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业有专攻,人不可能样样精通。要想成事,就必须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
借用别人的智慧表面看来有“窃取”的意思,其实这是一种博采众长的技能。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借人借力借势之中,我们看书读报是在措作者的文字中的思想来充实自己,我们吃饭穿衣是在借用生产者的劳动成果,投资股票是借别人公司的经营发展谋利……不会借外物,人就无法生存。从谋略学的角度看,借外界之力,为我所用,乃是人生大智谋。
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报齐国侵占国土之耻,屈身厚币招纳天下贤士。郭隗说:“要想招纳四方贤人志士,不如先从我开始,这样贤于我的人就会不远千里前来归附。”于是昭王修筑宫室给郭隗居住,像对待老师一样尊重他。后来乐毅、邹衍、剧辛等都相继来到燕国。当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拿着扫帚,屈着身子在前扫除路上灰尘,恭敬相迎。后任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为燕国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古人这样说过:捕获鸟的,只是罗网上的一个网眼,然而只张一个眼的网,是永远捕不到鸟的。鸟所以飞得远,是靠健羽,然而如果只有健羽而无其他的毳毛,是飞不远的。以此推论,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是有很大作用的。
一个善借者,总能在没有条件上的时候,创造条件,在有条件的时候利用条件。对于这些人来讲,做任何事情,都应当巧借他人之力,缓己燃眉之急。这是成功的关键。
在前半生中,虽然刘备勇不如人,但常用关羽、张飞、赵云以自辅,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智不如人,虽也用孙乾、糜竺之类的人以自辅,起的作用却不大,致使其前途处于穷途末路。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刘备悟出了一个道理:决策人才是创业的关键。他魂牵梦绕,思贤若渴,终于招来了徐庶;徐庶走了之后,他又三顾茅庐请出了“万古去霄一羽毛”的诸葛孔明。诸葛孔明一来,刘备绝处逢生了。无论怎样复杂的事物,到了高才者的手里,就会变得头绪朗然,迎刃而解。
刘备聪明就聪明在知道自己武不如张飞、关羽,智不如诸葛孔明,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成大事的,但他善于借用别人的才能为自己所用。在他成就大业的过程中,正是靠着对属下文臣、武将的全力依靠,才一步步走上了蜀国国君的宝座。虽然没有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也算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有了一番大的作为。
刘伯温在《说虎》中曾这样说道:“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类也。”意即讽刺那些只是用自己的力量而不善于用别人的力量的人,如同老虎一样头脑简单,最终会被人击败。事实的确如此,只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而不去借用周围人或物为我所用者,很难成就大的功业。
“借用”别人的智慧,可以弥补自己智慧的不足。另外,“借助”别人的智慧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把别人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说,自己在“借用”别人智慧的过程中,顺着别人智慧的启发就可以得到成长,这正是一种学习!平庸的人“借用”了别人的智慧,可使事情做得更周全,换句话,一个只有60分能力的人,如果借用了别人的智慧,就可能做出80分以上的成绩。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孔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你是经理还是中下级主管人员,如果能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和能力,就会很容易使自己获得成功。一个人的智慧虽然是无限的,但能够开发的部分还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价值判断、社会历练、人生经验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呈现出不足之处。此外,一个人的专长也只可能有一二种,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这些基本条件就不够用了,因此,只好“借用”别人的智慧。
作为聪明的领导者,不管你是企业领导人或是政府部门的要人,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的同时,还需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或自己单位外部的智囊机构,时常有意无意地与他们沟通。智囊团的工作是在领导者的委托和指导下展开的,决策权还是领导者。智囊团的研究,当然不能代替领导的决策。也就是说,研究的结果并不等于决策,领导者是决策的主体。不依靠智囊团的领导者很难成为高明的决策者;反之,那些被专家左右的领导者也不是称职的决策者,因此,善用顾问,吸纳智囊团的智慧,是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
借用智慧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很多成功人士都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如有些公司就专门聘用高级顾问,做重大决策之前必先开会讨论。遇到特殊事件,必找专家研究,这就是在借用别人的智慧。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因为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而得以成功或提早成功!因此,你应该趁早培养一种“借用别人智慧”的习惯,你可以与若干不同行业的朋友保持联系,把他们组成一个不具形式的“智囊团”。
所以说,无论你身处仕途官场,还是在商海沉浮或是处于公关要职,只要用心研究办事的艺术,善于打动他人、调动他人,让其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出力做事,用他人的权威为自己撑腰,借他人的资源为自己的事业扬帆,借用他人之关系为自己拓展市场。那么,你就成了一位办事的高人。
做事绝招:
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没有条件上的时候,创造条件,在有条件的时候利用条件。做任何事情,都应当巧借他人之力,缓己燃眉之急。
二、巧借时局,顺势而上
巧借天时、造势而上,与把握时势有很大关系。看准时势需要眼力,造势借势,顺势做局,乘势而上,无不显耀了人类智慧的光芒。历史上有显著成就的人,都是借势的高手,从他们的成功经验里,你可以看到他们借势而上的智慧灵光。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握了时机,然后做局借势而上。如果他们看不清时势,即使金子在脚下,也会当石头视而不见。
一个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借势,这势既包括天时地利,也包括人和。借势而行,许多看起来难办的事往往可以轻易地完成。
公元前203年10月,韩信攻下齐国历下,并一举占领了齐都临淄。齐王田广慌忙赶到楚国向楚王项羽求救。楚王虽然看不起韩信,但他还是委派了大将龙且率二万兵卒,前往与齐国联合抵抗韩信。楚将龙且是位有勇无谋的人,用兵往往只求猛冲狠打,而不讲究计谋战略。
十一月,齐、楚的军队与韩信的汉军在潍水两岸濒水对阵。好战善斗的龙且几次要向汉军发起猛烈进攻,都被齐王田广劝住了。可是,齐王的良言相劝,终究没能阻止龙且给齐楚联军带来失败的厄运。这天,韩信突然指挥大军渡河进击龙且军。可是,部队渡过一半时,汉军便有秩序地向回撤军了。田广认为汉军不战自败,而且退得并不慌乱,可能其中有诈。但龙且说“我早就知道韩信这人是个胆小鬼,齐王您可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呀!”
龙且根本不听齐王田广的意见,一意孤行地带领部队“乘胜追击”了。当龙且的将士渡过近一半时,潍水上游发起了洪水,激流滚滚,倾泻而下,一下子把龙且的部队冲散了。而对岸的汉军趁机回身反击。在急流之中疲于奔命的龙且兵卒成了汉军的活靶子了。而阻在潍水东岸的楚兵更是溃不成军,四散逃亡。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过河乘胜追击,杀死了龙且,活捉了齐王田广。
原来,韩信设置了诱敌之计。早在齐、楚的军队赶到潍水两岸布阵之前,他在夜里让士兵做了很多个布袋子,里面装满了细沙,堆在潍水上游,这样潍水上游便形成了一个人工堤坝。于是,他再用佯装败退的战略,把敌军引入河中。让士兵突然在上游把沙堤打开,汉军借助洪水之势,轻而易举地打败了齐楚联军。
古人云:时势造英雄。《旧约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上万物都有适逢的季节,而尘世间的每一项意图也都有一个合宜的时间。”指的就是借时势之力成就大事的道理。时势,实质上指时和势不能分开。所谓“时”,就是时机是否成熟的问题。时机成熟了就可以去做某一件事,做起来容易成功;若时机不成熟,就就暂时不去做,做了成功的概率也不大。所谓“势”,就是“力”之顺逆与难易之比较。势顺而用力易,势逆而用力难。时与势处处存在,关键在于你的判断能力,所以,你必须学会审时度势,看准某一事物在将来会向何处发展,抓住时机采取行动,根据不同的时势做出巧妙的安排,争取做出成功之举。真正的英雄人物,能够审时度势,能够驾驭时局。
三国时,曹操为了讨伐董卓,集合十八路兵马,合攻洛阳城,把洛阳城打得只剩下残砖破瓦,皇帝没法呆了,只好顺着曹操迁都许县。曹操凭权术篡位做了宰相,从那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政治上的优势。当时汉献帝虽然年幼,但毕竟是东汉统治政权最高的权力象征,朝廷文武百官得听皇帝的命令。而实际上,时局政权掌握在曹操手上,汉献帝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在朝廷里,曹操是真正的实权人物,他驾控汉献帝,把持朝政,借帝名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不服诏令者,即以讨逆之名加处置,开口“奉诏讨汝”,闭口“奉诏伐罪”,在军阀混战中曹操东征西伐,威风无比,借此之势,渐渐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势力,为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奠定了基础。曹操的确对整个时局有先人一步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能先于别人筹划出应对的措施,然后乘势而上。曹操抓住了这一时机,就能开风气,占地利,享天时,逐一变为自己之利;同时,因为他比别人更得“势”,故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号令天下。
在适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去做一件该做的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面蕴涵着你的洞察力,对时势、对人的准确判断。大凡借势成就大事者,都具有借势而起,借力而发的大智慧。
借势而起,借力而发,是成功人士常用的借力方法。高明的商人其招式是顺流而行,乘势而上。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他们懂得乘势的缘故。
做事绝招:
会审时度势,看准某一事物在将来会向何处发展,抓住现在的时机采取行动,根据不同的时势做出巧妙的安排,争取做出成功之局。
三、借力的经商狐道
熟悉“狐假虎威”故事的人,应该能从中领略狐狸的营身之道,即一个“借”字。正是由于狐狸巧于借力,才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大家都知道,其实百兽怕的是老虎,老虎出现了,百兽当然纷纷躲避老虎;但是老虎不知道百兽怕的是它,所以,老虎真以为百兽怕狐狸呢。对狐狸而言,在老虎有可能吃掉它的关键时刻,为了保命,临时应变说自己是上帝派来的,请求老虎给它一个机会,亲眼看看百兽是多么“怕它”;结果老虎上当了,中了狐狸的计。这就是狐道,一个借助别人的强势来弥补自己弱势的借力方法。
当你在生意不景气的时候,当你处于事业低谷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和强手联合?当你碰到强劲对手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借力打力?
在商场里摸爬滚打,凡事总想凭一己之力,往往事倍功半。
一个分公司的经理,由于下面的员工屡次向总公司老板反映他工作不得力的情况,总公司老板听得不耐烦了,找来分公司经理。老板对分公司经理说:“你如何管理下面员工的?你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啊,这样下去,下面不乱才怪。”这位分公司经理说:“老板,你说过,不让我打着你的招牌跟员工说话,但是,事实上,你从来没有对下面的员工说过一句要支持我的工作的话。这样好吗,明天我主持一个会议,请你参加,你对员工说一句话就行了,你就说,支持我的工作,经理是代表我行使权力的。”老板答应了这个请求。当然这个分公司经理很开心。实情就是这样,这位老板如果对下面的员工说了:我支持你们经理的工作,他代表我行使权力。情况就不大相同了,事实上,老板说那句话,等于这位经理借了老板的权势,就更容易开展自己的工作,从此,你可以看出这位经理的借力技巧。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出了借别人势力的重要性,它能让你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我们不妨再往下想,这次你借助了别人的权威,那么以后呢?如果下次,没有老虎的陪伴,狐狸还会那么威风吗?所以,光借力还不够,还要学会保持和维持这种借来的势力。
借力的过程,是你施展智慧和才华的过程。赢得对方的信任,博取对方的欢心,这是借力的敲门砖。狐狸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花言巧语讨好老虎,争取老虎认可,不费吹灰之力,一下子窜上百兽之“王”之位。
这里所说的力,是指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这些条件同时具备,“即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具体地说,“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时机。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同一件事,彼时去办,可能你花再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如果此时去办,可能很容易就办成了。这里的“事”是指具体要做的某事。即某一时机做某一些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去办则可成,彼时去办却不行。这里的人则指具体办事的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办,会有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相差无几的两个人去办同一件事,这个人办得成,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所谓借势而行,就是在适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去办理该办的事情。
1984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公司的前身成立。在当时还属偏僻之地的中关村又多了一家实在不起眼的新公司。柳传志和另外10个被认为不太安分的知识分子在这里开始摸索赚钱之道。
成立前期,柳传志和创业同事们考虑,计算所只投资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应该放权。于是他们向所里提出要三权:第一是人事权,所里不能往公司塞人。第二是财务权,公司把该交国家的、科学院的、计算所的资金上缴以后,剩下的资金支配所里不要管。第三就是经营决策权,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由自己做主。
虽然投资不多,但在柳传志的要求下计算所将三件宝交给公司:一是下放人事、财务和经营自主权,也就是在机制上保证后来柳传志所说的“民营”。二是保证所里上千名科技人员做公司后盾。这一点在当时可能并不觉得有多么重要,因为中科院是知识分子扎堆儿的地方,也许还有人觉得是计算所在甩包袱,但是,高素质的创业人员,可能是当时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最大的财富。当然这是双刃剑,众所周知,知识分子是有思想爱思考的人,不好管理,用得好可以带来效益,用得不好也可能出现内耗;后来的“倪柳恩怨”就是证明。三是给一块“中科院计算所”的金字招牌。这是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重要的无形资产,有了中科院计算所这块国内计算机界的顶尖招牌,对公司发展业务肯定有很强的支持作用。因此,柳传志一直到1988年还在强调“我们是官办公司”,那是一块“金字招牌”,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个优势,也充分地利用了它。
回顾联想集团的发展历程,国有优势的发挥,在联想发展的关键时刻往往是功不可没。柳传志曾直言不讳地说:“1988年我们能到香港发展,‘金海王工程’为什么去不了?因为它是私营的,而我们有科学院出来说话。‘这是我们的公司’。”香港联想开业三个月就收回90万港元的全部投资,第一年营业额高达1.2亿港元,“国有”的优势再一次得到体现。甚至在企业发展的后期,联想还一如既往地享受着“国有”的恩惠,与政府成功地合作、开发并实施了诸多的合作项目。
到哪座山头烧什么香。借到了“力”,也就借到了在这个山头来去自如的通行证。要把生意做大,“势”是不能不借的。新到一地,你要借用人家的“地势”,涉足一个新的行业,要借用行业老大的优势,即便你想租用一个门脸,不借用当地居委会的“势力”肯定也会麻烦不断。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胡雪岩,因为他实在是个善于借势的高手,除我们所熟知的官势之外,可以说胡雪岩做到了借一切可借之势为自己的生意张目。在商言商,胡雪岩除官势外借得最多的是商势,即商场上的势力。胡雪岩借商场势力的典型一例是在上海,他垄断上海滩的生意,与洋人抗衡,从而以垄断的绝对优势取得在商业上的主动地位。
起初,胡雪岩尚未投入做茧丝生意,就有了与洋人抗衡的准备。按他的话说就是,做生意就怕心不齐。跟洋鬼子做生意,也要像收茧一样,就是这个价钱,你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拉倒,这么一来,洋鬼子非服帖不可。而且办法也有了,就是想办法把洋庄都抓在手里,联络同行,让他们跟着自己走。
第一批丝运往上海时,正好赶上小刀会起事,胡雪岩了解到,两江督抚上书朝廷,因洋人帮助小刀会,建议对洋人实行贸易封锁,教训洋人。只要官府出面封锁,上海的丝就可能成为抢手货,所以这时候只需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以待时机,时机到了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控制上海丝生意的绝对多数。庞二是南浔丝行世家,控制着上海丝生意的一半。胡雪岩派玩技甚精的刘不才专和庞二联络感情。一开始,觉得胡雪岩中途暴发,根底未必雄厚,有些犹豫。随后,庞二发现胡雪岩在几件事的处理上都很讲朋友义气,且在利益问题上态度很坚决,显然在丝生意上联手,主要是为了团结自己人,一致对外,有生意大家做,有利益大家分,不能自已互相拆台,好处给了洋人。而不是在为了几个小钱而奔波。庞二也是很有坦诚的人,认准了你是朋友,就完全信任你。所以他委托胡雪岩全权处理他自己囤在上海的丝。胡雪岩赢得了丝业里百分之七十强的生意,又得庞二的倾力相助,做成了商业上的绝对优势,加上官场消息灵通,第一场丝茧战胜利了。
犹太人是善于借用别人之“势”,巧借别人之“智”的高手。犹太人懂得:虽然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步登天,须一步一个脚印,但是,“取得成功”的办法多种多样,只要办法得当,便可快捷省力。巧于“借力”,精于“借势”,是成功的一大诀窍。
在商战之中,狐道,喻指相对而言处于劣势时,就要学习狐狸,找到一只威镇四夷的老虎做伴,假之以威则自威。狐道中的一个“借”字,道尽了成功者的奥秘:没有人无所不能和包打天下,力量最大的人一定最后倒下,善于借力卸力、借力打力才是最有力量的。狐道固巧,只是经商的入门功夫,山路登顶,步入愈行愈陡之处才是渐入佳境之时。
做事绝招:
没有人无所不能和包打天下,力量最大的人一定最后倒下,善于借力卸力、借力打力才是最有力量的。狐道固巧,只是经商的入门功夫,山路登顶,步入愈行愈陡之处才是渐入佳境之时。
四、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俗语说:混水摸鱼。水清了,反而没有鱼,没有鱼就没有利。做生意也是如此。有的时候,生意场中乱成一锅粥,但是聪明的人总能把握住时机,从中摸到“大鱼”。即使是在战争时期,绝大多数的生意都开始萧条,但是关于借人借力借势的,总是能够发一笔“战争财”。因为,商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赢利,这就是在商言商。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直接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紧张的战事影响了民用经济的发展。可口可乐的经营也陷入了困境,国内市场销售不佳,海外市场一筹莫展。
可口可乐的董事长伍德鲁夫十分焦虑,因而,胃病复发了。正当可口可乐处于困难的时候,伍德鲁夫的一位同学--班塞-他在麦克阿瑟的部下当上校参谋-临时从菲律宾战区回国述职。班塞在跟国防部谈公事之际,抽空打电话给老同学。伍德鲁夫说:“难得你还记得我。”“我可不是想你啊老同学,我是天天想你的可口可乐!”班塞豪爽地大声笑道,“好长时间没喝上你的可乐了,在菲律宾的丛林里就想喝。回国下飞机后,我就喝了两大瓶,可惜我不是骆驼,不然真想灌上一肚子带回去慢慢消化。”班塞的一席话,伍德鲁夫豁然开朗:如果前线的战士都能喝到可口可乐,那么当地人自然也可以喝到这种饮料,还用愁销路吗?伍德鲁夫兴奋得在办公室里来回走动,思量着如何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伍德鲁夫马上动身去华盛顿。找美国国防部有关官员洽谈此事。但是,五角大楼的官员连想都没想就否决了他的请求。他们不相信可口可乐能“鼓舞士气”,“调剂前线战士的艰苦生活。”等待不如主动出击,伍德鲁夫决定展开一场宣传攻势:公开宣传可口可乐对前线战士的重要性不亚于枪弹。他相信,只要舆论界行动起来,五角大楼想挡也挡不住。他组织公司三名最能干的宣传人员,起草一份宣传提纲。三个宣传人员不负众望,洋洋洒洒写了5万多字,并配上精美的图片,编了一套图文并茂的“前方来信”、“士兵心愿”的小册子。伍德鲁夫亲自伏案修改,浓缩成2万多字,随即以彩色印刷,题目为《完成最艰苦的战斗任务与休息的重要性》。小册子的结论是:由于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们的需要,可口可乐对他们而言已不仅是消闲饮料,而是生命的必需品,与枪炮弹药同等重要。伍德鲁夫的宣传战果然生效,在记者招待会上,博得了国会评论员、军人家属和国防部官员们的阵阵掌声。由于宣传的作用,前线的战士迫不及待地等着可口可乐,反应之强烈,使国防部的官员左右为难。最后国防部公开宣布:不论在世界哪一个角落,凡是有美国驻军的地方,务必使每个战士都能以5美分的价格喝到一瓶可口可乐。国防部还同意把可口可乐列为军需用品,支持在军队驻地办饮料生产厂,所有的经费全部由国防部支付。在五角大楼的财力支持下,从1941年起,可口可乐公司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向国外输出了64家生产加工厂,到大战结束时,可口可乐作为“军需用品”的销售量已达到50亿瓶左右。就这样,可口可乐饮料以“军需用品”为突破口,打开了海外市场,奠定了国际品牌的基础。
纵观伍德鲁夫的经商生涯,其主要特点在于“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他把官场势力、环境势力、商场势力等为“我”所用。他知道势和利是不分家的,有势就有利,因为势之所至,人们才马首是瞻,才可以获利,道理就在这。
综述以上所说,顺势、逆势中都隐藏着商机,把握了这些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余下一半就看你会不会借“势”。“利而诱之,乱而取之”需要你有敏锐的眼光,能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机遇背后的价值,然后,因势利导,以特有的手段将商机转化成有效的行动。
做事绝招:
有势就有利,因为势之所至,人们才马首是瞻,才可以获利,所以顺势、逆势中都隐藏着商机,把握了这些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余下一半就看你会不会借“势”。“利而诱之,乱而取之”需要你有敏锐的眼光,能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机遇背后的价值。
五、借得名声好办事
名气一响,生意就会热闹,财宝就会滚滚而至。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个人名气会给企业、个人带来更丰厚回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君不见那些明星们哭着喊着要在镜头之下露一露脸,君不见各行各业的企业成把成把地往广告上扔钱,所求为何?名气。对他们而言,有了名气就有了一切。实际上这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名气时要拼命制造名气,以便借名生财;二是有了名气还要善于利用并妥加保护,使名气能够尽量多地生财,能够尽量长时间地生财。这个道理不仅现在的人们在用,很久以前就有人在用,而且用得一点不比现代人差。
胡雪岩认为,步入商界,“第一步先要做名气。名气一响,生意就会热闹,财宝就会滚滚而至。”
一次,胡雪岩在南京积压了几千轴丝绸,而当时,丝绸行情不好,价格也不贵,就是出手,也卖不了几个钱。胡雪岩想了一个办法,和金陵城的几位当官的朋友和有名望的读书人说好,每人做一件丝绸单衣穿在身上。其他官员和读书人一见,争相仿效,丝绸单衣很快成为时髦,丝绸价格也随之上升。胡雪岩一看时机已到,便让人把仓库的丝绸全拿去卖了,每轴竟卖到了一两黄金的高价。
中国传统商人很早便已发现,一样东西会因使用者的声望而获得特殊价值。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喜欢穿紫衣服,于是,从大夫而至于小吏甚至于有那么几个钱的小百姓,人人都跟着穿紫色衣服,弄得紫色衣料价格昂贵,齐桓公几次想使其恢复正常都没成功。后来,还是曾经做过小买卖的相国管仲给他点破了关键:只要齐桓公本人不穿,大家不学,价格自然就会下去。于是,齐桓公上朝不穿紫衣,还嫌别人穿的紫衣丑。当天宫中朝中就没人穿紫衣了,第二天,都城中没人穿了,第三天,全国人都不穿紫衣了。到这时,紫色衣料的价格恐怕跌得又要让齐桓公头痛了。中国人的“一股风”脾气看来真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东晋名士谢安也这样做过。有一次,有位同乡被罢了官,回乡前来向谢安辞别。同乡没有回家的路费,只有五万把蒲扇。这种时候,蒲扇既不好卖,价格也不高,如果就这样一把一把地卖,不但行程被耽搁,路费也筹不够。谢安灵机一动,便向他要了一把,摇着蒲扇到处逛,蒲扇成了名士风度的标志,人们纷纷学他,蒲扇也跟着畅销。五万把扇子很快都卖光了,还多卖了不少钱,同乡顺利地回归故里。
“借名”不只是让名人用你的商品,更重要是的让“名人”为你所用。在美国,聘请高官做顾问是很普遍的现象,像前国务卿基辛格、黑格等人,退休后被大型跨国公司聘为董事长,在全球各地飞来飞去,忙得不可开交,为政府也为其所在顾问的公司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相对于我国,却很少有这种现象和习惯,别人在位时千方百计巴结,今天请这个来剪彩,明天请那个来作报告,退休后,则视为废物,视而不见,这是一种短视。这些高官在位时由于权职的原因,总是有所顾忌,退休后,正是跃身商海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但是,我国的官员一旦退休,大多数有“人走茶凉”的景况。其实,聘请这些退休高官做顾问,是最常见的借他的名声为自己办事的好方法。这些高官从政几十年,累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脉资源;他们在某个领域工作了大半生,熟悉那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1964年,尼克松在大选中败给了肯尼迪,百事可乐公司认准尼克松的外交能力,马上以年薪10万美元的高金聘请尼克松为百事可乐公司的顾问和律师,尼克松接受了邀请。百事可乐公司利用尼克松当副总统的旧关系,让他周游列国,积极兜售百事可乐,使百事可乐在世界上的销售额直线上升。尼克松还帮助百事可乐占领了台湾市场。
让“名人”为我所用,目的是借他们的人脉资源和行内的经验。
在当今中国,请明星代言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营销战略,但是还是有许多商家对此乐此不疲,其原因就是商家看到了明星所特有的效应,这种效应不但可以让商家的商品迅速走向市场,走到消费者的手中,而且还能够让提升商家的公司形象,从而提升商品的附加值。
“借得名声好办事”就成为了一种战略方式,一种营销模式。一个精明的人总能够掌握其中的奥妙,从而办起事就游刃有作。
我们再来看看西汉刘邦的“借名出师”之计。楚汉之争时,刘邦率领军队到达咸阳,准备与项羽争天下。这个时候,一名贤者董公向刘邦进言说:“师出无名,战争不会成功。”董公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就难以服众,也无法让原来支持对方的群众反过来支持你。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政治不正确,就无法成为政界的主流,达到众望所归的效果。董公进一步向刘邦解释说:“目前天下的情势是大家早已认同楚怀王为义帝!但项羽先是支持他,后来又杀了他,等于是全民公敌。大王应率领全军,为义帝穿上孝服,以维护义帝正统的姿态昭告天下诸侯共同讨伐项羽,这样才能确立出兵的正当性。”刘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即刻为义帝发丧,下令全军穿上孝服,并且义正词严地昭告天下说:“寡人将率同关中的全部军队,沿着长江和汉水东进,讨伐在楚地杀死义帝的人。”
刘邦听了董公的建言,抢占了正统的地位,让他在未来的战事中增加了很多有形和无形的助力,最终打败了比他强大得多的西楚霸王项羽。
做事绝招:
“借名”不只是让名人用你的商品,更重要是的让“名人”为我所用。“借得名声好办事”是一种战略方式,一种营销模式。一个精明的人总能够掌握其中的奥妙,从而办起事就游刃有作。
六、围魏救赵--诸葛孔明一纸救江东
孙子兵法说:“治兵如治水。”面对来势凶猛的劲敌,如果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采取分疏的办法:或打击其薄弱的环节,或是来个背后袭击。这样一来,对方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计划。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围魏救赵”之计妙就妙在不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想方设法抓住对方的要害和弱点,把强敌分散开再打。也就是避高就下、避实击虚、避强攻弱、避锐击衰的战术。
“围魏救赵”出自战国时期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但是乐于人们常谈的却是,诸葛孔明一纸救江东的故事。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公元210年,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但是,他又担心西凉州的镇东将军马腾,会乘机袭取空虚的许都。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凉州,以朝廷的名义给马腾加以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令他随军讨伐孙权。于是,马腾带领次子马休、马铁及5000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父子三人也惨遭杀害。从此,曹操自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发兵30万直扑江东。江东得到消息后,立即派使者去荆州向刘备求援。诸葛孔明看了求救信,思考片刻,胸有成竹地对刘备说:“既不用动江南之兵,也不用动荆州之兵,我自有妙计使曹操不敢进兵东南。”他让使者带回江东的信中说:“如果曹军南犯,刘皇叔自有退兵之策。”诸葛孔明告诉刘备说:“曹操平生最担心的就是西凉之兵。现在曹操杀了马腾,马腾长子马超仍然统领着西凉之众,曹操的杀父之仇定使马超刻骨切齿。主公只要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这样一来,曹操岂能兵犯江东?”刘备闻言大喜,立即修书,派使者投送西凉的马超。
马超听说父亲和两个兄弟惨遭杀害的消息后,痛哭流涕,他咬牙切齿,痛骂曹贼,要报杀父之仇。正在此时,刘备的使者带着书信赶到。马超拆书一看:刘备在信中除了大骂曹操之外,还回忆了昔日与马腾同受汉帝密诏、誓诛曹贼的往事和旧情。指出,现在曹操与马超又结下不共戴天之仇。他建议马超率西凉之兵从右侧攻曹,他率荆、襄之众从前方进攻。并且指出此举不但曹操可擒、奸党可灭、大仇可报,而且汉室可以复兴。马超看罢,立即挥泪复信,打发使者先回,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正准备进发时,西凉太守韩遂使人请马超相见。韩遂与马腾是结义兄弟,韩遂与马超以叔侄相称。韩遂告诉马超:曹操派人送来书信,以封西凉侯为诱饵,让韩遂擒拿马超。韩遂还向马超表示说:“既为叔侄,就不会袖手旁观,更不会加害于你,我愿意与你联合进击曹操,以报杀父之仇。”于是马超和韩遂联合起来20万大军,浩浩荡荡直杀曹营。曹操得到关中警报以后,遂放弃南下攻击孙权的计划,专力对付关中的马超、韩遂之军。诸葛孔明一封书信就轻而易举地制止了曹军的南下,救了孙权的大驾。
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一千多年前,但是却被人们经常提起,这是因为,故事中蕴含了解决棘手问题之道--借力打力。这个道理不光是在战争中适用,其实在为人处世以及经商过程中也很适用。
比如,沟通过程中,双方意见不一致或有分歧,这是很正常的。这时我们最好不要强行说服对方,最好的办法是巧妙地运用“柔道法”,就是借力打力,即通常所说的巧用对方的观点去说服对方。这样即可以让对方无话可说,又为至于得罪人。
再比如经商,那就更需要掌握这种技巧,因为大多数商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学会经商必须先学会借力。
一个人在商海打拼,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能找到不同的借力窍门,才能使自己商业活动借一步上一个台阶,获得快捷而坚实的发展。所以,经商的高手,也往往就是借力使力或借力打力的高手。依靠完全的个人奋斗获得成功,从现实来说不容易做到,从想法本身来说也是不明智的。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借力,就有一个被借之人借不借得起和愿不愿借的问题,当然,还跟你自己手里握有多大的底牌有关,你手里有1之力要去借9分,可能就不那么好借。
李泽钜是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公子,他在而立之年就成为商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强力人物,就是借父亲之力的结果。李泽钜脱颖而出,是他参与世博会旧址发展房产开发项目。1986年,世界博览会在温哥华举办。落幕之后,各国的临时展厅或拆卸,或废弃。旧址为靠海的长形地带,发展前景良好。地皮为省政府的公产,可以用较优惠的价格购得。生活在温哥华的李泽钜,以他土木专家的眼光,看好这幅地皮将可发展综合性商业住宅区。于是,他积极向父亲建议,买下这地,进行商业开发。最后,李嘉诚同意了儿子的“狂想”,认为最后一点尤显商业眼光。儿子要借父亲之力,自然先得瞅准并点中父亲的要穴---父亲是“超人”,儿子不妨做个狂人。
也许你可能会叹息自己的父亲不是李嘉诚,然而并非只有首富的儿子经商才能有大成,出身平民获得非凡成就的经商者大有人在,有的甚至远比李家兄弟成功得多。因为他们深通借力之道--没有一个可以借力的父亲不要紧,从你的交际圈里再找找看,也许那个愿意帮助你的人正伸开双臂等着你,关键的是你学会运用借力打力的道理。
做事绝招:
遇事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致力于抓住困难的要害和薄弱环节,把难度分散、调动开再打。也就是避高就下、避实击虚、避强攻弱、避锐击衰的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