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人生十大观-修行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庸》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诚然,当人人以身示道,个个大德不德,试问还需要修道正德吗?

    恐怕提出“道德”这个概念也是多余的。可是,人类离道已远,正如老子哀叹的那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孔子对此也深有同感:“道其不行矣夫。”于是乎才倡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修身立命的一个基本方针。儒家以《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世界大同的三纲领;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那么老子又以什么作为天地人合一的宗旨呢?

    一、得一

    何为一?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天地万物生成之总原理,“一”是道所生,所以“一”可以代表道。故宋代林希逸注曰:“一者,道也。”万殊不论大小,凡不得此“一”,即不存在,因为“一”即是道,它在天地万物未有之前就已存在,由它生出天地万物之后,便在它的准则下周行不殆。

    《道德经》得一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自古以来,凡是得“一”者,其情形如此。天得此“一”之道,则高远而清明,日月星辰、风霜雨雪、春夏秋冬皆由其生发,周而复始依其规律而井然有序。地得此“一”之道,则宁静而不摇撼,地载于下,河山归位,发挥自然。神得此“一”之道,则充实无间,变化无穷,微妙不可见,不怒而威,不感而应。空谷若得此“一”之道,则充满生机而生万物。身为万物之长的王侯若得此“一”之道,必能正心处己,诚意处物,仁民爱物,使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反之,若上天不得此“一”,必不能清明,分裂而不能圆覆于上,致使有星移宿易、星辰不顺、五行错乱、四序失和等现象。若大地不得此“一”,必然有山移地动,河竭旱涝,万物不能生长而无法宁静之象。若神不得此“一”,必然有不灵验之果,感之不应之象。若谷不得此“一”,便枯竭而不能盈。若王侯不得此“一”,则无以为尊贵,再无法为天下人之楷模,亦愧为“天子”之称。

    可见,一切都不能离开“一”,“一”在其中运行,才可自然而然。故《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沩山大师一日筛米之时,不小心掉出了一粒米,他从地上拾起这粒米对众弟子说:“你们不要小看这粒米,百千粒米尽从此粒生。”六祖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乃数之元,理之始,一数立无数不立,一理真,无理不真,万物均赖此“一”而成,故得一即无所不得,知一即无所不知,了一即了万。这个“一”是道之妙用,佛日: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合归一本。

    既然万物出于道,皆为道之妙用所生,那么最终也要回归于道。就像我们白天出门工作,晚上下班也要回家一样,所以“回家”乃修行之要旨,也是世人来此世间最重要的一件事。

    有一个武林中人发现一个千年古洞,据说这个古洞中有一处巨大的宝藏。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在武林中传开了,整个武林为了这处宝藏而开始了腥风血雨,仅仅三天时间,这个洞的洞口、洞中已经尸体横陈,有许多人丧命。最后只有一个人杀出重围,战胜了所有敌手,独自一人进入了这个千年古洞,洞中血折迂回,他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洞的最深处,只见宝物堆砌如山,将里面映射得金碧辉煌。他冲进里面,躺在宝山上大声呼喊:“从今以后,这些就都是属于我一个人的了。”他就这样带着满意的笑容,满身覆盖着宝物睡着了。当他醒来后,他开始装着第一批宝物出洞,可是却怎么也找不到来时的路,就这样找了七天七夜,最终因为精疲力竭又没有水和食物,而倒在了山洞里。

    世间人为了追逐“宝藏”而展开争斗,为了得到“宝藏”而失去了生命。最后自认为得到一切,却迷失来时路,最终葬身于这些“宝藏”当中。世人每天为了追逐名、利、恩、爱这些“宝藏”而疲于奔命,不也是不仅没有得到,反而迷失了回家的路吗?

    “得一”只是强说,“家”仍在原处,道本无动摇,本来就没有失去,何谈“得”呢?说“得”是因我们走得太远,迷失得太久,已经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回去,只好在“识途者”的指点之下,最终找到正确的路径。

    萤火虫非常羡慕路灯,因为它的光芒在路灯下是微不足道的。于是它便去赞美路灯:“路灯伯伯,您的光好亮啊!我好羡慕您啊!”路灯说:“我有什么可羡慕的,我的光都是发电厂提供的,只要月亮一出来,我的这点光就黯然失色了。”萤火虫又去赞美月亮:“月亮娘娘,您的光好亮啊!我好羡慕您啊!”月亮说:“我有什么好羡慕的,我的光都是太阳给的,太阳一出来,我就不见了。我倒是很羡慕你,因为你发出的光芒虽小,但它却是你自己的啊!”

    我们自身当中就有一颗宝珠,不但可以自照,还可以照人。

    有诗为证:“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二、复一

    既“得一”就要努力修持,使之不堕,故称“复一”,即恢复其本性光明之意。人皆有一宝珠受尘垢遮挡,失去本来光明,复一之宗旨即“返本还源”。

    老子日:“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天下万物拥有同一个本源——道,道乃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既知道生万物,人又是万物之一,当知道自己的“母亲”就是大道之时,就应该明白做人的立场与天赋,效法天地之无私,牢守大道母亲,依道而行德,不违天理人事,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

    老子云:“使我絮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如果我找到了道,并认定了道的宝贵,便要时时处处行于光明大道之上,远离那崎岖与诱惑,以免走人邪径。

    鲁君听说颜阖是一个有道的高人,便派了使者去聘请他。

    颜阖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面,穿着粗麻制的大衣,亲自在喂牛。使者来到颜阖家门口,问说:“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说:

    “是啊,这是我颜阖的家啊!”使者就把鲁君托他带的金帛礼物奉上。颜阖说:“先生恐怕弄错了吧!请你回去重新打听一下好吗?不然送错了人,你回去还是要挨骂呀!”使者见颜阖这副穷酸相,心中已经半信半疑。于是只好带着礼物回去了。

    使者回去以后,不久又赶了回来。但是使者到了颜阖家,颜阖却早已走了。大智慧者不以外物自累。金帛礼物在颜阎看来,正是利缰名锁,所以便逃之天天了。

    光明坦荡的大道非常可贵,然而在这个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变化万千的世间,世人性迷情执,颠倒倒置,舍弃平坦大道不走,要走那蹊径,以致愈走愈远,离道十万八千里。

    因世人迷之深浅以及其根性利钝都有所差别,而对听闻真理也产生了不同之态度。所以老子在第四十章闻道章中提出:“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上等根性之人知道了道的宝贵与真实,便努力不懈地去实行。中等根性之人听到了道,却由于其知见不足,认识不清,所以将信将疑。下等根性之人听到了道,却由于其知见浅薄,便以为荒唐胡言,自己大笑起来。孔子就是一个为道忘躯之人,他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其大智慧以及好道之心。

    老子在《道德经》中为爱道、好道、勤能以行之士,提供了许多修行以复初的要旨。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有些狡诈之徒、狂妄之辈在学习世间的知识后,便自以为博学多闻而沾沾自喜。修道进德之君子应该在道德学问上以谦自处,日积月累,日益渊博,重要的是在修持功夫上发挥损的功效,克己复礼,损去私欲、妄想、脾气、毛病,这些一天天减少,最后达到清静,没有了刻意造作,“为”的意念自然消除,进入“无为”之境界。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收敛锋芒而不损其德,消除纷扰而不劳其神,隐藏光芒而不污其体,混同尘俗而不染其尘。

    老子云:“致虚极也,守静笃也。”用道之本心努力去降伏妄念,除却欲念的干扰,达乎去外诱之私,一尘不染,万缘放下,以回复内心安宁之境界,这便是“致虚”、“守静”。“归根日静,静,是谓复命。”回复本来面目,其方法就是将心虚空到极点,使外欲不内侵。

    颜回说:“我有进步了。”孔子说:“什么进步?”颜回说:

    “我忘去了礼乐了。”孔子说:“很好,但是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去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我忘掉仁义了。”孔子说:

    “很好,但是还不够。”又过了些日子,颜回去见孑L子说:“老师,我达到‘坐忘’了。”孔子吃惊道:“什么叫‘坐忘,呢?”颜回答道:“不用耳目的聪明,忘却形体、忘却心智,使心中空明,万象生灭任它来去,这叫‘坐忘’。”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指的是大道最初之本真,世间在“文明”带来的粉饰之下,华而不实、物欲横流,而道还是其最纯真朴素的模样,故日“返璞归真”。在修持过程中,如私欲萌生,便用道的真朴去化解它。人心易动而难静,易迁而难守,心受外物牵引所动,便要靠觉性来降伏,使之熄灭。

    然而,世人不知修行要旨。一者“守其心”,著相修行,事事看不破,放不下,妄想永远拥有,不得解脱,难证真道。二者“虚其心”,身心俱灭,万念俱灰,空心静坐,如同草木,失去生机,此者不明道用,难以证得实相道体。三者“制其心”,故意克制,刻意除妄求静,本身就是妄念,终日理欲交战,胜败无常,难以回归清静大道。四者“化其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去病如抽丝,无为疏导而不刻意堵塞,以道心来化解妄心,久而久之使其化灭,恢复天性。五者“顺其心”,一旦恢复天性,持久不变,止于至善,方可合乎大道,顺其自然。

    老子日:“见小日明,守柔日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在起心动念之时、于隐微不易觉察之处就有所觉悟,才称得上真正的明德者,能够让当下的心念止于至善,才是真正的强者。犹如猫捕鼠,乃伺机而动,一旦觉察,即刻擒住。世人应运用自性本身之慧光,使自己回复本性之光明,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灾害。

    三、用一

    “用一”者,一之用也,此乃老子与儒家人世之相同处,主张修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发挥道之外王之功。以道化天下,最终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道德经》五十四章云:“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道来修身,其德行必定会充实;以道来齐家,其德行必定有余;将道推广到一乡,其德行必定会日渐长足;将道推广到一国,其德行必定会丰盈;将道推广到天下,其德行必定能博大,遍布寰宇。

    圣人正是怀有一种大化天下之态,无丝毫私心,观世人之身犹如自己之身,观天下之苦犹如一己之苦。因此呼吁进德修业者立身行道,使德行充盈,世间人人皆得此理,则能个个以身作则,由点及面,最终大同世界联结而成。可见,道之感染力是无边无穷的。

    “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将重视自己身体享受、苦乐、死病之意念转变为替天下众生牺牲、奉献,不贵己身而贵天下苍生之性命者,才可以将教化天下苍生之大任托付与他。如爱自己之性命那样去爱天下众生之性命,这样才可以将拯救天下苍生之性命大事交付于他。

    新加坡的许哲老人,今年已经109岁了。她,身材瘦小,行动敏捷;银丝如雪,耳聪目明;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心怀大爱,一生助人。她上身穿一件白汗衫,下穿一条刚刚没膝的黑色短裤,赤双脚。老人生活非常俭朴,每天早晨喝一杯牛奶;中午吃个苹果或红薯,外加一点生青菜,她说青菜炒熟破坏营养还浪费时间;晚上喝一杯酸奶。她穿的衣服全是在垃圾桶里捡来清洗修改的。她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很少很少,她说不需要。她一生从没生过病,因为她一生从未讨厌过任何人,从未讨厌过一件事,终生没有发过脾气,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遇事而安,遇事而乐。老人一生的成就:从筹集资金到照顾护理,她创建了十几所老人院。老人瘫痪在床她给擦屎擦尿,老人生病她送医送药,从早忙到晚。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许哲50岁又学了护士。当社会上有人给她捐助的时候,她又将财物全部捐助老人院或救助更穷的人。她不但在本国为老人、为穷人服务,有时钱多还给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等国的老人寄钱、寄物。当别人劝她:

    “你年纪也大啦!该歇歇啦!”她连声说:“我不老,我还年轻,我要做的事还很多,我不能休息。”许哲的一生是为老人、为病人服务的一生,101岁时还要创业,她一生只见人善,不见人过,忘记自己的身体,没有欲望,从不贪利,处处为别人着想。

    身是“我患”之本,因有饥、寒、生、老、病、死等众苦接踵而至,扰得心难以清静,如果能去“我”之见、相,达乎忘身、忘心、忘己、忘物,此忧患就解除,进而不为自己求安乐,利用此身利益苍生,实是此身之大用。

    颜回问孔子说:“从前我听老师说,办理丧事,心中要真正悲哀才算合礼。但是孟孙氏办理丧事只是表面哭了一哭,心中一点儿也不悲哀。他在鲁国却以善处丧事而闻名,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孔子说:“孟孙氏可以说是明白大道的人了。他的做法,比起世俗处丧礼的人确实要高明。世人都以自己的私情好恶损害自然的真朴。像死亡,虽是形体上骇人的巨变,但孟孙氏心中很清醒,那只是人的精神搬了一个新的住宅一般。所以他办丧事,人哭亦哭,随顺世俗而已,不以此累及真我。能这样顺应变化便达到了清虚纯一的境界。”从自然变化的观点,把死亡看做巨大的悲哀,这是错误的!孟孙氏破除执迷,把人的形体当做一种“偶然的变化成形,偶然的变化消失”,所以他不会悲哀。世俗之人却执迷不悟,为它哭泣,为它喜悦,自以为明理,实则是在大梦中而已。

    佛日:“自觉觉他。”孔子日:“己立立人。”老子日:“人之不善,何弃之有。”《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云:“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在圣人眼中没有无用之人、事、物,任何人、事、物都可因时间、空间之转变而发挥其功用,圣人没有抛弃任何一个众生,常怀慈悯之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其返璞归真。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欲欲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圣人胸怀博大,心如日月,无所不临,德如天地,无所不被。对于良善、信实之人与不善、不信之人皆同等施爱,无有分别。圣人天心与大道相合,顺应自然,教化苍生,苍生也对圣人之教化言听计从,最终一道同风,德化天下,人人恢复到赤子之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