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古鉴-清正廉洁公私分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拣小便宜吃大亏”往往是立场不坚定的人所犯下的致命错误,在当今社会,贪污、受贿导致毁灭的人比比皆是。社会有很多蛀虫,往往利用你贪心的心理,对你施加小恩小惠,如果你立场不稳定,不从点滴小事做起,洁身自好,很有可能遭到侵蚀,导致最终的梦想破灭!

    第一节毫无贪念的陈平

    身处高位时,你能做到心平如水吗?一旦退位,你会怎么样呢?

    自从吕氏家族被诛除后,大臣们在一起密商立王之事,认为那些王储都没有资格继位,只会成为吕后的眼线。此时有人提议:齐王刘襄是高皇帝长孙,可以立为皇帝。但大臣们反对说:“吕氏之乱就是因为外戚势力强横,几乎造成国家灭亡、功臣遭难。现在齐王的舅舅驷钧是衣冠禽兽,为人凶狠,如立齐王为帝,驷氏又将会如吕氏般猖狂。在我看来,代王刘恒是高皇帝现有儿子中最大的,为人仁孝宽厚,他的母亲薄姬谨慎善良。再说,立长子为帝本来就名正言顺,何况刘恒又以仁孝闻名天下。”于是众人商定秘密派人迎请代王刘恒入京继位,庙号汉文帝。

    后来,丞相陈平自称有病辞职,文帝询问原因,他说:“高皇帝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但是诛灭吕氏家族,我的功劳则不如周勃,所以我愿让贤于他。”

    文帝于是改任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右丞相。

    在一次朝会上,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大概判处多少案件?”

    周勃答说不知。

    文帝又问周勃:“国库一年收入钱粮约多少?”

    周勃又答说不知,神色惶恐惭愧,大汗淋漓。

    于是文帝转问左丞相陈平诸事。陈平说:“各有主管官员负责,陛下可召他们前来询问。”

    文帝问:“主管官员是谁?”

    陈平坦然说:“陛下如问如何判案,可问廷尉;如问钱粮,可问治粟内史。”

    文帝说:“既然各有主管官员,那您主管什么?”

    陈平说:“陛下不弃我平庸无能,令我担任宰相,我受宠若惊。宰相的职位是: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顺从万物需要;对外镇抚四方部族首领;对内使百姓安定亲附,使百官都能恪尽职守。”

    文帝大赞陈平说得很好。

    右丞相周勃非常惭愧,退朝后埋怨陈平说:“您平时为什么不教我如何回答。”

    陈平笑说:“您身居相位,难道会不知丞相职责?再说,假如陛下问长安城有多少盗贼,难道您也要勉强回答吗?”

    这时周勃才认识到自己的才能不如陈平。不久,有人劝周勃:“您诛灭吕氏家族,迎立代王为帝,威震天下。不过,您受皇帝重赏居天下尊位,如果时间太久,就会大祸临头。”

    周勃亦有同感,于是托病请辞,归还相印,文帝允准了。从此左丞相陈平独居相位。

    陈平的确做到了退位让贤且心如止水,成全别人,最终也成就了自己。引申开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要只想着维护自己的利益,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二节节俭自律的汉文帝

    身为君主,有几人能够做到以身作则,节俭自律?这其中汉文帝当为楷模。

    汉文帝在位的23年,宫室、苑圃、车马、服饰均无增加,凡有不利于民众之事,也一律放弃,尽可能地方便民众。

    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需要一百金。文帝就说:“一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了。我怕自我德行不足不配居住先帝宫室,就不用花费这笔钱了。”

    另外,文帝自己仅穿黑色粗丝衣,连他最宠爱的慎夫人,也是衣不拖地,帷帐不绣彩纹,以自己的朴素节俭,来带动整个天下。

    古代帝王都有生前为自己事先预造陵墓的风俗,在修造霸陵时文帝下令,全部采用瓦器,而且不准用金、银、铜、锡装饰,要顺着山陵自然形势,不再聚上加高坟堆,以节省资源。

    一次,吴王刘濞假称有病,不来京师朝见,文帝反而赐给他几案和手杖,以示年老,可不入朝朝见,可见文帝的心胸十分宽广。

    再而言之,袁盎等大臣进谏时言词往往过于激烈,文帝则总是态度温和并加以采纳,可见他是能纳善言的。

    经济方面,张武等人接受金钱贿赂,文帝发觉后,无责反赏,使他内心醒悟。文帝专心致力于“以恩德感化臣民”,才致使天下安宁,民众富足。

    汉文帝施行仁政,把国家治理井井有条。做人要怀有一颗仁心,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如此,或许成就的机会就在眼前。

    第三节倡导俭朴的马太后

    话说明帝死后,皇后马氏被立为太后,其子继位,庙号章帝。

    一天,章帝要封赏各舅父们为侯,马太后立即严辞拒绝。

    其时恰遇大旱,为此有关部门请求遵照旧制为明帝舅父晋封,马太后下令说:“其实这些谈论灾害的官员,目的是想向我献媚,以求得自身福禄。从前汉成帝时,曾经一日敕封外戚五人为侯,致使黄雾漫天,且并无及时雨的瑞应。”

    “自古以来,外戚过分尊贵专权,很少有不倾覆的,害人又害己,所以先帝对此特别注意预防,谨慎对待其舅父,不让他们身居要位。”

    “我的儿子不应与先帝兄子地位相等,现在有关部门为何要用马氏与阴氏(明帝母后家族)相比?阴氏卫尉,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良。他对谁都很客气,可与从前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春秋时卫国贤大夫,善于反省过失)相比。衔灵公尝与夫人南子夜坐,光听车声就知道是他。”

    声公说:“你是怎么知道的?”马太后答道:“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是位贤大夫,所以听见车声就知道。”

    马太后接着说道:“我身为天下之母,身穿厚缯,食不求甘味,严格要求左右侍从,目的是想以身作则,为天下表率。本以为外戚们见了,会警惕约束自己,想不到,他们竟笑我是性喜节俭。”

    “前几天,我经过濯龙园门口,看到外戚奴仆皆衣着讲究。相比之下,我的侍从却是衣着简朴。我没有责骂他们,断绝他们半年的费用,然而他们却依然故我,丝毫没有忧国忘家的想法。知臣莫若君,何况我又是他们的亲属!我怎能上负先帝,下亏后辈,重蹈西汉灭亡的灾祸啊。”

    章帝深为悲伤叹息,重新请求。

    太后答复说:“不给舅父晋封,不是为了获取美名,而是为了不使皇帝蒙受泽封外戚的议论。”

    马氏于国无功,岂能轻易受封?如今马氏祭祀有太官赏赐,衣食御府物资,难道还不满足,一定要一个县的封邑?近日屡遭天灾变异,粮价上涨,百姓恐慌、坐卧不安,陛下怎能放着急事不办,却先考虑封赐外戚之事呢?帝见母后对封舅之事如此坚决恳切劝阻,只好作罢。

    马皇后实为历史上少见的贤后,不以外戚干朝政,致使章帝能承继明帝之盛德,成就“明章之治”!

    有人说,如今节俭已经过时,浪费之风盛行。其实,节俭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成由勤俭败由奢”,古人留下的遗训不无道理。正如巴金先生所说,钱财如同冬天里的雪,化起来容易,堆起来难。其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样的道理。不节俭,何来成就大业的资本?

    第四节不图钱财的杨震

    金钱?道德?你会如何选择?

    杨震自幼孤贫好学,通《尚书》,晓经义,博览群书,收徒讲学二十多年,拒绝为官。邓鹭闻知杨震贤能,恭请聘用。此时杨震已年过50,老骥伏枥,却志在千里。被聘为官之后,接连升职。在前往东莱上任时,途经昌邑县,过去由他所推荐的王密在此任县令,夜间怀揣黄金十斤送与杨震,杨震婉言拒绝。

    王密听后,说:“黑夜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晓!”

    杨震一生公正廉洁,子孙粗食无肉,出门步行。“让后世称我的子孙是清官的子孙,留给他们这些,才是最丰厚的财产!”

    让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能给后代留些什么呢?钱财总有花完的一天,爵位也不一定会长久。只有美好的品德才是子子孙孙用不完的财富。

    第五节廉政勤俭的后周太祖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皇帝能做到这一点则更加难能可贵了。

    在后汉隐帝时期,三司使、同平章事王章负责财赋。王章搜刮民财十分苛刻,期限又很紧迫。以前田税每斛加纳二升,称为“雀鼠耗”,王章一上任,即每斛加纳二斗,称为“省耗”。过去钱的收支都是以八十为陌,王章则将收入以八十为陌,支出以七十七为陌,称为“省陌”。后周太祖郭威即位后规定,凡是负责仓库出纳的官员,不得收取斗余。过去地方官吏以赋税盈余名义向皇室进贡钱财的陋习,统统被废除,以减轻民众负担。除了犯有叛逆罪的人,其他罪犯不得株连亲属,亦不得没收家产。

    当时士兵中有人说:“如今祭天时的奖赏还不如后唐明宗时期丰厚。”太祖郭威得知后即召集将领讲话:“朕即位以来,一心一意为了国家着想,没有顾及自身,难道大家还不知道?如今竟放任不法之徒胡说八道,不考虑国君的勤俭,不体谅国家的困难、民众的疾苦,又不想想自己有什么功劳该受到奖赏,只知道怨恨,这对国家稳定、安全有益吗?”

    郭威还多次告诫晋王(即日后的周世宗)说:“当年我西征时,见列唐朝18座皇陵没有一座不被入盗挖,只是因为墓中埋藏的金银珠宝太多。我死后,应当给我穿纸衣服,以瓦棺装殓;丧事从简,且不要久留宫中;墓穴不用石块,用砖即可;不要因此而骚扰百姓;不要修建庙宇,不要设置守陵宫女,不要制作石羊、石虎、石人、石马。希望你照我的嘱咐行事。”

    一心只为国家着想,甚至对后事也极力要求节俭,像后周太祖这样的统治者的确少见。事实证明,他的仁政也确保了国家的安定。

    第六节公私分明的圣主贤后

    元世祖忽必烈和皇后弘吉剌氏生活俭朴,公私分明。皇后明达聪颖,深明大义,在国家草创之时,辅佐元世祖,帮助他改正错误,贡献良多。

    一次,四怯薛曾上奏,请求将京城近郊的土地拨给他们牧马,元世祖同意所请。

    皇后得知,假装责备刘秉忠说:“你为什么不向皇上进谏?如果是刚刚定都,土地未分,在哪里牧马都可以。如今军队、百姓都已经各自分得了土地产业,岂可再从百姓那里夺取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世祖认为皇后言之有理,于是收回成命,驳回了占地牧马之议。

    又一次,皇后曾经在大府监领取了锦帛表、里各一匹,世祖对她说:“皇后你怎么可以动用军国所需物品?”

    从此以后,皇后亲自率领嫔妃宫女,利用废弃弓弦,加工以后织绌做衣。宣徽院有一些放置不用的残破羊皮,皇后也将它们取回,并拼缝成地毯加以利用。

    元世祖把宋朝国库中的物品放在殿前庭院里,叫皇后前去观看。皇后只看了一眼,返身就走。世祖派宦官追上皇后问她想要什么。

    皇后说:“其实宋人收藏这些东西本想留给其子孙后代,但其子孙后代不肖,未能保住它们,反落入我们手中。对此,我十分痛心,又怎忍心去取用它们?”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成就大业的资本,是由平时节俭而来。

    第七节严惩贪赃的圣父贤子

    世祖及太子关心民间疾苦,对贪赃枉法者一向严惩不贷。阿合马专权时,卢世荣因行贿而得到提拔,出任江西榷茶运使,后来因为犯罪而被撤职。阿合马死后,朝臣都不敢谈论理财之事,因为无人能令世祖满意。总制院使桑哥举荐卢世荣,说他有办法挽救财政、增加税额,上可使国家富裕,下不致损害百姓。

    世祖召见卢世荣,对他的奏答十分欣赏,于是就令他与中书省官员当廷辩论理财之事。和礼霍孙等人坚持礼义治国之道,被卢世荣强词夺理所击败。于是和礼霍孙等人全被罢免,世祖则将卢世荣擢升为右丞。

    卢世荣对世祖说:“国内善于筹措钱粮的人都曾为阿合马所任用,可如今这些人却因阿合马之故被当作贪赃之辈而遭罢免。我打算重新选用他们其中一些贤能之人,但又担心因此而遭奸佞小人诽谤。”

    世祖说:“你只管选用其中可用的人就是了。”

    于是卢世荣重新起用了阿合马曾经任用的许多人。这一批贪赃小人有了职权,就常常以权谋私,到各州县乡村以至深山穷谷搜刮民财。有的甚至率众闯入民宅,翻箱倒柜,搞得民不聊生。这帮恶棍发财之后,卢世荣就想办法把他们的钱财变为己有。因此,当时人们称此为“鹧鹚勾当”,因为鹧鹚抓住鱼以后,存在下巴里,下巴存满,就被放鹧人一次全部取走。

    这时监察御史陈天祥向元世祖上奏,揭发卢世荣贪赃枉法的罪行,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也向世祖报告卢世荣的罪状。

    世祖为广纳众人意见,下令召集官吏、老臣、儒士、了解民情的人和卢世荣等,当廷宣读陈天祥的奏章,让大家议论。卢世荣见自己贪赃不法之事遭人揭发,只得承认自己的种种不法罪行。

    御史中丞阿刺帖木儿等人,便向世祖上奏卢世荣所招认的罪状。

    世祖当即发布命令:“由诸位大臣商议卢世荣所办之事,应当停止的即停止,应当变革的即变革。卢世荣所用的人中,确实无罪的由我亲自安排任用。”

    世祖并下令处决卢世荣,割下他的肉饲喂鹰獭,以儆效尤。

    赵孟对奉御彻里说:“当初皇上谈及宋朝末年贾似道误国之事,责备留梦炎当时缄默不语。今日丞相兼宣政院使、功德司使桑哥的罪行要超过贾似道千倍,我不敢上奏。因为我是与皇上关系疏远的臣子,皇上不一定相信我的话。我看侍臣之中,读书而知理义、胸怀开阔、讲究义气又能受到皇上信任的人,就只有您了。为了天下苍生,您一定要尽力而为才好!”

    一日,世祖在柳林打猎,彻里就来到世祖面前,逐条列举桑哥弄权贪赃误国害民的情况,言辞十分激烈。

    世祖不信,勃然大怒,说他诋毁大臣,令左右用锤打彻里的两颊,打得他口鼻流血,倒在地上。这打,寓意甚深,如果彻里是有意诋毁,当然可以将他打倒,彻里断不敢再提,如果是真,彻里会坚持到底。世祖是在试探他。

    过了一会儿,世祖叫彻里答话,彻里更加强烈地申述:“我与桑哥素无恩怨,之所以要历数其罪而不顾自己生死,全是为国家着想。如果我因畏惧陛下发怒而不敢讲实话,这样岂能除掉奸臣,岂能免除百姓祸害!况且那样还要使陛下落个拒谏的名声,这也是我所不愿见到的。”

    不久,也里审班和也先帖木儿等人也上奏指责桑哥专权贪污。

    世祖召见不忽木,问他桑哥是否真如众人所说如此不法。不忽木回答说:“众人所言句句属实。桑哥蒙蔽皇上,搞乱了政务,谁敢议论他的罪过,他就诬以其他罪名加以杀害。如今百姓无法谋生,盗贼蜂起,大的动乱旦夕之间就要发生。如果不迅速杀掉他,恐怕他要为陛下带来祸害。”

    此时朝中非议桑哥的人越来越多。

    世祖经过周密调查后,果然查出了桑哥的许多罪行,便下令罢免尚书省右丞相桑哥等人的职务,并命令彻里率领300名卫士查抄桑哥的家,所得珍宝竟然相当于宫内收藏的一半。

    至此,桑哥贪赃不法之事昭然若揭,世祖下令处死桑哥。阿里浑萨里也受牵连,朝廷查抄了他的家产。

    世祖问他:“桑哥为官,如此贪赃枉法,你为何一言不发?”

    阿里浑萨里回答说:“我并非一言不发,只是我提的意见您并不采纳。”

    世祖还下令将和桑哥狼狈为奸的杨琏真伽加以逮捕。杨琏真伽这次终因侵盗宫物而受到惩治,他妻子的田产亦被查抄。

    世祖太子真金在姚枢、窦默门下学习,为人仁义忠孝、恭敬俭朴,对待大臣尤其有礼貌。他的老师或朋友,不是朝中年高德劭的名臣,就是品德高尚的布衣之士。

    太子主管中书省的时间很长,处理政务英明果断。只要听说各地在征税、漕运、制作、雇请和买卖等方面有损害百姓的事,大多上奏世祖予以免除。

    江西行省将一年课税所得定额之47万贯上献朝廷,太子发怒说:“朝廷是要你们安抚百姓,只要百姓能安居乐业,何愁朝廷钱粮不足!如果百姓不安,朝廷钱粮虽多,又有何用!”

    于是将那些钱钞全数退回。

    这大概也是世祖以身作则所致,只可惜太子未能继位即去世。

    因贪污受贿导致国势大减的例子,古今比比皆是。无论是作为一国之主,还是公司的老总,都要严惩贪赃枉法之人,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事业兴旺。

    第八节贪得无厌的智伯

    贪心是一种十分要不得的品质,一旦深陷其中,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周威烈王时期,智伯继位执掌晋国政权。当时晋有三家卿大夫:魏斯、赵籍和韩虔。

    智伯向韩氏新族长韩康子索要土地,但是韩康子不给。家相段规劝道:“智伯贪利残暴,一定还会向别的卿族索要的,不如给他,让他自以为得计。在志得意满之余,一旦遭到别的卿族拒绝,他一定会诉诸武力,那时我们既可以免除祸患,又可坐观事变。”

    得到韩康子的大片土地后,智伯果然很得意,接着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魏桓子认为无缘无故的,同样不愿给,家相亦献计说:“智伯如此无理,势必引起诸家卿大夫的反对,我们割地给他,他会更加骄横,就一定轻敌,反对他的卿族就会更加团结。若团结之众去对付轻敌之人,他的生命当然就不会长久了。《周书》云:‘欲击则助,欲索则予’。你不如先给他点土地,使之更骄横,然后我们再与别的卿族联合共谋大计,何必让我们魏氏单独受击呢!”

    魏桓子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便将一个上万民户的城邑送给智伯。

    不出所料,智伯果然又要求赵氏家族割地,这回赵襄子坚决不肯。智伯大怒,遂率韩、魏之师联合攻打赵氏,赵襄子逃往晋阳,于是智伯率领智、韩、魏三家联军包围晋阳城,想决汾水淹灌晋阳。

    张孟谈被赵襄子派为使者,潜出晋阳城密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请求联合,并约定好动手日期,随后将张孟谈秘密送回晋阳。动手之日,赵襄子趁夜派人杀了防守堤防的吏卒,反决河堤倒灌智伯军。韩、魏两家的军队从两翼、赵襄子的军队从正面向智伯军突然发动进攻,大败其军,智伯被擒,智氏家族全遭诛灭。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贪心不足的话,就可能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就像上文中的智伯。其实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多给你这些,必少给你另一些,只要放平心态,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如果一直心存杂念,老是觊觎于别人的东西的话,那么你的人生又怎么会快乐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