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哲学研究-体育娱乐研究的特点与问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体育与娱乐

    体育活动中能够产生快乐,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以至于有人极端地认为大众体育应属于娱乐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中也有快乐体育的思潮,主张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种种现象表明,人们对体育活动中的快乐来自何处?以及体育与娱乐究竟是什么关系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本章通过分析体育娱乐产生的根源,把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快乐分为:感官快适(快感)、审美愉悦(美感)和消极性娱乐三种形式,并着重讨论体育的消极性娱乐问题。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我国从90年代开始,人们的体育观念和运动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人们对体育活动的价值需求上,追求活动中的娱乐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趋向。乌尔比内·克拉依斯(Urbrain.Claeys)认为:“西方国家大众体育运动(Sport for all campaign)早期,健康是着重强调的,追求身体健康强壮是这个时期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而为了运动中的娱乐和放松则是这个运动晚期的事情。然而现在这种娱乐与运动的联系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一些国家,人们为娱乐而运动的动机超过了为了身体健康而运动的动机。”【1】价值观念的转变导致现实体育活动也悄然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

    (1)娱乐性项目逐渐增多。在操作性运动中,一些原来并不认为是体育活动的个人娱乐性活动已被人们作为体育活动所接受,成为广大群众余暇时间所从事的健身娱乐形式;在观赏性运动中,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亚艺术类项目倍受观众青睐。1976年冰上舞蹈进入奥运会,1984年冰上芭蕾进入奥运会,显示了表演性项目在满足观众娱乐享受方面的巨大潜势。

    (2)冒险性、探险性项目的兴起。蹦极跳跃,丛林探险,高崖跳水,跳伞等超常规的运动行为,体现了现代人渴望打破日常感知模式,体验新奇感受的渴望。

    (3)体育活动的创新性,技艺性愈加重要。现代体育不再追求经典性,技术风格变化非常迅速,运动者或观赏者并不企望从中获得什么思想教益,而是想获得一种无目的但是合目的性的审美感受。

    (4)“掌握类”运动项目(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等)倍受现代人重视。这类项目本身的技术要求并不复杂,也不需多么高的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但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在其中,人们通过反复琢磨其中的意味,产生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5)气功、瑜伽、超觉静坐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兴盛。这种以东方文化中“气”理论为基础的活动,已被世界各种不同文化的群众所接受,形成了巨大的高潮。尽管这类项目的苏醒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这类活动对人体作用的效果如何还需要科学研究的进一步证明,但它的确能给人以超越日常感受的愉快感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国内外对体育与娱乐关系研究的特点

    正是由于受现实中发生的深刻变化所驱动,一个时期以来,西方体育哲学界对体育活动中娱乐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要求拓宽现有sport概念的呼声越来越高。哈格尔(Hagele1989)从Sport定义的三个维度(本身结构、外部功能、内在本质)论述Sport概念的复杂性,认为现代体育的外部功能占据了体育定义的核心部分,而原为内在本质的游戏(Ludic)功能受到抑制。沃尔克维恩(Volkwein 1991)则主张用“游戏性的Sport”概念(playful sport)替代现行的疏离了的Sport概念。

    国内理论界在讨论体育娱乐问题时虽不像西方同行那样直接从sport概念上探求根据,而是把体育娱乐作为一个个具体问题或借用西方体育观念把娱乐放入一种体育形态中进行研究。这些较为具体的研究包括:运动项目的娱乐性特征问题;体育的审美价值问题;体育运动娱乐特征问题。这些研究材料丰富,涉及面广,在一些娱乐的具体问题上有一定的深度,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素材,但由于这些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因而显得零乱和不够深入。

    另有一些研究则把娱乐问题放入休闲体育、娱乐体育、体育娱乐的更高层面上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较为系统,有概念、理论和具体形式,对实践更具指导意义。但由于研究者看问题的角度和理论背景的不同,往往注重探讨娱乐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体育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和体育娱乐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我们仅列举几例余暇体育概念说明这点:

    卢元镇先生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谈到我国体育运动除去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身体锻炼三个比较严肃的部分外,还有一种我们通常称之为游戏,国外称之为消遣(Leisure,按本文的概念应为余暇)的活动,这是“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时也并不把体育的强身祛病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2】尽管卢先生把Leisure翻译成消遣,与本文的译法不一致,但可以看出,他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明显包含了娱乐的意思。

    刘一民先生认为,“余暇体育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的。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多种活动方式。”【3】尽管这一定义侧重从时间特征上看待余暇体育的内涵,与本文的角度略有不同,但也可以看出这个定义也同样强调了娱乐性特征。

    近年来,也许人们意识到在如何给余暇体育下定义时颇有些棘手,因此,我国第一本《余暇体育》专著是从广泛意义上,更多地在操作层面上对余暇体育作了这样一个描述:“余暇体育是指在工作、学习之余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作为余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不拘形式地通过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在充满欢悦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恢复体力、调节心理、陶冶情操、激发生活热情、培养高尚品格、满足精神追求及享受人生乐趣等目的。”【4】

    无论是上述西方人从体育哲学层面对娱乐性问题的强调,还是国内在具体实践和理论抽象两方面对体育娱乐的研究来看,我们认为都有以下几个问题尚未解决:

    问题之一:在我们对体育活动中的娱乐感到习以为常的同时,很少有人深究体育娱乐的性质和意义,它产生在什么地方?又如何作用于人?是不是所有的体育娱乐都是积极向上的?近年来已经有人看到,体育娱乐并非都是健康有益,也有一些娱乐活动容易使人堕落,人们把这娱乐活动称为“有问题的娱乐”。假如不对这些娱乐作一些区别,分出层次,就可能良莠不分,甚至让低级趣味冲淡催人奋进的体育精神。

    问题之二:体育活动的娱乐性之提法并不新鲜,许多体育项目都是来源于娱乐活动,德国史学家诺伊恩道夫认为,“身体运动来自人类的两个根源性冲动,即生存竞争和身体运动的快乐”【5】,意思是身体运动能产生快乐,人们为了快乐而去运动。但问题是,由于能产生娱乐的体育活动很多,人们由此产生的娱乐感是否千篇一律?如果不一样又有哪些特点?显然,我们不能停留在对体育娱乐的笼统描述上,仍应继续对其具体形式进行理论分析。

    问题之三:余暇体育与娱乐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人在翻译使用余暇(Leisure)一词时与娱乐同时使用?按一般的推理,余暇时间本是自由时间,人们在自由时间进行自由的活动,就能带来情绪上的愉快反应。如果问题如此简单的话,人们不免要问,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时间古今有之,为何以娱乐为主要特征的休闲体育一直到当代才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重视?

    从以上对体育实践的现实总结和理论研究的综述不难看出,摆在我们面前的核心问题是体育娱乐的内涵和形式分类问题。我们只有从理论上搞清楚体育娱乐是什么,才能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理论上的无解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盲目,历史上,在如何对待快乐问题上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流派,从古希腊的昔勒尼和伊壁鸠鲁【6】,到近代的罗素,再到当代的享乐主义都对快乐对人生幸福的意义和作用,乃至如何获得快乐问题上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对体育娱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身文化在禁欲与纵欲问题上的历时性矛盾(历史上一个时期禁欲,另一个时期纵欲的交互更替反复的现象),物质享受观念经常发生变化,在当代又表现为矫枉过正的享乐主义倾向(享乐主义是指,把追求一切能够引起自己各种感觉快乐的刺激看作自己人生目的的思想观念,它是功利主义发展到极端的一种表现,西方许多社会病态现象都根源于享乐主义)。人们不再信奉资本主义早期“苦行禁欲”和“贪婪攫取”的“资本主义精神”信条,不再坚持资本主义早期那种清心寡欲、勤劳节俭等美德基础上的“延期补偿”式的享乐主义观,而是走向节欲的反面,追求透支购买,即时行乐的享受主义观。各种不健康的体育娱乐方式,如赌博、奢华高档的运动形式也冠以高雅的体育娱乐充斥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我们应该坚决杜绝的。特别是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价值取向,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经济、文化,以及观念、时尚的强制性入侵难免对我国的余暇体育活动产生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深究体育娱乐的本质,弘扬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消极颓废的另一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