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姓聂,认识他的人却都叫他先生,而不叫聂先生。先生不嗜烟酒,独喜欢抓着个孩子教他几句诗词。后来跟在先生后面的孩子多了,先生的手里经常会拿一些糖果,哪个孩子学得好就奖赏一个糖果。巷子里的孩子都得到过先生的糖果,也喜欢到先生的门楼下,听他讲三纲五常,讲七情八音九族十义。
先生留胡子,先生的胡子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留下了,现在的先生,胡子和头发全白了,看上去很可亲。先生穿中式服装,圆口的平底儿布鞋,闲时手里拿一把小茶壶,时不时饮上一口。
不和孩子们在一起时,先生就在他的院子里侍弄那些个花花草草。先生居住的房屋和门楼,都是经了历史的,看起来沧桑而厚重。先生的老宅里有一棵槐树,每到开花季节,整个巷子都是香的。
巷子里的人碰到他除了问好,从不多说一句话,先生也不和巷子里的任何人说任何的闲话。先生虽然相貌堂堂,却没有娶妻,除了教孩子们读诗,周围的人倒没见过他还做过别的。据说,先生年轻的时候曾经喜欢一个寡妇,那寡妇是他少时的伙伴,两个人曾经在同一棵树上讨果子吃,遗憾的是,她16岁嫁入当地豪门,不到一年男人就死了。
先生那时已经在外读书了,跟父亲说,他要把那个寡妇娶过来。父亲大骂他有辱门风,一棍子把先生打出了家门,不允许他再回来,除非断了娶寡妇的念头。那时先生的年龄还不到20岁,对父亲的决定他反抗不了,也不敢反抗。寡妇听说先生和家里人闹翻了,很不忍心,便寻了短见。先生听说后痛不欲生,一个人跑出去哭了大半夜,回家来简单收拾了几件衣物,偷偷离家,一去就是30多个年头。
先生对那寡妇的情感,是刻骨铭心的,尽管在外面见了不少女人,他依然没有结婚。身边的朋友也劝说过,可先生说:“为人,须重情;做事,须重理。”朋友们见先生如此铁心,也就不再劝说了。
在外面漂流了大半生的先生,还是回来了,听说他回来后躲在屋里看父母的画像(父母已去世),整整一个月之久。
先生读过洋书,对外面的世界,知道的多。先生教孩子们时,经常说:“一个人有学问不行,一群人有学问才好,你们长大后要到外面去找世界,这个世界大得很。”
先生这里听课的孩子越来越多,先生决定把西屋腾出来,专门教孩子古书。孩子们不懂,他就一点点讲,直到懂了为止。
又是一个黄昏,孩子们已经在门楼下等先生了,可先生却没像往常那样走出来,招呼孩子们进西屋。孩子们叽叽嘎嘎在门楼下说话,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们去看看先生,怎么还不来。”孩子们便到了先生的门前,门没有关死,孩子们嚷嚷着进了屋子,来到先生的卧室,看到先生直直地躺在床上,穿一身白色中式衣服,面容安详。
先生就这样安详地去了,刚好他去的那天,博物馆来人送给先生一面旗子,说他前阵子为馆里捐了几幅书画,有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范仲淹的《道服赞》,还有赵孟《千字文》等,都是真迹,价值连城。博物馆的人还说,先生在外这些年,所有的钱都买了藏品,先生说他自己实在看不下去大量中国字画流散到外国,只要他有能力买回的,他都买下了,可惜,自己所挣的钱有限,留住的东西也有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