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出差的当晚,给高中时的同学杨乐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个女的,想必是杨乐的太太。
“请问,杨乐在家吗?”
“您是哪一位?”回话又柔又甜。
“我是杨乐老家来的同学。”
停了片刻,电话那头有了回音:“喂,你是哪位?我喝多了,听不出来,请自报家门吧。若是参加婚礼,首先表明我安排不了。”听口气杨乐还真忙。
“我不是请你参加婚礼,我的儿子才小学毕业。我是从老家县城来的田丰,就是上高中时跟你一起去公社食堂偷包子吃的那个。”
“听出来了,听出来了。你住哪儿了,我今天中午喝多了,不能去看你了。这样吧,明天你到西三环富豪饭店门口等我,中午十一点。我请你吃饭。”
想不到杨乐还没忘老同学之间的情谊,人家这么忙还请我吃饭。他的电话我是从高中时的班主任、现在县教委的翁主任那里讨来的。翁主任说:“你们这几届学生,就人家杨乐有出息。出了专著,成了名人。在北京安了家,媳妇是四川人,漂亮得像电影演员。”
第二天我如约而至,在门口寻找着杨乐。身后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转回身,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站在我面前对我笑。
“田丰。”“杨乐。”我们俩拥抱在了一起。
进了饭店,上到三楼,杨乐向我介绍说:“今天有位朋友的哥们儿结婚,咱们一起凑凑热闹。”
进了餐厅,我们找了一个靠边的桌子坐下。这时已陆陆续续来了许多人,老的少的好不热闹。没一会儿,婚礼就开始了,先是新郎新娘家人祝福,后是主婚人宣读结婚证书。随后新郎新娘互赠礼物,相互鞠躬,介绍恋爱经过,然后唱歌、吃花生、吃苹果等,节目一个接一个。我和杨乐聊家乡聊同学各自的经历。杨乐真是海量,我们这桌子坐的人看来都不太熟悉,大家只是泛泛地让酒,我和杨乐喝得最自觉。当新郎新娘轮到向我们这桌敬酒时,杨乐说了句:“祝新郎新娘新婚幸福。”酒桌上喝的是北京正流行的红星御酒,吸的是三五和中华。酒席还没结束,杨乐拉我去卫生间。从卫生间出来,杨乐走路有点儿头重脚轻。他扶着墙说:“这么乱,咱们走吧,上你住的那儿再聊。”我打车和杨乐回了我住的招待所,给他泡了杯浓茶。他摸出名片给我一张,我一念:“刘福成。”他说这张不是。又给我掏出来一张,名片上印的是:中国民俗研究会理事杨乐。我佩服得不行,张口跟他要他出的专著,他说一定送我一本。我问书的内容,他说书名就叫《中国婚礼面面观》。
后来,他自己躺着笑出了声:“实话告诉你,今天的婚礼,我谁也不认识。在天南海北跑推销时,有一次我想下馆子吃点好吃的,没想到那儿正在举行婚礼,我被人稀里糊涂安排进酒席,解了一次大馋。再后来每到一地,凡有结婚的,我就泰然参加,竟无一次露马脚。有一次在浙江的一个小镇,我大胆参加了一次在家里举办的婚礼。”说到这儿杨乐停了停,喝了半杯水,继续说,“婚礼上男女双方有一大半互不认识,谁一个个去验明正身?现在改革开放,人员流动大,各地风俗大不一样。有钱有身份的人就爱要个面子,我们也算是见多识广。有人为了婚礼的热闹,请我们到场可以出点子,掀高潮。比如问新娘老家是哪儿,可以把那个地方的‘节目’介绍出来。特别是过大节的时候,结婚的多,我们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