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别缺好心志-攻心为上,以情服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致人而不至于人

    孙子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提出了“致人而不至于人”的著名论断,阐明了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夺取克敌制胜主动权的战争指导思想。致,就是受制,这里指调动,于就是被的意思。

    致人而不至于人,敌有形而我无形,才能处处占据先机。如果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掌握之中,就毫无胜算的可能。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阐明的正是这种在战术上出奇制胜的道理。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与其说中了黄盖的诈降计,不如说是自己丧失警惕,兵法上说:受降如受敌。对迎接敌人来降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曹操和东吴还没有发生主力决战,黄盖的船队,完全可以在较远的距离派出部队拦截检查,所以说,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敌人使用的诡计,而是自己在实力较强,又是在平定荆州的顺利形势下轻敌所致。

    三国时期魏国的守将邓艾在白水之北扎营,蜀国的大将姜维派廖化驻扎在白水之南。邓艾仔细察看了蜀军的行动之后对部下说:“对方兵多,我方兵少,敌人应该主动过河来攻击我们才对,可是对方连桥都不架。我想这是姜维故意用廖化来拖着我军,好令他本人去偷袭洮城。”

    于是,邓艾当天夜里悄悄率领部队离开白水,赶往洮城。等姜维果然率领部队兵临城下时,邓艾早就做好了一切迎战的准备。结果姜维无功而返。

    这个故事很特殊,它是从反面讲述了姜维实施暗度陈仓之计失败和邓艾看穿计谋后的应对之策。

    姜维失败了,原因就是邓艾看穿了他的佯攻计划。因为廖化的行为不够真实,暴露了姜维真实的战略目的。邓艾从蜀军没有架桥的情况认识到蜀军并不急于攻击自己,既然蜀军不急于攻击自己,为什么又在白水之南结塞?自然是企图使自己误以为蜀军要来进攻,从而掩饰蜀军其他的军事行动。

    邓艾看穿姜维的计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姜维声东击西,要偷攻洮城。但是他没有立刻增援洮城,否则可能在撤退的时被廖化追击,造成很大的损失,也有可能被廖化通知姜维,赶在自己的前面将洮城包围攻克。他临乱不变,一直等到深夜才偷偷撤走,连夜赶往洮城。等到天亮的时候,廖化才发现魏军已经消失了。而姜维按照原计划到达洮城,已经失去了所有偷袭的优势。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两个方面,有矛盾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竞争。在竞争中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能取得胜利;否则,就被动,就失败,就会被淘汰。这就说明了,无论是军事斗争、政治角逐、经济活动、体育竞赛,还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一个争取主动权的问题。

    公元前270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两军相持于瘀与。赵王召见廉颇,问他说:“可以发兵去救援韩国吗?”廉颇说;“距离太远了,沿途道路狭窄险要,困难太大,不好办。”

    又去问乐乘,乐乘的看法几乎与廉颇完全一致。唯独赵奢说:“道路遥远而且险要狭窄,这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穴里打架,谁最勇敢谁就能取胜。”

    赵王于是任命赵奢为将,命他率军去解瘀与之围。

    赵奢领兵走出邯郸30里后便停滞不前了,下令说:“谁如果就军事部署来向我提出什么建议或谏劝,处死刑。”

    秦军在武安西演练,气焰嚣张,声势震天。赵军中有一人提议应急救武安,立即被赵奢斩首。一连停留了28天不再前进,不断增修堡垒。赵奢还捕获了秦军的一名间谍,丝毫没有难为他,还款待了他一番便释放了。

    间谍回去后把情况报告了秦军的将领,秦将十分高兴地说;“仅仅走出国门30里就停止前进了,在那里挖沟筑垒准备固守,像他们那样慢腾腾的,什么时候才能赶到瘀与,连边也沾不上啊!”

    正在这时,赵奢忽然下令,全边偃旗息鼓,卷甲疾进,来了个急行军,仅用两天一夜的时间,就抵达距离瘀与只有50里的阵地,以精于箭术的前锋部队为主,构筑起了防御工事。秦军闻讯后,急速朝赵军驻地蜂拥而来。

    军士许历不畏禁令求见赵奢,说是要就军事部署向他提出谏劝。赵奢立即吩咐:“进来吧!”

    许历对赵奢说:“赵军突然到达,出乎秦军意料。他们这样迅速地蜂拥过来,是憋着一股子劲的,士气高,战斗意志坚强。将军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否则将吃大亏。”

    赵奢说:“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继续谈下去啊!”

    许历说:“不是有军令,不准就军事部署提出意见吗?我现在已违犯了军令,请求你惩罚我。”赵奢说:“这个嘛,等到返回邯郸时再说吧!”

    许历便又建议说:“在我们阵地的北面有一座山,依我看,谁先占据了北山谁就将胜利,谁落在后面就得吃败仗。”

    赵奢当即许诺照办,下令派遣一万人赶在秦军的前面将北山占领。秦军到达后,赵奢已全都布置停当。秦军发起攻击前去争夺北山,怎么也攻不上去,赵奢纵兵出击,于是大败秦军,秦军被迫撤退,遂解阏与这围.赵奢凯旋归国,赵惠文王赐号他为马服君,而以许历为国尉。

    兵法有云:“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至于人而已。”赵奢如果直接去救阏与,己方长途奔波,秦军也早有准备,主动权就会落在秦军手中;而赵奢故意装作在挖沟筑垒准备固守来迷惑秦军,又出其不意地偃旗息鼓,卷甲疾进,迅速地占据了战场优势,从而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主动权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决定着敌对双方谁左右谁的行动问题。能左右对方行动的一方,可以选择在对自己最有利、对敌最不利的条件下与敌交战,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做事绝招:

    致人而不至于人,敌有形而我无形,才能处处占据先机。如果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掌握之中,就毫无胜算的可能。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说明的正是这种在战术上出奇制胜的道理。

    二、感化势不两立的对手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能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仁慈,一种博大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且被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准则。当你面对一个敌人的时候,你所面临的不只是十个敌人,你所感受到的威胁将十倍于他实际上给你的威胁。而当你用友情感动了一个敌人,使他成为你的朋友的时候,你所得到的也将不只是十个朋友,你所感受到的快乐也将十倍百倍于他实际所给你的快乐。

    有一个很富有的商人,他有三个儿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他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不知道道地留给那个儿子,他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三个儿都花一年的时间去游历世界,回来之后看谁做到了最高尚的事情,谁就继承财产。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中,他要三个人都讲讲自己的经历。大儿子得意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个金币原封不动的交给了他的家人。”

    二儿子自信地说:“当我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孩,不幸掉到河里了,我把他救了上来,并留给他一笔钱。”三儿子犹豫地说:“我,我没有遇到两个哥哥碰到的那种事,在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的害我,我差点就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了。这实在算不上什么有意义的经历。”

    商人听完了三个儿子的话,点了点头说道:“诚实、见义勇为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称不上是高尚。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因此,我决定把我的全部财产给老三。”

    恩将仇报的人和事屡见不鲜,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人和事却不多见。但只有这么宽容和豁达的人,才能化敌为友,赢得对方的真心尊重,享受人生的最高境界。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人在一生中要走过漫漫的人生路,就会有太多的不如意,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不忘记自己的最终使命,你还是你。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像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就会使你的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将会折射出高尚的光彩。

    用诚挚之心、宽容之气来感化对手,敌人方可成朋友。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可谓这方面的范例。

    鲁莽爽直而又没有什么心计的孟获是蜀国南方部族的首领,因起兵反蜀而被蜀军擒获,却不肯认输,诸葛亮为稳定南方部族,对他不骂不打更不杀他,而是陪他参观了蜀军的军营后,就放他回去并约定日后再战。于是孟获改变了与蜀军正面交战的策略,率兵马趁夜色来偷袭蜀军营,殊不知这早就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于是,孟获及部下陷入了蜀军的埋伏圈中,再次被擒。他依然不服,诸葛亮又再次将他放了。此后,孟获虽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战略,或声东击西,或退守原地,却总免不了一次又一次地被擒。当他第七次被蜀军擒获后,他终于心服口服地归顺蜀国,发誓永不叛变。于是蜀国的后方变得稳定,南方部族的人民也就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到,诸葛亮是很懂得以德服人的诀窍的,即:攻心为上,并善于以周密的计策和雄厚的实力作为实现其目标的基础保证。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给傲慢的孟获留下了一条生路,通过擒后放他来达到使他感化的目的。

    即使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温馨的世界。正如释迦牟尼所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做事绝招:

    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像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就会使你的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将会折射出高尚的光彩。

    三、理解别人,严于律己

    为了修行,四个和尚参加禅宗的“不说话的修炼”。这四个和尚当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因为该项修炼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浅的和尚负责。“不说话修炼”开始了,四个和尚围绕着那盏灯盘腿打坐,几个小时过去了,四个人都默不作声。

    油灯中的越来越少了,眼看就要枯竭了,负责管灯的那个和尚见状非常着急。一阵风把灯火吹得左摇右晃,几乎快熄灭了。管灯的和尚实在忍不住了,他大叫说:“糟了!灯快要灭了。”

    另外三个始终没说话的和尚,听到管灯的和尚的喊叫声,道行比他高的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叫什么!没看见我们在进行‘不说话修炼’,不许开口说话。”第三个和尚闻声大怒,他对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说话了吗?”那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终沉默静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睁眼傲视另外三个和尚说:“哼!这次修炼只有我没说话。”

    这四个“不说话修炼”的和尚,因为一盏灯,先后都开口说话了。最好笑的是,自认为“得道”的那三个和尚在指责别人“说话”时,却都不知道自己也犯“说话”的戒律了。

    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当我们在指责别人时,殊不知我们正在犯着相同的错误。

    “严以责人,宽以待己”是人性的通病,我们在教育批评别人时,往往只看到别人的过错,却看不见同样的错误也发生在自己身上。先要严于律己,才能宽以待人;先要看到自己也有不足,才能宽恕别人的不足,理解别人所犯的错误。

    别人也许全错了,但他本人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不要去责备他,那样做太愚蠢了。应该试着去了解别人,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理解别人方可以德服众,以宽大的胸怀交更多的朋友,而后严于律己,将一个朴素的原则上升到人类命运的高度。

    1754年,身为上校的华盛顿率领部下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值弗吉尼亚洲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恩就选举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说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话。佩恩火冒三丈一拳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当华盛顿的部下跑上来要教训佩恩时,华盛顿急忙阴止了他们,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就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约他到一家小酒馆见面。佩恩料想必会发生一场决斗,做好准备后赶到酒馆。令他惊讶的是,等候他的不是手枪而是美酒。

    华盛顿站起身来,伸出手迎接他,说:“佩恩先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昨天确实是我不对,我不应该那样说,不过你已然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

    从此以后,佩恩成为华盛顿的一个狂热崇拜者。

    伟大的人从来不小气,对他人善于理解,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同事相处,应多看人家长处,不能摆出“一贯正确”的样子。在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主动地及时纠正,听到同事的埋怨和牢骚,切不可放在心上伺机报复,要用宽容谅解的态度对待同事并争取获得同事的支持。

    对爱唠叨和喜欢独断专行的同事,一定要学会不要强求他们,不要使用过激的语言如“老是这样”、“从来就没有”等,要对他们有体谅之心,言谈话语要亲切自然,表现要光明磊落,这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思想境界。

    严于律己是做事成功的保证。因此,无论双方谁对谁错,首先应从自己身上找出不足,并主动与对方言归于好。适度地理解他人、宽以待人,满足他人的正常心理需要,在有许多人的场合下,不使对方难堪,才能真正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

    随和而不固执是热爱生活的表现,随和大度自有人生的快乐,有众多的朋友,更容易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品格和才能,并且不会使良好机遇流逝。因为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你对周围的同事充满爱心和宽容心,则会得到爱心的反馈,同事们也一定会以热情作为回报,你也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做事绝招:

    别人也许全错了,但他本人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不要去责备他,那样做太愚蠢了。应该试着去了解别人,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

    四、把花环戴在对方头上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人赞美和尊重。渴望赞美是每个人内心里的一种最基本的愿望。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别人的认同与尊重,哪怕这种渴望在别人看来似乎带有点虚荣的成分。”用自己的心去赞美值得赞美的人和事,我们的生活才会因此而拥有更多的乐趣,别人的人生也会因为有了我们的赞美与尊重而更加亮丽。

    19世纪初期,伦敦有位年轻人想当一名作家。他好像什么事都不顺利。他几乎有四年的时间没有上学。他的父亲郎铛入狱,只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这位年轻人还时常受饥饿之苦。最后,他找到一份工作,在一个老鼠横行的货仓里贴鞋底的标签,晚上在一间阴森寂静的房子里,和另外两个男孩一起睡,他们两个人是从伦敦的贫民窟来的。他对他的作品毫无信心,所以他趁深夜溜出去,把他的第一篇稿子寄了出去,免得遭人笑话。一个接一个的故事都被退稿,但最后他终于被人接受了。虽然他一先令都没拿到,但编辑夸奖了他。有一位编辑承认了他的价值,他的心情太激动了,因此他漫无目的在街上乱逛,眼泪流下了他的双颊。因为一个故事的付梓,他所获得的嘉许,改变了他的一生。假如不是这些夸奖,他可能一辈子都在老鼠横行的工厂做工。你也许听说过这个男孩,他的名字叫查尔斯?狄更斯。

    另外一个男孩在一家干货店工作维生。五点他就得起床,打扫店面。一天做14小时的奴隶。那真是单调又辛苦的工作,他也轻视这份工作。两年后,他无法忍耐了,有一天起床后,还没吃早餐,就跋涉了15公里的路,去投奔他做管家的母亲。他变得狂暴起来。他向她恳求,而且哭了,他发誓假如他继续做那份工作,他会毁了自己。于是他写了一封悲惨的长信给他的老校长,说他心已死,不想再活下去了。他的老校长给了他一些安慰,并说他确实很聪明,应该得到好一点的事,于是请他当一名老师。这份称赞改变了这位青年的一生,也为英国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一页。这位男孩持续地写了无数本畅销书,并赚了好几百万。你也许也听说过,他叫韦尔斯。

    赞美别人,是为人处世的关键。要学会赞美,假如赞美过头,对方不仅会不舒服,反而会勃然变色,要找到别人最需要赞美的地方去赞美。

    卡耐基曾有这样一段经历:

    有一次,卡耐基去纽约一家邮局寄信,发现那位管挂号信的职员对自己的工作很不耐烦,便下决心使他快乐起来。于是,他开始寻找这位职员值得欣赏的地方。轮到卡耐基发信时,他双眼注视着那位职员,很诚恳地对他说:“你的头发太漂亮了。”那位职员抬起头来,惊讶地看着卡耐基,脸上出现一丝快乐的微笑。

    职员谦虚地说:“哪里,不如从前了。”卡耐基对他说:“这是真的,简直像是年轻人的头发一样!”职员高兴极了。于是,他们愉快地谈了起来,当卡耐基离开时,职员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许多人都问我究竟用了什么秘方,其实它是天生的。”

    卡耐基的“赞美话”之所以能收到了这么好的效果,是因为他是怀着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去赞赏那个职员的。

    赞美他人要言为心声,就是要坦诚得体。如果有口无心,或是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例如,你看到一位流着鼻涕而表情呆滞的孩子时,却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小孩看起来很聪明伶俐!”对方将是什么感受呢?本来是想赞美别人的,却变成很大的讽刺,收到了相反的效果。若你说:“哦!你的小孩长得真高!”是不是要好些呢?

    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深入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扬。”世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赞美让人感到温暖,感到舒畅;赞美能让人产生力量,增加自信,赞美是心灵的催化剂,赞美甚至能延年益寿。

    好人有优点也有缺点,而坏人也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人人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只要你真心的想去赞美别人。若是觉得人家长得美,学问好,或是衣服漂亮,称赞一下又何妨?美言一句三冬暖,你的一句赞美,可能给别人带来巨大力量和勇气。史瓦布说:“我最可贵的一项资产就是我具备了引发属下热诚与冲动的能力,而要想鼓舞一个人善尽其材,最重要的,就是懂得给他们赞美和鼓励。”

    如同艺术家把美带给别人的同时自身也感到愉快一样,赞美不仅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愉快,它给平凡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和快乐,把世界的喧闹声变成了音乐。请记住:给活着的人献上一朵玫瑰,比给死者送去豪华的花圈要好得多。

    做事绝招:

    用自己的心去赞美值得赞美的人和事,我们的生活才会因此而拥有更多的乐趣,别人的人生也会因为有了我们的赞美与尊重而更加亮丽。

    五、以柔克刚,制人攻心

    《伊索寓言》中有这么一则: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风发现有个人穿着大衣在走路,于是向太阳挑战说:“我比你强,我打赌能让这个人脱掉大衣。”说完话,风就用劲地吹,谁知道风吹得越有劲,这个人将大衣裹得越紧。风力增加到成为飓风的强度,却仍不能使这个人的大衣掉下来,最后只有放弃了。轮到太阳了,他用的是和风完全相反的方式,他尽量发挥热力,过了没多久,这个人就热得受不了,将大衣脱掉了。

    有时候看似张扬却一无用处,柔和温馨却很是动人。传说李耳的师父常枞临死之前弟子环侍左右,他想给弟子留下他一生最宝贵的遗言。他就问弟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在!”“牙齿呢?”“不在了……”弟子们正纳闷,李耳说:“老师,我懂了!你死后,我将以谁为师呢?”老师双目微垂,说:“上善若水。”说完便驾鹤长辞。

    众弟子问李耳知道了什么,他说:“牙齿刚强,舌头柔弱,齿落而舌存,就是以柔克刚。师父说上善若水,即是此理。”大家发现李耳悟性极高,便奉他为师,世称老子,成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弱。”老子强调“处柔守弱”这是一种特殊的为人方式、处世方式。实际上是以柔克刚,以守为攻,以曲求伸。处柔守弱,不是盲目的,而是在雄雌、刚强柔弱对势中,在透彻了解了刚强一方后,才使自己处于柔弱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守柔而克刚,守弱而胜强。它不是退缩,不是回避,是要去主宰世界。

    为人处事,不能没有应对,而是要有一套巧妙的变法,去把事情做到位、做到实处,柔能克刚,是智者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以柔胜刚是智者为人处世的一种妙计。

    南越王赵佗本是中原真定(即河北)人,他作为秦朝的一位官吏被皇帝派去南方,治理南越(即今广东、广西等地)诸侯。秦朝灭亡后,赵佗无所归属,便自立为王,号称南越王。

    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刘邦不想再兴战事,所以,对赵佗采取安抚政策。刘邦派遣使者去南越,与赵佗剖符通使,并且请赵佗代表皇上统治南越诸国。本来偷安于南越远地的赵佗,见得到高祖如此宠幸,自然喜出望外,说实话,若高祖真的对他兴兵动武,他自知难以招架。于是,赵佗尽心尽力地为汉朝效力,将汉朝南疆地区治理得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

    到了吕后执政的时候,长沙王吴芮等人,频频在吕后耳边进谗赵佗,致使吕后将南越诸国视为蛮族,朝廷对赵佗的待遇下降,甚至与朝廷边境上进行的铁器交易也被禁止。为此,赵佗十分气愤,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赵佗便又自称南越武帝,与朝廷进行起大规模的军事对抗。赵佗首先率军攻陷了长沙王的大本营临湘(今湖南长沙县),并乘胜向北推进,连破数城。见此情形,汉朝廷派重兵前去征讨南越,可是,当汉军越过岭南后,由于兵士不适应南方酷热潮湿的气候,一时军中瘟疫流行,无法作战,只得退回。这下赵佗更为得势,在几年之内将周边各国一一降服,以天子自居。他一方面制定法令治理国家,一方面加紧练兵,摆出一副还要北上灭汉的架势。

    吕后死后,汉文帝即位。文帝为了平定天下,安抚人心,对四周蛮族皆施以恩德,考虑到南越王赵佗势大,尤其施以厚恩。文帝不仅明令将赵佗双亲墓地所在地真定赐给他做领地,而且还派人按时祭祀。同时,任命赵佗的亲属担任高官,给予许多赏赐。

    赵佗知道了汉文帝为他所做的这些事之后,激动不已,发自内心地上表文帝请罪道:“以往我意气用事,见吕后逼我,我便针锋相对,自暴自弃。现自称南越武帝,是自我欺骗、自我陶醉罢了。请皇上谅我一时糊涂,不明事理,恩准我以番属臣民的身份,入京进贡。”与此同时,赵佗又在他的辖区之内宣布:“两贤不能并世,两雄不能并立,汉文帝是贤明的天子。此后,南越帝制废除,我等为文帝臣民。”

    从此以后,直到汉景帝,南越诸国都太平无事。汉文帝以柔克刚、制人攻心,不费一兵一卒,便使南越王俯首称臣,本来剑拔弩张的紧张对峙形势,得以缓解。

    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每征服一处地方,都会站在战败一方的立场上,思考如何对待当地住民。

    他会先采取温和的态度,先充分了解当地民情风俗,然后,选用当地人来管理一切事务,从不以高压手段妄加迫害,这种模式大大削弱了百姓的反抗心理,因此最后能创立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

    大部分成就丰功伟业的人,也都具备这种待人处事的特质,善于观察对方的心理,体谅对方的立场。以柔克刚、制人攻心是人间至理,修养自我,必须知道这个道理。

    做事绝招:

    为人处事,不能没有应对,而是要有一套巧妙的变法,去把事情做到位、做到实处,肉能克刚,是智者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以柔胜刚是,是智者为人处世的一种妙计。

    六、人本有心,心计处事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在空旷的草原上,居住着一个牧羊户,不仅是狼群窥视着他的羊群,而且狐狸对羊群也是虎视眈眈地。

    其中有一只狼,为得到口味鲜美的羊,他并没有像其它狼那样不断地正面袭击牧羊人的羊群,而是对牧羊人及他的羊群经过反复、仔细的观察后,做出了对策。

    一日,狼对牧羊人说:“对不起,以前我做了太多的坏事,但我现在决定改头换面,做一个有善良的狼了,请原谅我以前的过错吧,让我们把恩怨都一笔勾销吧。如果可以,我愿意做您忠实的仆人,跟随在您的左右。对于您的羊群,我更会像亲兄弟一样对待他们,我要保护他们,绝不让它们受到任何动物的伤害。听说,狐狸一直在凯觎您的羊群,您放心,只要有我在,狐狸是不会得逞的……”

    狼一边忏悔,一边流下了后悔的泪水,接着信誓旦旦地保证。牧羊人被狼的真心悔改感动了,便让他留下了。

    从此以后,狼遵守自己的诺言,老老实实地守护着羊群,并且一点儿坏事也没有做。牧羊人一开始还提心吊胆,对它小心防范,十分警惕地看护着羊。狼对牧羊人的猜忌、怀疑视而不见,仍始终默默地守护着羊群,丝毫没有要伤害羊群的迹象。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牧羊人不再提防狼。一天,牧羊人因事进城去,便把羊留下交给狼独自守护,于是,狼乘此良机,咬死了大部分的羊,驮着战胜品逃之夭夭了。

    对于其它狼群及狐群来比,这只狼可称得上是只有心计的狼。心计在于行动前的一切观察及准备,心计在于对对手的心里揣摩及了解。狼正是具备了如此心计,在行动前对牧羊人的人性弱点的了解,使它轻易博得牧羊人的信任;对羊群危险情况地洞察,使得让牧羊人感觉需要它的存在。心计使狼如愿以偿,小战获胜。

    爱默生曾说过:“人生是个双面舞台,扮演英雄的人,总是费尽心机地将自己小人的那一面遮掩起来。”的确,在这个充满诡诈和陷阱的人性丛林里,一个人越讲心计,他就越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从而走向成功。因此,我们要坦然地面对现实,做一个有谋略的人。

    有心计可以让我们做事多一份仔细,思考多一丝慎重,成功做事恰恰最需要的就是这一份仔细、一丝慎重。曾国藩正是心计处事的成功典范。

    曾国藩带兵围剿太平天国时,清廷对其一直持矛盾的态度:如果不用此人,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没有人能敌得过;用吧,一是汉人手握重兵,二则曾国藩的湘军是他一手建立的,又怕对自己形成威胁。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对曾国藩的任用上经常是用他办事,而不给他高位实权。在这中情况下的曾国藩,十分需要朝中重臣为自己撑腰说话,以消除清廷的疑虑。

    有一天,曾国藩在军中收到胡林翼转来的肃顺的密函,得知这位精明干练的顾命大臣在西太后面前推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喜出望外,先帝刚去世,太子年幼,虽说顾命大臣有数人之多,但实际上是肃顺独揽权柄,有他为自己讲话,再好不过了。

    曾国藩想立刻给肃顺写封表示感谢的信。但写了几句话,他就停笔了。他知道肃顺为人自以为是,很有些目空一切的味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才气也有脾气。他又想起西太后,这个女人现在虽没有什么动静,但绝非常人,以曾国藩多年的阅人经验来看,西太后心志高,且权力欲强,又极富心机。肃顺这种专权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呢?西太后会同肃顺合得来吗?

    经过慎重考虑,曾国藩没有写这封信。后来,肃顺被西太后满门抄斩。在众多官员讨好肃顺的信件中,唯独没有曾国藩的只言片语。

    曾国藩遇事不冲动,能够三思而后行,不能不说是明智的。爱默生说:“成功者并非比失败者有脑筋,只不过他们比失败者多了一点心计。”曾国藩正是多了这份心计而免受迁连的。

    在此我们所讲到的心计,就是在做事前多一分谨慎,少一分冲动;在与人交往中听其言也要观其行,要学会透过眼神辨人心,同样要善借外力,打破常规。心计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计谋,而我们要想成大事,有勇必还要有谋。

    做事绝招:

    心计就是在做事前多一分谨慎,少一分冲动;在与人交往中听其言也要观其行,要学会透过眼神辨人心,同样要善借外力,打破常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