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优秀父母的独特家教方法:感动中国的教育-陈克正:玩学习,“玩”出三个博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父母应掌握正确的管教孩子之道

    教育子女,表面上看,就是管管孩子,并无学问可言,也无艺术可言,其实,管教孩子也是一门艺术。做一个成功的家长,必须懂得教子艺术。

    管教孩子是一件容易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容易,是说管孩子这件事,凡做爹妈的都会,没有不会的,不论你学历高低,不论你学没学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遇到管教孩子方面的事都能管;说不容易,是说管孩子这件事,凡做爹妈的都叫难,都说孩子不听话,真难管,也就是说,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陈克正的看法是,做爹的,做妈的,不要说孩子好管与难管,无论是好管还是难管都得管。他指出,想当一个成功的父母,就得尽力多学一点管教孩子的艺术。

    一个星期日的早晨,陈克正的妻子罗秀珍下地干活去了,大女儿淑华在县一小读书未回,陈克正在家做饭。

    陈克正煮了一锅稀饭,另有一小碗上餐的剩干饭,二女儿中静与三女儿中州都争着要吃这一小碗干饭,因为饭不多,平日里小中州的饭量要比小中静大些,陈克正当时心想,小中静大些,是姐姐,姐姐就该让着妹妹一些,依照这种心理,陈克正将这一小碗干饭给了小中州,没有分给小中静,小中静一下子就发孩子气了。

    小中静生性奇犟,平日好多事总是将就她,小中州只比小中静小16个月,生性又特别温和,小中州也很听话,在小中静或者别人面前吃点亏,也总是表现得不在乎,陈克正那天的处理,完全违背了“常规”。小中静这时大概就5岁多不到6岁的样子,她这次发脾气也不同于往常,她满脸不高兴,眼泪直流,离开小饭桌,将筷子一扔,一屁股坐到地上,身子往后一倒,一双小脚在地上乱蹬,一双小手乱抓,样子十分难看。当地戏称这种行为是“搭虾子”。

    当天的情形,陈克正脑海里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三个孩子中,这是第一次遇见,陈克正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不知如何处理好。

    陈克正当时还比较冷静,没有立即在女儿屁股上打几巴掌,这是一般父母处理这类“突发事件”最传统的处理办法。陈克正让小中静一个人在地上乱滚乱蹬,自己则像无事人一样,让小中州自个吃饭,不理她,陈克正也盛来一碗稀饭,自个吃,但心里却不能平静。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孩子这样的问题呢?陈克正心中没有一个完全可行的办法。也没见过哪本书中有过类似的妙方。陈克正想,像这样一类教育小孩的问题,也不会有一个标准的模式,照方抓药,是治不好这种病的。陈克正决心动点脑筋,专门“备”一次课。

    小中静在地上乱蹬乱滚了几分钟后,见没人理她,就不乱蹬、不乱滚了,静静地躺在地上哭。哭了几分钟后,还是没人理她,她不再哭了,眼睁睁地躺在地上,躺了几分钟还是没人理她,她就悄悄地爬起来自个出门去玩去了。

    妻子收工回来后,陈克正把这件事告诉了她,妻子一时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他们非常为小中静的这种不良性格担心。

    为如何教育小中静,具体地说如何让小中静尽快地改掉这个坏毛病,陈克正整整想了一个星期,设计了一套又一套的“教案”。

    为了教育孩子,在孩子身上出现一些较为严重问题时,抓住孩子,在小屁股上打几巴掌,让她留个深刻印象,让她日后再这样时,想想这几巴掌的滋味,这也是一种“教法”,这种方法,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教育作用的,但陈克正坚持认为“武力教育”毕竟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特别不是我们这个年代应采取的教育方式。陈克正还担心“武力教育”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难以觉察的心理损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陈克正不敢苟同,陈克正以为,偶然用一二次也不为过,但以不用为好。

    陈克正比较认同说理教育,这也是许多家庭教育书籍上所推崇的。这种方法,陈克正也在家里试过几次,有时有效,有时却无效,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不懂理,你给他讲道理,他年龄太小,他还不懂得“理”,这样小的孩子是比较难管的。他会凭直觉说“我要”,搞犟了,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会歪来,大人有时也拿他没法,真是豆腐掉到灰里,吹不能吹,打不能打。

    在确定了不“武力”处理,要“文化”处理的基本想法后,陈克正在头脑里进行了几次虚拟“演习”。陈克正设想,当天如果我在小女儿中静乱蹬乱滚的时候,与她好好讲理,她一定不会听,为什么呢,因为尽管小中静只有五六岁,但她还是挺爱面子的,她不会当面认输,加之小中静又生性特倔强,如果她不认输,陈克正自己又难以下台,会觉得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都管不了,那长大了还了得,最后会逼得自己采取过激行为。

    陈克正又设想,如果不选择在小中静乱哭乱闹的时候讲理,而是选择在她的气完全消了的时候和小中静来讲理,情形会是怎样呢?经过认真思考后,陈克正以为这是最有可能进行说理教育的时机。于是,陈克正像真正上讲台一样,开始认真地“备”起课来。

    陈克正设计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教案”:

    在一个星期日的早晨,陈克正拿出4个苹果来,让小中静、小中州一起坐在小饭桌旁,先给她们一个人削一个苹果,在她们俩高高兴兴吃的时候,在小中静没有想到的情形下,有意识地给她们“讲课”:“静静、州州,你们听爸爸说,以后,你们有什么要求,有什么事都可以跟爸爸妈妈讲,如果讲得有道理,爸爸妈妈绝对不会让你们不满意的。但是,一定不准乱来,一定不能乱吵乱闹,静静你听着,一定不能’搭虾子‘,’搭虾子‘很丑,以后不再’搭虾子‘,你能做得到吗?”话是对着她们俩说的,静静自然听得出主要是为了上次“搭虾子”的事,这时,她也会直觉地感到爸爸完全是为了她好,这时,她再也没有丢面子的感觉,也没有坚持说“我要”的想法了,同时,上次的事已时过境迁,那一小碗饭已早没了,不存在争饭的事了,这时,她嘴里又正嚼着爸爸刚削的苹果,她自然只有点头了。

    此后,小中静仅仅只重犯过一次,就彻底改正了这个坏毛病。这说明,小中静通过这种教育,自我克制能力已大大增强了。

    小小年纪,初步具有这种自制能力,是很难得的,正因为“难能”,才显得“可贵”。

    一个小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明知不对,但就是缺少自制能力,自己管不了自己,结果干了错事。

    当时,陈克正还将此视为自己取得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同时,陈克正自己也从此悟出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大道理:选择好进行说理的时机,是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成败的重要条件。

    陈克正认为,管教孩子要有一个“法”。这个“法”,抽象地说,就是要有一个管孩子的指导思想,或者说是要有一个“目的”。具体地说,你在这件事上这样管孩子,是为了什么?有时候,一些父母管教孩子尽管是出于爱心,看似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其结果,还是于孩子无益。有时还是在培养孩子的自私和懒惰,于孩子完全有害。

    有些父母心里想,陈克正说的这些做法都是出于爱心,难道还会害孩子?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特别是做母亲的,很容易做出些有爱心但实则是对孩子无益有害的事来。

    由此可知,管孩子不是一种容易的事,作为家长,不仅应正确认识管教孩子的意义,还应掌握正确的管教孩子之道。

    2、家庭教育主要是训练,而不是说教

    陈克正认为,家庭教育主要是“训练”,而不是说教。

    一提到“家庭教育”、“早期教育”,一般人通常就会联想到小学教育,以为一般的孩子6岁上学认字数数,而如果在小孩4岁时就教他认字数数,还教他ABC,那就是在进行早期教育了,在大女儿淑华2岁多时陈克正就是这么认为的,但现在不是这么认为的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观是一个起着支配作用的指导思想。有的家长恨铁不能早日成钢,四五岁的毛孩子就要他学这又学那。陈克正以为家长的心是好的,但这样的爱心与摧残幼儿,已经相去不远。陈克正的看法是,要时时观察自己孩子的“智力生长点”,将其所具有的初级技术,加以训练,使之提高。你所有、但是你的儿女所无的技术,你都对他或她进行训练。比如“说话技术”、“走路技术”、“吃饭技术”、“唱歌技术”、“洗脸技术”、“洗澡技术”、“上楼技术”、“下楼技术”、“双脚蹦技术”、“独脚跳技术”,等等,小孩开始学说话时没有你说得流利,你就必须“训练”他,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让他说得和你一样流利;小孩开始学说话时没有你说的句子长,他一次只能说两个字,你就“训练”他,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一次会说三个字。五只饭碗里各放一个红橘子,你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共有五个,而你的孩子不能这样的时候,你就“训练”他,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也能这样……这就是开发儿童的智力,这就是早期教育,当然称“早期训练”更恰当。

    一、二年级、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口算的速度、口算的准确性,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准确度,写字的速度、写字的准确度,背记生字的速度、背记生字的准确度都不如大人,你就可以采用你认为有效的办法来训练他,使他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或超过大人的速度和准确度,这是现今大多数三四十岁的爸爸妈妈完全能做得到的事情。不必再去完全模仿什么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方式了。

    3、寓教于乐,把陪孩子玩当家务

    小孩喜欢“小玩伴”,这是小孩的天性。小朋友们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在玩的过程中,他们进行活动,进行语言交流,这样,一则活动了四肢,增强了体能,二则活动了嘴巴,提高了说话能力,还能增强思维能力,总之,小孩子在玩中得到的乐趣是很多的。

    当爸爸妈妈的,或者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能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当自己小孩的“老玩伴”,有意识地引导小孩的自我认识,这是一项“家务”,这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中应该视为等同做饭一样的“家务”,不可缺少,缺少了,小孩就在某个方面“挨饿了”。

    《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给了陈克正一个重要的启示,父母要当孩子的玩伴,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孩。在那本书中,有很多地方是讲述卡尔的父亲如何教小卡尔“玩”的。卡尔的父亲是个乡村牧师,家庭条件比我们一般人要好多了。陈克正记得书中说卡尔的父亲为了培养小卡尔,专门在房后建了一个大院子,铺上厚厚的黄沙,专门供小卡尔一个人坐在沙地上玩耍,当时陈克正家住农村,根本没条件做到这些,但陈克正还是力所能及的做了一二件事,其一是模仿卡尔的父亲在墙边上约七八十厘米的地方贴上白纸,放上一些粉笔和铅笔,让小中静和小中州可以学写字。这大约是在1980年前后,小中静有5岁多,小中州有4岁,但是几个月后仍然是白纸。当时陈克正琢磨了好久,为什么小卡尔就喜欢在墙上的白纸上写写画画,而小中静、小中州都不喜欢呢?

    陈克正思考了好一阵子终于明白了,照方抓药,治不了病。

    主要原因是没有父母的参与。父母要与小孩一起“玩”,一起在墙上“画”,这样才能引导小孩来画,不然,小孩是没有兴趣一个人在墙上画来画去的。

    说真的,只是在这时陈克正才真正懂得了“寓教于玩”的具体内涵,这也是陈克正“引导”小孩爱书、爱学习的一个新认识。父母要做小孩的玩伴、学伴,和他一起玩、一起学,这也是早期教育,这也是开发儿童的智力。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当个引路人。

    给孩子引路,应当视为一项重要的不可不做的“家务”。

    当然,这项不可不做的“家务”,有的家庭是没有条件来做的,有的是没有能力来做,也有的是有能力、有条件但不知道要这么做的,也就是说,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关系到孩子“挨饿不挨饿”的“家务”。在陈克正家,别的家务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三姐妹的“全职”妈妈干的,就是这项特殊的“家务”是专由陈克正一个人承担的。陈克正认为,对干这项“家务”,意识得早一点,意识性强一点,兴趣高一点,经验多一点,成效也比较大一点。陈克正非常希望现在的年轻爸爸、年轻妈妈都能意识到做这件“家务”的意义。

    4、用“玩学习”的方法让孩子快乐学习

    陈克正认为:“玩学习”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法。一般说来,玩和学习是两个概念对立的词。玩归玩,学归学,玩和学是两码事,玩,就不是学习,学习就不是玩。在辅导女儿学习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寓教于玩是训练读写算记的好方式。某些学习内容完全可以进行改制,使之适于玩。这样还可以使小孩对学习发生极大的兴趣。

    “玩”,是一个多义词,有玩耍的意义,还有研习的意义。一些司机戏称自己是玩盘子的;一些军人戏称自己是玩枪的,还有,常有人说那人是玩电脑的、玩狗的、玩鸟的、玩花的等,“玩”字在此有研习的意义。那么,照此言之,读书的学生可以称之为玩学习的。玩电脑者,玩得如痴如醉;玩花者,也玩得如痴如醉,毫无厌倦可言。有的学生,也学得很有劲头,也是如痴如醉一般,可否称之为玩学习呢?

    陈克正认为:家长要引导孩子,让孩子把学习过程视为一种新方式的玩,并要玩出味来。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玩得有味,需要爸爸或妈妈与他们一起玩,这样才易于让小孩产生兴趣。玩扑克时,你取一张牌、我取一张牌,就动作而言,也是十分单调乏味的,但四个人一起玩耍,争个胜负,玩起来就令玩者有味了。玩球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带着一个篮球,在一个大的操场里拍来拍去,那也是十分无聊、十分单调的,但是,设一个篮球架,进行投篮训练,情形就不同了,训练起来,令人觉得有滋有味。

    这是为什么呢?

    当一局牌玩胜了的时候,参加者就非常兴奋;当一局牌玩输了时,参加者又产生了不服输、下次定要争胜的欲望;当投球进篮时,人就非常兴奋,当投球不进篮时,人又产生了下次一定要投进的强烈欲望。方式不同,运动的效果就不同。玩牌,很有乐趣,也并非人人乐此;玩球,很有乐趣,也并非人人乐此;读书学习,也是如此,有人乐此,有人不乐此。这是不足为奇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

    运用“玩学习”的方式,让女儿掌握读写算记的技术,和女儿一起玩学习,很投入地玩学习。和她们一起,数课文的字数、一般数1000字的一段课文,标数码记号,每100字用铅笔在课文下做一个标记。统计错读、漏读、添读、复读的字数,记录每个人的读的速度和准确性,并与陈克正的速度和准确性进行比较。跟女儿们一起分析错读的原因,研讨提高读速的方法,然后,再读、再分析、再研讨,直至其读速接近或达到陈克正的读速。玩口算卡,先让女儿们在卡纸上作答,算完后,陈克正持表计时,口令开始,记录时间,核对答案正误,记录各人速度和准确度。交换,陈克正持卡作答,女儿持表计时,核对正误,记录速度和准确度,以陈克正的算速为标准,研讨提高口算速度的技术,再口算、再分析、再研讨,直至接近或达到陈克正的口算速度。

    这样来玩读、玩口算的过程,与玩球、玩牌的过程差不多。陈克正的女儿们玩得非常高明,玩一般选择周末的晚上,或周日的空闲时间,每次15~30分钟不定。同时,还要配合她们的学习进度来进行,或稍超前一点。可以肯定,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同。

    专家感言:

    玩学习,效果不错。热心于子女学习的家长同志,不妨可以试一试。从事比较单调活动的人容易感到疲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些家长的家庭辅导方式比较单调,辅导效果就要差一些。

    如果采用玩学习的方式,辅导效果肯定会好些,所以,陈克正提出“玩学习”的思想。陈克正认为,这在家庭辅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陈克正的看法,为了玩学习,家庭中应适当多备些书。备那么多书,能看完吗,看不完,这不是浪费吗?陈克正以为,这有点像结网捕鱼,网结得大一点,捕的鱼可能多一点。似乎难以准确地说出哪个网眼是需要的,哪个网眼是多余的。

    5、读写算记是开启孩子智慧的金钥匙

    三博士姐妹是凭什么在过去应试教育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呢?三博士姐妹有没有什么学习法宝?三博士姐妹有没有什么学习秘诀?三博士姐妹的爸爸有没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教女方略?答曰:有。陈克正曾郑重其事地告诉其他家长:他有“四把金钥匙”。经过陈克正的指导和训练,陈克正的三个女儿的阅读速度提高了5~10倍,书写的速度提高了3~4倍,运算的速度提高了4~6倍,背记的速度提高了5~10倍。

    陈克正用自己创造的这些训练方法,来训练三个女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他小孩用2个小时做完的作业,她们不用1个小时就可以做完,而且,准确度还比其他小孩要高,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特别是二女儿中静政治考试得100分时,更令年过半百的任课老师惊奇不已。

    学习方法的改进,大大地提高了女儿们的学习效果,大大强化了陈克正为女儿们的学习有目的地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的兴趣,陈克正有意识地为女儿们作铺路石,有意识地查找女儿们学习中的障碍,并专门“立项”进行研究。这些,使陈克正对读写算记的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

    读写算记的速度和准确度训练可以看作是一项基础素质教育。

    也可以看作是一项基础性智力开发。

    陈淑华、陈中静、陈中州三姐妹是学习技术学首批的成功试验品,同时,她们三姐妹也是学习技术学可行性的最好证明。

    整体认读、整体认算、整体认记,是陈克正教育三个女儿提高读算记的速度和准确度的核心,这也是陈克正的一大创造。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都是独立的,老师教生字也是一个一个地教。在小学阶段,老师教学生读书,也只是教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朗读,这样读起来必然速度不高。陈克正则通过训练,教女儿们在阅读时进行多字整体认读技术,大大提高了女儿们的阅读速度。

    在传统教育中,“2+3=”之类的一大批简单算式都是分别当作一个算式来看待,在课堂里,老师总是把这些算式当作一个算式来“运算”。陈克正在训练女儿进行口算时,却是把“2+3=”之类的一大批算式都当作一个特殊的“字符”来看待,在进行口算训练时,总是把这些特殊的“字符”当作一个“字”来“认”,而不是去“算”。小孩一旦突破了“算算式”的概念,而能进行“认”算式,速度和准确度就大大提高了。

    陈克正教女儿们背记英语单词的方法,也是基于“整体”背记,速度和准确度也一样会大大提高。

    掌握高速度高准确度的读写算记技术,对中小学生来说,意味着终生减负。读写算记这种基本学习技术的提高,具有长期的减负增效作用。读写算记的高速度和高准确度训练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别的辅导方法,读写算记的速度和准确度提高3~10倍后,完成同量作业的时间必然减少,这样,既减负又增效。

    减负,是中小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家长和教师都非常关注这个话题。陈克正认为,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这是一种减负方法,但这并非是惟一的减负方法,还有更好的减负方法,那就是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读写算记的速度和准确度。这样,可以不减少作业量,学生原来需要2个小时完成的作业,现在只需1个小时来完成,这也是一种减负的方法,而且是一种更好的减负方法。今天减少学生三道题五道题的作业量,只是今天减了负,不能解决明天的减负问题,如果读写算记的速度和准确度提高了,能解决今天的减负问题,还能解决明天的减负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终生减负。

    陈克正以为,作业多了,影响了学生的休息,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应当提倡减负;学生作业少了,晚上课余时间多了,如果不加以引导,放任自流,也不是减负的本来目的。学生作业量多少是合理负担,超过多少是不合理负担,很难进行科学界定。

    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完全是因为教师布置的作业过多吗?陈克正以为,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小学生的读写算记的速度和准确度不高。可以这样说,不少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学习效率过低造成的,而不是学校老师布置作业过多。相同作业量,甲生学习基础好,读写算记的速度快,只用1小时就完成了,乙生基础差,读写算记的速度慢,用了3小时才完成,这个作业量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呢?家长反对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要给孩子运动的时间,作业量应当有可选择性,应当允许孩子对作业进行挑选。陈克正还主张,采用特殊的训练方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孩子的读写算记的速度和准确度,大大缩短他们用在读写算记方面的无效学习时间。

    陈克正在训练三个女儿时就意识到,自己所偶然悟出的有关高速度高准确度的读写算记的训练,具有巨大的隐性价值,虽然那时自己还不能断言在自己家会出现三个女博士,但是陈克正当时就非常自信,自己的这套方法,必有一天会被世人所认识。

    6、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很多家长来电话询问陈克正,说自己的孩子从智商来看还可以,就是喜欢玩而不喜欢读书,对读书没有一点兴趣,你说我该怎么办?

    看来,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这也是家长们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

    这样的难题,陈克正有太多的感受。陈克正在学校搞了二十几年教学,也深深地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学校的生源紧张,生源质量大大下降,很多学生都不怎么喜欢读书,可以说,少数学生对读书完全没有兴趣。1996~1999年,陈克正担任过班主任,对一些完全没有读书兴趣的学生,陈克正也试图进行一番教育,想使之转变过来,但几乎没有什么成效。此后,陈克正悟到,读书的兴趣,要从小进行培养。也可能正如教育家们所说的那样,各种能力的培养,有一个“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教育效果就差多了,甚至没有效果。

    陈克正的三个女儿都比较喜欢读书,在陈克正所进行的家庭教育中,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很遗憾,陈克正的确没有这样的本事:将一个不怎么喜欢读书的孩子,一下教育成非常喜欢读书的孩子。

    但是,在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这个问题上,陈克正还是多少有些成功的经验。

    陈克正认为,一个人的兴趣也是如此,一个人总会对某一些事情发生兴趣,这是必然的,但对哪一个具体的事情发生兴趣,则是偶然的。比如,一个孩子总会对这事或那事发生兴趣,这是必然的,但是孩子是对书发生兴趣,还是对打球发生兴趣,这多少有些偶然性。

    说是偶然的,并不意味着只能听其自然,不能进行控制,相反,正因为如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促使事件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在你认为孩子对书还一无所知的时候,你就让他多多接触书,让孩子对书产生兴趣,陈克正以为这是一个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办法。

    陈克正以为,“先入为主”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也是一样起作用的。如果有意识地让孩子先爱上书,使其兴趣在书不在其他。或许,日后想要孩子不爱书,都成为不可能的事了。相反,如果无意间使孩子爱上了游戏机,日后想要孩子不爱游戏机而爱书,就又成为不可能的事。

    专家感言: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育孩子爱书,或许也有一个最佳时机。家长应有意识地抢占“先机”,这样才能有主动权。

    陈克正曾举例说:

    在中央电视台《新世纪科学论谈》节目第二期中,袁隆平院士回答了一位女士的问题:你是解放前上的中学,你是怎样决定学农的?袁院士很爽朗地回答说,在中学时学校组织学生到江夏某地方参观了一个农场,那个农场里满地里都是红的、绿的花果,使我大为兴奋,于是对农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1951年就考取了西南农学院。

    当时学校的这次参观,不经意间种下了一粒大农学家的“种子”,这是当时任何人所无法料及的。

    袁隆平产生了好奇心,对学农发生了兴趣。

    陈克正的三个女儿,都喜欢读书,也有些是出于偶然,出于好奇心。

    在小淑华三四岁时,陈克正在书店偶然见到一本彩色的幼儿读物,陈克正也觉得有些新奇,那时的书店,书架上多半摆的是红宝书,马列着作,很少有幼儿读物,更是难见到彩色的幼儿读物。陈克正也是出于好奇心,就买了一本,4角钱,那时舍得花4角钱为一个没上学的小孩子买那么高级的书的家长是不多的,特别是在陈克正的家乡文化教育那样落后的地方。小淑华见到这样的稀奇之物,自然高兴得不得了,陈克正又将书中的内容,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她听得非常出神。后来,陈克正又为她买了两本,一共3本,1元2角钱,陈克正当时觉得,自己算是最舍得为小孩买书的了,可能,小淑华也是她的同龄的小孩中极少拥有3册彩色图书的小孩子。这样,她对书产生兴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7、让孩子早一点经历风雨

    管教子女,父母都觉得有一个特别的难处,那就是一旦失败了就失败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管教孩子不能像做其他事一样,做得不成功,就再来一回。很显然,在管教小孩这个问题上,并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佳的成功模式,但他人的管理方法是可以借鉴的,陈克正的一些管教子女的方法,也都是“借”来的。有些管教孩子的方法,陈克正的确还是从动物那里学来的。

    众所周知,狐狸是一种生性狡猾的动物,名声很臭,尽干一些缺德的事,但据一些科学小品所载,它的教子的艺术,倒是可以值得一学的。一般的动物,都是非常“护”其幼崽的,特别是雌性动物对其幼崽,更是呵护有加,人是高级动物,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小孩更是百般呵护,有的甚至呵护到了不该呵护的地步,而狐狸不是这样,狐狸爸爸妈妈在其幼崽长到一定时候,就不再让它留在窝里,把幼崽“拱”到窝外去。

    陈克正以为,这也是一种教子方法,也是一种教子艺术。

    当幼崽还没有产生自谋生活的意识时,将其拱到窝外去,表面看来是有点“残忍”,其实,比别的动物稍早一点让自己的幼崽经经风雨,是大有好处的,早一点学习一些捕食的本领,早一点学习一些逃避危险的本领,肯定对自己幼崽未来的生存有益。

    做父母的,特别是做妈妈的,对待子女都是一副菩萨心肠,宁愿自己受苦,不愿孩子受苦,自己的孩子受苦,自己的心里就如刀割。不记得是谁说过一句话,说中国母亲恨不得把自己的小孩一直抱大成人,但是欧美的母亲不是这样,小孩到了18岁,就要让他自谋生计,家里经济条件再好,也要小孩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欧美父母的这种做法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有些过分,陈克正却认为,中国父母的一些做法在欧美人看来也同样有些过分,他们会认为,对小孩的过分呵护,会妨碍孩子未来的发展。

    但是,学习又是一个很苦的差事,竞争性又强,不吃苦不努力吧,不会有好成绩,将来考不上一所好中学、好大学,就难得找到一份好工作,一辈子都不如人,这也是为父母者要考虑的事。想争个好成绩吧,就得吃苦,大一点吃点苦头,那还不算什么,小学、初中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上学比成人上班还早,睡觉比成人还晚,这份苦又不能代孩子受,心中矛盾得很。

    1994年上半年,陈克正的大女儿在读硕士,二女儿在武汉读大学,老三在读高三。下半年,老三考取了桂林工学院,家中一下子空了巢,她妈妈的心里时常总觉得缺少了什么,非常不好受,常对陈克正说:“你就像只老狐狸,把仔都拱到外面去了。”真的,看见三个女儿读书的那种拼命的样子,陈克正总觉得是自己在“逼”她们。三个女儿,个个都勤奋,上学读书,特别用功,起得早,睡得晚。妻子看见女儿们的拼命样子,背后总是要劝陈克正莫逼得太狠了。

    那些日子,有时陈克正也在想,这样做值不值呢?

    世俗的看法不错呀,女孩子长大了,有个工作,成个家,过日子,不都是如此么?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女儿,哪能和那大家闺秀比呢?

    有时,陈克正又不这样想。生儿育女,第一希望她们成人,第二,还是希望她们能成才!要成才,总是要吃苦的。想着想着,想起一篇科学小品文中描述的狐狸将幼崽往窝外拱的情景,于是,在妻子劝陈克正莫逼得太厉害时,陈克正就相机进言,讲述狐狸教子的趣事,同时戏言,如果怕孩子摔跤,把孩子老抱在手上,那孩子能长得大吗?你我不都是苦大的么。

    孩子现在不吃苦,将来还要吃更多的苦。这是陈克正的真实想法。

    陈克正出此言,一则是想借此缓解妻子的思想忧虑,二则是暗示自己望子成才的一些想法。妻子也比较认同。

    陈克正回想起自己的读书历程来,也觉得读书是苦,而且是个太长的苦。但是,也还有乐趣,有时候,还觉得真的离不开书。

    要是读书真的是苦不堪言,那就不会有手不释卷的人了。很可能是,自己因为对书特有兴趣,所以对“斗地主”的兴趣、对麻将的兴趣、对跳舞的兴趣,全“萎缩”了。

    家教名家名言

    亲子沟通有利于增进父母和孩子的亲和力,使父母和孩子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对教育孩子大有裨益。不过父母要适当把握分寸,因为没有把握好分寸,就会使自己在孩子的眼里失去尊严,有损于自己教育孩子的严肃性。

    --〔意大利〕蒙台梭利

    教育子女,表面上看,就是管孩子,似乎没什么可言。其实管孩子是一门学问,管孩子也是一门艺术。每个人,各有各的管法,管理的方法不同,实际效果也不一样。

    --陈克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