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在剧团剧场的职业生涯20余年,他做过编剧,也曾演戏和导戏。作为演员,他担任过本·琼森喜剧和悲剧中的角色。传说他饰演过老河马论坛的鬼魂和老仆亚当;作为导演,他教导过约翰·罗文表演亨利八世。他重视台词的声调、表演的姿势,强调语言和行动的相互配合,反对表演过火或平淡不足,强调自然与适度;作为编剧,他写戏时常想着具体的演员,因此脚本中有用演员的名字代替角色名称的情况。在《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对伶人的指教,反映莎士比亚既有明确的演习目的又有严格的戏剧表演观。
莎士比亚所创造的大量不同的具有鲜明性格和复杂内心世界的悲喜剧角色,给当代和后代演员施展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莎士比亚写戏不忘剧场的演出效果。从其剧作的情节结构、场景更替和对比,可以看出他善于利用当时剧场多种表演区(外台、内台、高台、左右两侧的楼窗、天顶和台板活门等)以及几道帷幕的启闭,来保持戏剧行动的流动性和连贯性,充分发挥时空自由而又加以控制的要求。他的剧本常有少而精的舞台指示,台词也常包含着动作和调度等导演指示。他用诗文描绘景色、渲染气氛,并以多种乐器音响和抒情歌曲、舞蹈和哑剧等来加强或深化戏剧效果,增强或丰富舞台美感视觉。
莎士比亚力求吸引各类观众,特别是有教养的观众。在追求诗意与加深思想方面,继承已有的通俗戏剧传统,同时汲取了意大利和英国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
戏剧成就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戏剧成就是惊人的。他在文坛上刚刚出现,评论家迈那斯就把他和当时享有盛名的诗人和剧作家相提并论,并说他可媲美古人。同时代的著名剧作家本·琼森在《第一对折本》中的献诗中毫不吝啬地对莎士比亚的赞美:“Triumph,my Britain,thou hast one to show,To whom all scenes of Europe homage owe.He was not of an age,but for all time!”(“非凡的成就啊,我的不列颠,你有一个值得夸耀的臣民,全欧洲的舞台都应向他表示尊敬。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时代!”)革命导师马克思曾对他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提出创作要“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创作完美实现了大千世界的真实,表现了广阔的社会关系,上至贵族社会、国王,下到社会底层、乞丐,从城市到乡村,他的作品构成了一幅16世纪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这画面既是情节展开、人物活动的背景,又是时代演变发展的模型。在旧的故事框架中填入现实生活的血肉,注入时代的灵魂。
莎士比亚曾谈到他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原则:“演戏的目的,从前也好,现在也好,都是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他遵循着自己的创作原则,他的作品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并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包含着大量的浪漫主义因素,他那富于诗意的想象和虚构,大大丰富和提高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内容。别林斯基称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莎士比亚塑造了众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不朽的艺术典型。他塑造的人物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严格地遵循生活的真实,无论是正面人物、“顺转”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逆转”人物,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始终忠实于自己的个性,都有着丰富的内心生活和复杂的内在矛盾,具有各自不能彼此相通的艺术世界。莎士比亚善于通过人物关系的纠葛、运用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来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善于在对比中突出人物的个性面貌。
莎士比亚在戏剧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在戏剧形式、表现手法和技巧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把悲剧场面和喜剧场面、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抒情与讽刺、诗意语言与日常口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绚丽多彩的戏剧画面,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莎士比亚改进了戏剧的情节结构,使之更具生动性和丰富性。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生活和现实中纷纭繁杂的现象。
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无比丰富,在欧洲戏剧史上是一个奇迹。他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把人民的语言、古代语言和当代语言创造性地运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英国的戏剧语言。既运用优美的诗,也运用粗野的语言,在他的剧作中,双关语、幽默语、明喻、暗喻、讽喻、俚语应有尽有,很好地表现和烘托了不同的人物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的性格特征。
莎士比亚逝世至今近400年的时间,但他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戏剧在世界的舞台上久演不衰。莎士比亚为世界人民所热爱,他与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们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对真理信念的执着。读者对他的兴趣不减,学者对他的研究不断。“莎学”已经成为世界显学。歌德称他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海涅称他为照耀英国国土的“精神上的太阳”。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传播
莎士比亚是我们中国人民喜爱的诗人和剧作家。早在1840年,由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者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英吉利记略中,就提到了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此后在1856年,莎士比亚的名字就被英国的传教士慕威廉介绍到中国。慕威廉翻译的《大英国志》中提到了“舌克斯毕”,即莎士比亚。中国思想家严复于1894年,在其译介的《天演论》中提到的“词人狭斯丕尔”即莎士比亚。由于《天演论》的刊物影响力很大,莎士比亚渐为国人所知。1897年,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中,也多次提到莎士比亚。梁启超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五月号上发表《饮冰室诗话》,文中说:“近代诗家,如莎士比亚,弥儿敦、田尼逊等,其诗动亦数万言,伟哉!”鲁迅于1907年也在译作中提到过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传入中国,最初是在1904年,林舒和魏易翻译出版了兰姆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书名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1921年—1924年,田汉用白话文和原剧的形式翻译了《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实秋从1936年开始到1967年为止,历经数十年的劳作,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译本。1954年出版了朱生豪先生(1912—1944)翻译的12卷31部戏的《莎士比亚戏剧集》;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以朱生豪译莎剧为主体,其他翻译家补译的《莎士比亚全集》。20世纪90年代末,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方平等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
20世纪30年代,梁宗岱等人翻译了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
1902年,一批上海学生演出英语版的《威尼斯商人》;1911年上海春柳社演出过《女律师》(《一磅肉》)和《奥赛罗》;1913年上海新民社、民鸣社都先后上演过《女律师》。1921年北京燕京大学女校青年会在协和医院礼堂演出了《第十二夜》等。1930年,上海戏剧协会公演了《威尼斯商人》。1937年6月,上海业余实验剧团采用田汉译本公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938年,南京国立戏剧学校采用梁实秋译本公演了《奥赛罗》等。1949年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演出了《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1983年以来,成立了莎士比亚研究中心和研究会。1986年4月,京、沪两地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共演出了20多台莎剧。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戏剧创作、剧场艺术以及观众欣赏和知识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传播,说明莎士比亚是被中国人研究最多的外国作家。从五四前后到2010年,发表有关莎士比亚文章近2000篇。出版莎士比亚专著近百种,他的戏剧在中国各地久演不衰。特别是在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年之际,《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进行了本土化改编后于全国巡演。《威尼斯商人》《大将军寇流兰》《驯悍记》,也穿越了时空,呈现在人们面前,不论是悲剧人物还是喜剧人物,都显现了细节的真实性和存在的典型性。
歌德说:“我们对莎士比亚简直谈不出什么来,谈的出的全不恰当”,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的摄人心魄的魅力是当下人们永远谈不完的话题,在人们心中是永远驻留的莎士比亚情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