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哲学研究-身体活动是体育教育的手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体育教育的任务不仅是运动技能和体能方面,而且还包括认知和情感方面的目标。也就是说,体育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符合和服从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单从体育教育的目标上看,体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特点并不明显,真正体现体育独到之处的因素在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体育要完成认知、情感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学习任务,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实现的,这是体育教育区别于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关键所在。我国现行教科书中一般把其称为“体育手段”,指“为实现体育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身体活动的内容和方法的总称”【6】与其相近的、可以交替使用的概念还有“运动动作”或“身体练习”,“是组成体育手段的基本单位,是体育的基本手段。”【7】同时指出,身体练习有身体姿势、动作轨迹、运动时间、动作速率、运动速度、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七个要素。我们认为,教科书中对体育手段的表述略显重复,并且对体育手段要素的划分也有些杂乱,无规律可循。为了体现体育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我们把体育手段直接称为身体活动,对身体活动要素的分析沿用鲁道夫·拉班(Rudol phLaban)的四要素说。

    一、身体活动的组成要素

    鲁道夫·拉班认为,身体活动有四方面的组成因素:“身体知觉(身体能做什么);空间知觉(身体在哪里运动);运动质量(身体怎样运动);外部关系(身体与谁或与什么物体一起运动)。”【8】

    (一)身体知觉

    身体知觉是指对身体或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和用力大小的知晓程度。包括:

    (1)确认自己或他人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如头、脚、肘、肩、腰、臀等。

    (2)展示身体各种姿势,如屈体与直立、对称与非对称。

    (3)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和运动形式,如屈体与展体、旋转与翻转、仰卧与俯卧、内收与外展。

    (4)使用身体进行交流或通过身体表达情感和思想。

    (5)区别肌肉的紧张和放松,了解运动中肌肉紧张和放松的意义。

    (二)空间知觉

    任何运动都是在一定空间中进行的,因此学生对所处空间位置的把握是有效运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空间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某种运动所需要的空间,以及可采取的有效方式。空间知觉包括空间位置、运动方向、运动层面、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

    1.空间位置是指对自身空间位置和其他人的空间位置的确认,包括伸展肢体所需要的空间。运动中需要对自己身体的所需空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还应考虑其他人的位置,以及运动中所持器械所占的空间。

    一般空间是指一种体育运动项目所需要的全部空间。包括运动场地的各种线界等。学生应该学会有效地利用所有运动空间,根据空间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运动,同时学生在这个运动空间中可以安全、轻松地运动,不至于发生碰撞等伤害事故。

    2.运动方向是指运动中人体或身体的某个部分可以向各个方向运动,包括向前运动、向后运动、向上和向下运动、向左和向右运动。个体在运动中的方向是根据自身空间位置所决定的,是以个体面部的朝向为参考的。

    3.运动层面是指身体站立姿势中运动空间的水平位置,同时这个概念也指改变动作空间水平位置的能力。高层面指的是肩部以上的区域,低层面指臀部以下的区域,中层面是指臀部与肩部之间的区域。运动层面用来描述身体及身体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活动的范围。例如一个人跑步时,双脚是在低层面运动,双肩在中间层面运动,头部侧保持在高层面。再如,一个人可以改变活动的层面,可以在不同的层面把握器械,可以把器械举过头顶,也可以保持在胸前等。

    4.运动轨迹是指一个人或物体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或在地面,或在空中)的运动线路。如篮球教练员在战术演示盘上画出的球员跑动路线;篮球运动的轨迹可以多种弧线或直线。运动轨迹可以是直线、曲线,也可以是折线。徒手或持物进行各种轨迹的运动是运动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5.运动范围是指身体各部分以及所持器械所能触及的空间范围。常用大小、远近、宽阔与狭窄来描述运动范围。

    (三)运动质量

    当人体进行各项运动时必须使用力量改变身体平衡、调节时间和运动的速度,以及保证运动的流畅进行。当然,这些调节都是根据不同的运动情景做出的相应调节,因此,必须了解这些因素的构成,以及它们在有效运动中的具体作用和力学原理。运动质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衡:平衡是指身体的稳定性,当身体处在平衡状态时,身体重心就是稳定的。运动中身体重心的改变必定要导致身体稳定性的破坏。身体支撑基础越大,身体就越稳定。身体平衡也受运动中肢体所持器械的影响,持器械一侧肢体的运动必须依赖另一侧肢体的补偿性运动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如网球右手持拍做击球动作时,左手也必须做相应的补偿性动作。掌握身体的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动态平衡是指运动中,从开始到结束的持续的平衡,同时也包括动作完成中(如投掷、跳远)的平衡状态。静态平衡是指身体静止不动时保持住一个理想的姿势,如体操中的燕式平衡动作。学生必须理解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掌握静态平衡或动态平衡、失去平衡和获得平衡、保持平衡、平衡器械和与其他人保持平衡等。

    2.时间:快与慢,加快与减慢,匀速运动与节奏。学生要学会区分不同的速度概念,以及运动中的加速与减速的区别。运动是一个快与慢的连续统一体,要学会根据任务需要调节速度,学会增加运动速度,同时也需要放慢运动的速度。体育运动中许多情况下需要这种对速度的调节,如足球运动中突然减速,以摆脱防守队员,有时也需要突然加速摆脱防守。因此,学会控制运动的速度是时间因素的重要内容.

    3.力量:用于移动物体的能量称为力量。力量产生于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是一个从弱到强的连续体,学会适当的发力和控制力量的方向是力量素质的组成部分。足球的踢球动作必须使用适当的力量才能把球传到同伴的脚下;运球时也需要适当的力量触及球才能将球控制在脚下;当接同伴传来的球时也需要适当的缓冲动作,以减少来球的冲击力,把球控制在适当的位置。学生要掌握以下概念:发力和缓冲力,变换力量,轻和重,弱与强,以及根据任务需要改变力量。

    4.流畅:是指把运动的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动作。它保证运动的持续性和不间断性,流畅的运动需要各种力量的协调一致和各技术环节的有机过渡。

    (四)外部关系

    动作的外部关系包括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感,以及相互关系的了解,对自身与其他人或团队的相互位置及关系,身体与器械的关系等。学生在学习动作过程中身体各部分的开合、远近、对称与非对称的知觉,可以极大地帮助他们提高掌握动作的速度。身体的不同部分在一个运动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起主导作用,有的起支撑作用。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可以是协调一致的,也可以是对抗性的或顺序性的。在团体活动中,人与人的相互距离可近可远,或前或后,或聚合或分离,他们的运动可以协调一致,也可以是对抗性的。

    二、基本运动技能

    我国现行教科书中把运动动作分为:劳动动作、生活动作、艺术动作和运动动作四类。其实这种分法既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又没有从体育运动的本真意义上揭示运动动作对人类的意义。我们认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看,运动动作可以分为基本运动技能和在此基础上组合而成的各专项运动技能两大类。所谓基本的运动技能就是人在生活过程、劳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运动技能,没有这些技能人类就无法延续,个体就无法生存或生存有困难,就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寄生。体育运动中所有的运动技能(无论是基本的技能,还是复杂的专门技能)都来源于生活劳动,只不过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产生了高于生活劳动真实形式的运动形式。当代体育运动形式无论多复杂、动作水平多么高难,都应该在生活劳动世界中找到原型。那些没有生活基础的体育形式只能称为“人造体育”与“非自然体育”,这些形式的体育运动即使在历史上有所闪现,但很快也会被人们所抛弃。当前,后现代文化对体育脱离生活基础的非自然现象进行猛烈的抨击,当代体育也呈现出回归自然、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的趋势。

    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真可谓形式多样,但是人们却在不同程度上遗忘了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在各级学校体育课中,让学生过早地进行选项上课,忽视对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以至于人们的基本运动能力(跑、跳、投、平衡、攀登等)不足。这种基本运动能力的不足又限制了专项运动的水平和发展。近年来社会上兴起的拓展训练吸引了不少的成年人,许多人乐此不疲,但又在各个关口上洋相百出。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体育教育在基础环节上的不足和失误。拓展训练的各种动作从实质上讲就是考验人的跑、跳、投、平衡、攀登、爬越等基本运动能力。假如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能够在人的生活早期充分发展了这些基本能力,当今的众多成年人也就没有必要再次补课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运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代或补充了当时中小学校中流行的以游戏和竞技活动为主的教育大纲。运动教育主要是针对小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基本运动能力的一种体育教育理论。当今,经过不断改进的运动教育仍然在世界小学体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儿童学前教育中愈来愈受到重视。【9】

    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包括哪些内容?我国早期的体育理论教课书中提出有跑跳投、攀登、爬越、游泳等。当代体育理论中对这些技能又做了详细的划分和表达。认为基本运动技能包括:活动性技能、非活动性技能和操作性技能三大类。

    (一)位移性技能

    走是身体重心从一只脚到另一只脚的移动过程,是身体的重量从一只脚的脚跟到脚趾的自然滚动。走动时两只脚平行前行,脚趾向前,其中必须有一只脚作为支撑脚与地面接触,两脚不得有瞬间腾空,同时上体保持直立,头顶向上;双臂配合腿的动作,对侧臂和腿做同方向、自然而有节奏的运动。

    跑与走在许多方面相似,但也有许多不同。跑动时移动的速度加快,步幅加大,腿部的屈曲和紧张程度加大,有瞬间的腾空飞行动作,身体略前倾,重心置于跑动中的前脚,上臂前后摆动,以配合腿的动作。跑包括跨步跑等形式。

    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跳越分为跳远和跳高两种基本形式。以立定跳远为例,通过屈膝降低身体重心,呈现蹲伏姿势,当身体重心摆动到脚部时,双臂后下摆至臀部后方,起跳时,随着双臂向前上方摆动,双脚和腿奋力伸展,身体迅速向前上方腾出,落地时屈膝以缓冲身体重力。跳远的形式有单脚跳、蛙跳等。

    滑动是一种侧向运动。滑动中身体保持直立,身体重心偏向滑动方向一侧。如向右滑动,右脚作为引导脚向右迈出,然后左脚迅速向右脚靠拢,连续重复同样的动作就是滑动。滑动中注意双脚不能交叉,双臂须张开以保持身体平衡。

    (二)非位移性技能

    屈曲与伸展。屈曲是发生在身体关节部位的运动,是身体部分之间距离的相互接近关系。如身体在髋关节处屈曲时,上肢与下肢在髋关节处折叠,角度减小。屈曲运动在几个方向都可以进行,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或身体的两侧,甚至可以是圆周运动。屈曲的程度取决于运动所发生的关节类型。髋关节、肩关节属于球窝关节,屈曲的程度比较大。而膝关节则属于屈戎关节,屈曲的程度比较小,只能做向前和向后的屈曲。伸展与屈曲相反,是身体在关节处的过度伸展。大部分运动需要关节附近的肢体伸展为直角180度,但在有些运动中,如投掷器械前的超越器械动作则要求肢体必须过度伸展,已获得更大的力量。

    屈曲与伸展是保持身体灵活性的重要因素,因为关节的活动范围决定了肢体的灵活程度,同时,屈曲和伸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动作。因此是体育教育的重要活动内容,教师必须安排足够多的练习时间,并努力提高学生个关节屈曲和伸展的能力。

    旋转与转动。旋转是身体或身体的某部分在固定的基础上沿中轴所做的转动。旋转运动可以发生在颈部、肩部、脊椎、髋部、膝部等关节,身体可以采用站立姿势,也可采用卧姿。同屈曲和伸展一样,旋转运动的幅度同样取决于关节的类型。转动是身体在空间的旋转。当转动后,身体方向与做动作前相反,起跳动作和落地姿势是在不同的方向。旋转是产生转动的基础,转动在身体左右两个方向都可以进行,也可以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转动。

    推动与拉动。推动是努力使物体远离身体和身体某部分向外用力的过程。推动动作可以使物体远离身体,也可使身体远离物体。正确的身体姿势可使推动动作更加有效。做推动动作是应该两腿分开,屈膝降低中心,以增加身体稳定性,同时上体应保持直立,以避免脊柱受伤。

    拉动是使物体与身体间或身体某部分间缩短距离的用力过程。它使物体和身体更加靠近。同样,在拉动过程中要降低身体重心,加大身体的支撑面可以提高动作的有效性(如拔河比赛的动作)。同伴之间的对抗性动作和划桨动作是推动和拉动动作的交替使用。稳定性和控制性动作都需要推拉动作的参与。

    摆动是身体某部分所做的圆周式和钟摆式运动,或者身体整体环绕一个稳定中心点的运动。中心点可以是一个关节,如上肢摆动中的肩部;也可以是身体外部的横轴,如高单杠上的摆动。在大部分运动中,肌肉收缩是产生摆动的力量来源。摆动应该是持续的、有节奏的和流畅的。

    (三)操作性技能

    操作性技能是控制器械的运动。身体要对器械主动发力或在控制和接收来物时要缓冲器械的冲击力,这类动作包括投、接、踢、击打等动作。

    投掷动作可以分为低手投、侧身投和上手投等形式。其中上手投是最常见的形式。投的开始动作是将球或器械握在手中,身体转动将投掷侧的对侧身体朝向投掷方向,同时持球臂向身体后方引臂,身体重心落在投掷臂一侧的后方,上臂在肘关节处弯曲。当用力投掷时,肘关节要引导上肢的用力,同时支撑脚上前一步,髋关节向前转动,在下肢、腰部和上肢的共同发力下将球或器械投出。最后上臂继续沿投出方向做随挥动作,然后落下。

    抓握是使用手控制器械的动作。当一个物体靠近时,身体必须迅速做出判断,在什么地方将其控制住,并移动身体与来物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同时伸出手做有效的接握动作。在做动作时眼睛必须紧盯来物,在双手抓住来物的同时,上臂和手应将物体主动拉向身体,以缓冲来物的冲击力。

    踢是脚和腿对物体的发力过程。踢静止物体是最简单的动作,踢移动物和踢悬空物则相对复杂。在做踢的动作时,要将支撑脚置于物体的一侧,摆动腿膝关节弯曲,以髋关节为轴向物体做弧形摆动。当脚触及物体时,膝关节伸直,将物体踢出后,摆动腿应继续沿踢出方向摆动,同时上肢放松,摆动腿对侧的上肢应做相应的平衡动作。

    击打是通过身体的某部分(手)或所持某种器械(球拍球棒)对一个静止物或移动物施加力量的过程。使用器械的长度、形状、重量和被击打物的特征决定击打动作的不同特点。上述踢的动作也可以看作是击打动作的一种类型。以棒球击球动作为例,击球时身体应与来球方向垂直站立,双脚前后分开约与肩同宽,当球接近身体时,身体向后转动,重心落在后脚上,然后身体向前转动,重心沿球的方向移动到前脚,同时以髋关节为先导,转动躯干,上肢奋力将球击出,并做自然、伸展的随挥动作。

    注释:

    【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6

    【2】R.A.Swanson and B.Spears,History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USA,1995,3

    【3】张天白.体育一词的引入考.体育文史,1988(1):14~16

    【4】韩丹.俄(苏)体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体育学刊,2001(2):5

    【5】Gough RW;Character development-A practical strategy for emphasizing character development in sport and physical edycation,JOPERD69(2):18~20,23,1998

    【6】鲍冠文.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6

    【7】同上,100

    【8】LabanR:Modern Education dance,London,1948,Macdonald and Evans

    【9】运动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奥地利舞蹈教育家鲁道夫·拉班所建立的身体运动理论。在他开办的“伦敦运动艺术中心”,提出并全面实施他的身体运动的四要素理论。拉班对探索性、自主性的活动情有独钟,同时强烈地反对当时体育教学大纲中盛行的古板、僵硬的运动形式。认为规定的、命令式的活动方式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发挥。因此,拉班的这种探索式、表达性、个性化的理论被人们称为“运动教育”。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以促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探索、分析和应用所学知识寻求问题所在。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系列运动技能问题的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同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学习的进步体现在疑难问题的不断解决和学生运用身体运动概念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使用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参见Laban R:The mastery of movement,London,1960,Macdonald and Evans)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