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与我国是由多民族组合形成的统一国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高度统一的华夏民族是多民族文化的摇篮。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实体,是近代中国在封建制度变革和与西方列强对抗中,与几千年的历史融合形成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的社会学角度分析,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的东族,东部淮河流域的东夷,南方长江流域的三苗,西北黄河一带的羌族以及西部橫断山脉的藏、彝、苗族等,都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文化的基本体系。及至春秋时期,由于黄河流域的商周各族与其他各族间的相互影响与同化,从而形成了我国的华夏民族。
至秦代,更从政体上达到了全国的统一,匈奴、乌孙、东胡、肃慎、扶余等在汉代以后,也逐渐统一于汉。此后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同化,形成了今日包括汉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统一国家。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在传统节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里能充分地体现。在中华文化传统中,龙是吉祥的象征。人们把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把中华民族称为“龙的传人”。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丛林密布、沟壑纵横的西南边陲;从广阔无垠的北部草原到鱼米之乡的江南水乡,甚至连旅居海外的华人在欢庆节日时,都表现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征,这种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特征,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3)民族文化特征是评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的重要标准民族文化特征是区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方面,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文化体系的基本特征会毫无例外地体现在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结构中,引导他们的观念思维和运动行为,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还会以各种方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各民族特点、风格的传统体育文化。于是民族文化特征代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方面,成为评价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重要标准。
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育文化与民族有着不可分离性。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生存历史的产物,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体育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民族。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在发展中必然也要形成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种体育文化世代影响着该民族群体及其每个成员,而一个民族群体又凭借这种文化传统紧紧凝聚在一起。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一方面表现为本民族全体成员所共有,另一方面又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由此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属于一个或某一些民族的,而非各民族的,民族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载体。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特征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特点、不同传统的体育文化,不同特点、不同传统的体育文化又塑造了不同的民族特征。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生活的自然环境历来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早期,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活的自然环境影响,在与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由地理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的不同,各民族都形成了独具地域性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不同地域的民族各自有其不同的体育文化内涵与地域性特点。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居住着满、蒙古、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锡泊、达斡尔等民族。生息与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充分利用自然界赐予的生存环境条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典型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蒙古族的摔跤、射箭、赛马、赛骆驼、打布鲁,朝鲜族的秋千、跳板,达斡尔族的波依阔、颈力,鄂温克族的滑雪,鄂伦春族的射击、皮爬犁等。
地处我国西部的以高原、戈壁、沙漠为地貌特征的新疆、青海、甘肃、西藏等地区,蒙、维吾尔、藏、回、哈萨克等族人民创造了游牧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在美丽的内蒙古草原上,蒙古族人民也形成了他们彪悍勇猛、开朗豪放、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草原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从喜马拉雅山、天山到阿尔泰山脉,为西部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具有山地游牧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他们生存的地理环境有关,如蒙古族的赛马、套马、跳马、马术、跳驼和赛骆驼,藏族的登山、赛牦牛、赛马射箭,维吾尔族的赛马、叼羊、骑射,柯尔克孜族的赛走马、姑娘追、跑马拾银、骑马摔跤和骑马拔河等。
黄河、长江两岸的各族人民,水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源泉,因而这些地区的各民族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也以水上运动见长,如龙舟竞渡、游泳、跳水,还有瑶族和土家族的“独木滑水,潜水游戏”,广西沿海京族的“驳脚”,黄河岸畔东乡族的赛羊皮筏,侗族的“潜水捉鱼”和“多达能”(踢水比赛)“闹鱼”等。
在西南地区,山川纵横,既有高原地形,又有幽深的峡谷,还有咆哮奔腾的河流。在这些地区居住的苗、彝、藏、羌、土家、壮、布依、侗、瑶、纳西、景颇等民族,由于依山傍水而居,以狩猎、捕鱼为主要谋生手段,长年出没于崇山峻岭、大江大河之间,养成了豪迈奔放的性格,勇猛顽强、不屈不挠,在他们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中,有许多项目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如苗族的爬坡杆,瑶、黎、彝、苗、傣、土家等族的躬弩、玩山、打飞棒,怒族的跳竹、滑草,哈尼族的打磨秋、爬树追逐游戏,黎族的跳竹竿、穿藤圈、打狗归坡,怒族和独龙族的溜索等都充分地体现了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色。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性特征
民俗民间节日活动中的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形成的,其活动源远流长,除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传承性。
传承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传承和发展,主要就是得益于传统的力量。任何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惯性,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顽强的传承性。正是这种传承性,使得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自古相传,代代沿袭。如春秋战国以前我国不少地区已盛行的舞龙活动,春秋时代开始流行于民间的秋千活动和原始社会开始的射箭活动等,至今依然流行。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在民俗民间节日中传承与发展,是因为两者有着许多互补与互动发展关系,在民俗民间节日和传统体育文化中都有着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这些传说有些是赞美某个英雄的,或是伸张正义扬善除恶,追求爱情赞美揭丑,追求吉祥祭神斗恶等,都对民俗民间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与保护作用。
龙舟竞渡源发于古代吴越民众祭龙图腾的活动,古代吴越民族奉“龙”为始祖兼保护神,以“龙”作为共同的信仰与图腾崇拜。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的后代,以龙为图腾的吴越人在自己的身体上和日常用具上,纹着“龙”的图腾借以强化自己与龙之间的联系,一年一度举行盛大的以龙为图腾的祭祖活动,并祈求龙的庇护保佑。再如,苗族在一年一度的“赶坡会”举行的爬坡杆活动,其目的是为纪念苗族英雄孟子佑而举行的。这些故事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作用,使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深深扎根于大众的思想意识之中,世代相传,成为该民族文化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4.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实用性特征
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丰富多彩,但各民族传统体育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表现为农耕民族文化、游牧民族文化和山地民族文化的不同风格与异质。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是一种属于实用主义范畴的文化现象。民族传统体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古老的遗风,并融入现代生活的多元因素,用今天的眼光来考察,也许其中不少东西缺乏科学性,甚至带有愚昧性质,但在民间,却被赋予了实用价值。这种实用价值的意义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都是为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增强体质、提高民族综合素质和社会生存能力价值取向下的体育文化现象。
民俗民间节日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俗民间节日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价值是健身,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参与者在承受一定生理负荷的运动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各民族民俗民间节日中所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龙舟、摔跤、斗牛、赛马、登高、抢花炮、秋千、东巴跳、叼羊、姑娘追、跳竹竿、踢毽子、跳火绳、背篓球、赛牦牛、舞花棍、跳秧歌、拨腰、波依阔等,都充分地表现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实用性作用。
(2)在民俗民间节日中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激烈的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特点,因而具有极强的自娱和社会娱乐功能。各民族在节日庆典开展的各种传统体育活动,可激发人的运动意识,使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体能、技能,满足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这种娱乐功能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社会经济得以互动发展的基本动力。
(3)在民俗民间节日中,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最接近民众的生活,对培养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热爱民族的精神,缔造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海外的华侨,每当忆起家乡时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其思乡与热爱民族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此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陶冶民族大众的情操,培养和激发体育动机和兴趣,美化人们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都蕴藏着丰富多彩、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民俗民间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些民俗民间节日和体育活动项目随着社会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地被挖掘、开发与利用,发挥其所特有价值和功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满足着各族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开发利用及民众生活的各种需求。
民族传统体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价值层面、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对提高民族人口的综合素质,提高民众身体的健康水平、心理素质层次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人际关系,提高竞争意识、改善生活质量、振奋民族精神、体现人生价值、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与功能。
1.民族传统体育是培养人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通过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间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发展,使体魄变得强健,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载体基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的性格、体质、能力、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皆处于待发展阶段,可塑性强。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寓教于乐、沟通人际交往的特点,是特有的一种社会场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直接的作用。由此可见,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身心两方面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其他文化活动所难以替代的。
民族传统体育对人生价值观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参与意识、表现意识、抗争能力和真、善、美等方面。
(1)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培养参与意识方面,人们认识到只有融入社会才具备人生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的魅力,对不同动机、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具适应性,他们可以参与其中,或体验、或娱乐、或观赏、或竞技,总之都能找到适宜自己的角色定位而受益。可见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巨大的文化感召力,将千千万万的人吸引到体育行列中,使他们贴近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为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培养表现意识及抗争能力提供发展的平台培养表现意识及抗争能力是现代人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人的发展中突出的进步,在于表现自己在竞争中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身表现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侧重于表现,如爬油竿、爬花竿、溜索、舞龙、舞狮、打花棍、摇旱船、秋千和武术等,能体现运动的美学欣赏价值和人的个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一些寓意创新的内容,如踢毽子、波依阔、珍珠球、抢花炮、跳竹竿、叼羊、姑娘追等,能启发民族自身的聪明才智与能力,显现民族的自信和强悍。有些侧重于力量、速度素质而又具有对抗性的龙舟竞渡、赛马、押加、射箭、劲力拔河、摔跤、角斗等运动,则能激发参与者竞争的热情,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目的。民俗民间节日中各族人民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和实践,不仅有效改善了各民族大众身体素质,更具有一种树立起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以及敢于接受挑战,勇于竞争的精神风貌。
(3)民族传统体育为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创建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
在培养人真、善、美的高尚情操与价值观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创建了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当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潜移默化地根植于民族大众的社会意识中,在促进与塑造民族性格、气质、能力的过程中,必然对民族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勇于拼搏的体育运动竞争中感受个人与集体、成功与失败,培养自身坦荡磊落及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道德品格。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倡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前提条件下的公平竞技,拒绝一切矫揉造作的媚态,以勃勃生机的阳光体育塑造民族健康的体魄和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
2.民族传统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的促进因素
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民族和睦与否,对国家的安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重大。各民族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各民族内部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俗民间节日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与民族团结关系非常密切,在我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呈现出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一派兴旺的景象,如春节舞龙舞狮、元宵观灯、端午竞渡、重阳登高等节日活动。在我国各民族不同的民俗民间节日中,其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呈现出各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文化性,如赛马、射箭、爬油杆等;蒙古族、壮族、水族、维吾尔族、苗族、裕固族、保安族、鄂温克族、布俗族、塔吉克族等都具有本民族独有的传统体育文化,这就为民族之间产生民族体育文化的共性,提供了互相交流、相互切磋的机遇,直接密切了民族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增进了民族内部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
从民俗民间节日活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功能分析,民俗民间节日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是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剂。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凝聚作用,可以使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民族,在特定的活动或特定的竞赛中聚合到一起,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备的这种文化聚合功能,也是其他文化领域很少或很难具备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聚合、凝结主要产生于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由此而产生的凝结是最深层的,也是比较稳定的。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凝聚作用下,我国各民族能在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上达到一致的基础上,实现行动步调上的一致,实现民族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民俗民间节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成了民众生活的文化背景,对影响人的发展、塑造人的自身,不断地发挥着教育和培养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决定了其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与教育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在人的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其他社会文化无法替代的优势,在各民族人民大众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培养民众社会适应能力
人是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素质的高级动物,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因此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途径之一。现代社会科学的高速发展要求人必须适应社会,能达到与时俱进的最佳状态。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一动态系统的最大表现是不断追求最佳效应的有序途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根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来选择其体育活动方式,为使所追求的目标能尽快实现,必然要不断地改造和完善其体育活动方式,以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2)增强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
人类的社会适应主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在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方面,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搭建了人与人交往的平台,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可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集体项目:划龙舟、跳花盆、八人秋千、舞龙、打篾球、拔河、跳竹竿、抛公鸡等,需要众人通过集体运动方式的默契配合与顽强拼搏取胜,因此在训练和竞赛中,这种合作方式容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行为交流,加深友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3)培养人的社会竞争意识和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培养人的社会竞争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教育作用,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竞争体制越完善,竞争意识与行为越普遍,社会发展速度越快。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培养人适应社会竞争的环境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过程。
(4)保持人的心理与社会的平衡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心情感与人的社会心理稳定性有着直接联系,通常情况下人的心理与社会是保持着平衡的状态,即人对社会的心理适应。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一般体育活动的社会价值功能及自身所特有的文化感召力和认同感,故它能起到调节心理、培养社会情感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心理调节和社会情感培养,主要是通过人们亲自参加或观赏具体的体育运动过程而得以实现。
民众通过参加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获得非常好的感受与体验,满足生活中的需要,消除因工作和劳动所带来的神经紧张、脑力疲劳及紊乱的情绪,特别是观赏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或比赛,那种“难、新、美、高”的运动技艺和“健、力、美”和谐统一的表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唤起人们对社会的情感而达到调整心理平衡的效果。
4.民俗民间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民俗民间节日中的体育活动如赛马、叼羊、跳火绳、斗牛、划龙舟等,在其过程中紧张激烈的场面扣人心弦,人们随着竞技场面的变化而进行着竞技与观赏的情感交流,运动过程的惊险性、比赛的对抗性、战术配合的准确性、稍纵即逝的随机性、时间速度的节奏性、音响幽绵的艺术性,使人们欣赏到一种精彩超群的人体技艺活动,极大地满足了精神需要。除精神上的享受之外,民族传统体育也带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使人感受到生命总在运动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发挥着包括一些民族艺术形式难以产生的艺术效果和魅力,它既是一种人类高级文化活动,也是一个人类高级情感抒发的平台。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不仅个人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发展,也使社会得以和谐和稳定。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但它不是一般抽象的文化形式,而是从各种文化形式,特别是从民族的文化思想、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中升华出来的思想体系,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的本质观念。中华民族历来提倡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充分体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体现了团结互助、集体荣誉的精神;体现了勤俭朴素、艰苦创业的精神。传统体育培养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集体荣誉感和自强不息两大支柱上。
集体荣誉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与体育娱乐活动具有培养集体荣誉感的作用。如舞龙、舞狮、龙舟竞渡、斗牛、拔河、赛马等活动,参赛者除了有强烈的个人竞争心理外还都伴有集体荣誉感,活动中集体成员相互配合和协作是竞赛成败的关键。这种将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对培养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精神对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内涵深厚的民俗民间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历了由共融到互动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在民族历史文化的演进中逐渐形成,它反映出我国各民族人民独特的文化内涵及不同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传统节日是连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民俗民间传统节日的内容不断更新。随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一步挖掘、保护与开发,如何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俗民间传统节日形成互动发展,为促进我国各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以实现我国各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1.民俗民间传统节日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良好的展现平台民俗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演进中,经历了由共融到互动发展的漫长过程,两者的互相融合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民间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是一种最容易沟通人的思想、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以及促进相互认同的社会文化形式,而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则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及趣味淳真的民族体育而展现它的蓬勃生机。现代民俗民间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层次逐渐提高的背景条件下,对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充分显示出民族文化特色。
在民俗民间传统节日举行的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过程中,同时还进行盛大的经济贸易活动。如贵州彝族民间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进行体育活动和节日庆典的民族传统盛会,精彩激烈的摔跤、跳火绳比赛与民间歌舞引来了四方宾客,同时举办的各种经济贸易活动更是热闹非凡,欢乐的体育文化氛围为民族地区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以民族传统体育为桥梁,“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还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贸易,充分发挥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政治、经济功能效应,使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方位满足传统节日中对传统体育的内在需要。民族传统节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这种需求,实际上是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展现的平台,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通过民族传统节日内容的不断更新从而实现互动式发展。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了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各族人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间传统节日和具有民族传统文化风情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民族地区能够广泛开展,促进了传统节日其他活动的发展,而传统节日活动又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节日的体育活动。如被誉为洱海边上的广交会的“三月街”这个欢乐的民族传统盛会里,威武的霸王鞭和精彩的赛马、斗牛以及具有地域风情的民族体育舞蹈表演交相辉映,深深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宾客和世界各国朋友,这些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极大地丰富了民族传统的节日内容。
3.对民俗民间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的思考
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民族传统体育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不断更新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普及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为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已成为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实现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首先要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用科学的理论对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整理、更新和转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关系。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对两者的生存与发展进行客观辩证分析,把握两者的互融性和结合点,树立正确的互动发展观念,在正确统一的思想驱动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互融、互动和互促,使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向科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无论是民族传统节日活动还是民族传统体育,最终的目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具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身心健康、繁荣经济、宣传民族文化、迎合民俗民风等多种功能。加强民族团结主要是通过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统一的民族爱国战线;而促进身心健康主要是在传统节日中,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实现经济繁荣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宣传民族文化主要是提高人们的民族文化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以政策导向、开发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形成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组织结构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政策的支持力度起决定性的作用。为此,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大力支持,采取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体育经费的投入,实行国家、企业、集体、个人等多种渠道集资,减免民族传统节日中某些活动的相应税收等措施,实际地解决经费问题来激活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大力扶持民族体育事业,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对节日活动的组织宣传、场地设施、节日用品提供充分的保障,并发动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并对其开发的项目进行安全检查,以保证节日活动的有序进行与规范的执行。要抓住传统节日中体育活动的机遇,建立、健全基层的体育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培养一批具有对民族体育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人才,通过节日体育活动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推向高潮,努力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跨越式发展。
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必须建构科学的管理机构,形成规模宏大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竞争制度,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合理地配置资源,充分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将新疆的“达瓦孜”、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蒙古族的“赛马”“摔跤”、满族的“珍珠球”、侗族的“抢花炮”以及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演活动形成民族体育产业经济,可以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3)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专业人才,促进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
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专业人才,促进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就必须提高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科学管理程度,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增加运动项目的对抗性、技巧性、惊险性和观赏性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与欣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民族传统体育原始古朴、趣味纯真民间风情的文化。为此,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及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从少数民族中选派出优秀人才,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层次与加强表演技能的训练,使这些优秀人才具有极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也具有高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演技能,从而促进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
在人类诸多的社会现象中,体育文化是一种最容易沟通人的思想、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以及最容易促进相互认同的社会文化形式,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民族体育是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互动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存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