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古鉴-遵纪守法以身作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遵纪守法,人人之必须。洁身自好,做社会文明之人,均须从小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改掉小毛病、坏毛病,日积月累,积劳成疾,成大事就无从谈起!

    第一节彰明法纪的齐威王

    做官不可偏信近臣,应不为惑言所迷。我们来看看齐威王是如何做的吧。

    齐威王把即墨大夫召到都城,对他说:“自从先生治理即墨以来,说你坏话的人天天都有。但我派人考察了一番,那里人民富足,齐国东方因而得以安宁。这说明先生之所以口碑不好,是由于不肯送礼以求美言的缘故。”

    于是,齐威王封赏即墨大夫10000民户的城邑。

    齐威王又将东阿大夫叫到临淄,对他说:“自你治理东阿以来,我天天都能听到对你的赞美,然而当我派人去视察,却看到田地荒芜;赵国进攻鄄城时,你不去救援;魏国攻取薛陵,你竟不知,你是靠重金贿赂,以求得为你说好话啊!”

    当日,威王就下令将东阿大夫和接受其贿赂而吹捧他的朝臣,一律施以烹刑。齐国朝野皆为之震惧,官吏再不敢欺上瞒下,皆踏实工作。齐国因而大治,成为天下强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国之君也许会被近臣吹捧得不知所处,也许会因为这些而迷失自我,破国亡家。幸好,齐威王懂得这些道理,做出了精明的决策。严惩了奸佞,震惧朝野,可见彰明法纪的重要性。

    第二节奉公守法的赵奢

    法乃国之准绳。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奉公守法的。

    赵奢征收租税,赵惠文王弟平原君不肯缴纳,赵奢便处死了平原君家的管事9人。平原君大怒,欲杀赵奢。

    赵奢对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公子,如果您家随意逃税抗税,法律的权威就会削弱。权威被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就会衰落,国家的力量衰落了,其他诸侯国就会加兵于我们,赵国就会走向灭亡,那时您还有什么富贵可言!像您这样地位崇高的人,若能奉公守法,国家上下才会祥和,国家才能富强,赵氏政权才能稳固。”

    古人云:“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法律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犯法人的特殊身份,就降低了法律的效力。由古推今,这对于依法治国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见识长远的赵太后

    爱子不如使子建功,权大不如于国有功。

    秦国攻赵,夺取了三座城池。赵孝成王决定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条件:必须将赵王弟弟长安君送来做人质。赵太后不答应,于是齐国也按兵不动。大臣们都劝太后应允,太后说:“谁要再劝我让长安君去充当人质,我就对谁不客气。”

    太师触龙求见太后,太后应允。触龙碎步慢跑来见太后,请罪说:“我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故长久未来拜见。担心太后身体,所以今天特来拜见。”

    太后说:“我也行动不便,外出都要坐车。”

    触龙说:“饮食如何?”

    “只吃点稀饭。”

    触龙寒暄后说:“我有个儿子叫舒祺,最没出息。我很疼爱他,但我怕不能为他做什么,所以今日特来求太后能补一个宫廷侍卫的缺给他。”

    “可以。他多大了?”

    “十五岁了。”

    太后说:“你们男人也很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说:“比女人更疼爱。”

    “不对。女人比男人更为疼爱小儿子。”

    触龙说:“依我看,太后爱女儿甚于爱长安君。”

    “你说错了,我爱长安君远甚于爱女儿。”

    “我看不然。父母爱子女,就会对他们的将来多做考虑。当年太后把女儿嫁给燕国国君时,您觉得她嫁得太远了。但送走之后,太后却祈祷说:‘你千万不要回来。’太后是为了她的将来打算,希望她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当燕王,不是吗?”

    “是这样的。”

    触龙说:“往前推算,赵国国君的子孙中封王侯的,其继承人还有没有在位的?”

    太后说:“没有了。”

    “不是说君王子孙封侯的都不成器,而主要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待遇丰厚,致使人心不服。现今太后要提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土地珍宝,但这一切都不如让他为国家建功立业重要。否则,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长久立足呢?”

    太后说:“我明白了,但凭先生根据国家的需要派遣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侍从车队,去齐国充当人质。随即齐国派兵救赵,秦国只好撤兵。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上珠。可是这份爱要如何表示?爱子要为子谋划将来。从长远考虑,让孩子受些磨难,未尝不是件好事。赵太后深得其中三昧,不愧是位英明的太后。

    第四节注重教化的汉文帝

    古人有语:“法者,天下之公器。”治国固然要用严格的法律来约束国民,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化,用仁德来治理国家。

    淳于意被判处死刑,汉文帝下诏将其押解至长安。淳于意小女儿缇萦上书:“我父亲为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正。我愿入官府为奴,以赎父罪,使父亲能重新做人。”

    汉文帝极为怜悯她,下诏说:“如今有人被判重刑,想再改过自新已不再可能,对此我甚感怜惜。刑罚何以残酷至此?应该废除酷刑,以其他刑罚取代。犯人只要不逃跑,服刑期满,均可重新为民。”

    丞相御史大夫制定新法报文帝批准。新法规定:“凡是过去判罚剃去鬓发的男人,改罚筑城劳役,妇女改罚舂米;过去判罚割鼻者,改罚杖打三百;判罚砍去左脚者,改罚杖打五百;判罚砍去右脚者、杀人后主动自首者、官吏受贿枉法者、官吏监守自盗者、已经判罚而又重犯者,一律斩首示众。已判处筑城和舂米,刑满可重新为民。”

    从此,汉文帝以身作则,清静无为,将军、丞相也厌恶浮华,崇尚质朴,议论事情力求宽厚,不强调别人的过失,这一风气影响到全国,改变了互相攻击告发之风。从此官吏安心为官尽职,百姓安居乐业。

    《诗经》有言:平易慈祥的君主,是百姓的父母。当官要为民做主,要爱民如子。用严格的法律约束国民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爱惜百姓,体恤民情,用仁德来施行教化。这在我们依法治国的今天,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第五节正国纲纪的申屠嘉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因为国君的近臣而降低了法律的权威。

    汉文帝认为皇后弟弟窦广国有才能,欲任其为相,但又担心天下人指责他偏爱外戚。于是选任关内侯申屠嘉为相,并改封为故安侯。

    邓通甚受文帝宠爱,文帝曾多次在邓通家宴饮。

    一次申屠嘉入朝奏事,邓通正在文帝身旁,态度傲慢无礼。申屠嘉奏事完毕,对文帝说:“陛下对所宠爱的人,可以让其富贵,但朝廷礼义,却不能不使其遵守。”

    文帝说:“我会私下告诫他。”

    散朝以后,申屠嘉回丞相府,书召邓通,不来即斩。邓通甚为害怕,入宫禀报文帝。文帝说:“你先去,我随即下令将你召回。”

    邓通入丞相府,向申屠嘉叩头请罪。申屠嘉不予回礼,指责说:“你邓通不过是一小小朝臣,竟敢在殿堂上嬉戏。来人!将邓通拉出斩首!”

    文帝估计丞相已对邓通教训完毕,即派人召回邓通,并向丞相道歉说:“邓通只不过是供我娱乐的弄臣,请放过他!”邓通回来后向文帝哭诉:“丞相几乎将我斩杀!”其他奸佞宠臣都闻之丧胆,从此再不敢傲慢无礼、搬弄是非,朝廷法纪得治。

    上自将相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应遵纪守法,特别是作为执法者,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要因为违法之人的特殊身份而降低法律的权威。在我们今天的法治国家,这一点尤为重要。

    第六节宽厚仁爱的汉文帝

    古语说:“仁者爱仁”。汉文帝便是这样的一位爱仁的国君。

    因匈奴入侵,各军备战,文帝亲往慰劳军队。其他军营文帝及随从均可径直驰入,惟独到达细柳军营,将士盔甲在身,弓持满,箭上弦,门卫不许进入军营。前导说:“天子驾到。”

    军门都尉回答说:“将军下令:‘军队只听从将军命令,不服从天子诏书。’”

    不久,文帝来到,亦被挡驾。于是文帝派使节命令将军说:“陛下要进入慰劳军队。”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

    守卫说:“将军下令:军营之中不得奔驰。”于是文帝放松马缰,慢步行进。

    到达大帐门前,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甲胄在身的武士,不行跪拜之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

    走出军门,文帝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灞上和棘门的将军,可用突击的办法将他们俘获;至于周亚夫,谁敢冒犯他!”文帝对周亚夫赞赏不已。不久,文帝任命周亚夫为中尉。

    堂堂一国君主,竟被部将使了个下马威。不但没有气恼,反而对其大加赞赏,由此可见其宽厚仁爱之心。得一骁勇之将不易,但有一位赏识良将的国君更是不易。汉文帝有宽大的胸怀,长远的见识,善查的头脑,所以才会成就帝业。古今成就大事者,必是如此。

    第七节杜绝错案的宣帝

    宣帝成长于民间里巷,了解民众生产、生活之艰难困苦。他亲自主持朝政,励精图治。机要部门周密,各类制度齐备,上下相安。

    宣帝经常说:“百姓之所以能安心生产、生活,就在于法令公平、判案无冤。与我一道努力者,当是那些优秀郡守和诸侯国相。”

    当初上官桀与霍光争权,霍光杀了上官桀后,以酷刑控制群臣。一般官吏也都崇尚严酷,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有才能的表现。惟有河南太守丞黄霸以宽和闻名。宣帝深知官吏用法苛严、查证不实,听说黄霸执法公正,就征调他为廷尉,朝廷上下都称赞公平。

    另有廷尉于定国,判决疑案,公平执法,致力怜悯鳏寡孤苦之人。朝廷一致称赞:“张释之任廷尉,天下没有被冤枉的百姓,于定国任廷尉,百姓不担忧受冤枉。”

    所以汉朝历史上的好官,以宣帝在位时最多,被称为“中兴”时期。

    英国有句古老的格言:“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宣帝体恤民情,任用贤臣,执法公正,主持正义,才使得朝廷清静,百姓安乐。要成大事,就需要知道百姓的心理。百姓的小事,就是国家的大事。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第八节昏庸无能的汉顺帝

    汉顺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宠信外戚,不理朝政,最终亡国。

    汉顺帝派杜乔、周举、代理光禄大夫周栩、冯羡、乐巴、张纲、郭珍和刘班等人分别巡视州郡,表彰贤良,显扬忠诚。

    杜乔等人接受命令后分别前往分管州郡,惟有张纲留在洛阳都亭不去。

    张纲说:“豺狼当道不管,反去管狐狸!”于是上奏弹劾:“大将军梁冀、河梁尹梁不疑,都是外戚,居辅佐之高位,却专门贪赃放纵。谨列其目无君主的罪行十五件,此等均是臣子们所切齿痛恨的。”

    奏章呈上,京师震惊。其时,梁皇后极受宠爱。顺帝虽然明知张纲所言甚是,但迫于梁皇后威严,不敢采纳。

    汉顺帝尽管明知事情真伪,但迫于威严,不能坚定立场,以至后来偏信谗言,宠信外戚,落得个祸国败家,身败名裂的下场。后人应以此为鉴。

    第九节刚愎自用的马谡

    你一定听说过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马谡自以为是,反丢了卿卿性命。

    马谡才气过人,喜欢谈论军事,甚受孔明器重。

    孔明任命马谡为参军,每次接见谈论,都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出兵祁山时,马谡督统各军在前,与张合交战于街亭。

    马谡违反孔明部署,舍弃水源,扎营山头,不下山据守城池。张合趁机切断取水道路,发动攻击,大破马谡。

    为彰扬法纪,孔明不得已下令斩杀马谡。法场之上,孔明亲临祭奠,泪流不已,并承诺代为抚养马谡子女。

    蒋琬说:“从前楚王杀贤臣,晋文公喜形于色。如今天下尚未平定,却杀智囊之士,难道您不为之可惜!”

    诸葛亮流泪说:“孙武之所以无敌于天下,就在于用法严明。如今四海分裂,如果法律废弛,何以讨伐奸贼!”

    孔明为示负责,上疏请求贬官三级。汉主刘禅在孔明的坚持下,只得免去孔明丞相职务,降任为右将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从书本上学出来的知识毕竟是肤浅抽象的,而要真正深刻透彻地掌握事理,就得亲身去实践。马谡尽管学富五车,通晓兵书战策,但他刚愎自用,不听指挥,违背军纪,最终错失街亭,酿成大祸,丢掉性命。看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改小毛病,怎可成大事。前车之鉴,值得后人反省。

    第十节百世垂范的长孙皇后

    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的妻子,受过良好教育,天性仁爱孝敬,节俭朴素,喜欢读书,常常与太宗商讨古事,提出建议,对朝政甚有助益。

    李世民有时对无过失宫女发脾气,皇后就假装发怒,请求皇上由自己来审理其事,先命人将宫女拘押,以解皇上怒气。待皇上怒气平息,再慢慢为宫女申辩。因此后宫之内,无冤枉过分之刑。

    豫章公主生母早丧,长孙皇后将其收养,对其慈爱胜过自己亲生女儿。

    此外,嫔妃以下人等凡患病卧床,皇后一律亲自抚慰探视,以自己药膳资赠病人。因而长孙皇后在宫中,受到众人敬爱。

    皇后经常教训诸皇子,要以谦恭节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曾经告诉皇后说东宫器物用具少,请皇后奏明皇上予以添置。皇后不允,说:“做太子,怕的是德不立、名不扬,不怕没有器物用品!”

    后来,李世民得病,一直没好,皇后就亲自侍奉,昼夜不离皇上左右,并常在衣带上系着毒药,说:“皇上如有不测,我也不忍独生。”

    皇后有胃病,一次,跟随皇帝驾临九成宫,柴绍等人半夜报告有变故,皇上穿起甲衣出门询问情况,皇后亦抱病随从,左右加以阻止,皇后说:“皇上已受震惊,我心里怎能自安!”从此病情加重。

    后来皇后病重,群医皆束手无策。一日,太子对皇后说:“医药尽备,可疾病不愈,请奏请皇上赦免罪人及剃度一些人士入道,或可得到神灵福佑。”

    皇后说:“死生在天,不是人力所能转移。如果为善即有福,我又未曾干过恶事;如果为善与有福无关,妄自祈求又有何用!赦免罪犯的诏旨,是国家大事,不可屡屡下达。道教、佛教属于异端之教,害国害民,这些都是皇上平素不赞同之事,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让皇上做他不想做之事!如果按你的想法去做,我还不如早死!”

    太子不敢上奏,私自将此事告诉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了皇上,皇上听后,想要为她颁布赦令,皇后坚决制止。

    皇后自知自己来日无多,便与皇上诀别。当时房玄龄正被免官,皇后对皇上说:“玄龄伺候皇上已久,小心谨慎,屡有奇谋妙计,如果无重大过失,请陛下不要责罚他。”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加上又是外戚且有佐命之功,皇上将他视为心腹,对他的礼遇为群臣所不及,屡次想任用他为宰相,长孙皇后却坚决请求说:“妾位居后宫,我家所受富贵荣宠已达极点,为了宗族安全,实在不应让我的兄弟再执掌国政。汉朝吕氏、霍氏和上官氏,可为彻骨之戒,请陛下体察我的心意。”

    “妾身兄长长孙无忌,因靠裙带关系才得到禄位。既然不是因才德而被举用提升,就容易导致危亡。如要保全他的子孙,请千万不要让他处于易导致危亡的权要之位,只以外戚奉朝就足够了。”

    “妾生时无益于人,更不能以死害人,愿陛下不要因丘垄坟茔之事劳天下,只要借山为坟,有些瓦木葬器即可。”

    “妾还愿皇上亲近君子,远离小人,接纳忠谏,省息劳役,中止游猎。如是,妾身虽灭于九泉,亦再无所怨恨。此外,也不要儿女前来看我,见到他们悲哀,只会使我心中徒增悲苦。”

    然后,皇后取出衣中毒药给皇上看,说:“妾身本想在陛下患病不愈之日,以死随从车驾的,因我不想处在当年吕后那样的地位。”

    不久,长孙皇后去世。

    皇后生前曾经采录历代妇人得失之事写成《女则》三十卷,又撰文批评汉朝明德马皇后,说她不能抑止和摒退外戚,而使外戚当朝显贵,因而自开败祸之源。

    皇后去世后,宫人将这篇批评明德马皇后的评论和《女则》一起报奏皇上。

    阅后,李世民非常悲痛,将它出示诸位近臣,说:“皇后所写这些书文,足以百世垂范。朕不是不知天命而做无益之悲,只是从此以后再也听不到那些有益的劝谏之言,失去了一位良佐,故不敢忘怀!”

    于是他马上召回房玄龄,恢复其原职。

    这正是:

    长孙皇后气度非凡,做人处事克己让人;

    教子谦恭节俭为先,深明大义不徇私利;

    临终赠言规劝皇上,著书立说以史为鉴;

    唐太宗悲痛失良佐,一代佳丽百世垂范。

    在李世民这位成功的男人背后,有着长孙皇后这样一位伟大的女人。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佐君朝政,她都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不愧为百世典范。

    第十一节不纵外戚的章帝

    如果身边的亲戚和你的利益发生冲突,你会纵容吗?

    章帝窦皇后尊贵受宠,窦皇后哥哥窦宪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弟弟窦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二人同在宫中任大臣,赏赐接连不断,并且都喜欢结交宾客。

    于是,依仗皇后的势力,各诸侯王、公主、阴氏及马氏外戚无不畏惧。

    一次,窦宪以低价强行购买冰心公主园田。公主害怕,不敢与他计较,只得让出。后来章帝经过此园,指着园内问窦宪是怎么回事,窦宪暗中使眼色不许左右之入如实回答。

    后来章帝得知真相,大怒,遂召来窦宪严厉斥责:“你应好好想想你强夺冰心公主园田的罪行,为何用超过赵高指鹿为马的手段巧取豪夺?从前永平年间,由于阴党、阴博和邓叠三人经常纠察外戚等人的行为,所以各豪族外戚无人敢于犯法。如今,尊贵公主的园田尚且白白地被你侵夺,何况小民!国家抛弃你窦宪,如同抛弃一只孤独的小鸟一样!”

    窦宪非常恐惧,深表悔意。窦皇后为此哭得如同带雨梨花一般,穿着罪犯的服装,跪在章帝面前,苦苦哀求。过了很长时间章帝才消气,不加追究,但令窦宪退还公主园田。虽然没有依法治其罪,但不再授予官职。

    章帝是明智的,他以大局为重,以身作则,彰明法纪,没有因为皇后的关系纵容外戚,毕竟社稷才是最重要的。在现实中,如果亲戚的利益和国家大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成大事者,就一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不能因为面子的问题过分包庇,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