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好的孩子:和年轻妈妈们的聊天报告-简明问答(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问:我的孩子上高中了,成绩也比原来初中的时候好多了,可孩子说他不快乐,还打算放弃上学,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答:初中阶段孩子也许成绩不是很好,但他是快乐的,因为他要到了他最想要的,比如吃喝玩乐。高中了,孩子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他在吃喝玩乐之外的需求被置顶了,他开始要好成绩了,开始对异性有了微妙的感觉,开始更加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认同。这些可能是他认为最重要的需求,如果一直没有被尊重和满足,孩子自然就很难快乐,孩子就可能迁怒于上学,就想革命、罢学。快乐和不快乐都是有原因的。

    问:我在一个幼儿园工作,担任副园长,上高二的儿子爱好很多,考个“本一”没有问题,但我感觉他目标太低,潜力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我希望他考清华。请问我该怎么办?

    答: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任何人的潜力,都不是被他人开发出来的,也都不大可能完全被开发出来。只有自己开发自己,才能最大化地挖掘潜能。你想他“考清华”不重要,他自己想“考清华”才最重要!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放大他的梦想,让他建立“考清华”的目标,然后他就会自动自觉地开发自己了。他没有新目标,家长一味地要求他,他就会有压力,就会反抗,效果反而不会很好。唯有梦想和目标牵引下的成长和改变,才是有效并有恒的。

    问:我的儿子一直嚷着要去国外读书,我对他说目前他只能在国内选一个好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然后再考虑出国,孩子不同意,说那样都快30岁了,好没劲啊。我一直觉得他上高中后思维就怪怪的,他自己也说是在荒废时间。请问,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答:只要做到尊重孩子,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孩子进入高中,就是半成人状态了,所有和他有关的事情都必须充分听取他自己的意见,大人不要有过多的设定和限制。为何不让他出国,为何一定要读完研究生才可以出国,大人就那么笃定自己的安排是绝对正确的?只要孩子足以独立,家里的经济状况足以保障,我个人建议孩子还是要尽快走出去,好孩子不要被耽误。聪明的家长就是要不断增加孩子成长的难度。他渴望出国读书,他就一定会心甘情愿地好好学习外语,主动独立承担。他出得了国出不了国是一回事,家长是否同意出去是另一回事。家长爱孩子爱到了处处设限孩子,实在不可取。

    问:我是出版社编审级的编辑,但一直不会指导高三儿子的作文,他一篇文章几句话就完事,每次字数都不够,怎么办?

    答:现在高中学生的作文,假话、虚话、空话、套话太多。你的儿子不说废话,这是好事情。但无话可说也不行啊。把真话说实、说具体,其实就是把梗概式的事实或话语细分拆分。拆分的本领不行,可能还是生活阅历不够,没有真实的、具体的、生动形象的生活。大人要尽量和孩子重叠时间,利用发生在他身上、眼前的事情,和他一起思考讨论。他喜欢足球就和他谈足球,他养着狗就和他谈狗,谈多了,谈细了,孩子的内心储备自然就丰富了,说话写文章就一定不会干巴巴的了。

    目前中国孩子的作文现状是,孩子没有太多真实的生活内容,在老师“中心要明确,思想要积极”的作文要求下,经常是吓得什么话都不敢说了。要尊重客观规律,由易到难帮助孩子作文,先培养他会说话、能说话、敢说话的能力,再培养他善说话、说善话、说有影响力话语的能力。在一定的时间段里面,允许孩子说出自己最真切的想法,利于孩子写出字数达标的文章。

    问:我的儿子想法太多,老是叹息自己从小学到现在高三没做过什么值得纪念的事情、有点成就的事情,他不想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我该怎么办?

    答:这样的情况的确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孩子的成长需要多种营养,我一直到处鼓吹要改革孩子成长的环境。一个孩子的世界里,不能仅仅只有书本,一定要在读书之外有个自己的兴趣。不管这个兴趣是什么,只要他喜欢,只要合法并道德就行。我的女儿最近在养狗,就养出了很多感悟。

    问:我是一个中学老师,同时担任学校的副校长职务,我的女儿在省重点高中读书,和女儿的老师接触,要不要送礼?送什么?怎么送?我很吃不准,请求明示。

    答: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但我还是主张要送。你本身就是老师,你就试着想清楚这两个问题:一、老师想不想要?二、我想不想让老师更加尊重、激发我的孩子?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了,你也就有答案了。我给孩子的老师送礼,是要请老师由着我的思路来教育我的孩子,始终鼓励欣赏我的孩子,因为信心比黄金还重要。通常送红包或者货真价实的礼品,价值500元左右。一开始是家长送,后来是孩子送,以利培养孩子的感恩心。送礼不见得都俗气,老师最在乎、最需要家长的认同和鼓励。大人不要老是做“所谓对的”但“没有效果”的事情。我的建议不虚、可行、有效,但有争议,还会遭批判,采纳要慎重。

    问:请问你在20岁前后的时候想过什么?什么时候有了自己远大目标的?你又是因为什么使得自己坚持去做了不一般的选择的?孩子老是不想按部就班怎么办?

    答:如实回答啊。在你儿子这么大的时候,我也想过女孩子、厌过学。因为初中的时候太调皮、底子差,升入高中了,起初成绩还是差。后来一会儿好、一会儿差。也不想考大学,打算高中一毕业就回家。20岁前后的我,也没有什么远大目标,只是家里太穷,我是长子,我知道我要有出息就好了。我一直很想自己出人头地,想让家里人因为我的存在而过好日子,就是这个想法支撑了我,让我得以坚持。

    我读书不算最好,但因为家里穷,从小就要干很多事情,读书之外的累积蛮多。读书我可以说是好不容易熬下来的,等到了社会上,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还蛮好的,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还很优秀,自信就随之建立起来了。一样一样的小事情干成了之后,大一点的事情也慢慢干成了,我终于发现我是不可替代的。

    我现在经常感到后怕,我要是高中就回家,或者大学期间就停学,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啊?我大学四年里面也厌过学、不想读、要回家。我现在的体会是,人有的时候是要随大流的,先流着,同时可以有些自己的小动作。太不随流,代价很大。不随流,独自流,很孤独,风险大,一般人很多时候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个人建议,高中阶段随流为主,大学阶段半随流、半自流,大学毕业后条件允许可以完全自流。

    问:你辞去工作,做陪读爸爸十年,是帮助了女儿成长,还是限制了女儿成长?

    答:我主张尊重孩子,给到孩子绝对的成长自由,可我偏偏又辞去了工作陪伴在孩子身边十年,这是个巨大的反差。我陪伴孩子,其实就是为了帮助孩子自由成长,就是为了排除干扰我女儿自由成长的种种因素。我允许女儿不做老师的作业,甚至帮助孩子完成老师的作业。我告诫孩子不要太听老师的话,太听话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我们瞒着老师、同学和朋友,带孩子游玩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很花钱的演出,每年支持孩子出国一两次,穷人还要做很多有钱人家的事情,身边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及时给孩子以鼓励,孩子就没有怎么被耽误。我带着女儿多次参加了成功学的拓展培训。我始终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创造性地做了很多事情,没有我的时刻陪伴,孩子很难做到,也很难坚持。

    问:你借这么多钱,就不担心孩子学不出来,最后也还不掉吗?

    答:“心想事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祝福话语,其实,心想事成,心想坏事成坏事,心想好事成好事,我最喜欢祝福我的亲朋好友:心想好事成!关注成功,一定成功!留意失败,必然失败!想好的就得好的,积极正向的思维是成功的第一要件。当失败果真降临的时候,我们能够带领孩子冲破重围、走出失败,这样的失败就是成功到来前的一次次累积啊,这样的失败依然是成功的失败。没有失败,只有成功延迟。我认为,我很穷的时候依然筹集到需要的很大数额的钱,是因为我们始终向前。向前,就会有钱,有“前”就不缺钱。钱能解决的问题真的是小问题啊。

    问:你全职爸爸这么多年,给孩子的压力会不会太大了?小小的孩子怎么吃得了那么大的苦的?我家小家伙对学习没有半点兴趣,吃不得一点点苦,怎么办?

    答:孩子的成长的确不容易,孩子苦,大人也苦。如何让苦变甜?关键是要让孩子真正有目标,同时快乐地心甘情愿地往前走。如果一项成就必须经历非常痛苦的童年才能得到,那也不见得有多么值得骄傲。养育孩子,在我看来,始终就两点:一、帮助孩子在心里面真正建立个目标;二、帮助孩子养成始终服从目标做事情的习惯。大人要重视,要投入,大人要带头有目标、有习惯。一定要用行动带动行动,用成功吸引成功。大人变了,孩子自然变。我的孩子专业学习小提琴,不可谓不苦。我做全职爸爸的定位就是:要让我的女儿最快乐地去吃天底下最大、最难的苦。《谁绑架了中国父母》一书中,《快乐地苦着》一文里面有专门的文字讲述我和女儿“苦乐观”的交流的。快乐是第一生产力。不快乐的事情一定无法可持续。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是应对孩子类似问题的不二法门。

    问:你觉得孩子一定要学音乐吗?

    答:学和不学,我这里有两个抽屉,里面都满满当当地装着我所持主张的依据。这里就先打开一个,谈谈为何要学。有音乐陪伴的孩子,灵魂不会寂寞。我们夫妻俩都来自农村,除了读书之外,其他的几乎一概不懂。于是,我们就想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学些东西。不是为了成名成家,只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素质和情商,只是为了孩子能更快乐地成长、生活。孩子学得很轻松、很快乐。

    整体讲,中国孩子缺少应有的音乐教育。五官当中,嘴巴能吃会说,眼睛看书看戏,就耳朵开发得不那么够,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音乐)常常听不大懂。多数人喜欢音乐,还停留在欣赏“流行通俗”的层面上,真正在交响乐、室内乐、歌剧中找到快乐感觉的人,少之又少。快乐是生活的最高准则,耳朵不能听到天籁般的声音,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学过音乐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容易懂得感受美好。有鉴于此,我建议孩子还是要学习音乐,为了听得懂、听得进、会欣赏。在西方,经常有拖板车的、开出租的会弹钢琴、拉小提琴,我希望看到人人都喜欢音乐的场景,而不主张更多的孩子专业学习音乐,专业学习音乐需要很多条件。

    问:在中国学习音乐一定要到上海、北京吗?

    答:中国最好的音乐学院在上海和北京,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上海和北京的音乐学院的附属小学和中学,成了很多孩子和家长魂牵梦绕的地方。要想学得最好,一定要到上海、北京。上海、北京固然房价贵、开销大,但学习音乐本来就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经济太紧张的家庭索性就业余学学。不排除两地之外有很优秀的音乐老师,但孩子的成长、成功是很需要环境的,孩子的学校、同学及校园内外的景致也都是孩子成长的环境。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它才能保有水的形态和品格啊。学习音乐本来就是条非常道,只有步伐坚定才能不断走向成功。似是而非要不得啊!

    问:我是浙江温州的一位妈妈,儿子业余学习钢琴已经有三四年了,很想到上海拜请更为优秀的老师教导他,更想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以后让他走专业学习音乐的道路。请求指点。

    答:到上海拜老师,这不是件小事情,务请慎重。拜成了老师,就意味着每个星期要从温州跑一次上海请老师上课。或者要让孩子在原先就读的学校休学,长期吃住在上海,只为每周到专业老师那里学习钢琴。两种选择都是巨大的困难,考验的绝不仅仅是孩子。

    让孩子专业学习音乐,比找个对象结婚还要来得重要。很多家庭在这个问题上,都把它等同于到上海买套房子一般的重要,似乎认为很重要,其实重视的程度还有待大幅提升。在正式“成婚过日子”前,可否先认认真真地“恋爱”一次。“恋爱”结束后,依然保持着专业学习音乐的雄心和壮志的话,那就毅然决然地继续前进。“恋爱”结束后,信心动摇,感觉大变了,那就要立刻修正目标。孩子专业学习音乐,往往是一个家庭开天辟地的大工程,需要有这么个慎重的过程。

    “恋爱”阶段可否认真地做这样两件事情:一、从温州每周跑一次上海,就到上海吃吃、玩玩、走走,当天来回,连续跑个四五趟;二、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到上海,租房子住在上海一个月以上,尝尝夫妻分居的滋味,尝尝孩子一天到晚中心任务只有钢琴的感觉,顺便去访问一些正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读书的孩子以及孩子身边陪读的家长们。

    问:我的女儿学习小提琴,我同时给她找了两个老师:一个是我们当地名望最高的年龄偏大的老师,他教基本功很好,但活力不够。一个是大学里面的研究生,专业水平很棒,也很讨我的女儿喜欢。请问,我可以这样安排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