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习惯是慢养出来的-健康的心理习惯很重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是否了解你的孩子?你是否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你是否经常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无可非议,作为家长,你很爱自己的孩子,在关注孩子生活起居、学习成绩的同时你还关心着孩子的健康问题。但是,这种关注往往仅止步于对孩子身体状况的关注,而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习惯的培养与疏导。

    事实上,心理的健康有些时候远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不良的心理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最终降低孩子一生的成就与幸福感。而健康的心理则能给孩子带来健康、幸福的生活。因此,培养孩子孩子健康的心理习惯很重要。

    别对孩子施加“心灵暴力”

    在家庭教育中,除了溺爱骄纵和严苛体罚这两大不良偏向之外,还有一种不良偏向——“心灵施暴”严重扭曲着孩子的心灵。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将“心灵施暴”称为“看不见的灾难”。这是因为“心灵施暴”这种恶果不是马上就显露出来,而必须经过较长时间才反映出来,不易引起父母的注意。这种“软刀子”是杀人不见血的,务必引起重视。

    “心灵施暴”常伴随程度较低的体罚,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

    表现一:支配,严格控制孩子的举动

    父母悖逆了孩子的天性,严格地控制孩子一举一动,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绝对权力之内,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意志的体现,孩子不能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意志。有些父母图省力,所以经常使用恐吓的手段来压抑孩子的行为,特别是孩子的好奇心。

    这种行为的结果,孩子自然被“管”得服眼帖帖,成了怯懦的“小绵羊”。

    表现二:冷漠,不理睬孩子

    不管孩子的个性特点,父母只要认为孩子“不听话”或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经常给孩子“冷脸”。有这样一位母亲,11岁大的孩子因成绩不如弟弟,受不了她的责斥和歧视,后来离家出走,到外省农村当“小长工”达两年之久,直到病重才被通知领回家。对孩子来说,“冷漠”并不比打骂更好受,这是父母应该明白的。

    表现三:贬低孩子,使其没有自尊

    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律使用成人或“神童”的标准要求孩子。如果孩子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动不动就使用侮辱性的语言肆意贬斥,如“蠢猪”、“笨虫”等。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母亲带小女儿去游泳,因孩子不敢把头埋进水里,就当众斥责:“每个星期都这佯,你老给我和你爸丢脸。有时候,我真不相信你就是我的女儿!”

    这位母亲的话代表了一种糟糕透顶的“施暴”模式。据国外调查:经常受贬斥的孩子,智力和心理发展比正常受体罚的孩子更为低下。这是因为,它可能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毁灭。

    第四种表现:抹杀孩子的成绩

    父母无视孩子的努力,不管孩子的实际情况,只要孩子没有达到他们想象中“最佳”或“理想”的标准,就全盘抹杀孩子的成绩。这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家庭通病。

    专家认为,“心灵施暴”起于父母本身的“心理发展障碍”。有一位父亲曾经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文革”一来,我上大学的梦破灭了。有了孩子,一门心思就放在两个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因此,在我们的周围,我对孩子“严”是出了名的,动辄打骂,造成父子之问的感情隔阂。一次儿子考试没考好,我打了他两耳光,又痛骂:“笨得连猪都不如,猪养肥了还可以杀了吃肉,养了你却什么用电没有。”当时电视正放《绝代双娇》,个性倔强的儿子用愤怒的眼光瞪着我。过后他对他妈和小姨说:“他要吃我的肉,电视中江某为练功吃儿子的肉,他也想吃我的肉。”

    看!残酷的“心灵惩罚”,已使孩子的心灵扭曲到何种程度!如果不能及时反省,痛改前非,后果不堪设想。

    在“心灵暴力”中度日的孩子,长大以后一般都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障碍和个性弱点,难以适应环境。

    美国女作家苏珊·雅格比曾举过一个实例:

    有一位26岁的计算机编程员萨拉,干得挺不错,但因为足在父母的呵斥中长大的,他自述说:“每当男同事对我工作中的成就表示祝贺时,我都难以置信——因为我耳畔老响着呵斥的声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经常被施以“心灵暴力”的孩子,由于正常的心理情绪遭到破坏,还可能丧失对父母的感情,由怨致恨,酿成严重的道德问题。

    南京某高校教授夫妇,因为儿子高考成绩欠佳,只能在大学当“旁听生”而感到丢了面子,成天在儿子而前说:“你再不争气,我们出门都没脸见人。”结果,从小娇惯的儿子承受不了这种精神压力。心理变态,竞残忍地用电线将亲生父母勒死,放言说:“免得他俩无脸见人。”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给健康下了新定义:一个健康的现代人,除生理健康外,还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心灵暴力”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他们成年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个别被施暴者甚至会发生心理变态而导致道德沦丧。因此,要想你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家长应避免对孩子施行“心理惩罚”。

    善于自省的孩子才能完善自己

    内省智能,通俗地讲就是“认识自我”的能力,即一个人了解自我,善于对自我进行分析、省思的能力。苏格拉底曾说:“未经自省的生命不值得存在。”也就是说,但凡为人,都必须学会自我反省,只有懂得自我反省,才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地取得进步。

    自省是自我动机与行为的审视与反思,用以清理和克服自身缺陷,以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完善,它是自我净化心灵的一种手段。自省是现实的,是积极有为的心理,是人格上的自我认知、调节和完善。自省同自满、自傲、自负相对立,也根本不同于自悔、自卑这种消极病态的心理。从心理上看,自省所寻求的是健康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个性。它要求消除自卑、自满、自私和自弃,消除愤怒等消极情绪,增强自尊、自信、自主和自强,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强者在自省中认识自我,在自省中超越自我。自省是促使强者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的内在动力。自我省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要做到真正认识自己,客观而中肯地评价自己,常常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别人要困难的多。能够自省自察的人,是有大智大勇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成功者无不经历过几番蜕变。蜕变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觉醒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地蜕变,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对自己认识得越准确越深刻,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当然,自我省察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缺点勇于正视,它还包括对自己的优点和潜能的重新发现。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省发挥自己的优点,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成功。

    对成人而言,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自尊、自律,有计划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进取,度过一次次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学会自我反省,更是关系到他们当前的良好发展和日后的成才。一个不懂得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过错与不足,这只能为他们的成长平添许多障碍与烦恼,反之,当孩子学会了内省,便能做到“扬长避短”,获得良好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成为一个自信、自立、自律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顺利地越过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到底成功的彼岸。

    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自省的习惯呢?我们提供以下建议:

    1.帮助孩子积极地面对反馈

    作为家长,要想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就应该让孩子学会积极地面对反馈。这首先要让孩子树立起一种虚心的态度,告诉孩子,尽管所获得的反馈并不总是他们想要的,但这是学习的一部分,并且是有益的。事实上,不积极面对反馈的人们总是以自我保护的形式关闭自我:他们不想听到别人在说什么,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感情受到伤害。因此,父母们能做的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依靠外在反馈的。

    2.父母以身作则,自我反省与交流

    在家中,家长可以互相交流各自每天你做了哪些成功的事,以及受到了哪些挫折。家长的这种做法,将生动地让孩子知道这样的思考和交流是可以接受的,更甚至是期望的。慢慢地,他们也会把这种反省式的交流贯穿于生活的始终,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

    3.和孩子们谈论他们自己的行为

    问问孩子们他们哪些地方做得是好的,怎样做会有所不同,为什么他们会成功,以及他们是怎样改变他们所做的都是必要的。当家长们这样做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迁就于孩子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个行为的。

    家长们一直地、适当地给孩子们反馈是孩子们成长和发展内省智能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家长们需要小心,不要给孩子们过于频繁的反馈(或过于强烈的反馈),这样的话就不会约束或过分地引导孩子进行反省了。

    4.和孩子们谈论其他人的行为是下一个发展步骤

    有必要让孩子们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从而了解他们自己做得怎样。毕竟,只有当我们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是胜出还是落后。父母们可以通过了解孩子,再进行分析来帮助他们。比如,帮助孩子既不要过分批评,又不要过分肯定。——心妈注:注意,这段内容是有可能被错误理解的,我个人以为,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对特定的行为进行比较,而不要陷入以比较来要求孩子的困境中,不是要孩子看到别人多么好而自己不够好,而是引导孩子以客观的态度分析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

    5.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

    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灵,而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也会使其受益匪浅,而且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与正面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促使他不断自我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改正错误。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应让他懂得羞愧和内疚。如孩子做错事,家长可直接平静指出错误所在,促使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他的羞愧感和内疚感,以后不再犯此类错误。

    6.和孩子们讨论他们可能怎样被别人评价

    这是一个更难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成人用孩子式的方式,和孩子进行诡辩(显然只有到孩子六七岁的时候才比较可行)。这需要孩子不仅去思索别人会怎么想他,而且更难得是,要求孩子自我批评。在这里,一个很好的开始方式是问孩子他做什么事是别人喜欢的。积极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

    有必要给孩子成功以及失败的机会。内省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从错误中学习,从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中获得知识,这样的话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将自我反省的内容写下来。这可以包括坚持写日记,也可以通过画图来捕捉他们的所感所为。父母们可以要求孩子们与他们分享所写的内容,但这应该取决于孩子们自己的意愿。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如果这种写下来的自我反省是有意义的,孩子们一定会觉得它是私密地,所以孩子是否愿意分享要取决于他自己的意愿。

    让孩子学会反省,是一个教孩子面对自我、了解自我、逐渐成长的过程。一个善于自省的孩子无疑是成功且成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习惯时,家长应避免犯以下的错误——

    第一,直接对孩子的错误横加指责

    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一味给予斥责,这样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使孩子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时,家长可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过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学会自我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错误。

    第二,惊慌失措,唠唠叨叨

    当孩子做错事之后,大部分的父母通常都会借着吃惊、慌乱或是终日唠唠叨叨的方式来责备他们。一般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常以反抗、顶嘴甚至更强烈的态度去面对,丝毫不会有改错的诚意。

    第三,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允许孩子做解释,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如果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孩子只会觉得你武断,没有根据,从而不服从管教。

    孩子乐观的心态应从小培养

    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孩子年纪虽然只有五六岁,但神情很忧郁,怕生人,怕说话,怕做错事。在学校或幼儿园,热闹的地方找不到他的身影;在家里,很少与父母说话,喜欢缩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有的孩子缺乏自信,总以为自己各方面不够优秀,别的孩子拥有的种种长处是不属于他们的,以为生活中的一切快乐都是留给那些受老师、家长喜欢的孩子来享受的。这类孩子,长大之后极有可能成为悲观主义者,甚至引发精神疾病。相反,乐观的孩子活泼可爱,思维活跃,他们将来可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幸福家庭的组织者。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次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一位刚刚获奖的女演员准备上台领奖,也许是因为太兴奋、太激动了,被自己的长裙绊住了脚,摔倒在舞台边上,此时全场静默,因为还从来没有人在这样全球直播的盛大的晚会上跌倒过。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女演员非但没有惊慌失措,还迅速地起身,从从容容地走到了舞台中间。在从主持人手中接过话筒,发布获奖感言时,她真挚而感慨地说:“为了走到这个位置,实现我的梦想,我这一路走得艰辛坎坷,甚至有时跌跌撞撞。但是每一次我都是这样,跌倒了,勇敢地站起来,继续向前迈步。”机智、真诚的话语使她成为那个晚上最耀眼的明星。

    这位女演员之所以能在当众摔倒以后依然如此乐观、幽默地解析“摔倒”与挫折的含义,不仅仅是因为她机敏过人,更因为她有颗乐观、积极、平和的心!这种乐观的心态让她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的思维,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就采取行动,化解危难,走出窘境!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拥有乐观应对挫折的心态很重要!

    如果我们能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孩子做到坦然地面对自己每一次“跌倒”的经历,何愁我们的孩子没有一双强劲的翅膀,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乐观的心态,使乐观成为孩子的习惯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为你提供了参考:

    1.有快乐的家长才会有乐观的孩子

    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父母首先必须有乐观的思维方式。父母在处理自身问题和家庭问题时的乐观态度,对孩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这会儿下雨了,父母不要说:“该死的天,又下雨了”,因为这样说并不能改变下雨的事实。如果说:“瞧,太好了,又下雨了!小鸟在歌唱,小草也在歌唱,它们都得到了雨水的滋润。”这样就会把快乐传递给孩子,让他无论面对何种环境,都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2.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相反,“控制”过严却又会压制儿童天真浪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副作用。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家长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

    3.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例如,带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让孩子多到同学家去玩等。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动(如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作品,通过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本身就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应多交一些性格开朗、乐观的同龄朋友。

    4.生活不宜过分优裕

    千万别以为源源不断地为孩子提供高档玩具、美味食品和名牌时装就会给他们带来幸福。而实际上,物质生活的奢华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自我满足,这就是为何贪婪者大多并不快乐的真正原因,相反,那些过着普通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会玩得十分快活。

    5.让孩子爱好广泛

    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多个方面。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就很难保持长久快乐。只爱看电视的孩子如果当晚没有合适的电视节目看,他就会郁郁寡欢。相反,如果孩子爱好广泛,当孩子看不成电视时却能读书、看报或做游戏,同样可乐在其中。对只有一种擅长的孩子来说,鼓励孩子爱好广泛更为必要,以免他们对某项爱好过分关注,而对其他活动兴趣索然。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地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

    6.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批评方式

    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正确与否,显著影响着孩子日后性格是乐观还是悲观。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不要把几次错误夸大成永久性的过失,应让孩子体会到孩子自己所犯的错误是可以改变的,并知道从何处着手改变。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父母对他们的评价之上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言行应以欣赏鼓励为主,并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势和亮点。

    7.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因而再乐观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快乐”。但乐观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能很快从失意中重新振奋起来,并把沮丧丢在脑后。当父母的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着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挤出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8.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一位外国大提琴家的童年故事可以说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

    有一天,他拖着比自己身体还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迈着轻快的步伐,心情显然好极了。一位长者问到:“孩子,你这么高兴,是不是刚拉完大提琴?”

    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

    这个7岁的孩子懂得一个许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必须忍受的工作。平时,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像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孩子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

    当然,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他(她)富有爱心、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长。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心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每个孩子在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中,难免需要与人竞争。处在这个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有一个健康的竞争心理,对孩子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校运会上,二年级的小莲和班上的其他参赛选手准备了很长时间,志在夺冠。在比赛的时候,由于在她们前面一个班的学生表现出色,给小莲和她的同伴造成了无形的巨大压力,她们发挥连连失利,最后与与冠军擦肩而过。

    在回家的路上,小莲和她的伙伴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并在嘴里大声咒骂得了冠军那个班的同学,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责怪他们。因为无法面对失败,小莲气鼓鼓的,连晚饭都不想吃了。

    生活中,像小莲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自己输了,却没有寻找自身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对手间的差距,而是一个劲地抱怨对手,这是孩子心胸狭窄的表现,也是现在很多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缺陷。这样的孩子无法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竞争的失败与挫折,因此很难获得真正的进步与成功。

    与小莲他们一样,小娟也有着共同心理际遇:

    小娟从小就学习优异,但是,上了高中以后,尽管她学习仍旧努力,但在班上刚刚进入前十名,她很不甘心。她留恋小学、初中时期的辉煌,留恋名列前茅的感觉。她要想办法找回初中时“领跑”的感觉。

    因为缺乏正确竞争心理导引,小娟进入了思想的误区。她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一旦自己身边的朋友考试成绩胜过自己,她就会觉得心里不舒服,疏远人家,排挤人家。为此,班上的同学越来不不喜欢跟她交往。

    慢慢地,小娟陷入了孤独无援的境地,她的心态越来越阴郁,而她的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日下,为此,小娟的爸爸妈妈很是担心。

    可以说,是非正常的竞争心理导致小娟对事物、对成绩不能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最终走入了偏见,产生怨天尤人的思想,影响她与其他同学的正常交往,对小娟来说,这种伤害是致命的,它可能会因此耽误了小娟一生的发展。

    实际上,竞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真正的竞争不是封锁、压制,而是自己的不断努力、思索,是自己坚持不懈的走在前面,用增强自己实力的方式增加竞争力。

    因此,作为家长,要想孩子对自己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正确、健康的竞争心理,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在失败中崛起,走出苦闷的心理困境。而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心理,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可为孩子讲述竞争的含义

    家长可根据孩子在竞争中的表现,适当强化或减弱孩子对竞争的反应。如果孩子的竞争反应较弱,要设法激发他的竞争欲望;如果孩子的竞争反应较强,则应引导他适当地控制情绪,及时转移注意力,使其强烈的情绪得到缓解。

    其次,激发孩子参与竞争的愿望

    家长可为他购买一些有关竞争成长的书籍,讲些相关的故事,引导他看一些体育比赛,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他了解竞争的意义、竞争与生存、竞争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参与竞争,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

    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在竞争中培养学会欣赏别人的气度,当对手胜利时,真诚地祝福他们,同时在失败中反思和奋起。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第四,教育孩子,在竞争中应保持心理稳定,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有竞争就有强弱之分,弱者必须承受得住失败的打击。你在这次竞争中失败了,并不说明你在将来的竞争中注定也要失败;你在这方面的竞争中失败了,并不说明你事事不如人。你要克服自卑心理,选好努力的方向,下决心追赶上去才对。自暴自弃的思想要不得。另外一类失败者由于败北而产生忌恨和报复的心理,充分暴露了狭隘自私的特点,所以必须学会心态稳定。

    第五,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此外,父母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同时,还要教会他遵循竞争中的美德。竞争中的美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公平、公正、公开、公心。所谓公平,即通过自己的实力取得胜利;公正,即明礼诚信;公开即竞争不应是狭隘、自私的;公心,即竞争不应暗中算计别人,应齐头并进,凭自身的实力超越他人。当然,竞争并不排除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信念,单枪匹马也不易取得成功。当孩子自己能判别出哪些竞争是良性的,哪些是恶性的,遇到恶性竞争懂得如何处理,并在竞争中宽容别人,他就具备了竞争的美德。

    当然,只要有竞争,就可能会出现胜负,就会有妒嫉,也就可能产生虚荣心。这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这高度物质文明而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对孩子的这种表现,我们要理解,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只要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才能帮助孩子消除由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放下包袱去面对新的挑战。

    让孩子习惯于虚心地接受批评

    莎莎从小就是个聪明、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因为从小就听惯了别人的赞美,因此,容不得别人的批评。要是她因为做了错事被批评了,就会把嘴巴撅得老高,对批评自己的人心怀不满。此外,她还爱跟大人强词夺理,有时甚至嫁祸于人。如,她走路总是风风火火的,不小心把桌子上的茶杯摔坏了,妈妈批评她应该小心点时,她却说“谁让你们把茶杯放在桌子上的”。

    上学后,莎莎学习很用功,总希望能评上“三好学生”。到了期末评选“三好”的时候,莎莎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全班第一,肯定没问题。没想到,成绩不如她的小彬因学习刻苦,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被同学们一致推选为“三好学生”。莎莎一听没有自己,没等老师说完,就气得哭着跑出教室。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同,不喜欢听到他人的批评与指责,孩子更是如此。尤其是那些自尊心、虚荣心强的孩子对表扬的要求则更甚,当然,他们对批评的抵触情绪也更强。

    现在的许多家长天天哄着孩子,看着孩子的脸色行事,只要看到孩子做了一些好事,就不断表扬,而当孩子做了错事时,却很少批评。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有害而无益。那些听惯受表扬的孩子,一旦被批评后就一蹶不振,烦闷或绝望。因此,让孩子学会坦然地接受批评很重要。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由此看来,让孩子从小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小彦是小学5年级的学生,他热爱学习,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自负。

    在家里,小彦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对于父母说的话越来越不放在心上;在学校里,小彦也非常清高,不太愿意与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没什么意思;对于任课老师,小彦也不太尊敬,他认为老师的水平不过如此,自己自学都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唯一令小彦比较敬重的是他的班主任张老师。张老师是一位快退休的语文老师,他对小彦非常器重,经常给小军介绍一些学习方法,讲一些名人的故事。

    有一次,小彦在一篇周记中表达了自己看不起同学的思想,他还提到了一次与数学老师发生的争执,原因是数学老师批评小彦做作业不够仔细。

    张老师在小彦的周记上回复道:“有人批评你,并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进步。因为,他不批评你,你不会怨恨他,他批评你,你则会怨恨他,而他却选择了批评你,原因就是他希望你进步。张老师也是这么希望的。”

    小彦看了这段话深受触动,慢慢地,他改正了自以为是、虚荣、好表现、容不得批评的坏毛病。

    像小彦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孩子因为受到过多的表扬与称赞,自我感觉良好,在评价自己时经常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孩子若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就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反之,对孩子的成长则是不利的。

    那么,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应该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呢?法国的一些儿童教育专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批评孩子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接受批评,主要是自尊心在作怪。即使是幼小的孩子,也有较强的自尊心,因此,成人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家长不应当着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老师的批评或表扬就是他们高兴或烦恼的指挥棒,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小学生最高兴的事,而一旦受到老师批评,就会伤心难过,情绪低落。面对批评,有的孩子会进行争辩、对抗或是死不认账;有的会满肚子不高兴,生好几天闷气;有的则可能毫不在乎,不把批评当回事。实际上,这三种态度都是没有真正接受批评的表现。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的就是批评听起来不令人高兴,不容易让人接受,但它能帮孩子改正缺点,避免犯更多的错,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2.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以表扬为主,但也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正面的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此时,应注意批评孩子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而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有意识地使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儿童时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其中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3.家长还应注意,批评孩子应就事论事,不要翻老账

    在日常教育中,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当孩子受到批评之后,引导孩子冷静地想一想,是自己做错了事情还是被误解了。如果是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勇于承认错误,诚恳地接受批评,并及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及时取得进步。

    有时孩子可能并没有做错什么,但由于误会,莫名其妙地受到批评,他们会感到特别委屈和难受。如考试时有同学要抄他的答案,正好在孩子回头告诉他“不行”时被老师看见了,认为孩子作弊,孩子因此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考试也没考好。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应引导孩子大胆地、心平气和地把事情原委讲清楚,排除消极情绪的影响。

    4.不能只注意孩子的错处

    当我们动怒时常常会急于让孩子认错,会直接针对孩子所做的错事切入,然而,孩子其实不是从小到大都只做错事,必定还有许多可取之处,如果我们只针对眼前的错事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就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为,似乎大人并不了解他整个人,而只注意他不好的部分,这样他就会怀疑当他表现好时,当他做出努力时,家长到底看没看见,孩子努力把事情做好以后,往往需要我们的赞扬,同样道理,在我们批评孩子时,也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反映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家长并不是光把眼睛盯着他的错处,做得好的地方同样看得见。

    5.允许作出解释

    当批评不符合事实时,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而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同时还应要求孩子在解释时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

    6.增加身体接触

    在批评孩子时可以搂着他的肩膀说话,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我们都知道忠言逆耳,有些听不得一句重话的孩子,会非常排斥所有指责他的话,所以当你们实在需要责备他时,我们应该用眼睛正视孩子,一边说着指责他的话,一边身体部分要有接触,这样就能够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7.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你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确实有几分道理,最后才能虚心接受。同时也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要认真倾听,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

    8.表达对孩子的爱依旧

    批评过后,父母不要一直板着脸说话或不理睬孩子,如果本来打算和孩子一起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错事为理由不带孩子出去,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应该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而希望他更茁壮成长起来。

    在成长过程中,人人都会因犯了错误而受到批评,这是成长的代价,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就像一剂苦药,伴随着孩子健康成长。实际上,只要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而且还可以起到表扬难以起到的警示作用。

    “嫉妒”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习惯

    嫉妒心理人人都有,它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随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一些人对自己的嫉妒情绪有了认识,学会了自我调控,因为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不成熟的人嫉妒别人,让自己的内心失衡,因此做出伤害别人事情;成熟的人将嫉妒转化为动力,因为更加努力进取,让自己获益。所以,一些孩子嫉妒心强,是不成熟的表现,只要家长引导得法,是可以克服的。

    孩子嫉妒的范围很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1、不能容忍身边亲近的大人疼爱别的孩子。

    孩子最初的嫉妒总是与自己的爸爸妈妈等身边亲近的人有关,当大人们疼爱别的孩子时,往往会表现出不满、哭闹、反叛等,有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倒退行为,故意做出比自己实际年龄幼稚的事情,以期引起大人们的注意。

    2、对获得自己父母或老师表扬的其他的孩子怀有敌对情绪。

    当别的孩子受到了家长、老师表扬时,往往表现得不高兴、不服气,认为自己不比受表扬的孩子差,有的还会当面揭发受表扬孩子的缺点或不足之处,甚至尽管有些事与其他孩子的受表扬无任何关联,如“他的爸爸是个捡破烂的,有什么好炫耀的”等。

    3、对拥有比自己玩具、用品、零食多而又不和自己共享的伙伴进行排斥。

    一般情况下,小一点的孩子都很喜爱和拥有很多玩具、用品、零食多的同伴在一起玩,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益处。但当同伴们不将自己的东西与他们分享时,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嫉妒情绪,如损害同伴的玩具、孤立同伴等。

    虽说孩子喜欢嫉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的情绪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嫉妒心理采取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因为经常的嫉妒情绪,会演变为人格的一部分,其危害性极大。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爱嫉妒别人,闹情绪,是免疫力降低,危害身体健康。

    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嫉妒心理导致的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体抵抗力大大降低。

    ■孩子爱嫉妒,影响个人的情绪。

    嫉妒心理会使人产生诸如愤怒、悲伤、抑郁等消极情绪,导致烦恼丛生,并忍受精神的折磨,这不利于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在妒火中烧时丧失理智,诽谤、攻击、造谣中伤他人,而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来提高自己,并因此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而不可自拔。

    ■爱嫉妒的孩子容易引起偏见。

    嫉妒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嫉妒有多深,偏见也就有多大。有嫉妒心理者容易片面地看问题。因此会把现象看作本质,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猜测他人。而当客观地摆出事实真相时,嫉妒者也能感到自己的片面、偏激或是误会。

    ■爱嫉妒影响人际交往。

    嫉妒心理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首先,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嫉妒心理强烈的学生一般不会选择能力等各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伴交往。更有甚者,诽谤、诋毁自己身边优秀的同学。其次,它会压抑人的交往热情。交往时总有所保留,不情愿真诚相待。另外,妒忌心理重者,甚至能反友为敌。他们一般不能忍受朋友超过自己,并怀恨在心,展开暗中攻击。

    同时,嫉妒对个人、集体和社会均起着耗损作用,是一种对团结、友爱非常不利的情感。嫉妒不仅使精神受到折磨,对身体也是一种摧残。嫉妒是一味毒素,它无时无刻不在侵蚀本来健康的心灵。

    要帮助孩子消除这种不良情绪,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减少虚荣心、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学会接纳他人、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公平竞争等。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地认识到嫉妒的不好,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得自信、健康起来。

    首先,家长要向孩子讲明嫉妒的危害性。

    嫉妒不仅影响孩子间的团结,而且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应当认识到嫉妒的本质和危害,因为人人都需要与同伴接触和交流,而嫉妒却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自己的进步,发展下去既会害别人,还会毁了自己。

    其次,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自信意识。

    (1)要让孩子摆正自己与别人的位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别人又在另一方面胜过自己,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让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找到与他人的差距,扬长避短,开拓自己的潜能。

    (2)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有某方面的才干,争强好胜,却又自私狭隘。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其争强好胜的特点,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自强观念。与孩子一起进行自我分析,帮他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和赶超对方的方法。

    再则,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热情、合群的性格和集体主义观念。让孩子充分认识到集体和朋友间友情的美好和重要,使孩子乐于去帮助别人。

    第四,培养孩子宽容的品质。

    有嫉妒心理的孩子,往往有自身的性格弱点。如:与人交往时,喜欢做核心人物;当不能成为社交中心时,就会发脾气;同时,他们不会感谢人,易受外界影响等。对有性格弱点的孩子,父母要悉心引导。在孩子面前,要对获得成功的人多加赞美,并鼓励孩子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积极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战胜自己,使孩子的嫉妒心理得到正当的发泄。孩子学会了事事处处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信任他人,不仅会发现他人的许多优点,而且也会容忍他人的某些不当之处,求大同存小异。这样,孩子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和谐。让孩子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变得不再嫉妒。

    第五,教育孩子承认差异,奋进努力。

    现实中的人必然是有差异的,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一个人承认差异就是承认现实,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嫉妒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充实自己的生活。因为嫉妒往往会消磨孩子的时间,如果孩子学习、生活的节奏很紧张、生活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孩子就不会把注意力局限在嫉妒他人身上。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充实生活,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

    “虚荣”有碍心理健康

    萧蔷是个漂亮的小女生,圆圆的大眼睛,笑起来还有一对可爱的小酒窝,可讨人喜欢了。叔叔阿姨们看到萧蔷,都不禁想捏一捏她粉粉的脸蛋。慢慢地,萧蔷越来越喜欢听别人的赞美了。只要听到其他孩子受到表扬,萧蔷就老不高兴了!她觉得只有她一个人才配得到别人的表扬。

    在学校里,萧蔷总喜欢出风头,抢着发言,抢着做好事。只要老师笑眯眯地摸着她的小脑袋,夸张她真乖,美美就高兴了什么都忘记了!除此以外,萧蔷还喜欢穿漂亮的新衣服,衣服稍微旧一点,她就觉得穿出去不漂亮,很丢脸……

    像萧蔷这样的行为方式就是虚荣的一种表现。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点儿虚荣心,这是正常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渴望自己被人尊重,被人敬仰,都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更理想。恰到好处的虚荣心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如果虚荣心太重,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聪明、好强的小忆就深受其害——

    年仅8岁的小忆,虽然刚上小学二年级,可已经先后三次夺得学校的口语故事冠军。老师们常常夸她是个聪明的孩子,父母更是以她为荣。但最近小忆却一蹶不振,先是在学校的低年级作文比赛没有取得名次,后来又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跌出三甲之外。尽管爸爸妈妈安慰她“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小忆依然难以接受如此“残酷”的事实。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拒绝参加以后学校的各种比赛……

    老师问其原因,小忆的回答是,觉得很丢脸,很没面子,怕比赛再次失败让同学嘲笑,老师和家长失望。

    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在社会生活的群体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从而产生对个人的声誉、名望、威信的强烈需求。8岁的小忆也不例外,但因为她的自尊心过强,过于好胜、虚荣,导致其很难从失败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从而变得一蹶不振。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如果孩子沾染上“过于虚荣”的性格,对其有害无益。因为——

    虚荣心强的人,会因为一个羡慕的眼神神舒心悦;会因为一句大而无当的恭维眉开眼笑;还会因为一句言过其实的赞誉沾沾自喜,更会因为一个毫无实质意义的头衔引以为荣……

    虚荣心强的人以追求个人荣誉为奋斗目标,为了“出人头地”,可以置社会道德规则和规范于不顾,违背社会道德,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等。他并不能从与他人交往中获取愉悦和帮助,反而时常和他的邻居、同事、好友,甚至亲人发生冲突。这种人一旦得到荣誉,就会表现出骄傲自满的情绪,趾高气扬,独断独行,听不得周围同行或朋友的意见。这些人在得不到虚荣的甘霖滋润时,便会想方设法谋取自己的荣耀。不少罪犯,便是在虚荣心驱使下,走上了犯罪道路。更有一些人喜欢盲目攀比富人,最终使自己的生活陷入窘境。

    孩子虚荣心太强不但有碍心理健康,更可能妨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家长应怎样帮孩子克服“虚荣”的心理魔障?

    1、榜样示范。家长应加强自身修养,不卑不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2、教会孩子客观评价自己。虚荣心太重的孩子要么过于自尊,要么过于自卑,总是不能客观地正视自己。所以,您要教会孩子别欺骗自己,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陷,同时又要看到自己的优点。

    3、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名誉。虚荣的一种表现就是沽名钓誉,喜欢追求表面上的东西。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不能以华而不实的东西作为追求的目标。

    4、高要求。如果孩子做事总比别人做得快、做得好,就要交给他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使他感到自己能力不足,需要别人指导和帮助。进行受挫折训练,教孩子学会调节情绪,经受失败的考验是很必要的。

    另外,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家长都不能放纵孩子的消费欲,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逐步纠正孩子追求穿戴、羡慕虚荣的坏习惯。

    教孩子学会疏导心理压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的心理品质问题,它反映一个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以及对自我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孩子能经得住挫折的打击,并能沿着挫折的方向找到自己成功的目标。而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就无法承受,以致偏离正常的轨道。下面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林娜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人漂亮、聪明,在小学时年年是“班长”、“三好学生”,再加上父亲是所在学校的校长,母亲是教导主任,所以,她比一般的“三好生”更多了一份优越感。同学们羡慕、老师们关心、父母视若掌上明珠般的百般溺爱,使琳娜从小就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个性。

    进入重点中学后,林娜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往日的光环也不再围绕在她的头上。在中学里,她先后经历了几次挫折,先是班长没选上,紧接着“三好生”也挨不了边……这些变化让从小倍受呵护与赞美的林娜有些承受不住了!

    慢慢地,林娜再也无法集中精力专心上课了,她变得萎靡不振。她的父母在百般无奈之下,只好让她休学在家。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都会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良好、安宁的生活环境,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不管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总是给孩子最好的,宁可委屈了自己,也决不委屈孩子。林娜的爸爸妈妈也是如此,他们不仅在生活上把林娜照顾的无微不至的,在学校里也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地位助长女儿高人一等的思想。一帆风顺的小学生活使林娜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脆弱不堪,以至于经不起一点点的打击。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要想孩子坚强地走好成长的每一步,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明智的家长应该从小关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孩子平和的心态,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建立自信、乐观的品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正确的做法是:

    1.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从现实出发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现实,全方位的经受各种情感体验,无论是快乐、自信、希望还是痛苦、失望、拒绝,都是孩子真实地去体验,开放地去经历。像林娜,如果她父母从小就注意从现实出发,让她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多经受几次失望、痛苦,孩子在新环境中遇到困难时,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改进方法,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也不至于她会走极端。

    2.让孩子走出房门,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得到放松

    整天憋在屋里的孩子,心里也不会洒满阳光。专家表示,当孩子压力大时,改变环境可以帮孩子转换心态。比如在节假日里,举家博览祖国名山大川,到郊区去游玩,把各种压力抛在一边,给心情放个假。这样既可以开拓孩子眼界,学到书本外的知识,也可以借机亲近大自然,让父母和孩子负重的心回归,都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把压力都统统释放。

    3.让孩子事先做好承受压力的准备

    如果在事前有思想准备,当压力到来时,就会得到缓冲。承受压力的思想准备越强,承受压力的能力就越大,相对来说,压力本身就等于减小了。压力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压力或坎坷,只不过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呢?有了这种心态,有了面对压力的气魄,那压力自然就小了。

    4.父母要经常关心鼓励孩子

    父母每天要抽出一些时间,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谈学习、生活,鼓励孩子不加掩饰地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遭受的挫折;同时,父母也应该谈谈自己平时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作者时是如何对待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千万不能大声呵斥或粗暴责问,而应施以更多的关爱,如给孩子安慰,使她紧张的情绪得以松弛;或与孩子坐在一起,若无其事地跟她谈心,让孩子主动诉说自己的不幸与委屈,只要父母能认真地听其倾诉,父母充满爱的信任和鼓励,就一定会鼓起孩子的勇气,激发他的自尊和自信,使其尽快摆脱不愉快的情绪,高兴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5.及时地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有时孩子会面对一些他自己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如成绩不良,被他人威胁、侮辱、打骂,家庭的不幸等等。这时就特别需要父母进行积极的排解和疏导。常用的方法是:跟孩子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给孩子做出某些承诺,消除顾虑。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坚强、自信,化解心理压力。善意地关心孩子的事——不论与心理压力的成因有无直接关系,都会使孩子获得信任感。从事一些文体方面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6.听音乐减压

    当孩子有压力时,找一些舒缓的优美音乐和孩子一起听。科学证明,音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听音乐已经被心理学家们确定为心理疗养的一种方法。好的音乐可以让人置身其中,随着音调起伏,感受到曲中的真味,忘记自己的存在,在美妙中开始另一种想象的旅行,这和外出旅游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起听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别样的亲情。

    7.有目的地进行“心理操练”

    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一促进其健康。为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比如,可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开展“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使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时,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可出点难题,在他们失败,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教育孩子“得之不善,失之不忧”,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引导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

    9岁的刘小飞是个活泼的小男孩,在某小学读三年级,学习各方面都非常的认真,唯一不好的就是小小年纪的他脾气非常不好。

    有一次,因为父母不同意他在星期天到游乐园游玩,他感到非常愤怒,就冲向自己的房间,握紧拳头往墙上猛击,一面哭一面打,双拳血肉模糊都没有感觉到。他爸爸气得揍了他一顿。他妈妈要给他上药,他也反抗,之后倒在床上大哭。弄得他的父母亲一点办法都没有。为此,他的父母不得不求助于教育专家。

    教育专家分析:孩子心理的紧张状态和平衡失调往往是与其情绪状态,特别是与消极的情绪状态联系在一起。在遇到不如意或者突发事件的时候,孩子一般都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如果消极情绪表现过分强烈,或者持续时间过疑,或并受到压抑,都会损害孩子人格的成长,引起身心机能的失调。这是值得家长们重视的!要想帮助孩子快乐成长,关键是帮助孩子,让他们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

    对情绪的驾驭主要体现在孩子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法驾驭情绪的孩子经常成为情绪的俘虏,被情绪所左右,无法自拔。这种孩子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暴跳如雷或者抑郁寡欢。而情绪驾驭能力较强的孩子,不仅能控制某种情绪的产生,而且还能对消极的情绪进行自我疏导,以保持平衡的心态面对生活。

    让孩子学习驾驭情绪,家长要从下面几点着手:

    1.允许孩子自由发泄情绪

    有时候,孩子喜欢通过激烈的活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者是通过语言,或者是通过肢体。不管是哪种形式,对待这时的孩子,父母可以引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并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要想让孩子快乐成长,关键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调整情绪。对情绪的认知和表现,会影响到孩子的做事方法。面对孩子的种种不良情绪,家长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助孩子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给孩子一个发泄和倾诉的空间,也就把握了调适情绪的杠杆。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他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别人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人们肉体上受到的伤害没什么两样。”

    家长应该像那位父亲一样,把发脾气的危害性告诉孩子,让孩子一步一步地改正这种不良情绪。

    2.纠正孩子错误的表达方式

    虽然家长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发泄心中的不快,但是,有时候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难免会有些不当,从而做出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利的过激行为。

    美国钞票公司的总经理伍德赫尔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个小公司的职员,他得不到重视,得不到提升,总是觉得这不对,那不好,愤怒、不满总是缠绕着他。

    他说:“有一个时期,我这种感觉非常厉害,并渐渐扩大,以至我觉得不得不离去。但是在我写辞职信之前,我去拿了一支笔和一瓶红墨水——因为黑墨水不足以发泄我的愤怒——坐下来把我对公司中每个级职员和经理的评判,都写出来。”

    写完以后,伍德赫尔一下子就冷静下来,决定继续留下来工作。后来,面对愤怒和不满的时候,伍德赫尔总是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伍德赫尔说:“以后,当我忍不住的时候,我便坐下来把我所要说而不敢直说的话都了来。这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写完了之后,便觉得一身轻松。我这些东西收藏起来,不给人看。一年之后,别人都感觉到我有一种自制的能力。我劝告那些管理别人的人,无论年轻年老的,都学着写这种红墨水纸条,以约束自己的情绪”。

    孩子因发脾气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结果既伤着了自己,又伤着对方。有些孩子喜欢顶撞父母、长辈和老师,有些孩子则习惯于通过摔东西等方式来表达激烈的情绪。

    遇到这些情况,家长当然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该加以严厉劝告,让孩子明白,情绪的发泄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

    父母要告诉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讲道理,不要动不动就闹情绪,发脾气。如果实在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用一些不会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方法来解决。

    3.孩子愤怒时家长引导方法

    当孩子愤怒时,家长应坚持要求孩子用语言而不是用动作来表达愤怒。当孩子生气时,鼓励他大声讲出来,并尽可能说出原因。接着,帮助导孩子把他们过剩的精力用到户外活动上,让他们到户外去大叫大嚷。只要父母因势利导,孩子的情绪就会渐渐平静下来的。

    在艾森豪威尔10岁的时候,他的父母让他的两个哥哥在圣诞节前去远行,但坚决不同意他去。

    艾森豪威尔对此非常愤怒,他冲到屋外,捏紧拳头在苹果树上猛击,他一面哭一面打,直到双手血肉模糊。

    最后,艾森豪威尔被父亲拖回了家中,但是,倔强的艾森豪威尔又倒在床上大哭了1个小时。后来,母亲进来给他涂上止痛药,扎上绷带。等艾森豪威尔平静后,母亲对他说:“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要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母亲告诫艾森豪威尔,发怒是自我毁伤,是毫无用处的。

    艾森豪威尔对此深有感触,在他76岁的时候,他这样写道:“我经常会回想起那次谈话,把它看做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

    一般来说,孩子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他们时不时地发些“小脾气”是常见的事情,有时候不见得是什么异常的现象,家长不需要特别地控制孩子。

    如果家长采取视而不见的冷处理的办法,孩子的不良情绪可能会很快就烟消云散,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孩子的不良情绪不是太过分,对别人不造成伤害,不妨让孩子自由发泄,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好玩之处,最后,孩子的脾气会越来越小,甚至会很少发脾气。

    4.帮助孩子认清发脾气的坏处

    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容易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也是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行为。不尊重别人,那就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另外,发脾气不但于事无益,而且还会越闹越僵,一发不可收拾。

    当孩子发脾气时,不妨让他想想如果别人对他发脾气,他的心里会有何感觉。其次,想想发脾气的后果,从而学会“三思而后行”,脾气就会平息下来。

    5.帮助孩子发展负面情绪的管理技巧

    在美国有些中小学,在课程中加入冥想的练习,让孩子坐下,闭上眼睛,意念集中静坐20分钟。而最近的实验发现,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地提升学习效率。像这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就会有所帮助。

    另外,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疏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6、家长自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力求做个耐心的典范。这就意味着当碰上塞车或是排在蛇形的长队中等待的时候,不要发怒、不要抱怨。当你觉得自己不耐烦的时候,就将此当成一个机会展示给孩子看,你是怎么反应的,相信孩子能从中会受到感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