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习惯是慢养出来的-引导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的积累来自于“阅读”。“阅读”是提高孩子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阅读会使孩子在人生观、世界观、知识面、感知力、求知欲、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形成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所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一生都用之不尽的财富。

    “阅读”的习惯有益终身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阅读”则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通过博览群书,不仅能让一个人增长见识、明白事理、炼就心智,更能帮助其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敏锐思维。

    纵观古今中外,但凡有杰出成就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智过人的人。我们无法想象:诸葛亮如果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何以知天文、晓地理,战胜心怀妒意的周瑜;鲁迅如果不是博闻强识之人,又怎么可能执笔为匕,化文字为力量,点燃意欲改变黑暗现实的年轻人的心火;毛泽东、周恩来如果没有坐拥书山的经历,又怎么可能图谋去改变旧中国的命运?正是因为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成就了他们之后的事业与成功。

    故事一: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故事二: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故事三: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但酷爱读书。

    读中学时,他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名人成才的故事无一不揭示着一个道理:一个人孩提时的阅读习惯与长大后的成就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等于为他(她)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一个知识渊博、思维敏锐的孩子不仅更容易从人群里脱颖而出,还能赢得他人的羡慕与青睐,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成功的机遇。相反,如果你的孩子知识浅陋,注定只能成为一个庸碌无用的人。

    对于孩子而言,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以下的好处:

    1.阅读能弥补个人经验的不足,增添生活感受

    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同时,阅读还能让孩子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取得长远的知识效益。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会让孩子学习到更为广阔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孩子从书中获得人生的经验。对孩子来说,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体验,书中的间接经验,将有效地补充孩子经历的不足,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新的感受。

    2.阅读能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在上学的时候想象力是最丰富的,而想象的过程又是孩子对大脑中已经存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的产生离不开表象的积累,表象的积累又多来源于文学作品。一般来说,孩子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积累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孩子的表象积累更快,更多,想象也就有了原料,联想起来更加容易。因此,阅读书籍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而文字没有固定的形象,孩子在阅读时,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只有多读书,才能让自己的语言逐渐积累起来,才能拥有丰富的语言,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才能出口成章。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小学生今天做某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达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叶老先生的话很明确地指出写作与积累的关系:阅读多了,积累也就多了,作文的表达也就强了,语言自然也就丰富多了。这些都要归功于阅读,因为孩子盼书读得多了,就会把读过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他的语言积累也就会越来越丰富,下笔自然也有“神”了。

    总之,读书是孩子成才的必经之路,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将来会在竞争中占得一席地位,显示出孩子的天赋和才能,造福于社会乃至全人类。从主观上看,成才的要素可归纳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来说,读书的目的就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增强素质。

    少儿时期是孩子读书的重要时期,更是人一生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父母要抓住关键时期,从小就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的教育是从父母创造的家庭环境中开始的,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是孩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首要条件。因此,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为孩子营造一个浓郁的书香氛围很重要。

    犹太民族是个很聪明的民族,为了解释在智力取向的活动中犹太人的优势之谜,人们提出了无数的理论。其中,美国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个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

    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地里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因为,他们认为书橱放在床尾,是对书的不敬。

    犹太人这种爱书的传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人类的精英。

    犹太民族的这些爱书传统,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那就是,要培养爱读书的孩子,就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浓郁的读书、爱书的氛围。

    那么,家长应为孩子营造一个怎样的读书环境,让孩子受到书的“熏陶”呢?专家以为,良好的读书环境应该做到:

    1.独立的读书空间

    一个独立的读书空间,是促进孩子热爱阅读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体现了父母对孩子阅读的重视。而且,一个舒适、安静的读书环境,能让孩子更快地进入阅读的状态,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效率,促进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在孩子阅读时,家长要给孩子预备固定的看书地点,桌椅位置固定,不能随意搬动。这样孩子容易形成专心阅读的心理定势,一进入这个环境,脑子就进入阅读状态。在孩子看书时,家人应尽量保持安静。

    此外,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在家里建立他自己的“小图书馆”——为孩子提供一个单独的书架,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2.读书的氛围要波及整个家庭中

    家长还要和孩子共同参与读书。最好家人有共同的时间一起看书,让孩子感受到浓郁的读书气氛。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时,孩子能在此过程中从父母身上获得许多认知上的东西、语言上的进步,还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随时鼓励孩子在读到好的篇章时向全家人朗读,以便合家共享。

    3.让图书随时、随处可读

    研究表明,在充满书籍的环境中生长,孩子读书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会提前发展。因此,家长可以把家布置的充满书香氛围,让孩子随手就可以拿到书。如孩子经常活动的厕所、客厅、床头等都放上书,这样的氛围,很容易就引起孩子的读书欲望。

    此外,家长和孩子可以经常到书店购买一些书籍,增加阅读书籍的种类。培养孩子买书、爱护书籍的习惯。家长可以提供孩子每年订阅报刊的合理建议,让孩子自己选择订阅。还要充分利用VCD、电脑等现代工具观看或阅读知识性影碟、有声图书、电子图书等。

    4.为孩子办一张借书证,常带孩子去图书馆

    借书证是孩子“读万卷书”的开始,有了这张小小的借书证,孩子就可以在课余时问去图书馆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了,图书馆是书的海洋、知识的宝库,孩子在这里吸取营养,同时也会养成“泡图书馆”的好习惯。

    5.让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学习阅读

    让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学习阅读,与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集体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支持孩子参加“漂流书”活动。所谓“漂流书”,就是要求孩子把自己认为精彩的一本书“传”给小伙伴阅读,再由“第二读者”“传”给“第三读者”、“第四读者”……

    6.养成固定的每天读书的习惯

    韩愈有一句治学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所以,要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阅读要靠一天天的积累,偶尔读上两天,效果极为有限。因此,良好的读书环境应该包括,父母每天都要安排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

    7.利用节假日带孩子逛逛书市

    宁可少买玩县,也要多买图书,让孩子体会到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消遣的手段。待孩子真正对书籍如对玩具一样感到兴趣盎然时,他便开始乐于以书为伴了。

    此外,在平时和孩子一起外出时,家长也可以在孩子的小车里或背包里放一本书,遇到排队和需要等候的情况,拿出书来读一读,可以让这段等候的时光很快地过去。

    鼓励孩子和书交朋友

    小方阳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他喜欢看动画片,在看动画片的时候,他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皱眉叹息,甚是投入。可是,一提起读书来,他就犯困。妈妈把他从电视机前赶走,让他回到自己房间看书去。一会儿,妈妈到他房间,发现小方阳斜靠在床上,书掉在一边,人却已经睡着了……

    小方阳的妈妈甚是无奈。方阳的妈妈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像爱看电视那样爱看书呀。

    事实上,迷恋电视,喜欢看动画片而不喜欢看书并不是小方阳特有的情况。今天的世界,大多数的孩子一提起动画片就特别来劲,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对他们来说,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那些生动、幽默的故事情节是他们最大的诱惑。加之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缤纷复杂,什么颜色都有,什么声音都有,冲击着孩子的视听,使其不能静下心来读书,领略不到书的魅力。

    因此,要想让孩子像看动画片一样爱上看书,作为家长,有责任把书的魅力展示出来,让孩子与书交上朋友,爱上看书。

    要想让孩子与书交上朋友,爱上看书,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

    方法一:家长要言传身教

    父母的读书兴趣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音乐世家、书香门等等正是这样产生的。例如,六龄童演猴戏,他的儿子六小龄童的猴戏便登峰造极,正是家庭熏陶的结果。实际上,兴趣教育比强迫孩子去做连家长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事更容易,效果也好得多,所以,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

    所谓“言传”就是尽可能早地读书给孩子听并养成习惯。因为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就得把书的魅力展示给孩子,就像要让孩子吃梨,得先让其看到尝到一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要在读完书后进行思想引导,如:“书可以给我们打开一扇窗口,发现另一个美丽的世界。”“世界上谁的力奄最大?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是无法战胜的。那智慧从哪里来?从书里。”“将来我们都会变老,无论长得美的丑的,老了大家都差不多,不同的是什么呢?用一生积累智慧财富的人,也就是一生都在读书的人,即使老了,也是美的。”在思想引导之后,孩子自然会更喜爱读书了。

    方法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诱导孩子与书交朋友

    6岁的枫枫好奇心很强,对什么都有兴趣,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喜欢这儿摸摸那儿看看,然后问别人,“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一天有一千个为什么!

    一天,妈妈带他到动物园去玩,弛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忙碌个不停。

    “狮子吃蛇吗?”

    “企鹅为什么生长在寒冷的地方?”

    “大熊猫为什么是国宝呢?”

    枫枫的妈妈微笑着告诉他:“你问的这些问题书上都有,等我们回家以后去查查这些问题好不好?”

    回到家后,枫枫迫不及待地要求妈妈给他拿书看。妈妈拿出有关动物的书给枢枫看,枫枫高兴极了,“哇!里面有这么多动物呀!”书上的动物图片使枫枫看得人了迷,他一边看,一边要妈妈读书上的文字,枫枫就这样开始了读书识字。以后,他只要在外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要妈妈绘他找有关的书,不知不觉中。枫枫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孩子好奇的提问是一种借助成人的力量对周围环境进行认识上的探究行为,是孩子求知的萌芽。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抓住孩子好奇的契机,让孩子去读书,通过读书寻找答案,慢慢地,孩子的读书兴趣培养起来了,其探索的兴趣亦会欲加浓厚。一个喜欢探索与求知的孩子,怎么可能不爱读书呢?

    方法三:利用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童话故事,因此妈妈可以利用事来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孩子来说,故事无论讲多长。永远没有结。他希望妈妈永远讲下去。他们会经常问妈妈:“后来怎样了?”、“白雪公主现在在哪里?”这时,妈妈可以针对孩子的心理,先将故事停一半,在孩子急欲知道故事结局时,再借此时机把书给他看。未知的故事勾着孩子的魂儿,促使他迫不及待地想着看书。

    为了让孩子始终保持阅读的热情,家长千万不能急功近利。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阅读要求,不要让自己的世俗想法扼杀了孩子的读书兴趣。

    另外,家长不能把读书、学习看成是一种得到某种荣誉的途径和工具,而应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用正确的心态教孩子去阅读。

    方法四:让书籍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让孩子的生活离不开书,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有效途径。

    (1)让孩子及早接触文字。平时不妨将食品包装上的文字指给孩子看,然后大声念给孩子听,让孩子逐渐了解到这些文字符号是有一定意义的。除此之外,将报纸上的大标题念给孩子听,或者在上街时,将广告牌上的内容指给孩子看,这些都是让孩子及早熟悉文字的好方法。

    (2)每天念书给孩子听。不论孩子多大,他都可以和家长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几个月大的孩子虽然还听不懂家长念的是什么,可是他能从家长柔和的读书声里体会到读书带来的安慰。除了父母之外,家里的亲友和孩子的保姆也都可以念书给孩子听。孩子上小学以后,虽然可以自己读书了,但是如果每天仍能有一段时间和父母一起读书,这种温馨的体验对孩子来讲还是很难忘的。

    方法五:帮助孩子选择好书

    教育学家认为,儿童需要那些与他们年龄、兴趣及能力相适宜的图书,他们也喜欢图书题材丰富多彩。所以专家建议,让儿童多接触不同方面的读物,如报纸、杂志乃至街头广告、商品包装等等。通过这些文字读物,儿童会懂得:语言文字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可以选择给孩子讲重复的故事。重复性的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增加儿童的词汇量,加强对故事的深入理解,掌握有关的表达方法。

    在选择图书方面,有关专家这样建议:

    3岁以前的婴幼儿喜欢一些简单的图片或者讲述他们熟悉的事物方面的故事。形体和色彩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6岁的学龄前的儿童喜欢配有彩色图画的小故事、科幻故事、诗歌以及有关动物或日常生活方面的童话。那些短小、生动、易背诵的诗句对他们来说,特别有用。

    6~9岁的儿童对于书籍开始有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尽量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当然,父母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

    9岁以上的儿童,喜欢一些幽默小品、民问故事、长诗、古典名著简写本以及侦探故事等。

    方法六:教孩子把阅读作为一项消遣活动

    在轻松的氛围下,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看一些有趣的漫画书,谈论书上的内容。也可在外出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里,在郊外,在河边,在清新的空气下,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一起读上几段书。

    方法七:不要让电视代替了孩子的阅读

    如果孩子一回家就坐在电视跟前,不仅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对孩子的眼睛也是非常不利的,电视的辐射是造成孩子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的眼睛处于发育阶段,如果发育受到影响,孩子的大脑也会变得只能接受变化快速的影像,缺乏思考和创造力。而且电视还有许多不适合孩子看的节目,会给孩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

    让孩子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家长不能只满足于孩子读书的时间和读书的数量,还应该积极正面地引导孩子掌握读书的方法。这就要求,一方面,家长要把优秀的书籍精心选择后推荐给孩子,帮助他们得到“好书”;另一方面,家长还应该引导孩子归纳适合他自己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阅读,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让家长们伤脑筋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常常走神分心,不能坚持阅读。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完全是孩子不听话、故意捣蛋,而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直接关系。由于孩子神经系统不够成熟,他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调控能力有待发展,因此,他们无法像大人一样,保持阅读目标、一以贯之地读下去。要改善孩子的这种情况,减少甚至避免分心,家长可以运用“三到”原理,以孩子的“口到”带“眼到”、“心到”。也就是说,在训练孩子阅读能力时,遵循从出声地读到无声地读这样一个不断内化的阅读能力发展规律,用出声的朗读克服“眼睛串行”、“心神涣散”的情况。

    出声的朗读促使孩子对自己读的过程不断进行反馈并积极思考,因此“口到”在孩子开始阅读训练时极为重要。但是,朗读往往使阅读速度较慢,而且在一些场合下并不适宜,所以又要注意引导孩子及时转化到无声阅读阶段,此时边看边思考尤为重要。在读的过程中,适时地插问,或事先确立阅读要解决的问题,让孩子眼到、心到,从而保证无声阅读的效率。眼到、心到、口到,基本上解决了孩子阅读过程中注意集中的问题。要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还离不开“手到”:涂画、记录要点,记下疑问、感想,使阅读更为积极,而且加深理解和记忆。

    要想让孩子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先扶后放

    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经历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家长们教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在训练开始之际,家长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孩子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阅读水平的提高,家长则应该减少帮助与干预,慢慢地放手。

    第二,先易后难

    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材料,由易到难是极重要的。一般而言,阅读材料中的生字词不超过字词总数的5%。在体裁上,学龄前的孩子以童话故事、短小的诗词为主,小学生阅读材料应以记叙文为主,简单的说明文、论说文为辅,意义明了、朗朗上口的短诗、儿童诗也可以。在文体上,童话、传奇、民间小故事也是为小学生喜欢的。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报纸上的短新闻。

    第三,先单篇短章,后读整本书

    有时,家长们不免会抱怨孩子读书没有常性,一本书读了个开头就搁下。其实,让孩子硬着头皮攻读“大部头”原本就是不恰当的。应让孩子读单篇短章,再视具体情况指导孩子读简本巨著或“大部头”中某些章节。

    第四,先精读后略读

    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侧重于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精读与略读都是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法。不过,由于孩子阅读能力有待发展,而且其任务侧重于获得坚实基础,所以精读的训练在先。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

    第五,鼓励多读书,读杂书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完成。相当一部分父母倾向于孩子读好课本、读好老师发的阅读材料就行了,反对孩子读课外读物、小说、杂志等“闲书”,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殊不知,许多“闲书”并不“闲”,这些杂书能开阔孩子视野。锻炼孩子思维,提高孩子阅读能力,是孩子很好的“课本”。

    第六,“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对孩子来说,他的知识面还不能够达到像专家教授一样,能够把书研究得非常透彻,况且,孩子的智力水平也达不到。所以,父母要指导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尽量多选择一些好书,只要求孩子掌握书中的大意,不必刻意要求孩子把每一个字词都理解得通透,也不要让孩子钻牛角尖。

    第七,用问题带动读书活动

    为了使读书生动有趣,首先要激发起孩子们的强烈兴趣,在你给孩子们读一本新书之前,家长可以先让他们了解封面的内容,并让他们去猜想这本书将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等,然后,家长可以一边读一边指着书中的图画和人物问他们:“你们认为这是什么意思?”读完一本书后,家长还问他们:“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什么?你认为或者希望以后的故事该如何发展?”

    这种积极的阅读方式特别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约州立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在家长的帮助下采取积极、投入式的阅读方法,其语言和思维发展水平要提前6~8个月。

    第八,好文章要细读

    指导孩子读书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对于那些优美的短篇诗文,不宜匆忙读过,而要慢慢咀嚼玩味,品出味道来。有些一时不懂、读不透的,也可以让孩子先把这些内容用笔做下记号,有空的时候,再拿出来翻看一下,可能有一天孩子会豁然开朗,真正领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层含义或艺术上的高妙之处。

    第九,引导孩子把书中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当孩子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要让孩子发挥他的联想能力,指引孩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验证作品中描述的生活,可以生发出自己的独特体会,不一定要与作者的意愿相符;除此之外,还要让孩子多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就是所谓知人论世。学会把握自己的人生,把人生变成一种近距离的观察,使自己活得有滋有味。

    总之,孩子只有自己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才能让自己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使读书活动变得更加有效,有趣起来。

    让孩子养成边读书边积累的习惯

    唐小军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这孩子从小就读过不少书,谈起什么来也都略知一二,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语文成绩并不如父母想象的那么理想。为此,唐小军的父母大惑不解。

    事实上,唐小军的父母忽略了一点:唐小军虽然爱看书,但他看书只是追求书的故事情节,而没有去用心体会、理解与积累。因此,他虽然读书很多,但是理解能力还是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而知识的积累更是停留在表面上。

    唐小军的例子是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读书多但不善积累,所以收获有限,所得的知识也很浅陋。其实,让孩子阅读的目的旨在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孩子的素养,但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积累的习惯,对孩子的帮助并不是很大。因此,要想孩子读书有收获,家长必须让孩子做一个读书的有心人,学会积累,养成一边读书一边积累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思想变得开阔,知识变得渊博起来。

    大凡知识渊博、卓有成就的人,都是注重读书与积累的:

    邓拓——

    著名学者邓拓读书时习惯于积累。他平常读书看报,总是备着一个小本本,把有用的东西随时记下来。他把这样的方法比喻为“拾粪”,他说:“你们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着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专门出去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很多。但养成了随时捡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他还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真正所谓成就,也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

    马克思——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一书,整整用去十四年的时间积累资料,动笔前,共阅读和硏究了一千三百多部有关著作,在撰写关于英国劳工法部分时,曾把图书馆里记载英国与英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委员报告的蓝皮书,一一作了认真研究。

    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一次他的同学肖子升拿了本学习笔记请他在扉页上题词,他即根据自己读书的体验,在上面写道:“有获有不获,则积不积之故也。今日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千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成学。”

    而事实上,在这方面他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五年半,毛泽东积累知识的读书笔记就有一大网篮。其中有一本四十七页的笔记本,前十一页全文抄写《离骚》、《九歌》,写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后三十六页是“讲堂录”,所记范围极广,有关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见解,有中外思想家、历史名人的言论、评价,也有所读课文中的典故、词义、要旨和警句。

    ……

    这些人读书的经验充分告诉我们,读书时一定要善于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个人的视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学以储宝”。

    对于孩子来说,读书积累是促使他们学习进步,扩大知识面,取得事业巨大成就的重要途径。要想孩子灵活地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在用的时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就应该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

    那么,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积累呢?下面介绍几种积累的方法:

    1.卡片积累

    让孩子到资料室、图书馆去的时候,包里、口袋里,装上卡片。每当看到稍有价值的资料,随时记下来。一段时间以后,可以把这些卡片分门别类地集中在一起,归到卡片盒中。同一类的资料分属一起,做个指引卡备用。需要用资料的时候,到卡片盒先查一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记录法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家长可让孩子备一本笔记本,把平时在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以及与人交谈等活动时发现的有用材料,随时记录下来,然后分类整理,拟上标题,并在开头编上目录。这样,不但便于查阅,而且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3.摘抄法

    让孩子准备一本“词语摘抄本”,从日常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将那些形象、真实具体、鲜明准确的词语分类记在词语本里。例如,把表达心情愉快的词放在一起,把描写天气的词语放在一起,把描写景物的词语放在一起……这样做,能帮助孩子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当孩子用起来的时候,也就“下笔如有神”了。

    4.剪贴法

    引导孩子把一些报刊上的文章、材料剪下来,分门别类地贴在剪贴本上,并注明这些文章、材料的作者和出处。当孩子用起来的时候,便可得心应手了。

    5.背诵法

    大量地阅读与背诵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法。作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在空闲的时候,多读一读书,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要品读,更应该背诵下来。这样不能能培养孩子的语感,丰富知识,还能陶冶孩子的性情,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6.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经常鼓励孩子写读书笔记,让孩子把读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读后感用文字记录下来。对于孩子的能力提高来说,这是很好的建议。但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不能硬性地规定一定要写读书笔记,否则孩子会因为怕麻烦而放弃阅读。其实,写不写读之笔记有时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读有所悟、思有所用。

    其实,知识的储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而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还需要孩子有恒心、耐心,要坚持不懈,善于动脑动手。此外,家长还可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志向来确定积累知识的主攻目标,努力使孩子得到的知识丰富、新颖、实用。

    养成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习惯

    在《阅读的妈妈》中有这么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孩子的智慧从哪里来?从妈妈讲的故事中来,从书本中来。因此,家长养成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习惯比任何的大道理都更有说服力。

    对孩子而言,阅读首先是缘于兴趣。孩子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因此,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培养孩子与自己一起阅读的习惯。

    首先,从朗读声中开始,与孩子一起感受故事

    在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常常会主动向家长提出要求,要爸爸妈妈讲一个故事,这个时候往往是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最好时机。家长可以通过朗读故事,让孩子沉浸在与父母一起阅读的快乐中。

    有一位聪明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养成睡觉前给孩子朗读有故事的习惯,或者放一些故事磁带,陪孩子一起听,持之以恒。孩子对作品中生动、形象、鲜明的人物、故事情节特别感兴趣,对阅读的兴趣也就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了。

    给孩子读书时,要大声。有些家长不太好意思大声给孩子念书,怕自己会念错;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孩子是不会在意父母是否会念错的。如果念的时候能放慢速度,再加上面部表情和一些表现声音的象声词,那就更好了。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插图中的细节;当故事进入高潮时,还可以故意停下来,问孩子一些问题,例如“小猫为什么跑了呀”等,以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

    其次,和孩子一起谈论看过或者读过的书

    在孩子看了书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内容的好坏,获得了什么样的体会和心得。如果读过的是一些名著的话,可以与孩子找一些欣赏作品,看看别人对名著的评价是什么?跟孩子一起聊聊,看过的书都说了些什么,有哪些特点,这样孩子就会从读过的书中慢慢受益,并能保持孩子一贯的读书热情。

    第三,即时引导,拓展孩子的思维

    比如,在与孩子一起阅读,遇到生词时,家长首先问问孩子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他能说出其含意时,说明他已经读懂了。若他不清楚,这时就要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再让孩子用这个词造些其他的句子以加深印象。若遇到成语典故,可以再给他讲讲其由来,从而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这样边读边讲,也能避免孩子在长时间的阅读中产生枯燥感。

    第四,提倡快乐阅读,在书籍的选择上尊重孩子的兴趣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强迫孩子读他不喜欢的书,不去破坏掉孩子阅读的感觉,将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家长可以以增加孩子阅读量为目标,鼓励孩子自由阅读,而不单单是和学习直接相关的书。平时带孩子逛逛书店,买些他喜欢的书。这能让孩子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并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快感。

    第五,在孩子能独立阅读以后,仍要坚持与孩子一起读书

    有很多家长也深有感触;“他们若同孩子一同看电视,一同读书,孩子的兴致会很高。如果让孩子独自去看,看几眼,他就没了兴趣,又去寻别的事做了。”

    研究表明,大部分儿童在12岁以前,其倾听理解能力要比阅读理解能力强,所以,家长为他们念书比他们独立阅读收益更大。此外,家长的参与,能让孩子觉得读书很重要,自己受到家人的爱与关注。

    第六,让孩子始终保持心情的愉悦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保持孩子读书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在孩子“卡壳”、讲不下去的时候,家长不妨从插图中或上下文中帮助孩子寻找线索,给孩子一些提示。只要孩子能读懂故事的大意,个别地方讲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孩子,即使在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也要采取耐心和鼓励的方式,尽量让和孩子一起读书的这段时光充满快乐,要避免生硬的“上课”。

    儿童教育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经常和父母一起读书的孩子,语言能力和记忆力都发展得很快。因此,与孩子一起读书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孩子而言,书本是诠释了他们的生活世界,为他们提供想象力,丰富精神生活。作为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共同体味阅读的甜蜜和快乐,这将是我们送给孩子的最珍贵、最伟大的一笔财富。

    如果您每天都会自问:我今天跟孩子一起阅读了吗?而且经常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么读书就成了您自己和孩子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读书的过程也就是每天享受生活的过程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