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钱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孤云等,江苏无锡人。

    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成“六经皆史”思想的影响。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他曾提出,先秦时期,儒墨二家是后来诸子各派的发端,由此分源别派,旁通四达,互相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流。

    钱穆在儒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如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世传说亦不可轻信,遂详细考辨孔子的生平事迹,包括生卒年月、父母、志学、初任、设教、适齐、适卫、过匡、过宋、仕鲁、至陈、至蔡及晚年居鲁等,以及孔子的政治活动和著述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如对晚清今文经学家如康有为等认定刘歆伪造古文经一事,钱穆撰《刘向歆父子年谱》,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否定今文经学家的观点,了结了晚清道咸以来的经学今古文争论的公案,从而在北方学术界一举成名。此外钱穆对明理学尤其是朱熹之学,对清代学术尤其是乾嘉学派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在历史研究中,钱穆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悠久的传统,在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也都有深入研究,驰名海内外。钱穆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并给予其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其生机”。

    晚年的钱穆比较偏重于文化哲学的研究。并就中西文化的问题作了很多深入的思考,在其一生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了新的体认,并“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即在此。”

    最后,钱穆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对人生问题有着深刻的感悟,并进行了许多发人深思的思考。他的人生哲学随笔《人生十论》如一席丰富的盛宴,让我们品尝、感受什么是人生的酸甜苦辣,它还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根源。如在《人生的路向》一章里,钱穆开篇说:“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然后,他分别从宗教、科学的角度,通过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探讨人生向往的意义。又如在《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里,作者一针见血指出:“今试问人生何以有苦痛?殆缘人生本属有限。举其大者,人生有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恨。人生一切苦痛,则全从此两大限生。”接下来,他对痛苦的起源、表现与解脱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生与死,痛与乐,乃至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