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李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贽(1527~1602)原名载贽,号温陵居士,又号宏甫,龙湖叟,福建省泉州晋江县人。

    李贽是明代著名的反叛思想家,也是中国思想史最早的反传统权威、礼教和道学的思想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种种弊病的揭露与针砭,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首先,他批判孔子,提出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2000多年来,孔子一直被统治者们视为圣人、偶像,并被当作神灵崇拜,而李贽却提出要破除对孔子的迷信,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大胆命题。他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祖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他还说,那些尊孔的人实际上并不知道孔子有什么可尊敬的,不过如“矮子观场随人说研,和声而已”,犹如“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只好哑然自然也已”。

    李贽不仅敢于针砭圣贤,而且还毫不留情地贬低和否定六经、孔、孟。他认为,这些所谓的儒家经典不过是史官过分褒崇之词,臣子讴歌、赞美之语,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的一些有头无尾的记录,因而不是什么“万世至论”,不值得迷信。

    《六经》等一向被统治者看作神圣的经典,而李贽却如此无情、露骨地攻击它,正是在摇撼着帝制统治的理论基石,这也难怪李贽在晚年还要忍受牢狱之灾了。

    与此相关,李贽对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这些所谓的道学也给予了痛苦淋漓的揭批。他痛骂这些道学先生们都是些伪君子、两面派,“阳为道学,阴为富贵,穿着儒雅,行如猪狗”,他们心口不一,到处唱仁义、道德的高调,其实恨不得打洞入屋去偷人东西。他又指出,这些人平日里假装正经,摆出一副挽救世风的面孔,实际上,他们才真正是道德败坏、世风日下的罪魁祸首。

    李贽的批判锋芒不但停留在以上那些方面,而几乎伸触到传统文化和时弊的各个角落。凡他的视角所及,无不闪现着异己的火光,在这方面,他是个尼采式的思想巨人。他说:“天幸生我大胆,凡昔人之所忻艳以为贤者,余多以为假,多以为迂腐不才而不切于用;其所鄙者,弃者,唾且骂者,余皆以为可托国,托家而托身也。”为此,他还就很多具体的人、事,发出了一些独己的辟见。例如他反对帝制礼教,主张男女平等,他说寡妇卓文君投奔司马相如是忍小耻而就大计,是“善择佳偶”。他还充分肯定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说她是具有“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的“聪明主”。

    当然,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思想家,李贽是有缺陷的。在这一点上,他与其它反叛型的思想家一样,是长于批判与破坏,而短于宽容与建树的。他的反叛思想及勇气,为几百年后的西化派和启蒙者所承继和仿效,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味地大加批判、针砭以至否定,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目一团漆黑,使得我国的民族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很长时间飘浮在虚无主义的废墟之上,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们在赞赏李贽犀利的批判思想和巨大的勇气的同时,还应以客观、冷静的眼光来审视它,尽量择优除弊,为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贡献一份灵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