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26岁时考中举人,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后来做过20年小官,51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辞官。晚年专门著书讲学,对当时的道学家多有揭露,对封建礼教的部分内容也有所批判,因而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并把他关进北京监狱,在他76岁时竟被折磨得自杀于狱中。
在李贽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已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货市经济有了相当发展,特别是江南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工商业城镇,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形式的手工作坊、工场,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濒于崩解。市民阶层、雇佣劳动者的出现,自然经济的崩解,标志着封建社会已进入末期,明王朝统治集团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表现出衰败和腐朽。皇帝不上朝,整天安居深宫,过着荒淫晏乐的生活,使中央集权的政府陷于瘫痪状态。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军事腐败,贵族豪强对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引起农民起义、市民暴动,明王朝危在旦夕。随着统治者危机的加剧,封建社会日趋没落。作为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学、道学这种意识形态腐朽性也日益暴露。它禁锢着知识分子的思想,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使社会充满了欺诈虚伪、不明事理、苟安谄媚的卑劣风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晚明哲学思潮的发展中出现了泰州学派。这个学派肯定“利欲”,反对道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对封建名教起了破坏作用。它还提出了“造命由我”、“意为心之主宰”的命题,具有唯意志论的倾向。李贽的反道学、反礼教的所谓异端思想的产生,除社会及阶级根源以外,与泰州学派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李贽的思想贯串于他的全部著作中。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李贽已考虑到封建统治者是不会容忍这些著作流传于世的,不是遭到他们的焚毁,就是藏起来不让人见,因此取用这样的书名。也正如他所料想到的,在他生前和死后,这些著作几次遭到封建统治者的禁止、毁版,但是仍然被流传下来。中华书局1959年、1961年分别出版了标点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