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留学美国时借嫁接中国的考据学、西洋的版本学(textual criticism)与杜威的思维术来领悟治学方法,胡适就对清学颇多好感。受聘北大得益于一篇考据文章,《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后更因“能兼治汉学”受揄扬,胡适似乎对自己的考据功力过于自信,竟接二连三著文谈清学。以1919年为例,先是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中将清代学术比诸欧洲的文艺复兴,继而又在《论国故学》中表彰清儒的考据“暗合科学的方法”、在《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中强调汉学家“有假设的能力,又能处处求证据来证实假设的是非”,故其研究有“科学的价值”。一时间“拿证据来”的口号满天飞,“科学方法”一转而为“考据学”,再转而为“清儒家法”。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议论,被梁启超许为能替清学“大张其军”的余杭章炳麟,竟没有公开反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胡适提倡清儒家法,唯一表彰的当世学人便是此章君。太炎先生自然不会过拂人情,接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后复信,虽有相当严厉的批评,但未循例公开发表。倘若不是现藏北京中国社科院的“胡适存件”逐渐公开,读者不会想象胡适50年代之忏悔其《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一章乃“年轻人的谬妄议论”,正是接受四十年前章太炎的批评。
胡适之治中国哲学史,受章太炎影响甚大。《中国哲学史大纲》初版后两个月即重印,胡适兴奋之余,对有功于此书的诸位师友表示感谢:
我做这部书,对于过去的学者我最感谢的是:王怀祖、王伯申、俞荫甫、孙仲容四个人。对于近人,我最感谢章太炎先生。北京大学的同事里面,钱玄同、朱逖先两位先生对于这书都曾给我许多帮助。
二王给予胡适的帮助主要是校勘与训诂;余下的四人全与章太炎关系密切,要不师长,要不学生。钱、朱不治子学;俞、孙虽以子学名家,仍以校勘训诂为主。既然认定清儒“多不肯做贯通的工夫”,“到章太炎方才于校勘训诂的诸子学之外,别出一种有条理系统的诸子学”,这就难怪《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征引国人著述,涉及哲理者仅太炎一家。
这种征引甚少,既体现了胡适当年确实读书不多,也大致反映了其时诸子学研究的现状。晚清诸子学兴起,乃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转机,这点越来越为研究者所重视。梁启超称清儒之研究诸子学,先是惟古是尚,借诸子以校经,而后“校其文必寻其义,寻其义则新理解出矣”,此说大致可信。可也不排除学者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选择诸子作为研究对象,汪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梁启超说墨学既废二千年,清中叶后随考证学而复兴,“汪容甫最初治此学”;侯外庐则称清初墨学便已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顾亭林傅青主都有崇章墨学之嫌,而颜习斋则六经其表而墨学其里者”。前者描述学术发展,后者着眼思想潜流,可互为补充。起码从汪中起,治荀治墨便不仅仅是作为校经的辅助工具,《荀卿子通论》和《墨子序》不正因为如此而被梁、侯视为二千年来“思想蜕变之枢机”?即便纯粹的考据著作,也蕴涵着价值评判。俞樾之所以“治经之暇旁及诸子”,固然有“西汉经师之诸论已可宝贵,况诸子又在其前欤”的考虑,可也因“周秦两汉诸子之书亦各有所得”。意识到诸子义理上的价值,不等于就能把这种价值发掘出来。清儒治学普遍重实证轻玄谈,即便平视经书与子书,将诸子作为“专门学”来研究,也不见得在义理上能钩玄发微。清儒复兴诸子,用力最多成绩最大的当数荀子和墨子,至于老庄则“既非所嗜,益非所长”。胡适和梁启超都强调章太炎的《齐物论释》之所以“石破天惊”,与其精于佛学和“纯粹哲学”,故长于思辨有关。
章太炎治诸子,最为世人称道的当属墨学和庄学。前者任公、适之均赞叹不已,后者梁氏以为未必符合《庄子》原意,胡氏则虚晃一枪,而后闭口不提。《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论庄子的第九篇最为薄弱,这与胡适的哲学训练无法对付这种“东方神秘主义”有关,也与其过分追求“明白清晰”的学术思路有关。这一章事先曾以《庄子哲学浅释》为题刊于《东方杂志》,另加的小序更显出胡适读庄子确无多少心得:
从来的人,只因把庄子的哲学看得太神秘玄妙了,所以不能懂得庄子。依我个人看来,庄子的学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十分玄妙神秘之处。所以我这篇述庄子的文字便叫做“浅释”,不但要用浅近的文字去讲庄子的哲学,并且要使人知道庄子的哲学只是粗浅的寻常道理。
如此说庄子,绝非章太炎所能苟同。1908年章太炎在东京民报社为许寿裳、朱希祖、钱玄同及周氏兄弟等讲学,除了《说文》、《尔雅》,还讲《庄子》和《楚辞》。讲《庄子》部分整理为《庄子解诂》,第二年连载于《国粹学报》上,文首的题记云:
若夫九流繁会,各于其党,命世哲人,莫若庄氏。《逍遥》任万物之各适,《齐物》得彼是之环枢,以视孔、墨,犹尘垢也。又况九渊、守仁之流,牵一理以宰万类者哉。
于诸子百家中独推庄子,这种想法章氏后来有所修正,如《菿汉微言》中便以“文孔老庄”同为“域中四圣”,且等乎“大乘菩萨”。不过佛家“出世之法多而详于内典”,孔、老“世间之法多而详于外王”,兼是二者唯有庄周。而对《齐物论》这一“内外之鸿宝”,章太炎终生喜爱,且下了很大功夫。其《齐物论释》自诩“一字千金”,“千六百年未有等匹”,岂是胡适所能望其项背?故章太炎复信批评《中国哲学史大纲》,便专在庄子上做文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