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宝琴常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这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带着孩子们来到大自然,孩子们会在自然中、实践中学得更快、更有效、更扎实。让他们面对面地去接触事物,他们理解事物的速度会快20倍;对事物的真实理解跃入他们的头脑,就像铁屑奔向磁铁一样快。
曲宝琴的三个孩子的幼年都是在大草原上度过的。曲宝琴认为,草原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有幸福的一面。那里天地广阔,人际融合,社会污染较少,非常有利于童心的发育和想像力的展开。
专家感言:
一个妈妈对孩子想像力的培育,可以从识字开始,在认字的时候加进一些故事性的解说,把孩子引导向更广的图像和感情世界。
比如讲“牛”字,就可以这样告诉孩子:“牛啊,生活在草原,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就是大片的草地望也望不到边,这里没有楼房,没有人家,长着绿茸茸的草,开着各色各样的野花,有红的、白的、紫的……花上有很多小蜜蜂在采蜜,草原上除了牛,还有马啊、羊啊……”
曲宝琴说,一个善于教养孩子的妈妈,总要有孩童般的好奇心,要以自己的好奇心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以自己的想像带动孩子的想像力。
在一个相亲相爱的大自然的环境里,孩子的想像力更能得到松绑和放飞。每年端午,正是北方草长莺飞的好时节,曲宝琴总是不忘带着她们到草甸子上采马兰、编花篮。
中午时分,她从手绢包里取出点上胭脂的鸡蛋,分给孩子们吃。她们追逐着惊飞了的蝴蝶和小鸟,高兴地跳来跑去。
而此时,太阳正温柔地照耀着大地,雪白的羊儿和矫健的马儿就在周围悠然地吃草。
这幅安详而和谐的美妙图画,连同那久存于心底的温柔情愫,在孩子们心中打开了无数道大门,引领她们通向更远、更深、更广的想像空间。
每当回忆起那段生活时,曲宝琴总是说,那真是美好的人生时刻。孩子是小鸟,而想像力就成为助飞的翅膀。其实何止是童年,想像力丰盈与否,也影响到一个成年人的视野和生活乐趣。
曲宝琴认为,对孩子来说,同自然亲近有助于美好的人生。很早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感,这会使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纯粹的兴趣、专注的追求精神,拥有健康良好的幽默感。因此,她常常呼吁妈妈们:在你的孩子还小的时候,请千方百计地珍惜保护这块想像的自留地吧,让它水草丰茂,让它与万物共同吐纳生息,让这一阶段的幸福成为人生最美的回忆,成为长大后克服人生的种种龃龌的动力,这个任务是艰巨而又重要的!
2、利用背诵古诗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曲宝琴相信人的记忆能力不是天生的,没有谁天生就记忆好,都是依靠后天的培养,而且要靠训练才能逐渐加速和延长记忆的持续时间。
她认为,培养孩子的记忆力,选择优秀的教材是第一需要。作为培养提高记忆力的教材,必须同时兼具三大要素:它应该是能够陶冶幼儿心灵的,同时还是使他们终生难忘的,此外还必须是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的,而古诗正兼备这三个要素。
古诗精炼而优美,它简短,押韵,且朗朗上口,所以孩子很容易记住,此外它那优美深情的语言,对孩子一生的记忆都有很大的价值。
曲宝琴就在孩子两岁以后开始教孩子背唐诗,还有少量的儿歌。没有书,课本就是自己的脑子。
曲宝琴教孩子不是死记硬背,总试图把诗歌讲成一个故事,总结出一个主题来。
比如,李白的那首《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关于离别和友谊故事的诗歌,曲宝琴就会讲汪伦如何想结识名诗人李白,李白又怎样盛情难却,两人怎样在江边告别……再比如,叙事长诗《木兰辞》,孩子们在三岁前都能背得滚瓜烂熟。教的时候,曲宝琴把每一句话、每一段诗故事化、形象化,并用儿童能理解的口语讲出来: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爸爸妈妈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小弟弟,在爸爸很老的时候,国家开始打仗了,要爸爸去当兵。
女儿木兰在房里织布,听说老爸要去打仗,着急了,一定要替爸爸去。可是国家不准女孩子去打仗,怎么办呢?木兰就只好女扮男装……对诗歌的选择,曲宝琴也总是尽量挑那些富有人情味,又和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题材,同时风格上也都是简洁明朗的。
曲宝琴的经验是:李白和杜甫的很多诗都是适合幼儿背诵的。但像李商隐那样的诗,因为过于华丽、高古和晦涩,一般就不大合适。
现在的妈妈已不必为合适的教材伤脑筋了,书店里出售按照各个年龄段分类的图书。
但曲宝琴仍提请父母们注意:一是生字不能太多,否则难度太高,孩子就没了兴趣;二是要主题健康,明亮达观。
除了要精心选择教材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坚持。从两岁到小学毕业,差不多有10年时间。这10年,就算一个星期背一首,那还可以背诵500多首呢。
专家感言:
中国古诗歌简明的语言、美好的意境,非常适合锻炼儿童的记忆力,而且这也为孩子长大后的修养和人格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要引导孩子坦荡地做人
曲宝琴认为,做父母的时刻都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每一个负责任的父母都要适时地教育孩子从小就堂堂正正地做人,不为蝇头小利所动,不走歪门邪道,要引导孩子成为正直、诚实的人。当然,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更要用明智的教育方法,很好地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
曲宝琴常说,为父母的,切不可用自己的成见限制孩子的视野,不要担心复杂会迷惑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引领孩子尽量多地了解现实,大胆地让孩子品尝更多的人间辛苦,以此训练孩子对纷纭的世界的辨识能力--有眼光欣赏,有气量宽容,有理性自我更新。
曲宝琴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非常普通甚至是贫寒的,但这点并没使她们成为庸俗的人。因为不是穷就一定要委琐,低微就定要势利的。
曲宝琴多年在外办学,社会上的庸俗之风自然经历了不少,但她对那些是很反感的,即使是万不得已和孩子们说起,也以鄙夷和批判的态度,而决不向孩子们灌输或暗示所谓为人处事之道的“厚黑学”。
2004年夏天,给曲宝琴英华女中建校园的工程队多处未完工,并偷工减料,却恶人先告状,要和她打官司。曲宝琴觉得自己有理什么也不怕,也没找任何法律界的关系,只是按照正常程序请了律师。
等大女儿天时回来,和老同学见面,那同学正好在法院工作,就说起这件事。那同学先是告诉天时必须找人,要不多有理都白搭,然后主动说要帮着联络。
那同学第二天就打电话来,说安排好了,让天时带上5000块钱,晚上到某某海鲜大酒店请负责案件的有关人士吃饭,吃完饭去桑拿、唱歌等。
天时和曲宝琴都很懵,也很气,觉得好笑,就说算了。可是对方不依,说已经请了,不好推辞,就反反复复地催。最后天时火了,坚持不理,才算作罢。
2002年寒假,有人要租曲宝琴的旧房,她就让三女儿天昭带着去看房子。天昭回来后,很是生气。
原来,那人见了天昭就闲聊,问及中学是哪里毕业的,天昭就说附中。因为附中是省重点,那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啊,你家有人啊!”他的意思就是指走了后门。天昭就解释说,不是,是考的。那人就很诧异。
天昭后来感慨地说:啊,这人怎么这样恶臭,难道他忘了还有一种光明正大的途径进取吗?
曲宝琴总是教育孩子,靠自己的诚实和能力,可以避免委琐,可以坦荡光明地进取和生活。
而实际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曲宝琴的三个孩子,至今她们的生活圈子是干净和亮堂的。
在曲宝琴看来,成人保持如此“洁癖”,是光彩的,应该争取的;而在孩子们自己的世界里,在诸如师生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家长最好也不要鼓励孩子做那些庸俗的事。她认为,友好顺畅的人际关系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因此耗费太多精力,弄得紧张兮兮,来风便是雨,就是非常不值得的。泰然处之、宠辱不惊的风度,正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之一。
专家感言: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人,自己的为人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告诉孩子,他们应当做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要让孩子明白,每一个人都应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他人造成伤害。
4、从小培育孩子的责任感
曲宝琴认为,在少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最为重要。她常说,孩子成长到一定时候,就应当具备责任感。责任感是他安身立业的基础,需要父母下大功夫,从小培养。
她认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从小事到大事,循序渐进。首先,要教育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也就是引导孩子从小自理自立。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诸如穿鞋、穿衣、刷牙、洗手,都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孩子只有能对自己负责,才能开始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负责。她还认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同培养兴趣结合起来,培养孩子多方面兴趣,特别是对合作性、群体性的兴趣。因为孩子对有兴趣的事物是不会缺乏责任感的。曲宝琴曾坦言,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方法过于死板、生硬,较多地依靠外部指令,孩子缺少内在动机和主动精神。培养责任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较多地他律,较少地自律;较多强迫,较少自愿。
当父母的说话不小心,不给孩子留有余地,以为反正自己心里是对孩子好的,其结果往往很让人遗憾。
曲宝琴曾说,懂得信任、尊重孩子的父母,当然不会对孩子的缺点视而不见,但他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做到“4个知道怎样”:知道怎样语气和缓但态度坚决地指出孩子的缺点,知道怎样细心地协助分析孩子的缺点,知道怎样充满信任地监督改正孩子的缺点,知道怎样充分地利用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自己成就自己。
曲宝琴还多次告诫一些家长:自尊心是人性的光华,在很多时候界定了人之为人的底线,也是进取与成功最重要的动力。父母要在一切方面尊重孩子,让孩子建立起对自我的健康、正面的形象期待:“我是个成绩优良的学生,是不负父母所望孜孜以求的孩子,是对人友爱、先人后己的朋友……”
有了这样清楚、坚定的自我设计和自我承诺,孩子要维护尊严、成就形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专家感言:
自轻自贱,不是孩子天性所致。相反,恰恰是不少粗心的父母,在无意中为孩子埋下了自弃的种子。
曲宝琴还认为,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什么叫羞耻。她认为,虽然羞耻心并不是要反对人生的一切感官享受;但是它教人们在享受的时候有自控、有谦卑、有分寸、有尊严,而这正是优雅高尚的人生之必备。
就以吃为例吧,食物除了果腹维持生存外,还有满足味觉享受的功能。这后一功能的性质,就要求我们以羞耻之心维护其正当得体。
她曾坦言,吃是为解除饥饿,为营养健康,都是没什么好说的,最正当不过,甚至要鼓励。为口舌之享受,也是没什么可贬低的。但如果没有羞涩和谦卑之心做底子,表现为吃的狼狈和急迫相,就显得面目可憎,至少是可笑了。
吃是这样,别的享受也是如此。
现在的孩子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消费社会,及时享受毫无疑义地被认为是最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人本来的朴素、谦卑、惜物之心,是不应当在所有场合退出的,而是应当对人生境界有所矫正和提升的。
曲宝琴曾告诫一些妈妈,一定要提防自己纵溺孩子骄矜的倾向,要给予,但不要无度地给予;要奉献,但不要没有理由;要让孩子在索取之时懂得感激,在享受之时懂得羞涩。
曲宝琴还主张适度地让孩子分担家务,自己学会生活,为自己的事情负责,让孩子学会关心家庭,关心父母,这样既可以训练他做事的方法及技巧,培养他的责任心,又能够满足他的成就感,建立自信。
教子智慧:做家务能使孩子更加体谅父母的辛苦,并尊重父母的劳动,也能使家庭变得更为和谐美满。
5、培植孩子自重自尊的教育不可少
自尊心是人性的光华,也是进取与成功最重要的动力系统,父母们一定要精心培植孩子的自尊心。为此,父母首先就要尊重孩子。没有受到过尊重的人是不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的。让孩子建立起对自我的健康、正面的形象期待。
自重自尊的反面--自轻自贱往往也不是孩子天性所致;相反,不少粗心的父母--孩子最初朝夕相处的最亲密、最信赖的人,恰是在无意中埋下了自弃的种子。
曲宝琴一个朋友的女儿,是曲宝琴看着长大的,小时候经常跟父母来曲宝琴家玩。那孩子很精灵,玩什么都抢在前头,比曲宝琴的孩子都玩得好,曲宝琴就夸她,可妈妈呢,也不避着孩子,很不屑地说,“学习上连这一半劲头都没有!完蛋!”这样说还不止一次,有时候甚至更狠些呢。那孩子,刚开始还跑过来用拳头假装打妈妈,表示抗议,到后来,就无所谓了,跟没听着似的,大喊大叫,玩得更乐了。不知道这孩子有没有暗自伤心,但肯定灰心--是啊,最亲的人都不相信自己,都觉得自己不行,那就“不行”算了!后来这个孩子高中也没考上,上技校,没念几天,几个小伙伴勾着,跑了,留字条说是去外地打工了,后来回来了,也真地不成器了,要么懒在家里看电视,要么和一群不上进的朋友跳舞、打架。
造成这个孩子现今的状态,也许原因很多,但父母的不信任、不尊重肯定有责任。当父母的说话不小心,不给孩子留余地,以为反正自己心里是对孩子好的,这样做,不仅起不到作用相反造了终生遗憾。懂得建设的父母当然不会对孩子的缺点视而不见,但他们知道怎样语气和缓但态度坚决地指出,知道怎样耐心地帮助分析、充满信任地监督改正,知道及时地把握分寸,充分地利用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自己成就自己。
6、从小树立孩子的危机意识
有关教育专家:父母应当让孩子对自己成长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有正确清晰的认知,要有危机感。
关于大环境,大家的一句口头禅就是“现在社会是竞争社会”。在这一点上,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到了什么程度?竞争是普遍的吗?竞争的原则是什么?做父母的,可以引导,可以提供素材,可以协助分析。
但要注意一点,不要让孩子只看到竞争残酷的一面,并因此灰心丧气,对外部世界产生退缩和畏惧情绪;要引导孩子看到竞争有利的一面--比如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看到竞争给每个人带来的乐趣、竞争优胜者的光荣和幸福。总之,要让孩子明白,这个激烈竞争的大环境,首先是无法回避的,不但是没法回避的,而且也是不需要回避的,应当勇敢地面对热烈响应,并积极参与其中的--要让孩子不怕竞争。
关于小环境,也就是家庭环境。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就是让孩子认清,家庭条件在决定一个人人生品质高低上,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家庭条件,好也罢,糟糕也罢,都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你永久的依赖或者包袱。优越的,也不可能跟你一辈子;低微的,也不会影响到你做人的风采。这一点,多年当老师的经验让曲宝琴深有体会。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女孩子,脑子不笨,成天乐哈哈地,很懂礼貌,具备不错的口才和组织能力,但初中时学习成绩奇差。开学一段时间,她们班上的同学都整天围着她转,开口闭口地提她,异常地有威望,当然成绩还是一如既往的差。后来这孩子越来越张狂起来,上课就睡觉,下课就呼朋唤友,耀武扬威地胡闹。后来才知道原来全班同学,甚至其他班的同学,都很敬畏她的家庭!她的家庭怎么样呢?原来她的祖父是省里的领导。而这个孩子也真的以为,她祖父的高位就能支撑她的高人一等,她家庭的优越就能保证她一辈子的坐享其成……曲宝琴认为:做家长的,一定要警惕孩子这样的依赖或者包袱心理。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们今天享有的一切不是无条件的,那是为了他们以后有能力不再依靠;他们今天承受的家庭的困窘和不平,不是他们的错,不是评价他们自身的依据,和他们将来的人生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
只有让孩子明白了环境的凶险,明白了时时有被淘汰的可能,明白了在人生的严峻面前,没有别的指望,没有长久的倚靠,只有靠自己,只有努力,只有诚实的劳动,只有不懈的争取,才能自己成就自己。
认清环境了,还要让孩子明确在这样的环境里胜出规则是什么。
做家长的,在引导孩子认识这个问题时,一定要有一个平和健康的心态。
专家感言:
不管你个人目睹或者经历了多少不公和不平,请不要将那种没有任何收益的牢骚、不信任情绪,甚至是投机取巧、浑水摸鱼的不正当的经世观念,传染给你的孩子。
社会一天天的改变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基本公正并且趋向越来越公正的社会”,而这个社会认可的人的普遍素质必须是:有智识、有意志、有德行!做学生的,要把功课学好,把脑子发动起来,在首轮的筛选中,走上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道路上去!并且,现在就开始,今天就开始,从今天的一道数学题、今天的一页英语单词,开始……要让孩子有危机感,要有压力,要让他们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不停留在白日梦的阶段,这就要让他们知道不好的前途有多么糟糕,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正走在这好与不好的边缘;但是这危机感又要适度,不能不让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感,有护佑,这护佑当然不是权势和金钱,不是父母的代替,而是父母与他们一起的努力,一起奔跑前进,是交流和鼓舞带来的信心。
7、爱要有度,父母不要过份牺牲自己
曲宝琴认为:对孩子“爱要有度”,并且“爱孩子但更要爱自己”。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与你全心全意爱孩子不矛盾,相反它是家庭关系真实和谐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当孩子成人之后。
曲宝琴指出:如果父母做得“过分”,过分地牺牲自己,那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被过度的爱包围湮没的孩子,要么昧着良心漠然地选择反叛,要么就处在不堪重负的欠债的焦虑之中。
她认为,人与人在对等的互不相欠的关系中,相处起来是最自然愉快、关系也最容易长久的。而母子之间、母女之间,存在着先天亲密的关系,尤其是长辈这一方,倾向于无保留的付出。
曲宝琴建议广大父母,请爱得有节制一些,爱得适度,爱得恰到好处,爱得不多不少,爱得让孩子冷热适中、呼吸自然。
曲宝琴讲了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真实的故事。
曲宝琴的一个亲戚,是高级知识分子,爱孩子爱到极至,一般人不能理解,老夫妇俩省吃俭用,单位发的毛巾、香皂、洗发水,都攒着,统统给上大学的儿子带到学校去。什么都想着给儿子,连钥匙链也要给儿子准备,攒满满的一抽屉。自己呢?毛巾用到花色完全看不出,再淘汰作擦脚布,然后再作擦地用;洗发水什么的更是很少用,基本用便宜的肥皂代替。儿子呢,儿子根本用不了那么多洗涤用品,但每次都必须收下,否则,父母就不放心,所以就堆在一边,该过期的过期,该扔掉的扔掉。孩子放假回家了呢,每顿都是四个以上的菜,而且全是新鲜菜,老俩口先不吃,看着儿子吃,等儿子吃完了,他们还有昨天的剩菜等着呢。
还有曲宝琴的一个同学,两口子都是大学教授,两个长大的儿子都在国内上名牌大学,现在又都在国外工作读书。夫妇二人去年寒假去美国看儿子,回来后到我们家里来,感慨万千谈起当年。当年夫妇二人收入不高,又有双方父母要赡养,没什么闲钱,但儿子们正在上中学,学习又累又在长身体,需要营养,所以,每到星期天,妈妈必定要买只鸡或一些排骨给他们补充营养。但是等菜上了桌,妈妈开始帮儿子剔骨头,自己是绝不夹一口的,因为“肝不好,一吃肉就恶心”;爸爸也只往嘴里填米饭,偶尔挑两块肉汁浸过的土豆,如果筷子碰上了肉,稍有迟疑,妈妈就在桌子底下踢丈夫一脚,丈夫赶紧把筷子收回,扒两口米饭,大声说,“爸吃完了,爸吃饱了”,然后迅速下桌,以免逗留过久。
像这样温暖又辛酸的故事,在生活中多得数不过来。所以家长总是尽一切可能提供给孩子必要的物质条件。
但是这样克己为子的结果是什么呢?如果孩子是感激你的,你自己也感得尽到了责任,很欣慰;但是,这样做是否是百分之百的必要呢?而且,我们能说,孩子今天有成就了、生活得好了,和当年从你口里省到孩子碗里的那块肉有多大关系呢?相反,如果你做得“过分”,过分地牺牲自己,必然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的。爱的债,太重,有良心的、爱父母的孩子,都会感觉到的。比如上述这两个例子中的儿子,现在就对回家非常恐慌,对父母的过度付出感到歉疚,由歉疚且不知如何报答而生出些郁闷来。
妈妈过份地爱孩子除了母性本来的牺牲倾向,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很多女性在当了妈妈之后,太急于放弃自己,放弃自己的其他角色和前途,把自己的全部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做不到的让孩子必须做到,自己没能实现的要求孩子全都实现,希望孩子成为一个高大全的完美的自己。
这种忘我,很多时候,并不是由于环境所迫,据曲宝琴的观察,这是由于母亲懒惰和软弱的倾向造成的。众所周知,在追求人格完美和人生成就的道路上,充满艰辛,人们会本能地徘徊,这时候,如果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个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人身上,他的成败荣辱可以权作自己的成败荣辱,那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于是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自己已经没有机会了,已经是过来人了,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但是,孩子,你不能就这样,不能像我这样!你一定要有目标!不达到目标就不行!为了你达到目标,你还没达到目标,那你就太对不起我了!
曲宝琴指出:这样的教子方式,这样爱孩子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她以一个母亲和教师的敏感,发出这样的感慨:亲爱的无私的妈妈们啊,请自私一点吧。在帮孩子的未来挖地基的时候,也别忘了为自己的人生加片瓦添块砖。
专家感言:
爱要爱得有尊严。不要让父母对孩子的爱代替了孩子的自爱,不要让对孩子的期盼代替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不要让对孩子的没必要的过度的操劳代替自己的价值营造,不要让孩子在父母“无私的爱”的重压下无所适从。
曲宝琴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她的重要性毫不亚于哪个妈妈,但她必须承认的是,孩子不是她的全部,以前、现在、将来都不是。也正因为她爱得有度,她的女儿们才越来越懂得如何引导母女之爱、父女之爱。
家教名家名言
如何引发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呢?可以和孩子谈家庭的光荣史、兴衰史、耻辱史,使孩子懂得振兴家庭、建设家庭的责任和重担已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自己的肩上,从而激发他的行动。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地激发他的责任感。这时可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从国家的角度来激发他的责任感,这就是社会责任感。这样孩子的目光更远大,心胸更宽广,更加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重大和神圣,更有利于激发他的行动。
--〔日〕多湖辉
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地立足社会,做家长的必须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同时也一定要从小就警惕孩子的依赖心理,让孩子对自己成长中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有正确清晰的认知,对现实和未来有正确的把握,使孩子既具有高度的危机感,又具有相当的安全感。
--〔美〕斯托娜夫人
家长自己首先要对孩子有信心,而不是失望、责备。有很多孩子的自我意识就来自于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当他被父母肯定、关爱时,他就能认识到他作为人的价值。所以,父母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介绍好的书籍,与他们一同玩耍和游戏,这一切都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英〕约翰·斯宾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