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好的孩子:和年轻妈妈们的聊天报告-大学老师停了小学儿子的课(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物背景

    “婉如清扬”,研究生文化,大学汉语言文学讲师,9岁的儿子读小学三年级。丈夫是另一个大学音乐系的老师。

    自述问题

    大学里面任教,工作压力会小很多,陪伴儿子的时间就会多些。重点转移到儿子身上后,儿子一点也不争气,还惹了不少麻烦,实在没有面子。

    儿子二年级换了班主任,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后,我就觉得班主任对孩子印象不好了,从那开始我也就不愿意面对儿子的老师了。

    儿子没有评上“三好生”,本来无所谓,只是语文老师的一番话语提醒刺激了我,“不是孩子不好,仅仅是因为那次剪眉毛事件,我不是班主任,也不好说什么。”

    妈妈做老师的弊端

    “婉如清扬”是一位大学老师,研究生文化,儿子读小学三年级。她看了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那期有关我做全职爸爸的专题访谈,知道了我的故事,看了我的书,然后主动联系了我。2011年3月11日,她给我留言:你好!我是一个9岁男孩的妈妈,我的儿子也在学琴,看了你的文章,很有感触,禁不住也开始梦想……希望能有机会和你交流。

    那段时间,我的确很忙,同意她为好友后,就没有和她多说话。过了好些日子后的一个上午,她再次致意,问我在不在?我们可以聊10分钟吗?我说:“可以。”于是,我们就聊开了。一聊就聊了好几个“10分钟”,一聊就一直聊了下来,聊到了现在,聊到最后她要让她的儿子喊我“舅舅”,这些都是双方始料未及的。

    她说,看了书后,很多地方心有戚戚焉,觉得不只是适合琴童的家长读,而是适合所有的家长去读。

    她以前做过中学语文老师,后来考取了中学教学论的研究生,现在在一个独立学院做老师,教《古代汉语》。大学里面任教,工作压力会小很多,陪伴儿子的时间就会多些。让“婉如清扬”有点窝火的是,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可儿子一点也不争气,还惹了不少麻烦。

    我十分理解“婉如清扬”的心情。

    一个为人师、为人母的人,最不能接受的往往就是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在学校,总能激情飞扬,高谈阔论,赢得无限敬仰;回到家,办法想尽,想尽办法,横竖搞不定那个“小祖宗”,孩子的学习总是令人担心、揪心。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是每年的寒暑假很多毕业了的学生登门拜访,最窝心的事情就是老是被人问起自己家孩子学习、生活的情况。

    为何出现如此难堪的局面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最基本的认识:

    职业为老师的妈妈,为师的时候,展示的是一面或几面,很多时候展示的正是自己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向上向善的学生们自然崇拜有加。为母的时候,是24小时全天候的妈妈,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面,在全面的“面”前,妈妈的综合得分很难高上去。孩子在学校见到的是老师,到家里见到的还是老师:妈妈老师。孩子长期处于被管教的单一环境中,很难获得快乐。妈妈做老师,孩子会获得很多学习的便利,这种便利经常让孩子失去了应有的求索和磨砺。

    “婉如清扬”的个性签名引起了我的注意:新年新气象,更新心情,不和儿子生气了。

    短短的一行文字,让我读到了这样的一些感觉:“婉如清扬”应该性格比较外向开朗,在乎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儿子可能比较调皮,经常惹得妈妈既爱又恨且气。我粘贴了她的个性签名,按了“发送”键,大学老师的她立刻收到并明白了我的意思。

    她说得十分坦诚,“我的脾气很不好,就是暴躁,儿子又很调皮,所以我经常跟他生气、发脾气,但是之后又后悔。”

    随后,“婉如清扬”开始告诉我一件具体的事情,也就是因为这件具体的事情,她才一定要联系上我的。她说,儿子已经好几天不去上学了,正为这个事发愁呢?我说,为什么不上学啊?你可是教育学的研究生啊。她回答,我发现他在学校根本不听课,效率太低了,在学校似乎不是那种很受关注的小孩。

    我隐约感觉问题的确不一般,10分钟的谈话约定是一定要被无限突破的。

    学校教育不可替代

    是学校不许上,还是孩子不想上,抑或是家长不让上?我的脑子飞快地运转,直觉告诉我,后者的可能性居多。我不敢相信这可能就是事实。

    曾有媒体约我,和另一个成功家长一起做档节目。这个家长对中国教育现状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没让儿子正常上小学和中学,2010年夏天,他的儿子以比较不错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编导希望我们同台,我想,电视台已经充分预见到,我们两个有着迥然不同行为选择的爸爸,对应的思想基础一定也是格格不入的。为了孩子的成长,一个是爸爸自己回家,一个是爸爸让孩子回家。想来都有点感到好笑。

    我当即和编导表明了我的观点,我不赞同这位家长的做法。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的确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很多问题,需要改革,但不可革命,不可取代,家长要做学校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的工作。我做全职爸爸,完全是因为我要给到我女儿成长以最全面而丰富的营养,在钱的教育、爱的教育、性的教育以及耐挫能力的养成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

    我愿意和这位嘉宾同台做节目,我预见到这档节目在社会上最为积极的影响。可惜这次节目最后没有录成。

    我绝对没有想到,我的读者中也有人正在铤而走险。

    我试着问“婉如清扬”:“你认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还是学习成绩?为何要被关注呢?如果不被关注,但他内心依然快乐,你是否接受?”她明确回答:“要健康快乐。”同时又说:“成绩不好,孩子在学校就没面子,老师不待见,孩子本身就会有压力。”

    “婉如清扬”矛盾复杂的心情显而易见。她要孩子快乐,也要孩子的成绩。她说孩子会没有面子,其实她更多在乎的是自己的面子。只要孩子被关注,她也许是愿意牺牲孩子的一点快乐的。

    我对她说:“压力都是人为的,如果孩子在学校有压力,是老师或同学给的,那家长,尤其是懂教育的家长,就要帮助孩子排除这个压力,家长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帮助孩子获得快乐。压力大多是家长给的,家长不想给孩子压力,孩子就一定不会有压力。”

    我的分析赢得了“婉如清扬”应有的关注,她问我,她该怎么办呢?我说,快乐是最重要的啊,这是你认同的啊!你要做的,就是把你认为对的,落实到行动上,要做“行动分子”、“做到分子”,不能仅仅做“知道分子”。哈哈,说得比较严肃认真,不要生气啊。她说:“我没有生气,真的没有。”

    “其实啊,为了孩子的成长成功,中国的家长都是愿意受气、受委屈甚至受侮辱的。”我说,只要孩子真正有出息,中国家长是特别乐意牺牲自己的,问题是仅仅乐意牺牲还是远远不够的。

    十年前,我和女儿刚到上海的时候,经常说的一番话就是,愿意吃苦是一回事,会吃苦是另一回事,能考到上海来读小学的孩子,没有一个不是当地最优秀的孩子,但若干年后一定会有太多的家庭白吃了辛苦啊。女儿当初一定是似懂非懂,现如今已是不能不懂了,因为鲜血淋漓的很多惨痛实例,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接着,“婉如清扬”告诉我:“儿子现在没去上学,我们在家学点习,看点书,弹点琴。”这还得了,简直是乱弹琴!我心头涌起一种气愤,我明确回答:孩子不能不上学,孩子在家很难快乐,很难可持续快乐。到学校,不仅仅是学习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练就合作、相处、欣赏的能力,我是记者、编辑出身,我女儿的语文还是让她到学校去学的啊。老师,能明白吗?

    对方说“嗯”。但要让她完全采纳、改变、执行,我想,还需要有进一步的陪伴和巩固。

    不能生班主任的气

    家长让孩子不再去学校上课,这不是小事情,事情的背后必然有其他的事情,“婉如清扬”后来的叙述证明了我的猜测。

    她告诉我:“我其实有一点生儿子班主任的气,他的数学老师。儿子上完数学课,回来做练习,竟然一道都不对!我跟老师说了这个情况,就是请老师注意他一点,我说他上课可能很不认真听。谁知道,第二天儿子在课堂上做题,竟然又是一道都不对,就在课本上做的,错了老师也没有改。”

    就因为这个停了孩子的课?我感到很意外。同时,猜想“婉如清扬”和老师接触的态度可能没有把握好分寸。

    我问:“你注意和老师说话的语气了吗?你是恳切地请求老师多多关照你孩子的吗?你有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满?老师有没有收到你的意图?”她没有直接回应我的一连串问话,而是打过来一行字:我也知道一个老师管40多个孩子很辛苦,但是……

    这个地方的省略号,直接引用了“婉如清扬”聊天时的原文。我感到,“但是”后面,她的不满或气愤的情绪当时没有省略得掉,也可能已经被老师第一时间收到。她也无法确认自己是不是隐藏住了自己的不满。

    一番交谈之后,“婉如清扬”的内心应该安定了不少,也一定启动了自省自悟的程序。她开始问我:“我在想,是不是要给老师送点礼?”想给老师送礼,于我看,这是一个态度、一种进步。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提问,我要继续理理她的想法:孩子是你的,不是老师的,你现在要借老师的力,也就是说,是要请求别人帮忙办事的,怎么可以给别人脸色呢?你要改变自己内心的一些积累,你的孩子不能全靠你教育,你不能太相信老师,不能太依靠老师,但也不能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婉如清扬”一直积极回应着我,她十分诚恳的态度,其实是在鼓励我继续说些更为直接的话语。

    和家长们接触多了,我慢慢地明白了家长为何愿意网上问我问题了。固然有他们信任我、我乐意回答的因素在,但跟以下因素也不无关系:网上聊天,是虚拟的真实,谁都不是谁,说重说实了,都不会给真实的生活添加太多的麻烦;网络聊天咨询请教,除了宽带网线费用外,不需要任何成本。

    网络聊天,短短数语来往,我一般就能捕捉到对方的素质和意图。当确认对方是真心请教时,我的每次指导都是既真又实的。“婉如清扬”是大学老师,自然容易理解我的一片用心,我给她指导意见,就没有了一般情况下的躲躲闪闪。

    我说,老师关心照顾你孩子的积极性,是需要你家长自己去鼓励调动的。孩子不会做题目,你让孩子回家,是下下策!我曾是学生,也做过老师,我的孩子正在读书,我对中国的老师有着太多的自己的理解。不在少数的老师,就是教书的工人,他们比较在乎个人的得失,在乎家长的吃请和礼品,让这些老师一视同仁地对待班级里的所有孩子,那是绝无可能的。作为家长,要争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所谓公平或优待,就必须付出该付出的一切。不管怎么样,和这样的老师置气,并让老师感觉到了,是相当危险的。

    “婉如清扬”没有生气。她说:“你说得太对了,自从儿子二年级换了班主任,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后,我就觉得儿子的班主任对孩子印象不好了,打那往后,我就也不愿意去面对他的老师了。”

    还有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啊?至此,我才明白了整个事件的链条:停课,是因为感觉不待见——感觉不待见,是因为老师不关心儿子的作业——不关心作业,是因为老师受了家长的气——老师受气,是因为家长生气——家长生气,是因为上一个学年的一个事件。

    谁家孩子剪眉毛

    通常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或做生意的人,都比较在乎老师,见到老师总是客客气气的,老师也理所当然地比较礼遇他们的孩子。

    最不买老师账的,往往是那些比老师还有文化的家长,对老师的工作、生活知根知底,骨子里面不太把老师当回事情,相应的情绪就会自然而然流露。总有老师是比较清高的,你看不起我,我还更看不起你呢,他们最讨厌的可能正是这些半瓶子醋晃荡着的半懂不懂的家长。

    我不知道“婉如清扬”是属于哪一类家长,我知道我是属于那种比较有文化,或者说比一般老师有文化的家长。我和孩子老师们打交道的时候,扮演的始终是老实的卖菜农民的模样和智商,发自内心地请求老师帮忙、照顾我的孩子。仔细回顾,这么多年来,我几乎从来没有请老师具体照顾过我孩子什么,说得最多的,就是请求老师多多鼓励我的孩子。请求老师多多鼓励我的孩子,这是老师能够办到的。老师的举手之劳,于我女儿的成长就是一个极其宝贵的助力。因为充分的鼓励进而获得的自信,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营养。作为爸爸,我也鼓励,但总是没有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的鼓励产生的效果好。

    我对“婉如清扬”说:“你太可爱了,除了要研究你的专业,你还要多研究社会,研究儿子的老师啊。”

    不愉快的事件,是由“婉如清扬”儿子的调皮引起的。据介绍,在美术课上,儿子把一个同学的眉毛剪掉了一小块,后来那个同学的家长找到了学校,不知道跟班主任说了些什么,班主任就把“婉如清扬”叫去学校,把儿子描述成了一个专门爱欺负弱小的小霸王,而且还善于伪装。

    老师的话语让“婉如清扬”感到极为震惊,她认为儿子可能是很调皮,也可能会剪人家的眉毛,但他绝对不是小霸王,老师说话说过头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