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被淘汰-目光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上目光远大的人即将走俏

    目光远大,打遍天下

    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多远,你便能走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能有多宽广。”同样,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地规划设计,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及早发现自己的职业锚,并尽可能匹配自己的工作。目光短浅的人做的一定是短浅的事情。我们必须要用长远的目光,用我们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每一个机会。

    先哲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说要着眼未来,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著名的拿破仑·希尔“成功的17条规律”,包括了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心态、多走些路、正确的思考方法、高度的自治力、建立自信心、充满热忱、专心致志、永保进取心等。某网友提出的“十招能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其中一招就是目光远大:当财运亨通时要想到贫穷,这很容易做到。聪明人应为冬天早作准备。一定要多交朋友。维护好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总有一天你会看重现在看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人或事。

    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毛泽东为什么能成为领袖?毛泽东虽然出身普通农民家庭,但他没有像其他农民那样憧憬“十亩地里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生活,而是志存高远,以拯斯民于水火为己任。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他年轻时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广泛接触社会的三教九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他毁家革命,付出了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最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建立了新中国。

    一个人的目光是短浅还是深远,第一要看他是否从发展的、未来的角度看问题,看得长远不长远;第二要看他是否看主要、主体、整体,而不看次要、局部、细节,看得全面不全面;第三要看他是否能跳出圈子来看问题,懂得从局外甚至从侧面、反面看问题,看得深刻不深刻;第四要看他是否能站到高处看问题,能做到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高人一筹,看得高明不高明。曾经大家老是把目光深远的人比喻为“第三只眼”;笔者却在2001年出版的一本专著中,就非常早地提出了“第四只眼”的概念。那么何谓“第四只眼”?我的解释是:第一,我是近视眼,要戴眼镜;第二,“第四只眼”比“第三只眼”看得更深、更广、更远;第三,“第四只眼”是专门用来冷静审视的,可以看到后面、看到里面。你要是有了“第四只眼”,那你一定就能目光深远、见识过人了。

    眼光决定你的未来,机遇永远垂青于有长远眼光的人。有人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有四次爆富的机会:第一次是个体户暴富时期,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这个时期中国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大部分人追求的只是考大学,进国家的企事业单位。而个体户们大部分是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文化素质低的人。但是他们抓住了机遇,成了新时期社会上的第一批富翁。第二次是炒股票暴富时期,时间是1986年到1992年。1985年在中国绝迹了30多年的股票重登上海滩,上海市民抱以了极大热情。刚发行时,很多股民早上3点就起来,冒着零下5度的低温排队买股票。一个老股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在交易所外刚转了一会,100元就变成了200元,接着200元又变成了800元……为什么好日子过得那么快呢?”很多股民因为排队买股票而虚脱晕倒。这一时期股票一上市就疯狂地高涨,造就了一大批富翁。1992年以后这股热就冷却了下来,除了一些庄家、大户、交易所内部人员,其它人很难赚到大钱。(20、21世纪之交,即1999年到2001年前后,曾短暂地繁盛过一段时间。)第三次是房地产暴富时期,时间是1992年到1993年前后。这个时期以海南海口和广西北海等一些地区为中心,刮起了一股房地产热。很多人在这期间大搞权钱交易,就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迅速暴富,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后来由于国家的干预,这股热顿时凉了下来,毫无基础的泡沫经济,它背后是莫大的物质损失。

    这三个机遇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赶上这几次赚钱的机遇。但是我们赚钱的第四次机遇已经到来,每一个朋友都不应该错过这个难得的好机遇,这就是网际赚钱。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互联网正在走进千家万户,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交际中扮演了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人已经靠着互联网踏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杨致远、丁磊、张朝阳、马云……这些人的大名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更是在一天之间便赚取到了他父亲一辈子才能赚到的财富。

    市场总是随时随地给人们带来各种成功的机遇,但这种机遇往往不容易被人注意,而且它们稍纵即逝。所以只有少数人掌握了时机,取得了巨大成功。机会本身是一样的,而它的意义却因人而异。它不会惠顾任何一个平庸之辈,只属于善于争天时、得地利、用能人的佼佼者。经营管理者必须练就这样一种眼光:在观察辨别一种客观存在的机会时,善于找到它有利于自己生意发展的方面,并且大体测出它有利的程度。做生意不能没有眼光。有眼光加上有胆量,才能闯出一个新天地。眼光,对于一个经营管理者、对于一个肩负着公司发展重任的当家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他们几乎年年月月都要运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准公司发展的方向,寻觅经营的落脚点。一旦看准,生意的航船就乘风破浪,一日千里;一旦看偏,航道上就处处明滩暗礁,步履维艰。领导者应该练就一种好眼光,这对事业发展的成败和快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具有“眼光”的领导者,就好像戴上了望远镜,肯定比他人看得远、看得清。

    目光短浅的经理,往往会制定短期的决策;有长远目标的经理,则能做到让短期的“意外之事”适合本组织的战略计划,将两者融为一体而不是废此逐彼。也许很多人还记得泰勒诺公司的那场灾难,一个疯子往泰勒诺的药品包装盒里投毒,致使700人死亡。这场悲剧正面的教训是,泰勒诺对此作出了明智的反应。他们没有否认、撒谎或推卸责任,而是诚实面对公众,主动回收产品,重新设计包装。许多人都认为这家公司生存不下去了,然而它继续存在着。泰勒诺的人坚守自己的生意和产品,他们做对了,他们相信优质的产品和售后服务一定会创造利润。他们坚守长期战略,同时作出必要的短期调整。他们做对了,泰勒诺仍然是一流的公司。而作为额外的收获,防撕扯包装目前已经成为食品和制药工业的标准包装。

    现代商界中,与人洽谈生意,都希望利用最短的时间产生最大的效力。有无数大银行、大公司的经理以及高级职员,经过多年经验都养成了善用时间的习惯。有不少实力雄厚、目光远大、判断准确、刻苦耐劳的大事业家,多是沉默寡言而办事迅速敏捷的人。他们所说出来的话,句句都很确切并有的放矢。他们从不在无谓的事情上多耗费一点一滴的时间。在海尔,张瑞敏推行一种名为“OEC”的管理方法,该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一般的老板对新来的员工不够重视,通常只让他们做些杂事,并怀有戒心,将他们放置一段,即使暂时安排个职位也觉得不顺手,往往产生“新不如旧”的感觉。老板用那种挑剔的目光,以老员工的标准来衡量他,有一种看走眼了的感觉,认为聘来个“物不抵值”的没用之人,甚至把他当成包袱,急于甩掉。当然这也使新雇员大为失望。应该说老板这种心态很不好,缺乏长远眼光。经过甄选的新雇员没用,更多的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特别是你没有给他机会,或没有给他合适的岗位,使其不能展示其长处,落了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遇。作为英明的领导者,对于企业招聘的新员工,应该详细告诉他公司工作的“环境”、公司的现实情况和发展前景,使新员工尽快获得这些信息。新员工获得的信息越充分,越容易安心工作,也就省去了到处打听小道消息的时间和精力,与公司领导、与老员工交往越紧密,就越容易建立归属感,也有利于打消他的试试看、不行就走人的意念。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老板与员工的良性互动关系,从长远来看,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一个好的领导应当有广阔的胸怀、宏伟的抱负,有高人一筹的见识、领先一步的眼光,这样的老板才是值得我们跟随的。

    漫长人生关键一步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普遍出现了从众心理、急功近利心理和患得患失心理。

    从众心理表现在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别人考公务员他也考,别人想创业他也到处搜集信息打算开店做老板,别人想考研他也跟着捉本书复习,结果一事无成,样样落空。

    有些同学急功近利,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和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杀鸡取卵、饮鸩止渴,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暂时得到了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那些不是搞学术的料的,托关系勉强进了研究生班,老分不上好课题,好不容易分上了,又做得吃力无比,慢慢的就觉得前途未卜、生活无趣了。

    有的同学患得患失,仗着自身条件不错: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形象气质佳,学校牌子响,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等,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单位挑三拣四,抉择不下,结果往往错过机遇,导致致两头空,成为“剩人”,与成功失之交臂。要知道,好单位想去的人多了去,人家看中的也不只是你一个人,你不去自然有人去,你再优秀也不过是个经验不足的新人,他们犯不着三顾茅庐的请你出山。

    有的同学莫名的产生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的实力和优势,但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尤其是被一两个单位拒绝之后,就感到自卑,开始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更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笔者曾有两个学生,在校时都比较优秀,都是学生会干部,都年年拿奖学金。可是,毕业求职择业时,他们由于采取了不同的追求,走了不同的路线,结果大相径庭。

    毕业前夕,小农选择了做“选调生”(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个别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这批毕业生简称“选调生”,属于公务员系统的一支)下基层任乡官,这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因为,凭他的出色条件,留在省府是不难的,没必要下基层吃苦。

    可是,小农下乡的第二年就被任命为副乡长,分管教育卫生,他很努力,经常深入到各个农村学校搞调研,决定搞一个类似于“春蕾工程”的扶贫帮教活动,并及时与上级教育部门、新闻宣传部门联系,获得了立项,各个村小学得到了修缮,一些贫穷人家的孩子与省府重点小学的孩子结起了对子,社会反响很好。在乡政府挂职的3年间,小农一方面扎根乡下做实事,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选调生身份,对上求取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外做好宣传和发动,使这个乡的教育上了一个大台阶。

    接着他被调至县政府,被委与招商引资的重任。他充分论证了本县的特色资源后,目标锁定在打造旅游业上面。他利用本县是老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打出了“红色旅游”品牌。在2005年,他抓住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并得到了地区党委宣传部和组织部的支持,极力向省内外党委政府发出邀请,引来参观学习者数十万人次。

    日前小农打来电话报喜说,组织部找他谈话,准备任命他为团地委书记。也就是说,短短7年,小农就将成为副处级干部。回想当年选择的路,小农总结说,自己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从政必须有一定的舞台,下基层更容易出成绩,上升的空间也更快。当然,他也问过自己,是否能够吃得下这个苦,是否能够耐住基层的清贫。经过慎重考虑后,他觉得自己是能够做得到的。结果,他决定了,他努力了,他成功了。

    另外一位小田,在毕业时是很受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他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了省委组织部工作,每天出入巍峨的党委大门时,心里也委实兴奋。小田与小农是同一个宿舍的好友,两人都是有政治抱负的,只是一个从基层做起,一个则直接进入了“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中人才济济,硕士云集,博士不少,本科生中大部分拥有名校背景,在这里,实力相当的时候,学历和学校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相较之下,小田的省级院校本科出身,显得寒酸不少。小田做事也是很踏实的,人很能干,但长期以来只是能干一些琐碎的行政事务。7年来,他的行政职务也晋升了,按部就班地从科员到副科,现在还在为什么时候才能升为正科而苦恼。

    毕业时夕,他和小农彻夜长谈,他劝小农考虑清楚是不是真的要下乡受罪,还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到时灰头土脸、一身土相的,再要回到这个城市就难了。而现在看到小农在大展宏图,他反倒羡慕起来了。同学聚会的时候他还感叹过,要向领导要求到基层挂职锻炼两年。但是,一想到即将结婚的女友,想到好不容易买到手、装修得漂漂亮亮的经济适用房,他又立即觉得难以舍弃。

    小田最后总结说: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最好是在了无牵挂的时候下定决心。尤其是打算从政的人,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要进行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甚至一生的规划,断不要以眼前的风光为目标。

    请问,小农和小田的故事,你更欣赏哪一个?

    初入职场者法则

    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一定要注意有“梯阶”意义工作的价值。所谓“梯阶”意义,指的是具有累积效果。在职业选择中找同类的公司,在个人工作经验的积累过程中,一定要在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岗位上锻炼自己,坚持做完。走上升型的工作“梯阶”,累积经验六、七年之后,随着自己专业能力不断向纵深方向拓展,你会上升得很高,甚至会有了自己的事业,个人职业的成功也会水到渠成。

    初入职场,大学生必须走好“三步曲”。对于这些刚迈出大学校园,走向社会,开始新的职业生涯的广大毕业生来说,如何尽快走好适应角色、进入角色和选择角色的人生三步曲,做好自我心理调适,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职场取胜的关键所在。第一,克服落差感,尽快适应角色;第二,克服工作压力,尽快进入角色;第三,克服盲目感,尽快完成角色选择。

    熟悉工作、熟悉环境、熟悉行业之后,有必要对目前的工作进行审视。当前流行的说法是“先就业后择业”,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客观分析自己对工作的适应情况,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正确估价,对以后的事业进行规划。在对主客观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既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能激发兴趣爱好、有助于实现人生理想抱负、又能胜任的职业。不轻易跳槽,保持平和的心态,切忌攀比,承认个人能力的大小,承认个体差异。如果毕业生目光短浅、眼高手低,稍不如意就一走了之,受损失的不仅是用人单位,更是毕业生本人。须知,频繁跳槽也就意味着不断被“试用”,不断做“新人”,领着微薄的试用期工资,一次次地适应新环境,一次次地从小事做起,这种反复既浪费青春,又让人痛苦。折腾得多了,信心也磨薄了,更加找不着北了。与其如此,不如定下心来,在一家发展不错、环境又较为公平公正的公司慢慢修练,在工作中一步步地学习,做得久了经验就足了,经验足了表现好了就会有提升的机会,提升后发展空间就会更大。再说,提升了你再想跳槽,换个公司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职位。有任主管经历的人跳槽,要求得到主管职位,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而一个普通职员跳槽,仍旧任普通职员,也会被认为是人之常情。谁会把一个没有经验的人直接放到主管的位置上?

    职场新人还需要跨越四道门槛。第一道门槛:从前的你;跨越这道门槛,关键在于尽快适应角色。第二道门槛:环境壁垒;根据现实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对自己从事的具体行业有所了解,学会微笑面对一切;第三道门槛:目光短浅;第四道门槛:想要放弃;调整自己的职业心态,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发展难题,并学会坚持。

    为什么说目光短浅?职场新人初入社会,往往对职场状况、职业走势并没有全局的把握,不知道怎样衡量,也不知道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度才能意味着自己的职业很有前景。而有些新人判断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薪水的高低。要知道,工作带给人的不只是薪水那么简单。职场新人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专业资质与职业要求的契合度,从而预期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状况。

    如何抓住机会,求得高薪?北京宏威职业顾问认为:第一,了解市场行情;第二,了解行业状况;第三,了解地域情况;第四,了解企业经营;第五,了解待求职位;第六,了解老板心情;第七,了解自己能力。

    针对第五点,高薪捷径在哪儿?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人总结出求职的公式:职业=职位+领域。求职中必须同时界定公式两边的内容,否则你的求职目标就可能过于宽泛,难以找到工作,还谈什么高薪?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探索,使发展方向更清晰一些、职业定位更准一些,你就会离高薪更近一步。衡量一个职位的适合与否,有五个重要指标:薪酬、公司背景、人岗匹配、发展空间、被人信任。薪酬当然是衡量一份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职场上的任何行动都不能目光短浅;如果仅仅为了薪水,不考虑其他指标,更不考虑未来发展,没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哪个公司给的薪水高一点就跳到哪个公司,那职业瓶颈不久将随之而来。每个职场人都需要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还有清醒和理性,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高薪捷径。

    职场新人若要长远考虑前途,第一,“卧薪尝胆”:假如暂时不能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状态,尝试“卧薪尝胆”怎么样?蛰伏自己的潜力,暗自增加竞争力,蓄势待发,总会有“一鸣惊人”的一天。第二,目标明确:给自己定一个五年计划、十年规划。每季度做什么事情,每个月做什么事情,甚至每天做什么事情,都有计划、有目标比较好。不要每天浑浑噩噩,或者怨天尤人,否则几年后你会发现,由于一直没有目标,几乎什么都没有做成。第三,观察入微:多了解社会,多实践,多思考某些社会现象的利害关系,认真分析身边发生的某些事情,再比照自己,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法则,这对于自身经验的积累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第四,自由心态: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受到重用,就心灰意冷。在外工作,关键是自由、愉快,能学到知识。每走一步都要分析,不要因某一小点利益的得失而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心态。

    下目光短浅的人即将滞销

    目光短浅,行而不远

    想必大家都知道鼠目寸光、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管窥蠡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等中国远古的寓言、典故及其道理。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目光短浅,视野狭窄,缺乏见识,没有眼力。这样的人只看到眼前利益,只考虑个人小节,不做长远打算,不从大局着想,主动堵塞了自己的出路,不管是在职场上还是在求学深造、日常生活中,都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因为他熟悉,因为他习惯,因为他守旧,因为他衰落。

    某网友感叹,人其实就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动物。在观看了一场日本人大肆捕杀鲸的电视节目后,他感叹道,因为人类对自己生存的地球,对大自然,对海陆空,对周边环境,对种种资源和能源,对所有动物和植物,老是采取一种巧取豪夺、不断搜刮的恶劣态度,他们盲目自大、嗜杀成性、极端自私,而缺乏长远规划,不懂得维护、更新、改善,不懂得天人合一、友好相处、良性发展,则无论他们自以为具备了多么高超的智慧,但是这种目光短浅的作为,最终逃脱不了自取灭亡的必然结果。

    《西游记》里称职师傅唐僧的目光,就比好吃贪色、懒做耍奸、没有耐心、老闹分手的猪八戒远大得多。所以,唐僧抱负远大,目标明确,有组织设计能力,注重行为规范和对工作高标准的优点,使他担任了取经团队的主管。如果一个团队中没有类似唐僧这样的主管,这个所谓的团队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不会有什么远大的前程。麻雀的见识就比大雁短浅得多。所以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当提出“苟富贵,勿相忘”的意见时,见周围的麻木、苟且、平庸之人都不理解他,只得叹息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有很多人,头脑足够聪明,也足够厚黑,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是最终难于成就事业。其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搞坏了自己的名声。因为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不喜欢和阴险毒辣的人交往。所以在做局的时候,不能只追求一时的胜算而坏了自己的名声,这是目光短浅的行为。

    战神吴起正是因为名声不好,遭到了很多次失败。吴起与孙子齐名,他的武功战略是不用多说的;特别是,他不仅精通军事,还是颇有治国才能的全才。他无论流落到哪个国家,只要被委以重任,那个国家就不可思议地强盛起来。但就是这样一个才智卓绝的吴起,一生却受尽挫折,遭遇了无数失败,最后的下场也非常凄惨。这是为什么呢?通过事实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急功近利弄得自己“声名狼藉”,使他屡屡得不到君主的信任。

    目光短浅的人永远也干不成大事情,只有目光远大者方可成大器。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多远,你便能走多远。”或者像中央电视台广告中所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一个人起码首先是要能想(看)到、敢想(看)到。你要是连想(看)都想(看)不到,或者说连想(看)都不敢想(看),更哪里谈得上做到呢?国家人事部吴德贵研究员说,一个组织的成长,需要规划;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设计。对将来有生涯设计的人,未必肯定成功;没有生涯设计的人,一定很难成功。也就是说,目光远大、见识过人,这不是工作、成长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

    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爆炸、节奏飞速、竞争激烈的时代,“过一天算一天”,“哪里黑哪里住”,只看见鼻尖下边一小块地方的人,又哪里“吃得香”?至于入世后,就更“不吃香”了。他忘了一点,他习惯和熟悉的产业是否有前景?他不去考虑。我们今天必须一只眼睛盯着熟悉的产业,另一只眼睛盯着多变的时代。因为社会变化太快了,如果我们方向发生了偏差,再努力都是白费。

    失衡心理竞争的加剧,的确导致如今的职场新人必须付出比前辈们更多的心血;而这种状况也就可能导致有些人在步入职业岗位后心态失衡,一味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急功近利:因为竞争压力大,所以当有些人在工作几年后,并不见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有所起色时,就会为了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而表现得锋芒毕露、急功近利甚至唯利是图。目光短浅:有些人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薪资和待遇,只看现状,频繁跳槽,这可能会暂时得到一些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如果仅仅为了得到当前的“饭碗”而没有自己的前途观,忽视了对自我价值的尊重,那么必然会出现困惑。

    年轻人总是只看重一些眼前利益,看到电脑热就去从事电脑工作,看到英语热就去从事英语工作,一再凭个人一时的兴趣、冲动而决定取舍,这样在以后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都可能浮浮沉沉,无所成就。凡是累积个人价值的工作就是好工作。现在的大学生一进入职场首先考虑到的是薪酬、地位、待遇、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等问题,很少从长远角度去考虑;这样做的后果是工作内容的跳跃性、随意性较大,工作经验缺乏可继承性,更谈不上专业能力的提升。如果总是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间摇摆,只会造成职业生涯的断裂和停滞。

    一个在知名企业华为工作了两年的网友谈其感受时说,至少有四种人是不适合在华为的:急于求成浮躁的、嫉世厌俗愤青的、目光短浅只看眼前的、好逸恶劳图享受的。说白了,公司就是需要“简单”的人,这个简单不是说好欺负、懦弱,而是踏踏实实肯干的。该友参与了几次华为的招聘活动,就是要找出这样的人。

    职场出局的19个真相是什么?其中一个是,不要娶你老板的女儿做太太。靠联姻来谋取事业成功,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想法。即使你付出巨大的努力,即使你的确是栋梁之材,别人也会以为这仅仅是你娶了老板女儿的关系,也不会服你,会经常在背后嘲笑你。如果你的老板没有一个天仙般的女儿的话,你这又是何苦呢?一个优秀的男人,无论娶了谁家的女儿,他早晚都会成功的。

    职场必须杜绝的25大恶习是什么?其中一条是,不要只是一味侍候或按照别人的吩咐做事,觉得自己没有负上责任,因此出了错也不用受到谴责。这样的心态只能让人觉得你目光短浅,并永远不将你列入升迁之列。

    职场上如何与各种人相处?哈佛大学公关学教授史密斯·泰格总结了职场人士的种种类型,其中一种是清狂高傲型。这种人谁也看不起,包括自己的顶头上司。他们处处要显得与众不同,比别人优越。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刚刚在报上读到的知识或者奇闻,就会当作自己的学问当众卖弄。其实这种人的内心是有着深深的自卑的。他们多半是目光短浅的人,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对这种人,你根本用不着与之计较。他喜欢吹嘘自己,那就由他去吧。就是他贬低了你,你也不必去跟他们较量,何必与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人分个谁行谁不行呢?

    “相思湖情结”三七开

    1.“走近相思湖”与“走出相思湖”

    作家李子曾在南方一所高校当过几年中文系的写作学教师。他们那个学校在城市的郊区,远离都市喧嚣,校园风景非常漂亮,树木掩映、花草遍地,楼宇参差、各有千秋,特别是校园中央躺着一泓清幽秀丽的小湖,名曰“相思湖”。有水就有灵性,于是,这个本来就以文科见长的学府,自办学多年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地方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文艺类专家、记者、编辑等,成为在南方小有名气的“相思湖作家群”。这个学校中文系的学生刚进大学上写作课,第一篇作文的题目就是《走近相思湖》。走近美丽的湖畔,感受湖水的灵性,自己也就多了许多细腻和清秀,写起文章来自然也就内蕴沉淀、浪漫多情、文采飞扬了。但是,光“走近”还不行;还得“走出”。否则,视野狭窄,缺乏气魄,小家子气,终也成不了大才。所以,“相思湖作家群”虽然出了很多作家,但基本上是小作家而已。在省内文坛倒是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圈子,但在全国来说,有号召力的几近于无,更出不了余华、苏童、格非这样的大家。知名校友多年来也没有很叫得响的。在校庆时募得的资金,与相同地位的省外院校来说,颇有点相形见绌。

    李子曾写过一篇文章《“相思湖情结”的得与失》,将其视为“三七开”,严谨有余,创新不足;稳重有余,气势不足;功利有余,审美不足;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相思湖给了我们水一般的柔情,却给不了我们山一般的高大、天一般的开阔;甚至它给的只是湖水的宁静、清幽,还给不了江水的激烈、海水的深邃。李子又写过一篇《走出相思湖》,提倡大学生们超越藩篱,去吸收外面的新信息、新思路、新观点,那迢迢历史、茫茫宇宙、浩浩寰球、泱泱中华,大到天下风云、小到一花一草……都应该进入我们的眼睛中,这才会有长足的进展。因为我们的舞台太小了、我们的眼光太近了,若是囿于这样一片小湖边,有意无意将自己的见识阻碍起来,岂不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吗?又怎么能不鼠目寸光、目光短浅呢?可是,有些老师与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对他的呼吁似乎并不以为然。或许,他们是比较现实的或是实在的——能够在一个地方小有名气,拥有不错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人生也算完满了吧。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写作的品牌打出去了,对找工作大有裨益,还要强求什么呢?

    但是,李子坚持认为,一个人没有气魄不是他的错,因为人生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可是,一所肩负培育国家栋梁的大学没有了气魄,那就是大错。没有气魄的大学不叫大学,应该叫职业技术学院。

    2.目光短浅的老板不能跟

    目光短浅的老板缺乏远见,他们把着眼点仅仅放在眼前很小的一片安全地带,对事情的发展没有全面、长期的考虑。他们没有战略眼光,小打小闹也许还可以,做老板实在是有点难为了他们。一个缺乏长远考虑的人怎能做领导者?作为领导者,要负责整个集团的长期规划与运作,他们对事态发展的考虑与规划直接关系到整个集体的未来,天时、地利、人和……哪个方面都要考虑到。这个道理就像下棋一样,你能看到的棋步越远,你的水平也就越高,也就越得心应手;如果你只能看到眼前这一步,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左右为难,那么这一盘棋迟早会输。

    目光短浅的老板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对未来没有信心把握,甚至根本就没想到把握未来的事情。因此他们容易被眼前的一些蝇头小利所诱惑,往往因小失大。春秋时期,吴王决定攻打荆国,但大臣们不同意。吴王就说:“谁敢提意见就杀死谁。”大臣们吓得不敢说话了。宫里有个少年,想提意见又怕被杀,就接连三个早晨带着弹弓,假装去后花园玩,终于被吴王看见。吴王对他说:“你过来,你怎么把衣服弄得这么湿?”少年说:“花园的树上有只蝉在叫,并吮吸着露水,可是它不知道螳螂正在后面要吃它;螳螂只想抓蝉,却没有想到后面有只黄雀想要吃它;黄雀只想抓住螳螂,却不知道我在准备用弹弓打它。这三个都是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注意到隐藏的危险啊!”吴王被少年意味深长的话提醒,决定不攻打荆国了。这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来历,也是目光短浅者的最好写照。

    目光短浅的老板容易安于现状,不去思考未来的事情,自然就不会对全局进行长远规划,整天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哪里还看得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反过来也是一样。一个人没有长远的眼光,就无法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事业有一个长远宏大的规划,就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努力,自然也就只能安于现状,老老实实过一天算一天了。典型代表有:2000年韩国为小小的山东苍山大蒜与中国打贸易战,觉得本国内大蒜滞销而不要中国的大蒜,而中国方面也表示不要他们的聚乙烯,迅速招致其5亿美元的损失,只得及时与中国讲和,恢复了原有的双边贸易。自命不凡、鼠目寸光的纳粹元帅戈林,采用贻笑大方的鸵鸟战术,拒绝制造可以干扰敌方雷达信号的偶极子新式电子武器,却被英军抢先制造,并运用于1943年7月27日对汉堡的大空袭中,使汉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另外,纳粹德国连一艘具有极强海洋杀伤力的航空母舰都没有,据说也与戈林只相信空军力量的片面战略指导思想有关。

    目光短浅的老板看不到长远的将来,公司必然也没有长远的目标与规划,无从发展。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如果没有对市场综合的分析、对公司准确的定位、对自身特点的发掘、对长远奋斗之路的规划,总是只看得到眼前的状况,看到别人怎么做好就盲目跟随别人,没有自己的战略,在发展的道路上公司必然走不远。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条街上,有人先卖起了烤肉串,生意火爆,于是大家一拥而上,都来卖烤肉串,结果大家的生意都不好。这就是典型的目光短浅的做法,他们看不到烤肉串好卖了,啤酒、花生豆、凤爪等等小吃也会卖得不错。目光短浅的老板永远局限在眼前,在他们手下,你只会跟着公司一起不断衰败。

    目光短浅的老板贪图利益,但是看不到长远利益,所以就经常发生因小失大的事情,可受害的主要是公司和员工。别人暂且不论,就说一代枭雄曹操也常犯这种毛病,最突出的例子当属赤壁之战。他被庞统用三寸不烂之舌打动,误中“连环计”(听信刚愎自用、志大才疏的庞统的意见——《三国演义》的描写并非这样,而是庞统献计诱曹操下水),将己方所有的船只都用铁链拴在一起,虽然稳定些了,却不灵活了,被吴蜀联军火攻打败。因为曹操一人的短见,83万大军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很多时候,老板一人犯下的错误是要整个集体来买单的。遇到这样的老板,我们还是保持距离的好。

    良禽择木而栖。牛顿尚且要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遑论我们这些普通人?我们如果跟随了一个目光短浅的老板,总是人云亦云,总是贪图小利,总是因小失大,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呢?

    3.放弃高考背后的深层困境:谁让他们目光短浅?

    2006年3月14日,重庆市涪陵区招生办公布的一条信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今年,该区参加高考报名的应届毕业生有4296人,另有高达541名高三学生没有报名,占学生总数的10%以上。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学生临阵弃考?放弃了高考,他们又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数量如此集中的弃考现象,究竟说明了什么?有人给出了答案:学费,一座无法翻越的高山;大学,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简单地说,就是学费高和大学生找工作的不可知性。

    家长说:“读出来还不是给人打工,还不是挣不到好多钱?与其这样,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教育工作者邹友明和他的同行们看得更远;但他们只能无奈地说,这是“重视知识的观念还没形成”,是“现实让他们不得不目光短浅”。那么,是什么样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目光短浅”呢?这样的“目光短浅”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撇开学费高不谈,朱四倍以为,向上流动的艰难让他们“目光短浅”,而这种“目光短浅”又加剧了向上流动的困境,其直接后果就是生存的困境。要知道,学业永远是通向精英阶层的有力通行证,缺少这张通行证,便丧失了许多机会。纵使能够凭实力成为精英,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代价。而且,这样的机率是非常之小的。

    “现实让他们不得不目光短浅。”大量事实表明,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

    4.中国足球:目光短浅,终将行之不远

    对于中国足球的未来,有人发表看法:只有树立远大理想的人,才有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争取更大的成就。那种鼠目寸光的人终将行之不远。一个人如此,干一件事业同样如此。我们中国足球目前正在被短浅所羁绊着,这对于中国足球的前行是极为不利的。

    国奥队在客场被韩国队击败之后,很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仿佛一夜之间兵败如山倒。事实上,在那场比赛当中,最终的比赛结果应该说与整个场面的情况是完全相符的,我们必须正视中韩足球之间的差距。问题是,我们现在亦或是缺乏这份正视差距的勇气,亦或是根本不能清醒看到我们与对手之间的差距。

    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奥队这一次的出征前景是极为渺茫的。面对韩国和伊朗这两个强硬的对手,寄希望于国奥队能够创造奇迹,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其实,即便国奥队这一次真的创造了奇迹,真的能够进军奥运会,那也不能说明我们中国足球发生了质的进步。

    看着韩国、日本这些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国足球还是这般盲目,我们还是处于一种短视状态。我们的国家队在2002年的世界杯大舞台上不是曾经亮了一次相吗?其结果如何呢?我们还不是一次次被对手所蹂躏!我们无法赢得哪怕一场比赛的胜利,也无能为力打入哪怕一粒入球;就是那一次击中门柱的射门,也被我们久久不忘。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面对现实,我们切莫好高骛远。我们要着眼中国足球的实际,去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希望中国足协能冷静面对现实,放眼长远去抓中国足球的具体工作。中国足球圈曾经一次次进行了反思,但面对青少年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这些具有长远实效的工作,却一直未能拿出果断而科学的行动来。

    我们眼下的确需要在国家队、国奥队上多下些功夫;但更应该着眼未来,搞好我们的联赛,搞好我们的青少年培养等工作。只有走出短浅,才能看到更加广阔美好的新天地。

    美国人VS柿农

    美国的一个摄制组,想拍一部中国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于是他们来到中国某地农村,找到一位柿农,说要买他1000个柿子,请他把这些柿子从树上摘下来,并演示一下贮存的过程。说好的价钱是给他160元人民币,折合20美元。

    这位柿农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他找来一个帮手,自己爬到柿子树上,用绑有弯钩的长杆,看准长得好的柿子用劲一拧,柿子就掉了下来;下面的那个人就到草丛里把柿子找了出来,捡到一个竹筐里。柿子不断地掉下来,滚得到处都是;下面的人则手脚飞快地把它们不断捡到竹筐里,同时还不忘高声大嗓地和树上的人拉着家常。在一边的美国人觉得这很有趣,自然全都拍了下来;接着又拍了他们贮存柿子的过程。

    美国人付了钱就准备离开。那位收了钱的柿农却一把拉住他们说:“你们怎么不把买的柿子带走呢?”美国人说不好带,也不需要带,他们买这些柿子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些柿子还是请他自己留着。

    天底下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那位柿农心里想。于是他很生气地说:“我的柿子很棒,你们没理由瞧不起它们。”美国人耸耸肩,摊开双手笑了。他们就让翻译耐心跟他解释,说他们丝毫没这个意思。翻译解释了老半天,柿农才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同意让他们走,但他却在背后摇摇头,感叹道:“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傻瓜!”

    那位柿农不知道,他的1000个柿子虽然原地没动就卖了20美元,但那几位美国人拍的他们的纪录片,拿到美国去却可以卖更多的钱。他也不知道,在那几个美国人眼里,他的那些柿子并不值钱,值钱的是他们的那种独特有趣的采摘、贮存柿子的生产生活方式。他更不知道,一个柿子在市场上只能卖一次,但如果将柿子制成“信息产品”,它就可以卖十次百次千次。

    那位柿农固然很地道、质朴、可爱,但他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就断定别人是傻瓜,他的可爱也就大打折扣了。

    柿农的蝇头小利比起那几个美国人的利益来说实在不算什么。故事看来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对我们的企业决策者同样有教育意义。在企业的投资构成中,我们的决策者是像文中的柿农一样,只看到眼前的比较直接的“小利益”;还是能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发现更大、但可能比较隐蔽的“大利益”呢?道理很简单,做到却并不容易。

    著名学者郎咸平在其最近的著作《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中认为,联想的IT服务业务“目光短浅”。联想的IT服务业虽然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但其业务的发展却有很高的增长,甚至比市场的增长还高出很多。例如,2003年全国IT服务业的增长为31.5%,而联想是198%。另外联想在IT服务业内的咨询服务表现出众,2003年联想以3.5%的市场份额首次跻身中国IT咨询市场前三名,仅次于IBM的11%及惠普的8%,占有一席之地。但联想却在此时戛然而止,停止进攻,于2004年7月将旗下的IT服务作价3亿元转让给亚信科技,以换取亚信15%的股权。郎咸平认为,联想退出,究其原因是IT服务业收入并未能达到它预先订立的目标。但联想并未给予IT服务足够的时间来达到目标就匆忙退出,此为目光短浅之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