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哲学研究-”健康”语境中的“体质”概念辨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语境是指语言环境,它是语义、语用结合的基础。词语只有在具体表达之中才有意义,才能表达确定的概念。概念也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表达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新概念的引入必须考虑新语境的原有概念系统,否则极易造成逻辑错误和思维混乱。长期以来,在体育领域中讨论健康问题时,学术研究和日常语言中体质一词的引入和使用较为随意:一是体质与健康叠加使用,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体质健康”。由此也引出了“体质健康”是否包含心理因素的争论【20】,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中需要专门对“体质健康”做出操作化界定,将体质作为健康的定语以示其内涵。二是体质与健康概念交替使用,并形成了“健康素质”的概念【21】。把健康作为体质的外在体现,认为“健康素质”亦称体质【22】。这种观点有时把健康概念用体质代替,二者择其一而用;有时又把体质作为健康的属概念,认为体质一分为二就是体力和健康,健康是体质的下位概念,两者结合起来反映人的体质水平【23】。

    前已述及体质和健康两个概念从理论渊源上分属不同的语话系统,反映不同的思想观念。体质一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反映中国哲学对人的看法和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理念。健康概念则是西方科学和文化的反映。两者虽有共通的地方,但是其思想观念和表达方式迥然不同,所适用的语言环境也应该不同。不加理性思考的随意使用必将带来思想上的模糊不清和实践中的混乱。实际上,中国自近代以来,体育领域中所使用的体质概念已经与传统中医理论大相径庭,早已在人类学的生理意义上使用体质一词,造成理论概念和操作概念的相悖,混乱也就在所难免。

    一、当代健康概念是西方科学发展的结晶,反映的是人的一种能力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在其宪章里提出的健康概念,也被人们通俗地称为“三维健康观”。其实在西方文化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美国政府从1979年开始每隔十年发布一个国民健康报告,并提出今后十年的国民健康目标。在2000年发布的“2010健康的人民:关于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国家目标”中对健康作了这样的解释:“尽管没有疾病对良好的健康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健康是创造高水平生活质量和工作成就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智力、社会适应力、情感力、精神力和身体能力。”【24】这也就是人们说的“五维健康观”,体现了当代科学文化对健康认识的新进展。西方健康观中有三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认识健康上的还原论方法。西方科学所使用的方法一般通过可控制的实验,采用归纳程序,运用逻辑和数学推理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对于研究对象(如健康)进行分隔还原,不断地用下一层次的规律揭示、推导出上一层次的规律和现象。认为一个层次比另一个层次更具根本性,层次间的联系是单向联系,相信简单性、统一性、确定性。主张用尽可能简单的表述把健康等问题还原成一套基本要素,而获得对健康和生命的彻底理解,并最终达到控制生命、驾驭生命的目的。目前科学对健康的认识也是把健康不断地还原,先是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现在是心理、智力、身体、社会、情感五维健康。有资料表明道德健康的提法目前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按照这种套路发展下去,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将来人们对健康的看法可能会变成“六维”甚至更多。

    (2)解释健康上的适应能力理论。西方文化受达尔文生物进化的适应理论影响甚深。达尔文用自然选择原理解释适用的起源,认为最适应环境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将其有利的变异遗传到后代。哲学家斯宾塞用“适者生存”这个术语概括达尔文关于适应和自然选择的基本思想,并认为适应是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以此为据,医学人类学把适应“看作是个体或群体通过改变行为或者生物学改变来支持其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健康也就被看成是适应环境的指标。”【25】适应是一种能力,人的各种能力具备了,也就表现为健康了。无论三维健康观,还是五维健康观,其实都是用各个要素是否具有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能力来解释健康。能力是个体性的、动态的、积极的和可测量的。因此,把健康看成是一种状态不准确,看成是一种质量则是错误的。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把健康语境中涉及的身体要素解释成为体能(体适能、体力)的原因。

    (3)适应能力的两重结构。健康的英语表述中wellness是一个含义深刻、汉语很难对译的一个词,国内同仁一般翻译成“完满状态”或“幸福”。这种译法并没有揭示出这个词和西方健康观念的思想真谛。卡洛斯最近对这词作了这样的解释:“是良好健康的积极部分,是人的心理-情感、智力、社会、身体、精神等方面具有创造高水平生活质量和为社会有效工作的能力的拓展,反映一个人感受生活质量和创造工作成就的能力。”【26】这个词实际反映出西方人看待适应能力结构上的层次论观点,他们把适应能力分成两个层面,用两个词分别表示适应程度上的不同。基本层面的适应用health表示,高层次的适应用wellness表示(本文把这个词理解为“创造高水平生活质量和工作成就的能力”)。例如,mental health指一个人没有抑郁症和情感压抑等精神和心理疾病;mental wellness指一个人有能力妥善处理日常事务,并能用积极乐观和建设性的方式处理个人情绪。physical health指一个人没有生理疾病,有一定的体能水平和机能水平;physical wellness指不仅有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体能,并且有可以自由支配的、良好的体能和实用的运动能力。目前国内把这个意思翻译成“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成绩有关的体能”。其思想内核也是适应能力的两个层面。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语言中也早有使用健、康二字的记录。“健”在古汉语中偏重指精神和意志的坚强,《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康”的意思偏重指身体无疾病。《尚书·洪范下》:“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表达了接近今天身体健康的意思。但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健康观念是建立在西方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健康观念,有其自成体系的理念、标准和概念体系。谈健康,必谈适应能力,必谈身体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智力。不考虑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概念的语言环境,盲目使用概念,就有可能产生歧义,不利于学术和日常交流。

    二、体质是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反映的是人的一种状态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个几乎所有体育类教科书公认的体质概念出自我国第一本《实用体质学》,是我国中医学基于中国哲学思想对人的认识,以及中医对疾病的看法和体质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而提出的。

    体质一词在中国古代广泛使用。《四库全书》收录近4000本古籍中,经史子集各部含有体质一词有488卷,562处;《古今图书集成》有93篇涉及体质一词。《说文解字》释“体”为“总十二属也。”【27】古代十二属是指: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广雅》进一步解释为“体,身也。”【28】“质”,在古代有“有形貌,性质、本质、禀质、素质、质量”等含义。《辞源》对我国古代“体质”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总结:(1)人体的素质,如《晋书》中述“王保体质丰伟,尝自称八百斤”;(2)人的气质胸怀,如《三国志》中有“气质方刚”之语。

    中医学对体质进行研究探讨始于《黄帝内经》。《内经》中虽然没有“体质”一词,但其中有关“素”、“质”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便是当今体质的内容。《素问·异法方宜论》、《素问·血气形志》及《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通天》《灵枢·逆顺肥瘦》《灵枢·行针》等都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体质的内容,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但是,中医学的体质概念出现相对较晚,明末清初,在传统体质认识基础上,有关体质这一术语在中医学的应用开始出现。清代叶天士、华山田云始直接称体质,并被普遍接受。章楠《医门棒喝》有“治病之要,首当查人体质之阴阳强弱”。这是中医典藉中较早记载“体质”的内容。直到“20世纪70年代有些学者开始提出中医体质学说,随后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于20世纪80年代问世,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标志中医体质学说的确立”【29】。

    按照中医学的观点,体质差异与疾病之间存在重要关联。中医体质是指“人群和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功能与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它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30】。受中国哲学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中医认为体质是人体内在活动综合状况的体现,是躯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结合体,它根源于脏腑气血功能活动,在外表现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形体运动等。全身的功能活动,由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气血津液等相互协调完成。其变化都会对整体功能状态、形体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体质变化。中医体质有多种分类方法,可按五行归属、阴阳含量、性格特征、形志苦乐、气血、脏腑经络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

    不难看出,中医学提出体质概念的初衷是基于体质与疾病的关系,认为体质是发病的内在依据,而建立的体质分类学说,其目的有针对性地研究疾病的发病、病传、预防和治疗。在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体育理论中引用的体质概念是地道的中国本土概念。反映了中国哲人和中医对人的整体状态与疾病的看法,有整体性、模糊性和定向化的特点。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虽然有人也提出国外也有类似我国体质的概念,所列举的论据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里的体质理论。但我们认为希波克拉里是根据假设的人体四种体液,建立的“气质”类型学说,是一种人格理论。两者在分类的形式上虽有些相似,但在思想基础和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上相差甚远,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外都有体质概念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三、近代以来体质概念是在人类学意义上使用,仅反映人的生理特点

    事实上,在我国的体育实践中,中医学的体质概念从未得到实际的使用,反倒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体质人类学思想传入我国,在人类学和医学界的努力下逐步完成了“体质”概念的科学化,并最终形成了人类学意义上的体质概念。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体质人类学中对体质概念并无说明,通过认真研读我们才知道,这里的体质英语叫physical,实际就是我们通常使用的身体一词。身体(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身体(体质)类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该学科对身体(体质)规定得很清楚:“身体特征不仅仅是指其外部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包括其身体内部的生理特征和生物化学特征。同时还要研究在不同的群体中,现代人的身体特征和类型在个体间以及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原因和规律。”【31】原来,体质人类学中的体质就是身体的意思。体质人类学中的体质概念与中医学中的体质概念不是一回事。同体育、健康等概念一样,近代以来实践中形成的体质概念可以肯定的说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是舶来品。只不过我们在接受这个新概念时认识上产生了偏差,把英语的physical翻译成体质可以说是一个百年误读。它的内涵就是指身体,外延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方面。按西方文化把人分为若干部分的传统,它并不包含心理或者社会因素。但是,这种对“体质”概念的使用从我国近代一直沿用至今。

    鸦片战争以后,国人饱受“东亚病夫”之辱,积极倡导增强民族体质。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身体状况的调查。各省市要报送“体质证书”【32】。这种体质证书,绝非传统中医所指体质,极有可能是类似于今日的体格检查证明。据文献记载,民国时曾零星有过一些体质测试,如曾有美国女医生对上海等地的男女儿童进行过测量,协和医院解剖学系教授曾测得国内七八千基督教徒的简单体质数据,吴定良曾在1937年前后对江苏西部七八千儿童进行过体质测定【33】。1938年国民党政府社会部曾借重庆举办学生健康比赛之机进行过学生体格检查,此前还对全国28369名学生进行过体格调查【34】。这一时期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头之长宽、面之大小、肺量、握力等。虽不及现代体质测试指标完备,但在体系上已经等同于现代体质的形态、机能、素质的分类。学者们还积极吸收引鉴国外最新体质测试方法,如1937年《月报》曾以“体质测验”为条目介绍了美国测试每分钟耗氧量与每平方体表面积之比的耗氧指数的测定方法【35】。

    从体育领域使用体质一词的情况看,民国时期就有学者积极倡导发展体育,强化民族体质。如毛泽东1917年发表《体育之研究》,指出“……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罗罗1918年《中华民族体质之研究》不无忧虑的谈到“……卒以博得病夫之号,近年来有识之士鉴于国民体育之不讲,凛然有亡种之忧”【36】。但之后体育学术界却极少使用“体质”一词,如1933年陈咏声的《体育概论》、吴蕴瑞和袁敦礼的《体育原理》和宋君复的《体育原理》中谈体育对身体作用时,多用“发达身体”之类语言表示,或用体格一词代替体质。直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体质一词才逐渐进入体育学术研究视野【37】。特别是毛泽东1952年为全国体总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从此以后,体育学术研究与日常语言中体质一词才开始广泛使用。从毛主席对体质的理解(《体育之研究》中两次提到“体质”一词,均是指身体素质)和时代背景来看,当时所用体质是指人的身体质量。直至80年代中期,人们才对体质的内涵提出质疑【38】,并最终形成了目前中医学的体质定义“……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综合相对稳定的特性”。这一代表性观点将心理素质纳入体质范畴。

    据现有文献,最早在健康的语境中涉及体质一词,是在50年代中期。人们在“健康”一词前面加上体质作为定语,形成“体质健康”的概念【39】,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针对当时学生健康状况不良,毛主席作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周恩来也主持制定了《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但这一时期“体质健康”一词未广泛使用。1974年,北京、天津等地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发现肺活量、心血管系统功能等指标均低于文革前。从此后,体质一词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健康问题的讨论中。而“体质健康”一词则是80年代以后开始广泛使用,所涉及的研究文献大都与1983年到1986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有关。很多冠以“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从其测试指标看,却包括两部分体质指标(形态、机能、素质)和健康指标(包括视力、沙眼、龋齿、脊柱侧弯等8项指标)。这类文献中,“体质健康”一词成了“体质与健康”的省略语。该时期“体质健康”概念的内涵所指仍是身体质量,并未涉及心理与社会因素。

    综上所述,体质和健康分属不同的概念体系,分别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建立在各自理论基础之上。传统体质概念体现了中国哲学身心合一、形神不分的人体观,近代以来在人类学意义上使用的体质(应为身体)概念实际是对中医学体质概念和西方文化中身体理论的误读。在讨论健康问题时引入体质一词使得原本较为清楚的健康概念变得歧义丛生,争论迭起。这不仅无助于避免逻辑错误,也无益于体育本己功能发挥。因此,鉴于体质认识上的谜障和历史误用产生的混乱,健康语境中没有必要引入“体质”一词。在健康理念中,“体能”一直指代身体方面的适应能力,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含义,没有必要放着具体、明确的概念不用,而创造一些指称模糊概念,或者对已经混淆的概念进行新的规定。完全可以在讨论健康及相关问题时,弃用“体质”一词,用“体能”代之。

    注释:

    【1】中国网.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对山鹰社予以肯定.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189315.htm

    【2】北大山鹰社.山鹰之路[OL].http://162.105.71.197

    【3】Frans De Wachter,the symbol of the healthy body:aphilosophy analysis of the sportive imagery of health[J].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XI,(1984)56~62

    【4】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572

    【5】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200

    【6】胡天玫.体育的本质:一个认识论基础.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3):327

    【7】Swanson R.A.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4 th Edition NY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1995

    【8】Wuest.D.A.Bucher.C.A.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Scienceand Sport[M]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4th Edition NY,2003.9

    【9】U.S.Department of Healthand Human Services.Healthy People2010 Underst and ingand Improving Health.2nded.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November2000:26

    【10】President’scouncilonphy sicalfitnessand sport.Definitions:healthfitness,and physical activity [J],Reasearch Digest.March2000:60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13】吴蕴瑞,袁敦礼.体育原理.勤奋书局,1933.167

    【14】吴蕴瑞,袁敦礼.体育原理.勤奋书局,1933.174

    【15】江良规.体育学原理新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72

    【16】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

    【17】郭艳.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体育科学研究,2006(6):60

    【18】哈孝贤.漫谈中医的体质学说(二).开卷有益,2007(7):26

    【19】John W.Bennet.Human Ecology as Human Behavior-Essaysi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an-thropology[J].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6.25

    【20】姜国钢.学生体质测试标准变化与发展的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388~392

    【21】夏林.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六大报告诞生记.四川党史,2003(1):7

    【22】2005(11):73

    【23】茅鹏.体质、体力、健康.体育与科学,1986(3):1~3

    【24】U.S.Department of Healthand Human Services.Healthy People2010:Under standingand Improving Health.2nded.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0.26

    【25】John W.Bennet.Human Ecologyas Human Behavior-Essaysi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an-thropology[J].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6.25

    【26】Charles,B.C,etal.Concepts of Fitness and Wellness,Sixth Edtion,McGraw-Hill Companies,2006.5

    【2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86

    【28】[魏]张揖.广雅·释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边海云,陈利国.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研究.江苏中医药,2006(6):75

    【30】何裕民.体质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8(4):1

    【31】朱泓.体质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32】[民国]公文第六五0号:呈送省试清华学校学生试卷履历表体质证书及半身相片送京覆示由(七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月刊,1919(19):41~42

    【33】[民国]水心.儿童体质的发育.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7(12):17~19

    【34】[民国]国人体质的衰退.中外春秋,1945(3):9

    【35】[民国]生理学及医药学:体质测验.月报,1937(1):379

    【36】[民国]罗罗.中华民族体质之研究.东方杂志,1918(7):50

    【37】[民国]体育医学:运动员体质变态与体力增进.文艺的医学,1933(6):63~64

    【38】于葆.体质的概念、范围和内容.辽宁体育科技,1985(7):13~17

    【39】傅连賞.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新体育,1955(59):6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