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是清代学术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大学问家,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梁启超称誉他为“清学开山之祖”,其历史影响,可想而知。
总体来说,他的学术和思想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方面
1.历史学研究
他的“古为今用”的历史观,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史为鉴,以利现社会。这一进步的史学观集中体现在其《日知录》里。尽管这一思想在中国政史界有其悠久的渊源,但顾炎武将其进一步扩展和发扬,其功亦不可小觑。
顾炎武研究历史有很强的求实精神和务本思想。前者表现在他曾翻遍史书和各地地理资料作参考,来编缉《肇城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后者表现在他创造性地将地理沿革与金石刻辞纳入历史研究,以求更全面地再现历史原貌。
2.经学研究
与史学研究一样,顾炎武的经学研究也旨在经世致用。他不愿让学问疏于虚空,而是试图在探究学问的过程中取得借鉴,找出造成明末社会积弊的根源以及解决这些积弊的途径。
顾炎武把经学当作一个发展过程来看,否定儒家经典的权威,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论!他因此受到腐儒们的排挤和打击,但仍坚守初衷!
顾炎武从事经学研究的目的还在于用朴实的经学去反对空谈心性的理学、心学。他针对唯物主义,提出了“盈天地这间者,气也”、“非器则道所寓”的唯物主义观点。另外,他还反对理学中掺杂佛学,认为考究历代制度,重视当代政务,关心修身治国,才是为学之本。
3.音韵学研究
顾炎武还首次系统地研究了上古音韵,其著作《音学五书》是清代第一部音韵学杰作。
社会政治思想
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时期,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状,他与其他思想家一样,一面积极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一面沉痛地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得出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论断。
起初,顾炎武竭力保明,为保护岌岌可危的南明朝廷而著写了《军制论》、《钱法论》等文章,请求南明采纳自己改进军事、财政制度的切实主张。明亡后,他坚持抗清,多次遭到清廷的打击,但他始终不屈。
后来,顾炎武认清了仅仅忠于一个王朝的“保国”和忠于整个国家民族的“保天下”思想的区别,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重大论断,后人将之提炼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世名言。这句口号的号召力很强,在清朝末年抗击八国联军的侵华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一呼百应,迅速点燃起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激情,唤醒了每一位有民族自尊心的国民的爱国意识,领导大家齐心协力,抗击强敌,终于使中华民族洗刷了百年耻辱,一步步走向了独立和强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