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传习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传习录》作者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今绍兴地区余姚县)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中国哲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守仁青年时代就关注北方边境的安全,28岁中进士后,向明孝宗皇帝疏陈边务八条,建议加强北方防务,不久,被任命为刑部主事,后又改任为兵部主事。他35岁那年,宦官头子刘瑾胡作非为,迫害朝臣,他上书鞭笞,结果被打了40廷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公路站长)。4年以后,升为江西吉安府庐陵知县。以后调回朝中,任过吏部主事、吏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等职。后又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积极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1519年(正德十四年),又平定了明宗室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并没有因这次大功而受到皇室的信任和封赏。王守仁50岁时,才升任为南京兵部尚书,没有赴任,又授予光禄大夫上柱国的虚衔和新建伯的封号。嘉靖七年,广西一带徭、僮等少数民族起义,王守仁接受朝廷命令前去镇压。他采用剿抚并用的策略,迅速扑灭了这次农民起义,在回军的路上病死,终年57岁。他利用军政余暇,从事讲学活动,从学者甚众。因此,他的学说在晚明时期影响很大,形成了阳明学派。

    王守仁生活在明朝中叶,中国的封建制度已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土地兼并十分激烈,大量的土地被皇室、官僚所占有,沉重的赋税转移到农民头上,迫使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破产流亡,终于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社会基本矛盾引发下,统治阶级内部及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上述被王守仁所镇压的农民运动及少数民族的起义和所平定的宁王叛乱,都说明了明王朝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王守仁力图把明王朝从危机中挽救过来,为此,他除了亲自带兵镇压起义、平定叛乱以外,还进行了如何“破心中贼”的理论探讨。当时在意识形态领域朱熹的学说被官方奉为正统思想,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的知识分子都溺于所谓训诂词章之学,把朱熹的学说当成猎获名利的工具。许多学者、理学家由于受朱熹的影响,在知行观上认为必须先知然后才能行,于是只在讲习讨论上作“知”的功夫,说“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王守仁认为,人们追逐名利,对于消除统治者内部的互相倾轧与缓和统治者和农民的阶级矛盾都是不利的。他总结思想统治的经验,从心物关系、心理关系和知行关系问题上,对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朱熹“析心与理为二”是导致知行分离的理论基础;朱的“即物穷理”之说,只能约束行为外表,不能钳制思想动机。他以铲除人们的叛逆和不守本分的心理为目的,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思想,批判朱熹的“理学”。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其影响不仅在当时很大,而且几乎动摇了程朱理学作为后期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正统地位,左右了思想界长达一百多年之久,它还影响到我国近代及朝鲜、日本等东方各国。

    王守仁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传习录》上、中、下和《大学问》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