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哲学研究-现行体育概念存在的问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体育与教育

    历史上体育长期属于教育,近代以来英国的游戏运动、德国体操、瑞典体操,当代快乐体育、运动教育等思潮也都是在教育的范围内谈论身体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在当代社会,体育运动的形式和目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水平的职业体育竞赛、大众体育中休闲体育、终身体育等崭新理念和组织形式的出现,都使原本主要在学校范围内,以学生的身体教育和培养为目的的体育走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也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期,有两个明显的倾向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概念讨论所形成的概念混乱一直存在,广义和狭义体育概念,以及后来产生的体育教育等一系列逻辑不清的概念造成理论和实践中的交流障碍愈来愈突出;二是受当前体育活动形式和体育思潮的影响,学校范围内的体育也陷入迷途。学校体育应该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和技能?完成哪些教育目标?通过什么样途径实现体育目标?成为亟待重申和澄清的问题。本章从体育的概念内涵,分析两个体育概念下定义的方式,指出各自的范畴和所指。然后分析学校体育所应完成的教育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

    1982年烟台会议以后,我国体育理论界形成了以广义体育作为体育总概念,狭义体育(体育教育)标记学校体育的格局,但是,由此引发的“真义体育”的讨论却一直持续至今。“真义体育观”坚持认为:体育是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被引入中国的,这个名词在中国一经出现就与教育相依相伴。只有学校范围内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的体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竞技不是体育。“大体育观”则强调,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体育曾是教育的手段,但随社会的发展,参与体育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休闲体育、终身体育的社会思潮已经使体育突破了教育的范围,过去那种单纯把体育看成教育内容和增强人民体质手段的观点已不能反映现代社会对体育的需要,应把体育放在文化范畴下来认识其多种意义。这场争论旷日持久,且无任何结论,各种观点出于各自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都有其局部的真理性,但又难以全部说服对方的理论观点。依本文看来,这场争论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双方没有在同一立足点上和论域中讨论同一个问题。

    目前我国是这样表述体育概念的:“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体育即体育教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1】

    首先,正如当代哲学批判“本质主义”哲学下定义的方法一样,这种通过对当前体育活动形式的归纳来揭示体育内涵的做法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他们把体育目前怎样,当作应该怎样了。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决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个东西,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可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使存在者显示为存在者的那个东西。广义体育是可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以及促进精神文明;狭义体育也可以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这只是它的功能,或者是一种表现,但是这些功能或表现为什么在当代中国社会得以可能,并没有揭示出来,那个使当代各种体育形式和思潮得以可能的东西才真正是体育概念所应该揭示的内涵。

    其次,把广义体育的属归结为社会活动,狭义体育的属归结为教育过程也是不准确的、含糊其辞的。这里存在的问题很多,体育究竟是身体活动,还是社会活动?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在社会学意义上较早使用社会活动概念,社会活动(socialaction)是以他人为对象,旨在达到预期目标的个人或群体的有意义的行动。在这个意义上讲,当个人的活动涉及到他人时,才能称为社会活动。把体育的属归结为社会活动,许多个人的、自为自发的体育活动就可能涵盖不了。如果宽泛地理解“以他人为对象”,那么又有什么人的活动不是社会活动?还有的概念中把体育归结为“社会文化活动”,更是不妥,文化本身就有许多歧义,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狭义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能力,精神生产方式和精神产品。而在我国文化一词常在狭义的意义上使用,仅指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看来把体育归结为文化活动也仅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狭义体育把自己归结为教育过程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有趣的是,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活动,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施行的发展受教育者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的持续和开展即为过程。这样以来,任何形式的体育都是广义上的教育,无论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还是休闲体育运动,都是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同时教育从活动性质上看也是一种社会活动,这种活动的展开叫教育过程,这样以来,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在所属上就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学校里的体育是活动的展开过程,广义体育是一个静态体育而已。

    第三,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定义中都把身体活动作为手段,忽视了身体活动本身所携带的意义。游戏基础上的身体活动之所以认为是体育活动,是因为它带有体育的意义,只有直接揭示这种活动的内涵和意义才是定义体育概念的正确之路。而不应该从经验层面归纳当前体育的表现和功能。在这个方面,西方人对两个体育的定义方法对我们不无启发。

    Sport

    Sport will be considered to be activities involving physical prowess and skill competition,strategy and/orchance,and engaged in for the enjoyment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 and/or others.This definition includes both organized sport and sport for recreational purposes.It includes sport as entertainment and also encompasses professional sport.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is referred to as a program of physical activities,usually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including dance,exercise,bodily development activities,andsport.【2】

    这种下定义的方法是把体育明确为是一种身体活动,是一种活动性概念,体育是这一类活动的总称,集合性概念。而体育教育是指一个教育的计划和课程大纲,它是由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根据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地域特点而组成。快乐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思想,主张培养学生自主参加体育的态度为目标,追求体育活动中的喜悦和内在价值,因此在选择教材内容上就侧重集体性、趣味性的身体活动。“运动教育”主张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重视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材选择上就以基础性、生活化为指导,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在问题情景中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当前我国学校范围进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应该看成是一种体育教育思潮,它重视学生体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也应有一定的侧重,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应有与之相应配套措施。

    诚然,正如体育领域里的其他问题一样,体育概念的争论也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国体育管理体制长期实行的体育局部门和教育局部门的双重管理也无形中影响了体育概念的使用。尤其是“两个战略”政策出台后,体育总局更加注重高水平体育竞赛和训练,将学校范围的体育工作放手给教育部后,教育部所管学校的体育工作与体育总局的体育政策方针就有了微妙的变化。出于各自部门利益的考虑,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各级体育赛事的衔接和协调等方面的负面效应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双轨管理的弊端体现在体育概念的争论上,其实就集中在谁应该是汉语“体育”一词的真正传人上。

    上述分析表明,体育概念的争论除去体育的本质内涵应该怎样表述外,关键问题在体育一词有那个部门分管的体育来标记。1897年体育一词最早引入我国并见于文字【3】,当时是与“体操”并用。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中小学课程纲要》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后,体育一词开始在中国广泛使用,至今该词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词。从行业利益上讲,谁也不愿意弃之不用,换一个新的名词重开一片天地。但是,从学理上讲,体育一词应归于学校范围内所进行的这类活动。对Physical Education这个词的汉译是体育领域中迄今为止最准确、最得人心的名词,从形式上它与德育、智育相呼应;从哲学基础上反映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对人的整体看法,尤其体现了西方近代两元对立哲学观和教育观,不仅为体育业内人士所接受,而且社会各界也能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无论是后来的“对身体的教育”,还是“通过身体的教育”,甚至当代的“体质教育”与“运动教育”,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可以被汉语“体育”一词所覆盖得了。因此,体育一词还是应该放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使用为好。

    需不需要一个广义的体育概念来统摄这一类活动呢?非常必要。前已述及,体育教育只是一个教育和教学的大纲或计划,它是由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组成,这类身体活动也必须有一个名称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活动。按国际通常使用的习惯,Sport的复数形式作为集合概念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日常语言中对这一类活动的表达。问题只是我们怎么用汉语表达Sports这个名词。用体育一词表达,显然词不达意,用体育运动或竞技体育也有语词重复之嫌,本文认为,“竞技运动”一词尚能较全面地表达Sports的内涵。汉语中“竞,逐也”,是相互争胜的意思。《庄子·齐物论》:“有竟有争”,郭象注:“并逐曰竟,对辩曰争”。技指技术;本领。礼王制:“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延伸的用法可以有技术、技能、技巧、技击等。竞技一词不仅有今天常用的比赛的涵义,而且也能体现追求身体卓越的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则表明这种技术技能的比赛和追逐是仅限身体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进行。

    概念和名词的变化必将给人们带来一定时间的混乱和迷茫,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一切将归于自然。国际上对体育总概念的使用也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1962年以前,“欧洲体育用语统一研究会就曾建议用Physical Culture作为体育的总概念,认为它不仅包括体育教育,还包括身体的休闲消遣、娱乐、竞技等活动,以及有关身体方面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合。”【4】随着苏联和东欧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的逐渐衰退,对世界的影响力的减小,Physical culture这个词逐渐被Sports所替代。

    Sports作为当前国际上常用的体育总概念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到今天Sports一词已经包括大众的娱乐性身体活动,职业性竞技运动等,已经被人们作为总的体育概念广泛使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