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好的孩子:和年轻妈妈们的聊天报告-好老师想做好妈妈(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物背景

    刘小蕊,山西省某县县城的一个小学音乐老师,大学文化。先生是一家中学的体育老师。女儿读高二。

    自述问题

    我的女儿靠文化考大学显然行不通。靠专业,专业水平一般,经济条件也不允许到北京、上海拜师学习,考国内的九大音乐学院肯定不行。艺术特长生的道路怎么走得总是这么尴尬呢?

    外地的老师都说我带的学生很好,我想把学生带到北京去,让音乐学院的老师给上上课,可是家长不舍得投资。

    我们的婚姻早就到尽头了,已经决定离婚,只是无法决定是现在离好,还是一年后等女儿考完大学后离好。

    家长学校无法开办

    刘小蕊,姓刘,“小蕊”是她的网名。她的主业是在学校教孩子们唱歌,副业是带着不大的县城的孩子们学习小提琴。自己的女儿正读着高二,也学着小提琴。她看了媒体的报道后,联系了我,然后读到了书。她十分热爱教育事业,对我要创办家长学校的设想很感兴趣,渴望出任家长学校在他们县城分校的校长。她对教育和音乐教育有很多思考和挣扎。

    她把和我有关的信息推荐给所有可以推荐的人们。她说她看到了希望,她相信我能帮到他们那里的家长。后来,就不时的有来自山西的小朋友和家长联系我。寒假里,一个12岁的男孩子问我:“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太多了,没有几天就开学了,怎么赶也赶不出来,怎么办?”

    我不主张孩子一定要做作业的文章,一定是被这个孩子看到了。做还是不做?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不敢随便回答这个孩子。

    我的文章和我本人一样,期待面对的一直是大人,而不是孩子。孩子的学习出问题,主要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的问题,是大人不知道需要学习、没有好好学习造成的问题。我写作、演讲乃至要创办家长学校的目的,都是希望能把家长请到书桌前、课堂上,好好理理想法,学习一些养育孩子的本领。

    小孩子的事情不是小事情,大人不重视,就会出大问题。

    后来和刘小蕊交谈的情况,印证了我的猜测。家长买回去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理所当然地就先叫孩子看。孩子们看到了“我帮助我女儿做作业”的文字,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也可以不做老师的作业。我很客气地招呼着孩子,同时试着问他们:“爸爸妈妈在干吗?能否让爸爸妈妈来听听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孩子说:“爸爸在打牌,妈妈做家务,都忙着呢。”

    刘老师说:“我们那里的家长就这个样,和你们南方人不好比。”我说:“哪里的家长都一样,都有好中差,都分左中右。”

    刘小蕊是妈妈,同时是老师,她深切地感受到家长需要学习的重要。她反复建议我,一定要把家长学校办起来,千万不能仅仅停留在写写书、做做报告上。我说:“家长学校前景很好,因为很好,于是很大,于是很难启动,始终不是钱的问题,始终是人的问题,价值观一致的人很难找。”

    她问:“你的周围没有价值观一致的人吗?”我说:“很少,全国范围内都很少,太多的人把钱视为唯一。”家长学校最大的困难就是招生难。家长学校,顾名思义,是要家长来学习的。孩子好的家长,本身比较爱学习,养育孩子的本领和智慧一定在常人之上,他们不太需要学习。孩子不怎么好的家长,通常只愿意花钱让孩子上上补习班,你让他自己花时间、花钞票来学习,那是十分困难的。

    第二难是招师难。家长学校是要给家长上课的学校,谁有资格来讲课呢?能讲课的老师多如牛毛,可他们自己的孩子不尽如人意,这样的老师不能要。能养育出好儿女的家长,往往做得出、说不出,要把他们训练得能说会道,也需要有个艰难的过程。

    不止一位电视台的编导和我说起这样一种情况:不少优秀的家长,他们在养儿育女上面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好办法,但经常是“茶壶里面煮饺子,倒(道)不出”,接受访谈三四个小时,最后剪片子时往往只有二十分钟派上用场。

    我要我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从门卫到厨师到讲师,一律都得是优秀的家长。唯有这样的工作团队,才能带好带出一流的学生。

    钱难不难?钱似乎不是困难,很多资金愿意介入这个项目,但他们不同意我对工作人员设定的要求。我不同意,于是钱也成了困难。钱的困难,其实还是人的困难,很难找到愿意长时间投资这个领域,并带头做个优秀家长的投资人。

    刘小蕊一直很鼓励我,渐渐地,她也知道了创办家长学校的千万难处了。

    心到自然成

    刘小蕊的女儿也学着小提琴,可她认为女儿学得不怎么样。她始终饶有兴趣的话题是,孙生龙一点音乐都不懂,至今音准都听不出来,怎么会培养出优秀的女儿孙同同的?刘小蕊的女儿不太喜欢吃苦,刘小蕊认为这跟她太溺爱孩子有关系。

    学琴的孩子的确需要吃很多辛苦,让孩子快乐地吃着苦,是个高难度的动作。我不懂音乐,不懂小提琴,但我自认为比较懂孩子、懂社会、懂教育。我知道让孩子自己愿意学、快乐地学,她就不感到累了,就会可持续地去吃苦了。愿意学,是最重要的;怎么学,不是最重要的。我在“最重要的方面”做得比较好,那“不重要的方面”差一点,就不会影响大局。很多父母不知道这样的常识,在“不重要的方面”拼命花力气,“最重要的方面”丢了大分数。

    愿意学是“1”,怎么学、有没有钱学、和谁学,就全是后面的“0”。“1”没有了,再多的“0”也都会彻底地无条件地归零。老话一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啊。很多家长缺乏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想学”想法的本领。

    学习音乐,是通过声音表达内心,内心有储备,这个很重要;如何发出声音,不是最重要的。

    很多家长无视孩子思想的建设,拼命地要求孩子练习技术,这是本末倒置的选择。我不懂音乐,但我懂得常识,我借助我的江湖经历,借助我曾经是语文老师、记者编辑的优势,带孩子玩,陪孩子聊,鼓励她写作,和她一起放声唱歌、朗诵。我利用我会的,帮助孩子不断丰富了内心。孩子心中有了,就不怕她手中无、琴中无。肯定会有家长说,我们又不是你孙生龙,有着那样丰富的人生阅历,我们的孩子只能顺其自然。其实我提倡的,也正是顺其自然。我一个亲戚是保险业务员,我就建议她带着自己的儿女一起去跑保险,哪怕孩子什么都不做,仅仅是跟随着跑一天,孩子也会收获无限的。她采信照办了,效果就很好。真爱都是用心的,孩子不好都是家长用心不够。心到自然成。

    刘小蕊很认同我的说法,她说:“家长不懂音乐可以,但不能不懂教育。”我说,不懂教育也可以,只要懂人性就行。作为家长,对于教育,最怕的是半懂不懂,似是而非。什么都不懂,就会谦虚。有懂有不懂的,就会挣扎、晃荡,就可能会破坏性地干预孩子。

    生活中,爷爷奶奶带出的孩子比较有创造性,正是因为爷爷奶奶不干预、少干预的结果。我女儿的同学中,有不少人家的父母就是音乐老师或专家,孩子的发展却不是很好,可能就是缘于一些似懂非懂的干预。我说,宁可不懂,也尽量不要半懂不懂,不懂也是爱。

    两不误导致两头误

    能够学习钢琴、小提琴、二胡一类器乐的孩子,父母大多比较爱孩子,收入状况也不错。这是很多下岗工人和农民家庭的孩子望尘莫及的。可是,不长时间以后,尤其是高考的时候,那些没有学习器乐的孩子,凭借文化学习获得的太多优势,也让那些学艺的孩子和家庭羡慕不已。

    刘小蕊所在的县城,好的房子也卖到每平米四五千元了,家长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学习书法、练习舞蹈的兴致一直很高。学习小提琴的孩子也不在少数,每节课45分钟,收费60元。

    她说:“外地很多老师都说我带的学生很好,我想要把学生带到北京去,让音乐学院的老师给上上课,可是家长不舍得投资。”我说:“还是要尊重家长,学习小提琴需要很多条件,条件不具备不能随便学。”和刘小蕊接触,我越发确信,她是个善良优秀的好老师。她爱她的学生,我们一直在“如何爱到学生”的问题上做深入的交流。那学习音乐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

    我说,需要孩子真正有天分、有兴趣、有目标,同时孩子还要有始终服从目标做事情的好习惯。需要家长懂孩子、懂社会、懂教育,需要家庭有足够的钱。这些都是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换言之,就是具备了这些条件也不一定就成功。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运气,还需要长时间等待的耐心。

    美国心理分析大师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满足了较低的心理需求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心理动机。那些无法向上的人,通常是因为较低的需求未能满足。从心理学上讲,属于不正常心理并需要接受治疗的人其实只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已经满足了一个阶段的需求,却仍然没有向上发展动机的人,譬如沉湎于酒色不知上进的生意人;二是还未满足较低阶段的需求却已经在追求更高阶段需求的人,譬如一贫如洗却不顾生计地追求自我实现的艺术家。有鉴于此,我认为,一些普普通通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素质都不足以支撑孩子音乐学习梦想的家庭,随随便便地选择学习音乐,这是一种心理病态的表现,需要及时得到救治。美好音乐的梦想,受制于拮据窘迫的经济状况,很难培养出一个音乐人才应有的淡定和从容。真正有些良知的人们,最要做的不是劝说一些家庭学习音乐,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劝说一些家庭不要随便学习音乐或专门学习音乐。

    刘小蕊关心她的学生,更关心她的女儿。女儿一定是因为妈妈是小提琴老师的缘故,开始了小提琴的学习。可女儿学得不好,刘老师很伤心,女儿一直说不喜欢,刘小蕊却一直不允许她放弃。

    女儿读的是普通高中,每天在校时间很长,晚上10点到家才能练琴,至多练一个小时,又不舍得占用文化学习的时间练习小提琴。两不误的设想和安排,导致了两头都被误的结局,孩子文化和小提琴都学习得不大好。

    靠文化考大学,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么多年来,一直走的是艺术特长生的道路,学琴、练琴自然要占去不少时间,文化课很难考个好分数。靠专业,专业水平一般,经济条件又不允许到北京、上海拜师学习,刘小蕊自己的专业水平也一定无法带领女儿顺利走进大学。

    刘小蕊说:“考国内的九大音乐学院肯定不行了,只能考个综合大学的艺术系了。”话语间,我分明读到了她的一丝悔意。我说,小提琴没有错,音乐没有错,随随便便学就是错。业余学学没有错,随随便便走专业路就是错。回避高考竞争,犹犹豫豫地走在学艺、考艺的道路上就是错。

    “小学生妈妈”要不要升级

    刘小蕊一直在四处宣传我的教育观点,我很感谢,她说:“不用谢,咱们都乐于为人民服务。”我向她推荐我正在观看的大型公益片《和谐拯救危机》,她看了,说很好,“我就是个单纯的小学生。”

    她很开心自己在那么一个不起眼的县城里面,教那么多孩子学习音乐,把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不断带向美好。她同时苦恼自己的女儿有些故意逆反,她希望女儿能考到上海去,而女儿偏偏就要到北京。后来,她担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很怕北京和上海哪里都考不上。

    专业学音乐的很多孩子,顺位第一的目标是考到上海、北京的音乐学院,第二目标是上海、北京之外的音乐学院,第三目标是上海、北京综合大学的艺术系和音乐系,第四目标是上海、北京之外的综合大学的艺术系和音乐系。上海和北京,成了很多家庭高考目标的关键词。

    刘小蕊喜爱小学生,是因为她真的就像个小学生。刘小蕊搞不定自己的女儿,不能满怀信心地帮助孩子奔向上海和北京,可能也正是因为她有点像个小学生的缘故。“小学生”是一定无法带领“高中生”参加高考的,陪伴带领一个孩子成长,需要的绝不是一般二般的能耐。

    很多老师都搞不定自己的孩子,用我老家的一句土话讲,在外画龙画凤,到了家里画个灶老爷也画不好。原因何在?我想,一、家长是老师,使得孩子的成长背景过于单调乏味;二、家长是老师,提供的不必要的便利,让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历练;三、家长和孩子长期距离太近,导致审美疲劳,双方都容易放大对方的缺点和不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