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好的孩子:和年轻妈妈们的聊天报告-“海上佳人”要我成为“司马迁”(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到现在还没有落实专业老师,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孩子分数不是太好,家长此时已经收到了学校寄发的那张老师名录表,正面对着一串名字发愣。那是怎样的一份名录呢?究竟有多少家长能看得懂这份名录呢?

    这份名录通常会论资排辈地排出一个个名字,自然职称高的、年龄大的、名望显的有可能排在最前面。但排在最前面的,不一定是实力最强的老师。当然,排在最前面的老师,其中不乏实力最强的,只是这些老师当下手上的学生就足够多了,你选他,他不一定要你,选了也经常是白选。

    名单中会看到大学部的老师和一些著名的演奏家的名字,选这些老师也要特别慎重。因为大学老师和附中、附小的老师隶属不同的部门,经常会有些积怨在,大学老师在附中、附小吃不开局面的惨痛故事很多。

    名录中自然会有声名响当当的老师,他们的学生也在国内国际的比赛中获得了无数的大奖。作为家长一定要去做的工作是,设法调查一下这个老师的人品,尤其是脾气。有些老师法西斯般的做法,让不在少数的孩子心生阴影。有老师把学生摧残到了“精神抑郁”的地步,恨得咬牙切齿的家长直想活剥了相关老师的皮。更有老师人品令人难以恭维,巧立名目地榨取学生和家长的钱。

    这份名录名为双选,实际上家长选和不选,结果都已经在那里了。多数情况下,只能是眼下手上没有什么学生的,方方面面都不尽如人意的老师最后收了你的孩子。但这里面也一定有黑马老师在,他们的种种好是深藏而不外显的,侥幸碰到了也十分开心。

    我建议家长面对名录时,给每个老师综合打个分数、排个名次。自己的孩子哪个方面最需要成长,哪个老师又恰好能够有效帮到自己孩子的,那这个老师相应的得分就上去一个规格。功夫在“表外”,选中了一个老师后,要赶紧设法去接触这位老师,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请求这个老师收下你的孩子。老师如果愿意收下你的孩子了,大多是看好了孩子的潜质和家长的素质。所以,家长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前途,太多的老师已经被很多素质低下的家长弄怕了。家长看好的老师,他一定有慧眼首先看懂家长,家长思想和行为的习惯很重要,突击提升、弄虚作假显然很难奏效。

    我最为担心的是,“海上佳人”自己孩子的老师已经就在这个学校了,他们收到了学校的表格,还异想天开地要换个老师。这样的表格一旦交上去,麻烦就开始了,原来的老师一定不开心,其他老师也没有人敢收你的孩子。

    学校总得要招生,每年都有很多孩子拼命往这类“天才学校”挤,挤进了是件大事情,挤出来才是件好事。很多家庭都在后续的九年里被无情的现实击垮了。进这个学校之前,最好去好好讨教一下学长们和学长们的家长们。问题是,有几人能说得明白,愿意说得明白,敢于说得明白?“海上佳人”的女儿,专业学习音乐任重而道远。

    考上了,就一定要上吗

    “海上佳人”坦言,我女儿孙同同曾经的经历一定会十分有益于她女儿的成长。她希望我毫无保留地说出经验和建议。可我感到,我应该已经说得十分明白了,她始终不大容易听得懂我的意思。

    为了“海上佳人”的女儿今后在专业音乐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我必须帮助他们在一起步的时候反复考虑并确认学习音乐的目的和条件。我主动问了她一个问题:“你们决定走专业道路了吗?”她回答:“是的,考上了总不能不读吧。”

    她这样的回答,是无数家长最通常的回答。孩子小小的年纪就考入了这么顶级的音乐学校,实在是件无比荣光的事情,怎么可能考上了不上呢?不在少数的孩子可是连续考了好几年才最终考上的,这么一个千金难求的学校,岂有考上了而不上的道理?很多外地的家庭都是提前一两年吃住到上海,不惜重金请上海最优秀的老师指导,只为考取梦寐以求的这个“天才学校”,考上了不上,是明显的资源浪费。

    我说:“读和不读,应该和是否考上没有多少关系,最好想清楚了再读。”“海上佳人”说:“那肯定还是要读的,虽然投资回报率太低,风险太高。”

    我希望“海上佳人”在“要不要读”的问题上,能好好地冷静思考一下。她更多关心的是女儿“怎么读”的问题。她一直担心的是,6岁半才开始学习音乐,起步比较晚,现在考入了这个学校,基本功会差了一点。这个学校所谓的双选老师,完全是信息不对称,她想知道,我们当初是怎么选老师的。

    我没有直接回应她的问题。她继续说,她知道成功概率极低,压力还是很大的,主要来自于前路无法预测。所以就想着要为女儿准备个第二专业,一旦音乐上不能达到顶峰,到时候还有个第二专业兜底。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郎朗,也不是每个家长都可以成为朗国任(郎朗爸爸)。每一步都要走得既小心又大胆。“你们思路不大清楚啊。”我没有隐瞒自己的感受。“怎么说?”她示意我具体讲讲。我说,你们上路的决心不大,是犹犹豫豫的那种;你们已经想好了退路,于是,前进的进程会无限地被耽误;你们的感觉不对,哪有快上阵打仗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和士兵撤退的预案的啊;你对生活,对音乐,对成功的理解,和我理解的很不一样,你要和你先生对话,你们要纸上谈兵,要自圆其说,一定要找到刻骨铭心的能够全力发动自己的理由。

    “海上佳人”承认,他们在作重大决定时总是患得患失。“可是,不想退路怎么行呢?毕竟是女儿,不是儿子呀,女孩子和男孩子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女孩子定了目标,不一定能实现,或者实现了,也会代价过大。我曾经义无反顾,但女儿真的要入行,我不得不反思很多问题了,毕竟子弹是有限的。打仗是要付出代价的,但一定要最大程度地减少无谓的牺牲。”

    我说:“多想想有好处。但一定要更多地想想孩子想不想学,这是最重要的。我好像都不大赞同你们的做法啊。”我认为,现阶段最要思考的是,要不要一定走专业的道路?如果女儿不是十分热爱音乐,家里的人员和资金状况也都无法支撑女儿的音乐梦想,那必须无条件放弃走专业路的选择,即使考上了也不能上。如果确认女儿是十分热爱音乐的,相应的条件也不是很缺,那就必须全力以赴、全速前进,而不能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要不要学?在“海上佳人”看来,答案已是铁板钉钉。怎么学呢?她想到了困难,想到了“子弹有限”,想到了“女儿不是儿子”的所谓局限,于是她打算给自己和孩子留条后路。她这两大选择,都是我反对的。他们随随便便地开始,犹犹豫豫地前进,最后必然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司马龙”之心,谁人能知

    “海上佳人”说:“女儿是喜欢音乐的,要不然也不会支撑到现在。只是这孩子特拧、特聪明、特滑头,每天都要和她斗智斗勇。她玩着搞,靠我来监督,只要有一点缝,就能给她逮着。和女儿斗,我都快成泼妇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和先生还有我家阿姨被她忽悠得团团转。”

    不得不承认,“海上佳人”的女儿对音乐的“喜欢”,和我理解的“热爱”是有距离的。孩子靠大人管着、压着学习音乐,而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有追求、有目标,由目标牵引着她自动自发地向前走。喜欢,很容易;坚持喜欢,就很难;坚持喜欢到有了“成功的见证”,就是难上加难!

    我孙生龙永远成不了司马迁,也不打算成为司马迁,不是害怕“宫刑”,而是我深知,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对的往往就是错的,错的也极可能恰好是对的。那就允许我学习学习司马迁,做一回“司马龙”吧。但愿,“上海佳人”能听得懂、看得明白,并合理采信:专业学习音乐不是小事情,是关乎一个大家庭祖孙几代人生命、生活质量的大事情,随意不得。音乐有风险,学琴需谨慎,专业学琴需要慎之又慎。“上海佳人”一家人必须使尽浑身解数让自己内心彻底地宁静一回,进而全面审视“要不要学琴”的问题,在项目的论证阶段,一定要多多费些思量,千万不要随便跨步滑向第二、第三阶段。

    综合考虑“上海佳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母女俩的关系相处、女儿对音乐的喜爱程度、家庭财富的自由度在内的各有关方面的因素,我内心倾向性的认识是:“上海佳人”的女儿不能专业学习音乐。但愿“上海佳人”能看到我的这番提醒。接受我的提醒、重新审视之后的任何选择,我想都一定是高质量的、能坚持的并有极大可能获取更大新胜的选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